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化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信息化前景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1

1)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立体化发展海洋空间是以海洋为核心的立体空间,包含海底、深海、浅海、海面、海空等不同特性的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从海洋空间向临近空间、外层空间拓展,针对不同的层次空间特征,包括不同的信息环境和自然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体系,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多功能冗余互补,海洋空间信息安全令人担忧。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一体化发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未来战争对空间的依赖越来越强,海战将从海空一体战拓展到深海、太空及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将以体系形式出现,因此,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正在向一体化发展,跨越陆、海、空、天、赛博五维空间,适应联合作战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威胁手段也从单种方式(如电子或网络等)向网电一体化综合威胁(即网电一体)发展。3)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无人化发展随着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小型导航设备、指挥控制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在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中,无人化技术发展很快,海上无人机已经用于海洋信息侦察;水下无人航行器正在迅速发展,也应用于水下的信息获取,包括海洋战术数据收集、水下目标搜索和侦察等。无人化海洋信息获取手段使用灵活,功能多,环境适应性强,风险低,大大提升了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效能。

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军事需求

1)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维护海权和国家安全的必需手段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特征是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文化等社会要素全球流动,以及各种事物相互影响的全球关联性。全球化显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体面貌,孕育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海洋作为天然通道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军事大国利用海洋对别国安全构成威胁。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都与海洋密切相关,维护海洋安全、掌控国家海权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国家战略手段;随着信息化战争转型,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维护海权和国家安全的必需手段。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全军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占据地球空间的绝大部分,军事大国借助海洋公共通道和战略空间部署投放军事力量,对世界局势造成严重影响。海洋空间往往是觉察军事行动和战争征候最有效的空间之一,然而海洋空间人烟稀少,海洋信息系统复杂,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既具有独特性,又是全军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海洋空间信息系统特点

由于海洋空间浩瀚无际,人烟稀少,海洋信息来源比较少,随着人们海洋活动日益频繁,对海洋空间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海洋空间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复杂,通常包括海洋气象环境和海况信息系统,海洋通信系统,海洋导航系统,海洋警戒、预警系统,敌我识别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海洋空间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海洋空间信息系统对外层空间的依赖密切海洋空间信息系统通常离不开天基的支持,海洋空间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海洋空间信息系统也具有空间通信的暴露性、脆弱性、链路距离长、误码率高等特点,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可借鉴空间信息安全技术。2)海洋空间信息系统移动性大由于海洋目标处于运动状态,因此海洋信息链路的建立和保持通常是动态的,具有移动通信的特点,即海洋空间信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从而使得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复杂多变,难度大。3)海洋链路通信方式多海洋链路既有无线传输,又有电缆和光缆传输,无线传输使用的频谱宽,从声波到光波,传输介质从海水到外层空间,都有涵盖,传输特性千变万化。由于海洋目标姿态变化大,一般天线波束较宽,链路暴露性、开放性突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途径拟采用声纳安全、电子安全、光电安全等手段。4)海洋空间信息网络节点分散、规模小由于海洋范围大,数据采集通常采用分散的数据收集平台(含浮标等),数据率不高,而海洋舰船编队相对规模也不大,网络链路层比较脆弱,海洋空间通信网络协议有一定特殊性,因此海洋空间网络安全需要专门研究。5)海洋空间信号环境密度较低由于海洋范围广阔,海洋目标密度相对稀少,电磁信号的背景环境不像陆地那样复杂,海洋上无线电干扰源很少,几乎不存在工业干扰、无意干扰。无线电信号密度较低,电磁信号环境比较“净”,信号安全相对容易实现。6)海洋空间信息系统开放性大海洋空间信息系统民用比例较大,有时军、民交织,开放性较大,同时海洋的国际法规多,因此,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拟采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策略。

