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

[DOI]10.13939/ki.zgsc.2016.29.244

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变革的不断完善,对于现在的高校的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视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财务风险以及财务使用的上涨幅度的提升,高校对于相关的财务管理措施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变革。本文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进行了探究,在掌握现在高校财务的同时进行了管理方面的探索以及研究,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规避以及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

1 现阶段高校面临的主要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指的是高校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对于预设的或是期望的财务值的制约下,对于财务的预想与实际的财务使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出入,超出了预设的财务价值导致资金或是财务方面严重的不足产生的风险。对于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在于现在的高校体制改革产生的财务上的超出或是不足等情况,对于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高校在进行改革的同时面临筹资的风险、进行的投资的风险以及总体的高校财务风险等。

所谓的筹资风险指的就是在进行高校的扩建或是投入给学生方面的筹资问题,很多时候高校的财务都是先产生债务在进行偿还,但是由于长期的债务的产生就会导致资金的周转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因为巨大的债务问题导致高校,没有正常的偿还能力导致财务出现风险。这样不仅会影响我国高校的发展以及财务的正常运行,还有可能被债权人进行而导致高校有破产的风险,这也是现在的高校面临筹资问题时最大的风险。现在高校正在进行改革的阶段,所以在进行招生时,都会扩大招生的数量,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扩大了高校的招生量之后就会导致高校的经济负担加重,对于资金的使用也会逐渐地增多,但是在进行筹资方面并不会得到提升,不能保证高校财务的正常运行。为了高校的财务运行,高校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因为筹集的方式并不固定,所以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创新产生影响。高校的投资形式主要包括高校对于校方产业进行的投资还有很多的方面的投资形式。

高校在进行校方的经营上以及发展中经常的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在进行投资时,很多的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发比较高,但是风险也比较大,对于这样的投资风险,就需要校方进行注意了。进行合理的规避风险以及保证财务的收支平衡。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以及很多的财务支出。高校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教育机构,在进行日常的财务运作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不相同。高校对于财务上的风险会比企业的财务风险低,并且不会经常面临破产的风险,在财务上的不平衡以及失衡的状态一般表现为对于教师等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的拖欠或是设备上的支出等。造成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大都是因为高校在进行创新改革的同时没有进行切合实际的进行考察以及合理地进行风险的规避,缺乏制定的专业性以及合理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2 高校财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现在的高校财务管理的不够完善以及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的经营形式与企业的经营形式不同与企业的经营形式,高校并不是以营利为主要的经营目的,高校经营的宗旨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国家的教育的发展,所以在财务上的管理不会像企业中那样非常的严格以及严谨。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为准则进行约束,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创新以及现在的高校对于财务上的应用比较大,已经渐渐地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了,但是对于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在的高校对于财务的管理一直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但是因为现在的高校的体制改革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对于以前的会计制度已经渐渐地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体制以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以及创新。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制度、资产的管理、信贷方面的管理等方面。并且还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财务管理的进行以及财务方面的创新。

2.2 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方面的执行力度不够

随着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的高校已经有了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力度不够,并且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财务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主要体现在财务的相关管理没有真正地进行落实,并且管理的层次方面不够高,有高校的主要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但是,在执行时却发展执行的力度并不是很大,因为高校的管理层的行动力不足,财务管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并且在出现问题,大都是你推我,我推你,责任心严重地不强。虽然已经逐渐地在进行制度上的改变,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并且在持续的恶化。

3 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

现在的经济形势以及发展的需求要求高校必须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求现在的高校采取一定的方法以及措施来改变现在的状况,建立健全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保证财务管理的连贯性以及统一性的运行,保证财务工作合理地进行。

3.1 合理的控制高校的财务筹集风险进行改善

现在的高校一直处于比较动态的情况,并且在进行筹资方面也是比较困难,但是正处于改革时期的高校对于资金的使用非常的巨大,所以高校的筹资方面就成为高校中的重要问题。在进行筹资方面的控制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合理地进行规划筹资。确定筹资的方式以及筹资的规模,进行合理的筹资,根据实际的资金需要进行筹集,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确定筹资的规模以及进行筹资方式的比较,选择最适合的筹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3.2 控制高校的资金使用程度以及投资的风险

