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74-01
“衔接,指事物相连接。”中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初高中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实现其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问题
现阶段,教学裂缝现象突出。“小学里不知道幼儿园里干了什么,初中里不知小学干了什么,高中时不知初中时干了什么,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初高中教学裂缝问题已日益突出。高一新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对新阶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与憧憬,有着新的目标,朝气磅礴,渴望在新的舞台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种种不同程度的“裂缝”――学生基础知识单薄,学习力不从心;学生沉溺在过去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中,学习效率低,茫然不知所措……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裂缝成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出现裂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使得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也就决定着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差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较之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但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对多数教师而言,难处理好两者关系,容易出现偏差,如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或感悟等。
2、教材难度的差异
较之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教学内容拓宽加深,新教材编排方式等完全区别于传统教材。初中教材侧重于学生平面、基础的学习,而高中教材则倾向于学生立体、全面深入的学习。
“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材从重基础的培养向能力型的转化要求,使学生学习上存在极大的不适应性。
3、教学方法的差异
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从未教过初中,甚至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初高中各自为阵,目光短浅,缺乏整体长效观念,教学缺乏连贯性。教学趋于片面性,重视知识掌握,却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系统性;衔接简单随意,缺乏固定安排和有效教材,教师衔接意识不强,具体操作随或跳过;忽视学生个性,工作单调,甚至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或华丽的掩饰来填补缺口。
4、学生适应性的差异
初入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心理、思维方式、教材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学法教法、学习环境等系列变化。初高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伴随课程难度陡然提升,其倍感学习吃力;考试试题多按高考模式出题,考点多为高考要求内容,严重脱离教材,使得学生茫然无措,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学习任务加多,尤其是理科学生,理科作业繁重,自我支配时间不够,在强压下难认真投入语文学习。甚至,为完成教师检查,多抄袭答案或他人作业,学习任务无法落到实处。
课堂上,学生接受内容较多,但课外投入较少,缺乏有效的吸收与巩固;因多习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难以做到勤于总结、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其多不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囿于初中学习模式的他们,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魅力高低,也是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因素。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1、教学衔接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6],“ 不凌节而施”[7]。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表现为是其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掌握。
2、教学衔接教学途径
(1)针对教材编排体例,可结合高一教材“编者致学生的话”,了解高中教材编排特点及学习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加深对学生感知的认识,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掌控教学难度,摈弃过多出题或多出难题等错误做法;立足于初中基础,稳健有序地拓宽加深,如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上精心准备,培养其举一反三、迁移思考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实现从加强记忆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转变,从细节做起,帮助其从思维方式上适应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方式上,应避免讲读等单一方式,课堂上多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并注意加强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应着力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教师等不良习惯,引导其形成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创新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目标、教学上多过渡衔接,并加强心理、性格等方面指导,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语文能力。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直面问题,锐意进取,着力清除因跨越学段所带来的学习瓶颈,真正实现其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曹明海编《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2
可以说,高中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师对自己执教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般都比较了解,但对另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就有些忽略了。因此,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盲点,甚至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本工作坊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借助我坊成员初高中骨干教师集中的特点,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尽量使语文教学走出初高中脱节的误区。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内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每次研讨,由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从中我们看到,在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方面,初高中教师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做到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写记叙文存在以下问题:①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②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③写作过程欠科学。④缺乏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①写人记叙文与叙事记叙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上要注意几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鼓励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并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而应“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
文言文教什么?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语言、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方面的典范,也是彰显文人个性和思想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成。我们在教高中文言文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技巧等内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衔接教学 高中语文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说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除了知识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
首先可使高中学生们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带动大批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早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初高中连贯模式学校的整体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从调查的情况显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衔接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
同时,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很低,造成教学上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不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不能因材施教。 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标、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法、学法的紧密衔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在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常采用讲读方法;到了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已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因此,就必须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阅读初中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授课中能时常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位作家作品、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以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及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确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要教好学生,做好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什么呢?了解他们的学习、知识、能力和智力,他们的家庭、思想情感,他们的过去(学校、老师),他们的态度、兴趣、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衔接与过渡教学中,教师要尽快的了解学生、适应学生,不能延长这个期限,否则沟壑难填。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就对新生做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问题严重,所以我们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听说读写方面一一下功夫。如,学生不大愿开口朗读,便在读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让学生听;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周记中发现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无意识,就在默写诗词时,强调标点符号。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4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而初中教师又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意文面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目标;出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语文教育也应有相对的发展,以培养能跟得上时代的接班人,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着实堪忧,所以,新课改势在必行。在高一这一年的实践中,我发现新课改中存在许多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在荆棘中摸索到高中语文的出路。
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高耗低效”“旧貌依然,难觅新容”。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她本应是最为丰富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但这些在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仍很难见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高地挥舞着,教学评估的偏激使得语文老师们望而生畏,教学理念的滞后,新旧老师教学观念的严重差异。教材中“语文知识”概念辨析不清,程式化教学模式仍占主导,语文在众多学科的夹缝中生存尤为尴尬。“以练代教,以考代教”的方式仍是学生高分的保障,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难以提高等典型现象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悲哀。而一直兢兢业业抗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更是苦不堪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逐日递减,语文教学自然也就“高耗低效”了。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似乎是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实落到实处,甚至出现装装样子,“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所以,“旧貌依然,难觅新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瞻前顾后,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紧抓文本,听说读写并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阅读,并且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美。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要切中关键词“忍”即可,线索就明朗了,学生也会很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补初填高
在高一的实际教学中,让高一老师非常头痛的一项就是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错位,所以,在还未出现新的关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课本之前,对这部分的把握还应查漏补缺。
由于教育改革、绩效工资、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各个学校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标准都不一样。高中知识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相对来说要多一些,虽说现在不提倡语法知识,但在实际的学习技能里难以避免这个版块,但中考中并不涉及,导致初高中的许多知识的脱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很难把握。所以应尽早的向学生强调这一点,来填补高中知识的完满。
三、语文应是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在具备语文素质的前提下,美的享受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建和谐课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很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都要比西部地区先进得多,更何况一些山区或少数名族地区的教育了。所以因地制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例如,重庆大足就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的地方,佛学文化的盛行和推广应被语文教育所利用,“海棠之乡”的称号也为语文观赏提供的素材。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同样也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也是全面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材,是不同语文程度、不同个性、不同优缺点等都需要老师了如指掌。
在此基础上,还需师生的共同努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师团队的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共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谈谈如何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初高中语文差异范文6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