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1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
1.1 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民营经济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以市场为导向。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它的产权明晰,自担风险,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它的体制新,机制活,具有经济激励、适应市场的内在素质。国际市场风云多变,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投资经营者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跟进的态度,而且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而国有大型企业在产权、制度、体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都还未到位。大部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机制不灵。一些海外子公司受制于国内母公司,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和反应,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有时大型国企的对外投资是由于政府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自身的营利目的,因此缺乏投资动力。民营企业就不同了,许多民营企业是股份制或合作制类型的,建立之初就有明晰的产权。他们对外投资的惟一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生命力旺盛,能适应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都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这使他们在面对他国的经济环境时更游刃有余。
1.2 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教授――刘易斯・威尔斯认为,即使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也拥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而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具备这些相对优势。
1.2.1 小规模技术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小。现在的国际市场显现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结构,既有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也有只需要小规模技术投入的。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技术的要求也有差别。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那种先进技术反而不易吸收。而我们国家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许多较为成熟的技术优势,更受到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例如,我国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如机电、轻纺、食品加工技术。
1.2.2 低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势,以及营销优势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管理效能更趋合理。对于人才利用,历史包袱等方面都更有优势。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适应性快,因此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在面临复杂的国外市场时,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灵活应用资金、人才、营销等手段,实行本土化经营,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方式。
1.3 “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的集合。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其中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为集中。如东莞大郎镇上千家家庭企业围绕毛纺织产品链形成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企业群,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而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在国内存活,也可以是对外投资的中坚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大的劣势在于规模经济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弱。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途径就是创立产业集群,进行集约式投资,使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互动、互助,在竞争压力下,上下游企业通过转移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优势来达到集群内部的互助联系,达到信息、战略、观念的流通,带动集团内企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当一群中小企业在朝同一目标共同发展时,必然会产生外溢性的效果,提高整体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像台湾的中小型企业在东莞、昆山、苏州等地集体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1.4 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外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只要民营企业进入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就能发展迅速。其次,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不承认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公司法人,认为只有股东构成的公司法人才能承担有限责任,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公司法人则须承担无限责任。再者,西方国家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态度谨慎,甚至排斥。这些都表明民营企业能更顺利地进入外国市场进行投资。
2 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
2.1 认清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笔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之所以一直不能很好地扶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法规制定之初,没有认清谁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从以上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就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不仅具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优点,更在增加就业、税收、产值及其它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才是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认为:民营企业是资本输出主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2 政府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框架下,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政府应积极推进同更多的国家商谈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政府还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国家投资风险基金和对外经济合作基金,以支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政府还应该积极发挥驻外使领馆商务处的信息收集和服务作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协助中国企业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问题。
2.3 支持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重点是逐渐放宽限制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避免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方面的短期行为,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慎用产业政策,以创造高级的生产要素;通过鼓励国内竞争、刺激新企业的加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活力;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来引导企业向高质量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经纪人、英国的企业理事会和小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战略的政府服务机构。政府只有将其支持性政策集中于更为基本的环境方面,并使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主体,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J].国际经济合作,2004(06).
