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当下人们的居住要求,建筑项目越来越多,也促进了建筑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控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部分,对质量的控制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时间,同时也能提高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从钢材、水泥、木材的质量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其次从工程费用方面进行控制工程质量,即人工费与人工技能相等价,材料费用与材料质量相符合;同时机械的运作效率与机械的费用之间要平衡。如果建筑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保障,那么,不但能节约建筑材料,而且还能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时间,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1]。

2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2.1工程施工组织计划风险

在建筑工程项目确定相应的施工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该单位的施工组织,对其施工计划以及施工期间的工序流程、进度安排等都要详细地审查,发现有漏洞或不明白的地方,审查人员应立即与当事人沟通交流,直到双方达成共识为主,在施工单位与项目负责管理双方的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在施工期间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2]。在施工期间,仍然要及时沟通,对每一个施工阶段都要制定详细的组织计划,但仍然无法避免未知的风险,需要施工人员与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期间全面负责,确保将工程施工风险降到最小。

2.2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研究

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由于工程施工的环节比较复杂,施工的项目也比较庞杂,需要专门的独立部门来负责,但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计划做出相应的筹划。对于建筑工程的筹划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保护,工程施工的安全措施,以及合理的工程施工设计等,对这些方面需要做好详细的管理计划,并对出现的风险要做好预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3]。

2.3工程设计方面的风险管理分析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审核,审核人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将设计的图纸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施工的全过程,并建立模型,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当之处,可以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设计人员还要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有预测的规避处理,并根据模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修改,直至工程图纸设计通过审核为止。

2.4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规避管理研究

在施工阶段人们会对工程的质量加强管理监督,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需要对施工人员加强技能培训,让负责不同环节施工的施工人员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4]。除此之外,还要在机械设备方面进行投资,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无损,以及机械设备的先进性,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也能增加工程的施工质量。

3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3.1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进一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

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带动其他领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我国的经济市场,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让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这对我国的经济而言还不成熟,而建筑工程行业又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因而在整个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单位,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施工质量合格,并且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创新的单位,国家要给予丰厚的资金奖励,国家用这样的方式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3.2施工单位要严格监管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成立独立的工程质量监管小组,将他们监管的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每一小组人员对监管部分的施工程序以及质量标准都要有全面的掌握,在工程监管过程中,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修缮改正,以免导致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施工期间,工程监管人员要制定严格监督管理制度,每天对施工的工程进行监管,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同时对工程施工人员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对于多次犯错并屡教不改者,施工单位可以将其辞退。

3.3借鉴外国先进工程质量管理经验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国外的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安排一部分优秀的工程质量管理人才,去国外学习经验,将国外的经验带进来,同时,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也要加大研发力度,与国外技术相结合,更好地提高我国工程质量管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问题,需要从建筑工程的准备阶段做起,从施工材料的购买、施工图纸的设计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技术的引进等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施工期间也要掌握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让工程施工人员在具备责任意识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丽艳.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山西建筑,2015(13):229-230.

[2]霍天浩.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4):6746-6747.

[3]谢忠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5):1086.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开始注重电力系统的完善。我国电网公司为了促进电网的发展,让自己跻身国际一流企业,开始加大对电力设备的采购,及电网的建设。在如今的电网建设中,对变压器、断路器及相应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才能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工作。供应商为电力企业提供物资,因此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风险管理,即实现对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控制,从而有效促进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我国电网公司的发展。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为用户提供电能,需要经过变压器、电抗器、组合电器等设备,以及电缆、导线等材料,因此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电力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正常用电。在电力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中,如果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达不到电力运行的要求,则会导致设备在工作中出现质量问题,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电网崩溃,给电力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电力设备出现问题,还会给周边人群带来人身安全的损害。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注重采购质量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风险除了供应商供应产品的问题外,电力企业内部物资采购控制也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我国电网公司加大电网建设的力度,供应商对电网建设物资的供应压力逐渐提升。电力设备行业利润率偏低,然而人工费和原材料嘉禾却在不断上涨,致使供应商形成较大的压力。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质量,对供应商提品质量的较高。然而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及材料供应质量,一般很难完全达到电力企业的需求,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电网建设的重要因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将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不过关或交货延期,都会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影响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具有必要性。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识别

