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1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产继承 继承权 继承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尽管每年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如昙花般一现而陨落,但是,绝大部分民营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劲旅,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但是,民营企业不得不郑重以待的一个问题是,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因为现行制度缺陷,使得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过程中, 通常会遭受十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有些甚至对于企业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本文立足于此,对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够揭开民营企业的传承“宿命”,为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民营企业财产继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企业的种类很多,情况也较为复杂,然而,探索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家族民营企业涉及的财产继承问题,则可对其它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提供借鉴和思考。在家族民营企业中,财产继承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产权不够清晰,法律手续不够完备。作为家庭成员共同创办的民营企业,大多都会出现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混淆不分的情况,这种共有与模糊的状态在企业创立之初,问题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出现家庭成员的变故,或者企业做大做强后,便会出现许多纠纷和危机。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朋友之间或者亲戚之间的合作民营企业一般在创业之初都依赖于创业者之间的信任而合作,在产权的界定上较少能够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进行,这样,也为民营企业财产的继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法律规定的继承人数众多,容易导致家族企业在继承中权利分散。我国《继承法》第10 条和第13 条的规定, 遗产是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虽然看似法律规定的继承人不是很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会因此界定出许多的继承人。比如单就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子女”来说,既包括婚生的子女,也包括非婚生子女,甚至还包括了具有扶养关系的继子、继女等,如此类推,同样出现此类问题。继承人太多是民营企业在遭遇财产继承时,容易产生矛盾与纠纷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权利容易分散的一大原因。
二、改进和完善家族民营企业财产继承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明确企业产权,确保产权的先行界定。因为模糊的产权关系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关系到私有财产的安全与否和代际传承的顺利与否, 是产生法律危机的根源。为了解决因为产权不够明晰而造成企业财和在继承中的问题和危机,必须把明确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明确界定企业的产权放在首位,实现先行界定。对于国有改制成民营企业要依法重新登记,清产核资,界定清晰;对于全民所有的企业法人,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转变成私人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对于大型的合伙制企业产权,可以通过走股份制的方式实现产权明确。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规模,依照法律规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2、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企业财产继承应当遵循公司章程规定。根据我国新公司法规定,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 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这个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 也不够清晰和完备。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和继承人的利益, 现行公司法规定允许继承人取得股东身份, 但继承人股东身份的取得, 并不是继承取得, 而是加入取得。与此事时,因为公司的章程是股东们的意思一致的产物,从根本上体现了企业股东间的真实意思,也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 所以说,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个股东来讲,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当然,这个约束力的产生的前提是不违背现行的法律法规。故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应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财产权( 股份) 的继承和企业经营权的接管方式, 或者通过股东协议的方式,事先确定企业继承问题, 规定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的民营企业家死亡后, 什么情况和条件下, 其继承人可以通过继承股权而取得股东地位。
3、个人独资的民营企业家应当将企业财产作适当安排。根据法律规定,一人独资的民营企业产权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是,因为继承人多的因素,可能导致一人独资民营企业在财产继承中遭遇困境。所以,建议民营企业家生前能够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考虑,民营企业家应在生前对民营企业财产和经营管理权限做出妥善的安排,既要为企业选好继承人,也要能够通过企业财产的继承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它同时也关系着其它多个方面,是多项社会因素的集中反映,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不论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而言,都是一个隐患。所以,民营企业家、社会管理者、法律工作者,以及高层机构必须要重视这项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共同努力,解决好民营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涛.家族企业继承问题探究.商业现代. 2010 -09:65
[2]展 何.小型家族企业的传代与继承时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3]高庆;家族企业继承法律制度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新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在新形势背景下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由小微企业或是手工作坊等家族企业发展壮大而来,在发展中创造显著业绩,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成立时间短,但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礼,迅速构建系统化管理框架,顺应市场规律,实现快速发展。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为了规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风险,民营企业必须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强调财务管理的独立性。但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制约民营企业发展,这就赋予本文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定现实意义。
一、新形名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意义
在现代化技术不断革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并受“一带一路”宏观环境影响,要求民营企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重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实现新形势下的发展任务。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配置资源
在新形势下进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构建规范化管理制度,约束财务行为,提高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为民营企业各项决策提供依据。而这一举措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结合民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财务规划,在科学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企业资源流动监管,进而维持良好的财务情况,促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
(二)集中财务力量
在新形势下进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可以集中企业财务力量,通过财务目标引导企业资源朝着战略目标发展,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对民营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加大投资获取大收益,并与企业战略融合在一起,形成战略经营中心,进而构建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纽带,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三)加大成本控制
