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1
1.1民营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成为了社会经济市场中的活跃分子,其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冲击着中国市场,只有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企业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就要将为社会服务意识建立起来,并建立起以社会服务为主的营销策略,以符合市场运营方向,满足消费者要求。然而一些民营企业受到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依然将市场营销观念建立在卖方市场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商品供过于求。盲目地推销商品导致了商品挤压,大量的库存不但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而且导致了一些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
1.2民营企业没有使营销职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部门,其负责企业的市场调研、销售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等等。作为直接关联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部门,营销部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是备受企业管理人员重视的。但是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的营销方向并没有全面认识,从而导致企业营销职能上出现了欠缺,而无法做到系统化管理和全方位展开。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率营销策略不但能够及时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而且缩短企业营销周转周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企业在营销决策上无法做到及时到位,而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加之营销工作没有明确定位,导致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对于诸多问题都无法及时解决。
1.3没有建立起系统化营销机制
市场营销不仅仅是销售本身,其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涵盖各项促进市场营销的元素,并通过优化结构,使各项元素处于高效运转状态。这就需要民营企业首先建立起营销战略意识,以企业品牌提高企业产品的影响力,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一项系统化工程,首先是网络工程。民营企业在营销战略调整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起营销网络,并以企业品牌作为企业发展方向,以使企业的运行明确化,企业的发展持续化。以运动产品为例。鉴于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运动产品更为青睐。但是随着更多的运动产品厂家进入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就需要树立起品牌,以扩大企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以“李宁”为例,这一品牌已经为诸多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依然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更不会建立起系统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因此而导致产品营销既没有计划性,也缺少目的性。虽然获得了短期效益,但是在多元化的市场态势下,缺少了市场定位的营销方式很难让企业具有持久性。
二、促进民营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策略
2.1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
要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要使营销策略符合买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那么企业的营销观念要符合市场发展态势,并加大企业产品的促销力度,就要将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定价,进入到市场营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此外,市场营销还要展开售后服务,即收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反馈,以进一步改进市场营销工作。
2.2建立起民营企业营销的品牌战略
在民营企业的销售观念中,除了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要建立起创造社会效益的观念。企业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的发展有所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非经济性的回报。企业要发展,就要建立企业成长意识,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民营企业就要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社会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与此同时,对于各种资源都要合理利用以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建立企业经济增长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地运用各种资源扩展企业,逐步地发展成为著名品牌,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坚持,才有发展,有成长,才有未来。民营企业要不断地成长,就要寻找榜样,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实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以及建立在品牌战略上的营销创新,以促进民营企业在成长中源源不断地提高社会效益。
2.3民营企业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营销网络
