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1

一、正确认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诸多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与宏观经济的状况相适应。宏观经济状况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同样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

(1)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效果。200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以前大不相同,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变数,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题,影响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结构性矛盾突出时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施适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二元经济”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发达的部门和区域与落后的部门和区域相对立而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奉行单一性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不同产出,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并可能扭曲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从而最总终不能很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力。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状况。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个人、和金融市场等,它们的状况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其对经济金融宏观状况的判断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其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就治理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下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器,但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改,但受计划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其运作方式仍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导致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反应不够敏锐,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现实做法与近年来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现实情况,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发展失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受改革过程中责任约束机制过度的限制出现了惜贷和慎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受阻;同时,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需要在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逐级传导才得以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3)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最终接受者,企业制度的扭曲和行为的非市场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企业改革虽然逐步深化,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信用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可想而知。居民个人也同样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货币政策信号的变化,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金融资产结构。但是在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受近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的影响,启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效用不大。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它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部分。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看,货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市场交易主体单一,市场交易品种较少,市场效率一直不高。这使得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资本市场则存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机行为严重,市场监管乏力、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市场价值规律和投资理念出现偏差,使央行上调利率――股市投资减少――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减少投资――经济过热得到抑制这一机制出现扭曲,从而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内生与外生的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主张的分歧。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决定的,它影响着真实经济关系,却不受这些关系及其变化的影响。而以托宾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则主张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由实质经济的许多因素通过影响货币需求量来决定。客观地说近几年的金融实践证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加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除上述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如货币替代因素、金融创新因素、经济开放因素、预期因素以及货币化进程等。所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要正确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还会增加,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更具挑战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1.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选择扩张性的政策,还是选择紧缩性的政策,亦或是选择中性的政策,必须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状况具体确定。当前及未来几年,中央银行除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外,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将受多种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宏观经济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必然会有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不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并在对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判断的前提下随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要正确把握“灵活”的程度,防止货币政策的随意性。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2

关键词:企业景气指数;GDP;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13-03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共有两套企业景气指数,其中一套为中国人民银行测算并的企业景气指数,一套为国家统计局测算并的企业景气指数,本文中讨论的企业景气指数均指后者。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GDP的绝对值由1978年的3,645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401,202.02万亿,总量是1978年的11.07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研究经济的方法、预测经济状况的指标也陆续出现,如先行指标、一致性指标等等,但各种指标对经济活动中反映程度不一而定,因此在利用各种指标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其与现实经济的一致程度,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先行”时间,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利用各种指标,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预测作用。

企业景气指数,在经济生活中我们一般会把其当作一个先行指标来应用,国家统计局公布多年以来其对经济形势的预测效果如何,以及其“先行”经济形势的时间具体是多少,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旨在根据企业景气指数公布以来的历年数据,与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的拟合关系,来分析企业景气指数在宏观经济研究和宏观经济制定中利用价值和“先行”时间,达到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企业景气指数的目的。

2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景气指数简介

企业景气调查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在工业等领域进行的一项调查,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正式列入国家统计制度。企业景气调查主要运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固定问卷的形式,定期向活跃于生产和经营第一线的企业家提问,调查和搜集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的形势做出的判断和预期,并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编制企业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景气指数(下称EBI):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定性经济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后得到的定量指标。企业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于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越接近200状态越好,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越接近0状况越差。

2.2 企业景气指数编制方法简介

在具体调查方面,对大型企业实行全面调查,中型企业实行与单位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小型企业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

在计算景气指数过程中,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加权方法计算:

(1)分别计算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上报企业总数中的比例;

(2)大型企业依据上年销售收入进行加权,计算出选择上升、持平、下降的企业的比例;

(3)计算中小型企业选择上升、持平、下降企业个数所占企业总数中的比例;

(4)计算出全部样本企业的景气指数。

2.3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理论分析

从企业景气调查的方式和企业景气指数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景气调查及企业景气指数有以下特点:

(1)样本选取时,综合了不同类别企业的情况,并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值,充分考虑了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差异性;

(2)企业数据的填报人为生产和经营第一线的主要管理者,其对企业的运营的真实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另外企业景气指数相关数据的填报不影响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避免了由于利益因素而导致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扭曲;