高校处于长期的投资状态或是短期的投资状态是,一定要注意合理地进行投资的计划,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控制投资的风险。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以及社会的需要,很多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高校的规模一直在进行扩大,但是很多高校总是进行盲目的投资以及建设,这样非常不利于财务的统计以及管理控制,会导致高校的财务压力加大,并且不一定会促进高校招生的上升以及高校未来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合理地进行风险的规避,控制高校的资金的使用。

3.3 控制高校财务上的平衡

现在的高校财务方面总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的状态,并且经常地会导致方面产生很多的问题。控制高校总体财务支出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并且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高校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 结 论

对于高校中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以及制度完善对于高校的发展非常重要。现在的经济形势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并且高校的财务财务状况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宁.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心下移及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李金奇.从失衡到调适: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

所谓事业单位就是由国家投资创办且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创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公益提供相应的服务。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规避外界环境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增强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现,并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提高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过程中,有效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并对财务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能,同时促使部门之间以及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约束关系。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具备一定的约束力,无形当中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成效,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真实性及可靠性,为事业单位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措施

(一)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进行划分,并且确保不同层次的的独立性。第一,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所谓内部牵制制度就是对各项业务分工明确,并且任何一项业务都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在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由不相容职务分离、赋予一定的权利、相互制约等构成则,明确各个部门及其岗位之间所行使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不相同岗位之间或者职务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进而建立健全的制衡机制。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日常核算的管理力度,确保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汇报。第三,加强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内部审计这一问题,从内部抽调或者外聘专门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赋予内审部门一定职能,促使其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事业单位应该将整体结构作为切入点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仅仅对单位中某个部门进行改进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在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中才能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全责进行明确划分,让每个部门都清楚的知道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权利,将各个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以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管控责任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划分,确保各部门职责的合理性。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第一,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成都,进而增强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并将这种内部控制意识传递给各部门的员工,采用自上而下传递的方式增强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夯实基础。另外,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认真学习《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会计法》,充实自身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及内部控制知识,一旦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可以灵活应对。(二)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事业单位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有助于单位在经营和运行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并提前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规避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隐藏的各种风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理财对象是现金,这和盈利性企业截然不同。盈利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事业单位则恰恰相反,事业单位更为重视其运转过程中,各项资金的支配状况,资金是否准确合理的运用到经营活动当中,金额是否满足经营活动运转需求。因此,事业单位较为重视对各项费用的现金控制,提前对资金流量以及开支状况进行预算,做好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工作,有效规避各种资金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事业单位长远发展。(三)明确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多元化经营,防范风险就是保障在对预期回报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将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转变,继而保障财务管理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将自身的力量就财务力量集中起来并充分发挥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另外事业单位可将发展策略转变成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收缩战线,尽可能利用自身有事弥补不足之处,促使事业单位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及风险防范对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和参考价值,因此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赫.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J].商讯,2019(34).

[2]杨谷樱.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纳税,2019(32).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3

摘要:近年来,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广,企业总体税负降低,但部分行业却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引发各界的关注。文章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着手,分析了“营改增”对税务内控五要素带来的冲击,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税务内部控制流程,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营改增 内部控制 税务风险

一、“营改增”企业增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营改增”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国家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不但可以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还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有效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制约和监督的措施与方法。与税务相关的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务价值。“营改增”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税收和财务问题,对公司的业务和管理也是一种全方位变革。增值税实行以票管税的征管模式,因此,“营改增”企业在业务流程、会计核算、发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等环节受到全面冲击。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营改增”以来,有的企业税负明显减轻,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则显著上升,不完善的税务内部控制可能是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各企业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降低可能的税负风险,以便充分享受全面“营改增”带来的改革红利。

