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1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政策比对 中国思考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的海洋经济发达国家都将海洋经济作为本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经验,制定了系统的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并且由于底子薄、技术差、经验不足等原因,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同构、海洋渔业资源迅速枯竭、海洋产业附加值低等”。①中美两国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在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区域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总结,学习借鉴海洋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整体进程的顺利发展。
美国海洋经济政策简析
财政金融政策。美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财政金融政策对本国海洋经济的刺激作用,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对海洋渔业提供财政补贴,对渔船提供财政贷款,一方面刺激了美国捕捞船队的扩张并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在远海、公海以及他国专属经济区对渔业资源的控制,对美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②
美国政府积极引导个人对于海洋的投资,成立了海洋投资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为海洋事业的投资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了美国海洋产业技术的极大提升。2010年11月,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其中高达10%的资金用于海洋产业的发展,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军事发展等方面注入大量资金,保障海洋制造业的实施。③
区域管理政策。美国为了实现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将海洋经济政策细化为区域政策,以便实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④美国成立了各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委员会,进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帮助国家海洋总体规划实现以及制定和监督实施强制性区域海洋管理计划等;各地海洋当局参与美国海洋政策的制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了最终海洋经济政策服务于区域及本国海洋经济发展;区域性海洋理事会或其适当实体依据海域生态环境、开发承载力等情况,使海域使用管理和治理之间达到了平衡。⑤此外,联邦政府还制定并修改了灾害易发区不适当的发展政策,在防止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冲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⑥
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海洋科技最发达、海洋人力资源最充足的国家,在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方面,建立了经常性独立海洋和近海管理科学监督机制和制度;提倡终身海洋教育,利用各州海洋资源进行海洋知识普及和海洋教育,提高国民对海洋开发和保护意识;建立综合海洋观测系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国家监控网络,加强海岸带和内陆河流湖泊检测,有效抑制了许多海洋污染、内陆污染;⑦对海洋科技进行持续投资,主要为研究者提供数据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其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政策。美国政府认为海洋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执行是维持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全国海洋保留地体系,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理事会在其管辖区内建立海洋保留地,并采取实际行动保护国家重点海域;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高生产力的和可恢复的状态;加强沿海流域管理,改善对入海内陆河流流域全境生态保护和污染源的管理或治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环境污染,预防海洋环境破坏,发展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系统。加强对外陆架的开发,美国政府及其各州制定了很多有关海岸带开发的相关法律,其中,《国家环境政策法》和《海岸带管理法》是美国海洋带开发最有影响也最适用的法规,保障了美国整体沿海环境。⑧
我国海洋经济政策简析
财政金融政策。我国海洋财政金融政策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行业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典型的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方面表现为降低渔业船舶检验费标准,规范海域使用金减免,实行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减轻渔民负担,同时拓展了资金渠道,广泛吸引国内商业信贷、民间和国外资本等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渔业投资格局。⑨海洋油气产业方面表现为能源开采设备进口免征关税,调整海洋石油开采税收政策,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等政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方面表现为对海水淡化重点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海水淡化企业免征资源税,使这类企业更有竞争力,促进了海水淡化成果的发展。⑩
区域管理政策。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大体上自北向南可划分为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各个海洋经济区区位、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海洋经济发展定位,初步实现了全国海洋经济区域间协调发展、错位发展、优势发展的战略规划。
环渤海经济区,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珠江三角洲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其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为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其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发展,国家制定战略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我国海洋科技政策强调了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技兴海的原则。近年来,遵循“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妥善分流、创新发展”的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国家海洋人才政策有坚持人才为本,大力培养具有海洋专业知识背景的科技型人才;加强海洋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注重教育投资中的海洋教育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海洋专业人士投入到海洋教育事业中来,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这些政策都对适应海洋事业发展形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政策。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环境保护,近年来的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使海洋环境保护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其主要内容有建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海洋公园,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推广,如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生态化海洋工程技术、海岛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等,加强治理,改进科学技术控制陆源污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完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等,这些海洋保障机制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美海洋经济政策的异同