处于信息化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就要建立起网络环境,以适应产品营销的市场需求。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小企业要与大企业竞争,随时都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但是在现代化的商业领域中,不乏大企业被埋葬在市场浪潮中的例子,这足以说明企业的经营需要智慧。充分地利用各种时代元素,将营销的创新理念注入其中,就会将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营销网络建立起来,并呈现出最佳的运行状态。以TCL为例。TCL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其所建立的营销网络。从商业性质而言,TCL的大屏幕彩电以其硬件上所占有的优势而垄断了市场。但是,其产品的单一化要使这种优势长久地维持下去,就要让产品适应多变的市场。为了扩展产品的销售空间,TCL建立了网络营销组织,并对组织架构不断地优化,提升了服务非质量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形成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与此同时,TCL不断地完善企业文化,将品牌因子注入其中,创造出了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提供了更为周到的服务。除了巩固了经销商连门之外,还提高了网络环境的利用率,实现了网络组织兼容性的不断扩大。TCL的成功不仅在于此,其在营销战略价值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建立起了庞大的根基之后,将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将大批的行业合作者吸引过来,并向电脑产品扩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而优质的服务。按照传统的营销理念,企业要首先建立起工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然后打开市场以及建立起企业品牌以扩展销路。然而TCL则是典型的“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销售模式典范。依赖于网络营销而树立起企业品牌形象,成为了民营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中的突破口。
三、结语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2
“点石成金”催生产业园
数年前,这里遍地山石、交通堵塞,当地居民无以为生,于是背井离乡。多少年来,这里没有出现一位大学生,贫瘠的土壤、荒芜的石地,落后的观念代代相传,村民们守着祖祖辈辈的山石,却看不到希望与出路,人均年收入不到1300元,靠天吃饭、温饱不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产业园依托于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贵州当地资源优势,立足于贵阳,村级领导班子牵头,进行村级经济整改,实行大力招商引资的“引进来”策略,“引资与引智”双管齐下,优化产业,升级结构,打造具有贵阳石板特色的产业价值链,进行政企互助“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借助“外力”与“外脑”,拓宽经济发展思路,为园区的硬资产建设与软实力投入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与运营环境氛围。如今的贵州贫困村蜕变成了贵州的新农村建设典范,村民以土地优惠入股,从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为了“金石产业园”园区的主人。园区的建设也呈超常规扩张之势,19.8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规模,形成了金石汽配物流城、金石二手车市场、钢材市场、木材市场、石材市场、农贸市场、五金机电市场、花鸟市场系统业务板块及18个主营业务体系。2013年,园区实现产值及销售收入130亿,在未来的5年园区年产值有望实现千亿目标。
“点石成金”,催生了一个产业,产业链的协调打造,催生了一个工业园。园区的“投资与投智”的双投模式演变出了新时代的新商业业态。“金石产业园”是在新经济浪潮下孕育在石板上的商业奇迹,更是三线城市的一线典范,是扶贫攻坚战中最亮丽的风景,是经济改革浪潮中的“精准扶贫新浪花”。
助推行政与农业互助发展新商业
积极响应关于“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指引与精神号召,“金石产业园”作为新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先驱者与践行者,也是新经济改革浪潮下的新商业弄潮儿与最先受益者。
贵州有丰富的石材资源,而石材市场又有巨大的需求与发展空间。资料显示,据全球石材产业最发达的意大利石材管理部门测算,2010年,世界石材消费量为11.86亿平方米,荒料需求1.086亿吨;到2015年,石材消费量将达到16亿平方米,荒料需求1.467亿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天然石材产品的需求量势必大幅增长,而一些开发较早的石材大省资源枯竭日渐显现。“金石产业园”立足贵阳、折射贵州,辐射西南,充分发挥贵州石材产业的资源优势,抓住历史机遇与市场商机,导入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概念,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扩张方式,转为“精耕细作”的经济发展扩张方式,大搞精深加工、工艺升级,提升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涵,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金石产业园”被纳入贵州省重点项目;2011年,“金石产业园”成为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11月12日,贵阳“金石产业园”开工建设,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出席开工仪式,为省委统战部命名的“贵阳金石同心产业园”挂牌。2010年12月1日,贵州省政府召开支持贵阳发展石材产业专题会,明确把石材产业列入全省建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和项目。“金石产业园”是贵州“五个100工程”中的100个重点园区之一,以其“西部商贸城项目”成为100个城市综合体之一。
过去的贵阳石板镇,“手捧金饭碗,却找不到美味佳肴,守着金矿,却去讨饭”,而如今的“金石产业园”在5年内实现了财政收入30倍的增长。“裂变不只在商业领域”,“实体经济的变革与创新”能够有效地形成实体产业价值链,能够有力地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以民营企业的集聚、民营资本的聚合,实现政商互助的“核裂变”经济效果。
新商业形态与新商业思维
“金石产业园”推行“产业集群化、产能互助化、产销一体化”的商业运作模式,5年来,园区企业入驻规模数量达到8000多家。这8000多家民营企业和村民一起改变了贵州的经济,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园区中的石板加工销售区、钢材价格及销售区、二手车及商用车销售区、五金机电城、轮胎(油)综合集散地、木材交易中心、农副产品物流区等也为贵阳市市政府的城市规划与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3
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究竟谁决定谁?
