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 国内外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综合评述 中国内外资银行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零售业竞争力分析及其启示 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差别分析 分层采油国内外专利分析 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学派发展综述 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探析 城市群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茶叶生产贸易的国内外竞争力分析 国内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按需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者分析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河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浙江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5-29.

[3]Suess E.Die Entstehung der Alpen[M].W.Braumüller,1875.

[4]百度百科.生物圈[EB/OL].,2016-05-29.

[17]Chang S B.Using patent analysis to establish technological position:Two different strategic approach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1):3-15.

[18]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6):426-440.

[19]杜尊峰,周清基,郭显杰.我国海洋浮式平台领域新兴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7):20-26.

[20]张光宇,张玉磊,谢卫红,等.技术生态位理论综述[J].工业工程,2011,14(4):11-16.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宁波科技与经济结合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加快金融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宁波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宁波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对宁波市PPP模式及发展理念的探讨

浅谈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

宁海县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思考

北仑区PPP模式发展现状及若干建议

未来宁波市投资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建议

国外大宗商品物流组织剖析与启示

宁波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象山接轨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构想

鄞州区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考

宁波“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

宁波“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

宁波临港工业战略转型及要素保障策略研究

着眼中长期战略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服务化

加快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宁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初步思路

加快宁波现代精品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宁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建议

宁波市建设中岸金融市场的研究

奉化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几点思考

北仑区“聚力”工业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杭州湾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研究

奉化市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宁海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结构的演变与现状研究

加快宁波农业清洁高效发展的思路研究

北仑打造“生态版”临港工业的实践探索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宁波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视角的宁波全域都市化空间发展研究

践行正确群众观扎实做好价格监管工作

杭州湾新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下阶段发展思路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宁波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宁波建设新材料科技城若干问题的思考

社会组织助推宁波文具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招投标投诉

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PPP模式与卫星城中心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加快推进机关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宁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宁波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转型发展对策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东海县;新兴产业;调查报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东海县围绕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以硅材料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正在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东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

对此,文章首先从产业特色板块初步形成、重点产业领域渐成规模、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等五个方面,对东海县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从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还不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企业投融资水平还有待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打响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从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政府引导、构建服务平台、加快招商选资、完善基础配套等方面提出了东海县发展新兴产业的措施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东海县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方面。其中,作为东海县新兴产业典型代表的硅材料产业产值2010年突破260亿元,各类硅工业企业达500多家。全县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产业特色板块初步形成

各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板块竞争优势逐步凸显。新材料产业方面,形成了硅产业、机械汽配、航空材料、船艇材料为重点产业体系,其中在硅材料产业上,获批建设江苏省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硅产业集群获评江苏省品牌基地,连续两年荣登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在航空材料产业上,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以复合材料、钛加工为发展方向,正加快形成以飞机内饰、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纯硅电子为主的航天材料体系;在舰艇材料产业上,以总投资2.5亿元的新西兰气垫船项目为依托,正迅速形成集聚规模。新医药产业方面,引进了雨润集团总投资4.5亿元的干扰素暨肝素钠项目。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方面,引入了络基公司和阿根廷毕莱萃克斯公司等服务外包企业,依托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开发建设软件园区,积极吸引IT及研发企业入驻,打造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区。

(二)重点产业领域渐成规模

依托东海得天独厚的硅资源优势,以东海硅产业为重要核心的连云港市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于2008年正式获批建设,东海硅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目前,东海县硅产业已经覆盖石英原料、石英玻璃、硅微粉、电光源、加热管、碳化硅、硅酸钠、熔融石英、石英晶体、石英陶瓷、合成云母、石英坩埚、太阳能电池等十多个大类,形成了石英玻璃制品加工、新型电光源、石英晶体加工、高纯硅微粉加工、水晶、高纯晶体硅材料和有机硅七大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高品质石英玻璃管、高等级石英玻璃原料、硅微粉三大生产基地和优质压电石英晶体、多品种石英照明灯具两大中心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硅材料产业群体。

