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需求,信用风险已经在充斥着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金融市场的关键保障。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彰显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复杂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的高度关联性、系统性和巨大损害性,加强信用风险控制已成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期,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仍为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间接融资,信用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能够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既是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的前提,同时也是进行风险性管理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度量信用风险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现状
(一)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关于什么是民营上市公司,国内学术界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
1、民营上市公司是指我国境内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拥有控制权的上司公司。
2、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3、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由私营企业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或主要股东是私营企业、或主要经营决策权由私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4、第一大股东为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或实际控制权属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根据上述民营上市公司的定义,笔者认为应首先按照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进行判断,剔除第一大股东性质属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外资股的公司,若第一大股东性质属于自然人股,则可判断其为民营,若第一大股东为境内法人股,则继续看股东性质,若民营性质或自然人控股则属民营。
(二)民营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现状。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对象之一的民营上市公司,研究其独特的信用风险特点,预测其未来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上市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限制,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比较好,但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变化、行业景气状况以及自身发展局限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公司的财务状况会逐渐恶化,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会随之上升,最终可能发生债务违约或公司退市,给债权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随着民营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和监管部门对股权融资的门槛提高,民营上市公司也会逐渐增加债权融资比重,这也会使得民营上市公司发生违约事件的几率增加。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准确度量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把握上市公司动态、制定投资策略以及规范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专家对信用风险管理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997年J.P.摩根银行提出了Credit Metrics方法。它是在其1994年提出Risk Metrics方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风险管理系统。
KMV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信用风险度量的专业公司,于1993年了Credit Monitor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莫顿的违约证券估价模型和风险中性原理。
CSFP公司于1997年了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保险精算理论的违约式模型(DM)。
麦肯锡公司的威尔森在1997年提出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它是一个宏观因素驱动的多因子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对发达国家大银行机构所使用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于1999年了研究报告《信用风险模型化:目前的实践和应用》,对现有的信用风险模型量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模型的有效性和模型在监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将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引入国内,经过修正使之适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运用国内数据加以分析,并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种实证分析大部分集中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讨论上,认为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现代度量模型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等可以较好地测量我国信用风险。相对于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成果,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学者采用判别分析法、Logit模型、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在具体模型的一些参数的选取上,我国的多数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没有统一的定论。
我国已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版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据新巴赛尔资本协议所规定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银行评估信用风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授信客户的违约概率,以及其发生违约的潜在可能性,然后进行信用风险的监控。
三、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识别
(一)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分析。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状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以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财务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任何指标或数值的孤立理解都不利于分析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三)对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分析。每个企业都处于某一特定的行业中,每一特定行业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独特的行业风险。包括对行业成熟性分析、行业的周期性分析、行业的成本及盈利性分析、行业的依赖性分析、行业竞争力及替代性分析等。尽管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可能需要共同面对某些基本一致的风险。
(四)对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通常,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总体经营风险: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整体特征;企业的目标及战略。(2)产品风险:特征与定位;消费对象;替代品;产品研发。(3)原料供应风险。(4)生产风险。(5)销售风险。
(五)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进步以及战争、自然灾害和人口等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均可能给企业借款人带来意外风险,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提高财务数据质量。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在使用模型过程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数据历史数据库。由于我国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使得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相当困难。因此,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立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历史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共享,从而为信用风险测算模型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股票市场发展。由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都不够完善,给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建设,强化股市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数据的审计监管,加强交易活动监管,从而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业绩。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相对真实的数据来评测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以降低银行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维特.信用风险模型与巴塞尔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尹竹青.信用度量模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
[3]肖霞.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4.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2
关键词: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利用市场交易所谓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基本流程就是金融机构购买一份合同,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来防止因贷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按时或按约定金额偿还贷款,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的损失。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品由保险公司、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销售,其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当借款人或者其他人员违约时,信用衍生品的购买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的补贴。
几种典型的信用衍生工具
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的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信用证券化来获得所需用的信用联系票据;二是互换类,包括信用违约、总收益和信用中介等方式的互换;第三类是期权类,它主要是包括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等级变化期权等方面。信用衍生合同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合同有很多的相同点,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够没有损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衍生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反映的是风险的一种转移,主要是指将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向信用卖方的转移。具体来说,就是信用保障的买方向可以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一定的时期内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作为信用保障卖方则在得到合同规定的费用后,就必须在合同期内对买方的信用进行保险,发生信用违约时,必须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金。