在新形势下进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可以加大企业经营成本控制,明确企业盈利空间因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将其内化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拓展经济市场所占份额,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上看,立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加大对资金流向跟踪,控制民营企业在生产、流通、储存、销售等经营环节成本,规避资金风险,以达到民营企业稳定长久发展的目的。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
(一)产权模糊
从根本上而言,民营企I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很大部分源于产权模糊,产权制度的不明确使得民营企业无法正确区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对企业产权随意分配,却没有按照资产流程进账,进而存在财务管理漏洞。这种原始产权界定模糊除了源于家庭成员产权界定模糊,还源于民营企业和外界产权的模糊,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界定不分。
(二)模式僵硬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以家庭式管理为主,所有权和经营权几乎一致,投资者即是经营者,这种模式会增加财务管理难度,领导者集权现象过于突出,很容易出现越权行为,无法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而使得民营企业管理管理模式过于僵硬。
三、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
(一)构建科学化财务管理体系
相比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属性和运行管理特点,使得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结合企业现有资源,构建科学化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会计制度,遵循操作原则和强制原则,使得财务管理机制符合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对此,民营企业要设立独立财务管理机构,赋予财务管理机构足够的财务监管权力,负责资金融通、工资核算、现金出纳、预算编制等一系列财务工作,规划现金制度和报销制度方案,提高考核力度和监督力度,以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在新形势环境背景下,民营企业要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满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日渐复杂的需求,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控制系统形成有利支持,进而促进民营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将民营企业各个部门经济活动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财务信息的直观性,有利于管理者的监督和调控。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控制渗透到各个组织管理阶级中,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控制,形成信息对比,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对经营者财务行为进行约束,设立财务审计机构,与财务管理机构相分离,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三)构建日常经营活动管理机制
在进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要结合财务信息和企业经营现状,制定财务战略,加大财务风险控制,并找出衍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做好风险预防和应急预案,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基于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构建日常经营活动管理机制,从日常财务控制入手,保证日常现金流量的合理流通,明确现金流入方式与流入实现,并做好未来资金需求的预测,及时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充足资金,进而保证民营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规避资金风险。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加大库存管理力度,防止库存量过大而造成资金流动危机,合理监控销售资金和仓储情况,合理控制存货,进而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的研究,得出:
(1)结合新形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可以合理分配资源、集中资金力量、加大成本控制,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收购;财务风险;对策
继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再次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下同),旨在使民间资本对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36条”中指出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进行投资,细化了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同时要求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民营企业也要客观认识到其收购国有企业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自身陷入困境甚至绝境。本文针对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为有意通过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提出建议,避免盲目、片面的冒进行为,正视财务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财务风险定义
财务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财务本质的角度出发,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而狭义的财务风险则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也称融资风险。这种观点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的负债融资。本文认为仅从负债融资方面界定财务风险不符合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情况,因此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界定,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民企收购国企存在的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为其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决策盲目等,使其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财务风险,还要兼顾收购过程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现金流风险
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筹资困难、管理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运作等现象,对资金没有长期的规划,其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收购行为产生的收益一般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却发生在近期,民营企业在自身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收购行为往往只凭一腔热情,对收购过程存在的筹资风险和支付风险估计过分乐观,高估自身的整合能力,作出超出自身财务能力的决策,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难以为继,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主要是指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无法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资料,从而导致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在收购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被收购方,拥有收购方民营企业无法获得的独家信息。为了提高收购价格,国有企业在价值评估时通常会高估自身的价值,并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详细地分析调查,就会得出过分乐观的结论,造成对收购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此外,隐性负债也是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中容易忽视的因素,导致协议签订后,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民营企业承担责任,使得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代人受过。
(三)财务整合风险
收购方将目标企业接管过来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整合,收购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将被收购方快速整合到其组织结构中,收购仍有可能失败。在我国,不少企业因收购跌入困境,成为“问题企业”。究其原因,是由于收购企业对收购后的整合工作不够重视,整合战略选择不当,整合成本太高造成的。财务整合是整合的核心内容,财务整合不力是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财务整合风险主要是指不能使整个企业实现财务协同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购过程中股价、融资等引起的潜在风险;二是不能尽快处理目标企业的不良资产引发的风险。
三、民企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收购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决策阶段交易执行阶段运营整合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避免财务风险。
