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2

【关键词】规划;耕地;农田保护

前言

随着重庆市对耕地农田保护的越发重视,近些年,全新规划思路的耕地农田保护之路也在探索之中。如何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探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而,需要依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要求,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从土地农田整治人员的角度出发,需要从规划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更多的建设性举措。

1 落实土地规划

1.1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退耕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耕地资源的特点出发,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退耕标准、规模和速度。在生态退耕的重点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等,实施人均1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一方面保证生态退耕地区“退得下,稳得住”,另一方面保证这些地区的农民有基本的口粮来源,使得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实施补贴完成后,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除此之外,在继续做好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特别是加强重庆市重点地区基本农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 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

为了配合好这一措施的顺利进行,重庆市建立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给基本农田建立了档案并落实到地块,共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埋设基本农田保护界桩。通过一系列工作,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不降反升,还提高了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对于促进耕地农田保护起到了积极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挂设一幅幅耕地保护宣传标语,以警示人们进行耕地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农户树立耕地农田保护观,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和工作。

1.3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

根据重庆市耕地农田的总量和质量,规划一定的任务量,即期内重庆市基本耕地农田保护任务须达到一定的公顷量。根据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规定要求,保证数量、提高质量,按照总体稳定的布局原则,与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相结合,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参照,规划好基本农田的布局。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原则上必须是耕地,并且有利于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

1.4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重庆市各类城乡建设不能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例如,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地农田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些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对于这些行为也应当禁止。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由于选址特殊无法避让时候,基本农田的必须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1.5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护

对于基本耕地农田的保护,还可以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之中保护。重庆市在加大对基本农田的建设和管护时,逐步推进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综合性提高耕地农田的质量。还可以建立基本耕地农田保护区,以财政补贴的制度形式鼓励耕地农田的保护行为,综合通过多方途径筹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以重点投入的方式扩大耕地保护规模效益。

2 加强土地整治管理

2.1 落实农田保护工作

要想做好耕地农田保护工作,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是根本,然而,抓好落实是任务之关键。对于每一次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通过且表现优秀的要给予相关奖励,奖励落到每一户农户,以激励农户们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在继续给予引导,引导其调整工作进度、方法和目标。在压力考核制度下,农户大大提高了保护耕地农田的意识,各负责人纷纷表示要依照法律、依照规定合理使用耕地。

2.2 强化监督工作

强化监督,是促进重庆市耕地农田保护责任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加强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多名村级协管员,就像设立在耕地上的远程监控探头,时刻盯着耕地上的细微变化,分管土地执法工作者要监督每一块耕地的使用。除此以外,重庆市通过拆除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筑,大大震慑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于占有耕地农田的违法建筑强行拆除,并给与一定数额的惩罚,提高复耕土地面积。建立健全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行为巡查、制止、查处、报告、备案、责任追究等专项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违法行为。要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作为国土管理主要日常工作,及时发现、制止滥占耕地和基本农田行为,对违法情况严重或难以及时制止的,须及时报告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2.3 土地综合整治管理

在重庆市个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工地上,地方土地整治中心工作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需要认真细致地检查着每一道工序。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将土地整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有效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等各种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向土地整治项目区倾斜。加大耕地农田保护投资使用资金,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扩大实施规模和计划新增耕地面积。增设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确认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除此以外,还可以改造中低产田,以改建成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或者建成“三高”农业基地。重庆市还可以通过“联户并地、改土兴业”的方法促进重庆市各地方流转的土地面积,整合社会资金,以吸引和培育多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项目区发展无公害蔬菜。放开土地流转使用制度,规定农户可将土地进行有偿流转,这样又可以使得农户就近到蔬菜基地打工,增加人均年收入,真正让群众在土地整治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制度,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积极推进整镇、整村国土整治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政府下达的重点蔬菜基地、标准果园、基本农田示范区、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等建设任务,用好用活涉地政策,聚合涉地、涉农资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2.4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加强耕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中低产田改良、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深入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预警、预报、评估技术体系,使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扩成为可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相机调控和科学评估的政策体系,提高耕地保扩的中长期规划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耕地农田保护对于重庆市农户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保证和农田使用的保证。为了确保耕地农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全新规划思路下进一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以促进耕地农田保护工作的展开和落实。与此同时,也希望重庆市各级政府能够给予农田耕地保护更多的重视和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苗利梅.等.谈谈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J].资源与产业,2011(3).