在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项目组给客户设计的薪酬与绩效方案在提交给客户之后总是免不了要做很大的调整,否则无法获得客户高管的认可。而这种调整通常又经常出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客户认为项目组提交的岗位年度总薪酬的市场水平过高,需要调低;其二是员工的收入当中,绩效部分(也就是浮动部分)的比重过低,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有效激励员工。
本文正是就此话题将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的关系,与外资同行进行横向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有能力并愿意支付具有竞争力薪酬的民企,其市场地位和企业竞争力也远高于那些有能力但不愿意支付具有竞争力薪酬的企业。
谈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较高的支付能力和市场地位决定了支付意愿,还是支付意愿决定了市场地位和企业竞争力?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如下一些信息:
外企与民企,两本账两重天
恐怕绝大多数求职者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原因很简单:外企的薪水高,福利好,而且有着良好的培训和员工发展机制;而国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与之相比。与之对应的市场表现也极为鲜明:如果购买力许可,消费者在买汽车的时候会选择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品牌,购买家电会选择飞利浦、西门子、松下等品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外商们在中国挣得盆满钵满,而且还能够享受各种税收政策;而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出口型、外向型企业,一方面要面临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的压力,而由于他们在整体战略和创新机制上的缺失,因此几乎无一例外都以降价来争夺市场,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普遍缺乏对人才的真正尊重,缺少对平等、契约和分享精神的尊重。尽管这些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口口声声说求才若渴,但真正要给钱的时候,却总是有许多“高明”的办法来尽量少支付,即便是有的民营企业聘请了咨询公司给他们重新设计薪酬和绩效体系,却少有能够不“修改”就能通过的薪酬方案。反观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大型跨国公司,每年都会定期的(通常在年底)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外部市场的薪酬信息。在获取外部市场的薪酬数据后,第二年年初都会对所有岗位的薪酬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公司的薪酬能够与外部市场保持同步或者领先。原因也很简单,并不是外企们有多么高尚,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做活雷锋;也不是因为外企们实力雄厚,心甘情愿向员工支付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只不过外企们算的不仅仅是薪酬这本小账,他们更懂得算有了人才就有了市场份额和高额营业利润这本大账。
反观国内的许多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所关注的不是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薪酬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而是如何在员工能接受的前提下尽量地控制人力成本――在这两种不同咨询/培训需求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付薪哲学在影响着外企与这些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在用人之道上的巨大差异。
外企与民企在付薪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外企将人力投入视为一项长期性的投资,而非成本的概念;而大多数民企则将人力投入视为一项成本,并且视其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2 外企鼓励并肯定员工对个人价值和财富的追求,并且也致力于通过健全的培训与发展机制帮助员工成长;而大多数民企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投入,因为他们担心员工的能力提升之后会以此要挟公司加薪。
3 外企信奉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哲学,在员工投入与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大。优秀的外企认为,有了优秀的员工就等于有了人才的优势,有了人才优势就会有优良、先进的产品,有了优良、先进的产品就有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这些民营企业家们则要求员工先别提条件,干出业绩再谈报酬;对于研发,能不投入就不投入,因为可以通过模仿来解决。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付薪哲学,折射出外企与民企之间截然不同的基本假定,而这些基本假定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市场表现。比如在IT行业,IBM占据着硬件和服务领域的绝对优势,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电信运营商所用的服务器基本都是IBM公司的产品,尽管IBM的产品价格远高于曙光、浪潮、联想等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与之对应的是,在同等职位序列和职位等级下,IBM的员工收入至少是曙光、浪潮、联想等知名企业员工的1倍。而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占据公司年度收入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
本土高明者&高尚者典范
回顾民营企业,在各自的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甚至是将外资击退的企业犹如凤毛麟角,个中的典范一个是蒙牛,一个是华为。这两家企业都在各自的行业里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而如果将这两家企业的成功因素做一个对比分析的话,有三个方面和各自所在行业的外资领先同行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蒙牛和华为会算小账更会算大账
蒙牛的液态奶事业部、冰激凌事业部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均高于本土同行,与外资同行(雀巢、联合利华)相近。这也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蒙牛能够在创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以火箭般的速度占据了中国乳制品企业数一数二的位置。在其飞速成长的背后,其高投入高产出的付薪哲学与外资企业们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蒙牛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蒙牛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约占其营业收入的2%左右。
