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1

一、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对于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救灾防疫、军需战备等提供充足的医药物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长期被看好的行业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提高显著。医药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而且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老龄化所占比例的增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网店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药品零售市场正在日趋扩大,医药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药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药品注册门槛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近二三十年,医药市场的价格在地域差异上存在差异,国家进行医药市场整改,控制医药价格。整改医药市场有利于给医药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市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绝佳的投资机会。在医药品种中,从其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投资风险比较大;中药企业将快速稳定增长,投资价值比较高;化学药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

二、医药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产品主要处于产品研发期、产品试验期、产品生产期和产品销售期四种状态。当医药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生产企业自身也无法对此药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准确的把握,投资者也无法对医药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准确判断,一旦产品研发结果和研制成功后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投资者的投资也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当产品处于试验阶段,医药企业需要通过投放少量产品到市场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一过程时间比较长,还尚未处于收益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做为流转资金,但是否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大量投入生产也是不可估计的。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以后,其风险会相对缩小,对产品的预测估计准确度会相对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医药产品还尚未形成大众认可的品牌、销售业绩有限或者医药企业估计过高,生产量远远超过销售量,造成产品堆积现象,也会造成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或者在销售过程中,医药产品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而且,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后,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其投资竞争力会变强,投资价值和效益会随之缩小。现如今,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药品招标采购、产品更新速度快和药品零售限价的压力,其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医药产品的毛利率将呈下降或稳定发展的趋势,国家正处于转型期,其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医药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影响。

三、医药行业投资前风险控制措施

1.投资项目选择。医药行业包括几大种子行业,每个子行业下有很多医药产品和医药公司。选择哪个子行业的哪种产品或者哪个企业需要投资者慎重筛选做出决定,投资项目的选择的控制投资总风险的关键环节,项目的质量好坏和发展潜力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最注重的是将来投资回收的可能性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所以,选择的投资项目应侧重于政府的重点工程和各种科技发展计划,国家的支持往往会是市场竞争中的潜力股,发展市场良好。我们在投资项目前要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公司的管理团队背景进行详细调查。对医药市场前景的调查包括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产品在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资源方面的影响。因为投资的周期比较长,过程复杂,这些环境因素中任一个条件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销售,影响投资者的收益。所以,我们在投资某一种产品前,首先要运用准确科学的方法来对可能影响产品发展的这几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和科学预测。其次,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国内医药市场的医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医药产品治疗效果好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更受医院和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医药产品进行医疗效果预测看是否值得投资,对成品药看其治疗对象和价格所针对的消费者数量的可观性。对医药品种的选择要树立长远的目光,从产品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四方面进行全面考虑。2.验证商业书的假设条件。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后,被选中的多家被投资产品公司会给投资者送来各式各样的商业计划书,在这些商业计划书中公司往往过高的估计未来收益,对产品的发展呈乐观看好的心态,但低估其风险。投资者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立场,对产品的风险进行专业谨慎的计算估量。对商业书中的假设条件进行实际验证,科学预测这些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其实现的可能性大小。金融工具是投资形式的体现,种类众多,投资者应根据双方实际情况选择双方都满意的金融工具。一般投资者最通用的金融方式是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投资者对企业的主动权。3.在合约中采取措施。投资者在确定了投资项目后与产品企业签订有效合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合同是当事人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思后订立的协议。作为投资者在与医药企业的合同中要设置限定投资资金来控制投资规模。在投资前签订合同之际,投资者应在合同中根据自身资产情况和被投资公司的规模明令指出对企业的投资额度限定在公司总资产的40%-60%或者具体限额,对单笔投资额度也限定一个特定的数目。这样既可以使投资者再有多余资金投资其他项目,又可降低投资风险。其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合同中还可以设定部分保护性条款。例如,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限制管理人员因公消费的额度,对于发生几率较大的可能性事件双方做出的应急措施应做出明令规定,在合约中对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做出明确详细的划分,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规定来促进被投资企业的运作动力。4.联合投资。投资者往往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当确定投资某个医药项目后,联合其他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在让利给其他投资者的同时,也降低了每个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对于某些产品处于成熟生产期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大型项目可以联合其他投资者投资满足公司发展资金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

四、结语

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是对投资活动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投资者应认真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的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发展环境和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查和预测,在合同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争取将投资的风险在投资前降到最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毛文杰,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化工管理,2008年09月.