[2]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专家在说,2009(6).

[3]林增杰,张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调控研究[J].地质出版社,2005(9).

[5]温喜棉.基本农田保护刍议[J].农技服务,2007(24).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3

我国最早的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但现代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关于土地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理论体系不够成熟。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管理工作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6]。解放初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调整土地权属、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治理南方水土流失、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等。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正式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新一轮的土地整治工作才开始。为了协调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国家先后制定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和“占补平衡”的政策,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来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入21世纪,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模式、方法不断增多,内容也逐步趋于全面。国家先后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此外,各地方结合自身情况又制订了许多制度规范,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前期的土地开发整理只重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面积,而忽视了土地的生态效益和质量,后期的土地开发整理逐步重视土地的生态景观功能和耕地质量,力求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1年,总理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2667万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此,国土资源部特颁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2013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土地整治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对土地整治的验收、监理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土地整治制度建设正在不断趋于完善。我国台湾地区把土地整理称为土地重划,其主要实施依据源于《农地重划条例》,它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方法和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山地面积占61.7%,丘陵面积占30.8%,宜耕平地面积仅占7.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素有“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由于近年来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面积不断加大,导致耕地资源奇缺。为此,贵州省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土地整治项目以扩充耕地资源。通过土地整治为今后规模集约化的农业大生产搭建平台[7]。至2012年底,贵州省石漠化治理面积逾100万hm2,森林覆盖率提升20多个百分点[8]。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以及土地整治专题资料,2001-2012年,全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6.79万hm2,累计开展土地整治项目13000多个,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11.99万hm2,总体完成了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在开展整治项目过程中,贵州省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整治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土地整治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和技术支撑,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如《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贵州省财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等。从项目选址到最后竣工验收都有一系列规程制度管理。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从2011年3月1日起,《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在全省正式施行,贵州省土地整治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9]。贵州省制订的《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指出贵州省2015年将建成40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此,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拟出台相应规范指导省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开展。

2.1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和项目公告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法人,根据项目级别,一般情况下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国土资源局承担,其职责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资金筹措和使用等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项目施工之前由承担单位项目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项目公告内容:项目名称、位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土地权属情况及负责项目各阶段的单位等。

2.2实施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以及合同管理制度

所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工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和单位一般采用竞争性谈判确定。各级国土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工程施工招投标方案,在报经上级监督部门批准后工程施工招标公告,在公证、纪检、监察等监督单位的参与下,举行公开招投标,从而确定项目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法人与中标施工单位签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项目承担单位、实施单位、施工单位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由双方以合同方式约定。项目资金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支付。

2.3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土地整理监理是指监理方受业主委托,根据土地整理的相关要求确保土地整理专业化的外部监督管理活动[10]。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每一个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通过工程监理能有效地控制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投资,能高质量地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及协调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

2.4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国土资源厅专门编制《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办法》(试行),对竣工验收的各项内容有详细规定。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行分级验收,验收分技术评定和结果确认2个阶段进行。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有验收权的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验收。市级项目和省级项目验收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经过初验,要抽查60%以上的工程量。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执行情况,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资金配套与使用情况、土地使用管理与工程管护措施,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

