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1
一、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思路
Michael T. Dugan等(1991)将三类活动现金净流量及总的现金净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规律排列组合成8种类型,见下表1的下半部分。为了较为准确地确定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本文细分为9个时期:初创期、成长前期、成长后期、成熟前期、成熟中期、成熟后期、衰退前期、衰退后期和深度衰退期。这样就出现了16种变化,排除2种不可能的情形,还有14种变化。当然这14种变化最终还是归结为上述8种类型。全部情况如下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Clyde P. Stickney & Paul Brown,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Statement Analysis, 4th Edition , pp.69~78, The Dryden Press, 1999和 Michael T. Dugan, Benton E. Gup & William D. Samson, Teaching The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9, pp.33~52, Table 1综合整理而成。
1.非常稳定,经营活动现金流十分充裕,既可以支持固定资产等长期投资,也可以偿还债务。
2.多方收拢资金,多见于准备收购和兼并其他企业的企业。
3.靠外部筹资和出售固定资产等以弥补现金流的不足,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恐有问题。
4.严重衰退,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只能大量消耗前期现金存量。
本文判定企业生命周期的思路为:首先从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增长状况推定各主导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再通过叠加推出企业生命周期。而后从另一方向即现金流量表上三类现金流的变动规律另外再推断出企业生命周期。最后参考行业周期并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最终结论。这种相互验证的做法能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如何判定企业生命周期-实例说明
下面就以QH公司1999年~2004年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来具体说明如何运用财务分析法判定企业生命周期。
QH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制造和销售;网络、软件、系统集成与信息服务;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设备;精细化工及制药等。图1和图2分别列示了QH公司1999年~2004年间各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和毛利的构成。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业1999年~2004年间收入占比处于61%~81%之间,毛利占比处于50%~70%之间;能源业同期收入占比处于18%~26%之间,毛利占比处于27%~36%之间。显然后者的盈利能力强于前者,即QH公司的利润增长点主要在第二类业务即能源与环境工程与设备上。但这两类主营业务中以信息业占更主要地位,而信息业中又以网络、软件、系统集成与信息服务占绝对主要地位。所以从根本上看,QH公司的生命周期主要由第一类业务中的第二类服务的生命周期来决定。图3和图4分别列示了QH公司1999年~2004年间各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和毛利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类业务的增长趋势和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增长趋势高度一致,都是在1999年~2001年间高速成长,属于成长期;2002年增长放缓,属于成熟期;2003年~2004年间又有所恢复,重新进入成长期。能源与环境工程与设备业1999年~2000年间高速成长,属于成长期;2001年~2002年间放缓,属于成熟期;2003年~2004年间又有所恢复,又重新进入高速成长期。由此可见,QH公司最终的周期规律如下:1999年~2001年间处于高速成长期,2002年属于成熟期,2003年~2004年间又重新进入成长期。
以上是从销售收入和毛利的角度运用叠加法推断QH公司的企业生命周期。下图5是从合并报表上所展示的三类活动的现金流量的状况来推断QH公司的企业生命周期。不过,首先要说明的是,现金流量表只能用于反推企业整体生命周期。推断产品生命周期还是要根据上述收入与毛利的数据来进行。从图5可以看出,1999年~2004年间QH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一直是正、负、正的规律,根据表2,这表明QH公司始终处在成长后期或成熟前期。再观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2000年筹资额剧增,随后在2001年又剧减,此后2002年~2003年间又小幅回升,直至2004年又剧增。最后再观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额1999年~2002年间一直在大幅增加,2003年有所减少,2004年又再度大增。企业只有处于成长期时才需要大量筹资并大量投资于固定资产,如果这一速度放缓,则表明企业已进入成熟前期了,因为这时企业本身已能产生较为充裕的经营现金流了。所以,QH公司最终的周期规律可判定如下:1999年~2001年间处于高速成长期,2002年属于成熟前期,2003年~2004年间又重新进入成长期。这一结论与上述根据收入和毛利所判定的结果一致。
三、运用企业生命周期规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在判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以后,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管理:其一,可以为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一个可比的评价标准;其二,可以根据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选定各阶段应侧重的评价指标,以便确定评价工作的主次轻重,提高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效率。表2就是对各阶段应侧重的各种评价指标的总结。从表2可以看出:初创期的企业相比衰退期的企业更侧重非财务指标,而成熟期的企业比成长期的企业更看重财务指标
四、结论
以上从财务层面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除了论述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来判定企业生命周期外,还论述了在判定了企业生命周期之后,如何利用周期规律对企业实行有效的、动态的管理,即如何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体现这种周期管理的思想。应该说明的是,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不可能很准确。因为企业在一个时期经常体现出几个时期的生命特征。所以,只能根据企业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周期特征来对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尽管如此,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和研究依旧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领域。因为经济生活中周期现象十分普遍,将周期因素纳入考虑能使管理实践更有效、也更深入。
参考文献:
[1]Clyde P. Stickney, Paul R. Brown,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Statement Analysis, 4th Edition, pp.69~78, The Dryden Press, 1999
