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1
养成教育是大学生一生受用的教育。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而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成功路上无疑是强大的助推剂,坏习惯会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抓好班级常规,实施一周一日管理制度,并与操行评定挂钩。
班上实行班干轮流值周,学生轮流值日的管理制度,学生值日负责管理整个一天的日常事务,从早读到就寝,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处理,如处理不了的上报值周班干,班干处理不了的报告辅导员。学生值日情况记入操行评定,班干则以一周情况记录来作为考核依据,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肩上肩负的责任,同时也能够充分理解他人,养成能够担当的好习惯。
(二)加强班委建设,让班干部在工作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班干部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产生,要求班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自律,做好其他同学的榜样。每周班干部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查、反省,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召开班委会成员会议,进行一个月的工作总结,同时在期末将由学生评出班干部的工作业绩及量化分,这样对班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班干部的自律性。
(三)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每学期至少召开五次主题班会,班会主要结合热点问题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来召开,如“学会感恩”、“树立公德意识”、“职业规划”等,把活动落实到行动中。班会和能集中全班同学们的精华思想,进而感染每一个同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主题班会召开对公德意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起到很好的推动和教育作用。
(四)创建文明课堂,抓好学生的学习。
高职高专学生很大一部分学习不够努力,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再像高中那样有既定的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大学课堂不再追求升学率,许多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出现逃课现象等。这就需要辅导员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进行巡课,及时检查班级的学习情况和出勤人数,并且做好检查记录。另外,对所有班级上课实行签到制,督促课堂考勤的班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做好每节课的考勤工作,制止学生逃课现象。另外,在班上树立正面、积极的学习榜样,提高学生教室学习自律性。对学习成绩一直位于前列,要求她们介绍学习方法,讲解学习心得,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考试,如普通话、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等,这样让学生有事可做,班上就会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五)增强学生节约意识,创设和谐环境。
人数多的学校,学生节约一滴水、一粒饭、一度电,累积起来将会是成千上万元。学校采取了用水、吃饭、用电刷卡制度,有效地制止了浪费现象。如文明就餐教育,要求学生打饭时保持良好秩序,自觉排队;保持良好的个人饮食习惯和好的坐姿,不乱扔食物残渣;自觉回收餐具;不在食堂内大声喧哗,保持一个安静的就餐环境;爱惜粮食,不铺张浪费;光盘行动等。学生在就餐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在其他生活环节中也会做到有条不紊,校园内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总结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企业化模式;必要性;路径;效果
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已经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顽疾,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如何有效管理课堂,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转型发展已成定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双元制、CBE和TAFE等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都是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现。[1]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企业,而目前学生的定位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有效地将课堂与企业车间接轨,把学生培养成“半个工人”,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架起桥梁。
一、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
1、企业化课堂管理的基本定义及特征
高职院校企业化课堂化管理就是将企业管理体系,如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考核行为等元素融合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课堂管理模式。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将高职学生看作社会人,而是将学生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建立高效运转的班级管理模式。
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就是将企业的柔性管理制度、企业中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企业理念注入课堂管理制度中。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强调责任和权利意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入竞争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增强高职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学生在熟悉高职院校、班级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前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组织结构,部门构成,职责划分等;熟悉学校的规制制度的前提下,初步了解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在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企业精神,责任意识的普及,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快速的融入到企业中去。
2、国外企业化课堂管理的借鉴
美国的课堂管理研究秉承实用主义传统,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对课堂管理策略和技巧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强调企业化课堂管理的方法与建议,如制定课堂行为标准,有效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等,规范学生的行为。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突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管理者角色,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学校安排专职教师每学年中的两周到企业工作,使其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确保课堂管理不脱离企业实际。德国采取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企业化意识。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规范教育,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二、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是高职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培养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一方面,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属性; 另一方面,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对社会力量开放办学的新道路,校企合作成为新途径。[2]实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模式正是适应这种途径的一种尝试,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将高职学生纳入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体系,既能提高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将课堂与企业车间接轨,把学生培养成“半个工人”,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架起桥梁。
2、摆脱传统高职课堂管理困境的需要
