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划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划分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1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力提升我县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3

(一)组织机构健全,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区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头,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示范区项目纳入督查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和通报制度。区目标办把示范区任务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该项自查得分10分)

(三)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农建示范区宣传,先后在省、市、区等各级媒体上发表各类示范区宣传报道篇。(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资金投入(该项自查得分10分)

(四)市级财政投入400万元,区级财政投入688万元,比去年投入890万元高22.2%。(该项自查得分6分)

(五)资金管理规范,实行了专帐管理和报账制度等,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该项自查得分4分)

三、机制创新(该项自查得分35分)

(六)投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优惠、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民营办水、社会兴水。(该项自查得分3分)

2、按照《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县级“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示范区建设实际,整合省、市涉农项目资金5770万元,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建设,整合方案科学合理,成效明显。(该项自查得分4分)

3、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群众筹资投劳。(该项自查得分3分)

(七)建设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严格按照民办公助的有关要求,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建设与管理并重,投资与投劳并举,用活用好财政资金,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该项自查得分5分)

2、积极探索“竞争立项、公示透明、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建设新机制。(该项自查得分5分)

(八)管理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5分)

1、落实了工程管理主体、责任和措施;明确了水权划分、产权明晰、协会管理的管理机制和创新工程运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2、及时组织项目自评和验收,竣工报告、审计报告和财务决算等软件资料齐全,数据统计准确。(该项自查得分5分)

四、实施效果(该项自查得分35分)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4

关键词:盐城;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66-04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保护耕地的重视。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容乐观[2-3]乃至呈下降趋势[4-5]。保护耕地刻不容缓,然而提及保护耕地,大多数人忽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相对于耕地数量的有形减少而言,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的,难以察觉,但其影响绝不亚于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6]。本文分析了盐城市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期对盐城乃至我国耕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7]。耕地数量刚性减少,耕地质量提高速度落后于社会发展速度,粮食需求又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提升耕地质量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盐城市是农业大市,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至关重要。

1.1 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粮食增产丰收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培肥土壤,提高抗灾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基础。近年来,盐城市各地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应用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为盐城市粮食总产“十连增”、农业持续丰产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耕地数量下降不可逆转的形势下,要实现粮食产量连增,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1.2 夯实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基础的需要 盐城市耕地类型多、人均耕地少、中低产田面积大,严重阻碍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8]。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因地制宜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1.3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只要耕作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营养条件均衡、肥料使用科学,农田基础设施完好,就能保证耕地高产。因此,将良种、良法、良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提高单产上下功夫,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1.4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耕地质量对农业的可持续性有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作保证,而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又依赖于耕地的生产力和清洁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提升耕地的抗灾、抗逆能力,还能促进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耕地质量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盐城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1 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落实关键措施,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盐城市高标准农田比重由2006年的35%提高到2013年的44%。指导农民科学利用好人、畜、禽粪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家肥利用效果。加快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万t以上。目前盐城市耕地土壤肥力普遍提高,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了6.77g/kg,增幅达49.35%;土壤全氮含量上升了0.26g/kg,增幅达26.45%。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广 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5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实施,2011年启动整建制推进,2013年开始推进“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盐城市先后实施了近4 500万元的国家和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推广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近30篇,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66.7多万hm2次。通过采土测土和田间试验,掌握了盐城市耕地质量状况、变化规律和作物需肥规律,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建成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应用。建立了“统一测配、定向生产、连锁供应、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五个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模式(县有一个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镇有一幅施肥分区图、村有一张施肥推荐表、户有一张施肥建议卡、经销网点一次性供齐配方肥)。农民施肥方式由“经验”施肥走向了“精准”施肥,有力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3 耕地质量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盐城市完成了2个国家级、43个省级、86个市级和129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成了覆盖全市、功能齐全、运作规范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开展动态监测。扎实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各县(市、区)完成了对耕地地力等级的科学划分,定期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辅助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2.4 土肥新技术逐步推广 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10]。先后实施“平衡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少免耕技术等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截至2013年底,推广商品有机肥40万t,应用面积14.3万hm2;保有秸秆还田机械近3 000台,机械化秸秆还田19.33万hm2;境内拥有有机肥企业11家,消纳有机肥17.5万t[11]。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2.5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突破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江苏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2]。盐城市及时召开了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掀起宣传贯彻热潮,提高了《条例》的社会影响力。各级农业部门根据《条例》要求,调整完善了工作机构,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责任落实,努力做到管理有机构、工作有手段、行为有规范,为履职尽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盐城市成立了全市耕地质量评定委员会,开展了耕地质量评价、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毁损耕地质量鉴定等工作,耕地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入规范化运作轨道。

