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立足田间节水,集中开展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的集成;以种植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资源,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为纽带,树立典型,辐射带动,全面普及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约用水和高产高效双重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灌南县农田区域的自然条件、优势农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拟在我县建立三个农田节水综合示范区,即:花园乡设施农业种植区、西北片(宁连路)旱作区、长茂镇设施农业种植区,每个区建立1-2个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带。通过示范建设,宣传普及农田节水理念,展示农田节水技术及装备,在精灌农业区达到节约灌溉水10-20%,玉米、水稻等旱粮单产提高10%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20%以上;在水田灌溉区亩节水lOOm3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3~5%,水稻增产5%以上。

三、示范内容

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节水示范区,如花园乡设施农业防污节水综合示范区、西北片(宁连路)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长茂镇设施农业防污节水综合示范区。

花园、长茂设施农业防污节水综合示范区:在设施农业及适宜喷微灌的大田作物区,以精确灌溉、节约用水和提高效益为核心,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特点,示范喷灌、微灌、小管出流灌以及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水肥资源科学利用。在水稻田推广湿润灌溉、交替灌溉等技术,强化田间水分调控,促进水肥耦合,以水控肥、以水调肥,减少浪费,减轻环境污染。

西北(宁连路)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点,推广节水型作物栽培与种植技术,实现示范区农业用水变化状况的监控与信息化,示范推广测墒节水灌溉、小畦灌溉、低压管灌等技术,形成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

四、工作重点

1 示范区建设

根据灌南县农田节水类型,选择代表性强、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地点建立示范区。筛选确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果佳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1.1示范技术

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在当地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技术成熟,简便易行,农民迫切需要,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潜力较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2示范作物

示范作物为当地的主导作物,具有培育支柱产业的潜在优势。

1.3示范规模

每个示范区的规模在200亩以上。

1.4示范标牌

示范区设立统一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

2 制定方案

示范区按照县农委方案总体要求,制定本县区域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细化技术措施,配备工作人员,创造工作条件。

3 指导服务

县农委将邀科研教学院有关专家组建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

4 技术研发

对不同技术模式、不同灌溉制度和不同设备及抗旱剂、保水剂、缓控释肥、微灌用水溶肥料等开展示范对比,筛选出适合当地、简便易行的农田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示范应用效果。

5 墒情监测

在每个示范区设立土壤墒情监测点,适时开展墒情监测,为当地种植生产、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6 观摩学习

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带动作用,在关键农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在示范现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解答农民技术疑点,帮助农民掌握技术操作要领。

7 总结验收

由县农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农田节水示范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包括组织管理、技术措施、工作方法、成效经验等,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工作奠定基础。

五、工作原则

建立农田节水示范区,推进农田节水是节水型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充分利用已有的工程设施条件,在建设完善混凝土渠道和低压管灌、暗管排水等节水工程的基础上,把工程措施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等措施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田间蓄水、保水抗旱、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

2 坚持田间节水与综合管理相结合

灌南县节水农业建设中对输水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比较重视,也有固定资金的投入渠道。而对以生物和农艺、农机措施为主的田间节水措施则重视不够,投资安排较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灌南县节水农业发展。田间节水是农业节水的薄弱环节,也是重点环节,潜力很大,诸如合理耕作增加土壤蓄水,地面覆盖增强土壤保墒能力,调整种植结构,培育抗旱品种,通过微灌施肥达到以水控肥、以水调肥等技术措施应大力推广。要坚持把农业节水耕作的重点放在田间,加强工程、设备、农艺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间的集成创新,建立“蓄一集一保一节一用”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3 坚持常规措施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在巩固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节水农业新技术,坚持农业节水模式多样化发展。因地制宜修建防渗渠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设施栽培、果园茶园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应用适合县情的节水工程新技术和农艺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4 统一规划与坚持分类指导相结合

在统一规划、强化宏观引导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经济基础,针对突出问题,实行分类指导。

5 坚持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向结合

农田节水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应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农田节水模式,注重技术的创新,并树立典型。要重视抓好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基层农技人员的主力军作用,示范技术,创造经验,带动面上工作开展。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田节水办公室,由县农委主任耿学双同志挂帅,分管领导孙延良同志牵头,成金华同志为主要责任人,同时增加技术骨干若干名。

