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济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期经济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期经济形势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1

具体而言,从几大经济指标来看,情况如下: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二、工业生产运行在适度增长区间,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商品房销售降幅缩小;五、市场销售平稳增长,零售增长快于餐饮;六、进出口小幅增长,一般贸易增速较快;七、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平稳,新增贷款同比增加;八、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九、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由此可见,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是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中小企业而言,经济形势影响喜忧参半,机会蕴藏在挑战之中:

工业生产运行在适度增长区间,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一方面,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的双重挤压,2012年以来企业利润呈现下滑走势。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中低端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和外需不足的加剧,以及工业企业的全面产能过剩等压力,中小企业生产难以快速反弹。

但另一方面,受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工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得以降低,融资环境得以改善;而随着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油价下调和部分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走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望降低;此外,随着投资项目进度加快,工业产品需求将有所扩大,而随着主要行业库存调整期的基本结束,生产规模也有望扩大。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增长。

综合来说,中小企业难以快速反弹,但将适度发展。

消费需求增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居民对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劳动者所得的期盼难以实现,增加持久收入的预期不好,影响当期消费;此外,目前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居民对就业和工资增加的前景不看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较低水平,消费趋于谨慎;再加上由于中国进口关税较高,许多高档商品和奢侈品价格大大高于国外,价格倒挂导致部分高端消费外流,不利于国内消费增加。

但另一方面,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分别达到9.8%和12.7%,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超过GDP,收入快速增长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安排节能家电财政补贴265亿元,据初步测算,265亿元补贴至少可以拉动2000-2500亿元的销售额,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将不断释放。最后,2012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增强,同时央行提高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可达到3.575%,居民储蓄负收益的局面得到改观,财产性收入增长得到保护,有利于增强消费意愿。

综合来说,受消费需求的变化,中小企业也将受到相应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波动中略有上升。

外贸出口保持小幅回升

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全球贸易量增长将明显放缓,外部需求难以明显回升。同时,作为欧美主要国家的大选年,不仅中国传统出口产品,而且风能和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品面临“双反”调查,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影响中国产品出口。此外,反映国际贸易情况的重要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掉头向下,目前该指数处于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这些因素都预示或表明中国出口受到负面影响。

但另一方面,近期欧元区国家推出了13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特别是应对欧债危机的政策思路由“财政紧缩”转变为“紧缩+刺激增长”,欧债危机有望得到初步遏制,加之去年“前高后低”的基数因素,中国出口有望出现回升。同时,在国内近期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将会对出口起到一定支持作用。另外,随着国家加快推进中西部开发,中西部地区在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体现,中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将拉动全国外贸出口。这些将促进中国出口保持小幅增长。

综合来说,受外贸出口的变化,中小企业虽然难以在国外有较大突破,但仍将保持小幅增长。

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减轻

一方面,近期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大幅下挫,将明显减轻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热钱流入减少甚至净流出,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减少,以及有效贷款需求不足抑制整体流动性水平。此外,目前中国蔬菜和猪肉价格降幅明显,夏粮有望再次增收,作为最重要的新涨价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得到一定控制。最后,居民消费价格基数因素大大缩小,下半年翘尾因素由上半年的2个百分点缩小至0.4个百分点。

但另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加快却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目前,大部分城市天然气、水、电等能源资源价格调整已在进行中,调价影响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同时,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较长期的推动作用。此外,欧美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仍有可能推出更为宽松的政策措施,全球货币流动充裕,不排除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可能。

综合来说,2012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轻,全年物价调控目标可顺利实现。影响中小企业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但结合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基本可以得知,在当前的环境下——形势严峻复杂、经济稳中有进,中小企业虽然能够侥幸存活,但如果不有所作为,仍然难有较大发展。换句话说,要实现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必须调结构促转型。

调结构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已经是生死存亡之道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很明确,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采取唯一最重要的政策。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调结构;但在产能过剩、部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调结构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而且GDP的结构比总量更重要。总而言之,调结构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已经是生死存亡之道。

结构怎么调?首先是要贯彻落实。提了很多年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然而进展缓慢,这当然需要决策者下很大的决心去推行,但要改善这一尴尬状况的关键还是必须从纸面的政策上落到实处。从方法上来讲,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主要有以下内涵:从依靠外需转变为依靠内需;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2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柳永明:“论金融霸权”:《经济学家》,1999年5月,页68[3]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页145-151,页199-200,PaulKrugman:“TheReturnofDepressionEconomics”,ForeignAffairs,May/June1999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转型升级

从微观的角度讲,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求企业转型升级。达庆利(2010)研究表明,转型升级的价值至少有6倍,如此高的价值差,为什么大量的企业还满足于简单的量的扩张,大量的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战略,其原因莫过于转型过程本身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具有风险。因此,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进入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期,这一时期,居民的需求结构,组织结构,以及要素供给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否则很可能在竞争中被市场所淘汰。

