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一、前言
所谓风险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物资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一个环节,对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样而临财务、市场、运营和法律等方而的风险,需要对所有环节进行全而风险管理评估与分析。
二、企业物资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1.物资计划风险
物资需求计划是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物资采购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涉及物资采购的全过程。需求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计划不准确和谎报、误报计划。计划不准确,会直接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生产施工要求,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供应短缺、工期延误、成木失控等风险;谎报、误报计划,则可以给掌握着一定的资源支配权的人以借机采购挪做它用、中饱私囊的机会,造成企业资产损失。另外,集中招标采购计划中的主要风险在于,对己达集中采购招标额度应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拆分,不按规定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导致物资采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可能造成采购成木增加。
2.采购环节风险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采购计划与设计批准方案、工程进度不一致;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有关人员与供应商关系密切或领导授意采购暂不需要或计划外的物资,可能导致采购质次价高的物资,出现舞弊或遭受欺骗等;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对方主体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没有严格按照定标的要求履行,降低合同中的技术要求及供货要求缺乏对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等;有意提高或降低验收标准,倾向性的选择检查内容,对验收不合格的不及时上报或隐瞒不报,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3.供应商选择风险
供应商选择的控制目标,是为了能够公开、公平和公正地选取供应商,优化供应商选择机制。供应商无有效执业资质证明,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国家有关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状况,可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不符合工程需求等风险。
三、企业物资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1.物资计划风险控制
首先要严格依照工程图纸和生产施工实际情况,参考工程材料预算单价和数量编制需求计划,确保采购计划真实准确,做到数量精准、型号规格相符。采购计划制定部门对项目部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仔细审核,并及时与项目部物资需求计划编制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情况,避免多报或少报。在综合考虑生产需要、资金状况、材料价格行情和供应商供货期后,再确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时机;其次是需求计划和采购必须经项目部生产技术、主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确认,以防止不按规定进行集中采购招标和谎报误报计划,借机采购挪做它用情况的发生。
其次,集中招标采购计划的控制,要明确采购权限,严格按照各级权限进行采购。并按权限和程序开展采购策划,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或再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上报集中招标采购申请。
2.采购风险控制
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进行分权审批,分权采购;由物资管理部门与专业技术部门按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及评标细则并报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实现技术与商务的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监察部门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决策者只对采购权限、招标过程和具体采购过程进行整体符合性和有效性控制,不直接针对供应商实施具体采购活动,不对采购部门的具体采购活动进行干预;合同谈判时,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会议记录,对定稿的合同草案分权限报送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评审会签,合同谈判与合同草案公开、透明。
3.供应商选择风险措施。
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控制,首先是要加强供应商资质审查,对供应商执业资质证明等各项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提供的设备物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其次是加强合格供方管理,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其综合绩效评价。第三是要加深对市场的了解,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尽可能的多选择实力强、优势突出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加大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价格竞争,对拟选供应商的实力与所能提供的产品性价比进行核查,以避免供应商的差别选取、不公平竞价和利益互通局势的形成,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目标。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3
关键词:往来款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50-02
引言