[2]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障碍;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7-04
32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难以以“同等身份”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生存;严格而且过高的准入门槛,把民营企业拒于许多领域之外,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融资渠道的政策,使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不佳,资本循环不畅,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现行的土地及用地制度,不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侵蚀了企业大量地投资利润,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能力;现行税制上的不平等,以及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制定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在法律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地位
在中国的宪法和各项法律措施中,民营企业与其他的经济成分相比较,仍属于“二等公民”,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身份上处于劣势,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已落后一步。其结果是:在各种并存的经济成分中备受歧视。其他经济成分享受的有些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其他经济成分无须力行的障碍性政策,而成为民营企业的屏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中,由于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身份,在起跑时先落后一步,这种天生的不公平使它在营运中就倍感困难:非民营的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对它的信任度不足,业务往来的条件就会变得苛刻;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它是民营企业,银行对它的贷款及贷款幅度就会无形紧缩,上市需经过比其他企业更为严厉的考核,从而造成融资渠道上的不畅。由于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新闻的报道中,民营企业的负面宣传被加大,无形中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加深,人才宁愿待在经济效益、工资待遇一般的国有企业,也不愿“屈就”于各方面稍胜一酬的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产品一出炉问世,首先受到的是消费者更多的质疑,而不是观念上的赞许。
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不公平待遇,也就预示了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公平。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地位上的解放,要繁荣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一个公平的地位。这就要求完善整个法制体系,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权益保护和义务履行上应一视同仁,完全公正、不偏不倚,私有财产与国有资产不但同样受法律保护,而且在其保护程度上也要完全一致。法律在对企业及企业间的纠纷处理上不能因“姓公、姓私”而有所偏袒。只有在法律这个大前提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正的地位,才能逐渐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形成的偏见,才能使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自由公平的竞争,才能使民营企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最终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迈开关键的一步。
二、取缔民营企业准入行业上的限制性政策
企业准入行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拓宽,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并不反对国有企业绝对控制涉及国家安危的例如“核工业”等部门,但也反对给予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待遇,即把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限制的太窄,使民营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准入行业上存在不平等,而且与外资企业在准入行业上亦不能平起平坐。国内有七十多个行业允许外国企业进入,而民营企业只能进四十个。电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但是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即使在一些民营企业准入的行业里,国家在政策上把门槛提的很高,民营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被拒之门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不公,民营企业在审批时必须经历复杂烦琐的手续,即在注册、征地、取得经营许可、进入新的行业、投资立项等具体活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要大得多,公有制经济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已进入者”,大多不需要再通过审批和许可。而对民营企业的审批非常严格,往往使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退。
对民营企业在准入行业上的限制,使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变得狭窄,失去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在和国有企业竞争时只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机会。民营经济是从资金、技术门坎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生存并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营经济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大为增强,已经具备了进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能力,进入的门坎只剩下政策壁垒。所以,扩大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1)除涉及国家安危的一些部门外,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完全开放,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一律平等。(2)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为广泛的领域与其他经济成分展开公平的竞争。(3)民营企业的审批手续应程序化、简单化,取缔偏见和人为障碍。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开方便之路。从基本趋势来看,民营经济必将从竞争性产业领域逐步渗透到所有产业的可竞争性领域。因此,国家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企业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亚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三、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的运作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资本不足,企业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资本不足,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领域的拓展,资本不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降低,面对市场的起伏变化,甚至夭折、破产。所以畅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造成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对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采取突出重点,全方位下手的综合对策,我们认为今后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为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2.国家和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化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要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另外国家要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
3.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1)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首先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中国,有关部门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其次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2)政府出面建立创业辅导体系。(3)创新委托投资制度。(4)政府出资或提供其他优惠,支持委托担保。(5)鼓励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的发展。国家只有全面地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才能进一步地拓宽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民营企业上市也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产值高、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国家、政府要允许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并公平进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大胆创新,努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使证券市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民营企业要找准定位,加快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四、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不合理的用地制度已经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改革现行用地制度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逐步市场化,首先,要努力改变现行严重缺乏透明度和公允性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尽量使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在土地市场挂牌交易的市场化转让,为民营企业获取经营用地提供公平的环境;其次,要尽快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以使闲置、零星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调动出来,尤其是为那些用地较少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户提供一个获得用地的交易平台;最后,要对现行城市拆迁补偿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时不仅考虑房主的利益,更要顾及到承租人因投资牵涉的各种利益。
五、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
要真正地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税收政策,在税种设计、税收优惠上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另外,本着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原则,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
1.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将内外资公司置于公平的竞争起点在坚持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中国出台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一些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一是由于外资企业的税负低于内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不法纳税人钻税收政策的空子,利用假外资骗取税收优惠,使国家遭受损失。涉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其发展是与其他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尽快实行内外税收政策统一,不但是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需要。
2.政府应该改变目前基于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制,实行基于消费的增值税制。税法规定,中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直接导致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回报周期过长,使市场经济机制下民间投资的风险加大。如果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投资的回报周期缩短,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值税改型后,虽会暂时减少部分税收收入,但由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收入反而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
3.合理、灵活的设计税收优惠,扶植民营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为扶植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还处在起步、资本积累的阶段,国家可以合理的设计优惠方式对民营企业给予扶植。根据世界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税收优惠有减免税、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税率、退税、盈亏互抵、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其中,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形式属于间接优惠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已成为各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应遵循这种趋势,减少使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多采用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灵活有效的间接优惠方式,以便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转化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要促进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转化其职能:即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更好地引导、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1.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政府的职能要转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应主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民营企业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职能。
2.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推动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一是运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行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化和优化。二是协调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并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增进社会福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强化保护职能。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利益。中国已加入WTO组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要在遵守WTO规则下进行。一是制定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以防范和纠正阻碍竞争的行为,增强民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的一般性政策。
(二)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加入WTO后,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管理。这就要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民营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三)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要积极的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促进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使中介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的独立性。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仅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分析,许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还未完全纳入,有待于我们继续细化和完善。总之,在这个庞大地政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要相互配套、协调合理,以确保该系统的层次性和统一性。就整个系统而言,要把它建立成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公共政策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俊,朱鹏.影响和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R],2002-06-29.