总体上来讲,中美两国均十分重视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区域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环境政策以及其他辅助政策对本国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
财政金融政策。我国与美国相比明显的缺陷就是政策不具有系统性,政策对海洋产业优惠力度不平衡,明显偏向传统产业,再者,我国财政金融政策无论是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都是以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扶持,而不是投资,这可能会使我国财政金融政策不能达到效应,另外,我国财政金融政策对海洋产业扶持较为单一化,没有形成沿岸滩涂、近浅海、远深海等多元化支持局面,这对我国形成健全的海洋产业链有负面影响。
产业区域政策。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地方当局的角色,我国地方当局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制定各地方海洋经济规划时相对独立,这可能会由于地方在政策制定上协调性不足而导致海洋资源浪费、产业同构等现象发生。
科技人才政策。两国都将海洋科技和人才看做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美国相比,我国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现阶段只是将“科技兴海”作为兴海战略提出,缺乏具体针对性政策的制定。
生态环境政策。我国现阶段多强调海洋生态保护区及海洋生态技术研发,而美国已经建立了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从内河污染管理到海洋生态保护,从实施层面到监督层面,全方位立体式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其他辅助型政策。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辅政策,更具有前瞻性,主要强调了对重要岛屿、交通要道以及战略性海洋资源储备等方面内容,而我国主要强调的是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管理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内容。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
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之间海洋经济政策,发现了其政策的特点,找到了我国海洋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尽管我们制订了大量的具有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措施,但却不具备现实的实施环境,由于制度发展的落后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指导其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能够规范其发展的法律制度亦不完善等。但总体而言,我国实行的各项海洋经济政策仍需要继续完善,具体来讲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国家层面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地方当局对国家整体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参与,为海洋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充分发挥地方当局在国家整体海洋经济规划中的作用。
第二,成立专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管理和协调海洋产业的相关业务,不断开发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加强企业、科研部门和学术机构的紧密联系,论证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开发的重点项目,协调解决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等。
第三,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要求,打造先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的高科技平台,促进科学研发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高速转化,并不断提升成功率。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成果的快速转化也是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四,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科技研发进度,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前提与基础。融集社会各类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拓展信贷资本和民间资本多元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五,注重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人才培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有思想能力,勇于创新创业的高科技人才有发挥的空间与市场是扩展科技队伍,实现人才储备的有效途径。企业不仅要不断创造完善的大环境吸引科技人才,提供优越的研发环境促发科技人才科研热情的发挥,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奖励制度来激发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本着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我国要制定海洋科学研究世界性的综合规划,不仅要加强自身科技进步,还要通过科技提升与设施设备创新实现与世界各国科研团队的资源共享。建立技术研发、设备使用以及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形成海洋产业各个领域国际合作,实现多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共同受益。
(作者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王殿昌:“陆海统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11年第12期。
②杨林,贾秀明:“从美国加拿大财政支渔政策演变历程看渔业补贴之存在性”,《国外渔业》,2005年第5期,第68~70页。
③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绿色经济》,2009年第2期,第88~91页。
④Report of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NOEP)2009.
⑤徐祥民,于铭:“区域海洋管理:美国海洋管理的新篇章”,《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第80~82页。
⑥⑨倪国江,鲍洪彤:“美中海岸带开发与综合管理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第9页,第13~17页。
⑦An ocea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R]. 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 2004. 9~10.