中国科学院施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重点考核预算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简称煤化所)历年财务决算,发现往来款超期未结挂账比例较高、挤占资金导致科研项目结转资金较大等问题。由此可见,往来款的风险管理已是煤化所财务管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往来账款是指煤化所在执行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预算过程中,以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主要包括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应收应付款项。往来款作为一项债权债务,是煤化所财务信息的重要指标,也是决策依据,如果管理不善,不仅影响单位的资金安全、周转和使用效率,更会形成呆坏账财务风险,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造成资产流失。
煤化所早在2005年就已实施上线ARP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信息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决策模式。借助先进的财务信息化手段和全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和完善日常科研业务的往来款管理,规避财务风险,构建稳健、优良的财务状况,筹措并合理安全高效的使用资金,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科研业务的良性开展。
一、煤化所往来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弱化,忽视往来款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一直重科研、轻管理,财务内控得不到重视;领导层重收支、轻往来,疏于防范财务风险。
(二)报销滞后,长期挂账,占用资金,隐藏风险
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预付款不能及时核销,长期挂账,甚至到项目验收时,仍有往来款项不能结清,挤占国家资金,尤其是财政性资金,导致财政结转资金较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对往来款认识不足,不能积极跟踪结清,超期挂账,加大呆坏账风险。
(三)无严格系统的供应商体系
目前,ARP综合财务管理系统没有建立严格、唯一的外部供应商体系,绝大多数往来款都是挂在内部员工供应商的名下,难以准确确认债权债务。
(四)在ARP环境下,财务人员规范化、流程化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意识淡薄,人员结构参差不齐
在ARP环境下的会计核算,重在建立信息化、共享性、前瞻性的管理资源和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归集。日常会计基础工作中,财务人员对往来款的核算不够规范,同一事项,应收应付双边挂账,或供应商信息混乱,造成债权债务会计信息失真。
二、煤化所完善往来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提升领导层重视力度,加强宣传,营造风险控制环境
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关注研究所资金状况的同时,更要关注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和往来款的风险控制。通过清理、处置不良往来款,提高科研人员警惕度和责任心,营造良好的往来款风险控制环境,保障资金安全,提升研究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 在ARP系统建立严格的外部供应商体系
供应商体系分为员工供应商和外部供应商,员工供应商主要核算员工的个人往来款事项,外部供应商用于核算单位对外的往来经济业务。升级ARP系统,在“网上报销”模块中,将导入应付模块的所有发票信息项“账户名”设置为任意支付方式下的必填项,在导入ARP “应付模块”时,发票行依据“账户名”自动增加一列 “供应商”信息项,与“借款人”(员工供应商)并列展示,彻底解决DISCOVER往来款崔报单中无法准确查询和统计外部供应商往来款信息问题,保证煤化所往来款业务条理清晰,权责分明。
(三)专人负责,利用DISCOVER查询功能,编制往来款帐龄分析动态表,严格控制,及时催结,年终清理
DISCOVER往来款账龄分析表,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从所级到部门、实验室、课题组、课题、供应商的层级综合分类查询功能,是预警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监督手段。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往来款管理,强化对科研人员往来款风险意识宣传,克服抵触情绪,利用账龄分析表,研究往来款账龄结构,落实相关责任人,明晰权力和义务,依据往来款管理制度,及时催结、清理不良往来款,提高研究所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保证年终部门决算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表1和表2分别列举出DISCOVER账龄分析与DISCOVER账龄分析明细。
(四)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升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信息,是一切财务管理的源泉。通过培训,充实、更新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从实际需求出发,创新管理思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预警和控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吴丽佳,朱阳生.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商业会计,2012,(2):58-59.
[2] 王瑞武.浅议企业ERP的核心思想[J].时代报告,2011,(9):7.
[3] 徐小玉.试论企业往来清理与会计责任[J].商业经济,2011,(23):97-98.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4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is paper surveyed supply cooperation and supply risk of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scribe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cooperation, operation, the critical path of disappearing stage and the key point of supply risk. Based on the two angles of government and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isks supply and establishes control system of supply risk using the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athematics methods.