[2]Michael T. Dugan, Benton E. Gup & William D. Samson, Teaching The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9, pp.33~52, Table 1
[3]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4]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管理世界,2004(4)
[5]王冬梅:数学推理方法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的妙用.财务与会计, 2005(12)
[6]马力安:如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财务与会计,1999(5)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2
关键词 财务分析 资本博弈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一、“雷士照明”发展历程
(一)雷士照明初创大捷。
1998年底,吴长江出资45万元,杜刚与胡永宏各出资27.5万元,共以100万元的注册资本在惠州创立了“雷士照明”。以“控制权与制约关系并存”的结构为基础,三位同窗合力将企业迅速做大。
(二)经营理念导致分家。
吴长江一直想把企业做大,赚了钱就要投入,而其他两位股东则希望赚了钱就要分红。股东间矛盾逐渐升温,吴长江逐渐受到两位股东的联合牵制。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吴长江出售股权,三人的股份形成33.4%、33.3%、33.3%的均衡状态,工资、分红也完全均等。
在这之后,吴长江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开出退出条件:以8000万作为交换将自己的股权出让给胡、杜二人所有。然而,吴长江离开不到一周,便遭遇雷士全体经销商的倒戈,要求吴长江重掌企业,其余两位股东被迫各拿8000万元,彻底离开企业,此时企业流动资金全部支付两位股东。
(三)金融资本的介入。
2005年底,一位叫“毛区健丽”的资本达人开始协助吴长江融资。2006年6月,毛区健丽出资994万美元,购买了“雷士”30万股股份,占比30%。2006年8 月,在毛区健丽的牵线搭桥下,“软银赛富”投入的2200万美元,占“雷士”股权比例35.71%。2006年3月,经柳传志介绍,叶志如女士借了200万美元给“雷士”,并在到期前进行了“债转股”,叶志如对“雷士”的200万美元债权,转变成3.21%股份。
2008年8月,“雷士”以“现金+股票”的方式收购了“世通投资有限公司”,其中须支付现金4900余万美元。为此,“高盛”与“软银赛富”联合向“雷士”投入4656万美元。吴长江的持股比例因稀释而失去了第一大股东地位,持股34.4%,而“软银赛富”则因先后两次投资,持股比例达到36.05%,成为第一大股东,“高盛”以11.02%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三大股东。
(四)产业资本的觊觎。
“施耐德电气”作为产业的觊觎者,一直希望可以拥有“雷士照明”的渠道。2011年7月,“施耐德”以4.42港元/股(较当日收盘价溢价11.9%)的价格,从股东手中受让了2.88亿股股票。施耐德耗资12.75亿港元,股份占比9.22%,成为雷士照明第三大股东。
在这种悬殊力量对比背景之下,创始人吴长江最终出局。更为关键的是,吴长江空出来的CEO职位,由“施耐德”的张开鹏替补上,这更加强化了“施耐德”在“雷士照明”的控制权,以及进一步控制“雷士照明”的企图。
二、造成雷士困境的因素
“雷士照明”一直是中国照明行业的佼佼者,从创立之初的专卖店模式到后来的运营中心,都走在了照明行业的前列,并保持着遥遥领先同行的增长速度,2010 年的香港上市,更是让“雷士照明”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回顾“雷士照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投资者的资本博弈,造成“雷士”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东经营理念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差异。
创业初期,吴长江联合杜刚、胡永宏两人将“雷士照明”的品牌推向市场,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他们三个原始股东之间的关系却因经营理念和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而逐渐恶化。
吴长江的经营理念是:公司财富最大化。即将先期利润扩大再生产,拓宽营销渠道,进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而杜、胡二人的目标则是:获取最多的股利。观念上的分歧和目的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吴长江受到另外两位股东的联合抵制。从董事会决议的“每月分红”到杜、胡二人要求的均等分红,到吴长江被迫转让股权以达到分红一致,再到吴长江的销售营销渠道改革遭到杜、胡二人的强烈反对,三位原始股东的矛盾全面爆发,以致吴长江不得不提出分家的条件。最终的结果是,全国经销商的大力支持使得吴长江重新掌权,另两位股东则以“股转债”的形式退出了“雷士照明”。这从一定程度上给“雷士”以及吴长江后来面对资本困境埋下伏笔。其根本原因正是原始股东之间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理解。
(二)对待金融资本介入缺乏谨慎。
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积累来寻求发展,虽然是保持低风险的一种稳健做法,不过,这种缓慢的发展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寻找投资人进行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常见的融资手段。
“雷士”的教训在于:吴长江对待金融资本的介入,态度过于随意,没有综合考虑特定资本介入的风险,只着眼于短期弥补资金缺口的目标,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排除毛区健丽这一关键人物的诱导,吴长江本身并没有对投资者保持足够谨慎的态度。从“软银塞富”和“高盛”挤占股权,到“施耐德”成为“雷士照明”的第三大股东,吴长江始终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股权一步一步被稀释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产业大鳄们联手设计的连环局。假使吴长江能清醒地意识到投资人引荐大鳄型产业进入企业的意图,或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让自己的股份逐渐被投资人一一瓜分。
(三)融资管理的缺陷。
资金作为企业机体的“血液”,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不同企业的投资需求不同、生产产品不同、资金周转速度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必然会发生资金多余或不足。为调剂资金余缺,有必要进行资金融通,企业运用一定的筹资方式,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的财务活动。
“雷士照明”融资的主要动机则是源于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为弥补由于胡、杜二人的撤股而造成的资金缺口,即支付能力出现了困难。“雷士”公司在整个融资的过程中,以发行股票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以“债转股”作为辅助。
