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1

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现状

从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看,各项贷款一直占资金运用的支配地位,因此,一个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银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从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90%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

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2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 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亿元人民币和0.27个百分点至5181亿元人民币和1.77%。2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

管理技术水平

面临国际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银行业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每笔贷款按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归入正常、次级、关注、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的级别,其中关注、可疑和损失这三类构成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分类及时掌握贷款信息,针对不同状态的贷款采取监督、限制、催收等不同的措施预防损失并尽可能地将损失降低到最人低水平。但国内仍然缺乏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市场和工具,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发放贷款并一直将其持有至到期日。直到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我国才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其他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短期内还难以出现。

同时,我国银行业自身也逐步认识到采用先进风险测度模型和技术的重要性,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水平仍然较低,与西方发达的国际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当前的信用环境、金融市场状况、银行体系基础,制约了银行实施模型化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进展。在内部评级法推进过程中,短期内大多数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仍处于打分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得依赖于传统的测度方法。

提高中国银行业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自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国内银行业的监管环境也逐步趋于规范和严格,许多银行都认识到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信用风险基础建设,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一个最基本的子模块系统,一个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所采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客观合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于广泛的信息集所建立起来的评级体系的代表是各类外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评级体系。这类评级体系对市场价格和宏观经济状态的条件依赖性较小,其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日益被各类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认同,愈来愈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中对外部评级体系的依赖愈来愈大。在一段时间内,大部分银行采用标准法,依赖外部评级确定其监管资本的要求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和稳妥的做法。因此应不断强化信用评级业的作用,致力提高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和职业判断水准。

进一步理清信用风险形成机制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双赢对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促进作用的行业、部门或企业,越容易形成信用风险的集中,比如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房地产行业贷款集中、政府主导项目贷款集中、企业集团贷款集中等。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是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虚拟经济只能转移而并不能消除信用风险,因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才是解决信用风险隐患的根本,银行的客户调查、评级授信、贷款评估、审查审批、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监控必须以信用主体对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准绳,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只会加剧信用损失的产生以及宏观经济的下滑。

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对于风险管理技术的实施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层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要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同时在微观层面加强各项信贷制度的建设,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控度。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大教训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们过度崇拜各种数学模型,但根本上是一个制度问题,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预测和防范风险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精确”的压力测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力于信用风险的控制。《新巴塞尔协议》追加的第二支柱指引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缺陷,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缺陷表现为银行治理结构当中的根本不足。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2

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金融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证券市场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信用缺失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趋于谨慎和收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如何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国际贸易中讲信用、注意自身信誉是国际惯例的首要信条。守信用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同时尽快完善上述与之相关的现有法律。

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矛盾;2.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3.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第一,应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应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的,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应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人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也不尽理想,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独立的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管理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有几十家,但资信评估市场规模小,可供评估品种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资信评估机构权威性与专业化程度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商账追收行业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等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深人人心,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吴春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J].中国金融,2003,(5)。

[2]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2002-09-09.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B2B; 电子商务;信用管理

1B2B电子商务和信用管理的定义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电子商务形式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是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旧经济活动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商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价值链发生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各种商品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与结算为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B2B电子商务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电子贸易等活动。

1.2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的最初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信用和各类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内容包括各种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然后把它们变成信用产品,最后以信用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看,在经济很发达的诚信国家中,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个人信用的管理。而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信用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的信用管理。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之间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重点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

2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发展现状和问题

2.1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着手整治本地区的信用环境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制度。但是,国内的信用资信状况还很不乐观,在有些地区和经济领域内还大量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在商品交易这一领域,很多网购企业都存在不能按时收到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按时收到也是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居多,甚至还有过期和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更为恶劣的是直接遭遇资金欺诈,单方面支付了金钱,结果没有收到商品,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也因信用问题而烦恼。据一些网站销售人员说,他们曾接到网上的客户订购后,按其所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可是却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像这样的恶意欺骗事件时有发生,使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急增,但又无法有效识别真假,以致于有时对正常业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网站无可奈何的是,许多中老年客户由于对网上购物不放心,不愿意按照网站的流程支付货物的款项,虽然看中了电子商务网站经销的很多优惠商品,但最终还是选择实物购买,网站因信用问题也失去了许多订单。