关键词:核电装备;系统观;供应风险;风险控制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systematic; supply risk;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27-03
0引言
作为提供核电站技术装备的特殊行业,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供应、电力输送,同时还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及生产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面对全球核电的新一轮复苏,我国核电工业在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已步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其面临关键、核心物资的供应风险也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本文以系统观为视角,将“一对一”的供求合作视为系统,对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风险进行讨论,是对传统的物流及供应商视角下供求合作与供应风险的扬弃和继承。
1系统观视角下的供求合作与供应风险
系统论的发展为自然及社会领域的很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1]:以整体性为核心,从宏观角度、用战略目光审视相关因素的状态及交互作用,为系统存在的问题实施诊断。
1.1供求合作系统的描述系统是由一群有关联的单元、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以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2]。核电装备制造业供求合作系统的基本要素由主体、任务、路径、输入及输出共同组成,如图1所示。
主体 主体是系统任务的下达者和承担者:供求双方的企业实体。根据主体的特征及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双方各自的企业能力与合作意愿子要素。“
任务 任务是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标的,即:关乎物资、部件的供应需求相关事项。
路径 路径既包括主体间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所进行的沟通、交流;又包括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驱动力及干预方式;还包括这一系列活动的载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输入及输出 输入是主体为实现目标所做的资金、技术投入,也包括关系、协调、沟通;输出是目标完成情况最明确的表达:完成或未完成,最终产品能否按时按质提交。
1.2 供求合作系统的供应风险系统观下供求双方的关系不再是以物流为纽带的买卖,也不再是战略采购视角下的供应商管理;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共生愿望、双方全部要素共同运作、相互影响与制衡的生命体,如表1所示。
2供求合作系统的关键路径及供应风险刻画
表面上看,双方合作是以最终物资交付为表现的简单过程,事实上,最终物资的生成和移交,是一个涵盖众多环节的任务集,既包括合作关系层面的谈判、沟通;又包括原材采购、任务分包;还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进度控制,人才、技术支持。
2.1 系统构建阶段的关键路径及供应风险
路径1:核电装备制造业捕获到市场机会后,经过自身能力与市场信息的综合评估,基于需求及意愿对供应商群进行初评,并对初评合格的供应商发出合作意向。
路径2:接到合作邀请后,供应商首先评估自身能力与对方的需求是否契合;同时对对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初评,若评估结果理想则回应对方的合作申请;否则拒绝合作。
路径3:接到部分供应商的合作回应后,双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就合作的关键内容进行协商,深度交流和了解的过程中,加强双方企业能力、信息的认知,如图2所示。
关键控制点:由于评估及信息收集能力受限,或错失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的机会,或错误的接受了能力差的企业;供应市场上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常常因其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而拒绝合作;以及供应商刻意隐藏信息,构成了合作潜在威胁和风险。
2.2系统运行阶段的关键路径及供应风险双方达成一致后,经过一番博弈合作系统得以建立。系统运行过程也是物资经由原材料到粗加工,粗加工到精加工,直至半成品、最终交付的过程;装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将形成实体并具备所需的技术性能和使用价值。
路径1:供应商着手生产准备,包括原材料采购、部件分包、技术及人力准备;路径2:双方就合作的重大事宜进行沟通,以例会、研讨会的方式对过程进行监控;路径3:由核电装备制造业做生产过程的质量及进度控制,把握关键节点,如图3所示。
关键控制点:生产准备阶段,相关要素(原材料采购、工艺、技术准备)的状态直接关乎产品质量及进度;信息不完全状态下供应商方可能发生隐藏风险,以及由双方(或其中一方)不够重视合作,过程沟通及控制不力造成风险隐患。
2.3 系统消亡的关键路径及供应风险经过系统漫长的运行过程,直至终结、消亡,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两个:供应任务完成,供应任务未完成。如图4所示。
路径1:任务完成,合作物资顺利移交,系统是否进入下一个循环取决双方共同的意愿;路径2:供应任务未完成,发生供应事件,进行风险的事后控制与处理。
关键控制点:如何使风险的后果最小;如何处理风险。使风险后果最小化的思路是,与供应商通力合作,就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就进度延迟加紧督产。风险的事后处理通常有四种方法:风险自留,风险规避,风险分担与风险转移。
3依托于政府管理部门的系统供应风险控制策略
核电工业是关乎能源结构转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政府对核电装备制造业政策的支持和战略的引领作用极为重要。
3.1 为技术自主化提供支持我国核电工业尚有20%的关键技术及材料(主循环泵、压力容器、阀门、蒸汽发生器)仍需要借助国外采购,经济上造成浪费的同时,亦极大程度上引起了供应风险。加速技术自主化及设备国产化进程,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而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力量,它既能从战略、政策上为企业主体进行引导和支持,又能从宏观高度打破企业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和能力阻滞:对必须进口的材料和设备免关税,对核电设备的制造减免增值税,对技术创新有卓越成绩的企业给予精神及特质奖励等;协调核电站与制造企业的关系,建立业主对国内制造企业的信任度,开拓核电自主化的国内市场,保证核电装备技术创新的投入回收形成完整的循环链条等。