二、“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当前“营改增”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源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和粗放的内部管理带来的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内部环境更复杂。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具有“征管严格、以票控税、链条抵扣”的特点,这对企业的组织构架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一般情况下,管理链条越长,流转环节越多,潜在的税务风险就越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更为适应“营改增”。另外,“营改增”下纳税人要面临身份的认定、发票的管理、纳税的申报等,企业是否有专门的职能机构从事相关的工作直接影响“营改增”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二)涉税风险增大。“营改增”中涉及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方面,“营改增”是新事物,如果税务相关部门及纳税人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征收办法把握不准,就有可能会造成税收的混乱,影响税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税务或者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不能正确核算税额,就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增大。以房地产一般纳税人为例,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涉及到采用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两种计税方法,两者的适用条件和可扣除项目费用都不同,若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还要按照3%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核算税额时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执行,就会导致多交增值税,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或者少交增值税,加大事后被追究责任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要求更严格。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营改增”后,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主要分布在财务管理、销售业务、采购业务等关键控制点上。比如企业对兼营、混合销售、免税业务没有正确划分和单独核算,就无法享受到相关的税收优惠;若企业在销售或采购业务中不能取得有效的增值税发票,“链条”就会断裂,无法凭票抵税。因此,“营改增”对企业原有控制活动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将成为“营改增”顺利推进的“拦路虎”。优化税务内部控制流程,严格控制环节,升级内部管理已成必然。

(四)有效的沟通更为迫切。从试点情况来看,部分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已成不争的事实,税企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迫切。从企业内部来看,纵向上要求企业从上到下做好政策和制度的贯彻,横向上要求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做好业务的衔接。从税企之间看,企业期待税务机关能做好政策的解读和业务的辅导,尤其是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更加期待税务机关帮助其走出认识和业务的误区。因此,企业内外部的沟通愿望相比以前更强烈,内部信息系统的升级也迫在眉睫。

(五)内外部监督力度加大。一是企业外部监督。为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的衔接,在“营改增”推进的相当长时间内,增值税发票的使用与管理、税收优惠和退免税等方面将是税务机关重点督查范围。二是企业内部监督。“营改增”是企业的全方位变革,涉及相关组织结构重构、系统的升级和业务流程调整等。作为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部门,也应相应调整监督方案。无论是在时间、范围还是在把控环节上,需重新规范监督流程,落实每一个控制点,责任到岗到人,以降低税务风险。

三、“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营改增”后,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应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个方面调整税务内部控制流程,改进经营管理,实现全面升级转型。

(一)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划分。由于每个增值环节均需严格按照进销项税额相抵的规定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建筑行业,集团多级法人、内部层层分包的模式使得管理条过长,流转环节增多,造成工程项目的增值税进销项税额不匹配,多交或少交增值税,税务风险增大。所以,企业要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没有专职财税人员的企业应尽快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其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采取培训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按增值税征管特性规范业务流程。

1.销售业务。首先,企业需要将所有销售业务重新进行梳理。按照税务口径区分出哪些属于营改增项目,哪些原来就属于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同时,按照一般销售、视同销售、混合销售、兼营行为及所对应的税种、税率逐项核对,形成表格或清单。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兼营业务未分别核算的要从高适用税率,减免项目未分别核算的不得减免。其次,重新审视企业的定价策略。增值税是价外税,在原有定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收入将转变成不含税收入,利润降低,而客户作为受票方,如果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则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营改增”的税收利益将成为双方博弈的筹码。因此,企业应将客户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调整销售策略,分别制定不同的定价。

2.采购业务。由于增值税实行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能否取得专用发票,直接影响着可抵扣进项税额的确定和购进物资成本的确认。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评估上游供货商,通过对纳税资格及相关信息等审查,以能否开具可抵扣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关税完税凭证、税务机关批准的农产品收购凭证和铁路运输系统开具的运输发票)为标准实施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各供应商的报价和对应的企业实际采购成本,对于不能够提供可抵扣发票的供应商,或提高议价能力,或摒弃重新选择。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相互协调合作,确保采购计划顺利完成。