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从深层次面上分析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与执法体系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种种原因造成了企业降低“失信”成本,导致了电子商务市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网络销售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2.2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观念有待提高

在我国,“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购物具有抵触的情绪,人们总是觉得网络具有虚假性,不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优良等级表现出来。另外,网络购物的又一误区是价格及发货期限问题,而这些均与商品的生产进度以及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归根结底就是担心一个诚信问题。而B2B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是以企业为主角的需方市场,如果需求小的话,则大部分供方也就不积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还需要有一个信用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2.2.2 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度较低

由于网络只是一个供买卖双方彼此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并不能真实的参与对方的生产运作中去,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供货方比较了解,而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尽管有些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过关,信誉度较高,价格较适中,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不完善,购货方难以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了解对方信息,这就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利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购货方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对方的信用数据,而是宁可选择老客户,而放弃了其他质量、价格和服务更具优势的新客户。反之,供货方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间的信用数据可以昭告天下,那么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就会大大提高,企业间面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2.3 服务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的普遍率较低

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负责收集整理消费者信用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服务机构。中国加入WTO以后,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偿服务化发展了。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开展网上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数不多,普及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从而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4 网络失信惩罚机制力度不够

失信惩罚机制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采用赊销方法的企业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失信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B2B电子商务的网络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网络的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其中浑水摸鱼,而我国现有的网络失信惩罚的监督技术还满足不了及时搜查,并及时指出的功能。结果,对于大多数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以法律规定的罚款处罚为主的。对于B2B电子商务来说,这样失信行为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一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受惩罚者,网络平台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导致了惩罚的相对者很难明确;二是失信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由于对方失信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2.2.5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不够完整

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应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惩罚失信的责任人,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行为,规范商业授信。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虽然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滞后是难以避免的普遍规律,但毕竟我国在立法上的反映还是太慢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规范的体制来制约和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问题。如果B2B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诚信问题无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则会造成网络平台的混乱,使大多数企业毫无目标地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甚至瓶颈市场上的新型产品,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  3改善B2B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以往提到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一般都是在探讨法律环境、安全环境、税收环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而较少专门的研究信用环境问题。而事实上,信用环境则是电子商务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之一,它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其他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支持电子商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1加强商务合作,增进企业信誉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虚拟化市场中进行的商品交易, 它已经打破了“眼看、手模、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在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自律机制和运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供需双方建立起商业信用,另外,为了保证交易双方按期、按质、按量支付货物和货款,可以在这种交易中引进监督机构。在这样的良好信用环境中,逐渐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增强信任感,实行企业间的虚拟合作,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加入WTO后,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需要通过信用环境来支持电子商务,以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2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网络操作的交易手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加快对客户的沟通,节省库存,缩短商业周期循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电子商务的实施,必须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进行,只有提高了信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企业之间的顾虑,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扩大利润上。

3.3降低信用风险,树立良好形象

在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希望他们进行的交易是没有风险的。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传播是很有效率的,但是这种效率不能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交易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交易本身的问题,更是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只有用户具体地了解网络市场的真实信息,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另外,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商品和服务如实地传递给其客户,努力从形象上降低来自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使得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化。

3.4促进国际贸易,打破区域界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WTO的一系列规则和协议、协定本身就是一套信用体系,提供了检验成员间诚信的机制。有了互联网和诚信品牌,企业能更便捷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展潜在客户,而且世界各地对购买者会主动上门,业务不断发展,贸易额持续上涨。在“入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增强,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促进和帮助各地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效率,拓展网上业务,实施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管有庆,王晓军,董小燕.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赵为粮,魏钢,田航.电子商务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财经类人才 信用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学校办学方针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正是这样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育人模式。然而,在财经类专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自身存在着区别于高职院校和工科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从而影响着这一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本文首先分析制约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

