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1

摘要:本文从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医药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关键词:医药企业 并购 财务风险 管控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通常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即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向“调结构”转变,结构调整、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旋律。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并购已然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同样活跃。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医药行业内排除跨境并购单笔1亿元以上的并购重组案总额已达到673 亿元,并购数达到99起,交易额同比增长53%。对于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然而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成功率还未达到30%,医药行业的并购大部分还是失败的。所以加强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深入探讨其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兼并整合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并购定价风险。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定价主要涉及并购价值评估和交易价格谈判两个环节。其中,并购价值评估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是产生并购定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并购价值评估的风险来源来看,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风险、估值风险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想真实、完整地获得被并购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各种信息较为困难。而且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材料的公信力也存疑,甚至有粉饰编造的情况。在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较差时,并购方容易对其财务报告问题、资产质量、负债状况、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对其业务竞争力、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持续性做出误判,使得估值出现偏差。

估值方法不当是导致并购定价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企业价值估值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够完善,一些估值方法在实务运用中操作性不强,存在诸多局限。在实务中,评估过程往往需要大量主观判断,人为来加以调整,可靠性存疑。

(二)融资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资金保证和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对于并购方来说,实施企业并购行动往往会消耗大量资金,而并购后的日常运营和后续发展也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融资要谋划在先。企业并购融资按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依靠留存收益筹集并购资金。内部融资速度快、成本低,但大量使用留存收益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和周转资金规模,可能带来现金短缺风险;外部融资包括股票、债券、并购贷款等。同时外部融资的成本和规模,还受法律法规、融资环境、融资渠道资源和自身资本结构的影响。

目前企业并购有股票支付、现金支付、混合支付三种常见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是并购中最简单的支付方式,能够快速完成并购交易,但是现金支付会给企业形成现时资金负担和资金流动性风险;股票支付则是通过发行新股用于支付并购对价,它能够减轻资金负担,筹划得当也可享受税收优惠,但企业原股东股权会被稀释,加之增发募资程序繁杂、周期长、成本高,容易丧失并购机会;而混合支付是前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各种支付工具可相互补充,但其操作复杂,也会增加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企业在并购中选择支付方式不当,比如现金支付过多、支付结构不合理,都会产生支付风险,影响并购活动。

(三)财务整合风险。我国当前医药企业并购多数属于同业间横向并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进入新市场领域。虽然市场环境、客户群体、经营模式、工艺技术都有许多方面相似,但企业之间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团队仍会有显著差异,容易产生并购整合风险,所以不可轻视。

(四)医药企业并购应关注的其他问题。医药企业行业监管严格、技术壁垒高、产品周期长,往往对医药企业的投资并购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风险事项通常不是孤立的,往往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所以在应对并购财务风险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前后环节、不同层次综合分析,要特别关注所处行业的高风险领域。在医药行业中,主要包括许可及经营资质、知识产权、药品质量、安全环保4个方面。(1)许可及经营资质。在我国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监管非严格,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在获得许可、认证和相应经营资质,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所以在医药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进行许可和经营资质核查是必要程序。(2)知识产权。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问题极其重要。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药品专利、工艺技术(药品批文)、研发成果、品牌商标往往决定了其竞争力、创新性、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并购中应对目标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充分调查,以确认其所持有的知识产权权利,是否存在侵害知识产权情形和其他风险,关注药品技术(许可批文)转让限制、专利或技术的来源及其保护期,并对其价值作合理判断。(3)药品质量。(4)安全环保。投资医药企业,安全环保风险也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风险之一。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但随着医药行业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环保费用支出和环保治理工作难度持续加大,若医药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或环保污染事件,势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二、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并购行动要符合战略和价值导向。医药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克服一味追求规模,盲目“做大”的面子倾向。企业在选择并购扩张时,要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导向,也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对于不符合战略方向和主业要求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超出自身能力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投资回报率低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风险不可控的并购项目不投。避免因并购投资战略方向不清,并购动机盲目,致使并购行动失败,而产生各种财务风险。