3.2 引导和培育国内主供应商 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特别是资金及技术引入的指导,提高冶金、材料、焊接、机加及总装能力;促进与国际核电工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协议、交流合作等多元方式,依托项目建设,为国内供应商借鉴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及寻求海外市场搭建平台。
关注主供应商人才的培养:鼓励供应商打破国企用人的封闭性,促进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交流,培养研发、设计的专业领军人物;通过较高的待遇及良好的事业环境,积极引入国外资深人才,实现短期内企业能力提升的目标;吸纳来自于重点高校的核电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基于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及事业心,将为国企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行战略培养,启用“事业留人,情感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观念,为人才的梯队式培养及输送打下坚实的根基。
3.3 推进核电装备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为缓解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关键材料及核电站安全运行标准的欠缺状况,核电工业遵从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多重标准:包括美国ASME-III,法国RCC- M及中国EJ等核电标准;美国ASTM、AWS,法国 NF、ISO及中国GB、JB工业标准。众多标准并行衍生了许多问题:制造企业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及工艺设计,致使那些参照多国标准的工艺设计与工业基础脱节, 材料采购及制造过程徒增困难。
实现技术标准化,需要政府从战略层面构筑核电装备标准化平台,联合产、学、研专业人才,对RCC和ASME等关键技术标准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特别是针对材料、检验、试验的标准,要进行充分的比对、验证和论证,力图在弄清各国技术标准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沟通合作、寻求思路的同时,尽快制定出我国自己的核电装备标准化体系。
4依托于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系统供应风险控制策略
技术自主化及设备国产化的历史性的进程中,应对供应风险的权宜策略尚需从核电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供求合作等微观视角和环节入手。
4.1 系统构建阶段的供应风险控制关键物资及供应商: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关键物资的供应风险,寻求合作时要让供应商感觉到采购商是一位真诚、耐心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客户,采购方正致力于与之建立基于“供方主导”的公平合作,能为供应商提供丰厚利益分配回报及激励合同条款,针对物资的重要程度及合作关系建立的难易情况,甚至可以考虑合作物资价格、品质水平及交货期由供应商来决定,采购商仅仅确立一个自身要求的底线,以此实现对供应商初始合作意愿的调动。
普通物资及供应商:一方面要加强事前审查,以防因评价不足而遗留风险隐患,包括设备、检测手段、测量和测验状况、焊工资格、检验人员资质的审查,以及制造各阶段方法、标准、工装设备运行状况、安全可靠性审察,尽早剔除企业能力不足、合作动机不纯的供应商;另一方面要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简化普通物资的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流程,尽可能实现规模化、定时定点采购,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亦能防范因新入供应商了解不足带来的供应风险。
4.2 系统运行阶段的供应风险控制 关键物资及供应商:悉心了解供应商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削减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合作障碍,能提升双方目标的一致性,建立不同国度文化、习俗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双方高层的交流及长效沟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另一方面,实施简约、有效的进度及质量控制:以采购商、供应商及业主三方达成一致认可的进度计划作为进度控制的基本纲领,由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监造员定期对供应商的制造内容、制造节点进行审查,不符合项要及时上报双方相关部门。针对制造过程中对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环节、重要材料采购、重要部位焊接、关键部件检验、加工装配工艺过程等,要设置现场见证点(Witness point);对重要的调试、整体检验、设备试运转等设置停止见证点(Hold point);对原材料和配套件的合格证、材质质量证明书、检验记录、试验报告、技术文件等设置成文件见证点(Report point)。
普通物资及供应商:加强信息化管理,实现对供应商的时实监控;加强关系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企业能力好的普通型供应商,要致力于合作关系的缓和与沟通,实现长久、省力的管理。加强普通项审查,包括:制造各阶段的方法、标准、频率及检测手段、设备仪器审察。原材料采购、加工、组装、水压试验、严密性试验。加强职工岗位培训、提高职工技术及专业水平、严格考核、督查次资质等。
4.3 系统消亡阶段的供应风险控制关键物资及供应商:出于对供应商的极度依赖,采购商轻易不会、也不应该就此终止与供应商的合作,风险后果亦不会只追究供应商。对风险的处理,可以启用风险自留与风险分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度延迟,可考虑由采购商做适当让步;对于质量问题,可考虑依据合同的约定,供应商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要对不符合项进行标识、标签或隔离,以书面文件形式进行记录,及早分析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同时更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表现出不计前嫌、仍期望继续合作、甚至于寻求长久战略合作的极大诚意和信心,以期由合作供应事件的发生为扭转,开创供方主导型供应商转而积极与采购商合作的新局面。采购商对眼前供应风险的损失进行了接受和让步,却可能获得与供方主导型供应商长久、战略的合作关系,成为供应商乐于达成互惠协作、公平交易、较为重视的客户。
