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语文阅读,锻炼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精神,提高收集和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免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约束,教学仍倾向于知识用于考试,没有真正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上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多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阻碍了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方面,选材不精,阅读量不够,知识面狭窄,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减退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都提到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足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整体理解和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从中汲取知识,拓宽知识面,体验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在调查中显示,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上有待完善,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贯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加强对求知问题的探究,并且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加深对语文阅读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教师对信息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改变的阅读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方式的引领下,积极地阅读,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从而完成阅读任务。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
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提高阅读的效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型、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一个利于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获取量和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组织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制造阅读氛围,并且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足够的条件。例如创建班级的小型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拿到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推荐的活动,比如某个学生认为他所阅读的某篇文章的内容非常精彩,可以向其他同学进行推荐。在阅读推荐中,不仅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热爱阅读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完成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运用传统阅读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向往,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丰富表现手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课件内容的引导下,激发阅读兴趣,去深层挖掘阅读的内容,从中感悟到文章的魅力,对文章产生审美的情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并且增加知识。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主动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主动阅读要比被动阅读的效率高很多,学生通过有意识的阅读,能充分把握文章的信息和主旨思想,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被动的阅读只会让学生敷衍了事,不仅不能从阅读中提取文章的信息,还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联系,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还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能力上有所加强。
(四)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量是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阅读质量,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选择阅读材料,不要局限于一种文章形式或内容,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了解文章体裁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从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通过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的分析,让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云.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11).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2
一、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所谓“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就是课内的教科书阅读教学一条“轨”,课外大量阅读一条“轨”,两条“轨”同时运转,同步发展。“课内学方法,打基础,课外练能力,求发展”,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就是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以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读物和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儿童阅读书籍和经典诗文为载体,压缩教科书的教学时间,改变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有思考地阅读、独立习作、有创意地习作的习惯,最终使其成为有思想、善表达的终身阅读者。
要想构建起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就要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引进教学资源,比如:与教材相配套的单元导语、诗文诵读、美文精读、成语天地四方面内容,与本册教材部分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样,就为基于每单元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和背诵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每单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单元导读(1课时)整体识字(低年级的3课时向高年级的零课时递减)以文带文(2~4课时)班级读书会(由低年级的1课时向高年级的3课时递增)经典诵读或成果交流(1课时)。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开发的儿童经典阅读作品书目体系、经典诵读篇目体系和教师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师本诵读体系。我们在广泛查阅资料和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烟台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包括给每个年级的小学生推荐的文学类、科学类、人文类经典阅读书目和《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经典诵读篇目,为各学校和各位教师建立起适合本校或者本班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目前,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的彭永香老师和李红梅老师分别开发出了“多维”经典诵读课程和“四季物语”经典诵读课程,芝罘区养正小学的逄文娜老师开发出了“中华成语千字文”经典诵读课程……
