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1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模式实现的基本路径探析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特色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论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高职院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探讨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路径 职业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与实现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http://.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

0321_14553.htm.

[3] 杨楠.抓好理论社团建设 促进高校德育教育[J].科技

资讯,2010,(9).

[4] 夏建国,邓丹萍.社团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从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视角进行探析[J].思想理

论教育,2007,(4).

[6] 裴小燕.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8,(4).

[7] 黄一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J].广西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 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9,(1).

[9] 桑爱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J].商情(教育

经济研究),2008,(5).

[10] 刘歆,董琴,王玉会,刘志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模

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2

1、师范专业师范类,泛指一类高校,而不是具体指某些专业。具体说,过去师范类高校中的所有专业均可算为师范类专业,包括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教育学等专业。

现在,很多师范类高校改为综合类高校了。因此习惯上将师范类高校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外语、政治、体育等与中小学教育科目相关的称为师范类教育。同样,将中小学教育的科研基础性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也称为师范类专业。

学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2、播音与主持培养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使考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编的基本训练,具备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及新闻报道等工作的应用人才。

学校推荐: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

3、护理学专业名称:护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学校推荐: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就业 成人教育学模式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3-01

成人教育学这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截至现在为止已经在我国各高校设立了三十九个硕士学位的授予点以及九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可以说成人教育学在我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人教育学这门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培养出了很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变革就显得非常的紧迫和重要。

一、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术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重要转型阶段,由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的转变,逐渐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学硕士的就业方向会指向社会实践部门,去发展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的规划以及成人的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实践性作用。这种传统的以学术型为主导的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偏向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社会实践和研究性的学习,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的,会导致所培养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缺乏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学理论知识无法更好地运用到社会中去。

(二) 在研究方向上,缺乏应用性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

从目前状况来看,在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对应用性研究方向课程的设置,而例如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学的研究方向上更注重于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或者是成人教育管理等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课程,而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成人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更注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局限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这样的方面,这种以理论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利于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三) 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成人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缺乏科学性的,首先是由于成人教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科学,缺乏一个规范化的学科建设过程,这就使得课程体系肯定存在着一些局限。其次是,课程的设置上,在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不平衡,缺少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缺乏研究型课程的设置,成人教育学只有不断的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加强研究生对成人教育学的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方向

(一) 实现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推进,以学术型为主导的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要不断的推进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丰富成人教育学的内容,找准成人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向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迈进,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满足各高校、各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需要。所以,各高校在培养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形式和方式,深入到企业中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科研人员合作完成一些科研工作,同时也通过这种实践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

(二) 实现研究方向上的应用性

在我国设立的各个成人教育学的硕士点关于成人教育学的研究方向研究面过于窄,基本基于理论研究,很少设置应用型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学更好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学校要加强导师的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把适于理论及实践研究方向的各个课程都设置齐全,避免由教师决定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升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性。

(三) 实现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在课程设置中的问题,首先要继续加强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其次是设置深入研究性的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对硕士的要求就是要求学习一至两门的研究性课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在人才模式改革中借鉴的方面。最后,导师要带领学生多进行有关成人教育学方向的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的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多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关于成人教育学方面的学术沙龙讨论会,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展视野。

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成人教育学方向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各高校要在了解社会需求和明确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加强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

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既承担着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也承担着医疗机构员工自身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2]。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医院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了解甘肃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更有效的做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组于2014年10—12月从全省37所三级医院[4]抽取20所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1945名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东、中、西、南4个区域(甘肃区域分布没有北部区域)的每个区域随机抽取5所三级医院,共抽取20所,占甘肃三级医院总数的54.05%(20/37)。

1.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经查阅文献、反复修改和预调查后形成,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选取的10个基本健康教育理论知识[5]的认知、医院健康教育态度和行为等。调查问卷中问题有1项及以上未做答的,视为无效卷。

1.2.3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5份,回收率为97.25%,所调查对象全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18~55岁,其中年龄在43~55岁被调查者占4.65%,31~43岁占19.20%,18~30岁占76.15%;本科及以上占42.93%,大专及中专占57.07%;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占4.62%,中级职称占20.72%,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4.65%。

2.2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健康的定义的知晓率最高,为78.51%;对“从健康传播的效果层次看,您认为属于健康传播最终目标”的知晓率最低,为16.20%。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在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护理人员中“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的关系”“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大众传播的特点”“(健康)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在人际传播技巧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学历在本科级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而就“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3个年龄组仅有“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组增大,该问题的知晓率越高(χ2=35.82,P<0.05,表1)。

2.3对医院健康教育的态度

调查显示,90.3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93.42%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94.81%认为医院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94.86%认为有必要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89.25%认为医院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健康咨询门诊;86.59%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全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表2)。被调查者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为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或折页(25.86%)、病房视频健康讲座节目(21.73%)、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21.12%)、健康讲座(17.19%)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4.09%)(P>0.05)。59.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时间应在5~10min。26.5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技术和能力;25.08%的认为医护人员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健康教育;24.51%的认为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或平台;19.10%的认为没有报酬。

