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案范文1
【关键词】私营企业 跨国投资 风险控制
一、中国私营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而私营企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止至2013年3月底,我国内资企业总数量达133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占82.4%,私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竭力吸引外资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后,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市场。据商务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投资企业13000余家,跨国投资累计达3000多亿美元,目前私营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已占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据Zero2IPO Research Center统计,2009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并购交易265项,其中45%的项目由私营企业完成。
二、中国私营企业跨国投资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跨国投资项目收益偏低
2004年以来我国共有14家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发生巨额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达人民币950亿元。有学者预计近两年内的海外新投资项目在未来5~10年间,将有50%发生亏损。投资收益偏低,亏损者居多,是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问题点,私营企业也不例外。例如:2004年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三年内亏损40亿元,并且在2010年遭受超5亿元的巨额索赔。同样是TCL集团,其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一年后即亏损2.58亿元。
(二)投资项目遭遇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由于我国私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在开展跨国投资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资金,具体表现在投资项目缺乏资金支持,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较短、融资条件苛刻。目前私营企业及个人贷款仅占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1.7%,其中针对跨国投资项目的贷款比例更少。中国金融机构在贷款业务中,仍倾向于国有企业,同样的项目私营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和条件要高得多。
(三)缺乏跨国项目经验和管理人才
私营企业海外项目管理经验欠缺,在风险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能力方面欠缺,具有国际运营经验的人才不足。一些私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缺乏相应的战略性指导和规划。未能对东道国的政策法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工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与跨国投资交易相关的重要信息、投资交易手续和步骤,没有充分认识中外财务制度不匹配,造成投资项目评估不当等一系列问题。
(四)企业海外形象一般
我国私营企业在跨国投资时经常会遇到来自当地政府、工商界的阻力,甚至民众反对。例如,2012年浙年汽车集团出价比竞争者高30亿瑞典克朗竞购Saab Auto Group资产,结果失败。依据2012年KPMG对海外人士访谈统计,国外消费者普遍认为中国企业产品质量低、中国企业不按当地商业惯例做事等负面印象。
三、中国私营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建议
(一)清晰投资战略,明确投资方向
跨国投资应服从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海外业务必须是企业整体运营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整体战略是制定企业海外发展战略的基础,是指导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活动的指导原则。私营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必须清楚企业自身跨国投资战略意图,清晰跨国投资将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目标,清晰海外业务在公司的整体业务架构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开展跨国投资业务前,企业应充分了解国家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针对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业性指导原则,审视自身需求,制定合适的跨国投资战略,清晰的跨国投资战略将为筛选投资项目指明方向。
(二)重视投资评估,注重并购协同效应
在跨国投资战略指导下,企业应做好跨国投资项目的筛选,进行投资前评估,需要评估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环境是否稳定,评估当地的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成本、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投资环境,评估投资并购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做好项目尽职调查。应认真评估投资项目是否能与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如何通过该投资弥补企业的战略劣势和不足,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与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在进行投资并购项目评估时,还应就并购后的业务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员工整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评估和审视企业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投资项目运营期,也要定期系统地对项目进行投后评估,以利于对投资项目的最优化控制。
(三)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跨国投资的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中人员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因此企业应拥有通晓海外投资、金融、法律、财务、贸易、营销、公共关系等专业人才。私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裙带关系较多,是否投资往往由企业主一人直接判断和决定,但在进行跨国投资时,企业将面临比国内经营更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主应以开放的心态,建立一支国际性的人才队伍,将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可以引进国际经理人,可以派遣或鼓励管理人员、优秀员工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跨国公司进行进修、培训、实践和交流,通过定期岗位轮换增强员工对国内和海外两地市场的了解,扩展国际视野,以适应全球运营的管理要求。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风险防范准备
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实施跨国投资战略的保障。企业的跨国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重形式,更要重实施。要建立风险管控的组织基础,在跨国投资活动中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切实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风险的工作,加强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2012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已,欧债危机仍未解决,企业应对客观风险估计不足,随时做好风险防范预案,特别是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责任事故的准备,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总体情况[R]. .