传统的高职课堂管理模式是以班级辅导员为核心,通过搭建班委团队,依据学校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对课堂进行管理。授课过程中,教师-学委-学生之间搭建的是“命令-服从”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松散的班级组织、偏低的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就是这种班级管理制度带来的副作用。这样的课堂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职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班级中实现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制的考核标准和体系,提升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化课堂模式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自我意识,通过辅助学生自我管理,能把企业的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贯穿其中,注重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总之,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
三、高职班级课堂管理的路径选择
1、转化师生在课堂管理中角色,培养学生企业意识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角色外,更要转化为企业的管理者,学生转化为企业的员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管理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把团队合作和沟通合作等素质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去。
2、建立企业化的组织结构
参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组件学生管理组织框架,在不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本质的基础上,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营造一定的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更早的熟悉企业的运行组织机构和基本岗位职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树立企业人意识。引入企业文化,将规章制度、口号文化、绩效奖励、员工荣誉通报等引入教室和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3、把企业制度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章制度的意识
以企业化标准严肃考勤契合企业上下班制度,建立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以月为单位,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契合企业中的奖勤罚懒绩效机制。探索多样化的课堂考核方式,如第三者评价、自评等,契合企业的多样化考评机制。在课堂管理中,弱理论,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契合未来企业车间中的实际操作。引入全勤机制,对考核中比较出色的个人和班级,设置个人奖和班级奖励,契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制度与学生德育积分考核制度对接。把原来班级四项常规竞赛的出勤、纪律、卫生、出操的一系列考核转化为企业的绩效考核。从德(学习和课堂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和班级活动)、能(通过课堂管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各类比赛,取得相应的成绩)、勤(考勤,无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等记录)绩(完成作业情况、参加实验实训的情况)等四大模块对学生进行考勤。这样有助于培养并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3]
4、在课堂管理中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培养学生“本职”意识,契合企业对员工的态度要求。将每班学生分成3-4个小组,小组成员干好本职工作,管理助手成为组长,负责本小组内外事务,小组与小组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加强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工作)任务。在这过程中,如何确定管理助手的人选,管理目标、权限、方法以及管理效果的评价等药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做灵活多样的处理。
在学生自我管理中,把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贯穿其中,注重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企业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契合企业对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为学生顺利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有品德有技术且遵章守法的员工做好充分准备。
5、完善课堂管理的双向通道
教师通过课堂管理,提高学生企业意识,同时,学生通过对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的适应,提出自身的“客户体验”。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邀请企业人员深入课堂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实现高职学生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使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四、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效果分析
1、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学生按照自身职责履行班级具体事务,明确自身在班级管理中权利和义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高职学生中引入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转变角色,对接不同的管理氛围,提高学生对企业基本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就业劳动关系、精神品质等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职业习惯,提升了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尹文涛,李正,翟振东.关于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09.
[2] 王蒙.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4.16.
[3] 刘淑珍.班级引入企业化管理,助推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招生就业,2014.12.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课程;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5-02
一、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单向的、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做法,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对于优化和组合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之现状
1.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在校生9827人,本院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以本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例,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42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
2.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
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专业公共选修的课程设置是和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一起列入教学计划,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则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系、部主任审批,再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
3.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会印发《选课指南》,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南》上的每门课程都有简介、修读要求及主讲教师的介绍。目前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选课系统自行选择。由于开班人数的限制,采用“随机筛选”、“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随机筛选”与“先到先得”相结合的方式可避免选课学生因网络、电脑等资源的优劣造成选课机率不均的问题。“试听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而选择课程,并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公共选修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缺少全盘规划
学院在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如下描述:“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延拓性,没有从优化、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面来设置课程。再从学院近几年的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表来看,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不多。尽管在选课管理上,“随机筛选”和“先到先得”的原则及“试听制度”的结合,从有限的选课资源上尽量做到选课机会均等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目前而言,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规范、科学的全盘规划,未能作为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及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就必须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准确定位公共选修课程,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全盘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只会沦为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学生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设置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2.因人设课,没有严格的课程遴选程序