全市小学语文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以儿童文学泛阅读引路,国学经典与古今中外诗文经典背诵奠基,儿童科普作品泛阅读穿插,为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丰厚的阅读课程内容。
二、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实施策略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大胆统整教材
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现行教材主题单元内课文的教学,其重要的实施理念是“整体观照”,即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时,不能以“篇”为单位,进行单打独斗,而需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单元能力训练重点,并依据此训练重点统整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达到教科书资源和拓展阅读资源效能发挥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主题学习内容时,牟平区的实验教师们深入解读教材,确定出了“体会形式不同的人间真情,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作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间真情”的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重整。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为让学生真切体验王维与元二、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感悟到“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他们拓展引入了《送刘司直赴安西》和《江下行》两首诗。学生在硝烟弥漫、人迹罕至的荒凉安西与细雨如酥、杨柳青青的渭城美景的对比诵读中,在“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联系诵读中,感悟到了友情的真挚厚重和“借景抒情”写法的精妙。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他们一改传统的通过动作描写感悟生活中的“美”的教学思路,从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着眼,引导学生抓住与搭石有关的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小事,层层剥笋,逐步强化,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平凡的小事物来表现人间真情的表达方法。在后面两篇课文的教学中,他们更是大胆取舍,不但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课时内教学,而且将排在后面的略读课文《卡罗纳》作为教学的重点放在前面来上,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师生情、同学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在进行精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时,舍去其他,直奔重点,只抓住在余震中坚持进行骨髓抽取手术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片段描写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细节描写的魅力。这样以单元整体训练目标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重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在接下来的“真情故事”习作课上,纷纷思如泉涌,写下了生活中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真情故事。
这样,常规教学至少需要7课时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他们在一节课的单元导读之后,用了3课时就高效地完成了。省下的3课时时间,为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 依据年段训练目标,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在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中建构意义,获得知识,最终学会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师,要把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如在教学二年级《日月潭》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掌握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进行“群山环绕”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问:“我现在就是日月潭,谁来做大山,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群山环绕?”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隐隐约约”一词的教学时,教师运用板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清晨日月潭云雾缭绕中一切景物时而显现,时而模糊的景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有动作表演、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策略,就为今后的独立学习奠定了基础。
3. 遵照语文学习规律,强化背诵积累
长久以来,烦琐的内容分析充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结束后头脑中存留的只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基本是寥寥无几。基于此现状,我们首先提出“给阅读教学减肥”的口号,要求教师要摒弃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训练目标和教材的单元训练目标,确定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批注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对于能有效达成训练目标的重点语段,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多形式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理解。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词语或句段进行学以致用,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功能。这样指向于应用的语言积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其次,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都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内容的滚动复习和学习,以此强化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1. 师生共读,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2011年4月,我们在牟平区新牟小学召开了全市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现场观摩会议。会议上展示的导读课、读中交流课和读后交流课,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第一次以班级读书课的形式走进实验教师的视野。2011年11月,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班级读书课被列入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班级读书课在全市的深入推进。班级读书课,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阅读由浅表性向深层次进展的催化剂,而充分的师生共读,是上好班级读书课的基本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摸索出师生共读的“四步骤”操作法,即:检视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反刍阅读。师生共读,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实施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策略。为切实将师生共读落到实处,开发区实验小学等不少学校还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设置了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和持续默读活动。到了大声读和持续默读时段,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让步。长此以往,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阅读热情持续增长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很难坚持进行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实施市、区、校三级活动并行开展策略,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们下发了《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先后开展了全市“读书征文评选”、“书香校园评选”、“读书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不少学校和班级纷纷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班级“书海竞帆”、“图书漂流”等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起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