2 加强工作督导

县农委将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农田节水示范活动进行督导,加强检查,督促各项任务及技术措施到位情况,完成农田节水目标任务。

3 强化资金保障

县农委将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市、县财政和有关部门支持,尽可能将农田节水列入政府支农资金预算范围,增加经费投入。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2

近年来,珠三角外贸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转移到其他省份,珠三角加贸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政府出台“双转移”措施,以“资助”和“让利”的方式,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投入500亿元人民币,鼓励珠三角加贸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并推动上述地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珠三角地区加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广东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据悉,“双转移”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引进竞争机制,全面贯彻能者多得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争取每年5亿元资金在当地建设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同时还要通过竞争获得扶持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

广东省财政厅长刘昆说,“双转移”引进竞争机制,就是用不均衡的发展手段,来解决广东省在发展中遇到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这次对于‘双转移’的资金安排采取竞争性方式,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申请财政资金安排的地市要提出总体的资金使用方案。”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如何争取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的5亿元建设资金?刘昆表示,各竞标地市要拿到5亿元资金,必须先拿一套规划方案说服专家组。各地首先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文件要求,对本地资源、本地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最后形成如何在当地发展示范性产业园区的初步方案,申报方案报到省里后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专家组会认真讨论研究各地上报方案的可行性,比较这些方案在带动“双转移”方面的优劣性,然后初步选出能够得到这笔资金的地市。

广东省委书记对这种竞争机制十分赞赏。他说:“当前进行‘双转移’,也要强调区域竞争,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我非常赞成在广东建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公开竞争,谁能干谁先干起来!”

重点全力倾斜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在八个方面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实行直接的资金扶持,投入金额达到400亿元。

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

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15个地市每年每市补助1亿元,五年共投入75亿元作为贷款贴息,专项用于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争取带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

以竞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

省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分三个标,每个标5亿元,通过竞标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三个100至200平方公里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五年共75亿元进行东西两翼或粤北山区布局,实现珠三角企业的链式转移。与此同时,通过竞争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到二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五年75亿的巨额资金将用于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如电网工程和路网工程的建设、补贴转入产业转移园的企业等等。

加大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

目前,广东有步骤、有重点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每年安排的重点项目启动与战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7.5亿元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0亿元,五年共投入50亿元,用于鼓励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重点产业在全省各市间的合理分布。

实施政府有效引导的产业转移政策。

这是“双转移”中最受企业关注的一项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五年共安排25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园区转移。

实施免费技能培训。

省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培训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劳动力,每年培训50万人,每人每期培训四个月,按每人1400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5年投入培训资金35亿元。

此外,每年将对100万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对全省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农民提供一次免费技术技能培训,以适应产业升级优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鼓励贫困农村适龄青年掌握职业技能。

广东将对全省2.24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实行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省财政每年按每人3500元的标准资助学杂费,五年投入资金共11亿元。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所需经费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范围,按既定分担办法由各级财政负担。

另外,广东省政府将组织两个区域之间建立对口劳务帮扶机制。珠三角各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要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

以农田标准化建设减少农村单位土地使用的劳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

省财政五年共投入80亿元完成500万亩现代标准农田的改造,整合现有农田建设各项资金,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用农村标准化建设和土地改造剥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造新耕地挂钩置换,增加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可开发土地和支持解决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

省财政每年将从省级土地收益中筹集4亿到5亿元,在预算中安排3亿到4亿元,五年投入40亿元鼓励和引导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增加耕地,特别是加快对广东省低效园地、山坡地的改造,争取造新耕地200万亩以上。

政策性减免助力转移

除了得到直接的资金扶持之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地市已经从政策性费用减免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广东已决定对东西两翼销售电价按茂名的现行电价水平、对粤北山区按清远的现行电价水平实行同网同价,降低欠发达地区电价。从6月起,对山区和东西两翼工业用电实行降价。

首先,广东从区域上实行差别电价。从6月1日起,粤北山区一度电减少一毛八,东西两翼地市大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6分,非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一毛二分八,商业电价降了七分二。

其次,广东在产业上实行差别电价。对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同时对服务业实行鼓励电价。