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主要是指供应商的原因,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致使出现产品质量风险。常见的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主要包括产品制造风险、供应商诚信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中供应商产品制造风险,是指供应商在产品设计中原材料采购、工艺控制、出厂试验及安装调试等各个方面,出现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造成产品质量风险。如在产品设计中,供应商没有完全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产品工作环境进行设计,致使电力设备存在绝缘设计指标不足、机械设计不合理、强度不够等问题,从而致使生产出的产品到不到工作要求。如在材料采购中,供应商对原材料厂家的选择不够重视,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参数进行原材料的采购,致使原材料的性能不符合生产要求。在原材料进入车间时,没有严格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和交接试验,致使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要求。如在工艺控制中,供应商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厂内质监体系的作用。另外供应商工艺问题、作业指导书也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对产品质量检测的设备不够先进、工艺时间的控制不足等,都是工艺控制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风险。如在出厂试验中,供应商不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产品的检测,对于检测程序和试验项目,随意删减,致使出厂试验无法全面检验出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致使最后产品在使用中,出现安全隐患。

供应商是为电力企业提供物资的主体,如果其存在诚信问题,则无法拨正其提品的质量。供应商为了能够提高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严格按照合作条例进行产品的生产,致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电网建设力度的加强,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虽然一些供应商不具备投标的标准,但其通过伪造资质,而参与到投标中,中标之后又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致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采购产品质量内因型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内因型风险主要是指电力企业产品监督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包括计划风险、监造风险和抽检风险。其中计划风险是指在产品质量监督的计划中,明确了监督的范围、重点等。但由于电力设备种类繁杂,数量多,导致供应商也较多,在实施质量监督控制计划时,不能够有效根据不同的设备制定相应的监造和抽检方案,导致不良设备运用在电网之中,出现质量风险。在监造单位中,首先要保证监造人员的资质满足要求。如今,会有一些监造单位伪造监造资格,实际其不具备相应的监造资格。而且,如果在监造过程中,如果不对监造实施方案、监造过程进行监管,也可能会造成校验的质量问题,出现质量风险。最后还需要进行抽检,但在目前的抽检中,由于供应商及设备数量大,类别多,很难满足全方位的抽检。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分析,需要针对每一种风险进行改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改善进行分析。

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电网公司的发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逐渐形成两级物资管理和三级物资供应的组织架构,电力企业需要在该种组织架构下,构建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全面监督。在电网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中,需要直接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电力设备和材料,因此工程建设项目单位需要对生产厂家的信誉和设备的参数要非常熟悉。电力物资企业需要根据上级物资管理部门的规划,根据项目单位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要求,明确自身的责任。

计划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采购产品质量重存在的计划风险,在产品质量监督计划中,需要包括所有的招投标采购批次,包含所有的供应商、包含所有的规格型号物资,对于220KV及以上的变压器、组合电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和线路材料,需要进行重点监督和管控。在进行计划编制时,需要根据批次物资到货情况,进行年度整体思路的计划、季度重点工作的计划、阅读实际工作的实施计划等。在计划中,需要确定监造的范围、时间、重点等,并在抽检计划中,需要明确抽检的方式和抽检的单位等,将计划细致化。

监造、抽检风险应对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早在2012年就对电力设备、线路材料的抽检进行规范,需要从计划、审批、问题上报等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让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电力物资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检工作,对于变压器、互感器等重点设备,需要集中抽检。在抽检工作中,还可以根据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和调试等各个阶段进行。要选择技术过关、信誉高的监造单位进行设备的监造,确保监造工作人员都持证上岗,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展监造范围,包含更多的设备。

