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地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的地位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1

[关键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农村家庭;影响

[作者]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190-006

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出现了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外来投资型模式及社区主导型开发模式,前两者虽然促进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快速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地经济控制权丧失,形成新型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以社区主导为特征的内生式开发模式能够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代表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随着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现阶段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成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主要形式,并从多方面对农村家庭产生影响。

一、研究背景

国外超过95%的乡村旅游企业是雇员数少于10人的微小型企业,且较早将其纳入小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范畴。我国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在旅游者需求推动下建立,广泛分布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一般由企业主本人或与家人、亲戚共同投资经营,具有明显的家族性质,员工一般在5人以下,以家庭成员、亲戚为主,其经营管理多不规范,散、小、弱、差特征明显。国内对微型企业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2009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便各项扶持措施能够更好的落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这将为指导和扶植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率先于2010年6月提出了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将微型企业界定为“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

由于传统经济理论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偏爱,国内外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研究均比较少见。美国SBA在1984年一份报告中对微小企业强大的功效进行了积极的评价,1996年欧盟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独立出来,开始赋予正式的称谓。与此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包括国家、地区和一些国际组织都相继重视对微型企业这种组织形态的研究。微小企业在乡村旅游领域的研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并成为研究热点。考虑到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底层和经济劣势中,提出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而其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就是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对于经营者、雇员乃至整个社区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家庭企业发展通用模型为框架研究了从事旅游业的这类企业的特性,对家庭企业与微型企业、家庭企业与创业精神、家庭的角色与职责、家庭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等四个主题进行了探讨。意识到,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传统农业活动正在衰落的地区尤其如此;乡村旅游带动了家庭企业的兴起,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阻碍企业乃至整个农村发展的因素;乡村旅游有可能帮助参加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家庭提高生活水平,而且在非物质方面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微型企业的研究不乏探索者,他们不再满足于将微型企业笼统地包含在中小企业范畴中,而是试图就其特有的产权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进行描述和讨论。陈剑林等指出:“我国对中小企业研究由于缺乏对企业性质的真实把握,在企业划分标准上雇员人数标准的跨度太大”,进而提出:“在理论上,若我们再不顾微型企业异常活跃丰富的现实只专注中小企业或大企业的研究,这也许是我国企业研究理论的悲哀。”目前,分布于旅游行业的微型旅游企业研究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基于桂林阳朔西街的调查数据,保继刚、邱继勤发现,乡村旅游企业的存在直接促进或加速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邱继勤还特别分析了阳朔西街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当地的就业效应,认为小型旅游企业在促进旅游目的地居民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大型、中型旅游企业相比,在帮助当地居民、女性、就业困难人群就业以及对目的地居民培训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本人通过对广西乡村旅游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调查,揭示了其特征,指出其经营效应因家庭经济地位、生意经验、旅游相关工作经历、外出经历、管理工作经历、企业初始投资规模、当地乡村旅游业成熟度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外的研究均从不同侧面显示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与农村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虑到我国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广泛分布于民族地区进行了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研究其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广西的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阳朔为标志的广西乡村旅游就已享誉海内外,目前形成环南宁市、大桂林、北部湾滨海、盘阳河、环柳州市、右江河谷、中越边关和西江经济带等乡村旅游集群,并有大量的微型旅游企业分布。为了系统研究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选取广西主要城市近郊:即南宁市近郊、桂林市近郊、北海市近郊,以及主要县(区):即武鸣、龙胜、资源、阳朔、临桂、灵川、乐业、田东、田阳、靖西、东兴、环江等地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业主进行调查,收集其就企业对家庭影响的16个指标看法,其中以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完全同意。共收集有效问卷233份,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

因子分析能够很好地对影响家庭的指标进行分析归类。首先对影响家庭的16个题项进行巴特利球度检验,Bartlett值为120,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进行KMO检验,KMO值为0.715,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然后以16个影响家庭的指标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得到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得出问卷中“接待、服务顾客对个人与家庭生活干扰大”这一项不适合单独作为一个影响层面。删除这一项后重新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二次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见表1)。根据累积解释变异值,这四类影响层面涵盖了58.55%的信息,由此可认定这四类影响层面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信息,且各变量负荷绝对值系数比较高,说明各因子中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各原始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看出,四类因子分别对应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家庭成员关系