3 耕地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30a时间,由于生产方式变革、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以及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信息已不能反映土壤质量现状。

3.1 基础设施老化,农田基本建设弱化 受建设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许多田间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尽管近些年来,各级逐步加大灌区改造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部分骨干水利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田间工程的整治相对滞后,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脆弱。

3.2 耕层厚度变浅,耕地养分失衡 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过度施用及不合理耕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小动物减少,耕层平均厚度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4.6cm下降到11.5cm,土壤容重由1.29g/cm3上升到1.32g/cm3,已影响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大量研究表明,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质量逐步下降[13];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14]。盐城市耕地养分非均衡化现象日趋严重,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30a来含钾肥料使用少,全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4.74%,部分长期进行粮棉生产的地区,正由“富钾”向“缺钾”转变;含磷肥料过量使用,全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上升幅度达384.96%,但区域分布不平衡,部分粮棉主产区缺磷,城郊菜地则明显过量;土壤pH有下降趋势,平均由7.93下降到7.45,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3 “三废”排放加剧,耕地污染加重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生活污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等肆意向农田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重金属累积等,已造成耕地的显性和隐性污染。耕地被污染后,不但农作物产量降低,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与2006年相比,43个省级监测点土壤样品6个土壤重金属指标中5个指标、六六六、DDT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土壤环境质量存在退化趋势,但土壤总体清洁。

3.4 耕地占补重数量轻质量,以次补好[15] 各种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城郊的良田沃土,而补充的耕地则是沿海滩涂、荒地,土壤肥力低,后续培肥措施跟不上,地力明显不如被占耕地。这些补充耕地即使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肥措施,也需要几年的耕种,粮食生产能力才能达到一定水平。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耕地是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保障,耕地质量关系国计民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4.1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在完善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经济、果蔬、园艺作物拓展,扩大技术覆盖面,力争到“十二五”末,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所有农户、主要作物“全覆盖”的目标。大力推广数字化技术,做到配方单到厂、建议卡到户、配方肥下地。一是深化农企合作。按照“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公平公开、择优合作”的原则,选择积极性高、信誉好、实力强的肥料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与供应。鼓励企业运用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构建基层肥料直供网点,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配方科学、价格合理的配方肥料。二是加强培训示范。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肥料经销商的培训,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突出抓好肥料经销商技术培训,努力将肥料经销网点打造成帮助农民选肥配肥的助推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传播者、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应用的展示窗、配方肥销售推广的主力军。要按照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的“四有”要求,确保“示范片”到村。三是及时更新成果。积极开展周期性采土测土和针对性肥效试验工作,及时更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数据,适时指导基层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最新的数据配肥供肥。要扩大触摸屏查询和智能化配肥机的配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方便农民快捷地查询主推肥料施用配方、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4.2 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以实施好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统筹考虑建设条件和施工季节,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加强田间灌渠、排水沟、排灌站及涵洞、闸门等配套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平整、沟系疏浚、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做到早建设、早收益。二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批复文件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拖延建设工期。严格实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建设成效。三要做好建设项目储备。科学制定总体规划,选定建设区域,明确建设内容,合理安排年度计划,按照省农委印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编制大纲要求,提前编制下年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和申报准备。

4.3 切实加强有机肥推广应用,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对农田有机肥的投入,努力提高耕地地力。一方面,要规范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根据无公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消纳规模畜禽养殖等产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要优选项目实施区域,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加强对中标企业所供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力争每年全市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规模达10万t以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墒沟埋草、秸秆覆盖、行间铺草、生物腐熟等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努力实现秸秆全量就地还田,杜绝田间焚烧秸秆现象。同时,在沿海盐碱良地区,积极发展冬季绿肥种植。

4.4 全面强化耕地质量监测,掌握耕地质量变化动态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要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着力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建设,建立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点和试验示范区,改善监测设施装备,推进装备水平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二要扎实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全面建成全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数据库。启动全市区域地力评价,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评价。同时,以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三是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与预警报告制度。充分发挥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功能,对耕地质量监测、耕地地力评价数据进行开发应用,规范耕地质量动态信息与预警报告,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4.5 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耕地质量管理工作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稳定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条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培训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和技术指导到位。一方面加强多方合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共赢局面。通过信息沟通、工作交流、项目合作、联合执法等,加大农业系统内外联系,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耕地占补平衡、量质并举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合作,全方位、多模式推广应用配方肥,真正打通配方肥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失农时,供肥到点,应用到田。与科研院所协作,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与集成,为科学施肥水平的提高、退化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耕地质量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任笑嫒.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5-6.