电力企业及监造单位可以结合设备在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进行监造和抽检的改善。

供应商诚信风险应对措施

供应商诚信风险应对措施首先可以针对供应商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信息库,针对供应商提品,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后进行追溯,确定供应商责任后,要求供应商进行赔偿。电力企业还需要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实施细节》,确保党供应商出现不诚信行为,对能够有相关的依据进行惩处和公示。为了确保投标供应商都具有相应的资质,可以将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构参与到招标环节中。另外电力企业还需要注重于供应商的合作,以伙伴关系的方式,实现电力企业与供应商共赢。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3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质量主要是指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选项、报告、决定以及相关建议等工作的开展效率与成果。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不单单对企业发展有积极影响,还可以帮助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内部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针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财务数据的错误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等其他主客观因素所导致错误或偏差的行为,在审计结论中提供存在误差的意见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其他损失。内部审计风险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其也是承担审计风险的责任人;内部审计风险是相对于应承担的责任和造成的损失而言的;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无法预料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结论与实际状况有误差,属于无意识行为。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较为繁杂,审计对象十分广泛,这决定了要获得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相对较大。(2)企业过分依赖内部审计所作出的结论是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3)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内部管理对内部审计有一定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1) 客观存在性。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企业内部风险存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内部审计风险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其不会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意志而改变或不存在,其实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只是有的风险并未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或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造成可见损失,因此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仅仅只能做到降低其发生的几率或缓解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做到完全消除。(2) 始终存在性。内部审计风险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在审计工作的始终。虽然内部审计风险仅仅通过结果中与预期存在误差的数据体现,但是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步骤或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是属于企业下属部门,没有单独设立,这就代表着内部审计不具有独立性,其仍然受到企业管理层或董事会的限制,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与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只是企业管理层的意识反映而已,客观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有的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管理,有的甚至与监督检察部门合并。这种现象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复存在,其价值与作用自然也无法实现。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是不会设立审计监督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察。单单靠内部审查人员自身的自觉意识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明文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力并且有义务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负责,需要对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进行监督审查,并且有义务引导企业正确开展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审计的价值得到发挥。但是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根本没有起到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职能,而且行业协会虽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与准则,但是没有权力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监管。

(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国家规定,完全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没有使得其真正起到监督、控制、管理的作用。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的内部环境也会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增强[1]。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合格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相关从业资质以及专业技能与从业经验。基本的金融类、管理学知识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基础。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有待改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面过窄,除了专业的审计知识外对基础金融、管理类知识了解甚少,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2)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道德品质低下、没有责任心;(3)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管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十分随意,并没有考虑到其是否具备相应的从业资质或从业经验,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低下。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管理职责。当前众多发达国家企业董事会都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上层机构,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负责,仅仅只是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只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结论。内部审计要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分开设立,并不从属于企业的任何部门,并且具有审计任何部门或个人的权利。对于审计结果中的意见被审计单位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整理改善。发达国家的审计委员会之所以能够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与其高权威性与独立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目前我国《审计法》中明文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检察,内部审计协会没有资格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审计委员会,让其来执行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2] 。

(三)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是降低企业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盈利状况,在人员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并且要求企业相关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对审计结果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反馈并落实解决,并且设立后续的审计制度,形成后续审计报告交予管理层审查,再由审计人员提出实际的整改、管理措施。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对审计结果体现的问题引起重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航标管理 风险评估 理念渗透 服务质量

我国沿海的码头众多,航道复杂,目前在沿海航标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对航行在沿海的船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很好的提高航标的管理水平,改善船舶的通航环境,提高沿海水上交通效率,保证船舶安全航行,成为改善沿海航标现状的迫切需求。

1.航标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过程。

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过程成为风险管理(如图1)。

(1)首先,航标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用户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包括根据港口、航道的变化和航标用户的需求的变化;定期进行航标建设、配布、选型等方面的评估,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定期进行评估航标用户情况,确定在某一特定的航道上,可以为航标用户提供助航服务的种类的多少;采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成熟程度;航标的维护质量是否纳入经外部认证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还是仅由本部门或系统确认的维护管理;航标队伍建设和航标人才的培养情况。

(2)作为航标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航标管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航标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推荐风险消减对策。航标风险管理进入评估阶段,着重评估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合理;评估航标风险因素的优先次序,以确定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如:航标维护周期建立是否合理、维护的方式是否经济有效;航标基于通讯系统的风险。如:卫星信号能否实时的接收,是否正常工作;购置设备的风险。如:产品的质量是否过关,价格是否合理等。航标的位置选择是否合理?传统航标是否要采用现代技术等。