(一)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外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以及发达国家回归再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得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会设置更高的标准,来满足国内保护国内市场以及满足居民需求偏好的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其对低品质产品的需求也不断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这从贸易壁垒的增多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4400美元,这表明居民消费结构会更趋向于多元化、品牌化。实际上,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1980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9%和61.8%,“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前四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了6.32%、-1.69%、7.56%、21.36%、6.85%、0.5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了6.47%、-1.73%、0.34%、16.21%、7.33%、9.89%。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仍在加速,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则更多的是在非食品类产品消费进行升级。这种升级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否则在竞争市场中就会被淘汰。

(二)组织结构的变化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单从工业领域来看,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45万户以上,比2005年增加了18.4万户,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左右,比2005年增加了8.28万亿。这种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竞争实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而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企业总量中占据了99%的份额,它们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组织结构的变化需要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三)要素结构的变化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要素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端要素供给的增加,这不仅表现在随着教育的发展,劳动力要素的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也表现为产业资本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要素市场中创新型技术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要素价格上升导致要素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在要素紧缺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市场对要素的需求增加,使得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但要素供给本身的素质短期内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这种价格的上涨使得供需双方会出现结构性的问题,低端要素难以找到需求者,企业本身也难以为低端要素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要求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便适应这种要素结构的变化。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可以从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一)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就是要求企业摆脱过去的以量的扩张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的提升。首先,领导者要转变发展理念。要以战略的思路,高规格、高起点的谋划企业的发展蓝图。并根据国家发展重点的调整,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适时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其次,职工要调整自身的发展理念。要在讲究奉献的同时,追求自身的成长。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首先,就是要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适度再造,通过流程的优化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这种流程的优化可以先从核心部门开始,并依次展开。依此来提升企业内部整体管理水平,并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创新管理手段。要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如通过物流网技术等来实施现场监控、反馈,以此来提升管理水平。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激发创新行为。并且可以采取与高校、其它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水平的上升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市场,购买先进适用技术的方式来进行技术改造,或者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资本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对于部分资金实力相对有限的企业更应该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4

n年过去了,两个喜欢考古的人读到了这个记载,决定找到晶石。记载上写有晶石的地方会经常有UFO飞来飞去,那两个人就开始寻找了。对了,那两个人有一个居心不良,他叫日后,他想找到晶石后用机器人抢钱;另一个人叫呼机,他是想为人类造福。

又过了几年,他们每个人找到了四块,日后找到了“勇敢”晶石,“狡猾”晶石,还有“快乐”晶石和“帅气”晶石。这四个晶石召唤出了四个力大无穷的变形金刚。就是四个飞机人:恶龙,狂虎,怪蛙和风狮。日后用它们抢钱,警察也拿他们没办法。

呼机知道了,马上用“正直”晶石,“智慧”晶石召唤了两个汽车人:闪电和飓风。让他们阻止飞机人。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5

【关键词】金融业 混业经营 可行性 对策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相关概述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定义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如今,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大多数国家在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证券承销的风险;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期必然性体现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一是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利于金融业追求规模经济;二是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利于金融业追求规模经济。通过银行间并购,可以撤消大量重复的网点机构,精简人员,共享资源(包括客户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变外部竞争为内部竞争,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

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要求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商业银行进入证券承销领域,危及商业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美国White研究报告表明,证券附属机构的盈利要高于银行的盈利,并且证券附属机构债券对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影响。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必须在制度上来保证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我国从过去的分业模式转变为混业模式,以此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

第一,商业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主要包括各项金融业务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套保证不同业务独立运作的机构、人员、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具备混业经营所必需的条件。

第二,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集中,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有了计算机技术作为保障了。

四、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一)完善金融企业的治理机制

“建立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机制,是金融企业混业经营的前提性条件,也是其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平台。”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尤其是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势下,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一企业形式有助于隔离子公司之间的风险传播。

(二)构建功能型监管机制

金融业分业经营监管体制向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体制的转换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必须抓住时机,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基于以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战略思路,转变监管理念,整顿资本市场秩序,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控防范体系,为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革监管结构

根据混业经营的实际进程,并与监管法律制度变革紧密配合,对现有监管结构进行变革。其最终目标是:由多元化监管过渡到一元化监管,由机构型监管过渡到功能型监管。对我国监管结构变革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成立中央金融监管委员会。这种模式是指保存现有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并在这些机构之外成立统一的中央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业审慎监管的有关政策,协调金融监管,协调监管与稳定,确定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和趋势,共享监管信息,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等。尽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不足,但毕竟向综合化监管方向迈进了一步,对缓和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矛盾有重要作用。第二种方案: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在经历过渡期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后,为适用于我国金融的混业经营,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的第二阶段,我们将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完全转变为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一个适用混业经营要求的统一中央监管机构,实现跨行业、跨市场、跨产品的全面金融监管。

五、结语

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有利也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关键要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优势和作用。本文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定义、优势、可行性、所具备的条件和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 郑明高.金融混业经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流通经济,2011(09).