2.4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行为

调查发现,45.83%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多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9.25%)和开展健康讲座(19.41%)。53.2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或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为5~10min。25.06%的被调查者2014年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16.78%的接受过1次。57.53%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与病人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最受欢迎,其次是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家庭保健知识、自我体检护理;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60.99%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就诊的患者。仅有1.34%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3.19%的被调查者参加公共场所的健康咨询活动。当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咨询烟草的危害时,49.18%的被调查者不能够科学的开展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和戒烟方法。在日常工作中,20.12%的被调查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37.93%的需要硬挤出来,但会影响工作;41.84%的能合理安排必要的时间用于健康教育。

3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7]。《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2020年创建1400个健康促进医院[8]。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并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民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7],其中对医院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调查显示,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某些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90%的问题的知晓率差异与被调查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知晓率最高的问题为健康的概念,为78.51%。最低的仅为16.20%。说明医院缺乏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也没有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得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很少。在护理人员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认知方面,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诊疗的各个环节,并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医院患者、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这与姜霞[9]的研究结果不同。接近60%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每次接收健康教育的时长应该在5~10min,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者针对患者健康教育时长为5~10min。这提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医院健康教育规范中,应考虑针对个体健康教育时长应为5~10min。

对于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阻力,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技能,部分被调查者认识不清,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机构,不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0]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得到医院广泛重视。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一是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咨询工作,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等知识,提高病人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水平。这些工作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健康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护理人员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的方案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三是医院要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纳入周、月、季度和年度考核,通过监督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切实落实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真正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全过程[6];四是医院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开展个体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把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患者诊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湖北省农村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30-31.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1-172.

[3]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南方护理杂志,1997,4(6):14-16.

[4]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9)[2014-12-01].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6]迟晓琳,纪军传.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5):374-375.

[7]潘岳松,郭秀花,田向阳,等.健康促进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21-72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4-15)[2014-12-01].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高师公共课 教育学 课堂教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教育学,似乎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对于教师培养质量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学课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

1.对教育学课程的重新审视

1.1课程性质及任务。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更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教育学教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与实践、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学》的教学及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和任务,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将整个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专题:第一部分为理论层面,包含:1.认识教育学;2.认识教育;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第二部分为实践层面,包括:4.素质教育与我国教育目的;5. 21世纪的教师与学生;6. 21世纪的课程建设;7.教学工作;8.班主任工作。根据每一专题在教材中的不同地位,设置不同的课时,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2.对教育学教学的再审视

2.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本学期的教学,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1]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形式,它以“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把公共教育学课“讲活”“做实”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效方式,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进行教学的形式。所谓“讲活”是指在忠于原有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知识和现实实际问题,巧妙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灵活把握考试方式方法,使得课程真正吸引学生来学习,让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感兴趣。所谓“做实”是指让公共教育学成为学生真正有用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公共教育学课程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每一专题的教学都是从教育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使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不感觉教育学理论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另外,教育学课程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教学实践的锻炼和指导,在“教学”专题中,安排学生讲课、说课、评课。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基本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并且对于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教研方式的说课与评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2.2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了08级数教普本、生教普本、音教普本和10级专接本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生物教育两个班七个专业的教育学课程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性格取向,对于教育学的兴趣点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尤其是普本和专接本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面对学情如此复杂的授课对象,我没有一味采用讲授法,而是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普本学生和接本学生的区别在于,接本学生曾在专科期间接受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经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育学学习的印象并不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于案例教学法,搜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呈现出教育学理论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于教育学理论的理解。而面对普本的学生则结合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讲授,加深学生对于教育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反思与建议

整个学期下来,教学效果总体还是不错的。学生对于教育学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基本理解和掌握了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初步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3.1取消大班制,实施小班教学。

大班教学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大班教学,班额大,专业多,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如何控制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很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并且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对于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专业的学生。另外,专题式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为师生创建了对话的平台,有利于教学从“灌输”走向“对话”。但是,班级人数多,规模大的这一特点制约了专题教学的落实,使其流于形式。

建议实施小班教学,不超过40人为宜,仅限一个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科进行教育学教学,使教育学课程学科化,我想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2课时不足成为制约讲授法有效实施的瓶颈。

公共教育学课是为了实现高师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目标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育学教学大纲的规定,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和班主任工作等几大部分一定要讲懂、讲透,而公共教育学课的课时仅有54学时,教师只能“蜻蜓点水般”地讲授。通过这样短短的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没有人能熟知深奥的教育理论、把握共同的教育规律、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形成坚定的职业意识,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实现,课时不足已成为制约讲授法有效实施的瓶颈。因此,应该适当地增加课时,并且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3.3“教师之师”对基础教育的不了解制约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硬邦邦”的理论晦涩难懂,没有生动的教育实践来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都源于自己对于基础教育的陌生。因此,教育学教学应该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师应该定期下到中小学去,做到“走下去”才能“收回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使高高在上的理论真实可触,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3.4功利思想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待教育学课程的态度有待端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学好教育学,不管未来从不从事教育行业。但是每个班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教育学是公共课,学不学都无所谓,来上课只为了多拿一个教师资格证,功利思想很严重。端正学生态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重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学等教师专业课程,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公共课的地位,重新认识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从课程设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建设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把教育学当做公共课,产生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待见的思维定势,影响教师潜能的发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态度,首先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机制。

