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的依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控制的依据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1、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及对象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以工程成本的降低为目标,从实际成本和预算收入两个角度出发,将增收节支的潜力不断发掘,从而使得得到的经济利益最大。其次是以工程施工成本计划书为依据来进行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包括了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规划和措施,这也是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指导性文件。接着是以进度报告为依据,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计划与实际的控制情况做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偏差从而采取相关措施。最后是以工程变更为依据,通过分析和计算变更要求中的数据来对变更情况进行实时掌握,从而对变更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控制。

而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控制中,控制的对象主要包括:首先是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即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预测并进行项目投标决策意见的提出,在施工准备过程中通过相关经济技术的比较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计划的编制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的事前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定额、施工图预算和费用开支等成本的控制,在竣工阶段对验收过程中的花费以及保护费用进行控制。其次是将分项分部工程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按照分项分部工程具有的实物量,以施工预算定额为参照来进行施工预算的编制和成本计划的分解,将分项分部工程中工、料、机的单价和数量作为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标准。最后是将对外经济合同最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建筑工程在进行对外经济合共的签订时应该将与合同有关的总金额、单价以及数量控制在工程预算之内。

2、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

2.1 预估施工阶段的项目成本

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中,项目成本的预估作为项目成本计划书的前提,是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编制的依据。成本预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适当结合中标价,以项目的机械设备、施工条件、人员素质等为依据来预估项目的成本目标。首先,对所需用工进行预测,从而对工程项目的人工单价进行确定;其次,对所需费用及材料进行预测,主要对辅材、地材、主材以及其他的材料费用进行分析,对材料的运输方式、购买价、装卸费以及供应地点等进行核定;最后,对机械的使用费用进行预测,对于新购买的设备费用以及有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的摊销费进行预测,从而对工、料、机等一些费用的控制标准进行确定,实现管理费成本的控制目标。

2.2 编制施工阶段的项目成本控制计划书

在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项目成本进行初步的预估以后,接下来就是施工阶段的项目成本控制计划书的编制。按照建筑工程项目部的成本核算结果,施工阶段的设备利用以及组织设计情况,建筑工程的劳动费用以及材料消耗情况,根据之前相似建筑工程的相关经济指标、工程实际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实施情况的分析等,项目工程的经理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组织,在对本建筑工程的难点、重点和特点以后,研究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将工程成本有效降低的控制措施,并且对这些措施执行以后得到的经济效果进行预测,从而进行成本降低目标的制定,然后不断的调整和测算,进行本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计划书的编制,并且在各个分项分部工程上面将控制计划细化,使得经济责任落实,实现利益和权利的具体化。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不断的比较和对比,检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计划的实施以及完成与预想的目标有没有偏差,从而对项目成本的目标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

2.3 实施施工阶段的项目成本控制计划

在对建筑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在对项目成本控制计划进行编制的基础上,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来对项目成本控制计划进行实施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工程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相关支出与工程施工阶段的关系不大,重点决定于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的相关组成。因此,在间接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对管理层进行精简,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为一专多能型,同时分解各项间接费用,进行间接费用开支的合理制定,从而压缩间接开支。直接成本包括材料费、人工费以及施工机械使用费等,项目成本降低的关键环节在于直接费用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应该根据量价分离的相关原则来对项目消耗人工数量以及人工单价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人工消耗量的有效降低并提高劳动效率;材料费的控制也是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对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进行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制定,对施工机械的数量和型号进行合理配置,对燃料、动力和人力等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从多方面来进行施工机械使用费用的控制和降低。

3、结语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经验相对落后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和控制对象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项目成本控制计划的编制以及项目成本计划的具体实施,对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水平的提高以及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项目实施阶段成本管理[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2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当前问题;相应对策

1、当前问题

1.1成本控制意识比较薄弱

在实施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成本控制与己无关,自己只需对施工现场负责就好了。在这种薄弱的成本控制意识影响下,出现下列情况也就不足为奇:项目经理认为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给定工期完成项目、确保项目资金到位及保障项目工程质量等,至于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事宜则充耳不闻,因为在他们眼中,项目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员的份内之事;技术人员只会关注各自领域的技术难关,对施工技术与工程质量负责,一旦过问项目成本,难免会有越俎代庖之嫌。