⑧Andrew A. Rosenberg.Changing U.S. Ocean Policy Can Set a New Direction for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Ecology and Society. 2009(14).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海水利用专项规划》,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国海发〔2008〕21号)》,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年。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3
“无线电是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唯一载体”,不仅如此,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唯一性不断凸显,正在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扩展。而在区域无线电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管好资源、用好频率,确保发挥并进一步挖掘无线电频谱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拥有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无线电监测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周期较长,所以无线电监测网络的规划应适度超前于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当前无线电管理部门管理资源普遍不足的现状,科学、合理、全面地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管理目标分级,摸清不同区域无线电管理需求的轻重缓急,实现资源分配因地制宜,而且可以为监测网络布局提供宏观依据,实现管理核心区无线电监测的率先覆盖。
基于以上考量,宁波无线电管理机构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建立了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宏观布局。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宁波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两翼中的南翼,与上海跨杭州湾相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洋产业经济发达。从2003年到2008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040.3亿元增长到2309.15亿元,年均增长17.35%,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50.1%上升到58.3%,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经济的支柱。
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宁波海洋经济领域的三产比例为3.02:71.20:25.78。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宁波辖区目前共有水上(渔业)船舶电台约12870台;第二产业以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临港工业为主,其中仅海洋油气业占海洋经济比例就高达36.05%,其台站频域密度非常高,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台站频域密度更是高达38.9台/MHz,为宁波所有无线电用户之最;第三产业主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主,宁波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为7.65%,是海洋经济无线电用户最多的产业,宁波港集团的台站频域密度为22.5台/MHz,2011年其专网设备每周利用总时间达到了262080小时,平均每台设备每天要使用19.2小时。
时至今日,宁波的海洋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重大战略;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7月7日,国函〔2011〕77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一系列发展规划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经济高地,就是信息高地。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密集区正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区。通过进一步分析宁波地区已登记无线电台站的空间分布情况,宁波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发现:首先,无线电台站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海洋经济产业带上,这些区域的无线电台站数量占到全市总数量的80%。
其次是“一核两带”区域――未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恰好囊括了所有的无线电台站分布密集区。因此,宁波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应顺应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趋势,优先实现这些区域的无缝覆盖。
宁波地区无线电固定台站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
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从“十五”计划至今,宁波地区已经建设完成“十站两车一搬移”的无线电监测网络。这样的监测网络规模在浙江省内名列前茅,但仍然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无线电监测覆盖的要求。分析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中期监测网络覆盖的目标应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核两带”地区的无缝覆盖。
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和南部产业带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总体可概括为“一核两带”,即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南部产业带。
核心区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部分地区。其中海曙区是所有县市区台站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为28.3台/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台站分布密度的9倍多;除鄞州外,其它区的台站分布密度也都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数。目前该地区已建设完成4座A级固定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区域内20MHz~3000MHz的无缝覆盖。
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是宁波地区监测网络宏观布局的近期目标。北部产业带南起北仑港区,经过镇海石油化工区,北至慈溪杭州湾开发区,带内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已趋于成熟,带内的北仑区、镇海区、慈溪市、余姚市,其台站分布密度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市平均数。
目前,北部产业带已建设完成1座A级高山站(具备9kHz~8000MHz监测能力,20MHz~8000MHz测向能力),2座A级固定监测站,3座C级小型监测站。计划近期再建设1座A级固定监测站,2座C级小型监测站,即可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4
牢牢抓住一个机遇
