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案例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1

一、教学过程

1.读前阶段

读前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扫除生词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使学生带着兴趣和期待,自然地进入阅读主题。

Step1:创设语境,导入生词

(1)问题语境

利用上个单元学习过的内容,通过提问与“大熊猫”有关的问题,以旧带新,导出生词。

如T:Are there many giant pandas in the world now?(导出rare)

T:Sowhat should we do?(导出actively take actions)

(2)图片语境

展示几幅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新的语境“扎龙自然保护区”,导出government,red-crowned crane,wetland,tourist这几个生词。此设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识记词汇的意义。

Step2:大胆预测,激活图式

预测就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让学生根据文章题目预测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以Zhalongis a special place为中心,发散思维,做出了Where?Why?How?Who?等丰富的预测,形成了一个关于Zhalong的初步概念图,使学生带着期待展开阅读。

2.读中阶段

读中阶段,教师既要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又要理清阅读主线,烘托阅读重点,使阅读任务迎刃而解。

Stepl:巧设略读任务,突出文章主旨大意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技巧,目的是通过快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本环节让学生略读整篇文章后,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文中谈论了哪三个内容,此任务化难为易,学生很快就轻松地找出了答案。

Step2:利用图表分步寻读,理清文章脉络

说明文缺乏情节,内容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采取图表法可使抽象的内容视觉化、具体化,它展示的内容层次分明,能帮助学生理解、组织和记忆各种信息,从而降低阅读的难度。

(1)思维导图

让学生寻读文章第一部分paragraphl&2,根据思维导图的主干Zhalong is a special place,仔细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归纳总结出枝干部分的关键词和短语,如wetlands,provide food…red-crowned cranes。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概括了文章第一部分的主旨大意,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和文本互动,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流程图

文章第二部分第3&4段设计为一个流程因果图,学生根据问题Whyare birdsin danger?阅读文章,完成图表后,便能清晰地获知文章第二部分的流程和因果关系,即People change thewetlands to make more space for rams and buildings,——There will beless and less space for wildlife。——Birds are in danger because of not having enough space。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保证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3)表格

表格的形式使第三部分第5&6段的内容清晰、系统、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眼前,Who often/wiii go them?What do/will they do?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读后阶段

Step1:电话询问,在情境中交流合作

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pairwork,一个学生扮演去扎龙的游客,一个扮演游客的朋友,通过打电话询问扎龙的有关情况。这样的读后活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从而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Step2:角色扮演,在情境中内化运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已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输出,最终达到学会使用语言的目的。

Step3:拓展延伸,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

读后的最后环节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对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设置小组讨论活动,What should and shouldn’t we do toprotect wetlands and wildlife?让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发,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反思和启示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 阅读教学 评价

笔者撷取了几个案例,就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做一简析。

案例1:《摆渡》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经过自读或合作学习,已对《摆渡》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熟悉。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概括这篇故事的梗概。谁先来?

生1:这篇语言故事讲了有钱人、大力士、掌权者和作家四个人过河的故事。

师:虽然生1讲得有些简练了,但万事开头难,生1同学凭借他的勇气和胆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首先老师真诚的谢谢你为我们开了头,谁还能接着汇报?

生2: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过河摆渡的故事,主要人物有摆渡人,还有过河的人——有钱人、大力士、掌权者和作家。他们都凭借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上了船。有钱人用钱来买通,大力士以武力相威胁,掌权者利用职权行方便,作家用真情实意打动了摆渡人。这样四个过河人都通过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上船且过了河。

师:生2能用自己的语言非常准确简练地概括文章的故事梗概。非常好!有其他形式吗?