(二)全面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双方确定并购意向后,企业应展开尽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收集真实、完整的信息是保证并购估值可靠的重要前提,并购方可以委托具备较强执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实施,并选派丰富工作经验和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人员参与调查。调查时,除了收集各种资料外,也要注意分析其管理团队、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协同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同时针对医药行业特有的一些经营要素、竞争资源、风险领域要重点突出的排查,以形成对目标企业客观、立体的全面认识,减少误判。

(三)基于并购价值和收益作定价决策。企业并购价值包括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包括因并购产生协同效应而产生的价值增量。企业并购定价决策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要并购净收益大于0,这样并购才是可行的。目标企业的价值与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之和就是并购价值。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与并购交易费用之差就是并购溢价区间,即并购双方的谈判区间,最终成交价应落在此区域。

(四)以增加股东价值为目标进行稳健融资。企业并购中,管控融资环节财务风险主要是处理好并购资金对资本结构影响的问题。融资风险管控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股东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要准确测算融资需求量;二要拓展并购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三要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期限搭配,划定债务融资极限,防范偿债风险;四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融资方案,并通过EBIT-EPS(或ROE)无差别分析,比较不同融资方式对EPS影响大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股东价值最高的方案进行融资。

(五)通过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对价。并购对价支付是并购中的关键环节,不同支付方式对并购双方的财务影响明显不同。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也可能较大程度降低企业并购成本和支付风险。并购企业一方面要与目标企业确定合理的资金支付时间和数量。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税收筹划、资金压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资金支付组织,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由于医药行业政府管制严格、关系营销盛行,目标企业原股东公共关系网络、技术技能对并购后的稳定经营非常重要,包括出于限制原股东从事竞争行业的考虑,往往需要其继续服务一定年限。为锁定目标企业核心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并购采用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部分对价,是一项次优选择。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即并购交易的最终价格部分取决于目标企业在所有权转让后的经营业绩,是一种弹性较大的支付方法。

(六)实施整合计划,促进财务融合。并购后整合是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协同的关键。并购企业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系统地实施整合,包括实施经营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管理体系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各板块的整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各项整合工作协同推进,才不会使财务整合孤掌难鸣。财务要“刚柔并济”实施整合,促进财务管理目标、机构人员、制度流程、会计核算、资金资产和业绩考核的融合。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充分考虑并购失败的可能性,并制定财务应对策略和其他退出安排,及时止损。并购后,一旦并购预期出现重大偏离,并购协同效应不能实现,并对并购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时,企业应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包括出售资产、撤资转让在内的退出办法,防止财务风险扩散,影响并购方自身的经营安全。

参考文献:

1.余浩翔.上市医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2

制药工程专业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2]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3

【关键词】区域;客户;信贷产品

一、生物制药行业主要风险

(一)政策风险医药行业与国民生命健康高度相关的特征使其对国家政策高度敏感,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监管风险可能对产业结构、行业运行模式、产品竞争格局等带来较大的变化,促使医药企业优胜劣汰。

