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学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学毕论文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小儿贫血,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年8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白血病5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期刊网论文格式模板。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评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很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述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好转出院时我们应该告诉患儿及家属注意患儿休息,少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注意营养,给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如有特殊变化尽快来医院治疗。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护理程序;手术室;输血

手术室输血是根据术中患者病情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根据术中失血情况进行输注,预防低血容性休克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内时有输血事故发生,而手术室是输血差错事故的高发区。差错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致。我院均采用成分输血,常用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近年来,我科开展了护理程序在手术室输血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安全输血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2月对1550例病人进行了术中输血,男840例,女710例;60岁以上550例,18~60岁780例,3~18岁220例。全麻820例,腰硬联合麻醉475例,臂丛麻醉255例。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1550例,其中加输冷沉淀及血小板55例。

2护理程序步骤

2.1评估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1],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手术室输血的特点;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病情、既往有无输血史、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估计出血量;了解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分血的种类、保存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

2.2诊断在评估的基础上,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列出护理诊断,这是护理程序中关键的一步[2]。如对反复多次输血、术中可能大量输血或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可下“潜在输血反应”的护理诊断;对高龄病人或心功能较差的病人可下“潜在心衰”的护理诊断等。

2.3计划制定手术室输血制度。根据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液成分类别等制定护理计划。如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心功能不好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滴速应控制在30滴/min以内;如术中失血迅速、抗休克时,必要时需行加压输血;如术中失血较多,需及时补充血小板或冷沉淀,预防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免加重术中出血;如病人需输血小板或冷沉淀时,临床领取后应立即输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为宜,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制定完善的查对制度。尽可能不将手术室输血带离手术室。

2.4实施护士实施护理计划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针对不同病人及手术创伤大小的不同特点给予。

2.4.1输血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常规进行术前护理查房,特别对于未行全麻的病人更需要术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以免影响其在术中生命体征的改变。

2.4.2输血前的准备咨询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术中可能需要输血量及成分,及时观察引流量及纱布数量,统计术中出血量,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时间长时,要求对术中领取尚未输注的血液进行科学的保存,红细胞悬液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4℃~26℃;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

2.4.3认真查对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在这一点上,手术室输血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术中输血常因核对制度未能很好执行,而容易引起严重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常因手术在紧张进行中,台上手术医生未能给予监督,此时的护士更应注意查对所输血液的血型及成分,核对不可以走形式,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入手术室常规进行对病人的确认,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入手术室时取血人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注意观察血袋是否完好,血液有无异物或凝聚,如有异常时及时联系血库,并给予更换。

2.4.4必须使用一次性带有标准过滤网的输血器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h以上时,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上粘着沉淀,不仅影响输注速度,还可能导致细菌繁殖、细胞破坏,故须更换。输注红细胞时,输血器莫菲管液面应取2/3为宜,因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越小,红细胞受到的冲击及摩擦力越小,红细胞损失量越小。输注浓缩血小板前要轻摇血袋,输注过程中应经常轻摇,但忌拍打摇荡[3]。

2.4.5手术室输血反应手术室输血反应均为急性输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前15min发生,所以开始输注前15min滴速要慢,每分钟约2ml,输血总量不超过30ml,如果输血15min无反应,可按医嘱输入。手术室输血反应常见有过敏性反应、急性心衰、急性溶血性反应等。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输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避免术中应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以免不能及时判断有无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较大量库存血后,需及时应用葡萄糖酸钙,预防低钙血症发生,避免加重术中出血。

2.4.6注意观察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如检查滴速,观察输注是否顺畅,如果病人为清醒状态,需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密切观察尿量及尿色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皮肤有无输血所致皮疹,观察血压、脉搏有无异常改变等。

2.4.7临床上常有输血器穿破血袋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将血袋还输口提起呈垂直状或水平状,扭开还输口帽,把输血器针头缓慢旋转刺入血袋还输口。如发现穿破现象,可用血管钳在穿破点上方钳住,防止漏血,然后重新选择另一管,严格消毒后再穿刺。

2.4.8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督促麻醉医师及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尽可能在手术室里将所领取血液输毕,避免转运病房途中发生输血器内血液凝聚、输血反应等意外。避免病房里再次核对,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2.5评价护理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护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预防手术室输血中医疗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护理目标。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步骤,其目的是评价效果。通过评价,护士可以总结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护理工作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手术室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参与人员多的一项工作。从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从血库的发出到临床输血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以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护士的行为更是保证血液从血库发出到输给患者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护士必须重视各环节的护理,不断加强对成分输血知识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化输血医学发展的需要。

3结果

我科把护理程序应用于术中输血,本组1550例病人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室病人的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5.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 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 访谈内容 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访谈对象一般情况 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 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 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