从表层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深层看,其实并未将成本目标落实到个人,违背了成本控制的全员性,导致成本控制责任不明;缺少了成本目标的束缚,施工过程中个人难免会盲目行动,没有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造成项目成本管理无序、项目成本控制无效。

1.2实践性与战略性的缺乏

实践性的缺乏。建筑企业都想让自己的队伍强大,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特别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成本控制管理程序也相对较为完善。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数企业还是将“成本控制战略”束之高阁,并未真正将其当成一项战略目标认真履行、进行监督,必要的评估措施和改进办法更是无从谈起。实施成本控制战略,不仅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更有利于指导企业的费用控制。

战略性的缺乏。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建筑企业多重视项目建成后的效果,习惯进行事后控制,对于事前和事中的成本控制重视度明显不足,这与项目的“一次性”原则相悖,因为项目建成后的效果具有不可逆性,施工企业对其更多的是“一声叹息”。严格意义上讲,实施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在实际控制进程中必须将成本计划与实际成本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分析偏差原因、提出纠偏措施、保证监控落实。

1.3成本控制制度还需完善

成本控制制度在企业实施成本管理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情况,虽然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建立了企业成本与费用管控的关联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仅交予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整体性与全局性的缺乏导致项目成本管理无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成本控制责任不明确,参与项目的每个人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自身缺乏主动控制意识;其二,即使部分施工人员有主动控制意识,但因成本控制权责不对等而没有成本控制的权限,导致无法真正落实成本控制;其三,激励机制的缺位及奖惩措施的缺乏,导致施工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造成成本控制的落实流于形式。

2、相应对策

2.1全员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具有全员性,要求基于工程项目的组织形式对成本控制目标进行分解并切实落实到每个人及每个部门,主要涉及到管理层、作业层及业务层三个方面的成本控制责任。所谓成本控制责任是指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个人在各自权责利明确的同时还要担起相应的成本工作,管理层负责决定工程费用的多寡,作业层直接消耗工程费用的去向,只有将这两个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实到位。

2.2全过程成本控制

投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复核或计算工程量,对建筑市场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了然于心,尤其要认真调查研究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施工条件,做出成本预测并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正确的投标策略;中标之后要依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施工难易程度,配备并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及项目经理部,将成本目标以“标书”的形式传达给项目经理部。

施工准备阶段。依据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施工方法、施工流程、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及技术组织措施等,价值工程原理的应用有利于经济合理且先进科学的施工方案的出炉。依据企业层层分解只每个人及每个部门的成本目标,在分部、分项工程的实际工程量基础之上,确定成本节约计划;优化施工方案的同时严格按照已确定的成本计划,从各部门到施工队、再从施工队到各班组进行逐层分工,只有落实了各层的责任成本,才能保障日后的成本控制效果。施工准备阶段还会涉及到编制与落实间接费用预算的问题,依据项目工期长短和参与人数多寡,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其进行细分,之后再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形式将责任落到实处,给日后成本控制的效果评定提供书面依据。

施工过程阶段。加强管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尤其是在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需要核对实耗的人工数量与材料数量,确保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无误,确保成本控制所需的数据真实可靠。核对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认真计算并分析与施工预算之间分部、分项工程的偏差及原因,及时提出纠偏措施。收集整理月度成本的原始资料对计算月度成本、分析与实际成本偏差的原因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实行责任成本核算的同时要不定期检查合同的履约情况,从而保证物质支持到位、项目顺利完工;定期检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成本控制落实情况。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竣工的扫尾工作必须在精心安排下干净利落地完成,重视竣工阶段的交付验收,及时完成工程结算工作。谁也不能确保工程完工后没有任何瑕疵,因此项目经理部要指派专门的工程保修责任人负责保修工作,保修责任人的工作内容就是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费用计划在内的保修计划,并做好相关的书面记录与资料保存,作为工程保修费用的报销凭证。