2.5实行监督检查制度和资质备案

国土资源部门是土地整治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有权检举、控告以及投诉。国土资源厅专门编制《贵州省财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对经费进行管理,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财政性资金的项目安排及有关经费的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土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加强审计。对于省级土地整治项目,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也要对项目进行监管。从2012年4月9日起,省国土资源厅对参与土地整治活动的各单位、公司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即所有从事土地整治方面工作的单位和规划人员都要在国土资源厅备案登记。根据贵州省土地学会公布的信息,至2013年底,全省具备土地规划甲级机构2家,乙级机构89家。根据2012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全省具有测量资质单位384家。这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保障和技术保障。

3存在的问题

3.1项目立项随意,公众被动参与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性,政府主导色彩浓重。政府扭曲土地整理的目的,单纯地追求项目规模大,把土地整治看成是地方投资项目或换取建设用地指标的手段,而忽视了该地区土地整理是否有必要性。缺乏对群众的引导和宣传,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差[11]。项目选址、立项之前没有经过公众参与决定,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政府强制性投资行为,未体现公众意愿。虽然在规划设计时村民签署了各种意见书,但由于农村村民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难以体现真正的民众意愿。村民只知道这个项目已经确定要开展,需要他们签字、征求规划意见,而没有决定这个项目该不该开展的权利。

3.2资金管理漏洞多

不少土地整理项目变质,从整理土地变成修路。很大比例资金用于与土地整理关系不大的道路建设,资金未用到正题上。尤其是土地平整工程,在计算填挖方量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超限误差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精确度。在预算时部分费率的选取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的规定[12]。另外,把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这不利于资金监管,不仅存在挪用拖欠的风险,还会造成上级部门监管困难等。

3.3许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土地整治项目通常都是省市一级的投资项目,且涉及耕地占补平衡,影响地区发展。专家评审时受政府的干预强,往往要承受政府方面施加的压力。尤其是在可研阶段审核制度不到位,在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基本上是全部通过,这不符合实际。在评审规划设计时,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使得规划设计不合理。例如贵州省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所设计的蓄水池全部规划在田间道生产道边沟上,布局不合理;一田间道最大坡度超过20%,完全不符合道路设计。设计不合理造成整治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要做变更设计,有的施工单位为避开高难度作业地段(如道路涉及大面积爆破作业)申请变更规划设计,使得规划缺乏法律效力。项目管理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和惩罚措施缺乏,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

3.4缺乏后期管理维护制度

项目往往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沟渠堵塞未及时清理影响灌溉,田间道损毁不能及时补修。项目业主一般情况下是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政府在取得业主管理费用之后,往往不再重视项目区维护。目前没有对后期管理责任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责任模糊化直接影响整理区各工程设施的有效使用年限,导致不经济现象产生。

3.5土地整治法律效力低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缺少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发挥土地整治的法律效力。虽然各省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出台了一些规范、条例,但其法律约束力不强,现实操作中缺乏强制力,对各项目负责单位没有有效规范力度,效果甚微。尤其缺少生态工程方面的规范和制度,规划设计中每涉及到生态工程就是种植行道树、播撒绿肥等寥寥几字。

4对策建议

4.1建立一套系统的土地整治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专门的土地整治法规。高效力的规章制度是高质量执行土地整治活动的前提。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制化的土地整治使得规划、管理等行为更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整治管理的主要依据。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要加强项目监理体制、资金审计制度,确保项目的质量以及资金利用的规范合理。建立项目后期管护制度,以保正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效益。

4.2建立项目纠察制度

由国土资源厅定期组织省外专家对省内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随机抽查评价。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报告、投资预算、施工质量等进行核查,并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按情节轻重追究相关单位、人员责任,对高质量的整治项目予以表扬。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学习、考核,提高行业人员素质。

4.3建立统一的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库

将历年来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统一录入专门的数据库中,内容包括项目地址、规模、参与项目的各负责单位以及项目的各相关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预算书、监理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为以后的数据查询、责任追究、新项目选址意向等起到高效率管理作用。