目前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缺乏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程序,仍处于因人开课的阶段。申请开课的教师多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或是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而开课的老师,课程容易开成普通的科普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建议:院、系各层领导应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院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制度,各系要积极推荐能反映自己学科特点、学科位置的课程,并由本系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来面对第一次来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学院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课程进行严格、公平的评审,严格根据遴选制度确定增加或淘汰课程,逐步推出一批具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课。
3.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秩序难管理
公共选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课室上课,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难以掌控,课堂上不少学生边听课边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其他课程的书、玩手机等,课堂秩序不好管理。
建议: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是保证。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课堂秩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学院管理部门要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三是管理部门也可采用“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每个教学班,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其负责“教学日志表”的反馈及协助任课教师课堂考勤等工作。考勤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譬如新华学院课堂秩序比较好的一些班级用到的考勤方法:诚信签到、对号入座法、下课前提交课堂作业或心得体会等方法,都值得推广;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任课教师除了把课讲好,还是有责任去维持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4.激励机制缺乏
该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2学分,32学时。课程学时不多,教师在32学时内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上好公共选修课程的难度比上好专业课程更难。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难以有动力申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建议:既然公共选修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在课程的酬金计算方面应该要有所偏重,教师才能有动力开设好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对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优秀的课程,应当要给予奖励,不能让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5.某些学籍管理制度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
该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有规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在系主任和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建议:可考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开始让学生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早的能接受到素质教育课程的熏陶。而专业公选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延拓,学生需修读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方可选读,则可按学籍管理原规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开始选修。公共选修课程应和其他性质的课程一样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应在成绩记载中对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目前,新华学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绩点制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绩点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该课程不重要的错觉。就各学期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来看,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差别很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务部门应该对公共选修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
四、公共选修课程规划、建设的思路
1.重视规划建设
学院领导重视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学院审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建议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委员可由主管教学院长、各系、部主任、督导等专家组成,也可由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担任。高效的委员会,对科学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直接的作用。
2.建设好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不需要一味追求开课的数量,课程可以少而精。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体系课程的整体发展,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能使课程的开设形成梯队,可促使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必须严格要求,对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要比专业主干课程还严格,方能起到发挥课程真正的作用,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转知成智的作用。
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公共选课程体系任课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加入到公共选修课程的行列;组织名师集中培训该类师资,同时让年轻的教师参与优秀课程的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依托母校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的优势,在母校聘请各学科的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公共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
五、结语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还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时教师素质要求比母体学校更高,因为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具体应用。因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重视和规划。
参考文献: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电大教育 质量提升 体系建设
一、电大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症结梳理及分析