[2]KPMG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和反思[R]/cn.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案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企业 华为 并购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54-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为响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全球化战略,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式。但实施跨国并购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对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不透、防范不当,不但严重影响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成功实施,还有可能对企业造成较大威胁。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况
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企业重组交易行为,需要企业自身条件和国内外环境相互配合才能获得并购成功。企业跨国并购涉及的环境复杂并且内外部条件苛刻,所以风险高。调查显示,并购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中国企业已有的跨国并购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要想获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并购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成稳步上涨趋势,而这一系列的并购中每年大约有10%的失败率。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65.1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投资只有63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3.8%;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559.1亿美元,并购投资陡升到28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65.3亿美元,并购占35%;2010年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达到590亿美元,其中40%通过并购实现。如下图所示:
二、华为收购3leaf部分资产案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2010年5月,华为斥资200万美元收购了3Leaf的部分资产,华为方面透露,2010年9月华为向美商务部递交申请,并获得批准。2010年11月,华为自愿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递交了正式申请。然而却遭到5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宣称华为收购3Leaf案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2011年2月11号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曾要求其自愿放弃这一收购,但2月14日华为表示拒绝,称将等待美国政府作出决定。虽然结果不被看好,但是华为方面表示:华为将坚持走完所有程序,直到产生明确的结论,无论这个结果最终是否有利于华为,我们想借这次机会请求美国政府全面地调查华为。2011年2月19日晚间,华为在美国声明表示服从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3Leaf某些特定资产的收购申请。
200万美元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华为来说都是冰山一角,但是美国为什么把这200万美元并购案看的如此重视,并最终以妨碍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华为的收购。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后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环境将日益恶化,美国某报社曾表示:中国可以买我们的国债,但是绝不能投资我们的企业。笔者认为类似的情况不会仅仅发生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类似华为的情况很有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再次发生,此次案件无疑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敲响警钟。
三、跨国并购风险
华为收购3leaf部分资产案以及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案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政治风险。首先,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国外经济活动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威胁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全球经济,因此中国企业国外并购很容易受到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抵制。其次,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尤其在世界工厂地位以及全球市场份额中存在竞争和摩擦,也会对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造成一定障碍。
法律风险。各国法律一般对外资并购均有管制性规定,目的是防止国外企业在本国形成垄断,以保证本国经济安全,所以在跨国并购中,大宗交易往往会遇到法律障碍。目前我国熟悉国外法律法规的专业性人才还比较缺乏,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为并购服务的专业化组织不健全,不能有效地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法律、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支持,因此存在法律法规风险。
文化差异引发的风险。首先,各国文化由于历史和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用工制度、薪酬、企业管理等方面,对中国都嗤之以鼻。其次,中国企业并购当地企业后,要让当地员工接受企业整体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比较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选择文化距离越小的东道国,海外并购后的绩效也越好。但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域结构日趋多元化,文化差异成为影响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利条件之一。
市场风险。包括估价风险,资金风险等。对于估价风险来说无疑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最直接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并购价格的数量,而成交价格支付的多少与目标被并购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和今后的收益利润的多少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整个过程的核心工作。充足的资金是一个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基本保障。一个企业要实施跨国并购,在资金上肯定有强烈的要求,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并购资金交易是家常便饭,然而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有资金的支付来完成这样一项大型的并购活动,于是进行并购的企业便选择了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卖方融资、杠杆收购等方式来完成并购活动。由于各国利率与汇率时常变动,巨大的资金将面临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并购风险的对策
对于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对策,笔者认为应该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
首先是从企业层面上分析,笔者认为:
1.企业应该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东道国背景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情况进行评估,这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东道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外资并购等法规体系与监管政策,还包括东道国与我国政治经贸往来现状,对中国的舆论氛围,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等。在此基础上,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案,制定有效的公关方案。
