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一是抓规划体系完善。贯彻实施党的十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启动全省海岸带综合利用规划思路和若干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课题研究;指导沿海六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完善各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二是抓政策措施落实。把落实《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落实《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及试点各项工作和政策的落实,加强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抓载体平台建设。用好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一批海洋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梳理、项目策划和境内外招商推介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一些海洋产业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推进一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四是抓考核评价督查。抓紧制订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试点工作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考核,并协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快重点区域开放开发
一是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认真做好配合起草和联系协调工作,细化实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扶持政策。
二是推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贯彻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工作机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尽早落实到位。配合做好《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准入目录》修改完善和促批工作。
三是加大对苏区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国家扶持苏区老区等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以工代赈资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资金等资金支持,促进我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继续做好扶持欠发达地区投资专项管理和挂钩帮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乡和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具体联络、协调工作。
三、加强生态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起草请求国家支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报告。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推动建立评价考核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和安排好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推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实施的督查工作。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编制2014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基本完成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的落实,指导推进我省低碳城市、低碳园区等低碳发展试点工作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利用。
三是继续做好推进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国土开发整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础测绘、水资源利用等相关工作。
四、做好区域合作等相关工作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现存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7日
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其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临海优势,成为了我国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从广东未来发展全局看,临海优势也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海洋事业,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瓶颈,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新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广东省已有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实现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动准则和规范,是一系列有关海洋事业的战略原则、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的总称。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
2001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海洋产业“十五”计划》(粤府办〔2001〕48号)。2007年6月批准实施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广东海洋领域内第一部系统的产业发展大纲,对“十一五”期间广东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和指导政策。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各沿海市区也制定并颁布了各种发展规划。
广东在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建设,针对海洋发展所涉及的每个方面均制定了海洋政策文件及相关法规条文,如在发展海洋渔业养殖和渔业捕捞业方面,广东先后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工鱼礁管理规定》等,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根据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发展思想,先后制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等,以及在海域使用开发和海洋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初步形成了海洋法律框架体系,构建了海洋综合管理的制度框架,实现了管海用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广东海洋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海洋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也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却一直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海洋总体政策。
(一)海洋政策缺乏宏观规划和前瞻性。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样,各种资源相互关联,使得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因此,单一部门、区域性的海洋发展规划不能协调各海洋产业之间的关系,难以促进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同时,各部门不同的海洋发展规划还容易导致纵向上政策相互脱节,横向上各政策又在目标、内容和效应上相互冲突。
(二)涉海法规政策有待健全。广东在地方性海洋法规和制度建设上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但还仍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基本法规不健全,还没有制定出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家涉海法律相衔接,甚至是超前于国家海洋法律的地方法规体系;二是涉及海洋的法规和政策多为管理部门制定,导致相关涉海法规部门利益突出,缺少综合统一性;三是有的规定、办法法律层次太低,权威性不够,在执行中不可避免地被打折扣。
(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僵硬。广东省是较早开展海洋综合管理的省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东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参与海洋管理的有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厅、环保局、海事局、交通局等多个部门,综合协调机构未能实现理想运转,造成了海洋政策落地困难,无法得到全面贯彻与实现,海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海洋科技政策效果不明显。观察广东长期以来海洋科技政策以及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广东海洋科技以开发性、实用性研究占据主导,对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滞后,使得各种技术应用开发后劲不足,关键海洋技术领域和海洋高新技术前沿领域落后。对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缺乏前瞻性认识,研究视野还大多局限在传统海洋产业和近海区域。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海洋科技创新缺乏战略性指导,致使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与福建、山东等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海洋环境政策成效有限。虽然近年来广东加大了环保宣传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但从源头控制污染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2007年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管辖海域河口区、港湾等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未见好转,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大的部分河口区、近岸海域和港湾水质较差,有些地区和部门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分不力,有些业主只追求内部收益,不考虑自己行为的负外部性,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每年全省因病害造成水产养殖产值损失15%以上,湛江2006年上半年对虾养殖约有62.5%的发病率。