2.3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由成本控制决策系统、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及成本控制执行系统组成。成本控制决策系统负责决策成本控制总目标,确定成本控制战略目标。成本控制管理系统以成本控制总目标和战略目标为基础,负责确定成本控制计划,履行协调与监督职能。成本控制执行系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已确定的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包括建筑企业的人、材、物等成本对象及产、供、销等落实环节在内的各具体成本控制相关主体,应用战略措施,争取将份内的成本控制子目标超额完成;此外成本控制执行系统还要依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习惯及生产成本的特点,制定二级成本控制方法,履行决策与管理职能,确保份内的成本控制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闫志仙:《刍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J]科学之友,2013(04)

[2]李慧敏:《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门窗,2013(02)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3

关键词:长输管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1项目成本控制相关概念及理论简介

1.1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项目成本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费用的总和。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工程中,通过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实施方案,调整、控制项目实施要投入的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降低项目实施直接成本,同时加强对间接费用的审核、监督,通过定期的成本费用分析,查找产生费用偏差的原因,提出或预警费用偏差的纠正措施,力争将各项费用开支控制在项目预定的目标成本内。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1.2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项:①项目合同。项目承包合同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合同额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上限。②项目目标成本。项目目标成本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项目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③进度报告。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通过实际成本支出情况与项目目标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或提出预警。进度报告周期性的提供了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项目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为项目成本控制提供依据。④工程变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是在所难免的。任何工程变更都势必对项目的成本产生影响。利用变更是承包商增加合同收入,减少项目亏损的必要手段。⑤项目执行计划。项目执行计划明确了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人员设备配置、进度计划安排,是人员、设备费用和项目技术措施费用控制的依据。⑥分包合同。随着项目管理观念、模式的不断发展,项目分包已为大多数项目企业采用,以规避部分项目风险和降低项目成本。1.3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作为项目成本管理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基本原则:①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是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部门、单位,也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②动态控制原则。项目成本的发生随着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贯穿项目的始终,项目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过程控制,即动态控制,以便及时发现偏差,及时控制纠正。③目标管理原则。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测定项目的目标成本,并将之细化分解,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其检查、调整和考核。④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部各职能部门在成本控制上既承担成本控制责任又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要对各部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奖惩制度,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实处。⑤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项目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支出,二是增加合同收入。控制成本支出就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和分析,纠正费用偏差,需找费用结余的途径;增加合同收入就是充分利用签证、变更、索赔等途径增加合同外收入。⑥节约原则。节约原则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从控制项目成本支出入手,建立明确的费用支出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支出的监督审核,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将可能发生的浪费控制在最小范围。⑦例外管理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有例外活动发生,项目要充分利用这些“例外”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检查、分析,避免对项目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产生不利影响。

2成本控制方法

2.1全面成本管理法全面成本管理法是指项目的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参与人员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重心,把专业技术、项目管理同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建立科学、严密、高效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控制影响项目成本全过程、全方位的各种因素,对发生的费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解、核算、分析和控制。简言之,全面成本管理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调动人的积极创造性,对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参与、综合性的、预防性的成本管理。2.2目标成本管理法项目目标成本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作为目标要努力保证消耗的成本,具有计划的性质,是根据项目中标价格和目标利润等测定的。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理论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运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与现代管理方法,对项目目标成本进行测算、分解、控制、分析和考核。2.3质量成本管理法质量成本管理是在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朱兰就提出了“矿中黄金”的概念,指出了质量成本分析的重要性。质量成本一般认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为达到质量标准而需要支出的费用,即质量控制成本;另一部分是指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费用,也成质量损失成本。在质量成本中质量控制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是相对立的,质量成本管理的决策依据“控制质量成本”所增加的费用不大于“结果成本”造成的损失,或“控制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抵消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失”。2.43+N网格化管理法首先是对公司项目按业主单位的隶属关系,分为3类,即:A、B、C三大类,然后对具体工程项目再进行分解,主要包括土石方、运管、焊接、防腐、阴保、弯管、试压等专业,由项目部与各专业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主要包括中标价格、目标成本、工作界面,资源配置和材料消耗等,以此为依据,由项目部每月对专业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与单位月度奖金挂钩。