[3]周翼翔 ,王学渊.路径以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6,(8).
[4]吕家麟.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8,(8).
[5]李益.民营企业的支持性公共政策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9).
[6]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梁毅雄.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J].理论界,2006,(11).
[9]靳能泉.四大问题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07,(2).
[10]李凤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in China Supporting Publ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LI Yi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00,China)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3
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负责市场营销或品牌营销的部门,虽然部门名称不一样,有的叫市场部,有的叫品牌部,有的叫品牌市场部,或者品牌公关部,但主要职能无外乎是负责展会、市场活动、公关活动、广告、媒体、官网运营以及内外刊物等,也就是主要在于塑造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就品牌公关部而言,工作中除了展会上浅层次接触到一些终端用户之外,更多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不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行为资讯,也就很难有的放矢。在这种情况下,立志百年基业长青的老板,会希望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公关部的工作会比较好开展;反之,若只在乎短期销售业绩,品牌公关部通常得不到关联部门很好的支持配合,从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则会陷入重销售轻品牌的尴尬境地。
纵然整合营销传播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若将整合营销传播简化为设计信息(品牌建设)或者是设计激励(业务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传播策划工作变得更清晰,这点无论是在广告、公关还是在市场活动中都很适用:我们的传播目的是什么?是让目标受众了解相关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还是刺激他们采取购买行为?如果是长期的提升品牌形象,那么设计及传播信息相对更为重要,即IGMC中提到的品牌建设;而如果目的是希望受众采取购买行为,那么在广告、公关中需要侧重设计及传播刺激信号,也即是IGMC中提到的业务建设。现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解和在中小企业的执行。
行为资讯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认为,在IGMC过程中真正的第一步是识别不同类型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群体:现有客户,竞争性客户和新兴使用者。
实际在传播实践中,很难根据现有客户、竞争性客户和新兴客户采取不同的广告方案或者活动方案。通常是兼顾三者尽量有所侧重,比如广告投放,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一般会依据产品市场定位分析筛选受众相对匹配产品定位的媒体类型进行投放,比如定位高端市场的,会选择受众为高端用户的媒体。
从预算分配来说,则建议根据产品定位做大概的划分,比如年度重点推广的产品在预算上重点侧重,无论是从广告还是路演、展会,均以重点产品为核心展开。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最大化投入产出比。
接触管理
市场营销经理或传播经理通常碰到的困惑——“这不是传播的问题,这是管理、财务、技术或营运活动,我们只是在做传播,没有开发战略或运营这个公司”,这同样也是笔者曾经在工作中的困惑。品牌公关工作平常处理的的是广告投放、媒体维护、公关活动策划等事务,而整合营销传播要求的不仅仅是知道传播的内容是什么、选择什么广告位进行投放,更要求具备识别客户和潜在客户、了解客户的接触点和接触偏好、设计信息和激励并进行有的放矢的传送。根据笔者就职公司的组织架构下不同的部门职能,品牌接触统计如下:
1、 品牌公关部
品牌公关部通常是在日常品牌宣传、公关活动中,周期性规律性的与受众接触,接触点包括展会、广告等等。
1)展会:展会人流大,是企业在同行面前以及客户面前、分销商等合作伙伴面前集中展示企业品牌形象的机会,故此展台搭建风格一定要符合企业品牌气质,尽量做到每年风格一致,要凸显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在细节上如参展人员的形体礼仪则要展现公司的精神风貌。如此常年保持一致的风格,品牌形象和气质才能得以积累,否则为了标新立异放弃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今年这样,明年那样,常常更换风格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受众面前不能形成视觉刺激和积累,从而不利于形象的塑造。
2)广告:广告间接地在目标受众面前展示着公司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所以广告风格要符合公司品牌气质,务必严格贯彻执行公司的VI, VI以视觉形式传达着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可以信马由缰、杂乱无章,不然对品牌形象建设毫无裨益。
3)软文:一般为公司的新闻事件、大型项目中标事件,新闻策划事件,通常来说,这类软文需要围绕公司的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展开内容,这样才能保证长期一致传达同样的品牌信息。
4)网站:公司官网是企业的门面,视觉上要符合公司VI,内容上则要始终围绕企业的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展开。
5)路演/品牌推广活动:在选择路演/推广活动的地点以及客户邀请方面,需要统筹安排,以IGMC的思维兼顾三类型的客户。
2、营销体系
营销体系在进行客户拜访、客服维修与回访时,与客户进行着非常频繁的接触。一般来说,在以销售为导向的中小企业,销售部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品牌的不重视,认为品牌公关部是只会花钱不见响声的部门,但销售部人员却又是最经常与客户打交道的人群,他们传递的信息、他们代表的品牌形象关乎着品牌形象的统一,而且决定着客户是否会继续购买以及口碑的传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可以说对品牌忠诚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品牌公关部统一的品牌资讯如果不能传达至营销体系,那么通过传播在客户脑海里形成的品牌关系,在客户与我们的销售人员或客服人员接触时,得不到巩固与加强,甚至是负面的影响时,将对品牌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伤害。故在这个角度,品牌公关部更像是资讯部,需要经常将品牌资讯通过培训或者分享会议的形式,让营销体系知悉和了解,并能在与客户接触时“一个视角,一个声音”,传达一致的品牌信息,虽然具体的信息内容可能大相径庭,但是同样的核心价值一定要被重复描述,并在实际行动中经得起客户的验证,要符合品牌承诺,而不是反之。
其次是客服回访与维修,售后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公司品牌形象,一百次的及时反馈只要一次的疏忽延迟,则可能打破了之前形成的良好品牌形象。这个品牌接触点通常会被很多企业忽略,认为产品已经卖出去就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客户使用好坏与企业无关。殊不知,客户维修与回访这个品牌接触点非常关键,通常决定着客户是否会继续购买,影响着重复购买率和品牌忠诚度,尤其在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的环境下,让客户有着舒适的体验,就会营造良好的口碑传播,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在维护与回访这个接触点,品牌形象的维护和提升依赖于每一位客户服务人员对于公司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的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需要品牌公关部的持续宣贯。每一位客服人员实实在在的做事胜过于一切华丽的语言。
