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防范 企业风险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economy, financial, technology gradually becom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leading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any uncertain factor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allocation of enterprise effective resources, prevention of enterpri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nancial risk, ensure safety of enterprise assets, complete, effective operation, is the primary problem in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企业金融风险,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当前摆在企业家企业管理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会导致一定的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等发生,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而言,除单位负责人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是激励与约束并举。在企业中.会计人受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居于至关重要的作用。又由于会计人员一般受制于企业领导.追求个人收人最大化的本性,在缺乏激励或监督不力时,就会与其他内部人一起把私人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侵蚀所有者权益。三是增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会计人员作为会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又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目前,随着会计核算的日益健全,新法规、新准则陆续出台.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保证会计人员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工作身处企业收支第一线.要求会计人员经手现金绝不能有分毫非分之念,需牢记国家利益,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一是明确会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职业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会计法律责任应该包括:会计人员的素质文化、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法制观念。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会计人员才能成为三种人:经济人、道德人、复合人,才能忠实、公允、中立、完整地承担和履行职责。二是强化推行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推进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四级会计核算组织机构要求,下级层层上报,决策层层下达,职能部门林立,横向法人独立,这种情形现在已远远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实际,只会坐失商机,或造成利益分割、效益低下。如果通过有效的会计系统网络管理,使企业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网络要覆盖企业内部全部的资金流动、关键控制点、重要环节等方面信息。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规避会计报告抵销、调整、合并、汇总所带来的影响,使游离在外的经济实体在统一组织协调过程中真正做到规范经营,自负盈亏。通过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提供,也将会使经营者管理视野大大拓宽,经营者的需要被满足。同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相弥补,必将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合力和经济效益。
三、积极探索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提高企业内控的自我约束力
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充分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财务负责人;隶属于监事会。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隶属于最高权利机构其独立性最能得到保证.但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所以,合理的选择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由于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分析利弊及成本考虑,国内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可以接受严密的监管.加上外包成本较高,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而进入海外的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其被监管的可能性小,母公司不会频繁地收到其财务报表、证监会更不会到海外对其监控、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或许可以试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
四、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运营风险防范水平
内控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企业实行风险管理既是政策要求,更重要的还是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手段。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市场.越来越离不开投资者.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更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可承担的风险范嗣内,最主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经营环境,确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的控制点,特别耍关注高风险环节的风险控制点的控制,以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再针对具体业务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定期进行检查。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制订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风险预警底线.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实施过程中,制订各项指标的人员与分析人员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合同管理是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控制点,企业应明确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管理流程、操作方法,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义务。可以实行合同经办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法律顾问联签审核制度,凡是与投资融资、价款结算、资金管理等有关的条款,必须经计划、财务专业人员、分管领导、单位领导会签,在源头上对资金筹措、生产经营、后续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合同纠纷。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正确贯彻实施发展战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与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质量。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例
一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⑴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⑵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⑶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
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⑴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⑵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⑶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⑷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3
【关键词】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一、引言
制药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用药安全,也关系到人民健康。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等在内的全体员工为了实现企业基本目标而共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组织机构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约束,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构成。
二、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关乎上市和发展的关键之处,科学的内部控制和明确的风险管理可以估量企业的发展前景。制药企业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用药安全,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也是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制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决策失误。其次,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的风险。最后,制药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持企业生产运营秩序,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议与策略
首先,制药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虽然有的企业也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触及表面,无法深入,导致企业管理多处存在“空白点”,最终结果是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企业运营效率低、工作流程不科学。其次,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现有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最后是制药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才,企业领导未能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导致企业的相关人才出现断层问题,且已有的人才没有发挥的余地。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8项)》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发和执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制药企业虽然属于特殊行业,但是也必须遵循国家颁发的相关规定,足够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期提高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力度。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风险管理意识
制药企业要想确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就必须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领导阶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这一制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主要有董事会、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先导。首先,制药企业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董事会的作用:决策经营制度和投资方案、监督指导经理层活动等。其次,制药企业需要建立现代化治理结构,并保障其岗位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培养制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反映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之中,制药企业管理层需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贯穿至企业运营之中,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这样一来,企业员工才能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工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培养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要明确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职前、职中培训来强化推广;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用以制定风险管理政策、风险评估等。
(二)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是我国对企业组织架构的指导。制药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该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组织架构建设,一方面,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架构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纳入组织架构的同时,制定制药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陈述书,明确岗位权责、工作流程,防治权利僭越和推脱责任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业务执行系统、民主透明的管理议事规则。重视企业独立董事的作用,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制药企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法目标),还要进行风险事项识别,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和防范风险。最后还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执行应对方案。对制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设施设备的管理,保证药品生产安全必须从设施设备的设计、清洁、使用、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严格、全面的控制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二是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药品生产过程要严格执行GMP规定,任何涉及药品的行为都要有记录。三是药品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的管理。药品质量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药品原料、辅料,还是包装材料都与药品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制药企业要对药品的原料、辅料供应向进行资格认定和质量评估,并根据药品属性严格要求运输条件。四是对人员的管理,制药企业需要从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入手,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员工行为不影响药品质量。
四、结束语
制药企业关乎药品安全和广大人民健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制药企业要想在本行业中屹立不倒,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这就需要从领导的意识形态着手,完善企业的组织构架和风险管理体系,如此一来,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能得以完善、落实。
参考文献
[1]方小华,谈弋.浅析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J].健康前沿,2015,22(12).