(3)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其企业的未来趋势非常了解,填报的数据时能充分涵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趋势的信息。

从上述企业景气指数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指数的编制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景气指数是企业景气调查中定型指标的量化描述,是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环境、企业运营状况、企业发展远景的信心等的看法,具有信息超前性、预测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3 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的实证检验

在数据的选取上,为了克服GDP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GDP季度同比增长率(以下简称GDPR)作为经济状况的代表,同时我们认为在EBI统计时企业管理者会将本季度的情况与去年同季度进行对比。笔者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获得自2001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各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GDPR)和企业景气指数(EBI)。为了时间序列数据更加平滑,我们采用取对数的方式来考察变量间的相关性。

为了确定GDPR和EBI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以及EBI是否为GDPR的先行指数,领先时间具体是多少,我们分别对lnGDPR和lnEBI、lnGDPR和领先一季度的lnEBI(-1)、lnGDPR和领先二季度的lnEBI(-2)三组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对表1中的同季度lnGDPR、ln(EBI)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1 同季度lnGDPR、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从上图可以看出,上述数据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参考了EBI对GDPR的经济预测功能后,将lnGDPR和ln(EBI)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为.822300,相关性较好。

(2)对上述数据中的lnGDPR和提前一期的、取对数后的企业景气指数lnEBI(-1)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2 lnGDPR与提前一期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从上图可以看出,lnGDPR与lnEBI(-1)在趋势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系数为.937699,说明EBI对GDP在提前一期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3)对上述数据中的lnGDPR和提前二期取对数后的企业景气指数lnEBI(-2)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散点图:

图3 lnGDPR与提前二期ln(EBI)描述统计散点图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系数为.768679,提前两期的EBI和GDPR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通过本期、提前一期、提前两期的对比分析,同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与GDP同比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且与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相关程度最高,也就是说,提前预测的时间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效果是在三个中最好的。

4 政策涵义

由本文表述可知,企业景气指数和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企业景气指数与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这可以说明企业景气指数能够正确反映GDP的走势,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当期的企业景气指数对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有较强的反映。

鉴于目前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都会公布全部行业及各产业大类、以及重点行业的企业景气指数,笔者认为在国内宏观经济研究以及行业研究等工作中,可以参考前一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状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当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预测下一季度的经济走势。

参考文献

[1]孔杰.怎样认识企业景气指数[J].中国统计,2007,(2).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3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5302

1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PPI降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3 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下面,我们选择1978-2008年间的M0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 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1)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供应量增长率相关性分析。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统计计量分析软件Eviews,得到了M0供应量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得出,m0和cpi的相关系数为0328686642237996,m0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35392280266161正如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许多实证所验证的那样,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的长期周期性变动与相应的货币收入(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和稳定的。另外,根据它们之间的点线图,我们可以得出,M0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M0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即它们具有长期的一致性。当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动是否是即期还不明显,我们将在下文给出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波动较大时一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较大的波动。

(2) M0供应量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运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得如下检验结果。对于通货膨胀不是货币供应量Granger 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 0.80471,表明通货膨胀不是M0 增长率Granger 原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而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 0.01037,表明我们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认为M0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 成因。对于GDP 增长率与M0 增长率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我们得不出类似的结论。

(3) M2 供应量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回归分析。由上面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运用货币供应量的两因素模型对三者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CPI =94.87505(8.602099)+

37.59689 M0(-1)(8.692193) +

16.14602 M0(-2)(8.603579)+

7.041960 M0(-3)

R=0.533619 F=9.15336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并且整个方程的F 检验也是显著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于物价水平的波动具有显著地影响。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GDP =0.097290+0.068918 M0(-1)(0.045173)+

-0.030353 M0(-2)(0.045646) +

-0.053743 M0(-3) (0.045180)

R=0.147209 F=1.380957

它的回归系数的t值不显著,方程也不显著。这说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4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我们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货币总量的变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经济变动受到货币变动影响的关系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因此,当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存在明显波动时,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1978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遵循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主张。然而,由于经济的大幅度增长,投资的狂热和相对无序,货币当局无法摸清经济运行的规律而又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连续、不平稳、无规律地变动。这种货币供应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平均都在25%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同时,由于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缺乏考虑,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的突发性反过来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被动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如1997年以来,我们虽然制止了高通货膨胀,却又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1998、1999、2000年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2.6%、-3%、-15%),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说不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由货币政策的突发性造成的,目前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对以上分析结论,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背景,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主张:

(1)根据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来指导货币供应政策。由于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是由实际的劳动力增长率、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因此,为了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至于对长期经济发展冲击,引起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就必须使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紧跟真实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进行连续、平稳的供应货币。稳定的货币供应还会使一般公众建立起对货币政策的信任,使货币当局的政策在执行时更为有效和及时。

(2)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由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当货币增长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后,公众预期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投资者愿意投资,借款者愿意借款,这样就使利率不断上涨,经济趋于狂热,结果泡沫经济和危机就随之而来;反之,物价下跌后,公众相反的行为使利率不断下跌,最后也会使经济趋于崩溃,并且这种影响过程是逐渐的、长期的。因此,为了消除物价的恶性影响,盯住稳定的物价目标是可取的,而这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与推动物价涨跌间稳定的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实证结果那样。

(3)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富有弹性,财政政策对利率的缺乏弹性,使得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是无效的。

因为财政政策只是对现存的货币总量进行再分配和使用,它排挤了“私人”投资而转为“政府”投资,这种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降低。而根据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所确定的货币政策,当它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可产生繁荣的经济增长,这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J].财经研究,2002,(4):38.

[2]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J].世界经济,2002,(5):5561.

[3]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127.

[4]黄凤忖.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依存度分析[J].经济纵横,2004,(10):9596.

[5]闰慧.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现金M0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4):152.

[6]任立民.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协整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92.

[7]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343.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功能定位;前景

1我国企业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

1.1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

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其职能定位上要具备鉴证、检查、建设和评价的内涵规定。鉴证职能指的是鉴定和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以结果作为审计结论的重大依据。鉴证是检查工作的基础,其工作目的是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为,从而确保报表的质量,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鉴证反映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绩效的报告的正确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从而为企业履行和落实经济责任制提供合理依据。检查职能指的是依照一定标准和科学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和追踪,其目的是弄清事实、揭示矛盾、明辨是非、改进工作。这一定位具体包括: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而建设职能的实现基础是“建议”,建议是对管理上的优点予以肯定,并对管理上的缺点予以披露和指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评价职能指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和估价,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等。当然,必须有一套具有客观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实现评价。

1.2 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实现和开展的物质组织载体。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包括: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形成围家、企业内部、社会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环境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审计重点上,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景展望

2.1环境、风险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内容

经济活动的不断细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等社会问题纷至沓来。新时期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履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证实评价,并提出防范、控制管理(经营)风险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管理风险,是那些可能对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事件和环境。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转贴于

2.2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产物,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目前,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外部单位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扮演“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委托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以及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唯有把内部审计外部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这一方式的采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晖.解读内部审计新定义[J].中国内部审计,2003(5).

[2]侯旻.浅谈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J].经济师,2011(2).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在迈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多样化,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跨国贸易、投资、金融活动活跃,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但是一体化对于各国的金融和经济活动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活动已经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促进了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的经济一旦发生任何波动都会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致使各国经济遭遇风险。

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关联性强、更新快、教学难度大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是以外汇汇率为线索,来分析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外汇市场交易、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货币金融危机关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国际结算、外汇交易以及外汇风险管理防范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熟练掌握我国在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工作或生活中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国际金融》的内容更新速度比较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国内的经济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应对、金融自由化的控制与监管、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预测等都要求《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该课程要时时根据经济的变化,改革和调整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高职专业岗位群设置不吻合

作为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国际金融课程基本上仍采用同一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计划以及考核方案,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没有完全脱离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因为国际金融的授课过程只是简单的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宏、微观层面去解读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而当前的形式是,国际金融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入,使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贸易顺差,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均衡的问题越发突出,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深。这些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针对性的体现出来;同时也缺乏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系统性、实用的模拟教材。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习教材更新较慢,使得实训教学与最新的经济政策严重不吻合,完全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实践性很强的国际金融课程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模式陈旧,仅注重核心理论知识讲解