对于叶志如女士提供的200万美元,“雷士”采用了“债转股”的形式,及时获得了部分流动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的压力,在“债转股”后,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了负债率从账面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其余的大部分融资则是通过投资方认购股票获得的,属于权益融资。发行股票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到的是一种长期使用资金,没有到期期限,所以筹资风险很小。第二,股利分配的多少或者是否分配股利,是由董事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需要而定,所以发行股票不存在固定股利负担。第三,权益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公司信誉,为公司吸收更多的债务资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发行股票同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在增发股票时,难免会增加新股东,分散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因此,融资方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性和敏锐的洞察力,纵览全局,透彻的分析企业的现况与长远目标,在风险的可接受范围内,选择最为恰当的融资方式。或许可以依照李彦宏的模式设计投票权,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控制权,把握住自己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三、资本达人的融资博弈
(一)融资博弈的过程。
“雷士照明”由于分家导致的资金被“抽干”,为企业资金“补血”之时,又经历了一场资本博弈,而在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亚盛投资的总裁,专门从事融资顾问服务的毛区健丽。
毛区健丽先期向“雷士”提供了2000万元的借款,帮助“雷士”进行资金周转。随后,她在短短的数月内找到投资人:“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的妻子陈金霞、优势资本总裁吴克忠、个人投资者姜丽萍。毛区健丽说服她们三人共同出资400万美元(陈180万、吴120万、姜100万),为“雷士照明”投资。毛区健丽向出资人承诺,投入这400 万美元可以获得“雷士”10%股份,但是三人的资金必须先以她的名义投入“雷士”,之后再将“雷士”的股份转给她们。2006年6月,毛区健丽以合计994万美元获得了“雷士”30%的股权。入股交易达成后的第二天,毛区健丽随即把雷士10%的股份(10万股)转手兑现给了陈金霞等三人(
令人惊异的是,毛区健丽入股的994万美元,对应“雷士”的市盈率(每股股价比上每股收益)估值只有4.7倍(依据“雷士”2005年净利润700万美元推算)。通常而言,企业的第一轮融资,投资方给出的估值一般是8~10倍市盈率。无疑,吴长江把企业的股份卖了个“地板价”。实际上,陈金霞等人的400万美元实际上是以5.7倍市盈率入股的,而毛区健丽本人的现金出资部分则以3.5倍的超低市盈率入股。那么,相较于陈金霞等三人投入400万美元只占有10%股份,毛区健丽是格外划算的。
毛区健丽虽然趁机获利不少,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着眼物色更大的资金来源。一个多月之后,“软银赛富”在毛区健丽的牵线搭桥下为“雷士”投资2200万美元,购买了“雷士”约55.5万股股票,占比35.71%。“软银赛富”入股“雷士”的市盈率估值约为8.8倍,远高于毛区健丽入股的市盈率,属于正常范围。
毛区健丽个人实际出资494万美元,购得雷士20万股(占当时20%股权)。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她向其他一些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分批出售了部分“雷士”股票,并从中赚得利润。截至“雷士”上市之时,毛区健丽共计套现四次,合计近1200万美元。仅此套现金额,已经远高于她当初的投入数额,她手头仍剩余近70%的股票。
“雷士”上市以后,毛区健丽将这部分股票在股价4港元上方陆续套现大约8000 万美元。综合计算,毛区健丽以494万美元的投入,至今获得了9200万美元的收益,近20倍回报。
四、结语
其实无论是从“雷士”公司的融资还是从毛区健丽个人投资的角度,都是成功的。
投资讲究的是利益,而不是学雷锋。资深投资人在危难时刻慷慨解囊援助,吴长江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当时被幸运眷顾的滋味。但是作为金融界资深人士,在风投行业经营多年的毛区健丽俨然是不动声色的“资本猎手”,促使她这样做的绝不仅仅只是一时的感性和侠义心肠。中国照明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雷士照明”产品的发展战略以及吴长江带领下的优秀经营团队使她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雷士照明”只是遇到了暂时的资金运转的困难。资金危机暂时缓解,“雷士照明”很快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亚盛投资”通过对“雷士”的全面考察,发现了企业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隐患。像所有的成长型民营企业一样,这些问题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阶段中回避不了的基因性缺陷,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内部整合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戴永良,孙晓勇.财务管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2]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 财务战略 策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通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效果决定的,从某种角度讲,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把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正因为此,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财务战略选择去决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资源配置和使用模式,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实施策略,从而培养、提升和巩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延长企业寿命。
一、企业初创期财务战略实施策略
在初创期,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培育过程,由于受企业资源有限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初创期仍然较低,这反映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因此,企业在初创期实施财务战略,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财务制度,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在初创期公司财务和家庭财务不分,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第二,要合理筹集资金,包括正确地预测资金需求,尽快熟悉各种筹资渠道,努力降低资金成本等。但是由于企业在初创期经营不稳定,且财务制度不健全,外部融资受到很大限制,使其不得不较多地使用权益资本,依靠投资者的追加投入、或新投资者加入、或企业利润留存等方式增加可供使用的资金;不过企业在初创期也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方向,选择有利的盈利方式吸引风险投资者投资,合理使用风险资本;或者通过投资于政策支持的行业或区域,争取使用政策性资金满足发展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所以在初创期筹资战略主要解决的是资金的可获得性。第三,企业在投资战略方面要通过内部获得发展,有计划有保障的投入研发费用,积极开发新产品,获得专利和专有技术,并努力开辟根据地市场,争取获得竞争优势。从我国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考虑,企业在初创期最好实施集中战略,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某一细分市场或某一地区市场,重点投资于特定目标,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发挥学习效益,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其次企业在该阶段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通过开发新产品,以独特的产品独领,并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改进产品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加大销售投入、开发销售市场、开拓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影响、树立产品形象,为企业获得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提供保证;最后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适量扩大设备投入,争取取得规模效益。第四,企业在分配管理方面宜采取低收益分配政策和非现金收益分配政策,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和现金流留存,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二、企业成长期财务战略实施策略
