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1
关键词:妇科;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如何人在新的医疗环境下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时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正确识别并且评估医务人员、患者、探视人员以及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从而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其危害[1]。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妇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实施风险性护理管理,年龄22~64岁,平均(33.74±6.31)岁,另外选择实施风险性护理管理200例妇科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性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减少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进行风险控制,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制订护理常规及操作流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环节操作、流程等,以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2]。
1.2.2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实施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是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做好心理准备,降低医患纠纷的风险。除了做好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强化培训外,护狸部每日应进行抽查,对护理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保证每班护士技术力量均衡[3]。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的情况,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满意度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种。其中,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总满意率。
1.4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投诉率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服务理念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要求医院总体提高护理质量,对临床中的各种护理风险加以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对临床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定期开展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对风险事件实施有效的防控[4~6]。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做到由点到面,直到全面覆盖,要加强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定时汇总,开展讨论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直接影响到患者和医院双方,体现出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7,8]。
参考文献:
[1]张英.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18):42.
[2]黄燕玲.风险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73-74.
[3]Hemann M,Davidson G.Perspective of a fioat pool,moden in ambulatory care[J].Medsurg Nurs,2012,21(3):164-167.
[4]万艳,张献珍.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90-91.
[5]马海云.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2):2851-2852.
[6]宴奕虹.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99-102.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2
摘 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代表之一的煤炭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入手,对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思路探索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跨行业以及跨地区发展的多元化集团企业。这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产物,然而随着企业规模以及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难度逐渐提升,这是因为新时期的煤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激励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还需要面对复杂的内部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增加的同时,风险发生的概率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探索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首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够深入。现阶段,我国部分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尽管开始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深度还存在不足,在思想认知下构建起来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间断性成为风险管理活动的主要特点,在面对风险因素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前对其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和审核,导致企业运行中需要面对相对恶劣的市场经营环境,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跟经营者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花卉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具有紧密联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风险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之上。在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无法促使相关人员互相制衡权责,而各项制度之间,由于缺乏连贯性,导致严重的条块分割状况,部分制度之间还存在一定冲突,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全面风险管理的功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同时,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严重缺乏实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缺乏对现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考虑,导致滞后性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内容的重要特点,这种现象导致想管你制度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部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规范性,而制度的落实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导致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无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
二、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目标体系
新时期,在社会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然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始终坚持一下两个目标。
首先,战略目标。这是煤炭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目标,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煤炭企业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仅仅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来实施各项工作,并制定各项措施。同时吗,这也是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可以被有效的控制在自身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经营目标。财务及非财务目标是煤炭企业经营目标的两种形式,同这一目标具有紧密联系的因素是企业的资源以及利用效率。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最近的风险管理程序就是流程体系,其中主要包含风险识别、评估、管控以及监督等多项内容。
首先,风险识别。该体系运行过程中,可以对煤炭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细化和分类,对重要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将产生这一风险的关键因素寻找出来,对产生这一风险的根本以及深入原因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将这一风险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促使相关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业务措施并采用管理制度,对针对规避这一风险的管理流程等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某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应用以上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结合自身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企业内外环境,构建了137条风险事件库,风险库有集团总总部层面进行设立,能够协助企业经营者更加有效的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风险。其中6条风险事件为煤炭企业运行中的以及风险事件,其中包含法律、财务、市场等各项内容;而在7个市场类风险当中,拥有36条风险事件等。
其次,评估并衡量风险。该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各项技术,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风险,以及风险将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预测制定详细的规避风险的策略。
再次,汇报及监督工作。该体系运行过程中,能够对风险事件以及规避风险的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企业运行中需要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监督和监控,严禁风险扩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新时期,在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同全面风险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构建一个畅通的渠道专门用于风险管理信息以及企业风险信息的传递,从而为企业经营者争取时间,有效的采取措施,帮助企业为规避各项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该系统运行中,应当有效的采集、储存、处理、深入分析各种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还应当能够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传递,实现信息披露等功能。在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当中,这一信息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是提升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一系统运行中,还能够实施风险的量化管理,在管理层的相关要求下,针对特定的风险展开深入的情境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企业是我国的传统能源型企业,它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进步具有直接关系。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提升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从目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煤炭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途径,希望对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彬,李默. 基于AFA方法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研究[J]. 中国煤炭,2014,04:19-22.