4.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推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最大动力来自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规范,而非政府鼓励或舆论呼吁[13]。首先政府要保障土地整治项目基本信息及时公开,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接受公民的监督。建立畅通的土地机制,使公民的意见、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政府宣传等途径加深公民对土地整治活动重要性的认知。在全省范围内成立土地整治公众监督团体组织,对政府土地整治行为实行监督、提供建议。

5小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4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人们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基层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要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创新攀高。现结合工作实践,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水利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的稳产和高产。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俗称“小农水”,一般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小型水库、塘坝和中小型泵站等。这些工程的兴建调节了农田水分状况,改善地区水利条件,水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满足和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建设,如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中小河流疏浚整治工程、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桥梁建设项目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田灌排用水、农村养殖业用水、农村人畜饮用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不合理

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涉及的范围很广,与所在区域的地理状况、农田高程、水流走向及原有水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很多规划设计人员对建设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不够了解,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够重视,导致设计存在瑕疵,所做的规划设计不够全面和合理,给出的图纸是所谓的“通用图纸”和“典型设计”,实际施工时变更较多,不利后期的施工建设与管理。

2.2施工管理有待加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往往数量多、分布分散,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原材料及设备的选购、施工工序等方面,仍有不少细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3]。目前,不少中标单位的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资质都是后期增项取得的,缺少水利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经验,在施工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筹划和管理。例如,在水利工程施工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灌溉与排涝,也要兼顾周边地区的水流走向和水系变化等因素。施工单位未能从区域和大局上进行把控,施工过程中相对松散随意,往往忽略其他存在的因素,造成不能充分发挥工程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影响了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2.3监理单位管理有待优化

工程项目虽然实行了建设监理制,但仍有部分监理单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利专业人才短缺、监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工程质量形成直接影响或给项目法人增添了工作内容和难度[4]。

2.4基层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准备、初步设计、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工程建设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项目管理形式。基层水利站直接或经乡镇人民政府的授权委托成为项目法人或代为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建设项目的立项、筹资、建设等实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这就要求基层水利站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还要了解规划设计、造价咨询、建设监理、质量监督与检测、档案管理、工程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预见性,及时地协调、跟进各参建单位的关键工作,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建设管理水平[5]。目前,基层水利站已出现了工程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而综合型的水利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是很不利的。

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项目前期要多方进行认证、科学规划,设计人员应亲赴项目规划现场进行勘察调研,了解地形地貌状况、水文地质、农民耕作习惯等情况,统筹考虑地域的防洪防旱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等各方的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成果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个良好的开端。

3.2落实各方责任,通力协作,紧密配合

要构建严谨的责任机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参建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审计等单位)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并落实,提前熟悉各自的工作内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有序推进。

3.3高度重视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要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现有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的分工管理,明确业务方向(如工程、机电、水政等),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拨人才进行深造,让这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地人员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可以学以致用。同时,积极鼓励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岗位和市场的需求。

3.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的探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建设主要依靠基层,而基层单位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项目管理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管理模式,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专业化水平。对于工程总投资金额、政府财政投资额度符合《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试行办法》的,应积极试行代建制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5

已建成的滴灌棉田经20__年一个运转周期运转后,总体上达到了节水灌溉、增产增效的目标,从节水和农民增收的情况来看,车排子镇所实施高新节水工程是成功的。

仔细回顾高新节水工程建设在我镇的宣传推广、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许多工作还不尽人意。造成此种结果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开展高新节水的经验,特别是在由一户一户农民、一小块一小块二轮承包地组成的农田中进行节水设施建设,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就车排子镇在开/:请记住我站域名/展高新节水膜下加压滴灌工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