[3]李爱青.浅析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下降原因及强化建设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2):1-2.

[4]沈仁芳,陈美军,孔祥斌,等.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J].土壤学报,2012,49(6):1 210-1 216.

[5]李应中.2012年我国粮食形势综合分析(二)[J].中国农业信息,2013,5:6-9.

[6]倪绍祥,刘彦随.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18(2):83-85.

[7]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J].江苏农村经济,2012,5:72-74.

[8]曹静,宝胜.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思考[J].理论观察,2013,5:76-78.

[9]倪丹,王礼焦,孙皓.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现状与发展措施浅议[J].耕作与栽培,2010(6):14-15,19.

[10]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11]秦光蔚,陈爱晶,周祥,等.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 527-3 529.

[12]徐茂.江苏省推动耕地质量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7:37-39.

[13]刘春梅,黄子乾,唐宗明.合浦县施肥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3:261-263,265.

[14]林爱华,陈斌,吉训凤,等.海安县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2):28-30.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5

针对城镇化建设与优质耕地分布空间上高度重合的实际,决定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既包括总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和结果安全,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面对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等挑战,必须始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权重,强化耕地保护指标优先制度。二是统筹安排可用于耕地保护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等,重点推进土地整治,集中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在全面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耕地储备库,用经济手段大力推进跨区域补充耕地制度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分配使用制度,对承担跨区域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

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承载人口和产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

一要做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城镇化目标、模式和空间格局的协调,严格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规模边界、禁止建设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对城乡建设规模、布局和形态的管控,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确保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二要建立完善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产权明晰、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城乡土地整治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推进废弃居民点与废弃工矿用地复垦调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存量闲置土地再开发、旧城区与城中村改造等,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中释放发展空间,在统筹配置城乡土地中提升用地效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三要加快制定国土规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管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用途管制“一张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遥感监测和监督监管。四要将现行法律设定的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未利用土地开发审批等行政许可,整合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进一步完善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五要改进和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类下达、分别考核的有关规定,按照从严控制大城市、适度安排中小城市、支持县域和重点镇发展的原则,分解下达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并建立计划指标执行考核、预警机制。六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快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修改办法,抓好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评估,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调整制度。

针对摊大饼式发展和高资源投入等现行城镇化模式、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必须细化城镇化土地利用评价与资源承载研究,审慎决策建设用地配置问题

高标准农田划分范文6

一、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功绩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张桌子、三把椅子”组成的滦平县农开办,经过领导的呕心沥血的筹谋,经过全体员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绩。在2005获得河北省坝上土地治理项目“先进县”称号,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土地治理项目“创业杯”称号,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曾多次获县委县政府 “实绩突出单位”“特殊贡献奖”等奖励,并且在档案内业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事实证明,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县的服务“三农”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工作业绩

农开办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滦平大地上的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农业开发业绩。尽十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诸如金沟屯、张百湾、小营、红旗和虎什哈等五个强乡重镇镇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滦、潮河干流区完成26个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滦平县长山峪维祥香瓜基地、王家沟农场日光温室园区、张百湾河北徐国友蔬菜示范园区、偏桥日光温室采摘园区、两间房和偏桥食用菌示范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2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生态治理项目10个,科技推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90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333.0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33.02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14万亩,人工造林16.38万亩,科技推广3.5万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旧井81眼,配套336台套,修防渗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29.85km,架设农电线路39.94km,修农田路61.3km。

经调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亩年增产粮食200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70万kg,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440万kg。森林覆盖率提高3.66个百分点。年节省水资源780万m3。治理后的项目区达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连,地下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电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成绩显著。

三、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农业功能区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先后实施坝上生态农业项目、土地沙化治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几类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县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滦潮河干流区和滦潮河川沟区。

1.滦潮河干流区

包括金沟屯、大屯、张百湾、虎什哈、红旗、小营等六个镇,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干流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经济比较发达。在治理过程中,以大力发展防渗渠系配套为主线,以新打浅井、维修旧井、地下输水管道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树造林,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瓜、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在农业措施上加大农田路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亮点工程,使其成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示范窗口。