(二)经营管理风险1.经营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目前企业经营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集中体现为反商业贿赂合规、两票制合规、药品质量合规、反垄断合规、广告宣传合规、环保合规。2.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生物制药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产品研发的自主性、创新性有高度的要求,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业内具有知名度的科研领军人物、具有成效的科研团队或者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次,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技术环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生物药品新药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可能前功尽弃,如企业研发的新药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先期投入的研发支出也无法得到合理回报。生物医药行业还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持有94%以上的专利,我国目前生物药品研发绝大部分是仿制,涉及专利技术引用的合法性。3.质量风险药品对民生安全有重要影响,其质量要求远高于其他商品,药品生产流程复杂,一旦医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对企业的经营影响极大。4.管理风险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和多环节、长周期等特点,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成本非常高,一般的制药企业或是生物技术公司内部很难同时具备药物研发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术,又拥有将研发成果顺利通过审批并将其产业化的能力。为降低成本和风险,各种具有专业能力的企业、机构和组织往往会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来共同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企业运营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和管理者对各种资源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另外,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健全的风控机制,不能迅速有效地缓解和应对各类负面舆情等突发事件,也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财务风险医药企业产品销售推广费用及研发费用较高,整体呈现“高毛利、高费用”的财务特征,企业期间费用构成及费用控制能力对其盈利能力影响大。同时,“营改增”和“两票制”也将增加企业管理经销商的难度和成本,虚开增值税发票成为近年药品流通领域重点查处的违规行为。由于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成功率低,企业融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创立阶段更多地依靠风险资金发展,后续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因此,资本市场的配套及完善程度,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资金来源影响较大。

(四)市场风险1.市场化前景风险任何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均需面临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和经营规模化。生物医药的市场推广,除其本身的适用范围外,还取决于临床医生对该类产品的认知程度、使用习惯,以及产品是否能通过医院或医院主管部门的招标获得进院销售资格。2.销售能力风险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之下,医保目录外药品的推广和销售将受影响。“两票制”迫使大型药企重新构建经销商管理体系,如销售网络不完善,或新药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将影响企业业绩增长甚至持续亏损。

(五)信息不对称风险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到生产、销售的周期长、环节众多、不确定性大,企业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透明、银行专业程度低都会导致信贷风险。

二、生物制药行业信贷策略

(一)区域选择策略作为人才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形成区域集群发展的基因,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先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4

1.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其一,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与发展经营战略没有结合起来,而是相互割裂的,进而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我国的医药企业往往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规划,仅仅做到了为了保护而保护,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主动权,被困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时,几乎没有企业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二,我国的医药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大部分企业都未设立单独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且企业的管理制度仅仅涉及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和简单的流程,缺乏知识产权的挖掘和运营相关的管理制度。

1.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医药企业的新药很少自主研发,主要是依靠国外的新药进行仿制。尤其是在化学制药领域,我国的仿造品多达90%以上。此外,我国对传统的中药保护也仅仅局限在行政保护,只做到了剂型的保护而忽略了处方,进而则促使各企业只通过剂型的改变进行申报,如出现了多家企业生产各种剂型的“板蓝根现象”。

1.3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家修订了专利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提高了专利的保护力度,找到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新途径,同时也规范了著作权的保护规则,进而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然而,与欧洲、美国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保护力度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格;并且,我国的药品仍是以仿制为主,如加大保护力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还缺少行政执法及司法队伍,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一些侵权现象。

1.4缺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建设和战略管理的重要难题。并且,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及运营的各个流程来说,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人才进行指导和监督。另外,就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和后续配套的政策的建设而言,都需要具备药学、法学、管理学和知识产权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则不重视对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又加上我国许多的大专院校未开设相关知识产权的课程,所以,造成了我国花费多数资金向外国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

2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问题的策略

知识产权的管理具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从财产属性上讲,它是一种企业行为;可是若以知识产权管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来考虑的话,它又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我们应把企业与政府结合起来,共同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国家政府应逐渐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国家的整体调控下,制定与本企业经营策略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的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的医药行业稳定和谐的发展。

3结语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5

此前,“两票制”仅在福建、宁夏、辽宁、河北等地试点实行,此次列入全国医改重点工作,有望在全国推广。而浙江省将在7月份正式启动新采购平台,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并有可能率先在全国实现“一票制”。

推行“两票制”需谨慎

“两票制”的推行,会让药价更加透明化,从而达到降低药价的效果。但是实施过程中,也要顾及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及后续对市场的监管。否则一旦出错,医疗机构和患者都会受到牵连,影响范围就会扩大。