(三)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近年来,东海县通过大力招引、扶持新兴产业类的大企业、大项目,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形成。拥有亚洲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企业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公司、在太阳能级多晶硅及硅产品深加工方面技术已达世界顶尖水平的晶海洋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晶海洋公司年内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项目整体建成后产能可达600兆瓦,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晶龙晶硅光伏材料研究院已成功申请5项发明专利,其生产的特殊铸锭工艺硅片转换率超过18.2%,在世界光伏产业领域处于领先位置,投资10亿元的研究院中试基地即将形成生产能力,并致力打造世界级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太平洋微电子用高纯石英砂项目年生产能力可达1万吨,在生产技术及装备上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成功打破美国公司对超纯石英砂国际市场的垄断。

(四)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创新运作三大平台,支撑新兴产业向高端跃升。以国家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支撑,全面加快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中心检测能力覆盖硅材料及其制品九大门类,成为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硅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先后与北京石英所、中科院化学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4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联系,太平洋公司石英玻璃材料国家工程中心、中材高新公司硅产业发展研究院、晶龙晶硅光伏材料研究院、南京大学东海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河南科技大学东海硅材料节能研究院加快建设,并成功组建以71家硅工业企业、45家科研机构、13家高校科研院所为成员的江苏省硅产业技术创新同盟。目前,东海县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形成了富有东海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五)产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保障。近年来,东海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全面加快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县目标。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意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人才引进鼓励专项资金,成立硅材料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当前硅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全县硅资源矿进行全面勘察评估,明确掌握储量、品位、分布等详细情况,彻底摸清家底。有机整合硅资源保护和开采,成立石英资源工贸联合体,在三个乡镇建成酸砂集中区,形成了高端化、低能耗、环保型产业发展导向。

二、东海县发展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就业效应 关联效应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根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攀升,高达749万。与此同时,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受到自身技术结构的制约,产业的大学生就业吸纳效应无法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在各层次劳动力需求比例会不断变化,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而专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因此本文基于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效应的认识,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探讨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学生就业效应。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10年浙江省确定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不断推动浙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比重持续增长,由2010年的32.46%增长到2014年的48.92%,年均增幅近25%。2014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073亿元,占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4.50%,比2013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2、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持续向好。2014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24.60%,同比增长5.31%,增幅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税总额1001.35亿元,同比增长9.32%,增幅比规上工业平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特色开始显现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链不断完善,区域特色逐步凸显。其中杭州的发展特色和优势是信息软件产业,拥有包括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核心区―杭州高新软件园在内的 27个特色软件园及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产业是嘉兴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中节能嘉兴产业园、海宁光伏产业基地、海盐秦山核电关联产业园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LED产业基地。宁波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点发展海洋高技术装备、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两大优势海洋高技术产业,抢占了海洋高技术产业制高点。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具有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特征,因此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政策,并积极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的新渠道,因此浙江大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以及向往度普遍较高。从2010-2014年,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专以上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也稳步增长,2014年该比重已经达到51.7%,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平台。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效应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历程上来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增长与专业知识型就业人员的需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人才的需求量都在提高;另一方面,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人才投入的合理化增加,必然会反哺于产业,使产业发展得到提升。本文利用Eviews8.0统计软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是否真正存在相关性,推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为减少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lnyt = a0 + a1lnx t +μt

其中y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专以上就业人数,x 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1:

从回归结果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向相关性,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大学生就业人数可增加0.76%。由此可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大学生就业吸纳潜力。但是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产业集聚度不高,制约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因为高校专业设置较为滞后,导致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足,从而影响了产业的大学生就业效应的进一步释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产业规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前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代表产业规模的指标――工业总产值与大学生就业呈正向关系,因此一定时期内,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强劲的扩张势头必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张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持续的协同发展效应。目前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现有产业规模扩张的有效扩张,能最充分释放对大学生就业的正向影响效应。

2、产业集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集聚发展载体,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能有效提升人才聚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算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该指数是某一市场上最大的5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能较好地测评产业市场集聚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X表示市场的总规模,Xi为i企业的规模,Si=Xi/X为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表示该产业内的企业数。HHI越大,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根据测算结果,除了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外,其他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II)都低于0.5,可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还较低,未能充分吸引并带动大学生就业。

3、产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已经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是以财政税收政策为主,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等政策为辅。从产业政策实施的成效来看,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分散,未突出重点支持领域,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以支持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等供给面政策为主,注重刺激市场的出现或者重构的需求面政策支持不足;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现有产业政策更是难以应对。产业政策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将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吸纳力度。