3、产品事业部(或者叫产品研发部):
通常来说,由于事业部承担着产品立项、设计、研发、试产等一系列产品开发工作,故一般事业部人员更侧重产品,如果与销售部反馈的市场信息、客户需求脱节的话,则会形成闭门造车。可能事业部花了几年的心血研发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并不愿意卖或者卖不出去。站在公司这个整体看,便造成了资源和成本的极大浪费。基于此,品牌公关部同样承担着资讯部门的角色,连接着内部研发人员和外部客户,要将外部市场讯息、竞争对手讯息传达给产品事业部,在产品广告、产品形象的打造以及产品活动中,要与核心产品项目研发人员、产品经理、销售一起沟通,从立项开始的产品定位、产品诉求来分析、寻找广告的诉求,从而达到精准的传播。
4、后勤部:
后勤部不是在专业的场合与客户接触,通常在接待来访客户、接听客户来电的时候展示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风貌。即便是前台接线员的一句话、一个语气,也可以加强或是损害公司的形象,这需要在公司内刊中重复传播一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品牌使命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因品牌是购买者与销售者之间的而一种关系,关系有其历史、含义、共有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理解客户如何同一个品牌建立起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被改进、加强甚至在必要时加以改变时,任何一个品牌接触点都是不能疏忽的。
客户有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可供选择,是客户决定选择哪些品牌以及怎样与之发生关联。尽管组织的营销传播活动对品牌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不少作用,但推动品牌关系发展的是客户。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多数中小企业在策划传播策略时,存在如下几个难点:
难点一: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于不同类型的传播并不加以区分,例如客户或消费者不会自己说:广告做得不错,但是促销活动不能支持和强化前者所创造出的品牌形象。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无论在策划广告还是公关活动时,保持与中长期的传播诉求保持一致,同时需要将中长期的传播诉求、传播核心思想与经常接触终端客户和分销商的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沟通,以便在各个品牌接触点加强客户的品牌体验,让品牌公关部传播出去的品牌形象在各个品牌接触点保持一致。
难点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者必须做出的基本决定之一是确定传播计划的成果是由短期成果联系。
由于财务和管理人员想要测量硬性回报,所以他们愿意选择清晰的、短期的决策。传播人员认为他们的计划需要时间,因此常常不能在短期内测量。但是将传播计划同财年度相联系的困难往往首当其冲。
通常品牌公关部在申请预算的时候会碰到这个棘手的问题,比如针对某产品线的公关活动,当预算审批流程走到CFO的时候,你或许会听到他说:这个产品现在还在亏钱...言外之意,能省则省,等挣钱了再做宣传...但是不做传播,怎么能让市场了解产品呢?所以,有时候在做内部说服工作的时候,比对外传播难度更大。此外,作为公司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人员,真正看重的真的是销售数据,所以一般能有销售刺激预期的活动,一般会更快得到审批,而侧重长期品牌形象的项目,很难甚至不能获得审批,这也是比较头疼的事情,虽然被称之为品牌公关部,但大部分做的其实是销售支持工作。一般他们会认为,公司业绩好了,品牌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殊不知,销售业绩可能会随着大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而波动,但是品牌忠诚度却不会。品牌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不重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也有可能一夜之间企业轰然倒塌。所以,作为品牌公关部人员来说,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品牌意识教育也很重要,这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最好若有品牌做得好的同行案例,会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工具。
难点三:协调。如何囊括和统一一个组织中同客户和潜在客户直接或间接发生接触的所有内部和外在部门,让所有利于参与者理解将要设计的信息或激励信号,并能扩展营销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价值。挑战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内部沟通处在传播策划者的职责范围之外。必须同这些部门紧密合作,以确保所有的内部人员都已被包括并支持正在向外部受众传递的营销传播项目,没有内部支持,营销传播注定会失败。研究表明,如果内部不跟上和支持外部传播活动,那么这个组织营销和传播预算的浪费或误用可达到40%。
这一点与第二点一样,同样是日常工作中的难点,甚至更难。第二点是与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进行沟通,而这一点则是与销售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等日常与客户接触的人员沟通协调。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由品牌公关部牵头创办一本好的公司内刊——即传播企业文化的刊物,会比较好推动。这样内刊承担着宣传企业文化和品牌意识宣传的角色,便于与外部品牌传播融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能更有效的将品牌使命、愿景和承诺体现在企业文化当中,能更有效地保持内外部协调一致。当然前提是,企业已经提炼出了品牌使命、品牌承诺和品牌愿景,且做了一定宣贯,这样传播工作也就有了魂,从而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保持品牌核心的一致性。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效应分析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内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逆流”。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农民工回乡创业已逐渐遍地开花,在拉动当地经济、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等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其发展受到诸多障碍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在对重庆回乡创业农民工抽样调查与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根据目前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二、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创业带头人的创业示范效应。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7.5%,搞种植、养殖业的约占45.0%,担任村干部的约占7.5%,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的实践,本身就是各个乡村土生士长的自主创业的活教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成,具有强烈的示范、感召和带动效应。
2.创业促就业的乘数效应。据重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4年以来,重庆市回乡创业农民工申办个体工商户6.5万户,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4798个,投资规模46.9亿元,年产值73.6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7.1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名回乡创业者带动就业4.8人。
