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 转变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海洋经济强省之我见 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 强港建设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策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海洋部门要主动作为 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深蓝转型”:广东如何做海洋经济强省 《东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解读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海洋强省 刘德章: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注重运作抓落实 黄小晶解读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九大着力点 依托临港工业兴市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 关于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省的思考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省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文献研究 加快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蔡兵,张海梅,江依妮.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广东的机遇与挑战[J].岭南学刊, 2012(4):102-107.
[4]郭宝贵,刘兆征.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2(5):70-72.
[5]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 2012, 32(6):80-84.
[6]陈景春.鲁粤发展海洋经济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66-68.
[7]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港澳研究中心及本刊课题组.广东"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研究报告[J].新经济,2011,(04).
[8]董观志、郭明珠.广东海洋 经济区域布局初步研究[J].新经济,2010,(08):88-90.
[9]“蓝色经济”躁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风靡全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5-14.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据了解,这次调研历时5天,调研组分别赴宁波、舟山等地,针对港口物流、临海产业、科技研发、重大基础设施、战略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了摸底。
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张善坤透露,今年7月份,浙江与山东、广东同时被国务院确定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后,便开始加紧组织编制《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并努力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紧急调研
杜鹰一行直飞宁渡,赶往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北仑港考察。
“地方申报上去的项目,希望国务院部委抓紧批。既然国家认可宁波舟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理应共享相关的政策。”宁波新任市委书记王辉忠开门见山地对调研组说。
据介绍,宁波舟山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接近1300万标箱,居全球至5位。宁渡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象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去年宁渡市海洋经济总产值2500亿元。
王辉忠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浙江省、宁波市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亮点。浙江省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而宁波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石化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宁波舟山港是世界少见的深水良港,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将大力支持宁波港口建设,使之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引擎。”杜鹰表示。
“30万吨油轮民营企业都能造,真不简单!”对此杜鹰表示,浙江具有丰富的资源综合优势,独特的战略区位优势,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这些都是浙江的“拳头”。
连日来,国家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宁波港集团、舟山海洋科技创意研发园区、六横岛,重点调研了集装箱码头,原油、煤炭储备基地,铁矿砂中转基地和海水淡化工程等项目
考察中。调研组对宁波、舟山两地旨在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以及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所形成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做法表示肯定
杜鹰就此建议,浙江应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好临海产业、涉海服务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培育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充分重视舟山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注重宁波、舟山的一体化发展。
浙江赶“潮”
杜鹰在调研中还表示,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大家可以随便提。
一位当地官员向调研组诉苦,浙江虽列入长三角和海西两大规划,但没有独立的省城规划升格为国家战略,而周边各省市都有国家级战略。
显然,浙江希望能搭上国务院的此轮区域振兴规划“末班车”。有专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务院连续批准了多个区域振兴规划后。即将在“十二五”前夕收尾。
积极申报国家战略,是浙江此番邀请六部委联合调研的初衷。
3月初,浙江被国务院批准为“转变经济发展疗式综合试点省”,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推动中心镇新型城市化、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及促进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
4月6日,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领衔的60位两院院士考察团,完成一份名为“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的专题调研报告,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港口物流、新能源。资源环境等12个子课题
今年7月,浙江入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该省随后派出3个考察组。分赴日本、新加坡,马耳他、意大利、希腊,以及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泰国取经。
而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草案),浙江将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将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市47县市纳入海洋经济版图
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批准浙江省市级创新试点,其中包括杭州、宁波的海洋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宁波舟山港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台州、绍兴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海盐清洁能源发展改革试点,温州民营经济创新改革试点等。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摘要: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由区域内知识要素和区域外的外源知识要素构成;获取并掌握这些知识要素、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搭建知识网络和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海洋科技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继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蓝色经济;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自从199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组织(OECD)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以来,世界各国对知识和创新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1]。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支撑[2]。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新形势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本文从知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