(一)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和财务预警制度等方式,突出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的要求,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其次,在确定目标企业时,应选取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收购对象:合适的产业、企业规模或产品特性。本文通过对“新36条”的解读,认为民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可以选取以下领域进入:油气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备的销售;风能电站、太阳能电站以及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制造;村镇银行等。最后,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收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吃下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后留下的市场份额。
(二)大量收集目标企业信息,使信息对称化
民营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优势,确保自身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其现实价值,民营企业在收购时要选择恰当的价值评估方法,充分考虑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标。
(三)选用正确的整合战略,形成财务协同效应
收购实现后,企业要尽快剥离低效率资产,变现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资产和不良资产,用以偿还融资所引起的债务,提高资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参加社会保险等方式,建立健全风险转移机制以应付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及时足额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如果收购后出现意外,使得整合的结果与原来的设想差距较大,或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收购的目标不能实现,企业应果断撤资,以防范财务风险,避免持续下去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可以通过整体出售目标企业、部分出售产权或股权,从未来的现金流入中获利,缓解财务危机,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新36条”的推动下,民营企业将迎来又一个扩张的浪潮。相信只要民营企业充分考虑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就不会仅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8(1):50-51.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4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我省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但是,受到一些“瓶颈”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历经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41.7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实现税收309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量的34.7%;实现进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6%;新办个体工商户11.56万户,新办私营企业2.21万户,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225户发展到183.3万户,从业人员达568.3万人。黑龙江省成长起了一批业绩显着、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如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四年位居全省民营企业纳税之首,近两年上缴税金1600万元。公司的销售额在全省制药行业中仅次于哈药集团,在中药行业中居第一位,重新进人了全国中成药行业500强行列。北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资产不足500万元、生产能力不足5万吨的碾子山水泥厂,通过改制发展成为一个资产超10亿元,集水泥、玻璃生产、房地产开发、商贸服务等多业并举的省级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和内蒙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最大、市场竞争力最强的建材生产企业。西林钢铁集团,从濒临破产边缘的“小三线”企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省最大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宝泰隆煤化工集团成立于2000年,2007年跻身黑龙江省民营企业50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50强、黑龙江省企业50强行列,被评为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二、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界定不清晰
当前,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但尚存产权问题。有的企业在创办之初,曾得到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有的曾经挂靠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但由于当时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应该通过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导致后来产权纠纷不断。家族式经营管理有的虽通过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途径,但产权归属却没有界定。有些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的管理尚停留在经验式、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的管理随意性大,缺乏制度和规范,其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民营企业数量多且重复建设,竞争激烈且层次低,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贷款问题和税费问题,企业管理问题尚未达到非常重视的程度。
(三)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我省民营企业比较普遍规模偏小,经营管理薄弱,竞争能力差,缺少对地方经济有一定牵动力和影响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薄弱、内部管理及财务状况不能达到银行授信要求,多数民营企业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对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投放力量不够,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不注意企业品牌的培育
和企业形象的树立。
(四)民营企业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
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偏小,诚信较差、知名度偏低等原因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同时,近年来国家实行从严的金融政策,以及受到金融机构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原因的影响,客观上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资金投人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五)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能力薄弱
民营企业管理大多采用成功企业的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也以标杆学习为主,没有能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用人方面的“家族制”情结以及同行之间愈演愈烈的不正当人才竞争,不少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纷纷跳槽,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受阻。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三、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一)产权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产生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既可以充分发挥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家鼓励下得到长期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对资金相对并不充裕的民营企业而言,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国内经济学界以产权来界定民营企业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宽派:主要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次宽派: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中派: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窄派: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本文所讨论的民营企业偏向于窄派的观点,即主要探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并且是其中绝大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萎靡状态,我国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降低。在国内贸易和对外出口方面,经济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尤其巨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以及欧洲等原本生机勃勃的市场开始衰退,而且速度极快;恰好这两大市场又是我国民营企业出口中占比重相对较大的两大市场,因此,在国际竞争中,民营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这必然坏账风险加大。