2.企业应该合理制定出并购价格。并购前,应对目标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其次,应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主要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产业背景和产业状况、营运体系作为分析对象,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范围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作为评估参考依据。再次,企业在具有并购意向时可积极接洽熟悉中国企业及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国际中介机构,请专业人员全程协助和参与跨国并购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企业应该采用机动灵活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战略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及相应的融资成本,各种融资方式对本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未来汇率变动的趋势,本企业的资本结构、外汇风险、税收、资金来源的分散化,跨国转移资金的自由度等。同时在融资渠道上应采取机动灵活的融资方式。
4.跨国并购要求并购企业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及运作经验,所以企业应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跨国人才。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之前,要做好知识的准备和人才准备。要制定有效的、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的对外投资战略相匹配。
5.要树立危机意识,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财务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有效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笔者认为:
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第一,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双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对中国企业提供政治风险信息收集、预测、评估、规避的政策指导;第二,政府可以以外交支持经济,在国际政治活动中打经济牌,与东道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及时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政府商业外交,为我国企业创造较为有力的竞争环境;第三,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鼓励与制约双结合的措施管理跨国并购。
2.鼓励并扶持非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如加强本土中介机构的培育,使本土中介机构的适应性应更强;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支持;适度发展外资商业银行,带动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扩宽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渠道等等。
3.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和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要加强对跨国并购的总体规划,制定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定期选定和公布海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从宏观上指导和把握跨国并购的方向,既鼓励企业跨国发展,又规范企业跨国并购行为。
4.针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人才缺乏的问题,国家应在教育层面予以支持,营造有利于海外并购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教育制度环境,倡导现有管理者在海外并购中角色的转换,为国内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相关并购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建勋,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赵保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10
3.阎大颖.国际经验、文化距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营绩效[J].经济评论,2009(2)
4.2007-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5.张文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情况、总体评估和政策讨论[J].经济界,2010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案范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建制理念,新隐性债务
当前,在全球172个已经建立并且运行多年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正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基金财务危机。而在我国,这一危机又尤为突出,严重威胁到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如果不能及时应对这一危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流产之虞,并将最终导致养老保障制度的破产。因此,梳理当前危机成因,找出应对措施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
调查显示,2001年平均每3.65名在职职工“养活”1个退休职工,到2050年这个比例预计将是1.87∶1。到那时怎样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和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共同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书中指出,我国养老保险正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财务危机。主要包括基金收不抵支且缺口逐年上升,风险赔付能力下降以及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危机的省市正逐渐蔓延和加重等。据调查显示,在我国,1997年基金收不抵支的城市有5个,1998年扩大到21个,1999年又增至25个;基金缺口1999年为187亿元,2000年为357亿元。据专家预测,统筹基金在未来25年间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年均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元;按现行退休年龄推算,赤字运行年限将延长28年,年平均1030亿元,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
尽管当前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是全世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比较其他国家而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根源以及目前的现实条件,我国的这一财务危机显得尤为严重。
二、我国当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急于求成的制度转轨带来了超重的历史债务。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财务危机中,一个主要危机就是偿还历史债务的压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制成本”。1995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开始向“统账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转制过程中,由于“老人”和“中人”的退休金权益并没有以养老金形式形成积累,于是就出现了“转制成本”。这一历史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还存在争议。①由于统筹基金无法填补这一缺口,所以我们就采用了混账管理模式,统筹账户挤占个人账户资金,实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这种空账运行就使得统账结合的新制度又回归到本质上的现收现付制。据专家测算,截止到2002年底,国内养老保险累计的个人空账规模为4800多亿元,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到2033年老龄化高峰期,当期支付缺口将达到4400多亿元,空账规模达14万亿元。