2.基于知识要素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波特(1998)认为组织或者产业所拥有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源、资本、劳动等,只能为其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能为其带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的,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的高级生产要素[4]。而要把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才能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如,Coombs(1996)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特定组合,不仅包括各种技术能力,还需要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能力。Sanchez,Heene和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资产的能力可以被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能力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更需要某种粘合剂。因此,拥有知识要素、通过知识集聚、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培育知识要素的相互融合、合理配置,并不断将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2.1知识要素
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植于区域内的知识要素,这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理因素的体现,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知识、制度等要素的本土化,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雄厚的海洋技术力量,分属于不同系统和部门的海洋技术人才、海洋技术成果的储备、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道德观念、海洋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程度等,这些体现了很深的认知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和制度根植性,相对难以复制。另一部分,则是外源知识要素,如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我国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其他沿海经济区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及区域范围外的优秀科技成果等。这些外源的知识要素可以通过合作共享、视察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获取。
2.2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核心,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质,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海洋知识创新体系、以海洋产业基础研发转化和孵化为主的区域海洋基础创新体系等,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的聚集与共享、加速知识的创新与转化,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3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
知识要素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是通过提高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实现的。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海洋科技能力,包括海洋技术创新能力、如深海勘装备与技术的突破、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的改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等;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相关海洋理论的创新和新模型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搭建与创新等;海洋科学技术能力,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效率的提高、软硬件水平的提升、科研设备的升级、科研教学机构的增加与改进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提高支撑发展的能力,如通过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从而提高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并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海洋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等,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等支撑服务的能力。
通过海洋科技能力的提升与海洋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提升,提高对海洋的综合管理能力、海洋认知能力、海洋开发能力、海洋控制能力、海洋能力拓展能力、海陆统筹能力、海洋保护能力等,从而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利用和转化,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继而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OECD.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R].Paris,OECD Report,1996
[2]王诗成.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1-6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 江苏 海洋经济 低碳 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 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沿海地带是一种客观自然存在,但沿海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在沿海地区积聚的一种经济现象。
第一,沿海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不仅要有各种港口、城镇、企业等“点”状形态和联系港口与腹地之间以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为主的“线”状形态,而且还要有腹地等“面”状形态。由此,沿海经济带才能构成较为完整的立体经济网络体系。
第二,沿海经济带以海洋产业为主,但以海洋产业中的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伴随工业化前进步伐,我国目前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都以海洋产业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海洋第二产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开发、加工海洋资源为主的第二产业,如海上油田开发和油气资源加工、海盐提取和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加工等;二是利用海港条件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包括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以海洋运输为主的物流业和以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为主的海洋旅游业等。随着经济发展,海洋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沿海经济带中所占比重已越来越高。
第三,沿海经济带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海岸带的不同。一般而言,砂质海岸因有沙滩资源,适宜发展海洋旅游业;基岩海岸因多港湾,且深水贴岸,适宜建立港口,发展临港工业;在江河口的泥质海岸,可以发展河口型港口,如上海港;成长性的泥质海岸,则可以利用滩涂资源,发展现代海洋第一产业。总之,不同的海岸带,可以发展成不同模式的沿海经济带。
第四,不同的海岸可以发展成不同的沿海经济带,但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即要有中心城市发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功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沙滩而出名,因此,海洋旅游业成为了该州的主导产业,迈阿密则为其中心城市;东海岸波士华(波士顿――华盛顿)沿海经济带,作为世界最为著名的沿海经济带,则以纽约为中心城市;西海岸加利佛尼亚沿海经济带,则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中心城市。在中国,华南沿海经济带则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环渤海经济带则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中心城市。
二、必须正视沿海落后地区经济的振兴问题