对于华为这家让人肃然起敬的本土高科技企业,恐怕普罗大众听的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其质量优良的产品,也并非华为是最早一批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企业,而是其令人艳羡的、不输外资同行的薪酬福利。
反观许多民营企业,不要说斥巨资用于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甚至连基本的岗位培训也不想做。企业整天想着通过各种手段给员工洗脑,盲目强调员工忠诚于企业、忠于老板。结果呢?人力成本的支出固然是降低了,可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留下来的都是庸才,更可怕的是企业的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企业变成长不大的小老树。真不知道这些企业的老板们是不懂算账呢,还是抱有侥幸心理。
蒙牛和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典型的分享型文化
恐怕每个人都能记住牛根生的一句知名的语录“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其付薪哲学也很简单: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并且牛根生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不像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们那样总是给员工画馅饼,真正要给钱的时候总能找出N个理由克扣或者拒付。
高科技领域的华为,在20年的时间里造就了近千个百万富翁和近百个千万富翁,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就是“不让雷锋吃亏”。而无论是蒙牛还是华为,其付薪哲学都与外资同行相似,都与新教伦理的平等、契约、分享的精神高度吻合(见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蒙牛和华为把员工当凡人而非圣人
人性其实无所谓本善或本恶,人性的核心是本私。所以,无论是那些优秀的外资企业,还是华为、蒙牛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他们都清楚员工是凡人而非圣人,他们都了解员工是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因此他们也尊重并竭力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成长需求,这也换来了员工的努力工作与忠诚。道理同样很简单,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凡人,都有追求物质、名誉、地位的需求,都有追求成长的需求。
反观那些天天将奉献、觉悟挂在嘴边,各种强调忠诚和无条件执行的标语口号上墙的民营企业们,似乎还没有哪一个成为业界的数一数二甚至是前列的。想必,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老板们误以为员工是圣人,每到发钱的时候都能够找出很多高明的办法减少薪酬支出,总有许多办法和说法来降低人员支出这本小账的缘故吧。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4
目前,南通市***区、乡、镇、村中的各类民营企业,正在加快体制转型,革故鼎新,跨越发展。如何抓住机遇,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有利因素,积极应对转优发展方式,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促使民企优化升级,将已摆在全区各类民营企业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大力弘扬先进的民企文化,对提高经营效益,改善经营环境,增强民企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民企和谐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民营企业的特色文化可赋予强劲的生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民企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民企文化上的竞争,谁拥有先进的文化优势,谁就拥有先进的管理优势、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当今经济时代,民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营产业的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民企要想做大、做优、做强与做久,就必须创建好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要求的观点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服务文化和环境文化,通过树立民企核心的价值观,形成员工共同的信念和活力,方可推进民营企业稳健发展!
过去,***地区少数民企老板人士狭隘地认为:“文化,是学校、报刊、影视与宣传部门的事务,民企员工应以做工为主,放弃文化不要紧。”于是,有的民企却把企业文化摆于恼后,办公室里财神菩萨供上方,一对红烛型的电灯日夜亮,老板娘早晚祷富常烧香。有的民企过廊处的黑板墻报、宣传橱窗,公佈的內容长年累月一个样;厂衰人闲度时光,开开关关难正常,老式产品无销路,年终工资难发放。追其根源,就是长期忽视民企文化,跟不上新形势,而造成的后果呀!
显然,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民企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唯有创新***民营文化,才能推进城乡企业发展。这是时代的呼唤,民企员工的追求。沒有民企文化,就沒有知识的未来;沒有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就不会生产出优越的产品。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个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新时代,其中最为核心是民企文化的创新。建好民企文化,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企业繁荣富強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民企文化,才能提高民企员工的精神文明,才能主导与带动民企健康成长,使员工们钻研科技,创造工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那么,创新***民营企业文化,在通悉文化内涵的要义下,务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文化民企,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民企文化,是萌生于物质与精神,实践与理论交汇处的精彩奇葩。它是在特色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家和员工们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民企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和谐团结、创先争优的精神食粮,是民企员工奋进方向的动力与目标。民企发展不仅要靠“胆力”、“财力”与“人力”,更要靠“智力”。“智力”,源自文化,人们要从“文化宝库”中学习揽取。建设学习性的民企,就能使员工心明眼亮,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民企文化产业的发展,民企人员要把文化资源投放到市场经济中去,与时俱进,迎新定位,充实提高民企员工的观念意识,坚持正确导向,宣扬文明理念,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和谐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与腐俗的愚昧之风,使之增强民企员工的高素质、好思想与新观念,让社会主义特色、和谐、健康与先进的文化旗帜,永远飘扬在***地区城乡民企员工们的心中!