一、 对高新节水技术的宣传推广要深入、扎实

对高新节水技术的宣传推广,是工程实施前重要的一环,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滴灌工程建设,全部是在农户承包田内进行,工程施工地块涉及农户多,一个滴灌系统有可能涉及上百户农民,如何将系统控制面积内的农户思想统一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农户思想高度统一,才能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完成建设与运行工作。如果农户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滴灌工作就无法开展。所以前期宣传工作,要扎实深入,组织者首先要对高新节水知识有科学、清晰、正确的认识,对滴灌知识要熟悉,能够结合实际给群众解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技术要领。严禁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地向群众宣传,否则,将会给群众在认识方面造成误解。错误的见解将会给高新节水整个施工过程和管理造成严重的阻力。

二、勘察设计要结合农户多、地块小的实际情况进行

1、滴灌地块的勘察设计,是工程施工的依据,滴灌田建设图纸设计时,要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为主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田间配套林、渠、路、排及田埂、土包等非种植的土地面积,科学设计,力求按需购置材料,避免浪费、节约成本。如果不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设计面积与实际实施面积出现差别,差别出的、非耕种的土地,费用如何计算、谁来承担,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车排子镇在20__年春季高压滴灌工程建设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以车排子镇榆树村为例:该村年初设计建设面积为1735亩,在施工中,施工方按图纸面积,配置了相应大小的管材、机电设备。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农民净耕种面积仅为1460亩,另有275亩地为林、渠、路、排及田间土埂等非耕种面积,这就出现设计面积与系统控制的耕种面积不相符的结果,施工方按设计面积施工,结果是系统控制面积比设计的小,林、渠、路、排占用了耕地面积。按亩造价计算,仅设计面积多出的275亩地,投资成本达到12万元。非耕种土地产生的费用如果平均到农民已耕种土地上,必将导致亩成本的增加,增大农民负担。因此,农户不愿意承担自己耕种面积以外的费用。20__年,车排子镇凡进行高新节水工程施工的村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设计面积与耕种面积不相符的现象,相关各方也在努力寻求办法解决,目前还没有找到良好的途径,问题悬而未决。所以在滴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中的非耕种土地,合理设计,尽量将设计面积与农民实际耕种面积之间的差额减到最小额度。

2、设计的系统控制面积不宜过大

地表水加压滴灌,每个系统控制面积在800亩左右最为合适。这样的设计,可使配套的机电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同时还便于运行管理。

在滴灌工程建设中,如果土地面积增大,水的运输距离就会增大,运距大、阻力大,对机电设备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对管网及时维护造成影响,对滴灌轮灌制度(地块滴灌的先后顺序)执行也造成影响。

在车排子镇20__年秋季施工的红柳村2660亩滴灌工程中,分为1800亩和800亩两个管理控制系统,其中大系统有些地块水的运距长达6公理,虽然滴灌系统在各方面人员的努力下,维持了正常运转,但总体上很勉强。特别是在滴灌期,管网维护战线长、人力消耗大,抢修维护难度增加,给轮灌制度顺利实施与农作物及时供水造成困难。因此,设计时,系统控制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会给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3、首部设计

高压滴灌所称的“首部”即为机电设备、水泵、过滤设备、水池及滴灌取水口的集合点。首部基础工程建设分为水池与过滤器平台两部分。首部中的水池,功能有蓄水与沉淀两方面作用。在蓄水方面,可根据系统取水多少设计大小,但其容积必须是滴灌加压泵进水量的2倍以上。在保证蓄水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大小。水池大小与建设费用密切相关。在建设中,可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在防冻、防渗和方便清淤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大小与结构。车排子镇在所建的三个首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周围团场的滴灌水池建设经验。车排子因处于盐碱地带,冬季寒冷;又因每年市南水北调渠系提供的水质浑浊,为增强水池沉淀与防冻裂,三所水池(榆树村、沙枣村、红柳村)修建的都比较大,长度都在100米左右,而且四周水泥板下全部铺设30cm厚的砂石垫层,另加防渗膜,在20__年7月__市南水北调浑水来到之后,水池起到了沉淀与蓄水的良好作用。