在成长期,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提升可以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在该阶段企业的年均专利和专有技术获得数都增加较多,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强,新产品开发速度较快,新产品产销率较高,由此带来了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企业的净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EVA也都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投资渠道多,资金需求量大,导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偏低。鉴于此,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企业在成长期不但要加强成本管理,还要建立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途径。在成长期,企业最好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促使企业增加高效作业和增值作业,减少低效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成本占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应建立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途径,要以科学的方法准确计算企业的存货数量,尽量减少存货资产对资金的占用,并加强信用管理,减少应收款项资金的占用。第二,在成长期,企业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日渐健全,自有资本不断扩充,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外部筹资比初创期相对容易,所以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要以资金成本的高低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在外部筹资方式方面,企业除了可以利用银行贷款外,还可以利用商业信用,通过赊购等方式筹集资金,缓解资金压力,扩大资金来源;该阶段如果企业有条件还可以考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第三,在投资战略方面企业最好采取一体化投资战略,即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增长;或是进行纵向扩张,进入目前经营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长。不过伴随着一体化投资战略的实施,企业更应确保足额的研发费用和优秀的研发人员到位,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新产品研发速度和产销率,通过这些努力来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股东权益增长率、EVA。企业应将人力资本投资纳入投资战略,加强对中高层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相应的人才稳定和人才吸引战略,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增加投入。第四,在成长期,企业在分配管理方面,由于企业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开始大幅增长,为使投资者分享企业的经营收益,企业须将一部分经营利润分配给投资者,但因企业在成长期资金需求量大,该阶段利润分配往往宜采用送红股或转增的方式,既让投资者分享经营业绩,又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
三、企业成熟期财务战略实施策略
在成熟期,企业在成长期财务战略的实施的基础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了生命周期中的顶峰,这是由于企业在该阶段有充足的研发费用投入和更多优秀的研发人才加盟,企业的开发能力处于最强阶段,开发速度迅速且新产品产销率是生命周期中最高的,依赖这些优势,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增加稳定,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增长率、EVA也都达到了生命周期中的最大化。因此,在成熟期,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财务战略定位方面,由于在成熟期企业的市场地位较为稳定,市场占有率较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强,各种筹资渠道畅通,所以此时企业应采用维持型的财务战略,通过多元投资或并购等方法,抓住产品和市场上的多种机遇,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积极开发新产品,从而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维持企业规模和盈利水平,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巩固与完善企业的巅峰时期,追求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最大化。第二,在资金筹集方面,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的资源和研发费用投资时,应该采用相对保守的筹资策略,也就是说,尽量使用自有资金,少负债。这是因为成熟期的企业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充裕的现金流入,研发费用所需资金和其他投资所需资金通常以内部资金为主,企业可通过利润留存、招‘活资金存量等方式,通过挖掘内部潜力筹集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不过,企业在成熟期应把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第三,在投资战略方面,成熟期的企业应确保研发费用投入的持续性,通过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企业能够研发更多的新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专利和专有技术,这样的持续创新能够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保障着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净资产增长和股东权益、EVA都持续增长并最大化。同时,为了获得防同效应并分散投资风险,成熟期的企业可以考虑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围内实施多元化投资,这样可使企业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分散风险,还能把企业经验运用到新领域,通过资源共享和经营匹配,进行价值链整合,迅速建立起比单一经营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提高防同效应,获得更高的利润。第四,分配管理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业主自己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分配收益和不分配收益都一样;如果企业是由不同投资者投资的,在成熟期企业可以考虑将剩余收益进行分配,这样既可弥补初创期和发展期收益分配的不足又可吸引投资者加大对企业的投资,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其他投资。