沿海地带是指海岸线两侧数十公里宽的地带,但沿海经济带范围则广阔得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海岸线为基准,沿海经济带纵深可以最远达到二百公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沿海经济带已成为全国沿海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长三角(苏浙沪)、珠三角(粤)、环渤海湾(京津鲁冀辽)三大沿海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70%以上。2004年山东以生产总值15490.7亿元的规模,其主要得益于沿海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湾上的重要城市天津,近几年发展完全得益于滨海区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滨海区实现生产总值1250.2亿元,占全市的42%;实现工业总产值3030.75亿元,占全市的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占全市的44%;外贸出口136.99亿美元,占全市的65.7%;实际利用外资额17.44亿美元,占全市的70.6%。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为基准,纵深200公里所涉及的沿海经济带,并不完全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完全是沿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较高所致,沿海各省都普遍于近海地带存在经济绝对落后或相对落后的区域。如河北沧州、唐山近海地区,或许土壤为盐碱地之故,至今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一些非近海地区;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近海地区,依然停留空喊“开发海上江苏”的阶段;福建宁德近海地区虽然南临福州、北临温州,固然有多山之故,但依然没有像温州那样,成为富裕地区;粤东、粤西近海地区,除了走私曾使得部分人“暴富”以外,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三大沿海经济圈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中的珠三角、长三角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已没有太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向周边扩散已成为必然。21世纪是中国经济复兴的世纪,更是沿海经济带振兴的世纪。发展沿海落后地区经济不仅是沿海本身经济发展需要,更是沿海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一,发展沿海落后地区经济是贯彻中央政府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由此可以消除全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实现沿海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第二,发展沿海落后地区经济,使其由目前的经济发展“洼地”变成经济发展“高地”,有利于消除“二元结构”,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发展沿海经济带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曾使得珠三角、长三角发展获益匪浅,但其发展空间的限制使得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有赖于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第五,发展沿海落后地区经济,是利用海洋资源,弥补经济发展导致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的需要;第六,发展沿海经济带,从而形成衔接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两大城市群之间的沿海城市带,是中国城市化的需要。
以江苏为例,江苏海岸线北起连云港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南到南通启东长江入海口北岸,全长954公里,分属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管辖,而沿海经济带则覆盖了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全部。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沿海经济带不仅没有成为江苏经济发展“领头羊”,而且还落后于江苏平均经济发展水平。据有关统计报告,2003年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生产总值为2118.68亿元,只占全省的17%;沿海三市财政收入为207.91亿元,只占全省的10.56%;沿海三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18238万美元,只占全省的7.48%;沿海三市进出口总额为69.02亿美元,只占全省的6.07%,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27.05%。
目前江苏经济发展已到了关键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苏南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已没有太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产业向苏北、尤其苏北沿海转移已成为必然。目前,苏南一些企业乃至政府,也认识到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江阴已没有可利用长江岸线,现跨越长江,在靖江建立了工业园;张家港在宿迁省级开发区建立张家港工业园。由此可见,一方面,江苏经济一如既往主要依赖于苏南,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江苏各界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加大了江苏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流动交易成本,且不符合国家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有关精神,现实的经济发展也到了振兴苏中、苏北的阶段。
三、 沿海经济带落后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第一,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密切与腹地之间交通联系,发展临港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资源是振兴沿海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源。过去,沿海地区发展只看到了或只重视了滩涂资源的利用,其实,港口资源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尤其在加快工业化进程方面,更是需要合理开发的资源;另外,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而整个苏中和苏北,又是偏重于轻工业为主的地区。
区位优势具有垄断性,而且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或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发展造船业,与其扼马六甲海峡“咽喉”有关;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与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关。但区位优势也会发生变化,以江苏沿海三市为例,历史上这里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发挥区位优势,导致区位优势弱化有关。
目前,中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在新的投资体制下,各地投资环境的好与坏,并不体现在牺牲环境和廉价的土地转让方面,任何有眼光的战略投资者看中是战略资源和产业配套资源。
第二,立足本地农业优势,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
目前,山东在蔬菜、肉类加工方面,河南在粮食加工和肉类加工方面,内蒙古在乳制品加工方面,领先于全国。其实,很多沿海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更有独特优势。如苏北三市,一方面,江苏沿海经济带紧临上海、苏南等发达城市,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另一方面,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完全可以此为基础发展养殖业,进而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三,走内生型工业化道路,在抓现有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中国走内生型工业化道路的地区,大多经历过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阶段,但温州及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使我们看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内生型工业化道路的希望。众所周知,温州发展经济的条件并不好,结束没有机场、铁路的历史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温州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温州就业人员有100万人在本地从事生产,有100万人在全国各地寻找市场销售产品,有100万人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为何温州经济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温州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而且是家族企业,企业干好利益归己,企业干坏风险自担,且走的是集群式发展之路,也就是“块状经济”之路。
沿海落后地区要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方面,把现有优势产业,如汽车产业、制鞋产业、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扩大产品线、延伸产业链的形式,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积极寻找或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如临港产业中的物流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等,使其成为新的产业集群。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沿海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2.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3.1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3.3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4.1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4.3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4.4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但受制于科技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强化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行动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