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启示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十多年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场浩大的课改浪潮中。教师们逐步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1]。但是,在课改中教师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何准确理解和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等。此困惑成为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要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状况。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江西省龙南县城区普通高中开展了关于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0小题,调查对象填涂机读卡,使用光标阅读机统计调查信息。我们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发放问卷及机读卡420份,分别收回有效卡412份、416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学习历史课程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况、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和期望,等等。此外,课题组围绕着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对历史教学的认识状况,拟订了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一、调查情况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有兴趣的,但高一、高二年级仍分别有7%、8%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原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认为学习历史作用不大;二是觉得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三是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四是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学生凭兴趣去学习历史学科的较多,高一学生占37.9%、高二学生占29.3%。高一学生对历史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58.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但仍有27.6%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高二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70.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只有16.1%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学习历史课程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高一、高二分别有21.8%、32.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肤浅,历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2.学习态度方面高一学生上历史课“总是认真听讲”的仅占44.9%,不及一半;超过一半的学生上课会走神,有时不认真;有3.9%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二学生“总是认真听讲”的占52.2%,超过一半;有39.2%的学生不是很认真;有4.3%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一、高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52.7%、52.2%;表示“被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41.2%、40.8%;表示“不想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6.1%、7.0%。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认为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作用不如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二是其他学科作业太多,抽不出时间学习历史;三是认为平时学习历史收效不大,不如考前临时突击。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也可体现在其在课堂是否踊跃发言。高一、高二分别有34.5%、29.6%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踊跃发言;分别有54.6%、63.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踊跃发言”;分别有10.9%、7.0%表示不会踊跃回答问题。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踊跃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答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3.学习方式高一、高二分别有73.3%、75.0%的学生认为开展课堂讨论“很有必要”;分别有11.2%、1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采取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高一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多地依赖老师解答,同学之间讨论较少,合作解决问题的风气还不是很浓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有36.5%的学生会通过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有24.0%的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高一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问题普遍较少,高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的较多。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不重视,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部分在1~2小时,高二学生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约在3~4小时。高一、高二经常会预习的学生不到20%,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没有把预习作为日常学习的自觉行为。高一、高二分别有60.2%、70.7%学生会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课堂笔记没有持之以恒,少数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能掌握大部分基本知识的,高二有61.5%的学生,高一仅有30.6%的学生。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高二有65.1%的学生,高一仅有58.7%的学生。这表明,高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高一学生要高一些。4.对教学方式的评价高一、高二分别有45.6%、5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分别有13.6%、13.7%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高一、高二分别有64.6%、69.0%的学生认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互动;分别有29.8%、25.0%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太少;分别有5.6%、6.0%的学生认为师生几乎没有互动。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多样,有趣味性”;有近二成的学生反映老师的讲课趣味性不够、讲得太多、教法单一。高一、高二分别有52.4%、63.2%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经常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37.4%、29.8%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很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10.2%、7.0%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几乎不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高一、高二分别有46.6%、47.8%的学生认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常常很好”;分别有39.8%、35.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解答疑难问题时,常常直接把结论告诉他们,缺少方法指导。5.对教师及教学的期盼从“道德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三方面评价老师时,高一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57.3%,更看重“知识水平”的18.9%,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3.8%;高二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38.7%,更看重“知识水平”的占38.7%,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2.6%。这表明,大部分高中学生期盼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老师的教学风格”的问卷调查中,喜欢“上课有激情、风趣幽默、生动有趣”的,高一学生占77.9%,高二学生占67.6%;喜欢“上课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高一学生占9.2%,高二学生占20.7%;喜欢“上课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高一学生占12.9%,高二学生占11.7%。这表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比较倾向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喜欢“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的,高一学生占26.2%,高二学生占19.5%;喜欢“老师少讲解,学生自由看书和练习”的,高一学生占34.5%,高二学生占34.1%;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高一学生占39.3%,高二学生占46.4%。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高二学生都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希望老师能精讲,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高一、高二分别有72.1%、68.5%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上课。
