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1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2
关键词:语文;兴趣;积极性;新课标
高中语文平时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提高学生的这四个能力就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训练、一个一个片段的描写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了不少新气象、新景观,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板、沉闷、刻板的教学格局,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新课标大纲中详解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灵活运用母语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新课标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能够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改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核心目的。
其次,新课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部把新课标下发以后,广大语文教师即刻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更有利于教师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尤其在部分适宜运用多媒体的课上,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来弘扬语文的人文性,无限地增大了教学的文化意义,通过音乐、图像、视频、课本剧等形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正是借助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把以往仅靠用语言讲明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新形式展示出来,收到了“教师动一键,学生懂一片”的良好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思想修养,培养了审美情趣。
通过进一步研究高考语文卷,可以全面掌握高中语文复习的规律。高中语文教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整个新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搞好高考复习。在正式进行复习之前,教师要明确认识高考的新形势,认真学习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尤其是关注全国5个已经进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并深刻领会,领悟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改革前后的变化。在形式上,新课标语文试卷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试题和选考试题,语言表达部分的考查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可以说考纲规定的考点更细实,要求更全面,内蕴更深广。
最后,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古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腹内空无一物却想让他拿出一点东西来,那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掌握,就要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回头复习,以便达到“温故而知新”。平时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有点成就感,适当降低语文练习的难度,并且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艺术”作为展开教学的出发点,牢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人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之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是指语文教学不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既关注人文精神,又要让自己成为教学中自觉的实践者,认识到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除了升学,语文教学还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单一灌输的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交流,让语文教学真正变成民主和谐的教学,让语文课堂沟通合作的平台,探究创新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演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主宰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做中心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要理所当然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让学生自己全新地面对每一个文本阅读,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写出他们对阅读的内心认识和亲身体验,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写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才能让语文课转变为学生开发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语文教学要全面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养成敢于刨根究底的科学精神,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彻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目标,才真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3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归纳了三十多个必考基本点,复习时要以这些基本点为目标。
1.全面撒网。尽管每年的高考对基本点并不一一涉及,但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必须点点俱到,全面撒网,要穷尽每个考点所涉及的范围,如《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表达应用”部分第7点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部分内容高考年年都有考题,它包含“歧义句的辨析、话语的转述、语句的衔接与呼应”等多项内容,教师在复习时都必须讲到,这样就避免了高考中学生解题时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
2.典型引路。教师在组织这一轮复习时,特别要重视选取哪些典型的例题来加以分析,切不可信手拈来或胡乱拼凑一些“五音不全”的例题,否则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把近年来的高考题作为例题,高考题终究经过行家之手,能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点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剖析高考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高考的水平上,让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心中有“高考”。
3.精刻细雕。教师对基本点的讲解除准确外,还应全面深入,细分缕析,精刻细雕,力求理论上讲透,训练上到位。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各个击破。训练时,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一定梯度,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接近高考的题进行反复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基本点。切忌走马观花、一触即弃、浅尝辄止,这样就失去了基本点复习的意义。
4.联系课本。高考考题知识尽管超出书本,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点在命题上与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组织考点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题,看哪些考点知识是源自课文的,如语音题、文字题、词语的运用、名言警句的默写等。这些考点有些直接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古汉语知识,从近年的高考看,实词的运用可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义,虚词的运用有些句子直接出自高中课文。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这些强化训练。
二、突出重点
对高考基本点的复习在全面撒网的基础上,还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历年高考中必考的基本点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本点。如“字音题、字形题、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等知识点几乎年年都考,这些基本点我们在复习时应作为重点,要让学生搞清《考试说明》对这些基本点的要求,能力层级,近年来高考考了哪些题型,难度多大,考生出错的原因等,依据这些加强训练的力度。
从近年的高考看,“字音、字形、词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着重考察知识的积累,复习时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记忆,能辨析出错误,再通过平时的考试查漏补缺。而“病句的辨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偏重于应用能力的考察,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一定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2.能力要求较高的基本点。如“古诗词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它们都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层级定位为E,是高考中的最高能力要求。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教师平时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的积累,但临考前的强化训练也必不可少。这类基本点教师要反复讲,讲深讲透讲彻底,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组织这方面的专题讲座,选取一些典型材料集中进行训练,也可有目的地推荐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经常与这些基本点碰面,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3.分值相对集中的基本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分值较集中的,一是“文言文阅读”,二是“现代文阅读”,三是“写作”。这几个基本点也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
文言文阅读,从近年的高考看,主要考察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观题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复习时应以课本内容为主,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翻译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逐字逐句落实到位。
现代文阅读分两部分:一是实用文本阅读,重点考察分析综合能力;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偏重概括理解能力的考察。近年的高考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突破了阅读障碍,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把握了文章重点间的联系。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把对文意的把握和分析作为重点来训练。