1 财经类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困难

1.1 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少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

(1)企业难于获得直接收益,影响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作为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

在共同培养人才上,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好的,但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企业很难在短期内从校企合作中见到收益。但同时,企业如果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就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却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市场竞争压力大,这些原因都会减弱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2)企业对学生自身素质不满意,影响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 合作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对于合作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作为学校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满足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的需求上,而非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获得实习经历,而非实习的内容;作为企业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获得低成本劳动力,而非潜在人才的培养。三方目的的不统一,使合作基础薄弱,合作稳定性差。

1.3 合作形式处于浅层次,合作收益低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所采取的合作形式比较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在大学的前两年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在第四年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缺乏专业技能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这种由于没有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而显得没有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形式,使双方不能获得预期的合作收益,降低了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1.4 合作方式松散,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要求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也不高,所以合作方式一般较为松散,缺乏协议、规范等制度约束。即使合作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这种协议也相对松散,并不会对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难以对培养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合作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于是,在合作中就往往会出现由于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不足或者组织人员少等原因使合作培养工作被搁置的情况。因此,松散的、缺乏规范化的合作方式增加了合作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合作工作的有效进行。

上述合作中的种种障碍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使得面向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使校企合作应有的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为学生提供急需技能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急需寻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可掌控性的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2 财经类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

天津财经大学于2007年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公司)合作建立起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大公学院)。学院结合目前财经类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内外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可行方法,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尝试,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合作效益。针对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途径:

2.1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

校企合作,既可以为学校和企业带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学校的管理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如何管理才能避免校企合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双方的优势,是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同,因此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

首先,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有效规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以保证和促进校企合作优势在培养急需人才工作中的充分发挥。其次,在工作机制方面,要做到“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特色,整体协调,运作规范,体系完善”。要有专人负责,从整体层面指导和管理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使经费、人员等都能落实到位,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大公学院在建院之初首先建立了院理事会制度,由天津财经大学和大公公司分别委派理事,共同组成大公信用管理学院理事会,并制定《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章程》,规范学院的行政管理,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2.2 以新专业建设为突破,牢固校企合作的办学基础

选择和开设新的专业是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的切入点。企业最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有着更迫切的要求。因此,选择新的专业(方向)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使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同时,合作双方共同选择设置新专业(方向),既有利于节省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新专业的设置可以为学校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扩大学生就业面。双方共同的利益使得合作的基础更为巩固。

根据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状况,大公学院在建院初期就确定与大公公司共同建设信用管理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后,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该专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组织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了以资信评级、风险管理为主要方向,定向培养学生在资信评级、风险管理方面的科研能力与实务技能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设立,既提升了信用管理、资信评级行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

2.3 双方共建师资队伍,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

建立一支新型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与支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校教师大多不具备实践经验,而企业专家又大多不注重理论研究,因此,校企合作就是要突出双方人力资源的互补优势建立互补型的师资队伍,联合施教,以实现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人才的目标。

鉴于大公公司拥有业内最多的资深资信评估师和业内唯一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研究人员,大公学院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搭建了学院专职教师与这些业内专家交流学习的工作平台,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学院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大公公司锻炼,接触公司的业务工作,了解信用管理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贴合社会实际;学院定期组织校企双方专业人员的交流会议,定期聘请公司内部专家或行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聘请大公公司资深的专业人士作为相关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真正地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还对专兼职教师的合作科研工作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创造技术成果,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的同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4 双方共建实习基地,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实习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实习不同于从事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走向社会,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实战演习,是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的最有效场所。然而,校内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观念、政策等原因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与现实“无缝对接”,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真实了解,难于感受企业的真实工作氛围。因此,只有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弥(下转第8页)(上接第2页)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不仅是双方优势的体现,也是激发双方合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学校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既可以为学校很好地解决学生课外实践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企业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并可以长期地、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企业通过参与实习基地建设,也在无形中宣传了自己,增加了吸引人才的优势。这些,都从实质上让企业看到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好处,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在加强学科创新和教育理论建设的同时,大公学院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学院与大公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优秀的专业教师开展理论教学、岗前培训工作,并参与设计实习课程;由大公公司提供中心高级别场地作为机房和实验室,并配套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实习软件,同时委派公司的资深资信评估师和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人员负责实习课程的设计、开展和指导工作,充分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原则,由共建单位组成实习基地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和设备、软件更新工作,使实习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学院还充分挖掘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效益,使其在满足学院实习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兼作高等教育信用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实务级实训基地、信用管理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面向社会的专业的信用管理培训基地,为学校和企业创收。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5