4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途径

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的任务可分为海洋空间的信息防御和信息支援。信息防御是指海洋空间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旨在保持、保护、恢复和重构己方(含友方)信息系统的措施,可分为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信息支援是为信息防御提供技术支持,也包括为军事行动快速决策、提供近实时威胁识别而采取的行动。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途径可分为陆基、海基、空基、临近空间和天基海洋安全系统。陆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是利用海岸、岛礁构建的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陆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的继承性和技术可行性较好,因为陆基设备的体积、质量和功耗可以不受限制,天线可以做大,所以既能接收微弱信号,也能发射大功率信号,但是由于受地球曲率和海况影响,其作用距离有限。海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是利用舰船和水下航行器等构建的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通常继承性和技术可行性也较好,但是技术条件还要受到平台一定的制约;海基信息安全系统活动范围大,可利用公海海域、水上、水下完成海洋空间信息安全任务,可以扩大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的覆盖范围。空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是以飞机或气球为平台构建的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由于设备受到平台技术条件限制,技术难度较大;而且飞机的活动范围往往受到领空限制;另一方面,飞机的飞行速度快,驻留时间短,效能较低。临近空间海洋信息安全系统是利用临近空间飞艇构建的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由于临近空间处于空天过渡区,在覆盖、灵敏度和精度等多种性能上常常有恰到好处的特点,并且能在给定海域上空长期驻留,但飞艇的技术难度大,当前还处于预先研究阶段。天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是利用空间飞行器构建的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天基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瞬时覆盖范

围大,效能高,不受地域、时域限制,与其它技术途径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和发展前景;但天基系统载荷设备受到体积、质量和功耗的严格限制,而且空间环境恶劣。 5关键技术

1)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总体技术分析研究海洋空间军事信息威胁和信息环境背景,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任务功能、使命,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途径,分析论证海洋空间信息安全体系构架和发展战略,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系统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分解关键技术。2)海洋空间电子系统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空间电子系统安全任务功能、总体方案、技术指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关键技术,包括海洋目标高精度定位技术、海洋空间盲侦察技术、海洋空间电子防御技术、海洋空间电子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等。3)海洋空间声纳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空间声纳安全任务功能、总体方案、技术指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关键技术:海洋目标高精度声纳定位技术,海洋空间声纳探测、识别和防御技术,海洋空间声纳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等。4)海洋空间光电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空间光电安全任务功能、总体方案、技术指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关键技术等。5)海洋空间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空间网络特性,研究海洋空间网络安全任务功能、技术途径、总体方案、技术指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关键技术等。6)海洋空间一体化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信息化转型,研究一体化联合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指挥控制方案,研究信息安全数据融合和共享,研究信息安全一体化方案等。7)海洋空间气象海况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空间气象海况信息系统,研究海洋空间气象、海况信息等关键技术。8)海洋空间信息安全仿真、评估技术研究海洋空间信息环境背景和模型,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模型,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指挥控制模型,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效果评估方法,构建系统仿真、演示研究平台。9)新概念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跟踪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研究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新概念、新技术。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2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3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具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4703

1 引言

海南,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省份,位于南太平洋的核心地带,风景旎旖,气候宜人。迷人的热带海岛风情决定了其“热带休闲度假胜地”定位的科学性及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再次让海南成为热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投资商。当地政府广纳社会各界意见,科学规划部署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

海南省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部,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省份,由中国第2大岛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组成。在地理位置上是链接大东亚地区、中亚、非洲、大洋洲等的要塞通道。在气候上,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四季如夏。海南是散落在南中国海上的璀璨珍珠。海南省在经济、国防上,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由于诸多原因,海南的发展相当滞后。尽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绝佳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但是同当今知名热带休闲度假岛屿,如夏威夷群岛、普吉岛、毛里求斯相比,之间的差距还相当大,海南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2010年1月31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内外众多人士对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宝贵意见,指出夏威夷、巴厘岛等模式可以复制。但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与普吉岛、毛里求斯等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简单的复制并不符合我国国情。