另外,广东对产业转移园区实行鼓励政策。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电价、水价正在考虑给予优惠政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零收费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据统计,仅电费减免一项就可以减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每年约19亿元的电费支出,五年减少近100亿元。加上对“双转移”的直接投入,扶持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3

持续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科技兴粮力度,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好涉农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兴建高标准粮田精品示范区,打造超大高标准粮田。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围绕粮油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粮油企业发展,在企业融资、项目报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形成龙头。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培育一批优质、特色、无公害粮食产品品牌。壮大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扶持粮油原料基地建设。

2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业稳步发展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落实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和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农产品产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业生产风险防控,确保县域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规范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扶持力度,扩大农业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规模。实施好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大型基建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灌溉渠道、排涝渠道及水源工程为重点,实施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水利体系。

3 着力基拙设施建设,强化基拙设施支撑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科学治水,务实兴水,认真解决农村灌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交通、能源、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强化人力和科技支撑,整合人力、扶贫开发、教育、残联、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快科学普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吸引科技人才集聚。

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积极编制城区交通、供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区重点地段、拟挂牌出让地块的控制性详规,完善决策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和约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品位,引领城乡一体化取得新的突破。按照镇当城建、特色建镇的要求,坚持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建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完善集镇功能,促进集镇建设的组团发展、联动发展,建好中心集镇,统筹推进农村区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突出乡村文化、生态、自然、历史等资源,立足集镇、产业、区位等优势,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加快特色集镇建设。着力抓好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以点带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树一立典型、探索经验。加快农村公路、桥梁、沼气池、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 持续开放招商,推进产业升级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优化开放环境,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完善县域内的产业链。围绕粮食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注重发挥政府在招商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拓宽招商渠道,提升招商质量。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

6 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支撑

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为基础,做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对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壮大建设投资公司、发展投资公司和城市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规模及直接融资规模。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4

基本农田是我国18.5亿亩耕地中的精华,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红色警戒线,是我们的保命田,我们必须采用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一、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我国的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

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和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凸现,“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现阶段,耕地仍然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对大多数农民来讲,目前还离不开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村生活,离不开耕地。故此,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耕地对农村的稳定作用,农村的稳定来自于农民的稳定,农民的稳定又来源于农业的稳定。土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性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保护好耕地,等于为农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生产水平低下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条件所影响,耕地质量表现以中等为主,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超占60%近年来,耕地质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有5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序存在环境恶化和地力下降问题,

2.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基本农田增加缺乏后续保障

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仅为5403公顷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的新疆、内蒙古、宁夏和低洼易涝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沿海滩涂

三、对策建议

加强新时期的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可以从制度、经济、法律、生态和技术等多角度、多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体来说,要把治标和治本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关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有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制度

立法是有效划定、监测和管理基本农田的法律保障,国外基本农田保护的成功经验都是把立法做为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从基本农田保护技术规范到管理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通过立法,健立农业保护区,保护耕地,该省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农业用地委员会,制订了《农业用地委员会法》、《农业用地法》并建立了农业保护区,将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的470平方公里农用地及可耕地纳入了农业保护区,并对保护区内土地的使用和保护以法律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农业用地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执法与管理机构。《农业用地法》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农业,如果要划出保护区或改为非农用途,必须经农业委员会批准;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规划及法规时必须考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支持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避开良田,如无法避开,也要在设计和建造时将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制度的执政与监督

进一步完善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省、地市、县、乡、村五级主要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票否决制”,通过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将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位,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中。

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各乡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显要位置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图,保护制度责任单位等内容在标志牌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杜绝“占优补劣”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进行“基本农田异地补充,异地有偿代保”时,必须保证新补充耕地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在数量、质量、区位和生态上都达到大致相当的程度。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常动态管理,要应用已有的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建立基本农田统计台帐、完善基本农田登记和日常管理制度,要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相结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网,并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如航空、卫星遥感测绘)进行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要加强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把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3.全方位,多渠道等筹措资金,建立全国范围的基本农田保护和开发基金,加大保护基本农田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的优先优惠政策,形成基本逐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逐田保护是对优质耕地的特殊保护基本逐田保护区的农民因此而丧失一些发展机会,因此国家应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一系列的优先优惠经济政策,弥补当地农民的机会成本,调动地方农民保护基本逐田的内在经济动力。一是国家可以将政府贷款、资源保护工程、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等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二是各级政府将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先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各级政府每年给予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一定的经济补偿;四是国家给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依法征收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三项费用的力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可鼓励和指引各级政府、单位和农户对其管理和经营的基本农田增加资金、劳力投入,改善基本农田的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政府可整合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使用,重点投入,以扩大资金投入的规模效益,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4.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5