3. 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鼓励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经典诵读教材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3
一、阅读课有助于深化日语语言知识
精读课是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语言技能主干课、基础课,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所授内容主要是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构件与会话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正因为在语言要素和技能的传授上具有综合性或基础性,所以最近我国日语教育界陆续将精读课改称为“综合日语”或“基础日语”。阅读课的教学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技巧)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课不应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首要教学任务,如果任课教师上课伊始就解释语法或要求学生练习句型,在教学理念上则失之偏颇,而学生在阅读课上只重视记忆单词、理解语法,亦属主要学习目的发生错位。精读课和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正鹄,更不能倒置。但是如果为从文章内容中读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逐行逐段甚至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时,阅读课的确还具有强化、扩充语言知识的亚功能。譬如,在阅读课中邂逅曾在精读课上学过、却记忆模糊的语言知识,此时就能起到加深理解的教学效果。可以这样理解,精读课是初步接触和理解单词、句型等具体语言知识的过程,而阅读课是对这些语言构件在意义上拾遗补缺、融会贯通,在功能上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数量上增益扩充、集腋成裘的教学过程。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精读课和阅读课应具备这样的相衔性和互补性。阅读是为了读懂文章,以获取信息、知识。但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或新的语法现象时,读者自然要查阅词典、语法书,或通过其他途径弄清语言知识方面出现的盲点,而这个过程客观上能促进读者增加词汇量或巩固语法知识。同时,为了读懂文章而关注某一生词或某种陌生语法现象时,有针对性地查阅词典或语法书籍而掌握语言知识的效果,总比盲目记忆显得更为牢靠、深刻。在外语学习中,单纯死记硬背单词或语法并非上策。背词典掌握的单词,不会实际运用,则是个死的符号,记忆可能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纵然是将整部词典的词条短时内输入大脑中,恐怕也只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并不意味着已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汇。包括单词在内的语言构件的掌握,必须经过接触、理解、练习、记忆、运用这五个阶段。背词典学习单词只是接触、记忆的过程,而缺少在实际语境中理解、练习和运用这一更为重要的认知过程。日语词汇中存在大量“漢語”(日语中从汉语吸收来的词语),对于中国人学习日语固然是个捷径,但也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皮相理解。譬如,日语和汉语中的同形汉语词,在词义关系上,有的完全吻合,有的部分吻合,有的大相径庭,有的在现代词义上则南辕北辙(比如“娘”等词)。在这种词义有相当差距的语言现实条件下,以中国汉语词义理解外形接近或相同的日语“漢語”,是个危险的学习方法,有时甚至是“陷阱”。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漢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双刃剑,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既干扰着他们对日语词义的准确理解,又会阻碍其正常日语语言思维的养成。因此,理解、记忆日语中的“漢語”词汇,很多时候不能“以貌取人”。在阅读中,低年级学生应使用编纂水平较高的各类《日汉词典》帮助理解、掌握单词。到了高年级阶段,理解日语词义,应回归“原典”,即查阅《広辞苑》、《国語大辞典》等日本原版的权威性“解释性”词典,弄清该词的庐山真面目———真意、本意之后再行记忆和阅读。况且有些文化内涵深厚的日语“漢語”和“和语”词汇,只有这些词典设有专门词条予以解释,或只有依靠这些词典才能捕捉到其真谛。记忆单词应在具体句子形式或语言环境中进行。有了具体的语境作陪衬、作铺垫,才能更好地凸显出一个单词的多义、多用。况且相关具体语境留下的深刻场景印象,以后很容易让人想起该词的不同用法。在阅读课中,通过阅读纯正的日语文章,学生能有机会在具体句子或实际语境中接触到众多词汇、语法现象及丰富的语言特征或表达形式,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到各种日语知识。
二、阅读课有助于提高日语写作能力
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是一个“你来我往”的双向性信息传递过程,一方面要理解(包括听懂和读懂)对方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表达(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自己的思想。在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阅读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课,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阅读能力,扩充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加日语以外的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中日文表达习惯的差异,从而掌握准确的日语表述形式。学习外语时,尽管掌握了单词和语法,但不一定就能掌握外国人的习惯性语言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与掌握单词、语法等语言构件同等重要的是,要做到能写会说符合外国人语言思维习惯的句子。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用日语表达思想感情,必然要受母语思维定式的影响。语言思维本质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长久的心理积淀,属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要消除日语专业学生汉语式日语表达习惯这一“痼疾”,最佳办法之一便是让他们多读日本人撰写的经典性文章,在句子中理解词义、语法,在段落中掌握正确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述形式。上阅读课时,任课教师应提示学生,在日语文章中,从中国人的眼光看越是不可思议的表达方式越是值得重视的日语语言知识增长点。因此,以读懂日语文章为目的,关注词语用法、句子结构、段落安排及文章体裁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就会受到该文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如此这般,阅读的文章多了,自然就会照葫芦画瓢,写作时在词语用法、表述形式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定会进步,就能写出合格的日语文章了。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写作属于书面形式的表达,因此写作课是外语教学中的主课。因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目前很多学校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后才开设此门课程,而不像听力、会话等其他语言技能课,学生入学伊始就能学到这些课程内容,接受语言技能的训练。但是如上所述,如果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则能够把该门课程当做写作课的基础或导入,同时也可视为对写作课的辅教学手段。另外,在阅读课上任课教师可以合理设问,让学生笔头回答,或要求学生笔头归纳所读内容或写出读后感,这些均为阅读课对写作课的有力补充。因此,如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阅读课则能够成为写作课的良好基础和补充,而写作课则是阅读课所学语言知识和文章写作技巧的运用,是阅读课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展开。