(3)航标风险管理要着眼于风险控制,航标管理机关通常采用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航标用户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方案可能是技术方案、操作方案或组织管理方案。这些方案的选择应基于风险评估后作出,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4)航标风险管理要学会规避风险。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方案的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例如尽快完善航标立法通过立法途径,加大航标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强化专用航标监管能力;有必要明确航标养护标准,并对航标养护单位的资质进行限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标志的维护管理水平;是否增加航标站点设置、优化机构布局;在应急反应能力和执法能力方面要加强运力的投入。

(5)在今后的航标风险评估中,还应当注意一些方法及问题,以下是三条建议:①不要固定地使用几个方法来识别风险,要用分析的方法判断;②可以使用在以往的航标风险管理中积累的经验;③定义一条基准线(也叫中止线),所有定义在该基准线以上的航标风险都必须管理。航标风险评估是每个开发航标项目在进行前和进行时都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它能够使航标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给国家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

2.质量保证

根据上述航标风险管理的分析过程得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使得沿海航标更好的体现出其服务质量。

2.1前期理念渗透

分析航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制约专业航标管理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业主单位对航标的认识不充分。因此,航标管理机关应将航标管理理念渗透作为行业管理的首要任务,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由于业主单位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航标管理机关,尤其是辖区航标处和基层航标管理站应充分利用走访、调研、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将航标法律、法规、相关程序、标准、新技术成果等信息传达给业主单位,从根本上提高业主单位对航标的认识程度。

2.2加强设计端口引导

针对专业航标方案设计不理想的问题,各辖区航标处应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各辖区航标处和基层航标管理站应有意识地跟踪港口发展动态,搜集港航企业最新资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在掌握了企业的航标建设需求后,航标管理机关的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应主动地走访业主单位,调研企业需求,并对航标配布方案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涉及较大规模的航标建设项目,可由航标主管机关出面组织通航、引航、业主、设计等相关单位,召开方案研讨会议,集思广益。

2.3设置航标实施过程控制

为确保专用航标工程质量,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各辖区航标处可组织航标管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针对建设单位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工程存在的缺陷,航标专业技术人员应及时进行解答和指正。2.4设标后续监督管理

为保障专用航标维护保养水平,确保标志的到有效的保护,杜绝私自撤除、移动标志的行为,在专用航标设置后,航标管理机关应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监督管理。

2.5建立沟通联系机制

各辖区航处与业主单位及其委托的航标维护单位应建立沟通机制,明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规范航标动态管理。针对业主单位或其委托的航标维护单位遇到的困难,航标管理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发挥专业优势予以帮助,借此树立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2.6落实现场检查

定期地进行专用航标现场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评估。对于维护水平差、标志正常率低的情况,航标管理机关应及时将情况通报业主单位,并在以后的检查过程中,增加检查频率,跟踪改进效果。针对航标维护水平差或私自撤除、移动航标等危害通航安全的行为,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第一时间下达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2.7推广航标遥测遥控

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提高航标管理水平,降低了航标巡检和维护成本。然而,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建设还主要局限于公用航标领域(仅是部分港口及中水道按照该系统)。各航标处应积极谋求在专用航标领域推广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引导业主单位引进推广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或将专用航标纳入辖区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实现专用航标的全天候、实时监测,提高专业航标监管水平。

2.8建立航标、通航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航标作为通航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船舶通航安全。因此,各地的海事通航部门对管辖水域的航标维护管理水平十分重视。对于提高航标管理水平,营造安全、便捷的通航环境,航标管理部门和通航管理部门有着广泛的共识。各航标处应加强与通航部门的沟通、协助,建立联动机制,开展航标、通航联合执法检查,增加监管手段。尽量避免航标能源设备等丢失。

3.结束语

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实际上是每个航标在设置中都必须进行的两道工序。但航标在各个领域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道工序在进行时各有不同。只有综合来考虑提出了管理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沿海的航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谢鸣一.安全系统工程,第一版,1994,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74-75,95-102.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 药品经营 质量风险 质量链

中图分类号:F715.1; F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1-0035-03

药品质量风险存在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1]。虽然药品生产环节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核心,但在药品流通领域,同样会由于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存在产品质量风险。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药品经营企业的一些管理现象,在分析药品流通环节质量风险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1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形成