“两票制”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影响最直接。传统的医药企业的经销模式可以简化为: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一般情况下,一家医院用到的药品太多,如果都是由医药企业直接与医院对接,无论是医药企业还是医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所以医药商业公司这个“中转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而在具体销售形式上,国内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直营,以外企或大型品牌企业为代表。它们在各地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来完成本公司的推广和销售。另一种是大部分企业采取的底价招商模式,就是医药企业以满足自身利润的情况下,以先款后货的形式给各级商,由商完成产品的销售。

无论是全面推行的“两票制”还是即将尝试的“一票制”,对于采取自营模式的医药企业来说,适应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执行底价招商营销模式的企业,其高开高返、走票过票、佣金返现等营销行为的财务处理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目前,80%以上的国内厂家采用底价开票,不到20%的采用高开票模式(含佣金制、自营)。难怪消息一出,不少医药企业主管都在朋友圈里调侃最迫在眉睫的事情是要高薪聘用高资历的财务总监,可见“两票制”对企业的财务压力不容小视。

不过,当多数人将目光集中在企业财务处理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两票制”只是考验厂家的财税能力,而出厂价追溯机制,则是在掀医药企业的价格底牌,意味着厂家面临的价格监测比以往更加严格。在价格追溯机制面前,厂家为了“合规”和减少价格风险,反倒大多是很主动地去迎合“两票制”,而不是被动等着国家强制“两票制”。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原会长郭泰鸿也表示,销售到医疗机构的药品的价格是确定的。无论是招标定价还是议价定价,都与几票制无关。在终端消费价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票”多、环节多、分利多,就会压缩生产企业的已有利润空间,无论医药企业还是中间流通企业都不会这么做。从这一点说,推行“两票制”既是生产企业对绝大多数药品规范销售的内在规定,也是建立正常流通秩序的客观需要。不过,无论是大势所趋还是被迫接受,“两票制”无疑都给医药企业带来了深度影响,处理不好就可能满盘皆输。

“两票制”对于医药企业影响最大最直接,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对医疗机构和患者产生的影响。“虽然医疗机构并不过多关心几票制,它们只需确保药品货真价实、保障供应、满足临床即可,但是在药品采购供应这个充满多方利益纠结的‘点’上,若处理不好,导致临床用药短缺了,那就会影响到医疗机构。”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表示,已有前车之鉴,所以“两票制”的实施不可大意,一切要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为准则。

此外,很多人都认为“两票制”的最大受益者是患者,中间的环节减少了,药价自然也就下来了。一位国内知名医药企业总裁则坦言,在药品招标采购管制的双向垄断下,医保支付制度若不进行真正改革,无论是几票制,均无法改变所谓的药价虚高和看病贵,没有实质意义。两票制或一票制,改变的仅仅是各利益环节之间的结算和分配方式,只能让药价虚高由显性变为隐性,而无法真正让药价降下来。同时,“两票制”会导致医药行业洗牌,如果借势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很有可能会促使药价的上涨。

出路:集中配送资格+民营医院

北京某知名医药企业销售总监陈勇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两票制”实施后,全国总或者上级商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同时,对于采取直营的企业也有一定影响,因为“高开返现”模式下只有具有大量OTC产品的企业才能过得很好。在陈勇看来,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争取到将药品直接配送到医院的资格。“一般一个地区会遴选出3?5家配送企业,必须要非常有实力才能胜出,所以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陈勇表示,在公立医院领域,未来该企业将会直接与有配送资格的公司合作。

