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1
唐山市农田水利工程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7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7%,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0处,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122万亩:农用灌溉机井13.68万眼.扬水站383座.塘坝99个,水池水窖l1.78万个.引水上山工程428处.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633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年均向农业灌溉供水18.89亿m3.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29万亩.为全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村稳定的大局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已有农田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和损毁问题严重。二是农业水利用效率比较低.节水改造任务艰巨。三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难落实。
3.明确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重点
3.1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
以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把全市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田.打造高标准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高标准综合节水灌溉.到2015年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O%:到2020年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85%。
3.2推进除涝减灾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田除涝、农村排水设施为重点.完善农村排水体系。加快各级农田排涝沟渠的清淤、整修,更新改造桥、闸、涵等交叉建筑物,使农田除涝系统完善配套。
3.3推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建设以机井、水窖、坑塘、沟渠、平原水库等为主的抗旱水源工程.增加抗旱水源:将城市中关闭的自备井统一登记管理.做为抗旱后备水源:建立优先使用地表水、保护涵养地下水的制度.储备极端干旱年抗旱水源在市防汛抗旱储备站和14个主要县(市)区分别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库.储备常用抗旱应急物资。
3.4推进农田灌溉监测系统建设
一是加强井灌区开展农业灌溉监测系统建设二是加强地上水灌区完善调水自动测控系统建设三是继续完善滦下灌区自动化监控系统.启动陡河灌区自动化建设.实现自动传输数据、遥控启闭闸门、室内视频监控、智能磁卡收费。四是建设引滦调水监控系统,实现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邱庄、陡河五大水库水情信息共享。
3.5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适应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趋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对受益农户较多的水利工程或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公益性设施.建立非营利机构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
4.几点建议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有关部门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发展改革部门结合有关部门做好农建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财政部门努力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及时下达、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农业部门组织好备耕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农村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强化农艺技术推广服务。电力部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搞好农田电力配套。新闻单位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宣传.营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4.2建立农田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的投入落实节水、抗旱设备的财政补贴政策。
金融机构要按政策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小额贷款业务.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规模。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各级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
4.3健全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方案。
建立以水利站、抗旱服务站、灌溉试验站、灌区管理站为主体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强化其抗旱服务职能,完善乐亭县灌溉试验站建设。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浦东新区各种优势农业产业区迅速崛起,农业不断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然而,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新区农业耕地不断被挤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日益严重,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下降,部分农水设施失修、失养、失管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顺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确保农田水利建设为新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命脉”作用,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上海粮食生产任务和蔬菜基本供给,稳定粮价、菜价,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已经成为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现状
1、农田概况
根据浦东新区2011年统计年鉴,浦东新区2010年耕地面积39673ha,其中水田31787.9ha,旱地7885.1ha。主要分布在祝桥、航头、川沙、新场、书院等25个镇,具体详见浦东新区2010年各镇耕地面积汇总表。2010年新区粮食播种面积32.18万亩,粮食总产量14.87万吨。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33.46万亩,蔬菜总产量81.07万吨。按照《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浦东新区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5200ha,合计52.8万亩,占新区土地总面积的25.1%。其中,基本农田29240ha,合计43.86万亩,占新区土地总面积的20.8%。
表1浦东新区2010年各镇耕地面积汇总表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拥有量
截至2008年底,新区共有电灌站607座、916台套,灌溉流量212.95m3/s,动力3830.5千瓦,地下渠道3129.2公里,衬砌明渠489.7km,有效灌溉面积63.36万余亩,节水灌溉面积34.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比超过了55%。灌溉水利用系数0.69,粮食作物水分生产,1.0 kg /m3 。
3、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从2000年开始,新区针对当时排灌设施运行情况,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建成了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实施了南汇夹塘水系改造、农业综合建设、“三高”农业项目、设施粮田水利配套项目建设等工程,其中“十一五”期间改造农田灌溉泵站93座、149台套,疏浚引水河49条段,72.75km,土方82.95万m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基本满足了农田灌溉。但这与目前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1、设施老化、灌区遭人为拆分等现象严重
(1)灌区设施老化、损毁严重
早期建设(改造)的排灌基础设施因修建标准低、使用年限过长,普遍存在渗漏现象,老化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尤其是新场、宣桥、六灶等中部地区限于当时建设的条件,地下渠道大都是在原土明渠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部分使用的是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老化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地方政府建设乡村道路时,出于节约农村用地的考虑,很多乡村道路直接修建在地下渠系上,使得大量地下渠系长期受过往车辆的重压,导致接口破裂、渠系水渗漏增大、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小,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效益。
(2)电灌站设施陈旧,破陋不堪
2000-2009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当时资金有限,在电灌站改造中采用的是先急后缓、逐步改造的原则,只对泵站进行基本功能(即保证泵站能实现正常灌排功能)上的修复改造。因此,尚有一些电灌站站房比较陈旧,其它配套设施也十分简陋。如:大多电灌站的电机开关,现在还在使用老式的刀闸开关,这不仅严重威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不相匹配。
(3)因市政建设,灌区遭人为拆分
近年来,新区的市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一些灌区渠系被市政道路阻隔,灌区遭拆分,影响原有灌区的农田灌溉。比如,原“夹塘”地区,因近几年来的城市开发,很多灌区被市政基础设施拆分。
2、建设资金标准偏低,投入不足