影响、对家庭经济影响、对后代影响、对家庭和个人兴趣影响。

三、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分析

开发乡村旅游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商机,以家庭为单位,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的行业产生,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为主,以旅游交通、旅游购物为辅”的各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根据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实地访谈,目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企业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企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家人有更多地时间相处、沟通,进而促进家庭和睦;家人共同分享决策权和分担工作,家庭成员关系平等,其中女性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出路不外乎外出打工或留守,在乡村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的村民返乡创业,在其示范带动下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创业行业。对于创办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家庭来讲,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以接待旅游者、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基本免除了家人到外地打工引发的夫妻分离、孩子教育、农业生产后续无力等问题。调查显示:73.8%受访者认为微型企业解决了家人的就业问题,67.3%认为家人能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指标“促进家庭和睦”平均值达4.18,得到了76.8%的受访者认可。一般来讲,微型旅游企业以夫妻店居多,其创立倾家庭,甚至家族所有积蓄,女方娘家人的支持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女性具备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优势,分别有70.8%、73.0%的受访者与爱人或家人共同分享决策权,平等分担工作,女性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2,企业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企业对家庭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当地村民增收。在开发乡村旅游前,乡村地区家庭以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为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调查,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小于20%占6.6%,比重20%-40%占18.3%,比重40%-60%占19.2%,比重60%-80%占18.8%,比重大于80%占37.1%。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创办时间和经营时间普遍不长的情况下,已有超过50%企业所在家庭旅游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于60%。目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业主普遍认可企业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但由于创办这类企业跟风现象比较明显,近年来企业的数量激增,而提供的业务差异性很小,经营竞争激烈,业主认为企业运营满意度和竞争满意度明显偏低,绝大多数的企业目前的经营效益并没有达到业主的预期目标,其中“与未创办企业前的家庭收入相比,对目前家庭收入满意”、“与以前相比,对目前企业运营满意”、“与竞争对手相比,对目前收入的满意”、“目前的经营效益达到了预期目标”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分别是62.8%、39.2%、37.2%、29.0%。

3、企业对家庭后代的影响

绝大部分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经营场所亦是家庭生活场所,经营活动必然会影响到家庭生活,会影响到业主对待后代的看法。调查显示,认为接待、服务顾客对个人与家庭生活干扰大的业主仅占33.7%,绝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地的村民对旅游业持欢迎态度。乡村旅游者在旅游时总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乡村的异域风情,在村民家消费时乐意与主人交流,绝大多数企业的从业人员也比较健谈,这种双向交流很好地满足了旅游者消费需求,从业人员也以旅游者为窗口增进对外界的了解,在思想、行为上都会有所触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业的最终处理方式是遗传给后代,这种风气在农村尤其盛行。调查中发现,认为今后会让子女继承旅游企业的业主仅为46.0%,而愿意让子女参与经营、锻炼其工作或创业能力的仅占52.80%,大部分业主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走出乡村到外面闯世界,而不是守着家业过平淡的日子。

4、企业对家庭和个人兴趣的影响

为创办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很多家庭将家中能用上的财产都利用上,企业成了一项集家庭房产、金钱为一体的重大投资。调查发现,业主在创业之初的创业影响因素以“为了赚更多的钱”为第一重要影响因素,而在经营中“挣足够的钱满足家庭的经济需要”的平均值高达4.15,说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直是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经营活动明显不同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工作对象、工作时间不确定性以及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旅游从业人员的时间安排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从业人员个人或家庭的兴趣爱好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对“企业经营比个人和家庭的兴趣重要”持正面看法和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基本相当,因此总的来讲,受访者将企业经营与兴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家庭影响的差异分析

就受访者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地位、阅历共6项指标对前述15项影响家庭的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家庭影响程度因受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地位、阅历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性别、婚姻状况不同的受访者认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所在家庭影响差异不大。