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3.1 佛罗里达模式

海南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最南端,是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的海上中心,连通着4大洲的要塞通道。佛罗里达位于大西洋西海岸、美国的最南端,是美洲的中心,佛罗里达面积17万km2,人口1 700万人;海南省面积3.4km2,人口800万人。同时,海南与佛罗里达州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上也很相似。海南岛经济要定位于以旅游业为中心,农业、渔业为重点,再辅之以林业、制药业等潜力产业。佛罗里达,旅游业为经济第一支柱,第二大产业是农业,是美国柑橘类水果的生产基地。海南,同样拥有着优越的旅游和农业资源。因此佛罗里达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学习。

3.2 三亚定位――东方迈阿密

三亚,应该是滨海休闲度假胜地,艺术、商贸、金融中心,是充满公寓和游泳池的滨海城市。众所周知,位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迈阿密,美国著名滨海度假胜,一个充满了游泳池和退休公寓的城市。同时,“中南美洲金融之都”、“南北美洲贸易命脉之地”、“美国最大的转口贸易集散地”等众多头衔为迈阿密的经济注入永不衰竭的活力,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更是为迈阿密锦上添花。同样三亚位于亚、欧、非、大洋洲的海上枢纽中心,风景旎旖。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拟建,及亚、非、中东地区、大洋洲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三亚成为“东方迈阿密”潜力无限。三亚――东方迈阿密的定位,也使得三亚有别于临近海域“塞班岛”、“巴厘岛”、“普吉岛”,不是纯粹的旅游海岛,而是“热带海滨度假胜地”、“国际性经济、金融、商贸中心”。

(1)打造三亚城市名片型的景点。到迈阿密度假,必去的地方就是迈阿密海滩。大多数去迈阿密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迈阿密海滩,甚至有好多访客是专程为了迈阿密海滩而选择迈阿密的。而迈阿密城风景最秀丽之地-Key Biscayne,更是靓绝南佛罗里达州,除了欣赏沿途绝色海景风光,岛上的“迈阿密海洋馆”也是游客吹捧的对象。三亚也需要树立城市的“休闲度假卖点”,开发打造以“阳光、海水、椰林、沙滩”为特色的热带海洋风情Golden Beach、特色度假海湾、热带海洋公园。

(2)建立、健全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为资金流入海南创造客观有利条件,方便外汇的兑换与自由流通;建立、健全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模式。

(3)加强邮轮、货轮码头建设,规划建立三亚港,使其成为环太平洋西海岸的客源、货物集散中心。海南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和商人,使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流向这里。资金和商贸人士的聚集,三亚成为商贸中心、货物转口集散地也就水到渠成。

(4)政府应着手考虑循序渐进地在三亚打造“国际性会展中心”及“区域性展厅”,来自世界各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于名目繁多的展会,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商户,为三亚成为“国际金融、商贸之都”奠定基石。

(5)自由文化之都、时尚之都的建设。要把三亚打造成自由文化、时尚的殿堂。因此应该为海南省提供一片自由文化的土壤,任自由文化、时尚潮流在三亚繁衍生息。政府可以聘请业界精英担当三亚发展的形象顾问,通过他们在时尚界、艺术界的影响力及交际圈,把国际品牌、潮流文化、艺术精神和媒体产业带到三亚。届时,国际性时装会、影视艺术节、演唱会、音乐会等将会是三亚的城市元素,商业巨擘、社会名流、设计师、泳装模特、电影明星、艺术家、歌手及街头艺人都将是这个城市的常客。一个自由、开放的商业、艺术、潮流之都将在太平洋西海岸与迈阿密遥相呼应。