(六)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公众参与性不强。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海洋政策是公众在海洋领域的政策表达,是有意识的、合理的政策序列设计与安排。在制定海洋政策的过程中,应当以满足公共利益为目标,应面向公共或社会共同需要,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而目前情况是,在政策制定前、制定中及政策落实过程中,大多征求的是行政主管机构与所涉行业部门意见与建议,而未建立有效的直接面对公众的沟通协商机制,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的深度不够。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非洲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2/3的非洲国家拥有自己的海岸线,但是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大多数非洲国家停留在渔业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而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其他海洋经济形式对经济的贡献率微乎其微。
即使在渔业开发领域,一些非洲国家的渔业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以阿尔及利亚为例,阿尔及利亚海岸线约1 280 km,海洋面积近9.5万km2,渔业资源丰富,但其中仅有2万km2的渔业资源得到初步利用,渔民作业多集中在500 m以内海域,远洋区域未获有效开发。
面对丰富的海洋资源,非洲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却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科特迪瓦基础设施部部长阿奇表示,非洲发展海洋经济急需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一旦港口建成,就会引来贸易和物流。但是资金来源问题困扰着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洲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塞舌尔财政、贸易和投资部部长拉波赫特表示,塞舌尔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有3 000艘外国渔船到塞舌尔周边海域捕鱼,年金枪鱼捕捞量达300 t,塞舌尔却无力自主开发。非洲的海洋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渔业资源正因倾倒有毒废物和过量捕捞而迅速萎缩。
着眼于海洋经济的潜力和巨大影响力,非洲国家陆续推出了自身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据毛里求斯副总统莫妮克・奥桑・贝勒波介绍,毛里求斯2012-2015年期间的发展计划中突出了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把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并力求在未来10年发展成为海洋强国。贝勒波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国家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将再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开发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海洋经济,将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南非内阁大臣杰夫・拉德贝在南非国民大会上表示:“我们的海洋存在巨大的未被开发的经济潜力。”据预计,到2033年,南非海洋经济将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1 770亿兰特(约合163亿美元),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540亿兰特(约合50亿美元)。到2033年,海洋经济将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
摩洛哥政府则制定了Halieutis计划以发展和提高其渔业竞争力,其目标包括使水产养殖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大力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和推动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发展等。
海洋经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变革,非洲国家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间、国际间的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海洋领域的开发利用。
塞舌尔和欧盟近期签署了一项渔业合作战略协议,加强双方在渔业资源监控、防止非法捕鱼领域的合作。
据佛得角外交部部长透露,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等西非7国计划今年9月向联合国提交申请,将大陆架由目前的200海里延伸到350海里。上述7国为此成立了专门联络小组,并得到了挪威方面的技术支持。
佛得角外交部部长表示,若该申请得以通过,佛得角的国土面积将增加100万km2,其海洋面积将是陆地面积的150倍。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一、国内海洋经济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一)国内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据统计,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创造就业岗位3350多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12.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创造就业岗位3420万个,比上年增加70万个。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海洋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后,沿海各省纷纷开始规划“海洋梦想”。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国务院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自此,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沿海经济区域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业已基本形成。
(二)三大沿海经济区涉海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同样是海洋经济区,但三个省份的称呼各有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洋经济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面临的海洋人才培养问题也各不相同。
1.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座城市共有高校54所,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海岸工程等26个本科专业,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相关专业,占了较大比例。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有关的专科专业几乎空白。可见,山东海洋人才培养面临着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业空白点较多、涉海学科专业单一,分布点少且过于集中、人才培养层次搭配不合理及高校定位有待调整等问题。
2.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基本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很多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湛江海洋大学等,在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工程和造船等领域都有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但是对于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海洋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海洋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等方面的不足。
3.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在近十年中发展迅速,海洋科技教育力量已初具规模,涉海学科和专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全省已有涉海高等学校19所,省部级涉海重点学科9个,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二位,拥有海洋类专业在校生4200多人。总的来说,海洋教育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涉海专业布局也日趋合理。但是,与山东、广东等地相比,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如缺少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缺少涉海国家重点学科、涉海专业种类分布较狭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海洋新兴专业缺乏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现状
(一)加强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沿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长6500多千米,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2011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意味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浙江省综合实力和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省的海洋人才培养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还不相适应,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人才的培养来推动,只有加大海洋教育的投入,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海洋高职教育,加快涉海工程类、涉海开发类和涉海管理类等涉海专业建设,为海洋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科研支持,实现大海、大地、大桥、大岛一体化,海洋风能、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旅游、港口物流、港口贸易等蓬勃兴起,对早日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特点
1.涉海专业设置面相对狭窄。浙江省内涉海专业涉及面较广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涉及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船舶机械制造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装、船机制造与维修、港口业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海洋旅游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其他高职院校往往只涉及一两个涉海专业,尤其是对应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要求的涉海专业明显偏少。