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如果仅靠首部水池进行沉淀,一来不经济,二来不便于清淤。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排碱沟或是在进水水渠上游人工修建土池塘,对浑水进行预先沉淀,然后再引入水池向水泵供水,沉淀效果十分理想。利用原有的排碱沟或人工修建土池溏进行预先沉淀,投资小,作用很大,沉淀效果明显,同时在水停后,池塘、排碱沟便可用机械进行清淤。此种解决浑水的办法即经济又实惠。在对浑水的处理方面,池塘越多、排碱沟越长效果就越好。20__年,我镇红柳村、沙枣村、榆树三个村地表滴灌设备,同时面临浑水难题,红柳村修建池塘进行预先沉淀、沙枣村利用排碱沟进行预先沉淀,唯有榆树村用首部水池沉淀,夏灌期结束后,红柳村、沙枣村首部水池内淤泥几乎不存在,而榆树村首部水池淤泥厚达1米左右,对上宽12米、下宽6米、深2.2米的水池进行清淤,成了一道难题。

通过一年来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结果,在首部过滤器平台设计方面,我们也有几点想法。

过滤器平台载负着过滤和大型水泵作用,水泥平台是考虑机械运转时振动的因素,在车排子镇三个首部建设中,平台均为40—60c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大造价高。通过一年的运转实际情况来看,首部机电设备及过滤设备在安装正确的情况下,运行平稳,振动破坏力不大。因此,首部平台建设不需要太厚,能承载重量、经受机电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即可。为防止水泵运转时的振动破坏,可在水泵电机基座下制水泥桩柱,每泵一个,增加其牢固性,周围其它部分简单用水泥浇筑地坪即可。这样即经济实惠、又坚固耐用。

修建简易沉淀池或利用排碱沟,可缩小首部水池大小,使之以蓄水为主,沉淀为辅;平台简化设计可科学利用,减少投入,此二项工程可极大减少首部建设资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监督管理及其重要,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滴灌运行各项工作。在工程监督管理方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成立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

滴灌工程投资大,关系到实施滴灌农民的切身利益,乡镇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协调工程建设。上级部门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成立由管理、技术、财务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各方协调,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顺利实施。

在20__年春季车排子镇四个村同时开始的滴灌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尽最大努力协调,却无法完善解决”的具体情况。在本镇范围内,施工企业与群众之间、与各驻镇单位之间的各项有关滴灌工程建设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可以进行协调处理。但关系到车排子镇范围之外的电力、水利、金融等各方面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增大,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对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由上级部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进行专项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2、施工期间要有严格的监督,要做到时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最好是一个工地一个监理人员或技术指导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0__年春季,车排子镇实施的滴灌工程建设中,有4个村队、4个工地、近8000亩土地。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只聘请了一个工程监理人员。四个工地之间跨度十几公里,土地面积大,监理人员无法时刻盯着每个工地,因此出现了个别地块管材质量差、管网接头不牢,在滴水加压后造成漏水现象。重新返工是必要的,但造成的结果不是个别地块不能及时浇水,而是一个地块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滴灌田的轮灌制度,给滴灌工作带来不利。

在20__年,车排子镇所建高新节水加压滴灌工程中,大部分地埋管线都在春播前完成,为不误播种期,施工抢时。又因机电设备没有及时安装、水源无法保证等多方原因,所有地块地埋管线都没有注水试压就进行了管道回填,因此灌期地埋主管线加压后造成爆裂,给灌期滴水工作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地埋管线加水试压绝不可省略,否则将会在灌期滴水工作中,问题层出不穷且不好解决。

另一方面,20__年滴灌工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监督好滴灌带质量。4月初,滴灌区农户大面积开始播种,随铺膜机一同铺下的滴灌带由于市场货源紧缺,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春季播期时间紧,因此施工方在滴灌带供应上出现了以次充好的现象。播种时当时无法看出滴灌带不足,待到开始滴水时,便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滴灌带不通的、炸裂的、断开的,关于滴灌带的各项矛盾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十分尖锐。几千亩地滴灌带以人工方式进行更换,是十分繁重的工作。在滴灌带不畅通的情况下,农民眼看着受旱的棉苗、眼看着水浇不到地里,自然就产生了对滴灌工程的怀疑。