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 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 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 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 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 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 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 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声带息肉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近年来收治的210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0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总有效率100.0%,显效185例(88% ),好转25例(12% )。185例患者1个月内发声恢复正常, 15例患者声嘶明显好转。结论 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术后监护,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认真地落实患者术后包括禁声、发音、饮食、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声带息肉是引起声音嘶哑的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声嘶,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纤维喉镜作为诊断工具,由于操作简便,能直接窥见喉部病变部位或异物位置而深受临床欢迎,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10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声带息肉患者,其中男120例,女90例,年龄25~53岁,平均39岁。患者大多声音嘶哑明显,其中发声困难21例。住院3~12 d,平均7.5 d。手术局麻207例,全麻3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声带息肉患者多治愈心情较为迫切, 当初次患者听说纤维喉镜要从鼻腔插入时,会产生紧张及恐惧心理,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向患者解释、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方法等, 向患者说明纤维喉镜下手术的优越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对策, 可选择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前锻炼 训练患者舌背勾过高拈起,否则麻药将不能到位,喷麻药切勿吞咽,勿立即吐出,应口含3 min,否则麻醉将不佳,在喷喉部麻药及上卷棉子时,嘱患者发“e”音,以使会厌拈起,麻药上到声门区。嘱患者术前少用嗓,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勿使咽喉部及声带处于充血状态,有利于术后恢复。

2.3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完成各项生化化验检查,术前要求患者禁食禁饮2小时, 告知行纤维喉镜检查的必要性是为明确息肉的大小、部位等; 术前日、术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术前日做好各种皮试,并将结果记录于病历上,术前1 d用漱口水漱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术前如有伤风感冒、咳嗽、发热等应暂缓手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1 mg,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使术野清晰,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呼吸不畅,肥胖,有肺心病等患者不宜平卧位者,可采用坐位。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应准备全麻病床,铺胶单、中单。备好输液架、氧气、吸引器、吸痰管、气管切开包、开口器、舌钳等一切急救物品与药物;患者术毕回病房,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神志、瞳孔、脉搏、呼吸、血压,清醒后4次正常即停;患独头偏向一侧,以利口腔内分泌物及血液自然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发生误吸。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刺激较重,咽反射迟钝,可引起憋气及呼吸困难,护士需密切观察,可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等治疗。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形态的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和喉痉挛以及咳血现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术中损伤扁桃体咽部粘膜、软腭所致,因该处组织血液供应丰富,稍有不慎损伤可能导致术中、术后创面出血、渗血,需仔细观察患者咽部有无出、渗血及出血的量、性质、颜色等。

3.3 禁发声期的护理 术后需绝对禁声7 d,因术后声带过早活动,可使末痊愈的创面相互摩擦,不仅延长恢复期,还会使病变复发。禁发声期间,细心观察患者表达的信息。包括目光、表情、头、手等人体部位的姿态,认真观察患者的体语可判断其生理需求和心理活动,护士应细心观察,识别判断,及时处理。

3.4 饮食护理 术后禁烟酒及辛辣,油炸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引起疼痛,且有利于术口正常愈合;全麻患者术后6 h内禁食,6 h后如无出血可进冷流质,24 h后改为温流质, 3~4 d可改为半流质,第5天给予软食或普通饮食。食物宜清淡,放凉后进食。避免刺激性及带刺、较硬的食物。

3.5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手术后能否恢复正常及可会复发,护理人员要向患者简要介绍此病发生的原因、治疗和预后,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技巧,自信的语调及态度,以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情。

3.6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戒烟酒,避免进刺激性强及干硬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休息, 预防感冒,避免劳累和剧烈活动; 患者出院一周内每天雾化吸入,注意用嗓卫生,不要用声过度,节制发音,不发高音。定期复诊,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4 评价方法与治疗效果

显效:声嘶明显改善,双侧声带无明显充血,未见明显新生物残留,声带边缘光滑。有效:声嘶改善,双侧声带轻度充血,有少许新生物残留,声带边缘欠光滑。无效:声嘶无明显改善,双侧声带充血水肿,有新生物残留或新生物复发,声带边缘不光滑。本组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总有效率100.0%,显效185例(88%),好转25例(12%)。185例患者1个月内发声恢复正常,15例患者声嘶明显好转。

5 小结

良好的术前护理是手术顺利的先决条件;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术后监护,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认真地落实患者术后包括禁声、发音、饮食、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57.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5

1.1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医师分级护理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嘱护理级别下达的准确性,完善分级护理制度,避免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1 848例,填写分级护理临床应用调查表,对医嘱护理级别是否与护士评定一致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生活需求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病人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并按护理级别收费,其级别规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由于临床护理级别医嘱的不准确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2],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现通过对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调查,以期与同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9月—2007年9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19个病区1 848例住院病人,男872例,女976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42.3岁。特级护理128例,一级护理735例,二级护理719例,三级护理266例,涉及128个病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分别设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临床适用性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护士巡视病房间隔时间、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病人自理能力及其他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健康指导)。