2.滦潮河川沟区

包括安纯沟门、巴克什营、平坊、滦平镇、长山峪等的5个乡镇。该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力条件差,在治理过程中兴建一批蓄、引、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地下输水管道、扬水管道,推广先进的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灌沟排。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四、农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县人均耕地仅1.03亩。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也影响到干群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农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2.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从2011年起,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为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中的筹资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农民投工投劳不但工程质量难以统一,而且效率较低。而用专业的机械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还容易在农民自筹上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3.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农田道路、防渗管道出水口、水闸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村级经济薄弱使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体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管护意识差。例如,有些机井、农田道路、农电线路、防渗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管理拖拉;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二是公安机关对损坏行为缺少惩治力度。由于对工程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因而难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变压器、农电线路、启闭机、闸板、泵房门窗等野外工程丢失;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冻融损坏严重,致使部分工程报废。

4.单位投资标准、质量标准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质量层次不齐

1999年平均亩投资10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的不断提高,发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资标准偏低,当时国家只对工程材料费进行补助,且由村级组织出农建工施工,施工标准低,致使工程质量不高。虽然现在提高了标准,但材料费和人工费的迅猛增长,项目自筹又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地块所需工程建设内容不能一次性解决。

四、今后我县农业开发工作发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项目建设布局如何?项目发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即应该回顾以往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开拓更新思路,使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需要。

按照国家农开办的要求大力实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完善提高滦潮河流干流区骨干粮区工程建设以外,注重县周边小乡小镇建设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扬水蓄水工程、风能提水等形式满足偏远山区耕地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板栗山楂等林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加大经济欠发达周边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镇之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1)金沟屯镇梁后村——张百湾五道岭村的滦河干流区和虎什哈镇大河北村——虎什哈镇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区,实施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高产高效。

(2)巴克什营镇、长山峪镇、付营子乡发展以果品、瓜果为主的御路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实施喷灌、微灌技术。

(3)付家店乡、马营子乡、邓厂乡、虎什哈金台子川、五道营乡、西沟乡、平房乡、安纯沟门乡等地段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山地林果产业,推广集雨蓄水、截潜流蓄水等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实施节打蓄引工程。

(4)大屯乡、滦平镇主要发展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推广新品种、提高蔬菜品质以发展微灌为主,提高品牌战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下工作:

1.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化解工程建设中各种矛盾,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耕地一经流转后,首先解决工程规划散乱局面,统一种了植结构,打破组户界限,使工程规划布局趋于合理。其次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让流转经营大户出工、出资,补充了项目自筹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工程占地问题易解决,因为农民将延包期内耕地流转出去,本身已获利,自己又打工挣钱,对工程占地问题意见相对减少,为项目区高标准设计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区耕地流转后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五,有利于项目管护,土地流转后,落实了管护主体,工程由经营大户看管,有人维修,并能落实管护资金。我县2011年项目区规模5000亩,共流转耕地4400亩,占建设规模的88%,建设占地1000余亩高标准温室园区一处,占地400亩科技含量高的喷灌园区一个,占地600亩高标准园林园区一处,占地500亩的乳牛、肉牛青储饲料基地一个。且项目区统一平整后经营户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农用机械耕作与运输,使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得以普遍应用。使2011年项目区结构调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区上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记其功”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统一考评”等原则,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资金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是:各部门相互协调项目申报时间,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项目申报内容重复,工程重复建设,有的无法实施,还容易产生借用工程现象。只有统一申报时间,各方项目管理单位共同商议区域项目整体规划,按计划分工设计自己项目,才可能达到资金合理整合。整合资金有利于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等分散的资金统一聚集,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推进互补,推进项目区档次的提升。

3.降低农民自筹比例或取消农民自筹,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和适宜的补偿标准,解决部分农民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各乡镇对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比例已降为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换言之,亩均自筹资金额度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一样重。因此,建议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硬性规定,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乡村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可优先立项。

4.搞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自身结合,发挥农业开发自身“综合”优势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应逐步提高,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使工程建设——基地——产业三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链条效应,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到哪里,结构调整就跟进到哪里,以开发带动产业,以产业放大效益。重点围绕高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产业特色,发挥农业开发自身合力效应,促进项目发展。

5.完善先建后补机制,加快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