普通物资及供应商:最终物资质量不合格或未按期交货时,核电装备制造业应迅速从供应商数据库中寻求替代供应源,以免影响生产进度。同时依据合同对供应商企业进行风险责任追究:以合作物资的价值及重要性为依据,要求供应商进行赔偿。相关程序完成后,要审视历史合作记录、对其去留事宜进行处理:若供应商历史合作记录良好、此次的供应事件只是偶然现象,则可保留其合作资格;若供应商属于新建合作、未有迹象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供应能力,则将其划入黑名单,以防下一轮合作中因误选而引发更多供应风险。
5 系统供应风险的控制及协调机制
5.1 总函数的假定:假定合作物资按质按期交货的总函数,取决于系统外界环境影响下、供应商的企业能力,努力程度与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监控效力之和,如公式1所示:
T=ad1+d2+θ(1)
上式中,T表示合作物资按时按质交货的总函数;a表示供应商的能力系数;d1表示供应商的努力程度;d2表示采购商的监控效力,d1及d2∈[0,1];θ表示外生环境的影响。
5.2 供应商的假定:假定供应商明确采购商的策略及其函数,信息不完全状态下供应商可能发生委托问题,其不努力的系数为dn,不努力所带来的收益为:
E(dn)=Mdn=M(1-d1)(2)
采购商对供应商提供的激励合同函数为:
U(T)=α+βT(3)
供应商的努力成本C1与d1成正比例关系:
C1=πb1d21(4)
5.3 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假定:假定核电装备制造业明确供应商的全部策略及函数。为了防止供应商发生委托问题,采购商对供应商进行监控。委托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监控力度p=p(d2),惩罚函数为:D(dn),
D(dn)=D(1-d1)(5)
5.4 博弈模型构建供应商、核电装备制造业的期望收入函数为:
E(St)=α+β(ad1+d2)-πb1d21+M(1-d1)-D(1-d1)P-ηC0P2
E(Nt)=-α+(1-β)(ad1+d2)-ηC0P2+Bd2+D(1-d1)P(6)
5.5 博弈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策略:采购商会在预期供应商的全部策略集之后,选择最优行动。
预测供应商完全努力、无隐藏行为及信息时:
E(Nt)=-α+(1-β)(ad1+d2)-ηC0P2+Bd2+D(1-d1)P
E(St)=α+β(ad1+d2)-πb1d21+M(1-d1)-D(1-d1)P-ηC0P2?叟Z(7)
DP?叟b1-aβ+M
求解:β*=0,P*=0;P(0)=0,P(1)=1此时采购商的最优策略是β*=0,e*2=0,无需投入监控及激励成本,供应商自会尽全力合作。
预测供应商完全不努力、一定会隐藏行动及信息时:
E(Nt)=-α+(1-β)(ad1+d2)-ηC0P2+Bd2+D(1-d1)P
E(St)=α+β(ad1+d2)-πb1d21+M(1-d1)-D(1-d1)P-ηC0P2?叟Z(8)
DP
无解。无论采购商如何激励或监控,都无法消除供应商不努力的动机及行为。此种情况无论是在核电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来讲,都广泛存在,针对于激励、监控无效带来的供应风险隐患,核电装备制造业可考虑该类供应商的所属类型以应对供应风险,如:对于普通物资供应商,可考虑剔除、终止合同以规避风险;而对于关键物资供应商,则需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方法,建立情感沟通,同时选择风险自留或风险分担的缓和策略,以期化解风险隐患。
预测供应商或许努力,或许不努力时:
E(Nt)=-α+(1-β)(ad1+d2)-ηC0P2+Bd2+D(1-d1)P
E(St)=α+β(ad1+d2)-πb1d21+M(1-d1)-D(1-d1)P-ηC0P2?叟Z(9)
b1-aβ+M
解为:β*=,P*=,d*2=P(),
即,最优激励强度,最优监控力度系数及最优综合监控力度分别为:
β*=,d*2=P(),DP=DP*=(10)
当采购商的监控强度大于上阈值时,供应商必定完全努力,此时不需投入任何激励成本亦能得到供应商的全力配合;监控强度小于下阈值时,供应商必定完全不努力,此时激励成本的投入不会得到任何效应。当监控强度处于上下阈值之间时,供应商可能努力亦可能不努力,提供以激励强度为β*的合同,或会激励供应商放弃不努力的意向及行为。
供应商策略:拿到激励合同后,供应商将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寻求利益最大化:
MaxE(St)=α+β(ad1+d2)-πb1d21+M(1-d1)-D(1-d1)P-ηC0P2(11)
此时d1=dn=(12)
设:M-aβ,b+M-aβ分别为综合监控强度下的下阈值与上阈值。预期监控力度小于或等于下阈值,供应商必然会选择不努力(即:d1=0,dn=1);预期监控力度大于或等于上阈值,供应商必然完全努力(即:d1=1,dn=0);预期监控力度处于上下阈值之间,供应商可能选择努力,亦可能选择不努力。(即,ds=,d1=)
分析结果表明,购商的监控强度越高,供应商为了规避责罚,会投入相应多的努力;采购商的激励强度越大,供应商也会越努力。由此可知,防范风险、保证目标的完成,正向激励与负向监控及责罚各有其内在的驱动机理。
6结束语
以系统观视角重新审视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供求合作与供应风险,力图打破传统观念下供求合作双方的对立与对抗观念,以期从供求合作系统的战略一致性出发,找寻双方的共同利益目标,为供应风险的防范提供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Hau L Lee.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7(4):93-102.
[2]Han II,VPadmanabhan. S Wha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Management Science.1997(43):546-558.
[3]Chen F, Dreznet Z, Ryan J K, Simchi L D.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imple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 Leadtimes an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3):436-443.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 汽车供应链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统计资料表明,汽车的国际贸易额己占世界国际贸易总额的12 %~15%,仅次于旅游、石油,居第3位。随着“入世”以后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的逐年降低,未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是必然的趋势。汽车供应链管理在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汽车生产经营者的重视。