目前来看,“两票制”实施后,通过大型医药商业公司进行药品的集中配送的模式将会是医药企业的整合方向。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公立医院的药品质量和供应;另一方面,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提出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整合的宏观要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具有药品配送资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足200家,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疫苗类、生物制品、毒麻精放等产品需要严格的储存环境。所以,这对于配送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此外,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两票制”等措施的推行,会促使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中小医药企业会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局面。以先行试点“两票制”的福建省为例,通过两票制提高了商业集中度,从原来的上百家商业整合为11家具有合法配送药品至医院的商业公司,能力有限的中小型公司会被“洗掉”。如何避免垄断的形成,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除了在公立医院争取直接配送资格外,陈勇表示,未来该企业会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民营医院和第三终端,即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市场。随着“两票制”的推行,私立医院、民营医院以及托管医院将成为香饽饽。“在整个医药市场中,医院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销售额,但同时医院的回款速度又相对漫长,医药企业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如果医药企业可以直接介入到医院,那么很可能既降低了风险,又为医药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陈勇坦言,“依托现有医院稳定的客户基础和现金流,培育期比较短,企业前期投资也相对较少。相较于新建医院,采取收购和托管的方式更为实际可行。”

医药行业合规风险范文6

关键词: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目标选择;案例分析

一、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研究介绍

(一)现有并购规模和结构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呈明显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跨国公司已逐步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本土企业呈现经营模式过度同质化的现象。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方面,中国药企不占优势,有必要通过国际并购来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普华永道《2011年上半年企业并购回顾与前瞻》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数量107宗,同比增长14%,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相对更少,规模更小,结构也单一,主要通过横向并购获得技术拓展和品牌延伸。

(二)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动因分析

Bruce认为,医药公司大规模兼并是通过并购把相关的知识资产结合起来,利用资金、市场、技术等优势建立全球竞争优势;另有学者认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并购。王跃兴认为,医药企业并购动机是一般行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即追求利润和应对竞争压力;也有学者认为国外不断增多的直接面向消费者营销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归纳,中国药企进行国际并购往往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获得先进技术;获取品牌;增加销售渠道;绕过贸易壁垒。

(三)现有研究

依托发达的资本市场,西方国家在目标企业选择方面产生了很多理论,如关于横向并购的规模经济理论,纵向并购的交易成本理论,混合并购的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理论等。国内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研究较少,主要对选择方法进行阐释。何庆明从智力资本角度论述了目标企业的选择方法;李雨田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做了分析,刘湘蓉研究了并购动机对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

目前对国际并购的研究多大而泛之,对行业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基本都是解释并购行为的理论,集中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很少对特定的目标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为研究模板,没有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

(四)研究重点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选择最佳的并购目标为研究目的,构建分析框架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二、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3月11日,深圳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宣布以2.02亿美元正式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获得了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平台和网络。这是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在美国高技术领域达成的最完整并购案例。

1.并购公司分析

迈瑞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开发商、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和销售国外医疗器械起家,在监护和生命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成像等三个业务领域提供系列产品,最早的监护业务已占中国市场40%以上的份额。迈瑞注重战略规划,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高质量医疗设备的领导厂商。公司着重关注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每年投入研发资金约占当年收入的10%。2006年9月26日,迈瑞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

2.目标企业分析

Datascope公司创办于1964年,是全球第一台监护仪生产商,也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和多元化的医疗器械公司。经过40多年技术积淀,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占据50%的市场份额,为临床健康护理市场开发、生产并销售自有产权产品。Datascope曾与迈瑞有长达5年的合作关系,合作之初,由迈瑞替Datascope做产品设计和生产。

3.并购结果

交易完成后,结合Datascope产品与服务状况、欧美直销及服务网络、各自拥有研发能力,迈瑞充分受益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厂商。2008年全球总收入接近2007年的两倍,国外市场也有所扩张。

(二)迈瑞并购动机分析

迈瑞总裁李西廷表示:“迈瑞收购Datascope是全方位的协同效用,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两者相辅相成,均为迈瑞所看重。除此之外,在双方优势利用上,各取所长,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是购买了一块有利于迈瑞在全球发展的优质资产。”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及企业战略目标,总结迈瑞的并购动机如下。

1.扩张国际市场

迈瑞是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相对稳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并购行为来实现国际市场扩张,增强国际竞争力。