目前在国际金融的授课过程中基本沿用的是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讲解―课后完成作业―教师评阅”的模式。即在课上先通过讲解讲清经济金融的基本概念,略举一些应用案例,通过简单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课后习题等形式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学生坐在教室里仅仅是教师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被动的完成者,所以,这种封闭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是单纯为了取得到合格的分数,而对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动手能力操作训练基本不能得到满足。高职教育中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开设国际金融实务课程力求达到对于实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作为课程辅助训练的实训内容也不能使学生切身的融入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真实的业务训练。这种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达到控制实践过程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以丰富教学,比如使用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或者可以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模拟软件,零距离的学会银行信贷、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

四、考核方式内容单一,忽略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的考核

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单纯的闭卷笔试为大部分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如何能够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于专业中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不能光改革教学过程。调整课程的考核方式,适当的按照课程的特点增加实际操作模拟测试、英文口试、答辩等多种考试形式,使学生深入的学到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对于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上。

参考文献:

[1]李景波,李秀英.高校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6

随着造船行业建造速度的日益加快,在很多情况下造船行业的建造周期都小于一年,这时由于企业在确认进度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调节性,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也时常存在变更,受人为主观性影响较大,如果运用进度确认法(或称完工百分比法)反而可能造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有效性有所降低,不利于建造合同准则在造船行业得到切实有效的运用。本文拟以造船行业为例,全面分析建造合同准则尤其是完工百分比法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对造船行业同行们的工作有所裨益。

二、建造合同及其准则的涵义

建造合同在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为了建造一项或数项在功能、技术、设计及最终用途等方面具有密切关联的资产所订立的合同,有成本加成合同和固定造价合同两种。以造船行业为例,是由建造方与船东签订的合同。合同收入、合同成本等是建造合同的主要要素。其中,合同收入包含合同初始约定价款(双方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和因合同索赔、变更、奖励等原因而增加的合同收入;合同成本包含自合同签订至合同实现的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合同实施有关直接或间接费用。执行建造合同确认合同成本与合同收入的关键在于完工进度的有效确认。

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建造合同准则》,这为我国会计领域标准化提供了参照依据的同时,也为我国建造合同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准则规定,对于合同收入能够收回、合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完工进度能够准确确定的建造合同,应依据建造合同实际能够收回的合同成本及合同成本确认当期合同费用;对于无法收回合同成本或合同收入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建造合同,不应确认收入,而应在实际收回成本时确认为合同费用。

三、建造合同准则在造船行业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下面就从建造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合同完工进度、建造收入与应收账款确认时间、人为调节利润与收入的操作空间及税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建造合同准则在造船行业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1、合同总收入的预计难度较大。一方面,目前造船行业对于收入确认的条件之一的合同有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事项的判断充满了主观判断色彩,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没有明显判断指标,根据实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造船行业有时在遵守建造合同准则时遇到有关要求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条件下,造船行业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船东的预付款比例自原来的80%降低为目前的30%~50%,且船只的交付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困难,这时如果依据进度确认法就应当确认有关建造收入,但是依据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就不应按建造合同准则确认收入,而应在合同有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再行确认。可见,建造合同准则在收入确认这部分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故该准则在造船行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收入确认较为困难无法有效实施进度确认法的弊端。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船价波动较大,许多船厂都面临着船东要求降价或减价的局面,这时船厂可以有效控制与船东签订减价的时间,以达到调节各年度间利润的目的。此外,造船行业在一般情况下,其合同属于固定造价合同,其收入的确认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建造工程的时常变更、工程遭到索赔等事项的发生,使得确认船东的程序相对困难一些,在交船谈判过程中,建造方与船东耗费大量时间最终确认有关结果,这样在交船当月,建造方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增长,进一步增加了建造合同预计总收入的调整难度。

2、合同预计总成本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于造船行业对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需要加强财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大力配合,才能减少建造合同总成本预计的随意性,所以,造船行业预计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目前大量船厂面临建造首制船的问题,对于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企业内部定额的首制船,即使财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能够较好地进行协作,其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数额的最终估计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使得造船业不能准确预计完工总成本,这个不利条件有时反而成为部分造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调整企业利润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造船厂为了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往往倾向于人为调节预计完工总成本,这时企业如果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核算与报告制度,其建造合同成本及各项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势必也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完成。