[2]李晨光. 实施财务战略 严控资金风险 致力价值创造――基于YQ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探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4,07:57-59.
[3]陈,刘波,任鑫.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要素分析[J]. 中国矿业,2015,09:33-40.
[4]山东省物价局课题组. 工业企业破解“两头受挤”困境的有益探索――山东能源许厂煤矿内部市场化调查[J]. 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1:43-48.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3
管理操作风险的原则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阶段,操作风险曾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个定义意味着操作风险可能引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比较容易理解,是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银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银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但对于如何界定操作风险引发的间接损失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是其他类型的风险发生引发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或者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引发其他类型风险发生而造成的财务损失,但难以把握的是,间接损失数据是应当归入操作风险损失,还是归入其他类型风险的损失。后来,在新资本协议定稿之际,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事实上将间接损失排除在外。
参考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现阶段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的原则:
(1)全面管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总部和国内外分支机构都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损失。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控制力应该渗透到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分支机构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执行。
(2)政策及时调整。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尚未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订监管规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方针、政策也都处于变化当中,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应随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3)成本与收益匹配。管理操作风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商业银行的管理措施必须与具体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通过付出合理的成本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银行经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切实际地追求零操作风险并不可取。
(4)严格问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操作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阶段,应坚持严格问责的原则。银行内部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并严格按规定对违反制度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问责。
操作风险的分类
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七类,每一类还有相应的子类。但如何根据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分类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不少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新协议的指引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或许是当前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按照新协议中规定的操作风险的四类诱因,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大体可以分为:
(1)由于银行业务流程、制度管理存在不当或偏差而没有及时完善,导致操作或执行困难而产生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或对外流程不适当;责任分工不明确;文件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对银行不利;文件记录内容不全面;合同标准文本中空白条款填写不完善或不正确;风险管理报告不充分;财务报表披露不充分;新业务或新产品已经在前台办理,相关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到前台;对前台相关业务的新规定没有及时传达到员工;对业务流程要求执行不力等。
(2)由于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这类操作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人员风险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前者为银行员工不遵守职业道德,违章、违规或违法操作,单独或参与骗取、盗用银行资产和客户资产,或工作疏忽,其行为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后者为员工的自身能力与岗位对人员素质要求不符给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由于IT技术或技术应用环境失灵造成系统服务中断或造成错误的服务,或由于系统数据风险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如科技投资风险;系统开发和执行风险;系统功能问题或系统失效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法律或公共责任风险;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等。
(4)来自外部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如交易对手通过诉诸法律而使交易无效(并非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与外部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发生冲突;反洗钱活动不力;业务操作违规;对客户的隐私和数据保护不力;外部采购或供应商风险;外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三方中断必要资源的风险;火灾、洪水、其他自然灾害等。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未来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商业银行总部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总部其他部门、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等构成。
在这个管理层级体系中,董事会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蓝图和体系框架,审议并批准操作风险基本管理制度。评判操作风险状况,对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各级机构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确保整个银行机构能够识别、衡量、监督及控制操作风险。确定整个银行操作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监控整体操作风险状况是否符合本行的操作风险偏好,对特殊情况进行审议,必要时向董事会报告特殊情况等。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政策、基本管理制度,评估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监控相关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识别相关管理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决定为完善操作风险管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或行动方案。
商业银行总部是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拟订有关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办法,以及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计量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就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及拟采取改进措施和行动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牵头协调、监控、督导总部其他部门及各一级分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和执行高级管理层的决定,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负责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及其占用的经济资本状况等。