2.契合海洋经济的新专业缺乏。海洋产业一般包括海洋新材料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纺织业、海洋地矿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等12类。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4大产业。从图1中不难看出,与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涉海类专业设置对比,契合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勘探开发业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涉海类专业严重缺乏。与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各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工程建设类专业明显偏少。
3.涉海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对涉海人才的需要,必须根据不同的涉海学科、专业要求,用多维视角创新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涉海学科、专业对高技能应用型的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接受涉海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接受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和注重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教育。#p#分页标题#e#
(三)海洋经济示范区背景下的高职涉海人才培养思考
1.优化专业设置,增加契合海洋新兴产业的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浙江省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就要围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涉海专业进行合理设置、优化布局、整体提升。《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在涉海专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增设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群,建成一批涉海特色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试点———舟山,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为12308.09平方千米。因此,科学合理推进围海造地是促进舟山新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要提高港口航运能力,海陆联动的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积极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的舟山正在积极研究开发海上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富矿”。涉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相关产业还有与民生相关的海水淡化处理、海岛旅游等方面,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涉海类人才。因此,有关高职院校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主动对接海洋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涉海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适时增设契合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加快涉海专业建设,构建高职涉海专业群。海洋知识领域的多学科性和交叉性也十分明显,单一海洋学科的高校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还要把涉海学科专业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衍生新的涉海学科或专业方向,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扩大涉海专业、涉海行业的人才培养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高职院校参与到涉海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契合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涉海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积极发展海洋开发专业群建设。学校涉海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是开设海洋工程类、海洋开发类、海洋管理类专业。其中,海洋工程类包括港口工程技术、海岸工程技术、海水淡化、近海测量等方向;海洋开发类包括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海洋风力发电方向)、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海洋动力等方向或模块;海洋管理类包括港口物流、滨海景区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或模块等。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海洋经济融入教学。海洋知识领域涉及的学科面多而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而丰富的海洋开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通晓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现代海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中融入海洋经济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涉海专业的教学实践平台。将海洋经济领域涉及的知识充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和水平的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开展校企合作,为涉海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贴市场需求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一批涉海类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开放性、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要以涉海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大与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对接力度,与涉海类企业开展重大科研和产业项目的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建设海洋科研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拟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为港口物流)和海洋开发技术两个学科;拟新建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海岸工程技术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海岸防灾减灾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海洋动力研究所等6个科研团队。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如何开发、利用、管理好海洋是一项很重大的工程。学校积极与国内一流的海洋教育资源、海洋科研基地合作,拟在海岸工程、海洋测绘、港口物流、海水处理、海洋防震减灾、滨海旅游、海洋动力、港口自动化等方面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
4.加强涉海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学科建设、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打造形成海洋科技人才高效汇聚、快速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启动海洋类师资与科技人才提升计划。”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由于涉海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对师资的要求更有其特有的高要求、高标准。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就要通过聘用、外引和内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重视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出去”是把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涉海企事业单位和同类院校学习、进修;派教师去沿海水利、港航、交通等单位挂职锻炼,从事管理、施工、勘测等,获取最新的海洋开发技术和实践经验来指导教学。“请进来”是把海洋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地提高涉海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涉海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仅满足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涉海人才提供了智力保障。
5.政府积极引导,整合资源,错位发展。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特点,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积极引导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准确定位,重点发展自身优势涉海专业或方向;整合教育资源,错位发展,避免省内高校涉海专业重复设置。#p#分页标题#e#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1 低碳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课题项目: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港城互动;城市经济;湛江市
2003年,湛江市政府在第八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城以港兴,港以城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使湛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转向开放式港口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自新战略确定实施后,湛江市将湛江港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资,优化港口功能,不断提升与港口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以港口工业为核心带动全市工业的发展,科学的战略定位使湛江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港城互动发展理论基础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由此推理,可以把港口与城市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港口与城市发展耦合。这种耦合作用使得港口与城市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港口与港口城市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其演变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港城初始联系阶段、港城相互关联阶段、港城集聚扩散效应阶段和城市自增长效应发展阶段。