3.合同管理。合同是税务风险的主要载体,其中对涉税事项的约束直接影响企业税负的高低。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原有的合同重新进行整理并且规范合同的签订流程,要严格按照合同的执行时间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将原有合同进行分类。对于纳税义务在“营改增”之前的,按原合同条款执行;在“营改增”之后的,应与合同方进行协商签订相应的补充协议。对跨期合同条款进行修订时,要按照“营改增”的政策要求,对合同总价、不含税价格、增值税金额、发票类型、价款结算方式及开票事宜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营改增”之后,同一家企业可能提供多种税率的服务,对兼营的不同业务,要在合同中明确不同税率的项目内容和金额,并且考虑在合同中增加“取得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才支付款项”的付款方式条款,以减少税务风险。

(三)做好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增大督查力度。定期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督查内控制度落实情况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基本途径。“营改增”企业在购、销、存及税务核算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着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以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为重点督查对象的定期自查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穿行测试、分析性复核等多种审计手段对供应商、购销合同、议价定价、发票管理等内控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来协助实施,对检查出的管理漏洞要及时纠正和完善,做到责任到岗到人,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和税负。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贤ㄐЧ。“营改增”对企业的税务和财务人员的技能来说是一种考验。要加强对“营改增”企业税务岗位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考核,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与此同时,企业的财税人员还要增强与税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税务资讯,掌握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降低税务风险。

四、结语

“营改增”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税务问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全面改革。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控制环节、严格控制流程才能够保证“营改增”工作的平稳过渡及实施,推动企业的转型和升级。X

参考文献:

[1]郭社钦.营改增下的企业纳税筹划与管理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5,(6).

[2]赵旭.营改增背景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4

由于国内企业市场化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市场风险方法工作的认识和措施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了企业在如今日益紧张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面临着资金、资产、经营上的巨大风险。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不断确立,如何通过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地防范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面临的未知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中生死攸关的问题。本文从企业风险管理视角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与应用进行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融合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两份报告中的内容,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五个组成要素之一。也就是说,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状况来看,由于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财务信息的控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内部控制对企业资产安全、经济活动规范性的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不断加入,如何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实现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的目的成为了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同风险管理工作日益融合,内部控制逐渐走上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一)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国内经济产能的不断发展和总体经济发展形势的逐步放缓,相同行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大。同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经济原料采集和国际市场影响也在逐步加大。在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商场压力下,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成本控制和资金的周转同以往相比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是,我国企业由于受到市场化的影响较晚,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导致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对管理风险的必要认识,在投机心理的操控下,极容易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遭遇十分巨大的亏损。例如,2008年国家68家央企为了规避企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收汇率波动的影响涉足金融衍生产品后遭遇114亿元亏损的事件给了国内企业管理和发展一个十分发人深省的教训。如何认清企业发展中会遭遇的市场风险并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成为当前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关键环节。

(二)企业风险内控环境不佳

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正在逐步建立的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内控经验缺乏、内控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风险防控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局限于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完善方面,而企业本身则习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度。由于企业目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些企业虽然依照内部控制管理要求,逐步在企业管理中引入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机制,但是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的形成大部分处于雏形的状态,没有形成性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目前企业的风险管理评估水平不高且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仍以事后控制为主,对风险的评估和预防仍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弱项。其次,我国大部分企业均为形成独立的风险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进行,导致了企业缺乏独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者为企业做出规范有效的风险监督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保障,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风险方法工作的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一旦发生企业经营风险,就有可能导致企业负债加重,甚至面临破产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一)逐步加强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

为了加强企业的风险内控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同时,企业应将风险管理意识同企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文字上的政策和口头上的宣传让企业的所有在职员工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途径。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制定相应的应对与管理措施。