[2]畅婷.浅析制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商,2015(29).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对策分析
所谓内部控制,主要指单位为了保证工作高效开展,保证单位资产具有足够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同时可以被合理应用,避免、发现并且纠正错误或不合法行为,提高会计统计结果与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而构建的相应程序与策略。对单位经营活动来说,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应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然而,当前内部控制依然存在一定不足,对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了影响,所以企业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内部控制的实际建设力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里面的会计人员只注重会计核算相关工作,未注意内部控制,该类工作态度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效果,导致单位内部审计、财产清查、内部会计监督等内容和单位正常经营严重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所具有的作用。同时,企业里面缺乏内部控制工作氛围,使得单位负责人与基层人员不了解会计内控,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资产控制力度较低
在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国家开始更加重视事业单位,对其的投资也有所增加。不少企业尽管具备充足资金,可是没有严格进行内部控制,所以在购置设施以及投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预算,一味互相攀比,不对单位情况进行考虑,片面认为所采购的产品应该越多越好,实际投资规模也是越大越好,这种行为本身不具合理性,做了很多无用投资。除此之外,对多余资产进行处理的时候,未进行科学评估,也未认真落实单位固定资产相关清点工作,工作人员没有详细记录资产处置、丢失、破损以及变卖情况,使得账面十分混乱,对财政管理的高效进行产生了严重阻碍作用。
(三)内部控制有待健全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日常工作过程中内部控制相关机制所涉及的范围不大,所以会计人员很容易产生散漫的工作状态[2]。部分规模较小的相应企业会产生财务与管理工作分离的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具体机制没有明确指出各部门职责,存在管理交叉或工作重叠现象,单位人员没有重视对实物资产的有效处理,内部控制过程中预算管理实际执行力较低。产生以上情况通常是由于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定完善机制导致的,同时也会对内控作用的有效发挥产生影响。
(四)监督管理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过程中,没有严格监督并且考评相关会计人员,所以无法全面了解与合理评价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够全面,并不包括一些临时或正在计划中的活动,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对外的相应投资部门,所以这一环节一直疏于管理,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大部分企业没有严重控制对外项目方面的预算,不重视二级财务管理,导致内部控制表面化现象非常严重。
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建立岗位责任制
企业在实行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措施时,应在总体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职责当中,确保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地运行。企业财务人员是否能够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工作,决定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制度是否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因此企业在具体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相关工作时,应合理分配不同员工的职位和工作内容,保证整个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能够完全覆盖企业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同时该体系内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不同的业务,确保岗位分配既不存在漏洞,也没有重复。企业领导监督部门应严格监督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做到责任落实,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能有效追责,真正实现谁出错、谁承担的责任制度。首先,企业领导应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工作,避免截留、缩水及歪曲管理的问题出现;其次,企业应强化相关培训和教学工作,提升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保证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性。
(二)积极完善内控体系
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能够切实有效落实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的相关举措,确保企业实现平稳高效运行,切实保障企业利益。因此,企业必须改进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完整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不仅包括了精确及精细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和准确的财务收支评审报告以及细致的财务核算方式,还包括严格的企业财务监督制度、财务定期汇报工作、报表核对方法及严谨精细的财务风险监控评估制度。另外,企业应具体划分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相关职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安排并管理企业内部的所有财务活动,强化对财务所有管理环节的把控,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制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有效强化考核机制
严格的考核的制度是几乎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一,因为考核结果能够非常直观明显地表现员工的工作成果,因此在很多时候,员工的考核结果就成为了企业评价员工的重要依据。考核制度有助于监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企业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时,一定要按照已颁布的各项规定条例进行考核,保证考核的严谨性,并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另外,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考核制度的高效运作,企业也可选择成立一支由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工作人员组成的考核队伍,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四)优化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内部控制过程中,会计人员处于主体地位,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会对企业里面内部控制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培养出一批具备高工作能力、高水准以及高素质的优秀会计队伍,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内部控制的高效、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的保障,同时促进企业的深入发展。首先,单位会计人员一定要意识到自身所做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加职责意识,优化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奉献自己更多的时间以及能力。其次,各个企业也需要给会计人员提供比较专业的培训或出国深造机会,应该特别重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相关财经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优化在职内部控制人员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层次比较高的会计人员,禁止一人多岗现象,并且综合认证人员工作能力、从业资格与职业水准,以此来从源头保证单位内部控制所有人员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竞争意识与工作主动性。