从港口本身来看,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一方面城市作为港口设施的载体,成为港口产业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产业由于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而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当港口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时,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如深圳、广州、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大连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形成广阔的经济辐射面,从多方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港口正成为开展贸易和服务业的集聚场所,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湛江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其腹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湛江港将成为西南地区的第一出海口和主要大通道。湛江良好的港口和区位优势条件,决定了湛江发展离不开港城的良性互动。根据港城关系的演变理论,结合湛江港口和城市发展实际,湛江港城互动发展正处在港城相互关联阶段,并逐步向港城集聚扩散效应阶段过渡。
二、湛江港城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港口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
湛江港是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已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工程,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1年的284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173万吨,年均增长23.5%。按湛江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将超1亿吨,实现亿吨大港目标,确立南方大港和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将湛江港确定为中国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的主要港口,进一步凸现了湛江港的地位和优势。同时,湛江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渝湛高速湛江段和广湛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黎湛铁路复线河唇至湛江段、洛湛铁路、湛徐高速、疏港公路二期工程等一批港口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共同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确立粤西交通枢纽地位。
(二)港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湛江市的经济发展
2006年,湛江市生产总值770.18亿元,增长12.9%,增速创十一年来最高,五年平均增长11%。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加强。2006年工业总产值968.4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5%,其中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临港工业实现产值814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5.6%,连续三年位居广东省第一。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27.9∶35.6∶36.5变为21.4∶46.1∶32.5,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0.5个百分点。临港重化工业已成为湛江工业化的领航产业,奠定了临港工业作为牵动湛江经济进入快车道的龙头作用,“以港兴市”成效明显。
(三)湛江港的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湛江已具备了发展石化、钢铁等大型重化工业基地的良好条件,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大港口的吸引下纷纷落户湛江,初步形成石油化工、油气勘探开采、电力、造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支柱产业。进入2008年,由宝钢集团主导的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初步审批通过。按照项目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1400亿元,总产能达2000万吨,预计在2011年底建成投产,产品主要为中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高档钢铁产品。专家认为,这些支柱产业真正发挥作用后,将舞起湛江发展的龙头,成为重要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湛江港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湛江在港城互动发展方面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内其他重要港口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临港工业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坚持和落实“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港城互动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湛江港对湛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
湛江港2008年有望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将达1.3亿吨,力争达到1.5亿吨,确立西南沿海和环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对于亿吨大港来说,湛江市目前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湛江必须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立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和畅通便捷的集疏运系统,以适应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要求。同时,必须建立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加快EDI(电子资料交换)系统和VTS(船舶交通服务)系统软件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和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主枢纽港和物流分拨中心,加快专业深水泊位和相关陆海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促进物流和商流的融合。
(二)制定科学规划,加快实施港区一体化进程
港兴城兴,成为世界上港口城市发展的硬道理。港口与城市发展具有互动、互补关系,要将港城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考虑。港口建设和发展,规划要先行。湛江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依托其港口优势,以港口经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那么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湛江市要优化港口发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其中要坚持城市规划包含港口规划,港口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将港口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加快港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加快临海重化工业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湛江要依托港口、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国家钢铁与石化等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集中,以及珠三角产业向东西翼转移机遇,大力推进和吸引一批重化工重大项目落户湛江,加快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临海能源、钢铁和化工等产业,为海陆互动、发展临海工业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湛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壮大。
(四)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培育港口产业群
以建设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贸易中心为目标,以口岸经济为支撑,按照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努力扩大港口的辐射能力,积极调整港区布局,构建起港口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等港口产业群。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湛江广博的海洋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湛江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湛江只有做大海洋经济,形成海陆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湛江自身特点和条件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等主导海洋产业,把湛江建成粤西海洋产业集聚区,做大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对科技进步的高度依赖性。高科技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必须逐步构建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创建海洋高科技园,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使湛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产业方向演进。
(六)加大城市软硬环境的整治力度,营造对外开放良好的氛围
在硬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的建设改造、街景改造、绿化改造、路灯改造,大力拆除市区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建设观海长廊、整治城区河道等,美化、绿化市容市貌,提升湛江的城市品位。在软环境方面,湛江市政府应积极启动行政服务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攻克软环境的“瓶颈”制约,努力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到湛江投资、经商和置业。
参考文献:
1、苏惠.青岛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罗萍.我国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趋势[J].综合运输,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