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寓教于乐;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72-02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教育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而,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情感教学思想的基本含义。这一教学思想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寓教于乐原则的必要性

寓教于乐原则是根据现代情感心理揭示的科学规律所提出的教学原则,也是情感教学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是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育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我们都知道,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但“灌输”在这里体现的是种方法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具体形式。受教育者不是一个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吸纳容器,而是具有主动认识,能够自主选择的主体,因此理论灌输法必须采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和接受的形式。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灌输、说教、读读、划划、背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构建情感课堂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第一,从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来看,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对认知的建设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一般来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活动,而诸如恐惧、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它对人的感知觉活动、记忆、思维等方面活动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心情能影响人们的学习态度,能是人的认知积极活动起来,对人质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准确地把握。浓厚的兴趣、兴奋的情绪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效率。我国著名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曾指出: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浓厚的兴趣,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从情绪与动机的关系看,情绪与动机有直接的联系,情绪有时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推动人去行动的动力。在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中,许多心理学家去都赋予情绪以明确的动力性质,弗洛伊德是把情绪作为一种内驱力,依扎德更强调了情绪的动机作用,在他所论述的动机系统中,把情绪、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作为推动人行动一种内在动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当个体对所学的知识怀有热爱、喜欢的态度时,这种肯定的情绪、情感就构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鼓舞人们在知识领域不断探索,坚持不懈。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形成追求真理,实践理论的强大动力。

第三,从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积极快乐的情感是从认识转化为意志、信念和行动的重要环节和条件。情感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形成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还是把知识转化为信仰的中心环节,它制约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其中情绪、感在意志过程中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能提高人的意志活动水平,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而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斗志,使之放弃目标。如果没有情绪、情感的参与,人的行为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行动也不会维持长久。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乐的对策及要求

寓教于乐法与古今中外的“乐学”思想相承接,其旨在紧扣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达到情绪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寓教于乐原则包括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何寓教于乐在这里主要强调下面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思想政治过程中,教师应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处理好教材中看上去似乎“枯燥乏味”、“简单易懂”、“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同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量让教学内容和教学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客串演讲、角色转换等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乐学。再者,寓教于乐原则在强调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好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也需要教师要调节学生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积极引导;对于教学所要求的但有为学生所缺乏的需要,要加以努力培养,从而是学生的需要与最终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现代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性方面的知识,而马克思基本理论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教育者在坚持教授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需要,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和令人信服、雄辩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基本知识于今后在实践中运用实用知识的统一性关系,使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内化为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使基本理论知识同样因能满足学生需要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

其次,寓教于乐强调引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乐学”教师首先应做到“乐教”,即教师自身应该保持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把自己积极的情绪、情感传达给学生,同时应采用幽默的言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的愉悦感和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当然,对于这里的“乐”还有一个度的把握。愉快是一种正情绪,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在体验上有强弱之分,过分的或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低过弱的愉快情绪会抑制思维,适度的愉快才能促进思维和学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激发学生适度的愉快情绪,既不能让学生处在消极沉闷的情绪中,也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亢奋的情绪状态中。

再次,寓教于乐应以“外在乐”向“内在乐”方向转化。人类的情感是遵循着情绪―情感―情操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轨迹发展的。情绪作为情感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一类是与社会性相联系的社会性情绪,社会性情绪又可分为与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以及与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操。以快乐情绪为例,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作为基本情绪的快乐,作为情感外显的快乐,作为情操外显的快乐。与此相应,同样是兴趣,也有不同层次:有趣、乐趣和志趣。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虽然在于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情趣,但其目标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调节上,而应该以情绪调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乐于探求新知、主动实践的热情,实现由低层次的“乐中学”向高层次的“学中乐”方向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及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理论知识,寓教于乐最主要的还是教师通过操作教学中的认知系统来引发学生快乐―兴趣情绪,注意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为学生高尚的情操。

最后,寓教于乐强调的是发挥快乐―兴趣这对正情趣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情绪,甚至是负性情绪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只是它们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往往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情况下对某种学生适宜的,缺乏普遍的适用性。焦虑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先到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于学习效率成倒U形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适度保持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教育效果。比如,为学生安排有适当难度的任务;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强调班组之间的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贯彻实施寓教于乐原则,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在现实中,还需要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况在不同层面加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真正发挥情感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冯兰存.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1998,(Z2).

[5]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刘小青.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