要抓住加快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战略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于宁波来说,这不仅仅是推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一次战略机遇。更是全面推动“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我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强化机遇意识。借机加快发展。在宁波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抓住沿海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大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力度,奠定了宁波工业基础;抓住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经济的规模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宁波新的增长极在哪里?又靠什么争创新优势?我看最大的空间就是海洋。最大的引擎就是海洋经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机遇意识,把实施海洋经济示范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以海洋经济的兴起推动宁波新一轮大发展。二是深化机遇研究,借势扩大影响。机遇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政策,更多的体现为对要素的集聚效应、体制机制的开放创新、经济增长的潜力预期,更多的体现为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趋势和在域竞争中的“气场”。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机遇在哪里,如何为我所用,善于借题发挥、借势而为,按照实施国家战略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工作,更深层次推进体制创新,切实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三是细化机遇运用,借力推动工作。现代海洋经济不是封闭的。不仅仅局限于海洋,它是一个综合经济体系;发展海洋经济也不能就海洋而海洋,就沿海而沿海,而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研究和部署,坚持海陆统筹,放大联动效应。我们不仅要抓住机遇,更要用好机遇,把发展海洋经济纳入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善于用海洋的理念来拓展发展思路,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善于借力推动“六个加快”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要从港口这一核心资源出发,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发挥好宁波港对全市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
正确认识两个地位
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在宁波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逐鹿海洋、竞争海洋、在保护中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战略。可以说,21世纪已经进入了海洋世纪。谁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战略”认识深、谋划早、起点高、措施实,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从我们国家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部署。近几年,又把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从北到南布局了10多个沿海开发重大域。就宁波来讲,当前既面临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又面临日益加剧的要素制约和各种“两难”问题。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既有利于突破资源要素环境约束,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又有利于提升传统海洋渔业和临港大工业、扩大港口物流和海洋新兴产业,拓展经济转型的空间,是“十二五”时期我市破解发展难题、落实主题主线的战略途径。因此,在推进新一轮发展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势,进一步强化海洋战略意识,把宁波的发展放到“两个1万平方公里”战略空间层面来谋划,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发展。创新海洋资源开发方式,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向大海要土地、要资源、要能源、要空间,积极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正确认识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根据国家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今后浙江要形成“一核两翼三圈九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就是宁波一舟山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什么是核心?我认为。核心就是建设海洋经济示范的主战场,就是国家战略的主要实践者。也就是说,浙江能不能真正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看宁波和舟山。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宁波和舟山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对我们这几年海洋经济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能不能真正成为核心,承担起龙头引领作用,不是给你一个规划定位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靠“喊”出来的,关键是“干”出来的,最终靠实绩来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切实强化“两种理念”:一是开放合作的理念,二是主动担当的理念。一方面,要把核心建设作为是宁波、舟山两地合作发展的大载体、大平台。核心只能是一个,不是宁波,也不是舟山。而是一个域整体的概念。建设核心对于舟山来讲等于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内陆腹地,对于宁波而言等于拥有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海洋开发空间。要从服务全省、全国大局出发,进一步完善两地开放合作机制,扩大合作开发领域,构建差异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繁荣的开放合作格局,真正把核心建设成为浙江参与域和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核心建设中主动担当重任。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地和海洋经济大市,在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中,可以说既有基础条件,又有优势潜力,更有重要责任。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的定位,既切合宁波实际,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勇于担当核心的一种体现。从国家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来看,涉及宁波的有50多项。从全省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来看。宁波占了近1/3。从省里确定的三项核心任务来看,其中在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宁波不仅有特色和优势,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我市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
第一;在配套服务方面,国际航运、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展览三大中心将集聚为国际物流业配套的生产资源;在产业集聚方面,除了杭州湾新、梅山保税港等国家级开发外,由北而南谋划形成了一批沿海重大产业功能块。可以说,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建设中大有作为。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放宽视野开辟发展新路,放开手脚创新体制机制,放大心量深化域合作,按照“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和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扎扎实实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巩固放大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始终坚持三大导向