三、结束语
提高企业里面内部控制实际执行力度,可以为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以及人民切身利益带来有效的保障。对企业来说,想要从整体上改善内部控制效果,就应该充分认识现今企业里面内部控制产生的问题,并且对内部控制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健全内部控制相关机制,严格监督单位具体内部控制情况,从而有效避免舞弊与腐败行为的发生,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许燕.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防范企业风险[J].中国外资,2012
[2]唐尔亮.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5
[3]宁俊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商,2014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现金流量;识别;防范
一、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活动的起点是资金的垫支,终点是得到价值增加的货币,财务活动是为了获得增量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在本金垫支时就存在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或是无法获得本金增值的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资金运动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金流量为发现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风险、企业发展中潜在的投资风险和企业的筹资风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运行状况都可以通过现金流动的质量如现金流量的金额、流度及其稳定性等全面及时地反映出来。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为企业提供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资料,企业决策者可以从中得到直接的现金来源和现金运用的具体情况,以及资金余缺信息,及时地进行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现金流量的确认以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其反映的信息是企业真实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这避免了由于权责发生制下存在多种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而使对同一会计事项产生出多种不同会计信息的可能,便于企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为企业合理组织现金调度,控制财务风险,进行相关预测、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现金流动作为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供、产、销)和主要方面(筹资、融资、投资;成本、费用发生、利润分配等)的全貌。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识别
(一)通过现金流量的4个基本组成要素识别财务风险
1.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包括流入量、流出量及流出与流入的差额――净流量。现金流量综合反映了企业各项财务收支的现金盈余水平,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企业财务风险归根到底受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入与流出状况制约,流入大于流出,并高于非付现成本,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小。反之,说明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
2.现金流程。现金流程涉及现金流量的组织、岗位设置、授权及办理现金收支业务的手续程序等,集中反映了企业实现现金流的路径。如果现金流量的组织过程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如企业在资金使用、授权安排、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管理混乱,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就可以肯定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反之,如果企业在现金流程的设置上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就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
3.现金流向。现金流向分为流入与流出两个方面,表示企业现金流量的趋势。对于特定的企业而言,现金流向会存在一个相对恰当的标准结构。企业现金流入一般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占现金总流入的比例长期较低,说明企业的经营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说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现金流向的分析能识别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
4.现金流速。对于某一具体的经营业务而言,流速指从支付现金到收回现金所需时间的长短。对整个企业而言,流速指资本投入到回收的速度。流速制约着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及占用资金的水平。一项支出流出后若能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意味着这笔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可多次参与企业的资金循环,资金利用效率较高。反之,若从流出到回收的时间较长,企业必然需要用更多的资金参与资金循环,以保证资金的顺利周转,由此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占用量就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等会受到影响。
(二)通过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比较分析识别财务风险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不足,要靠不断地筹集资金维持经营;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要是依靠收回投资或处置长期投资,而不是因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支出所得,则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表明企业三项活动均能产生现金净流入,现金流充足,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持有较多现金虽能防止因现金流缺乏导致财务危机,但现金的收益性最差,且会增加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所以企业要积极寻找投资机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都能产生现金净流入,财务状况较稳定。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扩大中长期投资,短期内出现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是较正常的状况,但要注意投资规模和长短期投资的合理搭配。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
(三)现金流量表的比率分析
1.盈利质量分析。盈利质量分析是指企业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资本支出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包含以下指标:
(1)盈利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 / 净利润。一般来讲,该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强。若该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本期净利润中存在未实现的现金收入,即使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亦可导致亏损。分析时可参考应收账款,若本期增幅较大,需及时改进相关政策,确保应收款按时回收,消除潜在风险。
(2)再投资比率。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 /资本性支出,反映企业当期经营净现金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所需现金。一般来讲,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就越强,若该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性支出包含融资以弥补支出的不足。