[2]韩广须,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经营管理者,2015年24期.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2

关键词:跨国公司 R&D战略 特征 中国

近些年来,我国凭借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以及日益改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颇具实力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

随着在华系统化投资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大跨国公司为保持和扩大自身技术优势,在不断扩大在华投资规模的同时,开始逐步提升投资层次,将投资重点由加工制造逐步向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等“微笑曲线”的高端领域延伸,其中来华设立R&D机构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截至2004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已接近700家,根据李安方的调查统计,其中具代表性且规模较大的有141家。本文以这141家跨国公司R&D机构的数据为例,对我国外商R&D投资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主体集中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主体主要为“三极”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大型跨国公司。以141家外商R&D机构为例,美国为72家,占总数的51%;其次是欧盟国家37家,占总数的26%;日本为21家,占总数的15%。事实上,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我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见表1)。以在华R&D机构的数量为衡量标准,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数量与各国在华FDI金额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在R&D投资规模上存在差异。早期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地区的跨国公司较早进入我国进行直接投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并已完成了生产本土化和营销本土化的布局。出于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的考虑,这些跨国公司开始率先实施R&D本土化战略。

当欧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已初具规模并占领市场先机后,一直处于观望的日本跨国公司因害怕在我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落后于欧美对手,也开始加快进行R&D投资的步伐。日本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不仅在步伐上落后于欧美,而且其数量和规模也不及欧美跨国公司,其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与我国文化差异比较大,其现有产品很难满足我国市场的特殊标准和偏好,需要在我国设立R&D机构,针对我国市场的特殊偏好重新R&D,才能使其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日本对我国的文化比较熟悉,消费习惯差别不大,对于设立适应型R&D机构的动机不及欧美国家强。从表1可以看出,R&D机构数与FDI金额(亿美元)的比例,日本最低为0.052,明显低于美国的0.167和欧盟的0.076。此外,日本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由于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从事应用型研发,而几乎没有从事前沿研究的R&D机构。

布局明显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区位分布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在进行R&D机构的区位选择时,跨国公司遵循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和市场规律,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研实力、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科研人才上的比较优势,将R&D机构布局于能为其全球化战略作出最大贡献的地区。

因此,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宏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制度环境较好以及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中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接近生产基地、接近竞争对手以及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微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基础设施最完善,知识、技术、人才最密集的科技园区,以最大限度地为其全球一体化生产、销售和技术垄断的国际化战略服务。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分布状况。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领先、科技资源丰富、FDI密集的城市科技园区中。分布在147个城市的141家R&D机构中,北京、上海分别为57家和43家,二者之和占到了总数的68%;随后为广东省22家,江苏省15家,其他城市10家。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区位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不同的跨国公司设立海外R&D机构出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在选择R&D机构的区位时考虑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我国选择R&D机构的区位时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拥有良好的R&D环境。R&D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和技术配套设施,软环境是指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主的制度环境。一方面,北京、上海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基础、技术配套设施,信息沟通便利,便于跨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东道国政界和商界的信息,以及国际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城市各项制度都相对完善,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交易费用,封锁技术溢出。

拥有充足的R&D资源。R&D资源包括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北京、上海是我国R&D资源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国内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拥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首选之地。

接近市场。这主要指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得到样本和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等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北京、上海分别是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属于GDP居全国前列的一线城市,市场空间大,消费观念新,因而成为许多新产品的试点投放城市。在这两个地点设立R&D机构便于跨国公司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尽快将R&D成果产品化。

接近竞争对手。接近行业内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以便吸收竞争对手的技术溢出。由于技术溢出具有随着距离的缩短而增加的近邻效应,导致同行业R&D机构的设立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一个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设立,往往会诱发业内其他竞争对手追随性R&D投资,从而在北京、上海出现了R&D机构集群的趋势。