3.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效应。据开县某官员反映,全县2008年上半年引进的资金中,35%以上来自回乡创业企业。如果按平均约5万~10万元创办一个企业计算,那么全国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约400万个企业,就已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约2000亿~4000亿原始创业资本。
4.小城镇建设的扩张效应。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而且还提供了小城镇发展所需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多数在小城镇居住。落户一个回乡创业农民工,既增加了小城镇的人口和消费,又扩大了小城镇的经济总量,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效应。创业者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对农业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推动着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目前重庆各区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取得了斐然成就,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他们仍然面临着“地方政府服务创业的意识还不强”、“融资瓶颈”、“人才制约”、“创业风险偏大”等问题与障碍。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把重庆打造成我国西部的“创业之都”,政府应该在遵循“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回乡创业农民工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和回乡创业的障碍,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政策。
1.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增加农民工回乡创业便利。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创业环境,保护已经初具市场意识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回乡创业农民工开放。政府应该根据农民工回乡创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和所进不同门槛的行业,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做小做多”和“做大做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镇)和县城所在地创业,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2.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重庆市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分布密度低,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为此,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需要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二是发展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并促进其支农责任的充分发挥。要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3.建立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一是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与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关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社会机构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相互协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网络,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工到省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学习锻炼,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
4.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减少创业者的创业风险。由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自身的种种特点,生产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但农业相关的保险还基本上是一项空白,所以创业者大多有所顾忌。这需要政府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即可以从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保险基金,或牵头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推出相关险种,以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打消他们的回乡创业的后顾之忧。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 廖进中: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85-88;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5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一)融资途径方面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可以说资金之于企业,犹如水之于鱼。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自我积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缺少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资金主要通过继承家业及生产积累实现,大约 62.5%的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二是银行贷款,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筹措的资金小于20%;三是民间借贷,民间贷款流程简便、期限灵活,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但贷款的额度不大,贷款利率较高。四是发行股票,这种融资方式主要存在发达的一线城市。
(二)融资政策方面
民企是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即企业可以公平获取资源和市场机会,但事实上国企与民企的竞争环境不同,国企往往优先拥有资源和市场机会,民企则被各种门槛挤在门外。在融资政策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国企贷款时银行利率可能会下浮10%,而民企贷款可能要上浮10%。商业银行可能也是考虑到风险的问题,国企即使破产了也有政府的庇护,而民企一旦倒闭则使银行利益受损。
(三)融资机构方面
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但银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来说,最为缺乏就是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但这类资本很难从正式的金融体系中获得。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
(一)企业自身方面