二、革新文化体制,利用地方珍贵资源。民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之一。革新民企文化体制,推动***区域民企转型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打造民企文化品牌,要科学利用本地民企所在的地理、特征与风貌,凝聚地方、历史与个性,结合历史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搞好规划、利用和发展。让挖掘、保护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之发展富具地方特色文化的名品产业、旅游产业或休闲产业。保护好发展好文化资源,让民企公益性文化走上良性循环,让文化资源成为今朝社会人见人爱的稳健风景线!
三、学用文化理论,加快民企转型升级。民企员工学以致用资深文献,亦可墨香入心,悉情达理,助人睿智,了解-些相关知识。转型升级,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型升级,是民企文化产业源自市场的需求,以市场效应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只有做好民企转型升级,才能把民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转型升级,要深化民企文化体制改革,重视发展相关民企文化,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加快发展公益性的民企文化事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民企,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使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民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城乡永久保持碧水蓝天。全区城乡民企员工要认真学用好文化理论,群策群力助进民企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民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稳健建设!
四、塑造文化“三品”,彰显民企行为规范。所谓文化“三品”,即是民企的“品质、品格与品行”。民企文化的品质体现着企业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不仅反眏民企立身处事的信念、倾向、主张与态度,而且起着规范民企行为取向的作用。只有品质好的民企,才能立业长久,稳健繁荣。民企文化的品格,反眏着企业的精神。企业精神具有能动性、活力性与超越性,可谓之“今胜于古,后胜于今”。因此,民企生存之路当与“天地合一”,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民企发展要与‘绿色’相行”。民企文化的品行,彰显着企业的行为规范。要保证民企既定目标与价值理念的实现,必须制定并遵循相应的立业处事、行为举止、姿态风度等行为规范。民企文化的品质、品格与品行,归结起来就是民企的品位。民企是一个经济组织,就要履行经济责任,追求经济利益,为产业可持发展不断充实物质基础;民企也是-个社会组织,还要承担内部员工、与之相联的供货商、消费者、社区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只有创新文化“三品”建设,才能让民企安身立命,兴旺稳健发达!
五、凝聚文化人才,发挥人才骨干力量。语录云:“沒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由此推想:“沒有文化的民企,则是一台失控的机器”。胡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第-资源”。因此,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显得极其重要。***红尘之上百业发展,时时事事离不开有文化的人才。民营企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才。文化人才,是掌握民企管理,民企生存与民企发展的先导。一流的管理,要有-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会造就一流的民企。尤其是高端技能人才,乃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典范。凝聚文化人才,是加快民企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骨干力量。显然,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尽其才、用其所长,才能尽快推进***地区各类民营企业稳健发展!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5
海西美旗城的融资现状与问题
海西美旗城作为“非加价”模式实践的先试先行点,在全国十三个规划基地中最早投入建设,故以之作为典型分析。经调研,不难了解到海西美旗城的建设共分五期开展,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额达3.6亿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金额庞大,融资可谓十分艰巨。融资前期:渠道受限作为“非加价”模式这一创新理论的实践者,海西美旗城从某种程度而言可归为创新创业企业,而分阶段理论是创业企业进行融资选择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种子阶段(即企业的起步期),企业主要通过自有储蓄、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进行融资,在我国则以个人储蓄和亲友借贷为主。而海西美旗城的融资主要来自晋江众多民营企业家的投入,形成民间借贷关系。然而,这一融资渠道也存有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海西美旗城25亿元的资金需求额来说,民间资本的满足度相对偏低,其源广量散,较难支撑如此庞大的资本大厦。其次,就海西美旗城本身而言,其资本结构也不十分合理,基本由债权资本垄断,财务风险过大。这主要还是由于其融资渠道受限所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原因:创业融资市场功能层次单一,发展缓慢我国目前涉及创业融资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以及外商投资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起草时未对创业企业进行考虑,因此,它们不仅对创业企业的融资无大的帮助,反而在一些方面形成法律门槛,限制了创业融资市场的发展。而在现行资本市场上,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十分有限:首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偏好收益高、发展稳健的大型企业,股票业务亦有相当高的上市要求,均不适合于创业企业融资;再者,现存的金融产品类型甚少,且基本属于厌恶风险型,创新型金融服务方面则不够深入,适合于创新创业企业起步阶段的投资品种几乎没有。这样,海西美旗城从体制内的专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渠道便十分受限,只好转向其他拥有资金的投资群体,以非金融机构替代金融机构,如向拥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和个人进行融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资助有限政府政策支持与否,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影响很大。若政府对该企业所处产业有政策上的倾向,其融资往往较为容易,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会给投资者信心,间接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创业企业的信用,使信用融资变得方便可行。在海西美旗城的融资过程中,政府财政资助的力度远远不够,也因此,海西美旗城的建设更为依赖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又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倾向。