行业突出

受母国与东道国经济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制约,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电子、医药和生物行业R&D活动的国际化程度最高。我国的情况与之类似,跨国公司R&D机构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的IT、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但医药行业R&D机构的密集程度不如国外高。对此,我国学者薛澜曾从知识供应的角度作出了解释,认为我国医药行业跨国公司R&D机构少是因为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有人才。在141家R&D机构中,IT行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04家,随后依次为化工行业16家、医药行业8家、汽车行业6家。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主要集中在IT行业的现象并非巧合,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在IT行业的R&D资源供给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在信息技术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行业中,科技人才的供应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上的教育与科研水平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高素质的IT人才,直接吸引了大量以利用我国R&D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公司R&D机构落户。在直接聘用优秀人才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还大力建立和发展与我国高校和R&D机构的技术合作关系,以充分利用我国IT行业的R&D资源。例如,微软中国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微软—清华多媒体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微软—浙大视觉感知实验室。 研发-[飞诺网FENO.CN]  IT行业内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我国,IT行业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力度最大和所占市场份额最高的行业之一,跨国公司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IT行业具有技术更新节奏快、产品生命周期短、价格下降幅度大的特点,跨国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不仅要有成本和质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R&D优势,以保证在市场上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来华设立R&D机构是IT行业跨国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 IT行业我国有许多特殊的规格与技术标准

我国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有许多不同于世界市场的规格与技术标准。例如文字的特殊性使我国成为一个独特的市场,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跨国公司必须在我国设立R&D机构,重新R&D,才能使产品适应我国市场。我国凭借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以占领我国市场为目的,而在规格与技术标准上存在差异的跨国公司来华设立R&D机构。

倾向独资

独资R&D机构是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也是其在东道国本地化的终极形式。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初期,由于对我国的市场、政策环境还不熟悉,且我国政府对股权比例有严格限制,一般选择与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成立R&D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能完全控制研发方向、封锁技术溢出以及享有研发成果。而独资设立R&D机构有利于跨国公司掌控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有利于实施技术转移内部化,保持总部对R&D机构直接、严格的控制。以141家R&D机构为例,有114家是以独资形式设立的,占到总数的80.9%;以合资、合作形式设立的分别为12家和15家,各占总数的8.5%和10.6%。跨国公司倾向于设立独资R&D机构是出于严格控制技术溢出的考虑,目的在于维持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以保持和扩大市场的垄断地位,延长技术的收益期。因此,愈是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设立独资的R&D机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不断凸现、政府鼓励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R&D投资环境的逐步宽松,独资R&D机构将成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华R&D投资的首选。在141家外商R&D机构中,2001年以后设立的为47家,其中有42家是以独资形式设立的,所占比例高达89.4%。由此可以预见,今后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独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龚雯. 让外资流向研发中心[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2.18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3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4

关键词:R&D 风险投资 退出方式 医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有大部分研究中将风险投资作为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权益资本,事实上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作为企业的初始资本,也是研发活动重要的融资来源。然而,目前从R&D角度考虑风险投资退出的研究较为少见。此外,风险投资选择何种方式退出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采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医药产业为例,在分析研发融资与风险投资退出的关系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R&D及风险投资现状,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研究R&D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

一、医药产业研发融资与风险投资退出的动态系统化分析

(一)医药产业研发融资的特点分析

第一,资金需求量大。研发是药品开发的关键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第二,持续周期长。开发一种新药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也决定了其融资成本将高于其他产业。第三,融资风险高。医药产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失败率较高,这使得投资机构无法判断投资风险是否在其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导致医药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第四,高投资回报。研发技术一旦由产业化阶段转为现实产品,将迎来确定的消费市场、高额的附加值、垄断的市场份额以及高额的利润,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扩大融资规模。

(二)风险投资是医药产业研发融资的重要来源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属于一种将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其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期限至少为3年至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投资企业30%左右股权,而且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风险投资人一般会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风险投资的上述特征及优势与本文所分析的医药产业研发融资体系特征有诸多吻合之处,风险投资作为医药产业研发融资的重要来源,对激发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风险投资退出影响医药产业后续研发融资能力