三、阅读课有助于对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4
此时的我心怀好奇与敬佩之情翻开了《金竹花》这本书。眼前看到的是金竹花生活与工作的瞬间记忆,阅读序言了解到金竹花是一名普通的朝鲜族小学教师,在黑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努力践行着自己“一生办好一所学校”的人生理想。她有着一颗博大的爱心;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我认真翻阅着这本书时,情不自禁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世界,感悟颇深:
一、金竹花酷爱读书。
读书对于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就像心跳一样必须,难舍难分,一路相随。她用半个世纪的阅历和感悟概括出读书对于生命的三重境界----“用读书改变命运”、“用知识提升自我”、“用文化滋养生命”----读来令人感慨良多,感佩不已。她将可读之书分为两种,即闲书和要书,她则选取那些开蒙启智、急公尚义的书去读。每天上下班总是背着一个大包,当然里边装的都是书籍和报刊等。书已经成为她每天形影不离的朋友,感受着读书带给她的无限乐趣!着实让我钦佩。
二、金竹花是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英语;阅读能力;教学
中学英语是历年中考的难点课程,学生对英语知识理解不透彻,约束了其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限制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新课标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方案,能够从多个方面引导英语课程教学活动,帮助师生解决课堂授课时遇到的难题。“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需结合课标准则实施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案。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传统英语教学制约了中学生学习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兴趣,破坏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为了改变早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英语阅读课程训练,可从多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回顾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历程,英语阅读对中学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1、锻炼能力。从学科特点分析,英语是中学教学体系里的语言类课程,由于其语言学特点,实际教学活动会考虑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这对英语知识教学而言具有多方面帮助。阅读是认识英语知识的一个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详细掌握英语教材的内容,熟悉教材课本讲述的具体情况。
2、培养语感。“语言感觉”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是实际教学的一大目标。这是由于语感能够带动学生理解英语知识,快速地融入到英语阅读情境中,对课本教材能容产生明确的思维反应,进而增强对英语知识的记忆能力。比如,教师定期开展阅读训练,学生口语感觉能力得到增强,往往能凭个人感觉翻译出陌生词语。
二、新课标对中学英语阅读的几点要求
阅读不仅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课程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实况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力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也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结合新课标准则,中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点要求:
1、差异性要求。阅读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教师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培养,从多个方面提升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的能力,这样才能结合个人学习状况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
2、自主性要求。学生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新课标要求教师遵循学生主体地位,严格按照学生学习要求执行阅读培训方法。例如,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阅读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性要求。英语阅读不是盲目地浏览英语教材货书籍,而是一项有组织的教学培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三、基于新课标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综合各项因素编制可靠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新课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重新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案,为中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做好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要考虑:
1、设计方面。英语阅读要有对应的教学方案,根据教案内容开展阅读培训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阅读课堂设计要符合课程全局,满足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的要求。
2、目标方面。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初中英语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一个年级都有不同的阅读能力标准,需根据学生情况拟定阅读教学目标。此外,号召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3、习惯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这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比如,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觉,也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
4、评估方面。参照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拉开档次的题目。教师既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采取相对应的阅读评估措施,定期考察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后期教学改革提出可靠的依据。
结论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流程存在的不足,教师要从差异性、自主性、组织性等三个方面优化英语教学体系,以新课标为参考准则,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细心讲解、耐心引导,鼓励学生用英语语言表达出个人的想法,这也是阅读能力应用成果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李良红.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泛读教学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陈芳.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6
一、文化大讲坛:拓展阅读为课程打底