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家庭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从学历角度看,初中文化程度业主所占比例高,其比其它学历层次的业主认可企业的存在能够保证家庭成员有较多的时间相处。学历为初中的受访者与文化层次高的受访者相比,前者更赞同让子女继承家业。二、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受访者其收入满意度、运营满意度、竞争满意度均高于相对经济地位较低的业主。三、具有丰富的阅历能够使受访者在竞争中获取相对竞争优势,因而阅历丰富者其企业的竞争满意度高。四、年龄在35-44岁的受访者与其它年龄段的受访者相比,后者更希望通过企业的运营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另外,18-34岁受访者与45岁以上的受访者相比,当企业经营与个人和家庭的兴趣产生矛盾时,前者更注重个人和家庭的兴趣,而后者更注重企业的经营活动。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2

摘要:民营企业近年来迅猛发展,但是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就多方面的融资制度障碍作深刻的系统分析,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信用环境制度创新。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金融体制民营企业制度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民营企业正逐步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不畅,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体制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民营金融机构的缺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多层次(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制度创新

(一)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股权结构单一、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从产权结构人手引进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朝现代银行方向发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来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有企业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融资体制。

一是通过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存贷款期限结构、设置新的协议存款品种等措施来解决贷款结构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断完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资金投向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引导基层银行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银企沟通,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自身效益提高的“双赢”;要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门的小型企业信贷管理人员。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及时得到支持。

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可以通过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并且民营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不良资产少、筹资能力强、盈利水平较高,能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空间较大。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特点与民营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投资融资特点正相适应,必然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沟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1.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2.健康引导二板市场,优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当前不仅需要积极健康引导中国的二板市场,而且更需要将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二板市场的一个市场同时发展,要积极恢复与有序发展一个各种交易主体广泛参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展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规避高昂交易费用与上市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制约。可以尝试在上海建立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报价中心,成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引导各省市建立与上海报价中心联网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并规定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挂牌的中小企业,一旦其净资产、税后利润、市值或是股价等达到一定条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场。3.积极吸纳风险投资,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同时,依托场外交易市场使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持续发展,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二、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实现两权分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的日益扩大,民营企业初创时期的人治管理模式应该要革新。民营企业应该在领导制度、用人机制、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对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清晰产权,规范企业行为,正确引导继承者对财产的态度和产权意识;其次要解决企业控制权问题。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很少,导致产权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剧。可以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构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外来化、年轻化和知识化,再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

(二)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是产权清晰的前提。实现产权多元化,首先要解决好产权“一股独大”的问题。大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过于集中,通过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中,应从制度上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大股东相对控股代替绝对控股,产权清晰到每个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要加快民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资产转换、出让产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引进新投资者,以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通过上市引入公众投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清晰产权和发展壮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倡导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内部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等,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内外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从商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信用链条,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不做假账、不逃废银行债务。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在提高民营企业主观诚实守信的同时,还需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客观信用环境,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改变民营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3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宪法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后,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概全国有300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新增就业的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成长。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许多民营企业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二、进入壁垒的基本理论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成本。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政府管制

1.市场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金融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政策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融资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如财务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此路不通”。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处在协助公有制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直到“十五”期间,民营企业才明确地与公有制经济站在同一高度。巩固民营企业现已取得的地位,将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下去。政府应通过必要的、固定的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政府也应该向公众宣传如何建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市场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政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五、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备受瞩目。从地位弱小的社会经济群体发展壮大成为“扩大就业自主渠道”、“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加速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究起原因不只是受政府管制行为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状况等内部制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比如:民营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自身的人才梯队是否健全、自身的发展速度是否合适、自身的财务风险是否合理、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否奏效等等。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才能打破市场进入壁垒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世英.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综述[J].发展研究,2005,(4).

[2]马倩.浅议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观察,2008,(1).