研发融资是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的途径之一,该途径与风险投资退出分别位居一项研发活动的首尾,研发融资与风险投资退出之间存在着动态系统化的关系。风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风险资本退出时,获得超额收益。如果风险投资者无法寻觅到风险资本流动出口,不能使风险资本顺畅退出,其所获得的收益将会大打折扣。此外,风险投资退出所实现的收益具有示范性,如果获得了高额报酬,已有的、潜在的风险投资者均会积极的投资该产业,从而使得该产业的后续研发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因此,为了保证产业研发资金充足,风险资本获得高额收益,完善的退出机制以及合理的退出方式是关键所在。

二、医药产业R&D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程序,本文将评估因素分为三个层次,评价因素集U=U1,U2,U3=医药产业影响因素,R&D影响因素,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其中U1=U11,U12,U13,U14=利润,税收,新增加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U2=U21,U22,U23,U24,U25=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拥有发明专利数,研发机构数,U3=U31,U32,U33,U34,U35=管理风险资本总量,项目经营时间5年以上,新募集风险资本总量,投资规模,投资强度。设立评语集V=V1,V2,V3,V4=优,良,中,差,相应得分分别为95,80,65,50。若最后综合得分为优秀,则医药产业R&D风险投资退出可采用IPO方式以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若最后综合得分为良好,则使用股权转让或IPO方式;若最后综合得分为中等,则风险投资退出可考虑股权转让方式;若最后综合得分为差,则可采用清算方式实现退出。

(二)构建隶属度函数

为使研究具有普遍性,本文以医药产业2008-2011年的数据来预测适合风险企业的退出方式。本文以医药产业影响因素中利润指标为例,构建如下隶属度函数:

2008-2011年医药产业平均利润U11为1 181亿元,根据隶属度函数计算可得,V1(U11)=0,V2(U11)=0.555,V3(U11)=0.445,V4(U11)=0。同理可得到其他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其结果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变异系数法,本文以医药产业经营影响因素、R&D影响因素及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各指标2000-2011年的指标值为基础确定权重,第二层指标权重确定结果为三者同等重要,具体如表2所示。

(四)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医药行业经营状况模糊评价结果为:

B1=(0.303,0.274,0.291,0.132)

■=(0,0.549,0.451,0)

R&D方面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B2=(0.238,0.225,0.183,0.278,0.076)

■=(0,0.583,0.417,0)

风险投资方面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B3=(0.182,0.079,0.150,0.289,0.300)

■=(0.082,0.643,0.275,0)

模糊综合评价二级综合计算为:

B4=(1/3,1/3,1/3)

■=(0.027,0.592,0.381,0)

由此可计算出综合得分T=0.027×95+0.592×80+0.381×65+0×50=74.69。

(五)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经营方面情况来看,医药产业的经营效果良好。从R&D方面情况来看,医药产业R&D状况良好,但与优秀R&D状况距离较大,说明R&D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风险投资本身发展情况来看,医药行业发展情况较好,但也与优秀发展状况存在较大距离,说明还应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予以进一步的加强和重视。综合评价结果74.69分属于中等水平,与优秀评价结果分数相距较大。因此,医药产业可以采用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这一结论也基本上与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退出的现状相吻合。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股权转让时机

股权转让作为风险投资常见的退出方式,其税务处理也是关系到风险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针对企业股权转让的税务处理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并未较好地解决股权转让收益的纳税问题。2007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该规定对创投企业自身以及被投资企业的条件要求都非常严格,在实际中满足优惠条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创投企业需要在实务操作中进行税收筹划,合理地降低税负,尽可能选择股权转让的最佳时机,例如可在利润分配完成后再进行股权转让。

(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益规范,信息和披露等网络体系、交易规则也已经得到了程序化。尽管如此,我国产权交易和转让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体制政策约束,市场、信息及中介发育不全,人才缺乏和产权交易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风险投资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不畅或使其收益有所损失,从而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因此,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股权转让是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退出最适宜的方式,但是也存在着诸多法律障碍,从而导致风险投资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并不顺利。例如,《公司法》规定管理层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份,不利于激发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股票期权计划中的股票来源和资金来源两方面内容,现有政策和法律也尚未进行明确和具体的规定。此外,企业家是否能够购买自己的公司,是否存在例外条例以及是否存在持股数量上的限制;如何保证股东和雇员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应做何规定,收购后的公司承担何种义务,管理层个人经济问题中存在的风险,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等,也都是需要在立法层面予以明确的重要问题。X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5