国内风险投资不成熟,天使投资尚在萌芽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投资方式适合于创新创业,但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法律环境薄弱,发展条件并不成熟。其实,我国并不是完全没有针对高技术、高收益、高风险、高潜力的风险投资,而是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所以难以发展壮大。此外,相对于国外以团队形式存在的天使投资主体,我国的天使投资多以个体形式出现,规模小,作用小。因此,海西美旗城建设初期基本难以吸引到风险资本,尤其是天使基金的投资。融资中后期:信用不足虽然海西美旗城的资本构成不合理,民营企业资金有其自身的劣势,但晋江作为品牌之都,其民间资本积累雄厚。故在晋江民营企业家资金的不断输入和带动下,海西美旗城的前期建设进展顺利,并预定于2012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投入运营。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换届,政策支持减弱,民间舆论开始动摇,众多民营企业对其未来发展持一种观望姿态,出于风险的考虑,多数企业家不愿多做投资。因此海西美旗城近期资金链基本处于断流状态,基建陷入停滞,可谓遭遇重大瓶颈。主要是由于海西美旗城自身信用不足,无法巩固投资者信心,吸引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而这其中,也有政府的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社会信用体制不完善海西美旗城的资金主要来自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从事投资业务,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尚不完善,专门金融机构可享有国家法律保护,对债权有掌控力,而民间借贷完全属于高风险范畴,盈亏自负。因此民营企业的投资通常十分谨慎,对投资的未来收益抱有很大期待,当投入于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时,其就会停止资金输出以防止损失。自身信用体系不健全海西美旗城属于模式创新的投资项目,其固有资产不足,实践依据也不足,而且海西美旗城仅一期的建设投资额就达25亿美元,建设周期长,难以给投资的民营企业充足的信心,自身信用较低。此外,海西美旗城的发展蓝图规划得很宏大,但缺乏良好的规划说明与目标细分,无法让投资者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本质内容,而只是停留在生产平台的理解层面,对其发展模式与盈利空间更是缺乏实质性了解,从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也才会在政策摆动时信心不足,不再投资。投资者的自身原因我国的投资者普遍存在这两种现象:第一,投资者对自身投资领域不熟悉。一些专业的投资者同时也不具备业内技术背景,对投资项目的长期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第二,国内投资者往往厌恶风险,不懂得高风险带来高收益回报的规律,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短期能产生效益的项目,而不愿承担风险。这也是海西美旗城融资瓶颈的一个客观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民营企业在政策不明朗时表现出了对海西美旗城项目的不信任,纷纷停止注资。海西美旗城的融资主渠道遭受严重挫折,只能另寻出路:首先,谢秉臻走访中央,希望能获得更大纬度的政策支持,而在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海西美旗城已经归入福建省重点培育的四大千亿元市场;其次,海西美旗城选择与国营企业哈尔滨工大集团合作,现已谈妥由哈工大控股51%,美旗控股49%;再者,从整个美旗集团的角度出发,其开始考虑在别的基地启动建设,因为“非加价”模式只要在一个地方运营成功,就可带来巨大收益,支持各方,但从实际层面来分析,其可行性不高,因为其他地方难免也会面临海西美旗城的困境。
海西美旗城融资对策思考
海西美旗城在融资前期受到渠道受限的困扰,融资中后期又遭遇信用不足的瓶颈,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亦存在自身问题。故要解决其融资问题,既要从政府层面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改革,亦要从其自身出发,做好规划,提升信用等,具体如下:争取多方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创业融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从政府层面来看,完善创业融资市场结构,首先要从法律上对其进行规范与保障,并与成熟资本市场加以区别,对创业融资市场的准入标准应放低,优惠扶持政策应公开透明,对投资主体应同等对待。此外,针对性的加大金融创新,通过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立满足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的要求,海西美旗城应主动寻找一些适合的创新的金融产品,来分散其前期巨大的融资压力。与国营企业合作,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海西美旗城应与政府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以获得部分财政资金支持,亦提升自身信用,而这需要其长期不断的努力,要让政府知晓“非加价”模式的创新意义以及其对于我国流通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之外,海西美旗城还可选择与国营企业合作,其资金来源更为稳定,且这也是与政府的友好关系的体现,而海西美旗城现阶段就采取了这一策略,并取得了不错进展。优化创业融资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不容忽视的强劲力量,是引导社会资本进行股权融资的一通道。特别是天使投资,其投资领域广泛,投资成本低,为创新企业迅速启动带来机会,且天使投资人多有行业背景,深谙高收益高风险之道。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典范和经验,发展健全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优化创业融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各地政府除了积极引导外,也应实行有效监管。而海西美旗城在自身项目吸引不到天使投资的情况下,应主动出击,主动寻找投资主体,而不是被动等待。社会与企业齐头并进,共同解决信用问题推动完善社会信用体制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加强完善我国信用体制,促进与融资相关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发展,规范有关立法,并制定针对创业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以降低评估成本。此外,创建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风险监管。而海西美旗城作为众多创新创业企业的一员,应自觉主动地参与推动这一过程,并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建设自身信用体系在推动外部信用环境不断改善之外,海西美旗城更应做好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商誉。具体来说,应做好自身规划,关注重点项目,适当缩短每一期的建设周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支出,并做好投资回报分析,以增强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此外,海西美旗城也应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加强宣传,并树立良好形象。
民营企业的典范范文6