3.3 马尔代夫“主题海岛旅游”模式

众所周知,“袖珍王国”马尔代夫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小型开放海岛旅游业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了30%的GDP和60%的外汇收入。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海拔最高、陆地面积最大(近10km2)的岛屿群。西沙群岛现在被国务院设立为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的“三沙市”所在地,并开放旅游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充分利用如此优越的旅游资源,参考马尔代夫的经验,以“主题旅游海岛”为中心理念,把西沙群岛打造成“主题鲜明、别具特色”的海岛旅游链。

4 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对策

4.1 提供多元化生活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欧美文化、思想对东方的影响,以及中国城市化带给人们巨大的压力,休闲、度假日渐成为人们旅游的主题。休闲、度假就是为了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对于80、90后这群日渐主流的消费人群,夜生活已是都市习惯。北京三里屯、上海衡山路、新天地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路标,都让我们看到了西式酒吧、餐厅的巨大市场前景。因此作为国际旅游岛应将部分都市生活元素复制,使旅游、休闲、娱乐融为一体。

4.2 提供高档次的饮食文化

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8大菜系、日本料理、韩国美食、泰国菜等东方美食一定会为游客奉献出一道道饕餮大餐。伊斯兰文化光辉灿烂,穆斯林美食声名远扬,以土耳其菜系为代表队慕斯林美食是世界3大菜系之一。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的伊斯兰国家是海南巨大的潜在客源地,而伊斯兰教徒对食物的严格限制性,因此,在海南普及土耳其菜系是相当必要的。

4.3 开发潜在的国外客源市场

要在世界范围内,借用各种媒介和机会做好旅游宣传工作,把潜在的市场挖掘出来。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政府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营销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合作,参加当地的旅游论坛,或在当地举办旅游宣传活动。可以聘请在世界范围内有声望的华人,或者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名人担当海南的旅游形象大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去做旅游的宣传、推广。

4.4 为海外客源提供便捷的交通

便捷的交通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位增加筹码。因此政府部门应做好岛内机场的建设工作,促进岛内航空公司与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的合作,尽可能的开辟世界各地到海南的国际航线,以方便旅游出游,也优化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形象。

4.5 加强海南的现代信息化产业的建设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已然成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动力。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做后盾。海南岛定位不是纯粹低端的旅游业,三亚未来应该是亚洲通向世界的门户,是国际性的“滨海度假胜地”,是“商贸、金融、文化之都”。现代通信技术是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角色,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管理体系对金融业、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今天海南通信化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海南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起高效、严密、适合海南实情的现代信息化体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构建强有力的客观环境。

4.6 打造海南国际时尚经济平台

目前,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国际性经贸、文化和交流及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同时海南岛免税购物政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上了必要筹码。面对附近海域的巴厘岛、普吉岛、塞班岛的竞争,大型免税区的建立,将会使海南岛更具竞争力。而且还会有很多游客会专程为了“购物”而青睐海南,也会吸引很多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甚至欧美的游客。

4.7 打造大三亚区的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国际旅游岛打造热带海洋动植物园的理念不应该仅仅是纯粹的乏味观光游览。应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性,让他们能参与进来,谱写海南模式。因此动植物园可规划为热带动植物观光游览区和互动参与区。观光游览区的主题-热带雨林之奇幻旅程,这一主题区要确保热带雨林的原生态,不要刻意去人工雕琢。互动参与区的口号是热带天堂之魔幻生活,为游客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同乐的世界。

4.8 发展豪华邮轮业和游艇市场

豪华游轮被誉为“海上流动度假村”,它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欧美的豪华游轮市场相当成熟,为现代服务业贡献着大量的工作岗位。东亚、南亚由于技术、资金上的劣势,这个行业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的迅速崛起,随着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对豪华游轮概念的认识,使得豪华游轮这一市场有着广袤的前景。游艇这一集运动、娱乐、休闲、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娱乐的高档消费品,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可或缺。游艇业在欧美、亚洲发达国家、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市场。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4

所谓“前景产业”是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产生边际收益递增效果,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增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教育产业等。