倍,考虑到公司发展迎来拐点,且公司所处行业的成长性显著,分业务估值后我们认为公司股价有所低估,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资控股型企业,于2009年开始全面梳理业务,旨在突出优势产业,相继完成了创元双喜乳业(苏州)有限公司、创元房产、胥城公司、晶元公司等四家子企业的股权退出、转让,并采用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收购及增资抚顺高科,做大做强绝缘子业务,从而基本确定了以输变电高压绝缘子、洁净环保设备及工程、光机电算一体化测绘仪器为核心的业务构架。目前公司总股本为2.42亿元,苏州市政府为最终控制人。

绝缘子:特高压建设大幕拉开,高端绝缘子受益明显

1. 电网建设投资总体放缓,但特高压电网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

2010年开始,电网投资的增速开始放缓,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表示2010年公司的电网建设投资将为2274亿元,较2010年下调25.56%,南方电网2010年的投资规模也将会出现下滑,由2009年的915亿元降为约800亿元,电网建设的投资渐趋平缓。

“十二五”开始后,电网投资又将呈现新的特征,2010年8月国家电网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特高压的建设内容,即“三华”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另外建成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中国输电电网里,有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1000千伏多个等级,一般把10千伏、35千伏叫做高压,而把110千伏到750 千伏都统称作超高压,高于750 千伏的为特高压。

中国目前已建成的特高压电网有1000KV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向家坝-上海±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若以上两项工程的建设线路长度及投资规模为基准测算,则“十二五”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总投资规模可达到5000亿元,可以判断特高压电网建

设进入高峰期,从而拉动包括特高压绝缘子在内的电网设备需求的高速增长。

2. 绝缘子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输变电原材料

一个完整的输变电系统包括发电厂、升压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低压配电线路和用户端。而输变电线路由导线、架空地线、绝缘子串、杆塔、接地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绝缘子的主要用途是将输电导线固定在直立于地面的杆塔上,起绝缘和悬挂作用。

3. 特高压绝缘子的需求即将释放

由于特高压输电与超高压输电相比需要更多的绝缘子,且由于制备要求更高,因此特高压电网建设将能弥补电网整体投资的下降。我们预测“十二五”特高压交流线路需用绝缘子2100万片,直流线路19755公里需用绝缘子1382.85万片,共需绝缘子约3482.85万片,按每片300KN瓷绝缘子500元来计算,该市场容量可达174亿元。

4. 全球范围内特高压绝缘子生产厂商较少

特高压绝缘子也可根据材质不同分为瓷、玻璃、复合绝缘子三类,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企业具备大批量生产特高压绝缘子的能力,目前国内的企业大多处于产品研发试用阶段,尚无绝对领先企业。

5. 公司绝缘子业务的内生与外延式增长同时显现

2010 年以来,公司新建两条超、特高压交直流瓷绝缘子生产线,预计2011 年苏州电瓷有限公司的产能将有较大增长。另外,公司于2011年1月26日公告了其设立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预案,拟设立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进行瓷绝缘子项目的建设,建设周期为30个月,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为18.10%,表明了公司瓷绝缘子的长期看好。

净化工程:国内净化市场广阔,公司正逐步打破外资垄断困局

1. 微细化、高精尖制造催生出的新兴行业

洁净技术又称为生产环境和污染控制技术,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科学技术。洁净技术专门研究并提供洁净的生产工艺环境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高纯介质,有效地控制微量杂质,以保证高科技产品的成品率和可靠性。洁净技术通常包括:空气净化技术、空调技术、水纯化技术、气体纯化技术、微量杂质控制技术、洁净环境的监测技术及相关的环境质量的控制技术。净化工程技术在电子、核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制药、精密机械、化工、食品、汽车制造等高科技工业领域及现代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洁净市场空间巨大,年均增速度40%-50%,每年新增市场规模95亿美元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洁净技术分会的数据,我国主要八家最大的净化设备厂的销售额1990 年为8217万元,还不足1亿元,1993年达到14495万元,仅占国际市场销售额的0.34%,但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电子工业、光纤工业、液晶显示工业及光电器件工业、生物工程、医药工业的发展,我国洁净技术产品市场迅速放大,每年保持了40-50%的增长速度。目前仅信息产业和医药行业两个行业带来的洁净市场规模已达95亿美元/每年。