最初的课程从双周一次的“数学文化大讲坛”开始。自2010年起,学校启动了“数学文化大讲坛”活动,由骨干教师精心准备数学文化大餐,利用每周四中午的阅读时段,在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分别开展讲学活动。学生事先根据场地海报的介绍,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选修”。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数学文化大讲坛”可谓百花齐放,有经典数学的介绍,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详细地介绍了莫比乌斯圈的来历、变化、应用等,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也有结合时事介绍数学的应用,如《小学生数学报》殷英编辑曾应邀给孩子们讲过《数学――治疗疯狂的清醒剂》,结合刚刚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事件,介绍了震级与能量,又从谣言的传播谈到了指数式增长,还介绍了神奇的地震数,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推进一年多后,孩子们也跃跃欲试,从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设计课程,并走上讲坛。其中由王飞杨等五个孩子主讲的《汽车与数学》,从汽车的发展史开始,讲到汽车的最高速度、汽车上的仪表盘、汽车的限速、汽车的售价、购置税、油耗、保险费中的数学问题、牌照中的可能性问题、中国的汽车发展史(涉及统计)、现代的新能源汽车等关于汽车的各个方面。新颖、有趣且充满挑战的一道道数学题穿插于其间。这样的活动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把学生从有限的数学课堂引领到了广阔的数学生活世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内涵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借助“海门新教育开放周”舞台,我校的数字文化大讲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了展示,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好评。
“数学文化大讲坛”的开展,充分地挖掘了数学知识的伟大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为数学阅读课程打亮了底色。
二、数学课堂:同步阅读释放知识魅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任何一种面向全体的课程实施,离开了课堂,那便只能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并最终导致课程的失败。因此,只有以教材为蓝本,从中挖掘、拓展数学阅读的内容,把数学阅读教学设计在学案中,以课堂为数学阅读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才能有效地改变“数学阅读=课后阅读”的现状,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业负担。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数学课堂同步阅读的尝试。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校在课堂上开展同步阅读主要有两种
形态:
(1)阅读作为课堂教学一个独立环节
这是一种常见模式。教师根据知识点,设计一类与当前知识学习紧密同步的、学生能接受的数学文化史料、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如苏教版《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后,教师出示了阅读材料《“方程”的来历》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方程”及“方程术”,使学生了解了祖国古代数学的荣耀之光,同时也渗透了“加减消元法”,为将来学习解方程组打了一层底色。
自开展 “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课程研究以来,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都要至少设计两次除教材“你知道吗”之外的数学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可供借鉴的数学阅读内容并不多,而且当前仅有的数学阅读材料往往更多偏向于中学。因此,要紧密结合知识教学,设计适宜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通过教师的广泛阅读,再加之基于儿童立场和数学立场的编辑(有的是教师自己创作),渐渐积累,形成了与课堂同步的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基础课程――《快乐数学 拓展阅读》(共12册),该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而随着这套课程的面世,学校的数学阅读很自然地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2)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验式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了人类在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智慧,而这些高度浓缩的智慧正是儿童走向进一步探索之路的利器,所以,我们要把握这样的机会,引领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积淀智慧。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整千数》一课的数学阅读。在教完数位顺序表后,教师一边播放PPT图景,一边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讲述“十进制”数位顺序表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和原始人一起趟过了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深入地把握了位值的本质意义。
在课堂中开展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改变了目前数学课堂和数学阅读活动彼此分离的现状,让学生接触的每个数学知识都释放迷人的魅力,激起学生数学的思维律动,让孩子拥有一个美丽幸福的“数学童年”,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三、选课走班:选择适宜的课程成就个性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满足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的不同需求,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于是我们尝试了每周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实施分层阅读。这节课打破了行政班级建制,实行年级走班制。每个年级设置难度不同的三类课程,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类适宜自己的课程。
2014年,我们进一步创新,尝试了打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六年级开展“选课走班”实验。实验期间,我们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后开发形成三类课程:
A类课程――每周五节教学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中三节活动围绕教材,另两次结合课外读物进行拓展学习(3+2模式),活动对象以学有余力、并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为主。
B类课程――每周五节教学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中四节活动围绕教材,另一节结合课外读物进行拓展学习(4+1模式),活动对象以平时在学习新知时能当堂完全掌握的学生为主。
C类课程――每周五节教学活动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活动对象以平时在学习新知时,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完全掌握的学生为主。
根据以上的课程类别,由家长结合自己孩子五年来的数学学习情况,与孩子一同商量后确定适合他(她)的课程。六年级数学老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进度安排表。
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我们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学生进行了全样本测试,并将数据与国强小学的一个同年级的班级进行了对比分析(见49页附表1和附表2)。
通过数据比对,我们有以下几个发现:
(1)从横向来看,A课程班学生的进步幅度最大,特别是对于“智力冲浪”题的解答上,得分率也明显提高。
(2)从纵向来看,实验后优良率的提升幅度很大,从原有的高出10个百分点到实验后高出20个百分点。
实验表明:“选课走班、分层阅读”是适宜儿童的教育路径,也是培养儿童数学学习力的有效路径。
至此,我们初步架构了“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课程体系(见49页图1)。
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课程既有适宜全体的教材同步阅读课程,也有适宜不同个体的分层阅读课程;既有课中阅读,也有课外阅读。这一课程框架的搭建,为我校“十三五期间”数学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将把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融通作为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