2、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正好与信用违约互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实现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承担和转移。它是指信用保障的卖方在合同期限内向买方转移自己的资产总收益;当然作为交换,保障买方就应该根据合同向对方交付资产增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相关比例的资金,在通常情况下是LIBOR加一个差额这样的一个限度,以及因资产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资本亏损。
3、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是一种综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由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二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信用联系票据。在这种标准合约下,由保障买方设立相关机构,它的作用就是根据特定情况来发行票据。而保障卖方如果要取得票据就要先支付一定的资金。
4、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利差期权的基本原理是:设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这时二者之间的任何利差变动都会使得对信用敏感债券信用风险预期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信贷市场内的参与者基础扩大化,信用风险也随之在部门间转移分散。这使得资产组合配置的空间扩大,资产负债期限更易得以匹配。因此,信用衍生工具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客户数据库系统未建立、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西方金融体系相对较完善,其银行业可以运用诸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及麦肯锡模型等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在目前的国内是做不到的。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国内只能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对风险进行分散转移。当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潮流,我国金融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而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界已成为控制信用风险最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所以,国内银行与国外投资机构和外资银行必将纷纷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因信用风险集聚于国内投资者而导致国内的社会性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吸收国外投资者的资本以此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到国外投资者身上。
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开发利用与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信用衍生工具的特点,最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具体而言,可先考虑开发和实施较简单的信用违约期权和信用违约互换来规避信用风险;待经验丰富、时机成熟,商业银行可考虑对较复杂的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的功能并非仅仅是转移信用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既是风险规避工具也是获益工具(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决定是承担风险还是规避风险。投资者认为风险与收益并存,高风险高收益,其心理有自己的评判平衡点,当其认为自身风险过大时,会同过支付一定费用来降低风险以达到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当其认为风险过低时,则会承担一定风险以谋取风险带来的收益。依据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可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由于银行自身都存在风险头寸,其贷款结构也是相对的,银行间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使其各自的风险头寸得以调剂,贷款结构也可趁机重组,从而使信贷风险下降。(2)国内银行与国外机构投资者和外资银行之间开展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市场的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国外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合适的参与方式,所以一直无缘参与人民币贷款市场,如今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可使他们获得承担信用风险敞口的机会,国外投资者可以真正参与进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也可称为宣传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渠道,以此吸引外资来参与。(3)国内银行与国内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国际上机构投资者参与贷款市场的新的投资方式就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参与,如保险公司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第二大信用保护出售者,在2002年9月的国际信用衍生市场上,保险公司出售信用保护3440亿美元,购买信用保护410亿美元,净出售信用保护3030亿美元。
三、信用衍生工具对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意义
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信用衍生工具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转移信用风险。它使得银行只需要改变那种贷款的方式和数目等风险,就能降低风险。作为一种新的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它不在需要进行多样化的那种风险投资,因此很多风险因素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剔除,从而可以使得银行在一定的时期远离了大的风险的影响,摆脱了很多困境,让银行可以有很强的金融调节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得银行在无需告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抵御违约的保护,大大地减少了因贷款因素而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一些负面的影响。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它可以让银行在没有消除其资产负债表内贷款的前提下就可以改变其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这样就可以使得银行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已的税收支付时间,而不用考虑其它的因素。此外,银行还可在购发放一些因审查不过关的贷款,就样就大大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量。
通过选择信用衍生产品可以给银行带来很多的便利。它可以使得银行的贷款组合实现最优化,因为银行利用此可以实现贷款组合分散化管理,让贷款组合跨地域、跨行业成为了一种现实,很好地避免了风险因素的过多集中。信用衍生产品不仅成为了银行的一种远离风险的新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多机会,它可以在投资者没有相关的管理资产条件下,就可以带来很多收益的信用暴露机会和更多样化的、有效的资产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莫桂青,黄晔. 信用衍生产品、合成CDOs与信用风险转移探讨[J]北方经济, 2008, (04) .
[2]朴明根,蔡华. 商业银行信贷组合管理及其模型构建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 2009. (19).
[3]张娜. 试论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才智, 2009, (07).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34-01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居于指导与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着手。
2、培养目标。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所谓人才培养目标,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某类学校、某种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的质量规格和培养标准。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3、培养规格。规格泛指规定的要求或条件。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对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它规定了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水平、实践技能和素质要求。它通过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表现出来,具有可操作性,灵活性较大。
二、现行工商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1、共性趋同,特色不足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忽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考察与评价,许多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一些高校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没有根据学校的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加以修订,专业服务面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含混、笼统,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针对性不强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十年来没有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大致依然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缓解,高职毕业生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无论从生源素质、毕业生就业趋向来看,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偏高。当今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更多的则是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已经成为制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市场中介组织、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工商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材长时间不变,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1、构建新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结构优化,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
具体讲就是,针对以往,学生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T型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的问题。学校可以在招生入学时不划分专业,而是按照经济学大类、管理学大类进行教育。高职三年的前两年,学习本大类一定学分的基础课,涉及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
2、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学校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3、教学直接与市场需求接轨
在一定条件下,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这一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学校和学院应当主动联系一些知名的用人单位,开辟道路。条件不很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个别有对外资源的教师牵头联系用人单位做试验点。学生筛选、培养方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师资以大学为主,配合用人单位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人员来补充和丰富专业师资,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9)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
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
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
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
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
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5
关键词:存货管理;供应商管理.