1.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经营质量风险

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对药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药品流通购销诸环节的制度、文件管理等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有些企业一旦通过GSP认证之后,之前所制定的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却执行不力,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由此,可能产生的药品质量隐患导致了质量风险骤增。

1.2 企业内部主要经营环节的经营质量风险

从药品经营质量体系的过程性要素来看,药品购进、验收、入库储存和养护、药品出库、销售、运输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例如采购环节的不严谨,采购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药品购进时对供货企业的合法性、质量管理体系审查不严,对购进药品合法性审查不严,合同中的质量条款没有明确注明或不清晰等直接蕴含巨大的质量风险。如某药品经营公司的某个首营品种,虽然供应商提供了必需的一套资料,包括当地省级药监部门备案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材料,但实物说明书标注的用法用量与国家标准不同,该公司并未有合理解释,所以被当地的药监部门立案查处予以处罚[2]。

其他诸如药品验收时未按照规定抽样,验收程序不当,对质量有疑问的药品没有及时送检分析,导致后续质量风险;药品在库养护管理缺失,拼箱发货和拆零销售管理不严;药品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温度失控造成药品失效、变质风险等。

1.3 其他质量链环节传递的风险

药品生产企业、其经营者和用户都具有将质量风险传递给本企业的可能。这些风险可以沿着供应链传递,有时风险会出现叠加,即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与下游企业的风险因子重叠加大了原有的质量风险因素;有时风险会被抑制,即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得力,消除了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3]。

现实中生产企业传递的风险导致的后果有时令经营企业甚至被动受罚。比如经营企业对购入的药品严格依照GSP的流程操作,向供货方索要了证照资质、核对销售人员身份证,审查药品生产厂家、批准文号、药品注册批件、药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并上国家药监局网核对,但产品是厂方使用了未经批准的原料药生产的,最后依然被定性为假药[2]。这种情况经营企业就较难防范,因为对药品的内在检验和法律属性的认定,超出了药品经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审核范畴。

作为下游客户的医疗机构,由于药品储存、管理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营方。据文献报道,在下游客户处抽检药品不合格引发经营企业被连带处罚的占到一定的比例,其实质量责任却并未区分明确。

2 形成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管理者质量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如果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健全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地位和有效的职权,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质量否决制、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文件的制定和执行等诸多关键要素不完善或缺失,从而使组织内部权责不清晰,执行者无章可循,经营流程出现疏漏。这一层面的风险有时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一旦发生药品质量事故,对企业的危害就很大。

2.2 人员素质与硬件配备不完善

导致这些质量风险的原因既有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欠缺、操作技能不足、操作方法有误等“人”为因素,也有仓储、验收检验的设施设备陈旧或不完善等“物”的因素[4]。此外,还有处置不当造成的风险,比如对质量查询、投诉、抽查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或采取有效措施,在遇到异常状况时缺乏应急处理对策或处理不当等。

2.3 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易中缺乏主动防御

供应链的风险传导主要发生在药品采购、入库验收、销售环节,如果药品经营企业在这些环节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没有有效的质量责任约定,或未对供货企业和客户的资质及质量信誉严格审查把关,将无法有效抑制上下游质量风险的传导,甚至造成风险的叠加。

3 对防范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自从国际上提出“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概念以来,我国已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新版GMP中。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延伸,药品经营领域也应当积极采用和实践质量风险管理,针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有效防范。

3.1 企业可将质量风险管理纳入质量管理制度

GSP为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质量管理提供了需要遵照的工作质量标准,但企业只能以此为起点,还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建议药品经营企业可在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框架内纳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或者基于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作为质量链的重要环节,药品经营企业应树立对质量风险的管理意识、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这既是保证人体用药安全的根本需要,也有利于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愈加重视的大环境下提高药品经营行业的业务素质和树立市场信誉。

药品经营企业可建立一个包括法规事务、质量管理、采购销售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在内的评估团队[5],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本企业可能面临的质量风险分级分类、并对管理部门职责、相关岗位的风险责任、处置形式和方法、防范措施等加以说明,并且和其他质量管理制度如质量否决的规定、用户质量查询和投诉管理制度、首营品种质量审核制度等相互衔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外审,提高企业内部全员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采取适当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3.2 用制度化保证各管理层次的质量风险责任