商业银行总部其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报备牵头管理的部门。负责建立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程序,贯彻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积极掌握和运用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模型和经验,识别本部门存在于产品、业务、流程方面及其他方面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的产品、业务、流程及IT系统前,对其内在操作风险做出充分的评估,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对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主要业务范围内的操作风险暴露及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持续监控,完成本部门操作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按时报送牵头部门。
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负责本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实施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的汇集、操作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并按相关要求向上级机构报告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向本级机构负责人汇报。对辖内各部门及下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督导和检查,汇集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状况。通过自我评估等方法识别对实现工作目标有负面影响的各类内在因素(如本机构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人员的素质、组织的变化及人员流失率等)及外在因素(如经济状况的波动、产业技术的改变、政策形势的变化等),制订或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应该由识别和确定、量化和评估、缓释、监控、规避、报告等环节组成。
从操作风险的识别来看,首先要通过确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操作风险事件来识别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表现程度上的差异,在确定操作风险事件时应根据对操作风险的历史经验、未来操作风险预测、潜在损失金额、潜在损失频率等因素,将操作风险事件进行一定的分类,如一类操作风险事件、二类操作风险事件和三类操作风险事件等。
操作风险的度量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难以做到的。根据国际活跃银行的经验,一般是通过量化方法,归集和分析银行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操作风险,全面衡量银行总体操作风险承受能力。随着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借助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技术,引进关键风险指标、战略风险评估、自我评估问卷、操作损失分析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度量体系。
操作风险缓释实际是银行操作风险的“出口”。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和预期损失相匹配原则,以及各类风险缓释措施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类型操作风险事件可以考虑采取接受风险、减少业务量、实施外包、购买保险、调整流程、计提准备金、加强人员培训等不同的操作风险缓释措施。
操作风险的监控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另外一个难点。操作风险事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没有IT手段的强力支持,有效地监控操作风险几乎是一句空话。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IT手段建立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操作风险的信息应纳入整个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中。在风险缓释措施难以奏效,风险监控手段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业务产生的盈利无法覆盖可能带来的损失,应果断限制开展具有高操作风险的业务。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考虑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完整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应涵盖报告内容、报告人员、报告频率等要素。操作风险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操作风险类型,所有因操作风险事件产生的相关数据和损失原因,关键风险指标KRI、战略风险评估结果、自我评估问卷结果、操作损失分析结果,对监管机构、董事会稽核委员会、内外部审计机构等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结果等;无论是商业银行总部的职能部门,还是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都应该设立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的报告人,由报告人负责报告辖内的操作风险状况;应区分报告的内容,确定操作风险报告的频率,有临时性报告、月度报告、季度报告等,对于重大操作风险事故或案件,应采取特事特报的方式,不设时限规定,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应特别注意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首先,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必须对操作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根据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对计划实施的流程进行操作风险识别,同时建立及时归集操作风险损失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库,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现阶段就应着手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实现连续、实时地监控和评估整个银行总体操作风险,确保总体操作风险水平在董事会确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根据操作风险数据对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第三,银行内部应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保证各级员工获得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新入行员工,应在上岗前将岗位的操作职责及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必要内容。
第四,在制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上要注意清晰、便于理解和正确执行。正式下发操作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前,应确保政策制订部门或机构与相关执行部门或机构的人员进行充分沟通。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4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
组织建设是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也是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机制能够长期、有序、高效运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机制的组织建设,一方而应当将风险管理纳入电子文件管理的范畴,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定期研究分析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及时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存的问题,提出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确定一位主要领导成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处理风险管理的日常事务,从而确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长效运作。
此外,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以规范风险管理行为,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促进风险管理制度化。通过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使电子文件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明确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原理原则、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管理要求、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和奖惩办法等。在制定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明确规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要求等,通过量化标准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对照、分析、考核。二是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而在风险管理制度中应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强调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效应。三是要落实责任制。应明确各部门、各人员风险管理的责任归属,以加强其责任感,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创新精神。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与奖惩挂钩,明确规定奖惩标准,对尽职尽责,在预见、防范、控制、化解风险方面做出贡献的部门及人员给予奖励;对面临风险而未采取有效措施、人为因素导致风险损失或在处置风险时无所作为、举措失当而导致重大损失的应予以严肃问责。