生3:我和同学共同完成五幅漫画。

师:请生3同学到讲台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生3依次展示5副图)

师:生3等几位同学的漫画太精彩了,用他们的绘画能展示这则寓言故事的情景。

评析:案例1反映的是评价标准多维的案例。本例中,教师从不同方面去评价每个学生。当生1对这篇寓言故事回答得有些简单时,教师鼓励说:万事开头难,生1同学凭借他的勇气和胆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首先老师真诚的谢谢生1给我们开了头,老师对他的学习态度给予高度评价,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生2能用自己的语言非常准确地概括文章的故事梗概时,老师是从言语/语言智能方面比较强方面给予了评价。当生3和同学共同完成五副漫画时,教师是从视觉/空间智力方面给予较高评价的。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案例2:《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她设计了3个层次的目标。

目标l:找出文中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语句,并理解描写方法的运用。

目标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任务的烘托作用。

目标3:模仿课文,试以《在雨中走路的感觉》为题尝试口头作文。

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对上面的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思考,因为,只要回答出某一个问题,就说明你已经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

师:这三个目标,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

师:同学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活动。一会,老师要检查你们是否达到了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性,有针对性地提问,并作出了相应评价。

评析: 案例2是一个评价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案例。本例中教师确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1是学困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2是中等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三是优等生达到的评价目标。这种做法使评价具有了层次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案例3:一次考试后的反思

某教师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安排了一节反思课。

师:我们今天打算对这次考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与以往不同,我不想对你们的试卷进行分析,也不想评价你们的考分,而是想让你们自己谈一谈个人的想法,从3个方面来谈:1.考前的复习应该怎么做更好?2.考试中你有什么感受?3.考试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教训?

对于不足,应该如何补救?(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l:我在考试之前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考试过程中,我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部分答的不顺手。在考试结束后,我觉得有一些遗憾,就是有些试题的答案搞不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大量的阅读现代文。

生2:我在考试之前进行了充分的休息,使自己完全放松,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成绩,我对自己的这次考试很满意。因此,我觉得考试前不要过多地关注考试的成绩和在班级的名次,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没有思想负担,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4

1.高中英语阅读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1.1 提问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常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增多。但是提问式的教学模式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如:(1)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到位。如果教师设计的数量及覆盖面由于质量低,就使得学生对文章阅读以及语言的学习与理解只能处于基础状态。 (2)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较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并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得学生不再用心阅读文章,转化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学生阅读的控制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空间。

1.2 对话式。在提问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下,出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程的设计与学生的参与,使教师与学生能更加融合。但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1)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注重情景的设计,有时就会有几种情景设计不连贯,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偏离。(2)回答代替互动。如果教师注重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交流就成了简单的应答活动。(3)缺乏逻辑性思维。教师为了是口头交际的教学情景跟方便,常常忽略了多种情景结合的主题。

1.3 讨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备课,其次在课堂上布置讨论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进行讨论总结。但是,讨论模式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阅读材料。所以讨论式只是一种片面且单一的教学模式。

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2.1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是把任务作为课堂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大概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其中心应该是意义,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2)任务的亮点在于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种交际问题必须是源自于现实世界。而且要能具体的贴近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兴趣并对此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3)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到任务的完成,证明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任务的完成情况。

2.2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目标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教师在这个目标中发挥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的阅读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并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助和互动。发掘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整个阅读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以此来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首先,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日常的社会生活及认知层次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感情态度,以及能够积极自主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以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的角色进入到阅读教学中,并以如何让学生"学"好来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接受并且满足更多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提供学生从多方面获取语言信息,并将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应用到阅读实践中。

3.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及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后续。接下来我们结合教材WE LOVE ENGLISH---BOOK II---UNIT FOUR;AT THE ZOO这一课来展示一下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中,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3.1 任务准备: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时间内应该学习的词、句、对话等知识。可分为以下几点:

a.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b.培养学生的兴趣。

c.让学生尽快熟悉规定的话题和语境。

d.掌握关键的课堂知识并搜集用于写作的素材等。

如在AT THE ZOO这一课中,其目标为:

a.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听、说、读关于描述动物的名字、颜色和外形特征等词、或者句子、小故事等;能简单的在提示下写出应掌握的单词和句子;了解元音字母"O"和"U"的读法和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b.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合作的态度。

c.使课堂学到的也能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简单英语,学会主动思考和联系,将学到的简单词汇运用到生活中。