“一年之际在于春”,惊蛰已过,大春育播已全面拉开。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我就如何抓好2013年大春生产讲以下意见,不妥的地方以黄县长讲的为准。

一、以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大春育播

中央1号文件要求各级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在稳定粮食面积、推广适用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等方面作文章、定措施、下功夫。根据我县今年气候及生产实际,我局建议大春针对性方案为:以旱制旱,以改制旱,以地膜覆盖为重点,以集中育苗为关键,以破解土地撂荒为难点,以农机化作业为保障,适期育播讲科学。

(一)抓面积落实。一是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要层层分解大春面积和产量指标,认真规划落实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保证大春粮食面积落实到村到户。今年大春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县计划大春粮食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水稻18万亩、玉米29万亩、红苕24万亩、大豆9万亩、洋芋5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1.5万吨以上;三是要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工作,搞好举家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代耕、代种和流转工作,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切实解决土地摞荒问题。

(二)抓增产措施。一是要狠抓良种推广。根据县农技站、县种子管理站试验、示范和组织相关股站及专家会商遴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水稻、玉米品种。今年玉米主推禾玉9566、富有188、高玉171、川单418、众望玉88等优质高产品种;水稻主推川香优6203、花香7号、宜香优2168、花香优1618、国稻6号;大豆主推贡选1号;棉花主要推广宏宇杂3号、川杂14等抗虫杂交棉种。力争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要抓佳期育播。合理安排播期,适期早播,实现壮苗早发。菜地、空地玉米安排在3月1日-3月10日,小麦套作玉米3月10日-3月20日。水稻旱育秧安排在3月25日-3月底,红苕3月5-15日,棉花4月1-5日,大豆6月上旬;三是要狠抓科技制旱措施。大力推广玉米育苗移栽、直播、地膜覆盖、动力机械施肥播种覆膜、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秧技术、机插育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努力提升依靠科技抗灾减灾的能力;四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搞好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三)抓现场示范。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要求,全力抓好大春生产现场和高产示范片。全县将建1万亩地膜玉米高产示范片、1000亩水稻抗旱覆膜栽培示范片、2000亩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示范片,1万亩“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示范片。同时各乡镇要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专人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开好大春生产现场会,建设好500亩以上高产示范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大面积大春生产。

二、以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为抓手,突出抓好小春田管

持续冬干春旱,严重影响今年小春粮食作物长势,有利于小春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当前,一是搞好小春作物的病虫监测和防治。扎实搞好小春作物病虫监测预报,掌握病虫情发生发展动态,及时防治预报和警报,拟定防控预案;二是突出主要病虫害,落实防治措施。小麦抓住3月上中旬病害流行蔓延前这一关键时期施药,控制条锈病扩展蔓延,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选用科穗、粉锈宁、禾果利等高效对路药剂,防治条锈病、穗蚜,预防赤霉病,控害保穗。油菜在初花期要切实加强油菜菌核病的预防工作,适当追施硼肥,提高结荚率,防止花而不实。

三、以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为抓手,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2012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整合项目资金,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沱明路的甜橙基地、镇文丰片至镇的优质粮油、生态水产示范带、的设施蔬菜基地和互助片至乡粮经复合模式示范带、超强绿色农牧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从镇村、、、万林到、超强园区的一条大的产业带,3年内建成千亿工程基地3个、千万工程示范带3片,确保现代农业园区点片相连、串珠成线。今年,我们将围绕园区建设,新建优质柑桔基地1万亩,新增绿色蔬菜基地2000亩,新增保障性菜地4000亩,全县优质特色蔬菜、大棚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商品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优质中药材面积达到4.5万亩,“两杂”制种基地1万亩以上。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鼓励、扶持“稻-菜-芋”、“芋/玉/豆/菜”、“麦//菜/玉/豆”、“稻/鱼/果”等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全县水果产业主要以金华、、为核心区建成5.5万亩杂柑基地,以万林、等乡镇为重点建成5万亩柠檬基地,以镇、乡为重点建成2万亩甜橙基地,到2013年底全县优质柑桔产业基地发展到12.5万亩。同时,按照千亿工程目标,今年将在柑桔基地内落实林下西瓜、密本南瓜5000亩、林下药菊1万亩、林下蔬菜2万亩,实现以短补长、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榨菜产业依托生产加工企业,在、、、等13个乡镇建立1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类海椒依托郫县丹丹、鹃城豆瓣公司实行订单生产,以、、、、等乡镇为重点建设5万亩“二金条”海椒生产基地。在、、、、5个沿线乡镇建立5万亩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依托四川中力公司等大力发展灵芝、黑木耳、杏孢菇等,年产优质食用菌2500万袋以上。