1.2.2 现况调查 由1名经培训的中级职称以上护师深入病区,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用相应的调查表进行分析评价,如该病人医嘱为一级护理,就用一级护理调查表评估。共调查1 848例病人,其中236例为手术当日病人,收回调查表1 848份,将调查表汇总、统计,分析护理级别医嘱是否与护士根据病情和护理要求评定的护理级别一致。

1.2.3 评价标准 特级护理:能够24 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 h~2 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 h巡视病人1次,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视为100%符合。

2 结果(见表1、表2)

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的差异性及习惯性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准确性 由于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护理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毕业前都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具体要求,即使工作数年的医生也有少数缺乏深入了解。王淑琴等[3]报道,医生对分级护理和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占79.37%;对护理要求了解12.70%,部分了解86.51%。

分级护理制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开具医嘱确定级别护理。由于医生认知上的差异、侧重点不同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确定性,如对潜在危险性大但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急性白血病病人,有些医生认为需要随时监测,开具高一级护理,有些医生认为病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开具三级护理;又因分级护理机械性地依据手术大小确定护理级别,未体现个体差异,分级护理规定普通手术后为二级护理。如调查资料中236例手术病人中年老体弱、有合并症者实施普通手术39例,手术后为一级护理,分级护理要求与临床病情不符。

医生下达级别护理医嘱与医生的习惯和科室管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特级护理128例,其中不吻合者13例,其中9例为神经科病人因入监护室,医生认为有专人护理而开具特级护理,1例因手术过程不顺利、3例为心内科医生认为是潜在危险大的病人而开具特级护理。另外,手术当日下达的级别护理医嘱不吻合率为17.80%,其中临床外科11个病区236例手术病人,1个病区11例手术全部是二级护理,3例应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达27.27%;另一个病区18例手术中4例二级护理符合护理评价外,其余9个病区医生对91种不同疾病207例手术当日下达医嘱均为一级护理或更高一级护理,39例普通手术按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应为二级护理,医生均开具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18.84%。内科医生习惯对新入院病人开具一级护理,新入院病人一级护理达69.40%[2],对潜在危险性大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心内科病人开具高一级护理级别,心内科一级护理级别医嘱不符合率21.25%,而对一些瘫痪、晚期肿瘤卧床休息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解决生活各种需要的病人开具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从而使部分病人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

可见,分级护理制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医生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制度认识和重视程度,改变惯性思维,准确下达护理级别医嘱,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3.2 分级护理与病人实际需求不符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一级护理15 min~30 min巡视1次者为25.40%,1 h~2 h巡视1次者为72.58%。一级护理要求护士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临床上有时很难做到,可操作性不强。有时也可能给病人造成不适,如夜间护士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干扰病人休息。一级护理要求: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实际上,并非每位医生都要求如此频繁的监测,有的仅仅需要对疾病某一方面问题的监测,有的需要集中整块时间的护理,对生活自理病人不需要提供饮食、排泄、卫生护理等,但护理级别一旦确定,护士必须按要求执行相应护理,这样对部分病人既没必要又不现实,且增加护士负担。因此,要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合理可操作的质量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病人得到身心的整体呵护,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得以保证。建议将病情观察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我院目前将护理分级标准定为4级(病情观察监测)5度(日常生活能力),期望共同探讨。

3.3 分级护理收费影响医嘱分级护理的准确性 各地物价部门对于分级护理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医生从经济考虑来增加科室收入[4]。因此一级护理泛用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某病区一级护理为42.50%~60.97%。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病人对分级护理越来越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认为护士没有落实一级护理措施,收费不当。有些家属甚至要求护理人员解释何为一级护理或提出根本不需要一级护理。有学者认为,护理收费可参考医疗收费的形式,应按实际服务项目的内容收费,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 及时修订护理等级 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病人住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制订级别护理医嘱。但在临床上医生有时不能随着疾病的恶化或痊愈及时修订护理级别,致使部分病人级别护理医嘱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5]。本次调查显示,二级护理医嘱与护士评定符合率为77.19%,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如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病人仍为二级护理;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紧张,不能设专人护理,医生往往开具一级护理,不能及时提高护理级别。本次调查一级护理735例,不符合者108例,产科、儿科、消化科等无监护室的科室病人应为特级护理20例,医生开具为一级护理,致使护士巡视时间、病情观察、病人活动范围改变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别实施,使个别病人出现意外,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近年来,因未及时更改医嘱引起纠纷,其中典型案例是某医院医生为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开具了一级护理,在病人病情稳定且生活能完全自理后亦未及时更改医嘱,病人住院期间不慎意外摔倒造成损伤,以护士未按规定时间巡视、未得到相应护理为由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医院支付巨额赔偿。

总之,分级护理制度应与时俱进,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已相对陈旧,需要重新修订,应对护理级别的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医生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下达的护理级别医嘱科学、准确,与病人的实际需求相符。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