四、企业衰退期财务战略实施策略
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原有产品的市场逐渐萎缩,市场占有率逐渐降低,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企业往往选择价格下调或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财务状况趋于恶化,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也下降,造成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自我可持续增长率、EVA都下降甚至趋于负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会减少甚至取消研发费用投入,使得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产品开发速度也下降甚至也为负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下降甚至为零,从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下降甚至为零。因此,在衰退期,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调整和变革,这需要通过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来实现。关于衰退期财务战略实施策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衰退期,企业应对未来市场的产业状况进行正确预期,积极主动的投入研发费用,组织研发人员开发新产品,提高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同时也要有效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或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寻求防同效应、实施资产重组、优化长期资产组合等提高资产收益率,努力寻找新的财务资源增长点,实现战略上的转移,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变革。第二,衰退期的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应以资金偿还风险的大小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尽管在衰退期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现金流入开始减少,但数量依然很大,市场的萎缩以及对产品技术改造动力不足造成的现金需求下降,使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基本可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甚至可能会出现现金富裕的现象,因此,在衰退期企业除非有大的资本运作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外,其他资金需要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盘活现金存量、转让或变卖不需用的生产设备即可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第三,在投资战略方面,衰退期的企业应着力做好以往资本投资的收回、业务转型过程中的大量支出的预算和控制、研发费用投入的预算和执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需要在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投资,甚至可以出售或变卖非核心业务,集中一切资源投资到有发展前途的核心业务上,通过创新增强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增强了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就增加了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随之而来的是净利润增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EVA增长;如果企业核心业务已是“夕阳”产业,则应积极寻求业务转型,从衰退行业中尽可能多地收回投资,并停止新的投资,以精简机构、盘活资产存量,将由此增加的资金用于寻找新的财务增长点,实现战略转型。第四,衰退期的企业在分配管理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业主负责制的企业,此时无所谓分配或不分配利润,反正企业都是他本人,这时为了从原有产品和业务的衰退期中走出来,要求业主积极主动的选择新的行业,通过投入研发费用开发新产品,获得专利或专有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对于多位投资者的企业,该阶段在分配利润时还需要企业在分配利润的同时还需要预留一定数量的利润用于研发费用投入,为企业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进入新的行业创造条件。
总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也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鸣:成本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志远: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4
中国对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一向持积极态度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参考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应用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尚存在不少差距。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中国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只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所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我们一直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根据市场的发展,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进行改革。比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的价格逐步由市场机制决定,资产的价值受市场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等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我们及时地按照国际惯例出台了有关会计政策。又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仍然居于控股地位,从而导致不少交易双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关联方交易中,不公允的交易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适时地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与会计环境休戚相关的,当会计环境相对成熟了或者对会计信息形成需求了,制定会计准则、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们一直非常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但就当前中国的会计环境而言,我们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国家所共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交易或者事项时,在是否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相关原则上处于两难境地。