截至2008年底,宁波在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9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其中,境外资源开发投资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投资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到2008年的7190万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见图1)。民营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体,占80%,以独资或合资新建资源加工厂为主,收购并购为辅,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欧。在开发投资的众多资源中,矿产资源占80%,林业资源占6.7%,海洋资源占13.3%。矿产资源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平分秋色,铜、铁、钴是开发投资重点。
但是,境外资源开发投资额与企业数在宁波市境外投资总量中占比较小。至2008年底,宁波仅有19家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总额11896.5万美元,占宁波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1.93%,相对于其他投资类别,排名最后。从运营状态上看,61%的企业能正常运营,其中13%的企业能持续盈利,48%的企业基本维持现状。另外39%的企业或面临倒闭,或出现利润明显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运营。
二、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资金制约
从宁波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状况看,之所以出现起步慢,无法投资大项目,或后续经营不佳的现象,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资额核准条件名亡实存,在源头上制约着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2006年以前,审批部门在核准投资额时执行“企业投资额不能超过净资产一半”的规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取消了对外投资额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门操作不一,外汇管理部门审核企业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时仍按老办法,如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资2000万美元,但因净资产不够,只能投资800万美元,最终错失良机。
其二,融资渠道过窄,使企业投资后难以持续经营。目前,企业的官方贷款机构只有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家,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矿产后进入冶炼阶段,东道国落后的经济条件逼迫企业自行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而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的贷款始终未获批准。只能将大部分股权(开采权)忍痛卖给投资商,大大影响公司发展。
其三,财政支持覆盖面小,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目前,国家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包括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资金、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主要形式为前期补助或贷款贴息,但“僧多粥少”现象十分严重。如2007年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又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得款空间,宁波已连续数年未获资金。当然,地方政府对这几类支持基金也会同比配套,如宁波市级和区级财政就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给予3—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而这对企业而言是杯水车薪。
其四,外汇和税收制度阻碍资金的有效运作。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宽了资本项下的用汇条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但仍需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自有外汇投资的仍需在外汇账户上存足对应金额外汇,对后续外汇投资和资金汇出仍需逐笔登记与核准等,依然阻碍着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动作。
对企业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鼓励措施涉及较少。这些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资源类项目刺激效果有限,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二)行政制约
表现一,审批程序复杂。商务部在今年已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并将于5月1日实施,原第16号令《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同时废止,该办法大量下放核准权限,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的第21号令《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仍在实行,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做出的具体规定与商务部标准不一,造成同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两头申报,效率低下。行政部门间的权力制约使投资项目越大越难成功。2008年,宁波合盛集团已被宁波外经贸局批准赴俄罗斯投资建厂,但因注册资金过大(7000万美元)至今仍压在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
表现二,审批材料多且随意性大。行政部门随意或变相增加核准所需材料的现象频现,如对境外收购项目,需先备案(即先书面上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核准。
(三)人才制约
一是缺乏国际型的企业家。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之一是创办人具备国际眼光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在后期管理、决策与运营中这种企业家精神的效应减弱,小富即安、国际化管理水平弱等民营企业家的软肋开始显现。
二是缺乏复合型的国际化操作人才。对外投资的复杂性和国际性需要大批通晓金融、外语、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稳定员工,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财力和环境都无法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人才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境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支持服务体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缺位。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获取东道国的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以进出口贸易、商务考察和国外亲友介绍为主,缺少专业的信息与评估中介,企业由于获取信息不畅导致投资失误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承保对象主要惠及国有企业,承保范围仅涉及政治风险,即征收、汇兑限制、战争以及政府违约风险,未涉及海外市场风险。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如内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走出去”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从战略高度规划、管理、指导和支持境外资源开发投资。