4、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缺乏招生和专业设置自,无法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抑或在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时,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科学的论证和中长期预测,导致专业调整对市场反应失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很多高校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更新难以与时俱进。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力度。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释放产业的大学生就业效应,还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健全产业投资、融资的风险规避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要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而不聚”的局面。以产业技术路线图来集聚产业的高端资源,以产业战略联盟来提升集聚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高端的控制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创新网络,推进创新型产业集聚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化发展步伐;三是政府除了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还要创新产业扶持政策。首先,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要帮助企业创造市场需求,采取由单一的供给侧向需求侧与供给侧并行的双向激励政策,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拉动力;四是高校要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有效预测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握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变化的关系,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还要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生新. 基于竞合战略的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4(12)

[2]庞诚,王福鑫,戈逸秋. 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3]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2)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湛江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0-0067-02

湛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是到海南和广西以至我国西南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距离南亚最近的港口之一。湛江“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湛江各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优质化要求,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培育和发展水果、蔬菜、粮油、禽畜、水产等支柱产业。但是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1 湛江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湛江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蔬菜产量、内销量、外运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国南菜北运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种植业的主导产业[1~3] 。全市蔬菜基地1.68万hm2,总产量200万t,其中外运菜基地近6.67万hm2,年外运量超过100万t,冬春季外运菜的生产已成为本市农民重要的经济支柱[4]。

近些年,我市政府转变观念,冲破体制束缚,以市场为指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湛江市的热带农业特色逐步显现,由过去的零星分散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区域化布局已经基本形成[5]。

我市有较完善的流通队伍和流通渠道,全市已有产业化经营组织2 500个,其中种植业800个。至2010年底,全市共计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9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2个,发挥了很好的市场带动作用。

2 湛江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力量不够强、科研设备不足和科研成果不多

湛江市财政对农业投入相对较小,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农民靠人畜力挑运浇水,农田区机耕路等交通设施不完善。蔬菜设施栽培、保护地栽培面积十分有限,专业技术人员少,从事蔬菜育种的专业人员有限。湛江市每年推出的自主选育的蔬菜新品种很少,大部分种子靠外地引进,导致蔬菜种子市场混乱,缺乏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

2.2 管理体制落后、地方特色不突出

种业市场监管不规范,没有完善的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和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大多比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标准化蔬菜基地少之又少,很难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打造不出地方特色,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蔬菜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盲目追求效益,每户种植的品种杂,也很难打造出地方特色。

2.3 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农产品市场有待完善

湛江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比较落后,蔬菜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的系统化和一体化水平较低。种植过程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从而降低蔬菜的价值。外运菜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产品需求信息缺乏前瞻性和准确性,加之目前我市蔬菜市场的流通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未形成较规范的流通体系。

3 湛江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落实政策和措施,使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正确领导,政策引导,合理规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蔬菜产业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2 全力打造地方特色

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而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于社会的需求。我们要瞄准市场,积极引进新的蔬菜品种,挖掘适宜在我市生长的特色蔬菜,丰富我市特色蔬菜品种,使我市蔬菜产业朝着多元化发展。建立稳定、适时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提高蔬菜质量,增加出口,多创外汇,真正地为农民创收。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特色明显,旅游景点众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反季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等,将蔬菜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全力推进一些大项目和知名品牌产品。

3.3 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稳定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大力引进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发现人才,在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中开发蔬菜技术人才,帮助他们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多为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鼓励并吸纳他们参加蔬菜专业技术学会、蔬菜学术技术会议、到外地学习考察等。

3.4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蔬菜产品销售提供交易平台

发展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搞活流通领域,是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要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大力开辟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网络;要逐步改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使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条件差、服务功能不配套的状况有根本改观;还要重视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与完善;最后要积极推行标准化分级分类和规格化包装,与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对接,制定市场信息标准,建立信息采集、渠道,健全制度,加强信息预测分析,为进一步活跃、改善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3.5 坚持可持续发展

通过宏观财政手段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与活动,尽量制定合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政策,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以耕地的保护最为关键。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为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还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吕庆芳.南菜北运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2(3):21-22.

[2] 黄斌民.广东蔬菜产业及优势区域布局[J].中国蔬菜,2007(11):5-7.

[3] 陈淦添.湛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