二、开展风险教育,增强电子文件风险意识
电子文件的风险与其他风险一样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一种是向好的方面转化,即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尽可能降低或消除风险,保持电子文件的正常状态;另一种则是向坏的方面转化,由于对电子文件的风险视而不见,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最终导致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风险事件,从而给电子文件带来各种灾难性后果。电子文件的风险事故多发生在保存阶段,如因文件生成的软硬件平台过时淘汰而使文件无法解读等;也多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之时和意想不到之处,如果不是事先有所准备,等到事故发生才设法挽回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在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电子档案管理者和管理部门必须强化风险教育,居安思危,认识到电子文件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危害性,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防患于未然。风险教育是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对电子文件管理人员开展风险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电子文件用户进行风险教育:风险教育的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或通过专门的电子文件风险知识讲座、培训,或通过档案网站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常识,或通过专题展览等方式来宣传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小微企业;风险意识;成本效益;内部控制
关于风险管理,多数人都会联系到大中型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其实,风险管理存在与否与企业规模无关,只要是企业就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资源有限,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组织,风险管理也是其企业管理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2004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明确了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管理过程,旨在识别潜在事项并对其进行风险管理,使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内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财政部于2018年8月颁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财会〔2018〕22号),其中第二条规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等管理活动的过程。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都突出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属性,即识别、评估、应对的闭环过程,也突出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属性,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是小微企业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目标,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合理应对的管理过程。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高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流程之中,管控有重要节点,有主有次,轻重不同;管理差的,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风险结果的状态。部分企业成立时缺少风险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能够逐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做大做强,有些则相反,成立之初,风险管理就已经建立了,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部分企业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处于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落地,多数企业虽然制度不完善,但已经成制度的部分执行落实得很彻底。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小微企业了解应对其面临的各类不确定事件,规避风险,掌握机会,合理调配自身的资源,平衡成本与效益,尽量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对于小微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小微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顺利渡过初创期,完成从生存到发展的飞跃。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一,但无论是处在何种状态的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分寸掌握不合理
在小微企业中,风险管理意识或不足或过强,对风险的环境、目标、事件、评估、应对、控制、沟通及监督不够深入全面,低估或高估风险时有发生。低估风险容易造成被动局面,被迫接受高风险带来的后果,产生重大损失;高估风险则会浪费人力、物力、时间等各项资源,成本费用增加,甚至会因此错失机会,限制企业发展。特别是当面临高利润、大金额、长期收益或是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项目,企业更容易弱化风险意识,面临被动接受风险的局面。
(二)企业实际控制人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决策基本上都是由其实际控制人做出的,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如果实际控制人在实际管理中风险偏好过于激进或者懈怠风险管理,会使整个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都是不重视的,员工也不太可能会主动防范风险。除此以外,实际控制人可能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把企业管理重点放在业务上,对风险管理不重视。
(三)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不足
在小微企业中,财务负责人要全面负责财务、税务、内控、预算等工作,要统筹公司的成本费用与利润,收入与税金、资金的关系,要求财务负责人具有满足这些工作的专业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一部分小微企业因为人力资源制度、发展空间的限制,不能留住具备完全胜任能力的财务负责人,现任的财务负责人存在专业知识不全面、实践经验欠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风险控制、沟通和监督中,很难起到专业性的引领和桥梁作用,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
(四)风险管理不成体系,风险管理重点不突出
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时零星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成体系,很难把握住风险管理的重点,样样风险都想防范,样样都不能把握的合理、恰到好处。小微企业可能会忽略那些高风险、较大可能性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浪费在低风险的事物上,形成了风险管理的空白区域,未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融合性、平衡性和重要性,存在舞弊或丧失机会的可能。
(五)风险管理内容的分类管理上关系处理不妥当
目前阶段,多数小微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依旧是生存,因此风险管理也是围绕生存这个战略核心去开展的。因此,战略风险管理必然成为主体,优先级最先,而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这四项风险管理是辅助。在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少有把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放在首位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其他四项风险管理缺少了根本的服务目标,基于此的风险管控措施必然是不到位的,管控效果有限,会出现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反而与企业管理目标背道而驰,最终事与愿违。
三、加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从最基础的风险管理意识入手,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抓重点,保根本,促落地。
(一)选人用人培训人,形成全员的风险意识