一、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信用保障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工作中,虽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1.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社会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信用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社会信用缺失反过来影响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国内企业的交易多限于面对面的进行,网上信用意识较差。很多企业与个人对于信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企业不讲信用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非常盛行。面对信用程度较低,三角债情况严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实商业环境,这种现实状况无疑制约了电子商务信用状况的改善。

2.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西方企业信用意识较强,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同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个人资料网络。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就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较好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配置较落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交易之前缺少对客户资料的调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在电子商务中错误选择交易对象,进而发生违约现象是实属必然。

3.信用中介服务落后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而且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信用中介机构很多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即使有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就是有一些机构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抽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市场规模也很小且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我国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难度。

4.国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信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然而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信用法制建设方面更是明显落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在一些失信和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这都为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5.网上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商业信息

互联网的使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网络营销中商业信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广告、邮件、新闻组、BBS等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和传播形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信息者的隐蔽性,是谁在什么地方的商业信息,对网络消费者来说是很难判别的,这就为不道德的营销者违反道德及虚假的商业信息提供了机会。

二、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如下措施加以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

1.树立企业及个人信用

企业和个人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而目前有些网站信息不可靠,待售商品的内容和图形设计缺乏真实性;也有卖方不守信用,不能按质、按量、按时交货甚至违约而给买方带来风险。所以,企业要想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多的收益,除了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需要树立企业信用,树立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企业服务形象,诚信经营,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消除客户、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担忧,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企业信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个人信用。个人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基础,是维护网络环境下一切交易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在缺乏个人信用保障的环境下,个人信用的缺乏势必带来网上交易成本的增加、成功率的减少。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此情况下难以发挥,发展进程将严重受阻。有些个人消费者可能在网上进行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卖方的商品,造成卖方的风险。在电子商务时代,个人将在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竞争方式上有巨大的变化,在工作和生话方式上也将变化,要想适应数字生活的环境,享有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性,就必须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树立个人信用。

在安全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只有树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才能促使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2.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以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构建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通过两种方式评估客户信用,一种方式是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另一种方式是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一部分外贸企业吸收了最近几年的经验教训,已经开始重视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收账款逾期率、坏帐率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回升。我国企业在以后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应引入适合本企业的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

(2)加强网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档案进行定期(一般是半年)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另外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网上客户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更好的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3.加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制环境,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如果电子商务发展仅以企业为主体,信用机制仅依靠企业或行业的自律规范,是不充分、不全面的,信用机制需要政府的干预。国家应该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以法律的形式对电子商务中的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建立和实施信用制度有法可依。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后,可以提高人们网上购物的信心,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4.建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

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尤其是电子支付过程,为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认证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来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认证服务、签发数字证书并确认用户身份的服务机构,目的是使交易双方彼此相信对方的身份。认证机构还扮演着一个交易双方签约、履约的监督管理的角色,交易双方有义务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信用评估、发放和管理认证证书的由多个用户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它不仅要对进行网络交易的双方负责,还要对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秩序负责。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依据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建立和培育我国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认证机构。由信用认证机构建立起信用记录档案,对个人和企业信用做出整体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以促进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