第一,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构成及其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一类问题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前者导致大股东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后者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这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票目前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一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绝大多数,而它们又不流通,所以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和灵敏度并不高。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决策,很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资者(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决定“买或者卖股票”的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财务报告的这一决策作用较难体现。
(三)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即所谓的“散户”或者“股民”。这些散户或者股民占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80%,甚至90%以上,他们通常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四)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财务分析师队伍还有待培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居多,而且往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理性、专业,注重长远目标,对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要求较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十分活跃的、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实时地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提供决策咨询。而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较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有待提高,而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则才刚刚引入中国,要在证券市场中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利用财务信息的专业队伍还有待时日。因此,从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这不仅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我们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报告财务业绩”项目,理事会的目的是准备将现行的利润表(收益表)改造成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再直接提供净利润(净收益)信息。鉴于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以净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所以,在我国要引入全面收益表,从目前来看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第三,从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这对会计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这类交易提出了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财务权等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很难真正成为利益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还很难说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很难说是公允的。尤其是一些国有关联方之间的产权交易,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交易行为。(2)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在中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中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环境上,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大多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从市场体系和发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中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而且与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则会有不同影响。众所周知,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决定一些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或者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那些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则是客观存在,这也是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上我们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实务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牛事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处理金融衍生品会计问题尚不现实。
三是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保险精算师队伍也刚刚开始建设,所以,采用精算技术计量保险合同和养老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计量与保险合同和养老金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当然,对于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我们一直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中国也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跟上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而不是被动等待。但是,从上述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一)第一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国将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相同的会计原则。