[3]王旭波.浅论民营企业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4]高荣祥.“十一五”时期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思考[J]理论界,2008,(1).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4

[关键词] 民营企业;社会发展;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0.3 [文献标识码] A

一、民营企业的界定

关于“民营企业”的界定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指我国境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根据我国公司法,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因此,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包括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不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单成繁(2005)将“民营企业”定义为,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本文采纳此观点。

二、民营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1978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0.9%。根据《民营经济蓝皮书》统计,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达65%以上,其中民营经济占45%,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全国GDP9%的平均增长水平。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2011年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仍超过50%。从地区看,越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越高,如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甚至在有些省市,民营经济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如2010年四川省内江市民营经济对全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2.4%。

(二)促进了社会就业

截至2007年3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504.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6663.4万人;截至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亿,实际从业人员可能超过2亿;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超过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超过70%。很多地区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如“十一五”期间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城镇新增60余万个就业岗位。

(三)增加了政府税收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主要财源。从2003年开始,民营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连续8年超过50%,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4775亿元。 2010年,浙江省非公企业入库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0.2%;在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县级财政的比重一般也在50%以上。

(四)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给,增加了市场供给的数量和品种,彻底消除了短缺经济对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制约。自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半壁江山,而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25.6%,远远超过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的增长率,对繁荣社会主义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扩大了社会投资

民间投资十分活跃。据统计,2011年1—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35.1%,而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随着制约民间资本的政策逐渐放宽,民间投资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六)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帮助国家解决了如就业难、收入低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得到发展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在慈善事业方面,由全国数十位企业家发起的“光彩事业”在“十五”期间的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民营企业捐赠占到了2/3,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的重要来源。

总之,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

虽然民营企业从法律意义上可享受“国民待遇”,但在诸多领域民营企业并没真正享受到这种平等待遇,而更多的是受到歧视和冷遇。在国家与地方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中缺少来自民营企业家的声音,这与民营企业当前的社会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刻不容缓。

(二)改变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观念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民营企业持有偏见,一些民营企业家因为有钱被冠以“土财主”、“暴发户”,民营企业家缺少社会认同感,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是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观念、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扶持政策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在政府的经济决策中缺少民营企业家的声音,加上某些政策制定者作风严重,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往往形同虚设,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前,要深入民营企业,了解其实际困难,认真采纳其建议,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民营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近年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民营企业在得到各种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典范,从而赢得广泛的尊重与认同,才能促进自身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成繁.“民营经济”称谓将约定俗成[J].党史纵横,2005(11).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5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大多数面临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不明确。就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它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不仅财务经理或财务负责人不清楚,就连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也不清楚,更不能把财务基本目标、财务战略或策略、财务政策与制度、财务方法与措施、绩效评价标准等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脱胎于家族制企业,他们的脑海中只有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没有摆正。财务管理完全服从于企业管理的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便显得无能为力。

(三)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战略眼光。从目前的民营企业来看,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大多数是从以前的家族制企业的业主发展过来的,不仅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导致企业的决策随意化和个人化,从而没能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系统中来进行考虑。

(四)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家族制企业,即使那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由于沿用原有的产权理论,该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民营企业中的财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又比较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水平上,加上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使财务会计信息资源远未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二、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作为主要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企业才能制定规范的财务政策和制度,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以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在我国国民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民营企业在 市场 的进入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壁垒和困境。应该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政府要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 融资 渠道。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才能打破市场进入壁垒且走得更远。

一、 进入壁垒的基本理论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 “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 成本 。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 (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 )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 社会 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 社会主义 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 宪法 时又增加了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 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私营企业暂行 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 “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 )政府管制

1. 市场 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 金融 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 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 (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 “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 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 税收 政策 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 投资 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 管理 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 成本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 行政 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 档案 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 融资 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 金融机构 贷款的 “准入条件”。如 财务 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 管理体制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 银行 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 ,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 “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 “此路不通”。我国 证券 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 上市公司 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 社会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 市场 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 环境

行政 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 融资 渠道

建立完善的 金融 体系。各 金融机构 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 ;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 ,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 管理 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 管理体制 ,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五、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备受瞩目。从地位弱小的社会经济群体发展壮大成为“扩大就业自主渠道”、“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加速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究起原因不只是受政府管制行为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状况等内部制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比如:民营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自身的人才梯队是否健全、自身的发展速度是否合适、自身的 财务 风险是否合理、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否奏效等等。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才能打破市场进入壁垒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世英.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综述 [j].发展研究,2005,(4).

[2]马倩.浅议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j].经济观察,2008,(1).

[3]王旭波.浅论民营企业的发展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4]高荣祥.“十一五”时期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思考[j]理论界,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