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1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跨国贸易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转贴于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医药知产 转化医学研究 产业集群
随着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也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增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对知识产权的看重,不仅仅是体现在走进来的外资企业,走出去的企业,同样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一、医药知产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总理曾指出:新时期,世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重视和鼓励创新。
由此,知识产权不仅事关企业的存亡,更关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这场专利战中占据有利的地势,成为了新时期科技与经济竞争最要紧探索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产业集群是共同点。
二、产业集群是提升医药知产升级的有效措施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包括地方政府部门机构。
1、以印度为例说明医药创新系统对产业技术能力的培育作用
1.1在印度制药产业创新系统中包括国家医药产业与科技政策、国家药物管制制度、药品专利制度、国家药物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与教育水平等。
1.2政府在制药产业创新系统扮演重要角色。印度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是印度政府对制药产业在产业政策、药品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强有力干预结果。印度政府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给予企业研发费用的支持、研发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措施。目前印度全国用于医药研发的投入中,来自产业内企业的投入占到了2/3,其中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甚至在10年前已经达到了85%左右的比例。
1.3 制药企业仍然是产业创新系统的主体。印度制药产业初期是以国家公共研发机构,从90 年代开始逐步转化为以私营企业模式。不仅在活动的成效方面有很大的改善,还有助于企业逐步积累技术知识,发展技术能力。
2、以国内的生物医药的启示--转化医学为例,来说明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和意义.
转化医学研究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验证, 进而完成产业化, 形成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此研究能够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 建立起彼此的直接关联,缩短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可将科研机构获得的研究成果, 经过快速验证, 最终以产品的形式,迅速转化为临床上诊断与治疗的新方法, 让患者更快地受益于医学、生物乃至机械信息等科学技术[1]。
转化医学研究最终目标是成果经过产业化, 将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成果应用到临床,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 迫于晋升和考核等压力, 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的产出成果中, 更加关注的是文章,缺乏专利保护意识。科研成果过早地进入公共领域,被国内外公司无偿的使用,丧失了应得到的经济收益。在国际合作中, 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一定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让科研人员了解生物医学领域涉及的知识产权及其可以专利的主题。
总之, 转化医学研究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使生物医学的研究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在转化医学研究中, 科研人员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特别是在国际合作中要有专利保护意识。科研人员要有敏锐的感知力, 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应的政策和信息,以保护科研成果, 避免不必要的权益损失,实现转化医学最终使患者受益于科技成果的目的。
三、结合我国各地的现状来比较、探寻一条因地制宜的医药知产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与主要的经济区相比,成都产业集群还很薄弱,虽然成都呈现出西医制药、中医制药、医疗器械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传统制药则一直占据主要地势。四川省已将现代中药和生物工程产业列入全省工业“7+3”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予以重点推进。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促进产业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鼓励医药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支持培育生物制药领域新的增长点。省局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行政审批中,探索实行“一站式”服务。
此外,四川省科技厅为了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将搭建包括生物医药信息服务、新药研发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六大平台;大力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创新药物战略性产业化;深入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
四、四川省医药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
2、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
3、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
4、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四川省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重庆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3
发展地位