3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按形成机制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两类,目前,各单位普遍重视显性成本控制,对隐性成本控制重视不足,造成隐性成本占比逐年攀升,已经成为影响项目效益的关键性因素。管道三公司西三东项目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成本进行控制。3.1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对项目产生影响的主要由决策成本,企业层面主要是从市场开发决策、制度层面、流程层面对项目的成本产生影响。不同的项目组织模式、分包模式和施工资源的配置等对项目的成本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是企业层面需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模式,即具体的项目,如何进行组织,这将对项目的成本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外包模式,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是自行完成还是采取一定量工作任务外包以及外包标段划分,都将对项目的成本产生实质的影响。如果标段过大,具备能力单位过少,竞争不充分,价格偏高;标段过小,投标单位多,竞争充分,价格低,将使外包单位公共费用分摊过高,减薄项目利润。项目的资源配置是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由项目部负责编制、上报资源配置计划,由企业层面进行审批后执行,资源过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形成成本增加,资源投入过少,会对进度产生不良影响,同样造成成本增加。因此,资源投入对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3.2项目层面项目部层面主要控制管理费、协调费等指标,项目负责将将项目总成本进行分解,并进行分类控制;项目部总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3.3作业层面项目部对焊接机组的成本控制,主要采取3+N网格化管理模式,项目部采取分专业进行管理的措施,项目部与各专业机组签订内部成本合同,包括中标价格、工作量、目标成本、工作职责、工作界面、月度考核和月度兑现。每月项目部组织机组召开成本分析会,由机组汇报成本执行情况,项目部按机组的成本节超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或处罚,并将考核结果等下发到各机组。项目部应将焊接机组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控制人工费、材料费和设备费,人员和设备固定后,尤其以材料费作为控制的重点,项目部对机组可以采取限额领料、以旧换新的形式进行控制;油料控制采取单公里包干的政策,对由于机组成本超支进行处罚。焊接机组应该将加强施工组织,提高焊接工效、提高焊接合格率等作为降低单公里成本的重点。

4结语

长输管道工程由于线路长、影响因素多,成本控制历来是难点,健全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完善成本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做好长输管道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其次,企业决策、项目组织和机组施工工效也将对成本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长输管道工程成本控制理论、方法和措施的论述,从三个层面对成本控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长输管道工程成本控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4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3)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一贯性原则。按照重要性原则,有些成本差异虽然未超过规定的差异率百分比或最低金额,但这些成本差异在一段时期内一贯在一条控制线附近徘徊,就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这种差异也应视为“例外”。这种例外产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由于成本控制不当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原定的因素或标准已经时久失效,应及时加以调整。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5

一、成本控制点的选择问题

1、以合同为基础、依据,充分理解和掌握合同的内容。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合同各组成文件和各条款间的关系以及合同条款所概述的内涵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充分理解和掌握合同的内容,真正做到对合同心中有数。

2、对施工合同成本进行分析、核算。对施工合同的成本进行分析、核算,实际上就是对已中标的工程量清单中的各项目进行认真、仔细的分门别类的统计、核对和核算工作。

3、对实际设计施工成本进行分析、核算。对已开工的工程应依据设计施工图纸进行梳理、复核出实际设计施工的工程量。然后再套用或比照套用合同工程量清单中对应的单价,计算出各分项项目实际施工所需的成本费用。

4、对实际的履约风险程度情况进行评估、计算。依据合同并结合市场物价波动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预测、分析和判断出影响实际施工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素。

5、对已发生的实际施工成本进行核算。对已展开施工的工程,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照“成本与产值相匹配、成本与产量相匹配、成本与进度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对已发生的施工经管资料和其它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分析、比较和核算。并应对核算出的结果进行认真仔细地复核、检查。