[2] 王大庆.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3] 杨庆利.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实施战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8).

[4] 腾云.我国现代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6

关键词:私募基金;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滞后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金融资源配置严重缺失,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如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思考的主要问题。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金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国外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近些年其活跃度也逐渐引起我国相关投融资主体的关注。

一、私募基金定义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基金的募集方式上),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的资金。由此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几个特点:1.参与人数相对较少:私募基金主要是面向特定的投资者,一般不超过200人。如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有限合伙制基金,每个有限合伙募集人数不超过50人。2.募集方式非公开性:有关法律规定私募基金在募集过程中不能向不特定投资对象的公开宣传的手段,其常见的推介方式是熟人推介。3.私募基金信息公开较少:由于操作的私密性,其信息披露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较低的。4.投资者相对成熟:根据诺亚财富管理2011年一项调查报告表明51%的客户有6年以上投资经验,43%的客户有2-5年投资经验;政府监管较为宽松:私募基金信息披露义务较少,投资参与人为特定群体,且相对成熟,风险承受能力强,由此政府监管相对宽松。

二、私募基金在我国发展兴起的基础

2008-2010年资本市场产品市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5%,投资性不动产净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0%。同时,以阳光私募、私募股权为代表的私募基金投资增速最快,2008-2010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00%,成为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热点。

私募基金是经济发展深化的产物。在我国其发展兴起的基础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一是财富效应: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个人财富也迅速积累,2010 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 万亿人民币,较2009 年末同比增加约19%;可投资资产1 千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达50 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 千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5 万亿人民币。二是我国理财产品的特殊性:由于我国金融起步较晚,理财产品市场成熟度较低,理财市场上产品种类较少,专业化程度低,投资者的投资知识也相对缺乏。而私募基金往往是由投资专业人才发起设立,不论是在对投资市场的考察、评估还是在产品设计方面都存在优势。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历史及制度因素,投资风险较大。三是主动性理财需求增多:此前我国一直是储蓄型大国,盈余资金往往存放于银行,但是随着现代金融的影响,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增多,如2009 年初高净值人群以现金与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投资类别占比高达80%左右,至2011 年四类资产占比下降至70%左右。四是投资环境的变化:近几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投资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大,投资渠道收窄。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未来投资机会较多,但是这些投资资金量需求量往往很大,分散的资金无法满足需求。私募基金利用累积效应,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利用专业人员做投资,来分享投资收益。此外,为了完善我国的直接投资市场,国家在资本市场上不断推出开放政策,完善投资环境及法律体系。

三、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机制

我国处在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部门是市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在金融制度的计划安排上,就会带有一些倾斜性,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国有经济部门配置。作为融资主体的商业银行通常只关注规模大,发展规范的优质企业或个人群体。此外,加上我国的债权市场不发达,民营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受到制约。但是根据中小企业成长性特征,其未来盈利性引起了市场自发金融的关注。在我国,私募基金主要是由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一种形式,属于地下金融。

私募基金的出现是诱致性制度不断变迁的结果。这制度变迁的过程之中一些资金比较雄厚的个人、企业等都是需求方的行动团体。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企业等成了提供方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对于市场中存在的一些利益比较敏感,通过研究国际上基金的发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获取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建立了一个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

四、私募基金的发展路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私募基金还处在一个需要完善的阶段,正在逐渐的被认可。依现实状况为出发点,私募基金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路径:监管部门放任私募基金,让其在一段时间内以地下金融的形式发展,但对危害社会和个人人身及经济安全的要进行合法化治理。延缓其监管力度,主要是站在风险防范的角度进行思考。私募基金风险的防范对于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国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严重不足,私募基金的风险隐蔽性更高。对于风险问题采取谨慎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停滞不前。私募基金的合法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把其合法化的过程延缓,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金融方面的风险。

第二种路径: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私募基金合法化。就监管机构而言,对待私募基金的发展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开明的态度,为私募基金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遵照私募基金的发展规律,研究其发展的特点,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创造民间主体参与的条件。对私募基金的发展持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被特定的形式拘泥,只要其能合理、合法的运作,不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都可以给予其一定的成长空间。这个路径下发展起来的私募基金,比较有活力,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很好的发挥经济方面的功能。

由此,从国内经济形式出发,依据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私募基金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用一个长远的眼光对待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不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各界力量,借鉴国外的一些发展经验,让私募基金在我国得以顺利发展,实现基金行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夏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R].金融研究,2010(08):18-31.

[2]广州万隆成长投资顾问群.中国股市的资金阶层研究报告[R].中宏数据库,2009,10.

[3]钟伟,巴曙松,高辉清.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J].中国改革,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