导致这一债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采取了急于求成的推进方式。改革前,由于“”的破坏,职工养老保险已经退化为单位保障,虽然在“”结束后也出台了一些恢复性的制度规定,但是单位自保的状态并没有改变,还未实现社会统筹。另外,对于中老年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问题也还未找到有效的化解办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从传统的、由单位负责的养老保障现收现付制一步跨入全新的部分积累模式,显然操之过急。尽管新制度的框架符合我国的长期利益,却因缺乏现实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扎实准备与预案筹划,不仅未能真正解决原有体制下存在的基金不足问题,而且还带来了沉重的转制成本。
(二)基金征缴不力导致的新债务。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但基金征缴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基金征缴中的“打折征收”,导致了“新隐性债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采取“优惠征收”、“打折征收”的办法,加上我国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漏洞”,形成新参保人员“缴费少、受益多”的财务失衡状态,“新隐性债务”正在大面积生成。根据《深圳特区报》的记者调查,广东一些地方为暂时缓解眼前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对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新经济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优惠征收”、“打折征收”的办法,即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征收养老保险金。从表面上看,眼前的支付危机暂时避免了,但是从长期看,“新人”的养老保险在财务上难以达到平衡,这就形成了“新隐性债务”。
其二,社会保险费拖欠、拒缴严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低,导致供款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因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不到位一项,就造成欠收养老基金472亿元。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2001年1月8日全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有20余家。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2000年5月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累计发生企业欠缴养老金已达376亿元。另外,参保不缴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省区高达20%,全国总计达800万人。
其三,企业少报、漏报、瞒报上缴基数。按照现行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职工工资总额是我国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由于我国劳动报酬非工资化、工资非货币化严重以及劳动保险统计不够规范、准确和完善,就形成了统计工资总额大大小于实际工资总额。另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稳定的缴费工资总额又少于统计工资总额,综合这两种情况,可能使缴费工资总额缩小33%左右。据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检查,1993年漏报733.6万元违纪款中,其中有534.6万元,占72.8%是因企业漏报工资总额所造成的。
(三)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问题。但我国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我国当前面临的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其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平衡的冲击也最为严重。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是老龄人抚养比的快速提高使养老基金的支付增加,收缴减少,加重了入不敷出的矛盾。如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老龄人抚养比分别为7.43%、6.39%、7.98%、8.33%和9.92%。据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2030年将会超过20%。另一方面,对现行的个人账户积累基金发放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个人账户养老金现行的支付方式假设职工退休后平均只活10年,而且制度规定,10年后个人账户支付给退休者的部分由政府承担,如果未满10年退休者去世了,则家属可以继承其剩余部分。当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寿老人越来越多时,这种只有补贴、没有任何结余的个人养老保险积累制度显然也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困难。
(四)提前退休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剪刀差。由于提前退休现象对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少缴多支双重侵蚀,所以成为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据对上海、广东、山东等13个省、市的调查,从1995至1997年3年间,新增离退休人员164.4万人,其中提前退休人员为51.7万人,占当期离退休人员总数的31.4%,年均支付提前退休的养老金为18.8亿元,占当期离退休金总额的23.5%。
允许提前退休主要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其他国家也曾经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用鼓励提前退休的办法,解决失业问题,但后来都被实践证明这对解决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却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了极大的侵蚀,致使养老保险发生危机。1982年出版的由美国劳工部就业标准局就业与退休问题专家M·H·莫里森撰写的《老龄经济学——退休的前景》反对提前退休,他强调“退休年龄对退休金费用有相当大的影响。在60岁开始退休,所领退休金的每一美元现值,大约要比65岁退休的高15%;如果55岁退休则将近高30%”。1985年出版的由着名老年经济学家J·H·舒尔茨撰写的《老年经济学》则指出“一旦退休年龄从65岁降低到60岁,退休金费用就要增加50%左右”。
(五)基金投资管理不善,无法满足养老保险基金的刚性调节增长的需求。自1992年开始,各地相继进行了两次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导致退休金水平上升。另外,为弥补物价和工资指数增长建立的调整机制,也极大地提高了养老基金的需求总量。尤其是2004年上半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7%,通货膨胀率为3%,这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然而在基金支付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管理却依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投资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几乎全部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受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及国债期限结构影响,基金收益甚微,保值增值困难。个人户收益也不理想,以辽宁的试点为例,2002年底个人户基金全年收益率只有2%,2003年通过协议存款等方式,个人户基金年收益率提高到2.45%,但都远低于7%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水平。对滚存结余基金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的问题,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基金都比较严重。
三、应对当前财务危机的政策建议