2.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经常通过举债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最终用于偿债的最直接的资产是现金,因此,用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净流量 /流动负债总额,若此指标偏低,反映企业依靠现金偿还债务的压力较大;此指标偏高,则说明企业能轻松地依靠现金偿债。
(2)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净流量 /债务总额,该指标反映当年现金净流量负荷总债务的能力,可衡量当年现金净流量对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分析时应与债务平均偿还期相结合,若平均偿还期越短,则比率越高越好,反之则此比率要求越低。企业债权人可凭此指标衡量债务偿还的安全程度。
(3)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净流量 / 本期到期债务。这里,本期到期债务是指即将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对这个指标进行考察,可根据其大小直接判断公司的即期偿债能力。
三、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就是通过事先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二)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
只有将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和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才能从各个角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从而更有效地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三)保持合理的现金流量组织结构
企业在设计现金流量的组织结构时,应把现金流量按生成、流出的路径确定相应的业务,并设置管理及控制岗位。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廉政风险 制度建设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员工廉洁从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廉政风险防控的着力点还是应当放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源头治理,努力防范重点环节的廉政风险。
1.以制度建设为平台,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要以岗位廉政风险排查为抓手,编制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各基层单位单位和部门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做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业务部门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必须确立“抓业务必须防风险”、“健全制度是防控风险的前提”等理念,围绕业务工作排查廉政风险,结合管理实际制定防控举措,使风险因素通过规章制度得到有效防控。二是做到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要将完善规章制度与健全标准体系作为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抓手,及时补充完善公司的标准体系,将操作层面的防控举措转化为执行标准,落实到部门,分解到专业,做到事事有标准、执行有依据、落实有考核。三是做到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纪检监察部门要组织开展各个专业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专项调研,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公司廉政风险的重点领域和表现形式,为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重点环节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成效
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逐步建立完善了重点岗位交流换岗、业务协作单位监管、优质服务建设三大制度体系,以这些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突破,不断提升公司廉政风险防控成效。
2.1积极推进重点岗位交流换岗,切实管控岗位廉政风险。要综合分析纪检调查、廉政风险排查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具有人、财、物管理和使用权的重点岗位人员情况,研究制定交流换岗管理办法,会同相关各单位共同进行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同度。对重点岗位人员应明确一定的任职年限,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灵活处理,充分考虑人员年龄、一次交流换岗人数比例等问题,有效保证了职工队伍稳定和工作有序衔接。对于符合换岗条件但确因特殊原因暂时无法换岗的人员,可通过离岗稽查等方式对相关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全方位核查。
2.2大力加强业务协作单位监管,有效防范业务廉政风险。一个企业的发展总会与社会各界发生业务关系,涉及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技术支持等方方面面,因而廉政隐患存在的部位与环节多与这些业务协作单位有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外协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对外协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重点对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文明施工、诚信服务、技能培训、廉政建设等进行详细规定,明确了停止协作、退出和禁止入围的条件,细化禁入期限。纪检监察部门还应当制定业务协作单位廉政准入规定,对存在违反廉政规定、发生投诉事件、结算审计偏差过大、安全质量不过关等问题的单位,根据情况限制或取消业务承揽资格。另一方面,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对业务协作单位的企业资质、施工质量、施工业绩、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压缩数量,确保质量,便于管控,将廉政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对廉政准入规定等规章制度,要严格落实,对无视公司管理规定、拉拢腐蚀员工的协作单位,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2.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建设,坚决杜绝行风形象风险。正面宣传教育是重要手段,适度的查纠曝光是防范行风形象风险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明察暗访常规曝光。发动廉政监督员等各方面力量一同参与查访,以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为出发点,将发现的问题在全公司曝光,并要求责任部门通过健全制度确保整改效果,做到有通报、有整改、有反馈。二是要专项督查预警曝光。找准薄弱环节抓好督办,将符合性审计贯彻到每一个审计项目中,把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制度执行的成效,对于不符合制度要求的环节予以预警式曝光,以提醒其他项目的制度执行。三是要焦点问题网上曝光。贯彻“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廉政安全”的理念,在单位网站上建立曝光台,将管理规定公之于众,同时公布受理曝光问题的电话和邮箱,甚至有奖征集问题,把违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使整改情况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
3.以执行力建设为保障,扎实筑牢反腐倡廉制度防线
要加强执行力建设,充分发挥协同监督工作机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一要加紧完善制度,发挥长效机制建设根本作用。督促、引导各单位和部门结合业务流程、标准化体系和调研成果编制制度修订计划,使廉政风险防控举措转化成制度成果,真正发挥制度对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根本作用。二要加强监督执行,发挥长效机制建设保障作用。好的制度需要有效的监督执行,执行力建设是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对涉及廉政风险的岗位、业务等环节加大合规性审查和执行力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对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保障作用。三要加深协同监督,发挥长效机制建设合力作用。建立健全“大监督”格局,整合监督资源,拓展监督主体、体系和范围,努力将监督工作渗透到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发挥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对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合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张岚,学习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