一、安踏存货管理的案例介绍.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简称安踏,是国内五大知名体育品牌之一,主要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运动鞋类及服装。安踏有限公司的经 营销售业 绩位于全国前列,并且连续多年安踏的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更是在全 国同类产 品中荣列第一。安踏是体育用品销售专卖体系的实践者,2001年安踏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体育用品专卖体系,从生产单一产品的运营过渡到综 合性体育 用品品牌的运营。到目前为止,安踏在国内的专卖店已经超过8000家,并且在国内建立了最完备的覆盖全国一、二、三线的市场营销网络。
可是近两年,运动鞋的高库存隐患正在逐个爆发,继李宁、中国动向陷入困境后,安踏、特步、匹克等企业也都未能幸免。这是由于针对2011年年初的这一轮扩产,大部分企业未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运动鞋市场就已经逐渐复苏,2010年一整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但是这种增长是建立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整个市场低迷的基础上,是一个补货的过程,整个市场需求并不像2003年前后那样旺盛。于是,疯狂扩张的背后暴露出来的却是规模增速下滑、市场集中度偏高等种种问题。当市场无法消化产能扩充后所带来的过量产品时,便出现了大量库存。如何处理不断增加的库存成了运动品牌行业头痛的问题。据安踏2012年年报,安踏2012年营业收入达到76.23亿元,净利润13.59亿元,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集体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税率、员工成本、存货等上升的情况下,安踏的自由现金流入实现了近4亿元的增长。 2013年8月25日,安踏了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后,从统计数据可见,尽管依然延续关店潮与收入下滑,但透过中报依然能看出过去一年间处理库存的成果———关店总量在下降。财报数据显示,安踏的库存已从2012年年底的6.87亿元降至2013年中期的5.76亿元。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明确表示:“安踏的库存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库销比已恢复健康水平。”目前,安踏的店铺新货比例有明显提高,每月售罄率也有提升。现在库存问题已解决,安踏可能成为第一家走出谷底的运动品牌企业。
二、企业存货管理与供应商管理.
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是建立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运作模式,实质上,它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转 变为单机 库存管理 问题。传统用户是按照发出的订单进行补货,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量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供应商可以针对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做出更快速的反应并制订更有效的计划。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不是卖方管理库存,而是由供应商管理卖方的库存,供应商决定什么时候补货和补多少货,这是一种降低物流成本和压缩存货的有效方法。零售商有自己的库存,批发商有自己的库存,供应商也有自己的库存,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能够一 定程度上 消除牛鞭 效应。供应链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由于各自的库存控制策略不同且相互封闭,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的扭曲现象,从而导致需求变异放大,无法使供应商准确了解下游客户的需求。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要求每个企业对生产、销售和需求等信息共享,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这样可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化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度增加,需求信息能够真实、快速地传递,下游企业的库存压力就可以缓解,避免牛鞭效应。企业资产的质量、营运效率与企业利润的多少紧密相关。企业资产质量的好坏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有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资产的管理,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尤其重要。存货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重,占用企业大部分流动资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就是存货。存货的增加可以增强企业组织生产、销售活动的能动性,但存货过多会占用较大的资金使企业利息支出增加,而且会增加与存货有关的各项成本如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这会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因此,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存货成本,使存货收益和存货成本实现最佳配比,充分发挥存货作用,使存货量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的同时使存货成本降到最低。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达到这一目标一直在寻找一种合理的途径。目前,运用供应商管理正在往零存货的理想迈进。安踏能够率先从本土运动品牌的低谷中走出来也正是运用了供应商管理。体育用品企业中,账面存货仅仅是其实际存货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已批发给经销商却没有卖出。在运动品牌行业整体产能普遍过剩、区域内的各个运动品牌商乃至商圈内的各个品牌加盟商整体库存普遍积压的市场环境下,安踏从订货开始,坚持维持平稳健康库存水平的目标,与加盟商及分销商分享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及预测,进而增加订货的准确度,目的是降低每家门店的库存风险。除了提供定期对库存管理及产品知识的培训外,安踏对店铺优化计划和零售折扣政策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提升零售商的营运能力。透过全方位的监察系统,安踏紧密监察并且控制零售表现,不断改革和优化包括工厂店及折扣店等清货渠道,从而使零售商存货管理的能力提升。 2013年8月23日,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业绩公告数据中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3.7亿元,毛利率41.1%,净利率18.6%,均高于市场预期,特别是2014年第一季度,订货数据实现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的正增长。安踏运用了供应商管理,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经营费用,增加了营业销售额,提升了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这说明了供应商库存管理是一种适应企业竞争的有效途径。
三、供应商管理库存在运动品牌企业推广的可行性.