(一)提高认识,形成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战略机制
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的战略行为。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如开辟“走出去”专栏,定期宣传“走出去”政策导向、成功典范和各国投资信息等建立对外投资的共识。应制定资源开发投资的远期规划,建立多元化资源合作与供应渠道,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构建长效的支持服务体系。
(二)深入改革审批管理体制。加快核准进程
一是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归口一个部门核准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对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淘汰审批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
二是提高核准效率。放宽核准条件,彻底消除投资额与企业净资产间的关联;简化手续,减少申报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坚决不要,不随意增加材料;确立具体可量化的审批标准,对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简度在部门间实现统一评价;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快核准进程。
三是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相应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或先规定取消的时间限额,放宽境外企业利润汇回等限制,简化对外担保的审批和履约核准手续,消除境外放款资格条件和资金来源的审查要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1充分运用金融创新,构建双层三位的金融保险支持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险至关重要。中国应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尝试构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双层三位支持体系。
第一层,国家应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增加贷款额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扩展贷款贴息和保险的规模与范围。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对民营企业不但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真正显现支持效果。
第二层,作为地方政府应结合国情市情,通过金融创新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务资源筛选优质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并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借银行之力振兴企业;银行通过财团贷款或企业联保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借政府之力降低风险。其次,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出让”部分贷款上浮利率的利润和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补贴组合,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弥补资源获取型ODI周期长、见效慢等项目劣势。第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项目贷款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第四,降低保费,增加保险品种,拓展高风险国家(地区)的保险业务。
2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定独立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税收鼓励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优惠力度,增加设立亏损准备金、加速折旧等间接鼓励措施。建立健全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税收协调网络,避免重复征税。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提高税务机关的纳税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资促进机构为服务主体。形成服务体系
学习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设立“境外投资业务咨询专窗”,将外经贸、海关、商检、银行等境外投资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门归口咨询,实行首问责任制,使企业在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时间得到服务,减少“关系”成本。
中心主要职能是:提供人才培训与引进,成立人才服务中介;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咨询;提供经常性投资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与外方的联系;提供行业协会的办公场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优势。
(五)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体系。包括最基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及配套的单行法,如《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对外收购法》,填补法律空白。
四、企业对策
一是采用多种措施,全程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前要注意了解投资国当地情况,尤其是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劳工政策等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尽最大可能地做好调研与评估工作。要正确选择投资路径,积极进入周边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市场,适当参与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可灵活开展商业运作模式,采用独资、合资、兼并或收购等投资形式。投资后,通过增加当地员工的持股比例、采购当地原料配料、关心当地公益事业等本土化策略弱化投资风险。
二是国内外业务联动,优化资源配置。调研显示,国内外企业间业务联动是经营成功的经验之一。境外企业供应给国内稳定的资源、信息和生产管理经验等,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和设备、后勤保障、国内销售渠道、资金和国内需求信息等,两者相得益彰,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当然,企业还应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多渠道融资、加强资本运营等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更应考虑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