二、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问题

1、成本控制方法的种类或成本控制方法的分类:(1)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是以施工承包合同中的中标价作为实际施工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成本控制。又可以分为:完全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和均衡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两种。完全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的优点是控制方式直接、简便。其缺点是控制标准往往与实际情况不能相吻合,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异。均衡后的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法的优点是结合了工程的实际情况,不仅工程整体的控制标准适度、均衡,而且各子项项目的控制标准也较统一、合理。其缺点是综合平衡、调整的工作量较大,所需耗用的时间较长。(2)预算定额控制法:预算定额控制法:即以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发的统一施工定额标准作为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来进行成本控制。该方法的优点是套用定额方便、简捷、快速。其缺点是该方法呆板、不灵活、实用性不强。(3)企业内部定额控制法:企业内部定额控制法:即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长期的施工管理经验所编制出的企业内部定额为控制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性,在施工实践中易于得到控制和实施。该方法的缺点是企业内部定额的编制及其修订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需要长时间的分析、总结、测定、测算工作。(4)经验值估算法:经验值估算法:是指根据以往同类或相似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和成本控制数据,直接用作当前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来进行成本控制。该方法的优点是无需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测算等大量繁锁工作,直接引用以往数据,简单方便。其缺点是受经验积累的局限性和各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影响。(5)资源重新配置框算法:资源重新配置框算法:是指根据企业自身资源情况,对工程项目或分项项目、子项项目重新进行资源配置,以资源消耗标准作为实际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成本控制。该方法的优点是所框算出来的标准准确度相对较高、合理性强,易于在施工实践中得到实施和控制。其缺点是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来讲,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大、工作效率较低,为此它无法满足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及时性需求。

2、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问题:在选择成本控制方法的问题上,正因为具有以上的特点和优劣性,所以,在实际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就不应该进行单一性的选择,而应该扬长避短进行多种方法的选择、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成本控制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需满足了以下条件:(1)成本控制的及时性:由于受施工工期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的成本控制工作应尽可能地迅速、快捷全面展开并确定控制对策标准。(2)成本控制的准确性: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是降成本、促效益。如果我们所选择的控制方法其准确程度较差,那么就不能够起到成本控制的根本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终极目标和期望值。

成本控制的依据范文6

关键词:成本控制;发展;战略成本;作业成本

无论企业管理的主题如何变化, 我们都能从企业发展的历史中看出: 成本控制总是企业管理控制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管理主题的变化, 成本控制的主题也会发生变化。当今及未来的企业环境需要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控制。本文首先论证了战略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主题在当代的发展, 然后进一步论述战略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一、成本控制主题的历史变迁

在成本控制发展史上, 成本控制随现代企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而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注意的。早期成本控制的主题是以成本核算为主的事后成本控制。19世纪末20 世纪初,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程度的加剧, 经营者意识到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而加强成本控制则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主题。20 世纪以后,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加迅速, 规模经济更为企业所重视, 而大量生产迫使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以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从而出现了科学管理。正是在此背景下, 发展形成了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等方法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成本控制更被企业所重视并不断开发新的控制方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M·files, 1947 年)提出“价值工程”的概念, 追求功能与成本的配比, 运用功能成本的概念加强成本控制。另外,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根据德鲁克的理论将目标管理原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对产品成本进行事先控制。1952 年, 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又提出了责任成本会计概念。责任成本会计强调确定各级责任中心、分解落实责任成本、责任成本核算以及加强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

20世纪中后期,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销定产”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经营理念, 从而导致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关性减弱。为了提升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于是便产生了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变动成本核算方法。但是, 这种成本核算及控制方法也只能解决短期的相关性问题, 就长期而言,变动成本法还不能够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新技术、网络技术等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传统的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组织和方法不再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 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度下降, 而制造费用中所谓的“固定费用”的比例却大幅度上升。另外, 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面对这样的环境, 寻求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则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为了配合企业战略管理, 将成本控制与战略相结合, 因而产生了战略成本管理控制。

二、战略成本控制: 基本原则与战略定位

1. 全面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与成本有关的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因素, 这种成本控制首先是一种全面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控制首先是全过程成本控制, 即对包括产品设计过程, 制造过程及销售过程在内的整个价值形成过程都进行成本控制。在此理念下,降低成本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费用的发生, 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支出, 还要在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控制费用的发生, 降低其成本支出。因此, 全过程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向前延伸到设计过程、供应过程, 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及用户使用阶段。

全面成本控制也包括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成本管理, 它将成本控制与具体的作业管理结合起来, 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准确寻找成本的动因, 再根据成本动因准确计算成本, 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 促进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护。全面成本控制还要求以相对成本节约观作为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即将成本的节约与效益结合起来, 追求效能成本。