1.电大教育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功利性的“文凭主义”和过低的课堂到课率,是构成电大教育质量提升障碍的重要认知偏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节奏的加快,对知识背景人才的能力渴求与文凭需求同时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电大教育为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凭需求者提供了良好的获取平台,同时,现实中功利主义的学习理念,使电大课堂的到课率远低于实际报读比率,个别电大课程的到课率已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甚至影响到个别课程开课要求,这一情况对电大教育质量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严峻的。电大教育教学课堂到课率的急剧降低,不止给教育质量提升模式优化带来诸多阻力,更是将教育质量提升弱化为到课率和考勤率的指标性要求,衡量电大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国内部分电大已逐步意识到学生课堂“到课率问题”的严峻性,推出了诸如考勤、随堂考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举措,落实课堂考勤、优化课堂内容。到课率问题彰显出电大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存在博弈平衡,电大教育一直以来的开放、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到课率偏低”这一现象中也起到一定的缓解和协调作用,实际调查显示,除“文凭主义”、“功利主义”等认知偏差外,更有部分电大学员基于自身实际困难而无法参加电大组织的面授辅导课程,这些原因诸如就业单位的工作压力、区域差异形成的交通、住宿等经济成本、工作时间对课堂学习时间的挤占现象等等。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力度的扩大,电大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偏远地区,到校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成为需要着重考虑的约束条件。[1]
2.电大师资队伍水平状况分析
电大师资力量在课堂教学、远程讲授等方面的提升问题。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水平的核心和关键动力因素,电大师资队伍建设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强化始终是电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方面。总体来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得到诸多方面的考量,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无法保障的学生课堂上课出勤率,疏于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听课意识,对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形成阻碍。疏于提问的课堂教育教学实际也给师资素质提升方向带来一定困惑,无法更为细致的了解所辅导学生的知识情况和具体的学习难点,给教学内容设置和随机调整带来挑战,影响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同时,电大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使这些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给电大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师资力量的形成与扩展受到严重局限。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专业、新课程的增加势必给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形成新的压力和挑战,这类课程和专业的教师聘任存在相当难度,难以请到更富有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优秀师资人员任教。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电大教师聘请进入“买方市场”模式,外聘教师存在师资紧张、管理困难的客观现实。
3.电大教育管理模式症结分析
电大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激励举措匮乏,对提升电大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直接影响。电大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激励举措能力的提升,应主要立足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目前而言,电大普遍缺乏高效、合理的激励举措和考核方案,特别是随着电大教学老师招聘难度的加大和教学水平不均衡,这一富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育教学激励考核举措和方案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就教学管理考核和激励举措的教师层面而言,管理部门缺乏可以量化的考核方案,不能更好的落实优胜劣汰的奖惩举措。例如,电大面授课程在大纲筛选、讲课内容组织、教学重点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管理选择空间,进行面授的教学老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案、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工作,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考核等多方面的实施举措,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无法设立相对较为公开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电大教学质量相关度较高的教学大纲、讲课成效和实施方案进行客观评价。在学生激励和辅导举措方面,缺乏具有独特性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机制,无法形成协作式网络平台学习方式,是电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缺口。[2]
二、电大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对策及体系构建
建立宽进严出的电大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电大教育价值体系重构,使电大教育在多渠道、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路径中,全面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
1.电大教育认知偏差的纠正策略
电大教育在过去高等教育普及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节奏,电大教育的大众普及特征开始逐步向偏远、落后区域转移,其所具备的灵活性和普适性在带给电大高等教育受众实惠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价值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其中,诸如以获取文凭为主要目的的功利主义和因现实工作及经济、时间等条件约束,而造成的课堂出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大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桎梏。相对于全脱产的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电大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和普适性特征,为渴求获得知识和才干的社会成员,缔造了一个更为广泛、自由和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基层工作输送了大量实干人才,其社会贡献度有目共睹。目前,针对到课率低的原因调查中,“功利主义”的电大课程学习占相当比重,针对这一情况,面授辅导课程的出勤考核在业务课成绩占比的提高,将有助于推动部分长期不到课堂学习的电大学员重视学习,同时,辅以具有专业负责义务和责任的指导老师、强化在校及课堂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教师管理和课堂考勤管理的双结合模式,多措并举降低缺勤率,提升电大自主、多样化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实施中,应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电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和核心内容,实现电大教育质量的总体提高和发展目标。[3]
2.电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策略
加快推进电大师资力量建设工作的制度化运行和考核模式的量化管理。制度化的人才引进、管理和利用模式,将最终有助于提高电大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而有利于教育和教学成果的提升。高校扩招给电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带来的挑战较为艰巨,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富有教学及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切实提升电大教育质量,显得尤为迫切。电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注重对高水平教学人才的招聘、考核和表彰工作,以切实的举措,来加强电大师资队伍规范化管理,明确教育教学工作纪律性要求,避免电大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或监管缺位。提出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化教学要求,是电大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点,将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传授。探索富有规律性、规范性的教学新模式,是电大教育质量提升向更高层次突破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电大教育质量在目标实现和过程监管中,更要彰显师资队伍的制度化考核要求作用,破除师资队伍建设中固有的“仅限人才引进不见人才退出”的人才聘任模式局限,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避免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建立奖惩制度明确、教学管理理念先进的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富有竞争性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给予教学及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队伍以更为宽松、科学的职称评定、专业成长和讲授学习机会,切实以切实的工作绩效激励和待遇保障拓展青年教师队伍的提升空间。
3. 电大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在教学管理路径中的选择