首先,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规模小、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机制僵化;董事会的构成不规范、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企业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财会制度落后,加大了银行对企业审核的难度。其次,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实力相对薄弱。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建材等产业,与高附加值的电子产业、通信产业相比,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多、利润薄,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倒闭率高、产权不清晰。最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商业社会的发展, 最需要的是诚信。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虚报财务报表,为了融资少缴税而忽略了企业诚信,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用危机。
(二)金融体系方面
首先,金融机构存在"所有制歧视"。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同,民营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很难通过当前的融资体制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在思想上仍然不能摆脱传统观念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存在政策性歧视。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凡是金融业发达的国家,金融机构对企业都一视同仁。其次,银行贷款门槛高。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经营规模小、信贷状况欠佳等原因,难以像国有企业那样和金融机构建立传统联系;银行苛刻的担保条件、繁琐的贷款手续、较高的贷款利率都成为中心企业融资的阻碍。再次,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到限制。股票市场是企业募集资金的另一种手段,而我国股票市场中约有70%是国企、国有控股企业或大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因规模、积累资金等很难通过上市融资。最后,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导致贷方占主导地位。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充分的竞争,企业就能以自己的条件去选择金融机构;如美国大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着明显的差异,大银行主要面向大企业融资,而小民营企业则有专门的小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小银行、股票二板市场、小企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等。
(三)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部门对民企有偏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使得国家的经济法律始终以服务国有企业为主,以十为例,参加的党员人数是2270人,企业代表人数是145人,民营企业代表人数是27人,民营企业家占企业代表人数的18.6%,而国企占到了81.4%。在日本,政府认为"没有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这一态度就决定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其次,政策不清晰,支持力度小。我国现有的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缺乏,造成对民营企业宏观管理比较混乱,无明确的法律政策遵循。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通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当前我国解决该问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金融体系
改革金融体系主要通过培育信用环境、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建设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培育信用环境方面,通过建立经济法律、网络信用黑名单约束中小民营企业按约还款,一旦违约则使企业付出巨大代价。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方面,商业银行应设立中小民营企业信贷办事机构,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改进银行内部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把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批权下放到基层银行,降低中小民营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此外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促使其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建立为中小民企服务的金融机构方面,借鉴美日经验,我国应为中小民营企业建立政策性银行,主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发展前途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包括其他商业银行难以提供的长期贷款,低息贷款等;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 :探讨;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2011 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的分析报告中显示,在我们几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份额已占到我国GDP50%以上,已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融资难问题仍然严重阻碍着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民营企业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融资困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否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会探讨一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
一、良好的民营企业形象是融资的先决条件
企业的自身形象影响着融资能力的强弱。民营企业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权责明确,改革企业运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建设一个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在财务方面,民营企业要完善财务机制,清查会计账目,提高财务的透明度并欢迎外界的查阅和审计,使投资者能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增加对企业的认可。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这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完善,改革“家族式”企业使其正规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广大民营企业应重视用人机制的完善,摈弃用人唯亲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要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人事的调动和任免。并且民营企业要重视科技新产品的推广,及时学习更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益。