2.建立国际品牌形象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但2007年在迈瑞接近51%的海外业绩中,美国只占8%,要想在美国市场建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和直销网络,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获取商业流通渠道

Datascope具有完整的直销网络,旗下监护业务辐射欧美主要国家的直销及售后网络,拥有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帮助迈瑞在全球尤其是欧美高端市场搭建销售渠道。

4.吸收国际化人才

中国医疗行业较弱的整体实力决定了药企很难吸收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加入,通过国际并购能够吸收大量国际专业人才。

(三)迈瑞成功并购关键评价指标分析

迈瑞成功并购Datascope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明确并购动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决定。

1.外部环境指标分析

第一,美国政府支持。医疗产业对美国不存在国际安全问题,美国政府一方面为了挽回在对待中国“技术入侵”问题上过分“保守”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几个能达成并购交易的标的公司,对此次并购支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反垄断委员会审批时也未作干涉,这为迈瑞能够顺利并购提供了重大支持。

第二,市场购买力强。美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高水平的医疗支出、较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及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这都是医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以及Datascope在美国良好的服务美誉度、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是迈瑞公司并购成功的前提保障。

第三,技术水平高。Datascope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监护设备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迈瑞可以获得其核心技术、多项知识产权及发明专利,结合迈瑞的自主创新及低成本控制战略,可使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内部评价指标分析

第一,业务相关及战略互补。由于美国技术投入大、研发速度慢、生产成本高、利润增长低、产品创新困难等特点,Datascope公司需要通过迈瑞在中国的高成长和研发的高效率来加速发展,并购双方的业务相关性和战略互补性强。

第二,营销网络庞大。Datascope具有美国医疗数字联网优势,在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欧美市场拥有专业的直销和服务团队,为迈瑞提供了交叉销售的机会。

第三,专业化机构介入。并购中,除了并购双方的相互考察,还引入了多家国际化中介机构。迈瑞聘请了瑞士银行作为财务顾问,毕马威负责审计,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作法律顾问,美世咨询提供人力资源服务;Datascope方面则由著名投行作财务顾问,另外还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参与。专业机构的介入,使财务审核、价值评估、法律问题的解决更加规范。

三、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目标选择策略建议

在中国医药行业中,迈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通过对其国际并购案例的研究,结合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有以下借鉴。

(一)明确并购动机

确定并购方案前,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并购动机,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只有清楚为何进行国际并购,并购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的放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的企业。

(二)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

明确并购目的后,可对东道国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并购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政府的态度,各国政府都对跨国并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治友好、政局稳定、法律体系健全的国家可优先考虑。其次,国际并购中,目标企业所在市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结构将直接决定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需要根据所处的经济形态来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将更为有利。最后,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从科技发展领域分析,选择时需考虑技术的可及性和发展性。

(三)对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内部价值链评估包括业务相关度、营销网络、财务及资本结构等指标,是决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首先,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等特性,为了便于后期整合,需要了解双方业务相关度及长期战略目标的匹配度,预测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其次,目标企业的营销网络状况通常也是决定企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规模较大、品牌良好、营销渠道稳定、销售网络健全的企业最佳,能够帮助并购方迅速实现市场扩张,抑制竞争对手的市场拓展,有益于并购后的发展。最后,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将直接影响并购的风险大小。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经验不足,尚未构建专业的并购评估团队,需要引入国际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等,优化评估方案,综合考虑目标企业能否带来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阳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公司的选择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8(3).

2.魏彩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1(1).

3.赵华,李建惠.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8).

4.李国秋,吕斌,吴鲲.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竞争情报评估模型――兼论中信证券并购广发证券失败的竞争情报缺失[J].研究实践,2008(1).

5.李栋华,卞鹰.医药行业并购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8(9).

6.郝宏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7.陈春华.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张静.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9.何倩.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研究[D].沈阳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