坚持港口龙头导向。港口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结点,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龙头。宁波海洋经济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要放大港口优势,提高港口配置资源能力和港航服务能力。强化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带动辐射功能。目前,宁波在港口生产规模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先发优势。但总体上仍属于大进大出的运输枢纽港。下步,要围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这一目标,走“大进、细分、精出、增效”的发展路子,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向贸易物流港转型。一是增强港口辐射力。加快推进重大水运工程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启动开展海铁联运综合发展试验建设,积极开发省内外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市场,全面深化与沪浙苏港口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宁波一舟山港的腹地。二是拉长物流产业链。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大宗散货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型物流集团,积极开展进口业务,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打造具有超大规模和鲜明特色的进口市场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市场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三是提高口岸竞争力。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沟通,争取把宁波一舟山港纳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同等享受外贸集装箱转运、启运港退税、离岸金融、保税交割、汽车整车进口等特许政策,切实优化口岸服务,集聚更多的优质港航物流资源。
坚持转型发展导向。建设海洋经济示范。核心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要立足域比较优势,强化产业转型导向,重点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大工业要择优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临港大工业是宁波优势最强、贡献最大的产业门类,也是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没有临港工业,生产性海洋服务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依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发展临港大工业并不必然污染环境,关键看怎么样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宁波的临港大工业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之路。“集群化”。就是要在产业集中集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补链型”中下游临港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形成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临港产业集群。“循环化”,就是要扎实推进临港工业园生态化改造,全面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率。“高端化”,就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临港大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优质钢铁、特种船舶、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加快推动我市临港大工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服务业要壮大规模。形成体系。海洋服务业处于海洋经济的高端环节,与“三位一体”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密切相关,是国际强港的重要体现。要借鉴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建设经验,高水平建设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航运经纪、航运保险、金融仓储、船舶融资等生产性海洋服务业。同时,要完善海洋旅游域布局,有序开发海滨休闲、旅游度假、海洋公园、游艇邮轮、渔业综合体等海洋旅游产品,加快建设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湾海洋旅游带,力争建成浙江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海洋服务业集聚。海洋新兴产业要完善规划。特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的全新产业,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重点领域。相比于港航物流业和临港大工业,我市海洋新兴产业是一条“短腿”,而且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步,要按照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抓紧编制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水综合利用及深海开发、海洋新材料等六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基地,推动海洋新兴产业上规模、上层次。
坚持创新驱动导向。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型经济。从建设海洋经济示范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导向,避免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立足宁波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的特色和基础,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要素集聚、海洋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构建“蓝色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打造一批“蓝色创新平台”。按照“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要求,大力整合市内海洋科技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快宁波大学海洋综合性研究院和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组建海洋研究所,打造海洋领域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特别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企业海洋研发中心。培育一批科技型海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二是建设一批“蓝色服务基地”。围绕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和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发展一批域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交易中心,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海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基地,为涉海企业提供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三是培养引进一批“蓝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研发、前沿技术科研、海洋基础科研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型人才。同时,要弘扬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与科技、经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办国际海洋博览会,办好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海洋论坛、开渔节等活动,不断扩大宁波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着力完善四项机制
完善基础保障机制。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从最基础的事抓起做起。要坚持适度超前,统筹推进交通、电力、水