如果监督力度达到,不论是地埋管材、地表管材还是工程质量,都会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避免各项矛盾的发生,确保灌期滴水工作顺利进行。因此,监督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管理工作

滴灌田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运行设备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因为是加压滴灌,所有工作都是在加压情况下进行,运行设备要在灌期昼夜不停有人监护机器设备,一旦有异常现象及时排除。20__年车排子镇三个地表水泵房在运行期间,始终有人值守,在精心的管理下,整个灌期设备运行良好,未出现一例运行事故,值守人员劳务费用按1元/亩进行收取,农民对此非常认可。

2、轮灌制度管理

轮灌制度,是地面滴水管网开阀滴水的先后顺序,其管理是极为复杂的事情。我们目前实施的滴灌,是由一户一小块土地组成的农田,农田中每家每户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因此,按滴灌技术要求,无法做到滴水控制到户,在滴灌管网密布的农田中,牵扯的农户很多,农田内随处都是控水闸阀,任何一个打开,都可使水进入农田,因此,做好灌溉管理,十分必要。

20__年,在车排子镇实施的滴灌田中灌溉期间,有个别农户不遵守制度,出现了私开、偷开闸阀现象,对已设定的滴灌轮灌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此种情况,各村都采取一定的方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强灌溉期间轮灌制度管理,确保滴灌顺利进展。

3、供水管理

地表水滴灌,依赖充足的水源,蓄水池必须时刻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供水泵取水,进水量一但低于水泵取水量,整个滴灌系统就要停止运行。因此,水利部门必须做好水源调度工作,保证滴灌正常运转。在20__年滴灌期内,我镇沙枣村灌区就因供水不足而被迫停泵。等再次供水后,未滴灌完的地块又要重新滴灌,打乱正常的滴灌顺序,严重影响滴灌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滴灌用水在秋季不宜停水过早,20__年8月24日,车排子镇高新节水滴灌停水,但秋季气温仍然居高不下,棉田出现干旱局面。根据生产经验,秋季停水在9月10左右最为合适。

五、高新节水加压滴灌建成后,农民种植理念与田间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加压滴灌与常规灌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由大水漫灌变成均衡供水。灌溉方式的改变,要求棉花生长、生育期管理过程中的施肥、施药、化控等管理步骤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要改变,否则农作物将面临失控旺长的局面,对农业丰收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及时对农民进行种植理念改变及种植技术的培训。使农民及时转变观念,掌握技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

六、加强农田土地整理,逐步达到农田管理“五统一”

高新节水建设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农田是否标准化,又是影响高新节水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高标准节水设施建设工程,农田必须要达到连片、集中、规则、平整的规范化条田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便于高新节水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

车排子镇农田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存在基础条件差、田间地块小、周围土埂大的实际情况,这给高新节水工程实施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确立了以政府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的各项政策,要求广大农民对自己耕地周围、田边地角的田埂、土包进行平整,逐步实现耕地条田化。条田化的耕地,便于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便于大型农用机车的田间作业、便于科学统一的管理,是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坚巨的任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整理土地亩成本达到800—1000元。在农民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镇高新节水工程建设实际,为鼓励农民的热情,推动标准化条田建设,出台了“谁平整、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整理田边地角、搬运土埂后清理出的土地,镇人民政府不再丈量,全部由农户无偿耕种至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以多余土地耕种产生的效益作为对农民整理土地开支费用的补偿;在高新节水施工要求和优惠政策鼓励下,农民整理土地热情高涨,从今年春季到秋季,已整理土地近万亩,土地新增率达到11%。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6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特别要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快、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以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