(二)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风险内控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企业风险内控环境建设是当前企业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关键问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上的作用。在风险内控管理过程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实际,对企业的风险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优化企业的资金、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管理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内控在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上的具体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内控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风险内控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企业应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风险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分局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应建立相应风险识别与评价习题,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管理、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内容进行识别与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位为企业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其次,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将企业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在企业的财务、运营等方面制定不同的风险应对和规避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以内部审计为核心不断完善企业内控风险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企业的风险内控管理活动的效力,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建立公正公平的内部审计系统负责开展企业的监督、咨询、评价和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提升管理效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结合企业经营业务的具体特征,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风险发生的关键点进行全面、专业的评价与评估,使企业的风险损失尽量降到最低。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同时也是企业内控管理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确保企业内控在风险管理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达.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6

[2]袁春燕.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5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COSO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这个系统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直至18世纪产业革命,法国科学管理大师法约尔(Henri Fayol)才在其《一般工业管理》中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体系内,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与方法。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则是本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193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S.S.Huebner)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关于风险管理的定义,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比较权威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威廉(C.A.Williams)和汉斯(R.M.Heins)在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管理方法。”这个定义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1)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效果。(2)企业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衡量和控制几个环节组成。(3)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控制。

一、 改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议

推进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是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在激励方式上,除了要突破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有效方案,给与管理层股票或股票期权。在约束方面,必须树立以制度约束人的观念,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把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方便投资者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判断来减少投资风险,更主要的是将公司治理的现状和改进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借助于社会监督的力量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披露可以结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并采取强制的详细披露。为了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审核报告。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因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和总经理分别代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两者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如果重叠这种关系,那么这种制衡局面就会被打破,从而使得经营者处于无监管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分配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二、建设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3)风险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控制经营风险

控制经营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控制供应风险。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资源供给,企业的供应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货物质量风险、存货风险。(2)控制生产风险。企业的生产风险,是指存在于企业将各生产要素组合形成产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组织风险、生产安全风险、生产质量风险等。(3)控制销售风险。企业的销售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市场开发、产品销售(包括劳务提供)、市场竞争等环节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销售风险主要包括:市场开发风险、市场营销策略风险、赊销信用风险等。

3.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对于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若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

我们说控制或规避风险,不是简单地消极逃避风险,应做的事情不做。其实,对企业来说,不能抓住机遇,得过且过,错失良机,是最大的风险。尽管机遇背后可能隐藏风险,但风险也往往孕育着希望和收获。理论上和实证都证明,在有效资本市场的条件下,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回报。同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企业要敢于认知和分析风险,并采取积极、创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以内。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10-11.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财务战略;速度增长;盈利水平;风险控制

1财务战略概述

1.1财务战略的涵义

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正因为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所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战略的制定也不例外。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的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资金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

1.2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的特征包括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

1.2.1 共性

所谓共性即是战略的一般特性,包括全局性和长期性、导向性。

首先是全局性和长期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相当长时期内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导向性。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展开。

1.2.2 个性

所谓个性即是指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战略的特征。包括相对独立性、从属性和谋划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是相对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战略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经常带有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内容。

其次是从属性。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与企业战略保持步调一致,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是谋划对象的特殊性。企业财务战略的谋划对象是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资金对于企业的意义好比血液对于人体,一个人贫血就会头昏眼花、走不稳、站不住,严重的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一个企业缺乏资金,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不但谈不上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和倒闭。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正是这个对企业至关重要的资金。财务战略要对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进行谋划,规定企业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财务战略一经制定,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2增长、盈利与风险的关系

在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即企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因为只有发展了,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持续发展了,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风险。速度快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还来不及解决就被掩盖了,长此以往,对企业而言是很危险的,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的消亡。财务战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与成长性的矛盾,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2.1增长