“写作”是高考语文中的重中之重,对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要贯穿整个高考复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将“写作”中的基本点分点指导,以历年高考中的习作为蓝本,让学生明白这些习作成败的原因,并对照自己的写作实践,找准突破口,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作文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命题突出了密切关注现实、着重人文关怀的命题特色,复习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见微知著的能力。让学生广开视野,多关心社会现实,同时一定要避免套作和宿构。
三、形成能力
对基本点复习的最后落脚点,是让学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地学习知识,超前地思考知识。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如果“满堂灌”“一言堂”,或是考试不断,段考、月考、周考接连而至,这样一来,学生接受知识时会疲惫不堪,收不到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4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各项改革,而《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合理修订。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了2017年各学科《考试大纲》。其中,语文学科考试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引起了社会和中学师生的广泛关注。
《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这次修订语文《考纲》,其基本思路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调整选考模块,优化考查内容,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力图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考纲》调整的时间节点不仅和正在推进过程中的高考制度改革同步衔接,而且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时对接,说明这次《考纲》调整不仅是深化高考改革、固化命题改革成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次《考纲》调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引人关注:其一是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其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上述内容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考查立场。高考是“基础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考生备考、应试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高考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同时,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属性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取消现代文阅读的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其目的是要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修订后的《考纲》充分体现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将对中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起到纠偏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定位,这次调整也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回应。而将“古代文化知识”作为考点明确列入《考纲》,无疑使高考命题有据可依,考查更加合理。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具体分为ABCDEF六个层级。新《考纲》对其中的四个能力层级进行了调整(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的考查要求没有变动)。
识记A。原《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理解B。原《考纲》: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分析综合C。原《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探究F。原《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新《考纲》: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考纲》调整后,考核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能力要求与相关试题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化的特点。“探究F”的表述删除了“有见解”,因为既然是“探究”,当然应该“有见解”;调整后的“探究”考查要求明确指向“创新性思维方面”,考查层级有所提升。
关于考试范围与要求,新《考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由于取消了选考,新《考纲》的文本体例有所调整。原《考纲》中的“(一)现代文阅读”专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考纲》改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使之与下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起来。
2.将原《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将原《考纲》“分析综合C”的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第(3)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合为第(2)点“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将原《考纲》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一句改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2.增加“理解 B”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将原《考纲》“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改为“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4.将原《考纲》“鉴赏评价D”的第(2)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3)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改为“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关于文本类型,原《考纲》依次表述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新《考纲》调整为“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2.新《考纲》增加了“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3.删去原《考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一句中的“产生”、“筛选、整合信息”中的顿号。
4.新《考纲》增加“理解 B ”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四)古诗文阅读
1.删去原《考纲》“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代”。
2.在“理解B”能力中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原来的四点要求变成五点要求。
(五)语言文字应用
1.新《考纲》将“语言文字运用”改为“语言文字应用”。
2.将原《考纲》“表达应用E”中的第(1)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调至最后,变成第(6)点。
3.将原《考纲》的第(4)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第(5)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整合为“(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六)写作
新《考纲》没有调整“基础等级”的要求。“发展等级”有两处变动:将“深刻”中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一句改为“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将“有文采”中的“用词贴切”改为“用语贴切”。
新《考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多处调整值得关注。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原《考纲》中“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提法比较笼统,新《考纲》表述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明显拓展了阅读文本的取材空间;将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列入考查范围,细化了考查的文本类型;同时,要求了解上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强调“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说明这一块的考查内容较以前有所增加。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理解B”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体现了阅读的考查属性,因为只要是阅读就离不开理解;另一方面,即便原《考纲》没有列入这个考点,但实际上一直在考查理解,调整后为考查提供了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价值判断”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考查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考查内容与文本特征之间的联系,对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处调整,使相关表述更加准确、合理,逻辑性更强,考查依据更加明确。
因为出现取消选考的重大调整,所以新《考纲》与原《考纲》相比,其主体部分的文本体例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考纲》修订的具体内容,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可能会在总体结构、考查内容、板块赋分、题型配置等方面出现一定的调整。其中,现代文阅读板块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余部分应该会以稳定为主,适当微调。具体情况见表2、表3: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纲》调整,对当前高三语文教学备考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学调整复习备考策略。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在全面总结2016届高三备考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与实际学情无缝对接的备考计划,以加强备考的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考情变化和改革动向,尤其是《考试说明》出来后,要认真研读,及时跟进。
2.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稳中求进。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板块要狠抓落实,同时注意复习的覆盖面。在夯实基础、精细梳理的过程中,应有适当的迁移宽度和探究深度,引导考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切实提升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得分效率。
3.阅读板块应注意整合多种阅读方法,提高考生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已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取消选考模块,预示着明年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量会有适度增加,要根据新的考情及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制定“小目标”,构建“小模块”(如“现代文阅读35分训练”),注意题材、体裁、题型等方面的有效覆盖。应精选素材资源,重点抓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引导考生积累用时、得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考场直觉”。