(二)第二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却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中国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但是这样做是与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
(三)第三类会计实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们将展开有关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可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第四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或者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的。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中国需要制定其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5
对外筹资的需要量=A・ -B・ -P2・E2・S2
式中:A为随销售同比率变化的基期资产(变动资产);B为随销售同比率变化的基期负债(变动负债);S1为基期销售额;S2为预测期销售额;ΔS为销售的变动额;P2为预测期销售净利率;E2为预测期留存收益率;ΔS/S1为预测期销售增长率。
十六、各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计算
(一)普通股筹资成本
1.在固定股利增长率的情况下,采用股利折现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
第一年预期股利
普通股成本= +股利固定增长率
普通股金额×(1-普通股筹资费率)
2.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KO=Rf+β(Rm-Rf)。
(二)长期借款筹资的成本
年利率×(1-所得税税率)
银行借款成本=×100%
1-银行借款筹资费率
(三)债券筹资的成本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税率)
债券成本= ×100%
债券价格×(1-债券筹资费率)
十七、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
(一) 经营杠杆系数
EBIT/EBIT
1.定义公式:DOL=
X/X
MEBIT+a
2.简化计算公式: DOL= =
M-a EBIT
式中:a为固定经营成本。
3.杠杆效应: (1)如果I=0,则DFL=1,表示不存在财务杠杆效应,但依然存在经营风险;
(2)如果a不等于0,则DOL大于1,表示存在经营杠杆的放大效应。
(二)财务杠杆系数
1.定义公式:EPS/EPS
DFL=
EBIT/EBIT
2. 简化计算公式: EPS
EPS EBIT
DEL==
EBITEBIT-1
EBIT 式中:I为债务利息。
(2)如果I不等于0,则DFL大于1,表示存在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
(三)复合杠杆系数
1.定义公式:EPS/EPS
DCL=
X/X
2.简化计算公式:M
DCL=
M-a-I
3.杠杆效应:(1)如果a=0,同时I=0,则DCL=1,表示不存在复合杠杆效应。
(2)如果a和I不同时等于0,则DCL大于1,表示存在复合杠杆的放大效应。
注意: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中的有关数据为基期数,但计算结果表示预测期的杠杆系数。
十八、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
(一)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EBIT-I1)(1-T) (EBIT-I2)(1-T)
N1=N2
在分析时,当预计追加筹资后的EBIT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当预计追加筹资后的EBIT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二) 比较资金成本法
比较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比较各方案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
(三) 公司价值分析法
公司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本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优资本结构亦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十九、4种股利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一)剩余股利政策
1.含义: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税后利润首先应较多地考虑满足公司投资项目的需要,即增加资本或公积金,只有当增加的资本额达到预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才能派发股利。
2.优点: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
3.缺点:使股利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4.适用范围:剩余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和衰退阶段。其理论依据是MM股利无关论。
(二)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1.含义: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不论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派发的股利额均保持不变。只有在未来利润增长不会逆转,才会增加股利。
2.优点:(1)有利于稳定公司股票价格,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2)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
3.缺点:(1)公司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相脱离,造成投资的风险与投资的收益不对称;(2)它可能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可能侵蚀公司留存利润和公司资本。
4.适用范围: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稳定增长阶段。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1.含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公司确定固定的股利支付率,并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2.优点:(1)使股利与企业盈余紧密结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2)保持股利与利润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体现了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的对称性。
3.缺点:(1)公司财务压力较大;(2)缺乏财务弹性;(3)确定合理的固定股利支付率难度很大。
4.适用范围: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成熟阶段。