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得到保证。第一,要注重风险管理关键人的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关键人包括企业实际控制人、财务负责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这些人决定公司发展的走向,对各项业务都有引领带头作用,更有监督核查的责任,他们的风险意识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就上去了。尤其企业实际控制人和财务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因此要特别加强实际控制人风险意识的培养,做好员工的榜样。财务负责人是各项业务流程的交汇监督人,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他的风险意识越强,对于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建议影响力就越强,风险管理的效果也越明显。第二,严格把控关键风险管理人员的选用标准,企业要任用重用那些具备以下素质的优秀人才: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二是熟悉公司业务实操;三是经验丰富,熟知风险管理的要点;四是懂经营管理,能做好实际控制人的参谋;五是要有前瞻性;六是要有职业道德,;七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三,通过对所有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职业引导实现加强风险管理的全员培训。在专业培训和职业引导中,让所有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一方面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符合岗位职责内容,预先给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打好预防针,强化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重点,为该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执业引导中,要突出风险管理关键人物的带头作用,促进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的形成。
(二)建立并落地风险管理制度
在小微企业管理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实用性强,因此,小微企业需要首先建立起一个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随后逐步完善,添加更为具体详实的内容。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最关键部分是流程表单的制定,要通过和具体的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制作、服务、仓储运输、销售、售后、人力资源、法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出易实施操作、方便控制的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要有对应的表单,其填制、审核传递流程要与业务流程一致,在表单中体现部门、人员的分工、职责、权限,这样既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完整、真实、可靠,又保证了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使得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制度落地时要减少管理层凌驾和人员串通。减少管理层凌驾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特批”,“特批”的存在会让已经制定好的制度、流程失效,正常的风险管理状态被破坏,更让被特批的人,形成侥幸心理,风险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了。人员串通在小微企业更容易形成,因为在小微企业中一人多岗多责更普遍存在,因此除了简单的道德约束,还要在流程设计中减少不相容岗位,形成互相监督。
(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抓住重点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即使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企业也难以做到识别并应对所有风险,尤其是在小微企业里,资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因此,风险管理一定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应对风险。所谓合理应对,就是将风险高可能性大的不确定性事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高风险就意味着发生后损失大,可能性大就是易发生,这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合同风险管理中,合同审核时发现客户方存在较多的应付账款诉讼,那么这个客户的授信就要限制,不然应收可能就不能回收,这是个高概率高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于低风险可能性小的不确定事件采取忽略的态度,因为一旦发生企业也承担得起后果。对于风险高可能性小和风险低可能性大的不确定事件,就要看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风险偏好,也就是机会与风险的选择,要求企业用收益率、损失率的数据标准线来控制。
(四)坚持战略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是企业维持经营方向
正确最根本的保证,一旦战略风险管理出现问题,就会让企业发展方向发生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小微企业一定要形成不定期复盘经营情况的制度、传统甚至是习惯,观察内外环境是否变化,尤其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产业导向的影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的扶植力度,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本企业的影响,企业自身是否与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相适应。运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四项管理要服务于战略风险管理。当企业战略偏向于扩张时,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的资源能否满足企业扩张需要带来的各类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就会注重于预防市场变动对于企业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就会突出资金筹措的风险管理、税务筹划、扩张前后资产获利能力。同时运用管理会计的风险预警分析和管理工具,辅助战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的焦点在投融资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合规风险。如果战略偏向于收缩,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资源过剩处理的各类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也会相应变化。当企业战略稳定时,四项辅助风险管理突出的就是防激进求稳定。
(五)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促进风险管理落地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管理,其目的都是为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两者目的一致,采取管控的八要素也是相似的,而且判断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就是要看其内部控制是否完备。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尤其通过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可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导向是把风险管理要素融入到内部控制中来,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内部控制,把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内部控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平衡性原则下,合理应对,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如商务洽谈环节,首先,看合同双方经济背景实力,这决定着话语权,也决定了项目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其次,业务负责人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对洽谈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合同项目风险大小和可能性。最后,博弈过程也是合同风险形成的过程,就商务洽谈风险管理的关键。把握住了整个洽谈的业务过程的关键点,便抓住了风险导向管控的关键点,商务洽谈的风险管理自然落地了。
四、结语
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核心在于负责风险管理的关键岗、关键人、关键事,充分发挥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风险守门人作用,在财务负责人的专业引领中,各部门各岗位,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中,开展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不强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合理应对,保证战略风险管理的根本,落实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就能做好小微企业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孙芳城,曾玲,钟廷勇.CEO财务专长、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风险[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03):152-160.
[2]沈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风险防范[J].全国流通经济,2019(05):45-46.
[3]王建明.新形势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新探[J].纳税,2020(08):113-114.
[4]胡文娟.试论目标导向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J].财经界,2020(10):104-105.