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要安全平衡地度过养老保险金支付的高峰期,我国需2万亿元左右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在近期内我国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为缓解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对我国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我国应采取如下的相应对策:
(一)转变建制理念,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杜绝财务危机的制度根源。
首先,要转变建制理念,实现养老社会化。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危机根源还在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现行制度的建制理念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意识形态残余。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家长作风,包办一切,管得过多,保得过厚。纵观当今世界,中国恐怕是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最高的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基金压力巨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缴费负担,压制了经济活力,同时也打压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空间。企业负担过重,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空间狭窄,又反过来造成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负担,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养老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政府责任。所以,中国要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危机,首先要转变建制理念,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提高社会和个人在养老方面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层次的养老保险提供发展的空间,才能减轻企业缴费压力,增强经济活力。
其次,变当前的“统账结合”制度为“统账分离”制度。统账结合模式下的混账管理导致了空账问题,空账的恶性循环是本质上的现收现付,既有可能导致即期养老金待遇的扩张性支付,也无法应对老龄化危机,同时还会阻碍劳动力正常流动。因此,必须实行“统账分离”制度,推行个人户“实账化”,并完善个人账户的有效管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提高个人账户的经济效益,使个人账户资金能够名副其实,能够有效地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债务危机。统账分离后统筹基金的资金支付缺口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包括居民的福利住房)等方式筹集资金解决。
(二)改革退休制度,降低当期支付规模。
首先,要杜绝提前退休。可以通过改革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实行替代率随缴费年限浮动来杜绝提前退休。如以缴费15年作为“门槛”,缴费15年可领取社会平均工资的15%作为基础养老金,每多缴费一年多领1%,如果恶意中断缴费,按照离退休年龄差几年停缴的办法,一年扣0.3%。
其次,要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根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另据测算,如果我们从2015年起,每3年把退休年龄提高1岁,用15年的时间到2030年提高到65岁,其结果将使2030年和2050年的老年赡养系数由37.0和47.5下降到21.1和30.9。我国现阶段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的退休年龄规定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49岁,而目前已上升到70岁左右,应当说在我国提高退休年龄存在着较大的空间。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调查,当前全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是66岁,平均退休年龄为男60.5岁、女58.6岁。而我国当前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4岁,但退休年龄却仅为男60岁、女50岁(女干部55岁)。所以,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的退休年龄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至于提高退休年龄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尚缺乏实证性研究。即使有相关,也可以——更应该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以及提高教育年限、推动职业培训等方式加以化解。
(三)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基金供给。
首先,加强基金征缴工作。一方面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资金来源。扩大全社会参保范围有利于筹措资金,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社会。因此,只要符合参保条件,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自由职业者等都应作为扩面的范围和重点,做到应保尽保。在养老保险征缴方面,新经济组织的职工要和国企职工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规范征缴基数,杜绝渗漏。目前参保单位通过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逃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抽样测算过程中发现1999年缴费工资比1998年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根据全国参保单位缴费工资与平均工资的统计比较,前者比后者也低了10个百分点。如果将参保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严格核实,至少可以使基金增收10%。
其次,拓宽融资渠道。要固化财政投入机制,以往政府财政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无法保证稳定的基金供应。因此,要固化财政投入。根据基金缺口测算,财政应每年拿出5%,即每年约700亿元,用25年时间逐渐消化掉基金缺口。建议中央以立法形式明确这一财政政策,以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税收融资,国有资产变现融资以及债券融资等。
(四)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增进基金安全,促进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营运管理。基金行政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就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基金营运实行监管;基金的营运管理就是业务运作管理,包括核定、收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支付、投资营运管理等。为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我国应尽快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养老保险基金行政管理和营运管理分开、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设的管理体制,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范化。借鉴国外特别是智利的经验,把基金交由多家非政府部门进行经营并引入竞争机制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
在基金管理中,尤其要加强对个人户基金的资本化管理运营。个人户的管理应是以户资本化运作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法规,包括:合理的管理成本、资本市场投资选择、投资收益、风险防范和金融服务。根据我国目前状况,对养老保险个人户基金的投资管理,采取全部委托方式为宜,即建立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保管人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并相应建立一套风险监控制度。受托人,由省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充当;投资管理人,从我国现有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中选择;保管人,从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选择。个人户基金的资本化市场管理运营可以达到投资回报率和风险防范兼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