对外出口的业务受到极大波及,同时,民营企业在国内贸易中也步履维艰。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查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更加苛刻,这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原材料成本以及劳动成本却是不断上升。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经营,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比以前更加宽松的赊销政策。但这样的后果是,销售收入虽然增加,但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由于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会更加紧张。
(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在商品交易上的客观实际,促使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现实。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恶意拖欠账款,使许多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完全收回,许多企业应收账款账龄期限延长,甚至出现坏账。多数企业为求生存,对客户企业的拖欠款,不敢轻易对簿公堂寻求法律保护,只能容忍。
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在应收账款追回的相关法律法规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力度上不够严格,使得债务官司一直拖下去,最终得不到民营企业预期中的结果,反而是付出了较大维权成本。也正是因为即使打赢官司也因为执行问题难以收回账款,甚至收回的账款不足以支付官司成本,这才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宁愿把应收账款挂在账上,也不敢和客户企业对簿公堂。
(三)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的企业往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察制度,而企业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中毋庸置疑有着最关键的作用。民营企业多数是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相对于管理日趋合理化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严重滞后。
同时,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任人唯亲、赏罚不严,员工积极性差的情况。还存在任人唯亲,对员工的奖惩责罚不力,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情况。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并且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就导致了公司内部人事关系比较复杂,许多的企业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企业内部权力与责任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这样一来,当出现应收账款风险时,原本不能赊销的情况,责任心不强的销售代表,就极有可能漠视风险,盲目赊销。
三、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基于应收账款在民营企业中愈发重要的地位,一旦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极度依赖现金的民营企业来说,后果是难以估量的。这里所指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主要是指盲目赊销所带来的应收账款过度膨胀问题。综合而言,有以下弊端:
(一)容易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往往没有对客户企业做深入调查,盲目赊销。而在赊销之后,大部分企业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加上企业内控不健全,这就容易导致应收账款相当一部分比例容易发展成为坏账。在会计上,坏账是资产的抵减项,是企业资产的损失,这就导致了企业净收益和净资产的减少。
(二)容易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赊销其实并未真正增加企业现金流入,相反,赊销还会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我国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现金缺乏的情况,现金的流出,势必给企业来带极大负担。并且,应收账款过多增加了会计人员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最终会增加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出现现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容易影响企业资金循环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缩短营业周期和加速资金循环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过多,营业周期势必延长,企业资金循环也势必受到影响,这会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在我国,国有企业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比民营企业有更丰富的银行借贷资源,因此资金相对紧张的民营企业若是出现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情况,企业营业周期延长,将会很难从银行贷款。这样一来,企业资金链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轻则出现短暂资金缺口,企业资金循环受到影响;重则企业正常经营被扰乱,各个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因为资金瓶颈问题而破产倒闭。
(四)容易使企业虚增营业利润,与企业现金流脱节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无形中就夸大了营业利润,并最终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的预缴。这就会使得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与企业账面上的利润严重脱节,虽然账面上好看,但企业实际上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这种虚增利润或许能使企业账面上好看,但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反而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严重问题。
四、控制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
风险控制的对策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本文着重从规避风险和减少风险的角度提出对策。具体阐述如下: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盲目扩大赊销,但是对企业信用风险却不重视,这样一来,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在账上看上去不错,获利丰厚,但是实质上企业却是资金匮乏、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一些企业因为担心应收账款出现坏账风险。又不敢盲目赊销,患得患失之下,必然会导致企业一些获利机会溜走,是企业陷入销售与回款两难的困境。因此,在当今市场越来越重视企业信用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制,做好对客户企业的信用评估,尽力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进行赊销前,各部门赢全力配合对目标客户和目标业务进行审查和评估,同时,目标客户的资质、信用情况等要建立好档案资料和台账,并跟踪调查客户对于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动态。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销售部门反馈的情况及时做好财务核算,将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化以及余额情况要及时、准确地反应出来并加强管理;还应定期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及时、准确的地向销售部门及上级领导提供应收账款的账龄及余额信息。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
企业在向目标客户提供赊销之后,事情并没有完,还应该定期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尤其是要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的经营情况要做到及时了解,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和监控,主要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一是账龄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应收账款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账龄越长,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二是平均收账期法,通过计算应收账款从发生到收回所耗时间,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应收账款的监控提供依据依据。
五、结束语
应收账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资产,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总体上相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在销售过程中,更可能会有更大比重的赊销额,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民营企业应该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于企业赊销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保证整个过程的收益大于成本。如果能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衡华.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06,(8).
