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水产品;交易所;福建省

水产品交易所是介于传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新型要素市场,是以会员制形式吸纳拥有大宗水产商品和资源的龙头企业及金融企业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所。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要,也是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谋划福建海洋水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福建区域经济和海洋水产品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这也对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北部湾和海南六大海洋经济区;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0亿元,达到50087亿元,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未来十年,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海洋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被称为“蓝色聚宝盆”、“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渔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海洋生物资源被视为世界上最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同时海洋渔业涉及国家的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因此拥有和掌握海洋就意味着拥有和掌握未来。

海洋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海洋水产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推动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增长,也能促进国内外海洋水产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海洋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海洋水产业有利于走向深海,拓展国际空间,获取更多资源,得到更多权益;减少对近海水产资源的破坏和环境影响,逐步淘汰落后的船舶、生产设备及生产方式;海洋水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带动海洋水产观光、科普、购物、餐饮等行业,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福建省继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正式跻身国家海洋战略的快车道。目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开始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快渔区产地市场和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以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为主要集散地的现代水产品流通网络”。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有利于发挥福建海洋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

二、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发展

水产品交易所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价格发现功能。交易所采取集中竞价的成交方式,形成市场权威价格。二是资金结算功能。统一结算制使交易所具有了银行的资金结算功能,为形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信用保障功能。交易市场独特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现代信用市场的根本要求,为培育和发展现代信用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物流配送功能。通过系统性自动配置与联合性互动,大大节省时间和空间,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过程更经济有效。

打造福建水产品交易所,发挥水产品交易所的功能,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有助于区域市场体系建设。交易市场既是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更是健全的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打造水产品交易所,建立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不仅为水产品流通提供服务,而且在管理和信息上也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使经营者能站在市场知天下,以市场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有助于增加区域资本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形成资源配置机制,不仅能有效阻止本地区的资本外流,而且有可能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本内流。设立福建水产品交易所,会吸引各地的水产品收购商和投资者在福建投资水产品交易,这会给福建的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宝贵的资本资源。

最后,有助于促进物流渠道的畅通。打造水产品交易所,要建立健全市场流通的法律法规,形成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求逐步采用国际市场上一些通用惯例,改变单一的销售形式,引进新型交易和销售方式,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水产品流通走向世界。

三、提升福建水产业发展水平

福建省是一个水产资源大省,多年来水产品总量均跻身全国前三甲。从区域位置上看,北接浙江,南连广东,是南北水产品调动的枢纽中心。目前水产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层次和产业素质较低。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使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结构调整滞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集约度不高,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优势主导品种培育不够突出,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二是水产业经营过于分散。目前水产业发展中单打独斗还是一种主要的存在形态,个体经营过于分散、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过度捕捞导致海洋天然水产资源日渐枯竭。三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沿海污染严重,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养殖生产中违规现象普遍,养殖产品药残超标,质量安全达不到标准,难以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四是水产物流渠道不畅通。大部分水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交易方式落后、信息服务功能不完善、交易规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阻碍着水产品批发市场向着行业产业化、规范标准化、信息系统化、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福建水产品交易所,可以充分利用福建水产资源,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完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提升福建水产品行业地位。

首先,通过水产品交易所,有效配置境内外海洋水产资源,大量引进境内外优质水产品,作为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补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加重视。由于陆地工业和生活污水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水产品交易所除了促进福建省内传统的水产养殖业,还积极引入境内外安全、健康、优质的水产品,成为境内外水产品展示和交易的窗口。

其次,国家大力支持远洋捕捞业的发展,而远洋捕捞因其在海上作业时间长,运输路途远,获取市场信息相对不便的特殊性,客观上有通过水产品交易所的交易来规避风险、锁定利益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水产品交易所的资源配置,引导海洋水产业向远洋、深海发展,减少对近海水产资源的破坏和环境影响。