并且,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建设十分关键。经营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的出资人都应当具有较强法律观念、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只有一个能持续盈利的诚信的并有还款意识的现代化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宽广多渠道的融资途径。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降低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对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鼓励其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市场上筹资,政府要逐步减少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保护,为了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应尽快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上的可行性,同时将会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发展债券融资市场,应加快完善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降低对民营企业规模的限制,放宽发行限度,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要从新评估并改进,鼓励盈利好、具有偿还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应能给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提供机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需求。通过境外直接上市和通过境内居民个人在境外设立壳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等方式,民营企业可以进行海外融资。境外上市的类型包括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或者与海外上市公司交换资产和股权,这些形式的上市可以提高民营企业股权的流动性。在进入国外市场前,要做好前期的工作,了解国外投资环境,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政策,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行权债券也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方法,成熟稳妥的地方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的信用担保,完备的信用等级评审和资金使用监管制度,是民营企业的中短期投资性或经营性资金可以通过公司债务方式进行融资的前提。
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贷款环境
对信贷政策进行改革,加快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的调整,政策体系要尽快适应民营经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认定标准要修改和创新,坚持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废除以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满足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提升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首先,国有银行给予分支机构更多的贷款权限,充分释放基层机构的活力,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其次,贷款信息获取渠道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要求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方针,同时设立民营企业贷款的快速通道,专门负责解决民营企业的信贷。最后,建立关于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双轨价格利率体系。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的力度。机制灵活,运作成本低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并且能与民营企业一起成长。并且由于对当地的客户情况较为了解,能随时做出调整,从而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同时,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也应该尽快建立,在众多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适当地增加担保资金投入。
四、金融改革创新,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国内市场逐步向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开放,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政府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风险投资基金应该由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适应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也可以通过孵化器、担保机构等民营企业促进机构进行融资。国际金融组织信贷、政府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补偿贸易和租赁也可以成为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途径。并且,租赁是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途径。租赁具有租金支付方式灵活多变、能适应承租人的不同需要的特点。租金会在租赁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民营企业可通过租赁以融物的形式进行融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机制进行创新使其根据民营企业的现状做出变革和调整。为了尽快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尽快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平台,同时相配套的业务也应该同时开展。各个民营企业起步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上,对此应建立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一刀切”对小企业在融资工作中上造成的瓶颈和障碍。尽管每一个民营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但在贷款上都表现出“急、小、频、快”的需求,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上述情况应该创新贷款方式和增加贷款渠道,而对那些收益较好、具有还贷意识、信誉好、有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应简化贷款程序,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允许下可以建立贷款快速通道。宽松的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也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步推进。尽快建立起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出合理有效的业绩测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有奖有罚,罚奖并重。
参考文献:
[1]张玉明.民价企业融资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林森木,程选主编.民营经济投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