一、汽车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风险的识别
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仅偏重于企业运作成本的降低、资源最佳化配置、制造与物流耗时的缩短、策略联盟等方面,着重考虑的是以企业利润的创造为核心,而对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却考虑不多。2000年台湾发生大地震,造成全球计算机配件价格的上涨。同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的车间发生了一起火灾,需要几星期才能使工厂恢复生产。这家工厂是爱立信公司供应链中的一环,为其提供多种重要的零件芯片。这场火灾导致爱立信公司损失了4亿美元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也由12%降至9%。由此可见,产业的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因此,汽车企业在构筑行业供应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首先我们要分析汽车行业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即识别风险。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广大汽车企业追求的“零库存”导致的风险
让我们来理性和全面地审视一些实施“零库存”的企业,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实现零库存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也即其现实性。丰田汽车装配线做到“生产环节”的零库存,除了本身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之外,其上百家零配件供应商不是将配套厂设在其周围,就是有原材料仓库安排在丰田厂的四周,零库存不仅是基于“零”距离供应之上,也是基于供应商可靠库存的基础上。
(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如果没有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是不可思议的。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曾将供应链管理信息建设道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网络基础建设;第二是企业内部信息化;第三是一对一也就是B2B或B2C的互联互通;第四是网络社区的形成。汽车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建设与此前三阶段类似。第一阶段相对容易达成,第二阶段是基础,第三阶段是关键因素,难度也最大。在国内汽车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交互的障碍严重制约着汽车供应链的发展。一方面,现在一些先进的汽车企业已经不满足系统对接,订单直接生成,更需要了解供应厂商在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更多信息,如关键零件的库存信息等,以安排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汽车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化基础相当薄弱的众多厂商,信息的交互容易出现断层。很多供应商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使用的信息化工具仅限于电子表格;或者只是某些部门使用了部分信息系统,内部集成还存在很大问题,与外部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信息交互更是困难重重。
(三)外界环境制约导致的风险
美国供应链专家罗伯特・伊斯曾在文章中指出:“中国供应链的管理今天面临几个重大挑战:基础设施薄弱、分销体系零散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缺乏第三方能力”。就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更加注重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中不仅有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还包括物流商,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了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然而在国内,一方面由于受“大而全”“小而全”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物流需求有效需求不足;而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参差不齐,信息化基础薄弱,一体化服务功能差,有效供给也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汽车供应链的发展。
(四)独家经销商问题即采取独家经销商政策存在的巨大风险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五)文化方面的问题
不同的企业都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致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存在分歧,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导致供应链产生风险。
另外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小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大的如政治因素、战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二、汽车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
在完成了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就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供应链风险加以防范。针对汽车行业供应链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一)加强信息共享和保证物流通畅
强大的信息和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撑基础。加强信息的共享和物流的通畅有利于减少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不确定性。信息共享包括库存信息、可供销量信息、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等等。通过加强供应商与生产商、生产商与销售商的信息共享,使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成为可能,快速准确地响应终端用户的需求,有效地控制不合理库存以及协调生产上的不平衡。而通畅的物流系统又可以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供应链中运输的障碍,保证供应的及时性。