3. 市场为外商主导,国内企业大多从事低毛利的工程承包

目前净化市场仍以外商为主导,国内洁净领域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以工程承建为主,由于核心产品多为进口,毛利率较低。从空气净化设备到洁净工程,我国的市场容量巨大但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

4. 苏净集团为国内净化行业龙头

目前中国洁净业仍处于散乱的无序竞争阶段,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规范缺失,中国电子学会洁净技术分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洁净室技术委员会负责行业内培训、商业信息传递及国际交流,学会会员共有约400家。

5. 公司净化技术水平将持续提高,将逐步突破外资垄断困局

2010年8月,公司旗下苏州市洁净环境研究院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苏净集团组建该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行业内的核心关键技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洁净技术和设备领域内的高端产品市场基本上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封锁的局面,在空气净化技术、水处理技术、气体分离和纯化技术、节能型净化空调技术及洁净环境监测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从而研制开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我们认为研究院的建立将能极大加快公司洁净技术水平的提升。空调净化厂房系统工程 空气净化设备及空气过滤器 气体分离及纯化设备环保设备及水处理工程 组合式空调器及风机盘管 净化环保检测仪器目前公司稳据国内净化行业龙头地位,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下游主要为医疗卫生、文教科研、生物制药、电子光学、食品饮料、汽车制造、农林畜牧等行业。主要的竞争对手为国外厂商,由于国内的净化设备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工程建设中的许多关键设备均需进口,部分

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缺乏信任度,在招标时更倾向于国外技术和工程,但由于净化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净化业务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司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也在不断提高,我们预计苏州市洁净环境研究院的建立将会持续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毛利率长期来看将呈不断提升的趋势,技术的提升将有助于公司突破外资垄断核心设备的困境。

光机电算一体化: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拉动测绘仪器仪表需求增长

1. 基建、房地产投资降温一定程度影响测绘仪器仪表需求

测绘仪器仪表在基建、房地产等领域的使用量最大,2008年以来的投资升温带动了测绘市场规模的扩大,2009年产值增长22.56%,为历年最高,我们预计2010年后基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放缓将会对测绘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地理信息产业拉动测绘仪器需求增长

测绘仪器仪表是地理信息统计的必要工具,地理信息需求的提升必然拉动测绘仪器仪表的增长。近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介绍,“十一五”以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5%,2010年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日趋繁盛。“十一五”期间,以为百姓提供车载导航、手机移动定位、互联网位置服务和智能交通等服务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产业,整体每年以近34%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导航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3. 公司光机电算一体化业务积极迈进

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测绘仪器的制造厂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中“J2-2 光学经纬仪”、“DSZ2 自动安平水准仪”是客户公认的最优产品。另外,公司全站仪的市场占有率正逐年提升,SGS328、SGS528、SGS828 等多款GPS 产品也在积极推出,以满足了市场需求。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国内企业如南方测绘,国外企业如索佳等公司为其主要竞争对手。我们认为公司业务一定程度上会受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降温的影响,但由于公司应用领域广泛,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多,测绘业务仍可保持增长。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6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

批发业在2002年效益会继续滑坡,外资开始对批发业的进入,会使我国的批发业发生转变,而零售业则进一步分化。连锁经营在2002的发展会加快,而非连锁性的零售企业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全年批发零售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会与2001年持平,但行业集中度会提高。

2002年,预计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18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5%,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5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将超过15%,涉及环境污染防治的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返回顶端]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二)

时间:2003-11-23作者:

第二篇产业/行业经济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版权所有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