全面成本控制的全员性需要企业所有成员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成本控制, 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一方面自身应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注意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基础上, 借用共同愿景进行交互控制, 促进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2. 战略成本控制定位。战略成本控制定位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它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需要, 选择合适的成本战略。战略成本控制定位一般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差异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及是专一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

成本领先战略主要是低成本战略。根据这种战略, 企业在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时, 以成本领先优势作为其核心竞争能力。成本领先战略下的生产成本控制非常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的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的途径, 因而企业努力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并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 从而在市场上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赢得消费者, 建立起本企业在行业有的竞争地位。但企业在实现差异化战略并获得相应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会因之而发生一些额外成本, 因此实施差别化战略的企业,其成本控制的重点是追加成本控制, 因而效能成本的概念应得到更大的重视。

在战略选择过程中, 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细分的方法, 形成以特定顾客群体为营销对象的战略优势。从成本战略控制角度来看, 这种战略更加重视顾客价值与企业成本控制, 实施这种战略容易致使企业在顾客价值的追寻中, 忽视了成本控制, 其结果是市场占有率比重提升了, 顾客的价值也提高了, 但企业的价值反而下降了。例如,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世界最大汽车制造者——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一家子公司, 生产一种名为Saturn 的小汽车, 结果是顾客非常满意, 商品供不应求, 但企业为此不仅是满负荷的工作, 而且其差额利润一般而相应的成本却是市场的两倍。因此, 专一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应以追求与企业价值一致的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战略目标。

三、战略成本控制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

战略成本控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多种成本控制方法。例如, 我国邯钢借助于市场机制实行成本控制模式, 模

拟市场对内部成本管理采用“一票否决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模拟市场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做法包括(1) 确定目标成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考虑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成本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目标利润推算出企业的目标成本, 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2) 分解落实目标成本。通过成本目标分解, 把成本控制目标落实到企业内部的每一责任单位, 乃至每个责任人员,并以此作为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和个人奋斗的目标和考核与奖惩的依据; (3) 实行成本否决的奖惩制度。在期末进行业绩评价, 对完不成所确定目标成本的单位和个人, 扣除其全部奖金。

战略成本控制在当前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作业成本法, 简称ABC 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 它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将企业活动分成若干作业或作业中心, 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并尽量削减非增值作业,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控制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通过对作业的追踪并进行动态反映, 其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 (1) 作业成本法不以部门为中介, 而是以作业为媒介, 分两步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它先将耗费的资源按作业来归集, 然而再将各作业上的资源耗费分给各受益对象。(2) 作业成本法不再计算部门综合分配率, 直接地按成本动因作为分配分配依据, 计算因果分配率, 分配归集各作业的间接费用。(3) 成本责任中心中由部门变为作业中心, 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更细了。(4)以增加顾客价值为目标的业绩评价。顾客价值是指顾客实现的价值与顾客付出的代价之差—— 前者顾客拥有的期望值。后者是顾客付出的买价与顾客发生的附加成本, 如学习如何使用产品花费时间等。

ABC 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就是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反之则为非增值作业。在此基础上, 根据成本动因的同质性可以将作业进行合并, 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 它可以用来汇总作业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ABC 认为资源的耗费及成本的产生取决于成本动因, 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尺度。成本动因(Cost Driver)不仅是分配间接费用的恰当依据, 它还揭示了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 揭示了消除浪费、改进作业管理效率的可能性。

在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适当的成本计算程序是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法的又一创新。(1) 总的来说是分两步: 第一步按作业中心归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第二步分配间接制造费用; (2) 确定成本归集组, 即作业中心; (3) 按照作业归集组归集制造费用;(4) 选择引起资源耗费的原因—— 选择分配已耗资源的依据——成本动因; (5) 将已耗资源与成本动因相比较, 计算分配率; (6) 将产品已耗作业量与(4) 相比较, 分配作业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力图克服传统成本控制的不足, 通过对成本动因分析, 揭示了资源耗费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有利于提高功能价值比率,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以提供有利于企业决策的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1.姜大鹏,和炳全.顾客价值与持续竞争优势.商业研究,2005,(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