4.明确写作备考的定位,注意从思想、思维、表达等角度入手,抓好作文备考训练,提升考场作文的得分层级。思想、思维和表达是考场写作的关键。在提高考生审题能力的同时,应注意指导考生积蓄思想,紧跟时代律动,贴近生活实际,积累鲜活的现实素材,写出情感真挚、见解独到的原创作文。议论文应引导考生学会说理,思维要有过程性展现,避免简单的“以叙代议”的考场模式作文。叙事抒情文要引导考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素材,立意可以“低”一点但低而不幼,切口可以“小”一点但小中见大;注意指导考生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平实自然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真情实感。
5.精准实施教材复习策略,有效转化教材备考价值。应采取有效手段和个性化策略,挖掘教材在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写作等方面的备考价值,引导考生通过课内篇目的复习,实现课内外迁移拓展,从而强化语文基础,补强薄弱环节,生成新的“备考附加值”。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5
一、整体规划,逐步提升
笔者曾教过一名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我主观地认为她一定能在高考中获胜。然而,高考就是这么残酷。86分的语文成绩让该生与本科线仅4分之遥。成绩出来后,我很自责。高考前两个月,该生曾跟我探讨语文学习的困惑,她感觉自己语文成绩几乎没什么进步。我对她说:“那是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的原因。”“这一学期我已经很重视了。”她有点委屈。是呀,这学期她的确比以前重视语文了。然而,高三下学期才重视,来得及吗?可既然知道她语文学习比较薄弱,作为语文教师,我又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
显然,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不顾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无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教学按部就班,第一学年教授必修一至四四本教材,第二学年教授必修五及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唐宋家散文和现代散文,到高三就分考点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大搞题海战术。如此,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可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效果却并不明显。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使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可有可无”、语文考试“全凭感觉”的困境。
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盘棋,整体规划,逐步提升。第一学年紧扣文本帮助学生构建字音、成语、名句、文言文等基础知识体系,敦促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阅读面,初步提升阅读能力。第二学年在补充上述知识点、巩固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诗歌鉴赏的能力训练,继续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第三学年的训练重点就锁定在提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做热身备考训练。当然,在这三年中应始终贯穿作文训练:第一学年重点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的记叙文,期间教会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技巧及考试作文的一些应试技巧;第二学年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第三学年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对各种话题、材料进行习作训练。
二、加大阅读,跨越提升
纵观笔者所教的高考语文考得较好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阅读,爱思考,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思想深度。再反观上文提到的学生及其他语文不够理想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阅读积累的差异。可见,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阅读多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得以丰富、深刻,写作技能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6
那么探究题会在哪些题目中出现呢?2009年的安徽《考试说明》只要求“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但从2007年开始,这种探究类的能力考查并不像安徽的考试说明说的那样,只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出现,而是既设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也设置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题中。有的地区,这一考点会设置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题中。这类考题不但逐渐成了必考的考点,而且赋分值很高(每题大都在6到8分)。那么,从三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可以基本确定,探究题一般会在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阅读题的最后一个问答题中。
下面就2009年新课标区高考语文阅读中的探究题来谈谈探究类考题的考查内容、形式和相关的备考策略。
一、探究类考题的考查内容与形式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类考题一般有下面三种考查内容与形式:
1.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09年安徽卷的第14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的第2问: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止一种。这就要求考生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来。比如“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也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还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等等。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009年辽宁卷第11题的第4问: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问题虽然是“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却要从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去探究其情理上、艺术逻辑和现实可能的合理与否。当然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比如认为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那么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城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而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再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另一种观点也可以认为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因为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再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念。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9年全国卷Ⅲ的第11题第4问: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读时,你无论认为让人感动还是有些做作,都要说明自己的理由,而理由其实是带有个性的甚至是有创意的文本解读。比如“这样写让人感动”的理由可以解读为: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这样写有些做作”的理由可以解读为: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类考题一般有下面三种考查内容与形式:
1.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09年山东卷第22题: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涉及语言的纯洁度这一社会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探究。在对文本内容的审读之后,考生可以得出自己的认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009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这是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3.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09年福建卷第14题: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这是从时代与产生大师之间的关系角度探究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探究的要点可以有: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二、探究类考题的备考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能力并不是仅仅靠复习备考的几次训练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培养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走进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逐步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也可以努力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逐步走向探究。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有一定文化品位的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写名著读后感,举办读书交流会等,以分享阅读乐趣与阅读成果。
(二)复习备考中强化探究题的训练。
在复习备考时,要对探究题作专门的强化训练。训练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强调文本意识。要指导学生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虽然探究属于个性化阅读,但同样也要尊重文本。因为个性化认识,并非只是对文本作粗略肤浅的浏览,更不是对文本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重要一步。
2.熟悉题型并掌握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关于题型,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则比较宽泛。比如文体知识,文学类像散文、小说,都有各自的文体特征,实用类的文本,自然也有与内容相联系的写作特点,这些都要在训练中加以强调。
3.了解答案特点,指导答题技巧。
指导学生参看往年的高考探究题答案,了解这类题的答案特点。比如探究题的答案往往是拓展性的,要学生从文本出发,作符合题目要求的文本之外的拓展;探究题的答案是个性化的,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意解读;探究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近几年探究题的评分细则都有“言之成理即可”,所以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就是可以得分的;探究题的答案是论述性的,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个议论性的段落,其结构应包括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