5.成立信用查询组织

对企业来讲交易对象的信用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交易模式的一个根本保证是整个社会交易环境对信息流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信用查询组织调查并汇集各行各业的信用状况,向查询人提供被调查企业领导决策者的品格、企业经营宗旨、信誉、以往的信用程度和企业的经营能力等,以便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前,能进行有效身份的鉴别。交易者的信用和失信记录随时都可历历在目。通过信用查询,掌握对方的信用程度,以降低信用风险,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6.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政府在保障企业产权、明确信用主体方面应发挥一定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和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中央政府应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领导、组织、协调、统一各地、各部门的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解决目前国内信用体系面临的信用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努力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网络交易的信用以及网络知识产权。

7.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电子商务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商务信用,信用问题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相当重要的。故而要改进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以及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章、CA认证等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网络技术骨干,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科技的不断更新,物业管理行业也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较之前都有了更大的提高,其服务领域逐渐扩展,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原则是减少营运成本,把公司的价值效益不断扩大,进而增强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更好地保证企业立足于当今的同行业之中。所以说,强化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各物业公司应当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合理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控制资金流向,努力把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到最大限度,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的经济社会等各种效益的提升。

一、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若是依据行业进行划分,那么物业管理行业应当归属于现代服务业,然而其不可完全等同于服务行业,它也具有本身的行业特殊性。通常而言,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成本费用和普通生产企业或加工制造业的成本概念有所差异,应当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成本构成,也就是借助广义的成本定义或者泛指的费用定义来对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整合。若从广义角度来考虑,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费用涵盖了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这些均属于该行业的财务管理范畴。作为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来讲,它的财务管理工作通常更加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管控以及费用支出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前提,也是保证物业管理公司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控一般包括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预算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机制,给公司的运作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考核更加严苛,保证成本费用项目控制目标的实现。

其次,物业管理公司的行业特征造成了利润率不高的现象,因此,物业公司必须持续扩大自身规模,才可以令公司的总体利润总额迅速增加,进一步给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要想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体现公司财务管理的投融资作用,不断地调整本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及提供各项服务的价格,目的是为公司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此外,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将降低财务风险当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着重对信用风险以及操作性风险等风险类型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调查或者评级,紧接着构建客户信用管理档案。另外,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及严格的责任监督机制,并且树立足够的风险预控意识,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等,有助于物业管理公司更好地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保障企业的平稳、高效运行。

二、国内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剖析

因为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包括国外物业公司造成的压力逐渐增大,以往的管理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因为我国物业管理公司依旧存在初期发展阶段,未能从以往的运作模式当中完全解放出来,仍旧会出现资金管理模式滞后、手段单一等状况,从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任意投资、利用率不高等现象的出现,如此便会令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利用率降低,无形之中平添了物流管理公司的经验重担。这也造成物业管理公司在面对外部筹融资较为困难的前提下,将其重心力量放置于物业公司当前的资金利用率上,而这一点更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国内现代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资金利用率仍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我国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一)资金匮乏,转型升级困难

考虑到我国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属性及特征,它们通常依靠劳动和管理作为主要的运营模式,对资源和人工等方面的耗费较多,利润空间比另外一些企业小,所以说物业管理公司内部资金的匮乏,再加上资产信用度较低,都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物业管理公司在开展贷款融资的过程中,也往往会由于货代抵押或者信用度低等状况而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物业管理行业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状况为:各企业各公司的运营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众多,并且不够集中,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上升,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前提下,各传统型的物业管理公司为了升级为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不得不采取增加企业运营规模的手段来完成。

(二)资金运用不够科学合理

物业管理公司外部融资通常存在很大的限制,只能够借助自身的内部资金来维系其运作。所以说,提升公司内部资金的利用率,令有限的资金获得更加合理的利用,把总体效益发挥到极致,是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因为受到企业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财务工作者的自身素养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物业公司资金的使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一般可以通过下列方面体现:

首先,流动资金的运用。作为物业管理资产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流动资金是物业管理公司生产经营的根本动力和前提保障,企业可借助上下游核算或者通过银行支付的时间差来提高其价值,进一步提升内部资金的利用率,然而不少物业公司并未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从而造成了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不理想;其次,不动产的利用。现阶段,大部分国内物业管理公司在外部融资困难的前提下,并未充分利用自身的不动产进行融资,从而获取更大量的流动资金。所以,不动产的价值未能获得充分体现是国内物业管理公司资金利用不合理的又一具体表现。

(三)财务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国内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均具有下设子公司,然而对其下属公司的财务管控情况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各种机制在下属公司中的贯彻执行状况不理想,再或者因目前的核算机制、内控机制等均存在一定的漏洞、财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物业管理公司对其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及监督缺少更加系统合理的对策,从而造成了财务核算操作不规范、财务基础工作风险较大、规则体系过于形式化、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健康,并且给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四、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强化措施分析

(一)丰富自身的融资渠道

综合剖析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现状,它们通常在外部融资方面较为不利,鉴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要求依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其应当在融资渠道及手段方面获得更大的进展,目的是获得大量可利用的资金,为企业今后健康、稳定、长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物业公司的属性和特征,它们在融资上可借助自身的优势吸引外资、借助国家政策积极上市等,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吸引外商投资。由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地改善外部环境,并且主动引导外资在国内的物业管理公司中进行投资,扶持各物业公司引入外资,加大合作项目的办理力度,从而有效转变物业管理公司资金匮乏的现状;第二,通过一系列国家政策上市。有关部门必须依照各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转变和调整,同时适度放宽各种条件,帮助那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经营状况良好的物业管理公司上市,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注重资金利用的合理性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其对于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均拥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的物业管理公司的运营形式通常为家族式,但当前的经济形势令该行业慢慢向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演变,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考虑到物业公司性质的特殊性,规模较小、资金匮乏等,所以提升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增强物业公司发展动力的基本形式之一。一般来讲,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借助流动资金的高效运作,令资金的使用更具灵活性。受行业领域的限制,流动资金的周转是物业管理资金利用的基本方式,其上下游的计算通常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步推动了网络银行的迅速推广,物业管理公司当前也可以选取网络银行的渠道进行支付,通过此种手段建立新型结算体系,把浮动现金量充分利用起来。除此之外,物业公司也应借助现代物流集成信息化系统板块,把各种物流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整合,目的是令各项数据更为清楚明了,紧密衔接,进一步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信息数据的闲置及浪费。

(三)健全公司内部的财务监管体制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使得各物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涵盖的范畴更加宽广,对其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对于降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错误率、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研究:第一,优化管理机构。因为财务工作者人数以及专业技能等要素的束缚,财务管理工作通常会被归纳于财务核算等机构,然而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等工作岗位的工作拥有根本的差异,必须把它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管理事项,同时借助教育培训等手段来不断增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及其管理水平;第二,健全内控机制。内部控制环节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监管效率的作用慢慢被企业管理人员所认识到,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应当进一步剖析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而制定对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保证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合理性等,最终提高物业公司的运作效率。

(四)确立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树立财务监督的权威

各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自身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尽可能突破以往财务管理的被动模式,将企业目标的设立、财务指标的分解、事后考核等管理内容贯穿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始终,同时尽快确立自身的管理权威地位。另外,物业管理公司还应当制定并分解预算主要指标的建立,采取更加适用的预算手段,并且按照实际状况来制定、实施弹性的财务预算办法等。与此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必须对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将财务预算当做管理的核心内容,令财务工作者按照特定的财务预算来管控企业的现金及收入,还有就是将财务工作者的财务预算工作和其工作业绩相结合进行考核。此外,物业管理公司还需要对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做出评价,这一点将直接关乎物业公司预算管理的最终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物业管理公司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决策的作用,所以应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控力度,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做好监督,优化财务管理效果,令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获得更充分的利用。本文对当前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与现状、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国内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强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姜丽坤.对完善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基础工作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01.

[2]何宇峰.试论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