(二)发挥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而成,并不是简单地从供应商到用户的供应链。核心企业拥有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优势,在供应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中,核心企业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第一,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在整个供应链中施加强大的改进压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第二,核心企业要加强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管理,向其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不断提高节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降低节点企业自身的不确定性。例如,为了强制供应商实现最低总成本来提高收益率,沃尔玛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地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改造,使其同沃尔玛一样致力于降低成本的运作。同时,依靠其先进独特的营运管理技能,沃尔玛还为供应商的人工成本、生产场所、存货控制及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帮助他们降低成本,从中获益。这种做法在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等世界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在降低节点企业运作低效率等所带来的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三)保持供应链的弹性
供应链的“弹性”是指整个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是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和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合理的库存。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总成本最低,通过JIT生产和采购,实现零库存管理。但是,由于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化,供应链中也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个别节点企业因缺货不能正常生产,就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中断,因此建立合理的库存是必要的。库存的合理性源于客户服务水平的确定,应根据统计学原理来确定合理的库存水平。第二,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柔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大众款式商品,而是要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并且需求时尚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供应链中的企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生产,提高设计和生产的柔性。能够对产品的变型、工程更改做出迅速反应,实现多品种、高速度、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避免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不得不重新选择供应商而带来的风险和低效率。
(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企业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避开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些意外的事件时常会发生,企业要有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内。这就要求企业在对供应链风险充分认识的同时,预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中多个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五)发展多个经销商,并对经销商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产品销售稳定
供应链上应发展多个经销商,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经销商,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如果欲与经销商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找到针对哪些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同时分析现有经销商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对经销商的业绩、成本控制、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也要做充分的调查,它很可能成为影响供应链安全的一个因素。一旦发现某个经销商出现问题,则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
(六)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减少供应链的风险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传输错误,并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GPS、EDI、条形码、RFID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的风险。
总之,汽车工业企业与汽车工业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等在进行战略合作、实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才能使汽车工业供应链得到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韩东东,施国洪,马汉武.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5.