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各经营环节出现疏漏造成的质量风险,是企业内部不同管理层直接面临的问题,因此,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始,各管理层面应重视承担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并有对应的制度保证。

管理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包括要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药品流通领域的各种规章对质量管理的要求,随时关注、掌握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变化,使本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与最新法律法规相适应,同时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尤其应避免在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上出现盲区。依据政策和法律法规变化及企业内审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执行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部门所有活动分类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风险控制措施、应急预案,与活动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文件的管理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确保流程顺畅、程序周密不漏项,尤其是对上级的工作安排和人员培训要及时传达落实,配合质量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质量措施落实到位。

操作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岗位(如药品验收入库、保管养护、出库销售等)活动存在的各种质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熟悉正确地运用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3.3 在流通质量链管理中主动抑制风险传递

药品流通的相应质量链包括:药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质量链管理要求经营企业联合所有的相关方,围绕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药品经营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质量链管理中努力抑制风险传递,尤其应避免质量风险的叠加。如果是生产方直接供货,经营企业除对购货单位资质审核外,还可以与供货方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如果是有其它中间环节,可签订几方质量保证协议,目的是明确在流通过程中各自的质量责任。并在购销协议或合同中详细约定质量要求、验收方式、质量负责期限、违约责任、解决质量纠纷的方式等。

3.4 对采购和销售环节严格把关

采购环节,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从外部而言,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药品供应者,因此,如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审查和评估就成了质量防范风险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的资料需要严审并妥善保存原始凭证,高风险品种购入前质量部门应组织实地考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质量背景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即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都是合格的,但给企业带来的质量风险程度会有不同,有时相差还很大。所以,企业在考虑购入经济成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实际存在的药品质量差异。在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和监督来规范和约束与采购有关的人员行为,是防范质量风险的基本途径。

销售环节经营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要重视对客户的买卖资质审查和对客户质量信息查询;建立药品质量查询制度,便于操作人员在遇到售后质量投诉、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时能及时处理。

3.5 建立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

GSP规定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企业对于质量信息不仅是收集、汇总、整理,更应该善于利用,最好建立自己的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对提示质量风险的信息,比如外部的药品不良反应公告、药品质量公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案例,企业验收、内部评审和质量投诉等资料进行及时采集、分析、研究,找寻规律,提高识别能力。通过捕捉质量风险信息来警示本企业在药品购进、销售等环节需要防范之处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华, 金丹, 杨月明, 等. 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3): 129-133.

[2] 曹新萍.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处罚风险的探讨及防范对策[J]. 齐鲁药事, 2008, 27(7): 432-434.

[3] 程国平, 张剑光. 基于产品基因理论的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传导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9, 25(7): 145-148.

[4] 雒继忠, 靳思贤, 杨勇. 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 2008, 27(3): 1-4, 13.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6

1.1加强护理质量监督实施医院-护理部-病区3级质量监控。要求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并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监控。医院主要的职责为宏观把握护理管理,设立护理副院长,主要从服务质量、技术质量、制度职责3大部分入手,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查、指导、督促、考评制度,对护理质量逐级进行控制,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护理部实行由护理副院长领导下护理部主任总责任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工作由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各职能小组负责落实,每月不定期对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督查。护理部每月召开质量专题会议,将全院护理质量、安全督查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书面通报,并有跟踪督查记录;对护理纠纷及时受理、调查、处理、反馈;实行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病区则主要负责细节性管理工作,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制订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每月质量控制内容进行适时监控指导,保障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并定期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进行检查、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对有可能产生护理风险的问题进行登记上报,对违反相关制度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及处理,做好有关记录。

1.2效果观察总结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全院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合格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合格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

2结果

2.1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合格率比较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理论成绩合格率为95.0%较风险管理前72.5%高;技能成绩合格率为90.8%较风险管理前63.3%高,风险管理前后比较,χ2值分别为4.325与5.1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风险管理前少,风险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性无处不在。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全护理管理机制,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本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如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护士能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学习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加强了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通过对护理风险管理各环节的认真执行,护理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风险,并且能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规避护理风险的目的,使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