四、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为抓手,发展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严格工商资本准入和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我们将在田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引进龙头企业3家以上,培育家庭农场10个,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大户2000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培育标准化专业合作社4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5万亩。以创建省级“农机示范县”为契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改善农机作业方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自主选择、落实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提供农作物从育、插、管到收全程服务的新型农事服务超市模式,逐步推进生产全程托管,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农技推广欠最后一公里以及公共服务购买不足的问题;继续搞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流程,鼓励农民踊跃购机,全年力争新增各型农田作业机械1500台套,提水灌溉面积达20万亩以上,农机综合化水平达到45%。在20个乡镇基本建成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年培训农民2000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以上。推广“比利夫”配方复合肥1万吨。2012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今年,我们要认真完善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务、政务公开。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路径。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兑现到户。今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以去年补贴面积为基础,着重核减2000年以来被国土部门批准的征占耕地。特别要把握两点:一是对土地全部被国土部门征占的农户不再享受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面积全部核减;二是对农户部分地块被国土部门征占的,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土地台帐记载的面积核减补贴面积。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机制。要严格限制议事范围。要严格执行政策限额标准,从今年起一事一议筹资,每人每年不得超过50元,筹劳每个劳动力不得超过10个标准工日,折资工日不得超过7个,工价不得超过40元。要严格民主议事程序。

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2013年,我们要继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力争争取项目达30个,资金1亿元以上,加快“9.10”暴雨洪灾水毁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步伐,完成土地治理面积2.1万亩,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实现全县稳产高产农田面积达到33万亩,占耕地面积55%。加快机耕道建设步伐,全年完成农村机耕道建设600公里。新建、维修机电提灌站32台1360千瓦。在土地整理开发上,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综合配套,实用美观,建管并重,发挥效益的原则,把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项目建新村。同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六、以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6

近年来,××市局(公司)始终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扎实推进。2008年,在国家局、省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和省局“构建七大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组织领导优势,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qtp等生产管理模式优势以及烟叶资源配置改革(estb)“四大优势”,通过高标准制定建设思路(361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有机化改造、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五个做法”,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取得了“六大成效”。一是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试点区户均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3.32亩提高到了26.6亩,最大的达300亩,种烟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创历史新高。二是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烟叶田间长势良好,成熟度好,低次等烟比例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三是减工降本成效明显。示范区与传统烤烟生产方式相比,亩均劳动用工由42.5个降到17.47个,减工25.03个,每个工按25元计算,亩均降本增效625.75元。四是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示范区平均单价15.13元/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价高0.17元。五是农机研发进展顺利。在吸收、借鉴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制了适应××土壤的移栽机、刨旋式灭茬深耕机、刨旋式深耕旋耕机、起垄机。六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示范区内基本烟田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边远山区4.86万人长期以来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其中,融入了国家局、省局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配、规范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去年6月份,潘组长就深入大梨树调研指导,对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重点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潘组长的指导性意见,指明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方向,坚定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建设的信心,鼓足了××进一步探索烤烟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勇气。

下面,我把今年以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向潘组长和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确定新思路,引导新发展

2009年,为了全面提升全市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按照潘组长视察××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去年示范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建设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两项工程,搞好一个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主动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发挥烟草的带头、骨干、示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一)围绕一条主线