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交通建设方面,要按照“一核两带十十岛”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建工程要抓进度、抓质量,已立项项目要抓落地、抓开工,规划拟建的要抓论证、抓申报,加快形成连接海陆、沟通块的快速通道。在水资源和能源建设方面,要加快跨域引供水重大工程、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与省主干网配套的天然气管网。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对沿海和海岛地的水资源和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在信息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力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扶持发展物联网技术,完善海洋信息系统,健全海洋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经济信息化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财政扶持、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海洋经济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培育、重大平台开发、海洋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保护、海岛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新兴产业、涉海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要发挥企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对涉海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采取股权置换、发行债券和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先进临港产业和海洋科技研发的投资项目,给予税费减免优惠。要深化水、电、土地等价格政策改革,优先安排重大涉海工程项目用地用海指标,对海岛地的重点项目建设给予适当倾斜。要完善促进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知名企业集团、财团和央企,引进一批海洋经济战略合作伙伴。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5
在优化海域使用管理方面:要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规划海域使用,实施海域权属管理,规范海域有偿使用管理,规范围填海活动,强化渔业用海管理,加强海岛管理,推进海域勘界和海岸修测工作。
在强化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方面:要编制海洋环境及重点海域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简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开展重要港湾污染物治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在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方面:要制定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渔业安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赤潮灾害预警服务。
在提高科技兴海能力方面:要加强重点海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加快“863"、“908'’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闽台海洋合作与交流,实施渔业科技项目。
在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捕捞管理,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构建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在提升依法管海水平方面:要完善海洋法规和配套制度,理顺海洋执法体制,提升海洋执法水平,加大海洋执法力度。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2)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4)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5)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沙埕镇;海洋经济;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73-0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推进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福鼎市沙埕镇抓住省、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招商引资,有力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全面实现福鼎市“对接长三角、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争当排头兵”的发展目标,沙埕镇应立足港口、海洋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好做强海的文章,努力把沙埕镇建设成为闽浙台三地港口商贸重地与福鼎临海港产业前沿基地。为此,文章对如何加快沙埕镇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沙埕镇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沙埕镇概况
沙埕镇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浙海岸交界地。全镇辖22个村(居)共3.8万人,80%的人口从事海洋渔业生产。镇域岸线长80公里,陆域面积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沙埕港港域纵深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米以上,最深处达45米,可利用工业海岸线28公里,岸口岸线可布置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适宜建10万吨级以上或第五至第六代集装箱码头),是目前我国建设深水泊位最理想的港址。港区水路可直达国内外重要港口及城市,至温州81海里,至福州马尾125海里,至台湾基隆港142海里。港区陆路交通距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十几公里,主要连接公路有沙吕线和八杨公路。
(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沙埕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招商引资,有力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17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8.97亿,占总产值的88.2%。海洋渔业已成为沙埕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
1 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沙埕镇是福鼎市的渔业重镇之一,海洋经济的优势和潜力非常明显。拥有4万多亩的浅海和滩涂,海岸类型丰富、滩涂生物种类多、近海水域较好,适宜多品种、多模式、立体化养殖开发。
近几年来,沙埕镇积极调整海洋捕养结构,通过更新养殖品种、引进深水养殖、大网箱养殖技术,海洋渔业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一是发展养殖业,在浅海范围内,合理布局,解决养殖用海、航道用海和工业用海的矛盾,大力推广发展网箱养殖和海带、紫菜、海参养殖。2011年,全镇共有各类养殖网箱2.7万多口,海带、紫菜等水产养殖面积1.3万多亩,养殖产量达2.63万多吨。二是稳定捕捞业,大力发展有利于保持渔业资源、提高捕捞效益的灯光诱捕、远洋运输、“一船多具”等渔业作业方式,全镇共有船只1711艘,其中远洋灯光诱捕船只45艘,远洋渔业运输船11艘,2011年渔业捕捞产量达5.08万多吨。三是加快发展紫菜加工业,目前已拥有“福建海润食品有限公司”等21家的紫菜加工厂,精深加工生产线12条,年创产值7000多万元。
2 海洋工业建设步伐加快。沙埕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整合开发可用海洋资源,大力引进5万吨码头和沙埕物流码头及仓储基地项目,扶持沙丰钢质船舶修造厂建设,筹备建设福建OP帆船基地、国电火电、国家中心渔港等项目,努力推进沙埕港南岸第二产业和北岸第三产业发展。
3 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沙埕镇拥有独特的滨海地质地貌,发展滨海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小白鹭旅游度假村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度假和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特色旅游景区。台山岛山以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滨海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游客。冬瓜屿、鸟岛、雨伞礁、石鼓山和莲花屿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已列入全镇经济发展规划,山海协作,充分展示山海风光的魅力,海滨旅游业及配套产业将会成为沙埋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 海洋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沙埕镇不断加大港口、码头、公路、水利和海堤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级渔巷1座,二、三级渔港8座,港岙口27个,码头35个,沿海突出部16个,岛屿48个,国家中心渔港项目工程已通过农业部审核;全镇22个村(居)已实现村村通,完成40公里全镇农村路网改造,南龙公路、连接浙江马站3公里路段和1公里集镇主街道建设已完成。