再次,水产品交易所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交易品种、交易规则、产品标准和金融配套服务等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海洋水产业做强、做大、做精,逐步淘汰落后的船舶、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同时通过这个平台积累数据和资料,为国家修定海洋水产业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产业发展;科技情报;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城市,盘锦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重大发展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能力,使我市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并形成了以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和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四大产业集群,这不仅为盘锦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前进的动力,更为盘锦向海发展、全面转型战略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专业情报服务机构,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信息和情报服务支撑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提出以盘锦市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为我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1.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产业的发展,创新是主题,调控是关键。总理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今,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技术创新和对先进技术的学习更加重视,对企业的技术情报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专门的情报人员,信息化手段匮乏,缺乏资金投入等原因,致使大多数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快速、经济、有效率地开展技术情报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政府宏观调控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统计部门,在搞好统计优质服务方面,各级统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撰写了大量分析报告,但存在着简单的数字汇总与罗列,影响了调控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全面发挥,与形势的发展、科学决策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盘锦产业的发展和满足政府、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我们搭建了盘锦市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作为知识的探索,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该平台, 快速、有效地实现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服务, 进而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对不良产业和不良企业, 通过政策指导和市场调节手段的结合, 进行及时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2.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的设计与构成

一个有效的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应当能够有效地连接和吸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使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实现。为此,我们加强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在对信息进行提取、整序、重组、浓缩、精练、集成等处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据分析、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更加强调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更加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不断增强平台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突破传统平台资源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 通过对海量资源的整合, 将资源聚集在统一的平台上,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层:

2.1服务层

集成产业经济信息、产业发展动态、产业周报、数据分析、市场分析、权威视点、决策参考等,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服务。

2.2应用层

提供通用服务功能,如跨库检索、单库检索、资源导航、日志统计、文献传递等基本的功能。在通用功能支撑下,开发专项服务功能,包括科技经费投入产出分析、县区科技发展对比、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关联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析、地区对比分析、指标相关分析等。

2.3数据层

建立商用数据库+产业发展数据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本地数据库模式。

(1)商业数据库:万方、维普、CNKI。

(2)产业发展数据库包括:将已经购买的商用数据库(维普、CNKI、万方等)中的索引数据和原文数据以及互联网抓取的数据按照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提取形成专题数据库。

(3)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库:国家产业发展宏观经济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动态等。

(4)本地数据库:对本地科技项目、文献、成果、人才等科技条件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盘锦市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架构图

3.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的具体任务

在平台的建设中,我们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服务三个层次,设计系统服务模式,并根据资源整合的情况,在科技信息资源的采集获取、组织管理、整合挖掘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等方面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1整合、集成、优化各种科技资源

遵循优势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原则,集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动态、权威视点、经济分析、决策参考、科技发展等。通过上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能,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效的竞争情报服务。

3.2形成“总门户+服务端点”的专业服务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的的需要,依托情报数据资源,建立总门户和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专业服务端点,通过统一数据处理,以资源目录导航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平台可实现资源检索和查询。

3.3提供时效性的情报信息

以适应我市产业展为目标,提业日报、产业周报、数据分析及市场分析报告等情报信息,突出时效性、互补性,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3.4注重与企业间的交流互动

向用户提供大量且实用的静态信息,同时还和用户形成一种交互,用户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需求提交给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平台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反馈至用户。如:专业技术热点推送、重大项目信息推送、技术发展趋势等。

3.5进一步突现知识服务的功能

提供专项服务功能,其服务方式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转向情报收集、科技查新、项目评估、数据分析等知识服务。

4.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的助推作用

产业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一个城市和地区要快速实现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的决策和企业创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始终认为,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加强产业发展科技情报平台建设,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是有效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手段,也是产业链整合及政府围绕产业链整合所做工作的成功基础。

4.1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通过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建设,增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的服务供给,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研发成本。

4.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于产品和市场的把握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此建立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准确了解市场,研究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中转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促使企业产品升级,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4.3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通过集聚来提高产能。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也正是通过资源的共享效应,客观上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观上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企业的集聚能力。

4.4推动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致力于产业发展共性研究和技术支持,这种定位使得平台对产业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降低了产业间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产值增加。

4.5增强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

产业转型发展不是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它关系着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和资源利用等重大问题,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调控和引导。产业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信息资源优势和情报分析研究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政府提供情报决策支持与服务,使情报服务真正融入政府决策过程中,成为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活动链条上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依靠和支撑。

【参考文献】

[1]郑庆昌.福建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调查与研究,2008.