就是围绕生态烟叶这条主线,进一步提高烟叶安全性,提高烟叶质量。

(二)实施两项工程

即“天香工程”和“沃土工程”。“天香工程”就是把发展天然香型作为××优质特色烟叶的发展方向,制定评价体系与办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以“生态天香”和“高原天香”为主要特点的烟叶质量体系建设,形成××烟叶特色品牌。“沃土工程”就是通过深耕改土、绿肥压青、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建立用养结合的耕作机制,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一个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市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区域连片的要求,进行基本烟田、生产组织方式、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基地、质量区划、防雹网络、烤房建设、烟用机械、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规划。其中,全市现代烟草示范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烟水工程项目143件,工程覆盖面积5.08万亩,投资概算5794.6万元;规划建设机耕路34.77km,受益烟田3.94万亩,投资559.58万元;规划建设烘烤工场135个,卧式密集烤房881座,可烘烤1.76万亩的烟叶,投资3347.8万元;配置烤烟移栽机、旋耕起垄机、烤烟移栽专用型拖拉机等现代农机1248台。示范区共落实种烟大户7067户、13.29万亩,家庭农场45个、1.17万亩,专业合作社15个、1.64万亩。全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户平种植面积达22.96亩。其中,富源县2个家庭农场种植烟叶达3200亩。专业化服务方面,计划成立育苗服务队55支、机械化服务队45支、植保服务队76支、烘烤服务队135支、专业化分级服务队188支。

(四)扎实稳步推进

坚持“大配套、大整合、大提升”的思路,努力把马龙己沃片区建成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把师宗彩云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典型,把罗平罗雄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继续完善麒麟越州、宣威热水、陆良小百户和马街、沾益赤章、富源大河和营上、会泽迤车和者海试点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涉及16个乡(镇)、65个村委会16.36万亩。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试点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生产发展格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马龙己沃片区的工作已得到了国家局、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树立新典型,塑造新形象

今年,我们深入贯彻国家局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战略部署,在马龙己沃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四个整合”,实施“八个配套”,突出“三个效益”。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2.52万亩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树立了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

(一)统筹整合资源,高效组织实施

在马龙己沃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烟草公司按照“变低标准为高标准,变分散为集中,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一方积极性为多方积极性”的原则,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一是整合资金。有效整合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3361万元。其中,基本烟田建设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481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5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水土治理项目资金30万元。建立了集中使用、多渠道融资、快速高效、统筹兼顾的资金运作模式。二是整合资源。打破乡(镇)界限,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做到水源、土地、道路等资源共享。三是整合项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项目大统筹、大联合,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综合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四是整合力量。及时成立了局长(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负责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指导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了综合协调、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任务明确、责任具体、管理到位、考核严格的工作格局。通过“四个整合”,统筹了各种要素资源,较好地解决了片区内涉农项目规模小、标准低、资源散、效果差的状况,形成了改造中低产烟(农)田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强大合力,丰富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内容,提高了建设水平。

(二)强化整体功能,提升配套水平

为确保7.03万亩中低产烟(粮)田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建设思路,按照“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高单产、减少用工”的原则,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整体规划,做到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整片推进。目前,己沃海子示范区在已规划基本烟(农)田15.78万亩的基础上,确定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2009年已完成2.52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7.48万亩。

遵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我们围绕“田、水、路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改造目标,找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结合点,统一制定烟水工程、机耕路等建设标准,突出烟水、烟房、机耕路、农机、育苗工场、防雹网点、烟叶站点、信息化管理“八配套”。高标准组织配套项目建设,确保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更好地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功能。

一是规模推进土地整治。按照“权益不变、耕地不减”的原则,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算账对比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和前景,解除了农户的思想顾虑,使广大农户自觉让出地块,主动参与土地整治,3.7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形成了愿意干、主动干、积极干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了农户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宜大不小、便于耕作”的原则,将高低不平、地块凌乱的田地整治成平整规则的田地,方便了机械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对整治的地块,组织人员进行丈量、造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按照统一的标准整治,再分配给农户。整治后多余的土地,用于机耕路、水池以及烤房、育苗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精细配套烟水工程。为确保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地旱能浇、涝能排,让烤烟等农作物“喝”上自来水,在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上,以管网工程为主,充分利用水源点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的自然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目前,己沃海子片区已完成2.98万亩的烟水工程建设,建成8件主体工程及915个小水窖,建成沟渠20.052km、管网209.13