竞争情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很快被许多国家认可接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了竞争情报概念,但直到网络普及的近期才被企业所广泛接受。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如宝钢、海尔集团、一汽集团、网通公司等都将竞争情报纳入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对竞争情报非常重视,世界许多著名的医药企业都设有竞争情报系统,如默克公司、葛兰素卫康公司、阿斯特拉公司等都设有专职部门,其竞争情报部门也都是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积极促进实施者,有多人还担任过SCIP的主席。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医药情报机构,负责对药品从研制、生产到销售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保证企业在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中能够借鉴他人经验,把握国内外同类药物研制的进展状况,使自己的研究尽可能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避免重复投资或者发生专利侵权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估量与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本企业的竞争策略。除了研究竞争对手外,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如产业政策、产业上下游资源进行分析。外部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内部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为制订企业战略服务(见图1)。
竞争情报方法和相关工具是企业应对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所以有人把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比喻为企业反应的神经。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据统计有72%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中都采用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来应对竞争对手,监测竞争环境,对风险做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据《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教授统计,美国企业经营利润中约有35%是由竞争情报工作创造的。
医药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一般设置在企业赢得核心优势的部门,如研发部门或者营销部门。从技术竞争情报而言,除基础性研究外,一般药品的研发信息不会以文献的形式公布,而是以其他所谓的灰色文献形式。因此除了医药基础文献和某些研发药物进度的商业数据库,专利研究对于医药竞争至关重要,专利药的保护代表着重磅炸弹的诞生,而到了保护期则意味着特权的消失,因此医药企业对于竞争产品进行专利的跟踪,从研发期的新药筛选、临床试验直到通过审批,对新药的成分、剂型、给药方式进行分析。该系列专利研究将能够帮助了解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从而制定自己的研发策略,最大限度减低资金投入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机率,或者采取与相关公司进行研发联合,避免两虎相争俱伤的局面发生。
获取渠道
市场竞争情报的获取渠道则比较广泛,在对公开和半公开报道进行系统收集和动态监测的同时,利用广泛的人际网络获取信息,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使用的竞争情报资源(见表1)。
表1:竞争情报源
A.公开的信息源
B、非公开的信息源
(1)医药报刊和专业杂志;
(2)医药行业协会出版物;
(3)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各政府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
(5)政府出版物;
(6)专利或文献数据库与互联网;
(7)企业名录;
(8)产品宣传资料;
(9)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
(10)各种招聘广告;
(11)企业内部员工;
(12)经销商;
(13)供货商;
(14)行业会议;
(15)行业主管部门;
(16)展览展销会;
(17)企业客户;
(18)竞争对手;
(19)反求工程;
(20)调查咨询公司;
定期对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制定竞争情报简报(见表2)档案,能够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尽早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洞察竞争态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制定,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地位。另外,在获取竞争情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违反竞争情报者的道德。同时也要制定本公司的反竞争情报策略,减轻竞争风险。
在SCIP2001年营销竞争情报年会上,默克公司战略部副主席克利福德先生,(前SCIP的主席,同时负责CI部的管理。)介绍了默克公司的一个案例。默克公司曾经花30个月的时间收集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相关情报,制定公司的应对策略,在这次产品竞争中有预见的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采取的方法有:
通过参与会议与公开信息收集竞争对手产品信息与临床实验数据
建立竞争对手预期产品档案的假设标记
确定对于竞争对手监测最有价值的资源
设想竞争对手最可能使用的销售策略
将上述策略转换为销售目标
将上述销售目标在消费者中进行市场调查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5
2011年12月1日,杨向阳从北京301出院的第一天,就在天伦王朝酒店参加了天使会的一次小聚餐,席间他独自出来在酒店的大堂有节奏地散步,同时谨慎地活动着上肢。看得出,这次手术对这位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天使投资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几个月之后,当尚进们亲赴深圳登门拜访的时候,大杨早已在办公室开始了工作,电话一个接一个,但状态明显要比出院时好得多,他甚至把尚进他们拉过来,对我们的摄影师说,“来,兄弟,给我们哥几个合张影!”
杨向阳的办公室宽敞、通透,这是深圳南山高科技园区源兴科技大厦的15楼,在楼上楼下,有数个杨向阳的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使投资的团队,都属于生物医药及科技创新领域,大杨的午饭经常是和“兄弟们”一起吃。
“像尚进他们,投完钱我基本就不管了,因为我对互联网不懂啊,”杨向阳说,“但生物医药领域就不一样,这是我的老本行,有些创业者做不了的事,我得替他们兜着,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投资人,说管家和保姆还差不多。”
“这个领域的投资和其他领域完全不一样。”杨向阳补充道。
投资人?联合创始人!