一、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格局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理论的基础和核心。第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产生了以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定理)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理论,与之相适应,以第一、第二产业产品贸易为纽带的国际交换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市场,形成了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分工,以及先进的工业发达国与落后的原材料供应国的垂直分工。

经济全球化将国际分工推向更高的层次,当今的国际分工不再是仅仅以货物贸易为纽带展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日益频繁,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也由自然资源转化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分工明显地出现了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主宰和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新特点。从而形成了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新雁形分工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金字塔”的国际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上升趋势,同样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顶端的最具优势,而处于底端的最无优势。在这种格局下,被卷入全球化的各类国家,无论是出于发展扩张目的,还是基于生存的需要,都在极力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前景产业: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产业导向

经济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一分配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管理、法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国际规则制定权等的巨大反差,必然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悬殊,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劣势地位,获益相对较少。匡正这种利益扭曲的重要途径,就是立足国情,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产业导向,而“前景产业”导向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佳选择。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惑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层次、多水平,但总体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产业结构该如何安排,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有很多专家学者主张应当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并随经济不断增长、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的比较优势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转化为资本相对丰富,进而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提升为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即“小步快走”,一步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陷入两难选择: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劳动力资源丰富既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同时又是我们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确可以缓解日趋突显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满足近期利益的实现。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解决温饱和市场稳定,而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经济全球化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否则,根本谈不上赶超。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人均GDP增长的缓慢甚至减少,难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另一方面,这类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低,不仅无法赶超发达国家,相反在别人的大幅前进和我们的“小步快走”中更加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抑制了长远目标的实现。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大家都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参与全球竞争。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趋同性——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种要素的趋同必然导致其比较优势产业的趋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结果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

最后,劳动密集型产业阻滞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长期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业,一方面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会形成固定的分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长期滞留在低水平上,强化了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也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使我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代表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其简洁深邃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伟大发明,也成为各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据此,我国的确应该大力发挥自己劳动力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既解决了国内就业问题,又使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转化为较高的企业利润,从而为企业发展开拓了空间。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不断暴露:

首先,这些理论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为背景产生的,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野”来看问题,所以大都存在着单纯追求短期的、狭隘的比较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广泛的社会利益,特别是生态环境效益的重大缺陷。斯密、李嘉图仅考虑劳动生产率差异,赫克歇尔一俄林虽然将生产要素扩充为自然资源,但也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表面上是所有国家公平地利用国际分工取得了各自的比较经济利益,但从实质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为此付出巨大而难以弥补的环境代价,而且给全球带来可怕的环境灾难,这种不利于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仅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根源之一,而且容易造成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扭曲。

其次,它们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货物销售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作用,如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而且,其范围没有涉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知识产权贸易,这样,必然不适应全球时代的国际产业分工。

最后,比较优势概念是相对的。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密集使用某个生产要素时,其边际收益最终会被由于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削弱或抵消。所以,过分密集的使用劳动力要素,会使其边际收益递减,进而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客观上容易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单一畸型和低水平徘徊。

三、中国“前景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十六大提出的产业导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我们党总结世界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它与早期发达国家机械化、粗放型、资源高投入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信息化、集约型、低消耗、环保化。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蕴涵着我国今后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和教育产业等前景产业。

(二)三大前景产业的发展前景

1.信息业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采油区;研究;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37

0 前言

油区工作是采油厂的重中之重,而建立新型信息化油区是油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油区的理念是采用层次,分散性结构,基于平台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近年来,油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大力加强了油田产业管理指标,提高现代化油区的竞争力,提升油田工人的工作能力,改善油田工人的工作条件。

1 我国油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1)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较晚,在步入新世纪以来,油区秉持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构建了现代油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在社会的推崇与政府大力的支持下,油区信息化已经普及到我国各个石油产区,现在我国的油区信息化建设,在软件硬件建设两方面同时入手,逐层理清油区信息化的领导体系,改革老旧型油区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为信息化油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1]。