3、建造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存在较强主观性。我国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对于建造合同进度及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企业应于每月月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建造合同费用及建造合同收入。造船行业属于建造业,理应遵循建造合同准则。准则中规定的合并完工进度确认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计算方式:一是计算已完成合同工作量与合同预计全部工作量的比例,适用于建造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造船合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造船业的已完成合同工作量往往较难予以准确计量。二是计算实际发生的累计合同成本与合同预计总建造成本的比例,这种方法较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对于合同实际发生的成本可能因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被随意延后或提前进行确认,在造船企业中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且合同预计总成本的确认也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三是需要造船专业人员进行勘测,以科学确定实际完工进度,适用于水下施工工程等一些特殊的建造合同。该方法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科学测定,并非由建造承包商自行随意测定。目前来看,专业人员的确认标准尚未统一,勘测机关测定标准的权威性不足,而且专业人员进行勘测的费用与时间限制可能并不能满足现实造船企业的需要等。

4、建造收入与应收账款确认时间不一或致企业资产与负债虚增。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应收账款确认时间的有关规定与建造合同准则中规范的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时间的有关规定不相一致,造船行业应收账款按照向船东实际结算的工程价款加以确定,而其建造收入则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完工进度加以确认,两者确定的数额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结合上面那个例子进行讨论,一般而言,造船企业与船东进行结算的时点设在开工、上台、下水及交船四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程,船东就会如约将工程款项打入造船企业账户。然而,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造船行业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船东在建造合同中占有较大优势,他们可能会选择按合同总价的30%~50%预付工程款项,尾款待工程完工时一并付清。所以,与原先结算时点的有关规定相比,造船企业就多出了许多的应收账款,从而违背了会计准则中要求的谨慎性原则,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大量虚增。

5、存在人为调节利润与收入的操作空间。建造合同准则适用于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建造合同,如砌筑工程、道路工程等,这时可根据累计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占建造合同全部工作量之比,来计算完工进度,进而运用完工进度法确认建造合同收入及成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随着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造船行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不确定,运用完工进度法虽然有助于利用建造合同完工进度将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进行合理配比,但在其造船周期在很多时候都小于1年的情况下,完工进度法的运用也意味着造船企业可以自行控制完工进度,有意识地向着利己的目标进行人为调节收入与利润,这样反而无法反映造船工程项目的真实经营成果。造船企业经营者有时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实现考评指标,甚至要求财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人为调节建造合同利润与收入。总之,建造合同完工进度法为造船企业利润调节留下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6、对企业税务缴纳存在不利影响。按照税法有关规定,造船建造合同持续期超过1年的,可按已完成工作量或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实现,这点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相一致。然而,准则同时要求造船企业在按照完工进度确认建造合同成本与收入后,对于所产生的建造合同利润要立即缴纳有关税费,而实际上合理的缴税时机是在船东支付进度款项时。在目前造船施工进度远超工程价款结算进度的情况下,造船企业就要自行垫付大量资金缴纳相关税费,这时如果企业有多个合同同时实施,势必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现金流量不足。同时,造船企业的应交税费账户将长期挂账,其财务报表中的应交税费余额也无法反映其现实的纳税义务,最终将严重影响造船企业的建造合同施工效益。

四、完善建造合同准则在造船行业的应用有关建议

尽管建造合同准则在造船行业中的应用存在诸多弊端,但目前仍然要遵循建造准则规定,只有造船行业努力完善成本核算,减少收入确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有可能及时归集成本,确认收入。具体来说,造船行业在应用建造合同准则的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1、完善定额制度加强部门沟通。针对建造合同结果预计存在的困难,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造船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定额制度,将成本定额与完工船只的实际耗费成本及时进行比对分析,深入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为日后船只建造合同总成本预测工作进一步积累有益经验,切实解决建造合同总成本预计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造船企业的经营部门应及时与技术、联合生产等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签订有效的协议或合约,将讨论结果及时反馈给财务部门,有效规避交船当月建造收入出现大幅增长的风险,及时消除因合同修改或变更所导致的合同总收入发生的变化。

2、加强仓储管理系统确定完工百分比。造船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务类财产物资的领用、收发、清查、报废及转移等有关制度,积极强化仓储管理,系统综合地反映建造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经济业务,及时有效地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合同成本,准确高效地归集未完成建造合同有关的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只有切实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准确确定建造合同实施的完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