(四)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含义: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事先设定一个较低的经常性股利额,一般情况下,公司每期都按此金额支付正常股利,只有企业盈利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额外股利。
2.优点:股利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既可以维持股利的一定稳定性,又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使灵活性与稳定性较好地相结合。
3.缺点:(1)股利派发仍然缺乏稳定性;(2)如果公司较长时期一直发放额外股利,股东就会误认为这是“正常股利”,一旦取消,容易给投资者造成公司“财务状况”逆转的负面印象,从而导致股价下跌。
4.适用范围: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十、预算编制方法的比较
(一)弹性预算
1.优点:(1)预算范围宽;(2)可比性强。
2.弹性利润预算的编制方法包括:(1)因素法。该法适用于单一品种经营或采用分算法处理固定成本的多品种经营的企业。(2)百分比法。该法试用于多品种经营的企业。
3.弹性成本费用预算的前提是将全部成本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
(二)零基预算
1.优缺点
优点:(1)不受现有费用开支水平限制;(2)能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积极性;(3)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
缺点:(1)工作量大;(2)重点不突出;(3)编制时间较长。
2.编制零基预算时,要划分不可避免项目和可避免项目,划分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
3.零基预算法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二十一、各类责任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一)成本中心
1.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1)技术性成本可以通过弹性预算予以解决;(2)酌量性成本的控制应着重于预算总额的审批上。
2.成本中心的特点:(1)只考评成本费用而不考评收益;(2)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3)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控制。
可控成本需要具备4个条件:(1)可以预计;(2)可以计量;(3)可以控制;(4)可以落实责任。
(二)利润中心
1.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1)在无法实现合理分摊共同成本或无须进行共同成本分摊的情况下,人为利润中心通常只计算可控成本,而不分担不可控成本;(2)在共同成本能够合理分摊的情况下,自然利润中心不仅计算可控成本,也应计算不可控成本。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包括:(1)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2)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3)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4)公司利润总额。
(三)投资中心
1.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1)投资利润率=利润÷投资额×100%;(2)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2.指标的优缺点:投资利润率指标会造成投资中心与整个企业利益的不一致;剩余收益能避免本位主义,使个别投资中心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
二十二、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一)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1.总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2.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耗费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
(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1.两差异法
两差异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法
三差异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能力差异三部分。
能力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二十三、财务指标分析
(一)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二)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速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速动比率过大,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三)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长期来看该指标至少应大于1。
(四)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
(五)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零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七)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八)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九)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
(十)市盈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 ÷ 普通股每股收益
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但是,某种股票的市盈率过高,也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十一)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
(十二)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十三)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100%
二十四、因素分析法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
(一)关系式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即: N=A×B×C
(二)分析过程
基期指标 N0=A0×B0×C0
报告期指标 N1=A1×B1×C1
该指标报告期与基期的差异(N1- N0=D),可能同时受上列三因素ABC变动的影响。在测定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核心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可顺序计算如下:
基期指标N0=A0×B0×C0(1)
第一项替代N2=A1×B0×C0 (2)
第二项替代N3=A1×B1×C0 (3)
第三项替代N1(即报告期指标)=A1×B1×C1 (4)
据此测定的结果:
(2)-(1)= N2- N0……………是由于A0A1变动的影响
(3)-(2)= N3- N2……………是由于BO B1变动的影响
(4)-(3)= N1- N3……………是由于C0 C1变动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综合起来,则:
(N1-N3)+( N3- N2)+( N2- N0)= N1- N0=D
注意:如果将各因素替代的顺序改变,则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