(一)实现供应商管理的条件.
品牌商与终端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基础设施并不算差,大部分的运动品零售店铺都有信息系统。只要品牌商愿意,零售终端的信息是可以较快反馈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规模,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等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存货系统。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馈制度和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二)供应商管理在运动品牌企业的可行性探索.
随着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企业的成本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所以通过供应商管理来优化存货管理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第一,保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较好的合作关系。应加强企业的诚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建立新型的相互合作的共赢乃至多赢的伙伴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之间的诚信度不足。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向供应商过分压价,而供应商也为了隐瞒自己的真实成本,实施提价。双方利用信息不对称,不断地进行“价格博弈”。而且双方都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保密封锁,不与贸易伙伴共享,这样不仅使双方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也使商品的成本增加,使商品竞争力下降。供应链管理的实行就要求合作伙伴之间信息共享,以诚相待,企业帮助供应商了解消费者需求、了解市场,供应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这样才能降低商品成本,才能加快存货的流动。第二,通过订货制度的改革和设计生产的优化来加速供应链。零售主导的业务模式将是未来运动品牌的转型方向。为了更快速地迎合消费者需求,运动品牌必须在优化产品的同时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加速供应链必须从产品周期的每一个环节节省时间,而订货、设计和生产是最为核心的三个环节。由于信息共享和拓展直营两个方式尚未成熟,可行性不强,所以现阶段可以通过订货制度的改革和设计生产的优化来加速供应链。
参考文献:
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6
是否赊销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行业、公司、客户。
一般来讲,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卖方提供于买方的付款条件越宽松。如中国的家电业、房地产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等。反之,行业处于寡头垄断或特种供应行业,则卖方提供于买方的付款条件越苛刻,如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
另外,与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有关。地位越主动,相对要求对方付款条件越严格,反之则相对宽松。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规定的付款条件也不同。一般来讲,刚起步的公司付款条件规定较为宽松,反之则较为严密。
另外,针对交易的对象(客户)不同,付款条件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对重点客户付款条件规定相对宽松,对非重点客付款条件则较为严密。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整体而言,赊销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许多公司来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生意做大?如何创造更多的利润?!解决方案之一就是新业务或新市场的拓展。对于客户来讲,运作新的业务是需要冒很大风险,这样就需要厂家提供更优惠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付款条件。当然,对于一些顶级客户除外,因为少了它还真不行!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为不二法则。对于厂商双方来讲,都面临双项选择。如家乐福、沃尔玛就针对供应商制定了许多进入标准,要求供应商提供账期较长。对于本土企业来讲,生存是第一位,发展是第二目标,所以最终选择的只能是在付款条件方面更多的让步。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使原有的渠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逐渐成为市场主导。据权威人士预测:5—10年,中国的现代零售业将完成蜕变与整合。可见,现代通路成为主流渠道已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厂家(供应商)提供更多的付款方面的优惠!
所以说,赊销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企业应加强全程信用管理。
既要赊销,又要规避账款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全程信用管理制度。这样不但可以将生意做大,也可以将账款风险减小。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走在了前面,如可口可乐、IBM等。但国内企业普遍还没有重视,出了事才开始着急,结果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坚决杜绝赊销。由此可见,加强全程信用管理对国内企业来说,更为紧迫。建议分为三步运作:
事前管理——客户资信风险的预测。主要是将管理重点前移到销售业务发生前,针对客户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统一的评估和预测。从而发现、筛选那些真正有潜力、信用好的客户。
事中管理——对赊销业务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定单运行中受个人决策影响较大的业务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比如定单的审批程序、客户赊销条件和信用额度的确定和控制、合同履行(按时发货)监督、以及交易纠纷的快速处理程序等。事实证明,科学规范化销售业务对于提高客户的认知度、控制风险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