km、水池46个容量1.29万m3,安装灌桩2279个,塘坝灌浆29.37万m3。2009年规划建设引水主管11.7km、引水支管13.1

km、分管274.789km,沟渠19条、总长18.738

km,灌桩1958个,水池40个、容量7750

m3。2010年计划完成10.28万亩的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建设管网279km、沟渠161

km、水池191个容量3.82万m3,安装灌桩10610个。

三是合理修筑机耕道路。机耕路建设以科学合理、经济适用为原则,以方便机械化作业、方便农事操作为前提,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种植、土地平整、烟水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双沟夹路、砂石路面为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项目区原有机耕路1条1.1

km。2009年建设机耕路18条21.8

km,建成后将形成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完整道路系统。

四是科学建设育苗工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8万㎡的育苗工场,供4万亩大田移栽。一期工程已建

成1.2万㎡,可供6000亩大田移栽,二期计划再建6.8万㎡,实现100%商品化育苗。

五是统一建盖密集烤房。根据示范区烟田数量,共规划15群1998座卧式密集型烤房,供4万亩大田烘烤。现已建成364座,今年规划建设200座,其余1434座在2010年内建成。

六是有效布局防雹网点。按照每个防雹点有效作业半径5公里计算,己沃海子示范区共需要6个防雹点。现有防雹点4个,计划再建设2个,以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烤烟种植风险。

七是合理配置农机器具。示范区现已配备耕作起垄机械110台(套),完全能满足深耕、碎垡和起垄的需求。现有移栽机30台,按每天每台栽烟30亩,10天完成移栽任务计算,还需购置移栽机70台(套),计划2010年配置到位。

八是突出烟叶站(点)功能。为充分发挥基层烟叶站的作用,确定了烟叶站“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基础建设”等六大功能,计划成立育苗供苗、农机、烘烤、植保和烟叶交售运输5个服务中心,按照“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收购手段现代化”的目标,增强市场化、专业化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烟站对烟农的服务保障水平。

九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五年内逐步实现100%应用国家局基础信息管理软件和××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管理扩展应用系统,100%建立基本烟田、烟农、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气象四个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和烘烤、收购信息化的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

十是持续推进土壤改造。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土壤结构改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地力,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确保当年改造当年见效,我们实施了“沃土工程”,通过采取机械深耕、合理轮作、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堆捂农家肥等土壤改造措施,持续推进土壤改造。示范区组织大型拖拉机、旋耕机110台(套)深耕细耙;按照每立方米补贴2.5元,每亩施用农家肥不低于2

m3的标准,组织农户堆捂施用农家肥5万余

m3;种植绿肥0.9万亩;现在已完成秸杆还田4000余亩,计划大春作物秸杆还田6000余亩。通过持续化的土壤改造,最终建成“保护制度健全、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制度落实、用养结合、粮烟协调发展”的高标准、高规格基本农田。

(三)突出三个效益,项目初见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打牢了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推动了己沃片区农业从分散向集中,从粗放向精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夯实了基础。

一是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综合配套,降低了建设成本,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示范区亩均建设成本1333.7元(含管网、水池、机耕路等工程)。其中,烟草亩均投入984.5元,比分批实施各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节约了建设资金和管理成本。通过配套建成水池和灌溉沟渠,实现己沃、周家箐2座水库水源综合利用,片区内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灌溉生产方式由原来远距离人挑马驮、抽水拉水变为就近就便用水和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100%,灌溉能力达到连续70天无雨保灌溉,受益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62个,农户2616户,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耕作方式由人挖牛犁变为机耕机种,机械化耕作率达100%,耕作效率明显提高、耕种成本明显降低。据初步估算,每亩土地可节约劳力3个约90元,节约运输成本50元。通过把3200亩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2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提高了土地整体收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措施、合理休耕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了亩均单产和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和发展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

二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后,新建机耕路与原有的生产道路连成一体,形成了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道路网络,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运输条件和机耕条件,为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提供了便利。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实行配套建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了“管成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通过实行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集零为整,为招商引资,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同时,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仅解决了烟(粮)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项目区近40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机耕道路不仅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还改善了8个村民小组的交通条件,群众称之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