二、福鼎沙埕镇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沙埕镇近年抓住省、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以粗放经营为主,海洋工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多是对海产品的初加工,产品增值能力低,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沙埕镇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码头和港口集疏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沙埕镇大多数的渔港、码头都是近几年动工扩建的,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未完全体现;港口规模仍然偏小,且相互之间尚未形成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港口、项目衔接的公路和铁路网建设较少,没有网格化布局;各村(居)横向接线不完善,通达性不强;各种交通方式的相互衔接程度不高,港口的集疏运体系滞后,共同制约着港口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
(三)缺少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布局,产业项目的带动力不强
沙埕镇腹地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数量少,企业规模小、项目投入强度不大、带动效应不强。由于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的工程量大、周期长、成本高,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且回报周期长,在这方面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难度大,因而缺少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海洋经济未能呈现出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三、加快沙埕镇海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省、市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西建设战略以及环三区域建设对沙埕的海洋经济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虽然面临的问题很突出,但沙埕条件很优越。沙埕镇应立足港口、海洋和区位优势,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实施回归、承接和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好做强海的文章,努力把沙埕建设成为闽浙台三地港口商贸重地与福鼎临海港产业前沿基地。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服务体系
优化建设规划,抓住周边工业园区建设机遇,加快港口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度,尽快建成以国家中心渔港和杨岐作业区泊位群为主,5万吨码头号、沙埕一级渔港、南镇二级渔港及下片村三级群众渔港为辅的沿海港口群。通过渔港、码头的辐射,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提升海洋产业水平。
(二)加大招商力度,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借助福鼎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争取各类大项目;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各个方面投资开发海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沙埕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外资投向基础设施、临港工业等重点领域,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在做大做强现有海洋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提升品牌影响力,挖掘各种旅游资源,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尝试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重点抓好海洋服务业和渔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
加快海洋旅游和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和渔业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高标准定位,根据沙埕湾实际制定高起点的海洋产业规划。二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的海洋渔业优势,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注重效益,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海洋工业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外商和群众成为海洋开发项目的投资主体,逐步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海洋经济结构。同时要着手建立海洋开发的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保险公司开设服务海洋开发的保险项目,参与海洋经济开发。
(四)提升传统产业档次,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沙埕岸线长、浅海水域和滩涂广阔、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按照“稳定近海,拓展远洋,提升养殖,主攻加工,科学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注重新技术引进和渔民培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引进水产品新品种,大力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形成若干特色优势海产品养殖产业带,提升海水养殖业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渔业保障体系,积极扶持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不断提高海产品附加值。
(五)整合海上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
有机整合海湾、沙滩、岛屿、渔村等海上旅游资源,按照港湾、滨海、海岛三个发展节点,逐步延伸拓展,有序推进海上旅游开发。以沙埕港、晴川湾、敏灶湾为重点打造海上蓝色观光休闲旅游,包装推出台山观光岛、冬瓜屿主题岛、台峰生态森林公园、风情渔村、海上运动、大众海钓、海上休闲渔业等休闲旅游新业态。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小白鹭度假村综合效益。开发具有传统渔村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海产品,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拓展和深化观光型旅游及休闲渔业近海捕捞,强化参与性;提升景区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
(六)加强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海岸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按照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加强海岸、海湾、滨海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建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赤潮研究、监控和预测。二是合理开发保护海岸线资源。加强岸线统一管理,实施岸线资源政府储备和有偿使用,严格保护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和项目建设需要,避免岸线资源被圈占或低效使用。三是加强台山列岛的保护。对台山列岛有价值的岛屿及其周边海域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厚壳贻贝资源的保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并实施保护管理计划,加大监管力度,严格依法办事等,同时,可适当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R],国务院,2003,5
[2]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R],福建省政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