电大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应做到教学、管理双措并举,既要通过激励、奖惩制度,将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举措落到实处,实施严格透明的教育质量提升举措,使质量提升惠及教学队伍与学生学习双方。制度化是确立电大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合理透明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电大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切实、有效的落实举措是体现电大教育管理制度的有效示范。多措并举,借助合理化的教育质量提升模式和举措,来形成促进电大教育质量和教学模式取得长足发展的推动性力量。
三、结语
提升电大教育质量,应找准症结所在,在合理分析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举措。同时,全面、合理的教育质量提升,应纳入电大教育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中,明确电大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服务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大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辉富.电大教学质量保证:问题与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 (01)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在管理制度中存的问题
1.1.1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首先,从学校各科室的角度来看,认为学生管理是学生科、专业科、班主任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除学生科、专业科以外的科室不愿意管理学生。形成各自为阵,互不干涉的局面,教务科只管老师上课,保卫科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其余科室参与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教辅部分人员对学校中学生的违纪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以旁观着的姿态和口吻指责学校,“怎么招的学生,怎么这副德行”等,所以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只有学生科是真正的落实者,没有形成大学生管理的理念。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上课时不抓教学组织,不问学生考勤,不管教学秩序,有些教职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有时甚至包庇学生,为学生说情解围。在对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专职干部的访谈中,他们谈到,“学校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对管理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一旦发现学生违纪,消极对待的多。”“个别老师职业道德欠缺。自身要求不严格,没有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等。
1.1.2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学生个人的管理,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不同程度的存在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从而滞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根据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一学年里所学课程不及格达到一定门数分别给予留级或退学的处理。但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仍然有近一半该受到处理的学生缓轻处理,导致该留级的留不下去、该退学的退不了。就此问题笔者访问了专业科的副主任,他们认为部分学生的缓轻处理对教育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是不利的,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即使不好,只要托人帮忙就可以降低处理,对学生管理和促进学风及其不利。
1.2中职生管理对策
1.2.1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职能弱化,近年来就如何强化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讨论热烈。收效也比较直观。但是怎样改进中职课堂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似乎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日渐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严峻问题。
1.2.2没有真正发挥专业科二级管理的职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组织是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组织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多采取两种组织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决策层是校党委或校长。习惯上,学生管理的具体组织机构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部分,从学校一级管理层看,思想教育由团委主抓,主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学生科主抓。是学生工作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大部分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从基层组织来看。与之相对应分别设班团支部和班委会。另一种是设立专业科。实行二级管理(相当于大学的院、系运行机制)。专业科中也设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专职教师,业务上同时受学校学生部门和专业科的双重领导。各班配有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负责班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第一种适合规模小一些的学校。第二种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由于自主招生,各所学校的规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大而统的管理模式不如分而制之,要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效的结合。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健全学校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内部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用事业、感情、薪酬留住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完善学校专业科的二级管理机制,在现有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科的职能。就学生工作而言,明确学生科和专业科的职责,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大学课堂考勤管理制度范文6
2003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反思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功利化行为时,我们也必须从制度层面去思考问题。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热衷于“要分”,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数直接影响着评奖、评优、保研、出国、转专业、做交换生、参加夏令营等。众所周知,大学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由于刚性阅卷原则的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可协调的空间不多,老师的“自由裁量权”也主要集中在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涉及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论文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浮动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向国外看齐,平时成绩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占到了80%。但是,平时成绩的管理没有跟上理念的步伐,不仅具体构成没有统一要求,登载也不及时,往往是老师最后根据印象打一个总分。这样,就留下了学生“要分数”的空间。
实际上,学生平时成绩管理的不到位,还导致很多老师平时的教学辅导工作不到位。比如,并不是每次课都严格记载了考勤,对学生的论文、作业也没有仔细批阅,课堂表现也没有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等等。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并没有真正转化到平时,所以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现象,也多发生在期末考试前后。如果对学生平时成绩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自然会大大提高。即使依然有学生向老师“要分数”,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要分数”的现象总体上自然会减少。
毫无疑问,学生向老师“要分数”异化了大学师生关系,使校园变得更加功利,在制造很多实际不公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但要堵住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口子,根本的还是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对学生成绩管理、特别是平时成绩精细管理的制度,减少“要分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