[3]吴金星,吴宝安.如何进行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6
一、 何为民营银行
中国大陆学者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界定民营银行:一是民间资本控制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二是民营企业服务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市场化运作机制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然而各方学者对于民营银行提出的定义还只是停留在讨论阶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商讨和进行规范。
二、 我国民营银行存在的意义
改善金融垄断的现状,增加银行业的竞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标准普尔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排名 和各银行的净利润数据 ,目前,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我国银行业存在垄断,资源配置效率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余额宝、百发等类网络银行的高风险产品的出现。显然,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和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民营银行的出现丰富了银行业市场,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专业对口更易把握风险,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民营银行发展初期,为了增加业务量,往往会对贷款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加之,民营银行多来自某一领域领头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对其所在领域,具有较专业的风险意识和把控能力,能更好的助力小微企业,加强工商业市场的发展动力。另外,为了从现有市场中脱颖而出,民营银行将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继而提升原垄断行的金融创新水平,进而使我国的银行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 我国民营银行的现状和问题
民营企业办民营银行的热情高,拉升其股票价格。截止2013年10月,已有11家民营银行的名称获得工商总局的核准。从A股市场来看,目前有22家上市企业发起了民营银行概念股,使得其股票一度涨停。安徽、浙江等地还有大批民营企业抱团组立民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可见,自从民营银行“正名”以后,民营资本对其的热情正处于井喷的状态。大型民企,将民营银行当作获利、融资的新途径。然而,民营银行的松绑并不是放纵其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而是成为一匹训练有素的千里马。
政府对民营银行的发展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金融改革国十条”中明确指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可见中央政府对民营银行的自主化经营发展是十分支持的。周德文教授认为,目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最大障碍就是对发起人的限制。而“国十条”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已经解除,然而民营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企业,其内部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民营银行股权结构混乱,缺乏风险控制经验,内部规范不完善,责任界定不清晰。以多少、何种形式的注册资本,成立一个民营银行,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民营银行没有国家做保障,因此注册资本可以说是其最后的防线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兑付保证的作用。加之,民营银行往往涉及到多个民营企业及其关联方,关联方交易、表外业务等都增加了民营银行的财务风险。
民营银行缺乏银行经营中对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不能及时察觉和反应风险,风险防范模式不健全,都会严重影响储户的存款安全和整个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缺少完善的内部机制。民营银行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要建立起符合其自身条件和顺应其发展需求的规范细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问题,加之银监会拟定的商业银行破产申请,退出市场等机制,很可能导致民营银行未来责任界定不清晰,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也将使得资金的可信度和运营的技术度本就受到很多质疑的民营银行遭受更多挑战。
四、 助力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1. 民营银行必须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民营银行应该注重银行业务与出资方原有业务的分离。出资方应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来建立、经营民营银行,而不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融资炉,以公谋私。因此严格的股权结构、股权转让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民营银行应避免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前者防止民营银行演变成家族银行,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后者降低经理层的监督成本―效益比率,激发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减少管理层内部控制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第二,民营银行还应规避股权的频繁变动,因为这会导致潜在的资产转移、让渡股权等问题,有碍于其后续发展。第三,民营银行还应该自觉规避关联方出资谋权等问题。
民营银行必须以保障存款为根本。近日,两份全国性文件 均指出,民营股东应当为民营银行兜底。可见,民营银行必须以保障用户的存款为首要任务。因此,单纯的存款准备金对于民营银行的流动性短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必须投保于存款保证金。这样,一是能保护用于的存款,提高民营银行的可信度;二是有利于防范自身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三是,能够在民营银行遇到危机时提供流动性、合并、清算赔付的支持。
民营银行必须加强其风险监控。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银行要想在银行业占有一席之位,就得看民营出资方对于银行的风险掌控能力。为了快速适应市场的发展,民营银行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与国际银行业接轨至少是贴近国际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最低资本充足率和监管约束方面,民营银行必须遵守中国银监会对于前两大支柱的硬性规定。市场约束方面,民营银行应该强化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展现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接受市场的监督,使该行业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的发展模式。
民营银行必须建立良好的责任制度。不论工商业还是银行业要想使股东利益最大化都必须拥有完善的、严谨的内部操作规范,然而这种规范又是建立在明确的、细分的责任制度之上的。相信在这一点上,民营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应注意吸取“巴林银行案”惨痛的教训,根据银行业的特征来优化适应民营银行发展的企业制度。另外对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海外国际商业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的引进,也是助力民营银行岂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