(2)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加强油区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促进油区信息工作的一体化、流程化、规范化。建立出台相应有关系统,例如油水井监控系统、处理站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目前处于信息化专业领域人才较为缺乏的状态、而人才队伍建设才是一个信息化油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多样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势必能高效促进发展。

(3)高新信息设备的全面推广应用。加快普及单井前端采集设备,安装采集终端RTU,负荷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高新设备,为提高油区生产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对油区信息化的关注度。在信息技术的井喷时代,各级政府机关集思广益,摒弃老旧思想,为油田产区开通新型工作模式,一些油田所处地理位置恶劣,例如:风沙大、天气寒冷等因素,通过信息化油区的建设,应用数字化系统,实现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就可以对油井等相关装置设备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一改以往艰苦的工作环境。

2 油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经过多年的建设、油区信息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不仅制约了相关工作开展速度及成效,也影响了油田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关人士应对其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具体内容如下:

(1)资源失衡。社区资源比例失衡,各区间对于信息化油区建设投入不平均、不平衡,缺少科W有效的投入机制。

(2)缺乏法律保障。当前我国处于新型信息化时代,但普遍存在不可小觑的问题,没有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在其后做支撑,导致油区信息难以统一化,缺乏采集数据,设备接入等各方面的硬性标准,因此,在推广油区信息化时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运作单一。运作方式单一,油区信息化是涉及到众多的科学工程及技术的,目前信息化方向的技术与技术性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油区信息化是普遍呈现出的问题。虽然按照政府主持,行业引领,产区直接参与的方法来进行,但是缺少产区支持这重要一环,部分石油产区不重视信息化建设,自身没有引进其他设备接入,从而间接导致了运行设备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田产业的发展[2]。

3 油区信息化发展的建议与愿景

在油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相关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信息技术在油区的实际应用。油区是一座工业城市的缩影,更是一面镜子,一个油区的信息化水平直接映射出这座城市的发达程度,想要改变拘泥于传统建设的老旧性油区的思想,势必要重点深化改革管理模式,把油区工作者从传统的老旧框架解放出来,摒弃墨守成规老一套的思想,从而迈出新型信息化油区的新步伐,迎接信息化油区的新纪元。

(2)社区管理队伍建设的紧要性。油区管理者是油区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是产区与工人的重要纽带。随着油区体系的改革,势必长期处于一个转型期,油区职工思想分化较严重,极易引发矛盾与纠纷,而油区工作者势必会起到一个“减震带”的作用,把新型信息化油区的理念与便利带给职工,通过新型理念与优质设备的服务于油区,通过新型油区改革促进石油产区的发展[3]。

(3)建立信息化油区的实际作用。信息化管理是结合整体油区资源,经过规范有意识的引导,让职工通过基于监控系统平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改革生产环节,不断提高油区作业水平。一系列由信息化引领的良好势头用在工人与石油产区上来,生产数据源头共享,及时处理生产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人劳动的强度降低与工作环境的改善是对新型信息化油区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4)发展愿景。油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石油产区和石油工人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改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油区的报版,宣传告示栏等进行多形式多样化的宣传目的,在普及信息化油区的同时,使人们了解油区信息化给工作带来的便利条件,让油区建设化的建设者与受益者都能充分的意识到油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潜力与光明的前景,自觉得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化与信息化在全球呈现井喷模式下,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新型信息化油区凸显出其特有的重要性,信息网络系统成为油区的中枢神经。油区产业链更规范,更精准,大力提升了新型油区的管理水平,有效推进油区文明建设的一小步,将是加速普及新型信息化油区的一大步。本文对油区信息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相信,日后油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大幅度提升,其发展成效也将更加显著。此外,相关人员应深入研究信息化系统,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侯海东.油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实现途径探究[J].硅谷,2015(03)