3.2 任务实践: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并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实践的形式可以有多样化,比如手工制作,唱歌,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等。在AT THE ZOO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们课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动物的图片,上课的时候贴在墙上,然后五人一组进行游园活动,每组内的成员都能轮流当小导游来为其他同学介绍黑板上的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颜色以及身体特征等,其他人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3.3 任务后续:在课堂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同类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让同学们记录下来关键词,然后进行复述。使学生们能够纠正错误,也方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同学们将自己社会经验和实际生活融入进课堂,使学生能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式阅读;感悟式;赏析式;评价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49-01

批注式读就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语句、片段等的分析,用简单的线条、文字对课文进行批注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批注式阅读自身的性质特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深化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批注式阅读的时间,让批注式阅读在课堂中绽放精彩。

一、感悟式批注

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这些感悟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第一手资料,它对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深化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及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批注出来,为优化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对母亲住院,父母亲之间是如何互相关心这件事的描写,来使学生明白“如茉莉一般的爱才是值得人们回味的爱,才是无痕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对这种默默无闻的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感悟式批注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映儿……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旁边写道:“我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了妈妈对爸爸非常了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很深!”有学生在“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她一动我就醒了”旁边写道:“我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深深的关心。”就这样,在进行感悟式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显走向了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把感悟式批注的阅读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用心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深刻,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二、赏析式批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或者精彩片段,这些都是值得学生赏析的对象。教师可以采取赏析式批注的方法。这样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燕子》一课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画出来,并在旁边标注这些句子或者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旁边写道:“这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各种花写活了。”有学生在“电线杆之间……多么像五线谱啊”这个句子旁边写道:“这个比喻太贴切,太形象了。”从字词到句子,在赏析品味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一些优秀名篇为素材,以学生的自主批注为媒介,鼓励学生进行赏析。在赏析式批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推动着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式批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跟人物有关的课文,这些人物个性鲜明,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同一人物,不同的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采取评价式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进而获得对人物形象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之链》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事迹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取评价式批注的方法,说说自己对各个人物的看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对乔依这样评价道:“乔依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他生活是那么的困难,迫切需要钱,可他在帮助别人做事的时候还坚持不要报酬,认为那是应该的。”有学生是这样评价女店主的:“她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是一个勤劳的人,不管生活多么困难,看到她就充满了希望。”……在评价式批注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人物有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反馈交流,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模仿;辨析;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32-01

自从新修订的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语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重视的教学内容。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凭借,找准文本中有特点的句子或者段落,展开读写结合实践,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模仿中触类旁通

模仿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练笔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想使学生的模仿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模仿,教师就要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使学生进行迁移式的练笔,这样学生的练笔就会更加有效。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在学生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让学生就日常自然现象中的天气、风雨雷电等进行仿写。这样的练笔,学生觉得简单、容易,感到表达的快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选好了读写结合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这样训练,不仅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习效果明显。

二、在辨析中无师自通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都是以单元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课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课文类似的地方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能够在整合提炼的基础上真正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并逐渐能够迁移运用,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主要有《黄山奇松》《S果树瀑布》《莫高窟》等几篇课文。教学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就这几篇课文进行对比辨析,使学生能够感知到不同课文在描写景物时所运用的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经过对比以后,学生就会发现:同样是写景类的文章,《黄山奇松》与《莫高窟》主要以并列段的形式对各处景点进行描述,而《黄果树瀑布》则以移步换景的形式进行描写;在语言上,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经过比较后,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描写与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结合学生阅读所得,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练笔。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以课文为素材,鼓励学生对比辨析,找出异同点;再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这样的读写结合,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容易达到无师自通的写作目的,优化了学习效果。

三、在拓展中融会贯通

许多教师指导学生练笔,大都是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补充或者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这种读写结合形式淡化对学生言语表达技巧的训练,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课文的特点性质,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许多教师都爱把第四段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走向深入,教师就要分步实施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将阅读的重心从表层向深层推进,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表示连接的词语,文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出示:

,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四周活动, 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 落在柜顶上, 。

这样的读写结合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文本教材中的典型段落为例,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练笔。这样的练笔有效地将文本的特殊句式融入学生的语言体系中,不仅活化了文本的语言形式,而且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话的表达特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