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风险管理 审计
1 研究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就在美国崛起了,现今已成为一项公认的新颖的管理学科。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化,风险管理则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了,对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其地位也越发的举足轻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首要使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开始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但操作性不强。目前,有关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规定尚未出台,地方国资部门也未将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方面作为较少。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处于前风险管理阶段、局部风险管理阶段,部分企业甚至处于无风险管理状态,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往往在危机发生后才被动地作出反应,致使近年来各地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事故时有发生,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为此,国资监管部门和国企管理层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管理好国有企业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政府审计部门要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
2 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
2.1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既可以从企业的总体来认识,也可以从一个单独的部门角度认识,它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2 风险管理审计内涵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的,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现代管理审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审计活动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转变。
政府审计由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重大转变。账项基础审计是对具体交易事项进行审查测试,制度基础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符合性测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测试。
②审计职能发生转变。
传统的审计职能主要是以后监督为主;风险管理审计职能是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事前的评估和防范,强调确认风险并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③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更加科学、先进。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利用战略和目标分析的结论,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更加明确。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2.3 风险管理审计对国有企业的作用
2013年6月17日,总理在审计署调研时指出,审计要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风险揭示和预警。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法规情况、监管政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措施等,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有效性的评价,揭示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②风险应对。针对审计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相应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处理意见,以审计沟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决定等方式有效传递给企业管理层,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或者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或者发生的可能性。
③风险预防。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分析、评估等审计活动,指出潜在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建立相关风险预防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2.4 国有企业中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①政府监管层面。一是风险治理环境,关注国有企业运营监督体系及其运作情况、风险制度建设及执行。二是战略风险,如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开发园区开发运作情况;三是国有企业整体债务风险,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经营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还关注企业为政府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四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风险。
②国企个体层面。一是重大决策风险管理。“三重一大”制度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包括决策内容、决策范围、决策程序等。二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如资产采购、费用审批、工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三是资产风险管理。主要关注房地资产、车辆、经营性资产及其他重大资产的权属、质量、收益及处置等情况。四是财务风险管理,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
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比较少,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①风险管理审计意识不强。国家审计署尚未把风险管理审计列为一种常规类型审计,对风险管理审计未作出明确规定和指导意见,地方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审计意识普遍缺乏,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
②风险管理审计的操作标准缺乏。目前我国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缺少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指导性准则、条例,国资监管部门及国有企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指标评价体系,审计人员无章可循。
③风险管理审计人才匮乏。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各种业务活动流程,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并具备较好的风险管理审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当前,政府审计部门严重缺乏这类综合性的审计人才。
④风险管理审计成果难以体现。政府审计部门发挥审计成果的手段和能力有限,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自身没有强力的手段和措施。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有些涉及宏观体制机制,单个企业很难落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整改的协作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⑤风险管理审计的外部环境亟待优化。主要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联动监管不够等。
4 加强国企风险管理审计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部分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及其日益增加的管理风险不相适应。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逐步推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促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国资监管部门应转变国资监管理念,把风险管理上升为国资监管战略,统筹规划、系统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系统性、科学性,抓好重大事项、重要人员、重要领域的风险监控制度建设,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体系。
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防范由于政府行为而造成的企业管理风险。由国资监管部门牵头成立国企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推动行政区域范围内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考核。各国有企业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监事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监督风险管理。
③转变审计理念、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要尽快出台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使其有效开展。
④提高审计人员技能,加大风险管理审计力度。通过与院校、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大力培养风险管理审计的人才,着力提高风险管理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技能。深化风险管理审计内容,编制系统、全面、具体细化的地区国有企业管理风险清单。在制定政府审计年度计划时,将风险管理列为重要考虑因素,避免高风险的审计不足和低风险的过度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实施时,对于常见风险管理问题列入必审内容,加大风险管理分析深度和层次。
⑤加大审计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成果应用。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要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狠抓审计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促进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管理审计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力度,推动风险管理审计问题的整改,不断推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⑥构建审计监督协作系统,加强审计监督互动配合。以审计部门为主导,构建风险管理审计协作体系,提升监督合力。首先,国资监管部门将社会审计提交的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评级结果分享给审计部门。其次,各国有企业专职监事、内部审计将年度工作报告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分享给政府审计部门。再次,作为国有企业专职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审计要加强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最后,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审计在开展审计时,同时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作为国资部门考核依据,提高监督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构建[J].审计研究,2010(3).
[2]曹元坤,王光俊.国资委对权属企业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模型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
[3]贾晋平,张磊.大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现存的问题及创新型设计[J].经济师,2008(6).
[4]孙素清.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