增长,即企业发展速度的增长,也就是企业成长性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何扩大呢,途径有很多,其中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于是很多企业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并购之路。这几年来,中国市场的企业并购与整合如火如荼,有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如华润对啤酒行业的整合;也有跨国并购,之如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海尔收购美国美泰公司如此等等,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一条捷径。姑且不论并购是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企业要做大,要快速发展,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修炼好“内功”。还没有做强就急着做大的企业,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摩天大厦。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长过快的企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团队,如同一队为了利益而啸聚在一起的强人,他们从一个高地呼啸着冲向大江南北,迅速地抢取到了巨大的财富之后,然后便不可避免地会各奔前程,一哄而散。过去,有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最终导致了失败。例如当年赫赫有名的三株企业,以区区30万元,在短短的三五年之内,便开创了总资产高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其增长速度可谓惊人。在三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当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至20亿元,发展速度为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速度回落到200%,达到300亿元;1998年速度回落到100%,达到600亿元;1999年以50%的速度增长,争取900亿元的销售额。”如此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带来的问题也是惊人的。据三株自己的审计部门发现,在1995年公司投放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因无效而浪费掉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干脆把宣传品当废纸卖掉了。同样的案例还有巨人集团。在史玉柱自我总结的四大失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是: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2.2盈利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盈利。这个目标被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什么要盈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各项资产的取得都是一种投资,每一项资产的取得都要付出成本。有投资就必然要求要回报,有成本就必然要求要补偿。所以,我们可以从企业的各项资产管理中看到对盈利的要求。比如对现金,我们要求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对应收账款,我们要求加快回笼、防止坏账;对存货,我们要求加快周转、防止积压;对投资,我们要求加快回报、防止损失;对固定资产,我们要求提高利用率,防止闲置。可以说,企业对盈利的要求体现在企业资产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个利,应该是现金的利而非账面的利。即企业要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净流量。所以,首先,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扩大销售,大量赊销。赊销应该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销售额不是硬道理,能把应收账款都收回来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其次,企业也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进行投资。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笔者认为,应注意避免几个误区:第一是不熟悉的项目。不熟悉的项目是指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在该领域都没有优势可言。对于这样的项目,即使回报率很高,也不要轻易去碰,否则往往会落得个“交学费”的下场。第二是在资金上没有能力的项目。所谓在资金上没有能力,是指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举债投资虽然能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但是风险也是极大的。这样的项目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将整个企业拖垮。第三是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项目。企业上马一个项目,往往需要一定的银行贷款的支持。如果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就等于给银行白白打工,高额的利息会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第四是高风险的项目。高风险的另一面是高收益。很多人往往看到的是高收益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的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而且是一种单向的对称形式,即想获得高收益则必须承担高风险,但承担了高风险却未必能获得高收益。第五是非成长性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或者说是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还应关注该项目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非成长性就是指该项目(或产品)已经处在夕阳阶段。不具备成长性的项目,就算暂时能获利,也不可能长久。所以项目的决策一定要和国家、地区、行业的发展相结合 ,绝对不能违背潮流。最后,投资还必须建立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投资分析至少应包括投资的风险分析、投资的组合分析、投资的量本利分析、投资的决策分析、投资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投资的概率分析等方面。很多企业有了钱,头脑发热,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到处乱投资,不经过科学的投资分析,仅靠主要领导“拍脑袋”决策,结果非但谈不上“广种薄收”,很多甚至是“颗粒无收”。这样的例子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少见。

2.3风险

风险是企业在发展和盈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对风险的研究也是公司理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把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统称为风险。它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的负面效应称之为“危险”,而把它的正面效应称之为“机会”。当然,我们对负面效应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更为关心。作为企业来说,理财活动不仅要管理危险,还要识别、衡量、选择和获取增加企业价值的机会。一般来说,企业的必要报酬取决于投资的风险。而企业真正关心的是实际报酬,即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切实收益有多少。应该说,企业要求的报酬越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一旦企业承受了一个很大的风险之后,却未必能得到预期的高收益。这也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的单向对称性。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要在风险与报酬中取得一个平衡,即达到一定风险下的报酬最大或一定报酬下的风险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