农村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依靠财政补贴,新区农田水利建设经费预算标准在2011年、2012年分别根据沪水务[2010]599号文、沪水务[2011]43号文的指导价格做了相应调整。2012年调整后双泵站预算为32万/座(含二类费用),管径φ600的地下渠道指导价为280元/米(含二类费用),扣除二类费用,概预算价格只能够满足原有设施的翻建、改造需要,无法满足高水平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
3、节水技术推广滞后
从农业灌溉模式看,推广节水技术已经是一种趋势。以色列所有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灌和滴灌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到90%;法国现代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47%,喷灌占现代灌溉面积的80%。而目前新区除部分农业专项中有采用喷滴灌技术外,农田灌溉均为传统漫灌,灌溉方式粗放,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具体对策措施与建议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农田水利高水平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要求;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俞正声书记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发展集约化高效的现代农业,努力达到“三个高水平”的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把建设高水平农田水利设施纳入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新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新农村村庄改造、产业发展规划来实施,把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好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和推进。
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广、量大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先急后缓,宁缺毋滥;以块为主,集中建设”的原则分年度安排高水平建设计划,逐年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并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设,使新区规划基本农田灌排设施全覆盖、粮经作物可两用,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5%,粮食水分生产率达到1.2kg/m3,旱涝保收田比例达到100%,农田水利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全国领先,率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
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采用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其抗压性能差,施耐久性不够,为此建议:
(1)根据不同类别农田及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农业镇的基本农田地下渠道,采用双壁缠绕排水管(波纹管);其他各镇的基本农田,采用基础涵管;其他农田地下渠道主要考虑维修和局部翻建,采用无基础地下渠道结构。
(2)倒虹吸可采用波纹管,圆形渡槽采用球墨铸铁管,以增强排灌设施的耐久性。
(3)电机开关,采用固定式低压开关柜,这不仅可以增强用电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比刀闸开关更加美观。
(4)对于泵房及电机设备,按照建筑物相应防雷要求,设置避雷器等,防止其遭受直击雷。
3、加大资金投入,缓解镇级财政压力
按照现行的预算定额标准及相应费率编制工程预算,调整建设资金标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针对各镇财力情况,实行财政差别扶持政策,对财力较弱的农业镇,采取资金倾斜政策。
同时,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养护管理和资金使用,将养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统筹协调、资金整合,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另外,对于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设施,建议按照“谁损坏、谁补偿,谁造成破坏、谁负责修复”的原则,追加相应赔偿,缓解镇政府财政压力。
4、积极开展新型灌区试点,逐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研究新型灌区建设发展模式,以水定灌、以需定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一批灌溉科学、生产高效、配套齐全,能满足作物轮种需求的新型灌区,积极开展高标准新型灌区建设。重视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提倡高效灌溉、提高节水水平,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丰收。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区各镇具体情况,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如:老港镇东河村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灌溉规模为1000亩,其中200亩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书院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这将会给新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5、加快农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1)建设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
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和排灌设施WebGIS,数据库数据来源于2009年起新区开展的农田排灌设施调查。
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模块:排灌设施信息管理、排灌设施统计分析。灌区信息管理包括对泵站、渡槽、地下渠道等设施信息的管理,可以对设施信息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排灌设施统计分析涵盖灌区单类设施数量对比情况、全区单类设施年度变化趋势等八个方面,可以实现对单类设施、各类设施在不同年度、不同区域的汇总、对比分析及趋势预测。
排灌设施WebGIS按照不同的设施类型分别设置图层,可以按照类型、镇域、灌区查询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制作专题图片。
基于WebGIS的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GIS图层管理、分层显示、专题查询、统计分析、报表与图形输出、数据动态编辑及更新,可以实现对排灌设施的属性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年度变化趋势的全面把握,为新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科学决策,动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2)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对现有的农田水利项目,要及时落实养护主体和养护资金。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养护体制,可以参照农村公路养护体制。首先,明确设施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养资金,将农田水利设施管养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其次,建立设施养护巡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通过加强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养护人员的管理养护能力。
四、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也为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区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高水平建设,推动新区农村走向“渠通河畅、排灌自如,管理有责、良性运行”的农田水利发展之路,建立新区“配套齐全、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农田水利体系,着力提升除涝、灌排、降渍、水质、管理等综合能力,为新区粮食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贾占军. 加强海原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J]. 水利工程. 2009,8:36-37.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3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0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1-2012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4
2011年“三农”财政支出近万亿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为9,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达到1,4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0.1亿元,增长14.7%。
据财政部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亿元,两项补贴合计1,011亿元。种籽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品种标准进一步提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实行全覆盖。
农业部:
审议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4月6日,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5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
水利部:
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国“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工作的两项重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和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5