2008年,林子牛辞掉百万年薪的工作来到深圳创业,成立了深圳中迈数字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迈)。他最先认识的圈内朋友是北科生物的创始人胡祥,林的项目与医疗信息化有关,他想找胡帮忙,把自己的想法大致说了一下之后,胡祥说,“算了,你也别找我了,我把咱们这个行当里的祖师爷介绍给你吧。”胡所说的“祖师爷”,就是杨向阳。后者也是北科生物的天使投资人。
在来深圳之前,林子牛在贵州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工作体面,收入颇丰,但他想自己做点事情。他所谓的医疗信息化,切入点是监护仪和手持终端。中迈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软件、硬件全部自己做。
第一次见杨向阳,林子牛把他颇为复杂的项目仔仔细细地描述了一遍,杨向阳的两句话令林印象深刻:第一,你的模式很巧;第二,产品是关键。“其实当时我只记住了第一句话,对他说的什么产品如何重要根本没往心里去。”林子牛说,这为以后的教训埋下了伏笔。
但第一次见面赶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饭局。碰巧当晚杨向阳宴请北京一家大型医院的政委,就把林子牛也带上了,其实大杨也是想当面了解一下监护仪市场。一听说是大杨准备投资的创业者,这位政委二话没说,当场就拍板:既然是大杨的小兄弟,那我们就抓紧来搞。
“很多时候,圈内人更认可杨向阳这个人,觉得他推荐的一定靠谱。”林子牛说。这次见面之后,林子牛信心爆棚,他觉得接下来应该不会缺钱,毕竟大杨很可能投资嘛,但对于商业模式,他又重新反思了一下,认为有必要来一次大的调整。
按照之前的商业模式,如果监护仪这种设备也自己来做,总有一天会碰上迈瑞这种行业巨头,而且林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医疗信息化是不挣钱的,而众所周知,凡是赚钱的业务(比如药、设备)在医院都能快速发展起来,凡是不赚钱的业务,就很难获得重视。这是中国特色。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怎么让医院有动力去使用中迈的监护系统。为此林子牛一个人跑到北京,在各大医院蹲点、调研了十多天,回来之后,他决定调整固有的商业模式。“放弃监护仪硬件生产,只做信息化的手持终端,”林子牛说,“而且手持终端也只做里面的系统,硬件设备可以外包嘛,然后再把手持终端免费送给医院,让病人为这种手持终端的服务买单。”
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从直接向医院收费变成间接向医院收费,而中迈也由软硬件出售方,变成中国医院医疗信息化的投资方。“你可以想像,当监护仪成为中国各大医院的标配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医疗终端,甚至会变成一个广告终端,机会太大了。”林说。这个时候,中迈更像一家投资机构,而不是产品提供商。但是林不知道,当时杨向阳之所以看上他的项目,就在于认为这至少是一个可以通过卖设备赚点小钱的公司。所以又见了两次之后,杨向阳正式投资了中迈。
但是当林从北京回来,把这新的想法告诉杨向阳的时候,杨沉思片刻,抬头便骂,“你TM怎么这么快就变了?”骂了足足有十分钟。后来杨向阳虽然接受了林的解释,但还是告诉他,“模式巧也要立足于产品,你先去碰钉子吧,碰完钉子再来找我。”显然,大杨就像跟自己的调皮孩子生气,而且他是认真的。
2010年年初,随着iPad的流行,林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钉子”是什么了。在创业之前,林子牛在医保、烟草等多个行业做过信息化,他太了解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了。“在中国,无论做什么样的信息,都是挨骂的,”林子牛说,“你看那些负责信息化的人,从培训到考试,麻烦得不得了,考不过还要扣工资。”所以,当初杨向阳提到信息化的关键是产品的时候,林子牛很不以为然,他对杨说,“信息化都是被领导逼出来的,跟产品没多大关系。”而杨向阳则直接告诉他,“被领导逼出来的商业模式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iPad的出现,把很多复杂、繁冗的工作流程彻底简化了,在手持信息化终端市场更是如此。以前为了正确使用各种系统设备,医院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而现在当设备也可以像Pad一样简单操作的时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iPad永远也替代不了医院的手持终端,因为后者是属于医疗器械行业,而前者不是。于是,中迈几乎了之前的全部计划,重新以产品为着眼点,自己做终端。
“他就是这样,骂你说明已经把你当做兄弟了。”林子牛说。杨向阳先是把全球医疗信息化领域最顶尖的专家之一、美国国家医疗管理与信息学研究中心的CTO陈修介绍给林子牛,这让林子牛对医疗信息化的理解大大加深。更重要的是,杨向阳带着林子牛把深圳当地所有主流的医疗设备配套厂商全部拜访了一遍,头天见完业内大佬,转天就会有下面的事业部门与林子牛对接。用林子牛的话说,只要我想认识的人,没有大杨搞不定的。“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对我如此,而是对每个投资的项目都会这么上心,”林子牛说,“我觉得不能把他看成投资人,他其实更像联合创始人。”
据说,在林子牛碰到“钉子”之后的一次董事会上,杨向阳主动把责任扛了下来,他说这个成本大家该一起担,看不懂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一直都很焦虑”
杨向阳说自己是因为“无知”才进入生物医药行业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在地产、贸易领域淘得第一桶金之后,杨发现了一个新的暴利行业:仿制药。那是中国市场化以来最缺医少药的时代。“那时候要想弄批先锋或者抗生素什么的,都是卫生部长带队到深圳来,因为这里有专门从事进口药贸易的窗口公司。”杨向阳说,那时候的药就是稀缺资源,但是仿制药品的出现,解决了中国人的基本用药问题。
以创业者身份进来的杨向阳看到了仿制药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需求巨大,其次仿制药的成本很低,这种低成本体现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费用上,同样的一款新药,在中美两国的成本有着天壤之别。短短几年时间,杨向阳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著名制药企业”的崛起,但他深知这里面的名堂。“同样拿出2000万,一家企业搞研发,一家企业砸广告,即使前者的产品比后者好很多,它还是卖不过后者,”杨向阳说,“为什么?因为这个市场不是靠产品说话的,它是靠营销说话的!”