:164+166.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6

同时,信息化大巴体验营销活动是广东电信全力开展体验营销和社会营销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此次推广活动真正达到推广及营销的双重效果。

“信息化大巴”开进13市城乡

日前,广东电信发起信息化下乡活动,一千名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前期计划以珠海、汕头、江门、肇庆、韶关、湛江、梅州、茂名等8市的30多个欠发达县区作为服务对象,协同为珠海、汕头、江门等8市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信息化服务。面对面地为群众进行电脑终端维护、上网知识辅导、网络安全知识辅导等内容的服务,教会他们怎样上网,怎样在网上寻找信息,向他们展示科技时代的信息化大潮。

广东电信通过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VBC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方式招募了一千名技术过硬、素质良好、形象健康的大学生,以信息化大巴的形式,一期走遍计划的8个地市,由于一期信息化大巴下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东电信再接再厉,二期活动从8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全面覆盖了阳江、江门、汕尾、惠州、河源、茂名等城市所辖的20余个县、镇、区,最终,活动结束后,VBC信息化大巴的足迹走过了全省13个地级市近50个县区。

据了解,此次学生参与的信息化大巴下乡活动共分成了两期,而服务覆盖人数超过100万人。

VBC大学生信息化大巴传知识

8月14日,VBC信息化大巴下乡活动巡至始兴县。上午八点整,始兴惠福商业广场由于信息化大巴及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成为了当地群众畅游信息化知识的海洋。

经过有条不紊的布置,上午8:30,活动正式开始,始兴县陈副县长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信息化大巴,仔细地听取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详细介绍,并亲自试用了宽带可视电话,宽带在线KTV等应用产品。在参观过程中,陈副县长表示,广东电信的业务实用性强,技术过硬,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希望今后能继续加强合作交流。

信息大巴旁边的软硬件知识咨询区和电信业务受理区前,引来了无数行人的驻足。在VBC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当地电信分公司客户经理们的耐心讲解,热心服务下,在开场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内就成功受理了包括5户宽带新装业务,这在日均受理量仅为1户的始兴县,可谓是一个奇迹。

始兴县只是活动的一个缩影,在信息化大巴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掀起了广东电信宽带信息化的新,展示出广东电信主流宽带运营商的企业形象。

信息化大巴值得推广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民群众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收集他们对活动的意见,在信息化大巴的推广活动中,广东电信特意在活动中增设了信息化问卷调查环节。

经过统计,所有参与活动的群众都对信息化大巴下乡活动的形式和效果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率达到了99.3%,显示该种活动模式值得推广。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群众对互联网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有的认为上网就是打游戏和聊天,有的认为电脑就是打字,有的甚至认为互联网是“洪水猛兽”,近身不得,市民们普遍对互联星空、绿色上网等业务知之甚少,可见信息化大巴下乡活动任重而道远,广东电信在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需要继续努力。

同时,在全省农村信息化体验服务点建设工程启动仪式上, VBC志愿者热情大方地向领导们介绍了全球眼业务的网络监控、数字化存储、远程图象实时调度等功能在农业和防汛方面的应用,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邹生副厅长高度肯定了全球眼在农业和防汛方面发挥的作用,并指出“用全球眼对稻田瓜草等进行生长的监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条件,不但对防止农业灾害,而且对促产、富业也有好处。”随后,VBC志愿者还向领导们演示了如何利用商务领航等平台查询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操作方法,惠州市主要领导对此感触很大,表示“要让农民尽早掌握网络这个工具,那么就可以大力促进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这才是根本出路!”。最后,领导们对大巴的设计布置、宣传推广内容和形式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把信息化体验点以大巴流动式宣传的形式来推广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广东电信的信息化大巴的道路必将走得更远,更宽。

一个“移动”的营业厅

营销一种关怀,营销一分智慧,营销一种人脉,优秀的营销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获。信息化大巴体验营销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结合了信息化推广的体验特性,采取大巴流动式宣传的形式来推广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