[4]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供应商风险控制范文6
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作为项目实施前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招标过程与招标结果对于项目的整体造价及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招标活动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定的风险,而电力工程项目招标的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存在的风险种类较多,一般情况下,招标的主要环节包括前期准备、招标过程及定标履约三个部分。其中,各个环节都有自身相应的特点,其中存在的招标风险差异也较大。倘若在招标前期未能做好相关的风险控制,不仅会对于项目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整个项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而增加项目的造价成本。因此,在项目招标前期,必须要做好相关风险控制。
2电力工程项目招标特点及原则
从整体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工程具有自身相应的特点:①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运输线路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输电线路工程,其路径和运输地形都要求较高。②专业技术要求标准也较高,往往涉及到电力知识的不同方面,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及人员的配合。③在造价及预算方面,一般具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确保招投标过程的有序性和科学性。
2.1公开、公平性原则
电力工程项目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涉及的相关单位也较多,其招标的结果将对于社会民生、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经济利益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招标过程中,各个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公开、公平性原则,招标人应对于招标涉及的信息及程序进行公开,对于投标人也应当做到一视同仁,都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和排斥投标人,从而确保招标市场的有序性。
2.2规范性原则
招投标的各个环节、个人和单位都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才能确保招标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双方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在实际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应当主动邀请监管单位进行有效监督。
2.3择优选取原则
择优录取是招标人进行招标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往往遵循此项原则进行招标对象的选择,从而选出最佳投标者,这样不仅能够较好的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还能够合理控制成本,帮助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3电力工程招标前存在风险分析
3.1需求计划及招标程序风险
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招标结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倘若需求计划不准确,将存在极大的招标风险,如漏报和重复申报需求计划,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招标成本的增加。此外,招标结果的公平性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而招标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招标前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旦招标程序中违背法律法规,将会影响中标结果,延长项目的招标时间,耽误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3.2合同风险
在招标结果公布后,中标人需根据相关规定与招标人签订合同。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专业性极强的特点,如果在需求计划及招标程序的环节中没有做好风险管控,招标人有可能无法真正识别供应商的真实履约能力,合同双方往往容易造成各类争议,从而引发履约风险,给电网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不合格供应商还会对电力工程项目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相关单位和个人甚至也要承担一定的招标责任。
3.3招标文件编制中的风险
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前提和参加投标的依据、是评标的重要依据、是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在整个采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编制招标文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烦琐的工作,如果招标文件编制不准确,会使投标人在编制投标文件时提出大量的需澄清问题,从而增加招标人在澄清答疑和评标环节的工作量,甚至会造成整个招标时间的延长和流标或重新招标,最终影响整个招标任务完成的时间。
4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前风险控制策略
4.1规范招标程序
在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中,针对招标前期存在的风险,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进行控制欲管理。在进行招标前,应当将项目各项审批工作落实到实处,并针对资金落实状况进行准确核实。为解决需求计划的不确定性,防止发生漏报和重复申报,应当建立健全的需求计划管理、审批系统,以保证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做好招标需求计划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此外,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招标程序进行相关规范,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存在于项目招投标程序与法律法规要求的规范性 不相符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4.2防止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
为防范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应当设法解决采购人无法识别供应商的虚假信息等问题。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相关评价信息库-供应商管理系统,并定期更新供应商资信评价结果,做到风险的预防控制。在作好潜在供应商的资信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缩短评标时间,节约招标成本。
4.3招标文件的编写应当严谨、准确
在招标文件内容的编写方面,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歧义或者疏漏,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对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审核,另外,还可建立起招标文件编制自动生成系统,从需求计划中自动采集相关信息,从而确保文件的编制严谨、准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前存在着多种复杂风险,而加强招标前风险的程序及风险控制,是促使招标流程更加完善化、规范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单位及部门应当不断总结经验,针对招标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具有针对性的采取高效的管控措施,进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作者:管英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物流(招标)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