对于80年代后期在清华学习和生活过的杨向阳来说,这不是他希望的一种创业方式。他觉得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后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着赚钱的仿制药生意不做,去搞什么新药研发,累不累?”杨向阳的回答是:我就不明白,当有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国人总是认为他在唱高调,这就使得很多人羞于谈理想。
从脚踏实地赚大钱的生意,到仰望星空搞创新,杨向阳说自己有一种兴奋感,这种兴奋是“从年轻到不年轻”。但是,杨向阳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条“不归路”。新药研发受制于两个市场。首先是产品市场,无论多好的药,要进入各个流通渠道,尤其是医院,难上加难,这里面需要打通的环节太多了;其次是资本市场不支持,也就是没有规则,什么企业能上市,什么企业不能上市,没有定论。
对于开始做投资的杨向阳来说,缺乏资本市场的支持可能挑战更大。在美国,生物医药领域新企业的发展一般是这样的流程:一个教授学者或者研究小组在某个领域有想法,可以在机构里申请资助,如果觉得有价值就申请专利,有了专利他们就可以做公司,早期如果缺钱就找到了风险投资,这笔钱用于把专利公司化,从想法的产生到这个阶段一直有政府的支持,项目会继续往前走。美国的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大的支持,这种公司不需要走到产品阶段,在一期临床时就可以上市了,而且市值都很高。那这种情况下做天使投资比较有规律了。
“但在中国做创新的生物医药就完全不同,很多互联网项目的启动资金可能100万就够了,但做生物医药给100万也就是两个科学家一年的工资,实验室都没法建,实验条件都没法实现,而这一块目前我国的公共配套还很不完善,很多辅助生物医药领域创业发展的配套环节和基础设施欠缺,”杨向阳说,“我如果一直做IT、互联网的投资,这十几年怎么也能碰上一两家明星公司吧,但回首这十几年的历程,我很开心、很欣慰,不管自己在金钱上得到多少回报,最起码通过我们这十几年的努力,生物医药在整个中国成为非常热门的领域了,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很多VC/PE争相去投资,把很多资金引入到这个行业,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海普瑞、赛百诺。”
尽管在海普瑞还没上市时就退了出来,但杨向阳不觉得自己失败。“从生意本身来讲可能并不是很成功,但从天使投资的价值上我觉得成功了。因为我培育了一家在这个领域里很多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另外,我坚定地认为未来的二三十年,干细胞是整个领域里面最重要的方向。所以我就做干细胞,还有北科生物,不仅在中国做,我在美国也做,那里是技术的源头。我是首先要有一个大方向,而不是先看人,人再好,他代表的方向不对也不行。”
杨向阳非常不喜欢的一类创业者就是,一上来就告诉你他这个产品或方向有多少潜在用户。“这听都不用听,比如说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各种癌症,这些需求是刚性的。这不是你的强项,你不用谈这些事,咱们就直奔主题来谈吧。”
一旦确定方向,杨向阳喜欢给创业者画个时间轴,也就是倒推。经常有创业者告诉杨,我这个产品三年就能经过审批上市,杨则会说,那你两年半应该干吗?两年的时候应该干吗?一年半的时候又应该干吗?一直推到半年,一推就清楚了。
在生物医药领域,杨向阳面向的创业群体都一个特征:大多是科研室里出来的。如果你问这些人有什么短板,杨则会反问:他们有长板吗?杨向阳经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先是跟杨来谈,说自己的项目有多好,别的投资人要给他多大的投资额,“但转来转去,最后还是转到我这,”杨说,“在这个领域,起步投资没个千八百万根本不可能,光建个实验室有可能就得上千万,你八字儿还没一撇呢,谁敢投你?”
杨把生物医药领域的天使投资看做是系统投资:不仅仅是给钱,还要给服务、给资源。“你说科研室出来的技术型创业者,除了他那点专业技能,他能搞定药监系统吗?能搞定申报系统吗?这些程序他们都没走过,我们在这里面已经沉淀近20年了,都不敢说指哪打哪。”
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 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8]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龙正海,何军邀.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