二、认识和启示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功利思想较严重、对历史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历史故事、经典古诗词,发挥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的功能,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要注意塑造个人职业形象和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锤炼教学语言,力求声情并茂、引人入胜。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都反映,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时间少的现象。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为学生的天赋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精心优化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此外,一些传统的有益的学习方法还要继承和发扬,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知识。4.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新的史学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3]。因此,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5.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共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状来组织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使不同水平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6.积极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科学而多元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今后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教师应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学情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关键[4]。然而,在平时教学中,青年教师往往不重视对学情的分析,不愿意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认为其无关紧要,备课一味地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别人制作的课件,没有很好地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和知识讲解的容量,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给教师们开展学情调查分析做了个良好的示范,使他们认识到了学情调查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学情分析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学情分析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开展微型的学情分析调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宁一.高中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2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3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资料,体用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深刻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仅仅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现状分析
1、高一年级共有班级10个,共分三个层次,创新实验班2个,实验班4个,省招班4个。学生层次丰富,但总体素质比较高。
2、教师方面,高一年级共有两位历史老师,两位老师同时还担任高二部分历史会考班的教学工作,课时任务重。
3、随着近年来历史会考难度的增加,并适应新一轮高考需求,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迫在眉睫,而高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工作思路和目标
1、“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2、夯实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组内的听评课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重点工作
1、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措施:针对高一年级三个班级层次之现状,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创新实验班及实验班在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科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省招班则更注重常规教学,再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科能力。
2、高一历史剧(12月)
措施:提前制定计划,安排相关人员和具体任务。11月布置到各个班级,进行剧本编排和演练。
3、历史讲座(12月待定)
措施:提前联系确定讲座专家。此项为待定。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4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针对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尤其应侧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内容的规律性把握以及高考解题的引导。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历史事件本身都有其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自己善于把握规律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规律分析历史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将讲授的侧重点从以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以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为中心。很多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每到高考复习时把线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在下面不知所云。其实历史教科书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些就高中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解决。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发生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高考解题方法的引导,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非同小可。历史题型分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各大题型内部又分为若干题型。有关历史题型的解法比比皆是。但考试下来,很多学生仍答得不得要领,其主要原因在于答法与题目脱节。运用“讲练结合”讲授法,可轻松解决这一难题。“讲”要精神,“练”要活练。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历年高考试题糅合其中,以讲带练,以练带讲,趁热打铁,当堂巩固。至于表达能力,首先要学生理清思路;其次要文字通顺,表达简洁;再次要史论结合,以理服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针对高考能力要求,高三学生独立学习时应具备以下良好习惯:①读与释疑习惯:阅读课文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寻找问题答案。②记习惯:包括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③写提纲习惯:即理清线索和课本知识结构。④理习惯:将每次试卷、每本笔记、每张卡片、每份表格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尤其是建立错题库。
上列习惯中较难培养的是阅读释疑和编写提纲。阅读释疑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形成精读、分析、钻研的习惯。教材不光蕴含着丰富史实,而且也是史与论结合的最好的范例。根据课本史实,探究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并对之进行研究,这是对高三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编写提纲是整理教材结构,将课本由厚变薄的过程。历史知识包罗古今中外、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编写一般分纵横向两个方面。将线索一开始复习时便教给学生,让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自己纵横归纳,做到胸有丘壑。
学生难以把握的往往是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将教材化难为易。逻辑推理分为:对应推理、因果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迁移推理、线索推理、规律推理、分解推理、顺向推理、逆向推理等十种方法。教师可将各类知识进行归类之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应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影响到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这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5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6
在第一学期,最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尽早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第二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为进入高二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暑假军训时,我详细的看了每个同学的自我介绍,并通过与他们的谈心与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同学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与翁老师一起就中学的《行为规范二十五条》,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说明,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在第一个月就获得了校级文明示范班的称号。
二、针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协助翁老师,与班委,团委,通过讨论,制定了《班级规范条例》,并适时进行补充,制定了学习,劳动,值日,行为规范等常规工作,建立《班级日志》,并制定了适当的奖惩制度。
三、开展多种活动,促进班集体形成。开学的第一个节日是教师节,与翁老师一起,与临时班委商量,让同学们给初中教师写一封信或亲自回母校探望,培养其尊师重道的习惯意识。在国庆节时候,开展“党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帮会,对节目进行另外了指导,并参加了游戏和演出。这次主题班会在全班开展了党和祖国的教育,使班级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能够热烈而有序地开展,既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校运动会中,我班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努力拼搏,在广播操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校运动会项目比赛中,获高一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E字形英语板报评比中,我班也多次获得了好成绩。此外,在这学期,我还带领高一(9)班同学参加了“东方明珠志愿者服务队”,培养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四、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初高中的跨度,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为此,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多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就我任教的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学习历史要求;并请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我们班还有部分同学有考试焦虑症,我发现后,特别是期末考试以后,针对有些学生考试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担忧、失望等心理进行心理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五、激发学生当家作主的意识。与班主任一起,依靠班委,团支委干部,加强常规管理和教育。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班级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班委和团支委干部,增加了几位认真负责的同学。对班委员和团支委的同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实行班委会与班干部轮值制度,培养每位同学对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管理意识,形成了一支团结,肯干,工作负责的班干部队伍,带动班集体共同进步。此外,配合学校实施的《诚信档案》,对学生进行“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