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与人口的数量增多,环境与发展相冲突的问题日益尖锐,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土地整治的目标
目前,我国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体目标一般有:
1.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2.搞好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
3.完善田间道路系统。
4.实现村庄综合整治目标。
5.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6.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7.合理调整土地权属关系。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土地整治主要方式
(一)土地平整
一般土地平整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坎修筑、利用地、废弃坑塘水域、低效率利用的园地等,通过开发其它草地、优化沟渠路网、规整田块等土地整理工程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高田间灌溉保证率,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建立一个能及时供水排水的系统工程。一般的灌排系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溉排水系统上的水工建筑物等。
(三)田间道路整修
田间道路的建设一般以现有道路为基础,结合建设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规划设计。按其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分为田间主道、田间次道和生产路。以达到合理布线,满足人流物流的需要,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在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较复杂,满足安全行驶的要求。
(四)加强农田防护
加强农田防护主要针对坡地或缓坡地等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区域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地面坡度在15°以内的耕地,宜修建水平梯田;坡度25°以内的耕地,修建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
四、土地整治的主要影响
(一)有利影响
1.通过土地平整及土地整治,使项目区的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数量得到增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将改善区域生产条件,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生产,促进项目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2.通过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变中低产田为高产、稳产的高等级良田,提高土地质量。通过合理配套田间灌排系统,能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灌排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通过完善的田间道路布局和田间基础设施,能便于群众生产生活、便于农产品收获和对外运输。提高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3.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能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土地向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通过整理后土地的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社会稳定。
(二)不利影响
1.土地整治后,改变土地格局,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完善,尤其是对原来以旱作物的山区、丘陵区,在水稻种植条件改善后,农业生态结构的斑块将由原来比较种植作物多样化变为相对大面积及品种的单一化,对农业生态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得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将有可能增大。
2.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占用土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永久占地的工程范围内的植物清除,对项目所经区域的陆生植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中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漫流至周边农田的话还会造成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将引起粉尘和飘尘、施工生活区的油烟、施工噪声等问题。
五、对策措施
1.土地整治要与区域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势利导,切实可行__为原则,对不同工程类型区合理确定其工程布局和建设标准。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化肥的影响。
2.优化土地整理相关工程的设计方案,减少和充分利用挖、填方,搞好绿化,美化景观。减少占用农田和林地,各施工场地必须及时恢复植被或农用地。
3.要加强环境管理;有必要时需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建立巡查制度、灌渠在线监控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4.加强水土流失控制,根据不同的土地整治方案设计相应的水保方案,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6
示范区领跑现代农业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前两批的153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亿亩,超过50%,远高于全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
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省部共建、地方为主”的建设方式,中央部门在规划编制、建设管理、经验推广、科技对接、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经过多年努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按照2014年的监测评价显示,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呈现出高、强、新、快四个特点。”叶贞琴司长说,第三批示范区刚刚认定,从前两批认定的153个示范区来看,现代物质装备水平较高,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超过50%;现代科技运用能力较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现代经营方式较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超过45%;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达到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在详细介绍中说到,全国283个示范区点状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类别、各种地形中,其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示范区较多,草原、丘陵、山区和渔区等也有特色鲜明的示范区。在主导产业上,13个粮食主产省的示范区总量达到173个,约占60%,普遍以粮食、肉类等为主导产业,另外40%示范区的主导产业为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钱克明说,农业部把“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示范区建设评价的重要内容,赋予20%的权重,重点监测耕地保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等指标,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
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显成效
此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正式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红河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3年以来,云南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共投资1.6亿多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电直接通到地头,政府还提供每亩300元的节水设施补助。”打那以后,草坝镇的农户董超换掉了发电机,在大棚里装上了微喷设备。“用发电机浇一亩地要20多元,现在用微喷设备只需5毛钱的电费,用水量也比从前少了七八成。”董超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比起漫灌,微喷还能在大棚内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能提高30%左右的产量。
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2014年,红河州、县两级共整合项目资金近20亿元,完成了示范区7.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成覆盖2.3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修建道路260.2公里,逐渐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线连片、片成景”的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在此基础上,区内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利用“智慧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定量化、数字化、精确化转变。得益于政府投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力度的持续增大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示范区的带动下,2014年红河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4亿元、增加值216.3亿元,分别增长9.5%、8.2%,水果、蔬菜和肉、蛋产量保持了两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