[2]余以胜.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研究,企业信息建设,2009.

[3]李福坤.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0.2.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3

中国游艇产业逐渐从纯出口型转向国内市场,并通过网罗国际游艇人才和技术,凭借船艇制造优势逐步跨入世界游艇产销大国行列。中国造船业在2010年成功突破了产量65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中国船艇中,同样以玻璃钢为建造材料的全封闭抛落式救生艇赢得了超过全球60%的市场份额,为中国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本文“广州发展游艇文化和游艇产业研究背景、发展障碍与突破点”,主要从世界游艇产业发展走势、中国游艇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主要沿海省市游艇产业竞争力、中国游艇产业大发展的6大障碍、激发广州游艇产业创新活力的8个突破点等五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世界游艇产业发展走势

1、世界游艇经济总量

据国际游艇设施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多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目前,北美游艇销售量居世界之首,欧洲次之,亚洲日趋兴旺。

2、世界游艇发达国家人均拥有游艇比例情况

目前美国每14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国家人均拥有游艇比例高达1/8;荷兰为1/10;内陆国家瑞士人均拥有游艇比例也达到1/69。

表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游艇人均比排序

欧美国家的游艇娱乐参与度极高,以美国为例,美国约有7000万大众参与游艇相关活动,约占全国人口的近1/4。同时,拥有注册游艇约1280万艘,非注册游艇约400万艘,总计约1680万艘。同时拥有约1300家游艇俱乐部,12375家码头设施,为游艇活动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服务。

3、世界游艇产业重心转移趋势

西方游艇产业已趋近饱和,其中北美洲、欧洲的游艇市场销售和生产规模分别占世界游艇市场整体规模的90%和80%以上,金融危机重创后,未来游艇经济重心向中国、海湾国家、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转移趋势明显。

4、中国游艇经济空间广阔

据海外研究显示,游艇产业发展可推动游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维护保养、修理、管理、餐饮、酒店、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在游艇上投资1美元,可引发6.5至10美元的乘数效应,游艇经济所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游艇生产国,全国已建成、在建和已经规划的游艇俱乐部99家,游艇驾驶培训学校18所,游艇泊位约7000个。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沿海省份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6000美元,已经初步具备快速发展游艇产业的经济基础,伴随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游艇文化的不断推广,中国游艇产业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五年内游艇保有量有望新增10000艘,年均复合增速达34.08%。

二、中国游艇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

1、游艇产业将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第41号文件《关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指导性意见》,文中不仅把旅游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首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把邮轮和游艇旅游装备业列为产业目录。建国60年来,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到了“游艇”两个字,这就是游艇界的机遇。现在中国的游艇制造业有374家企业。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东莞和广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据专家判断,中国游艇产业在未来3至5年会有爆发式的发展。5年以后应该是中国游艇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0年,中国的游艇拥有量会从现在的1500艘增加到10万艘,我们判断中国游艇产业是500亿人民币到1000亿人民币产值。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整个海洋经济,游艇经济作为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游艇经济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形式,也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游艇产业是目前最具活力和前景的一个产业。澳大利亚游艇咨询师认为,游艇行业在中国在未来也应该有很好的发展。

2、我国游艇游艇制造企业数量及分布现状

图1 中国游艇制造企业数量及分布

表2 2007年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上的主要游艇企业

3、游艇产业发展规律揭示:珠三角游艇经济定会领跑全国。

・经济基础

游艇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游艇经济开始萌芽;超过5000美元,部分具备购买游艇能力的人开始买游艇。根据《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零九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达到了9855美元,人均财富的增长为游艇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地理环境

广东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占全国19%,居首位。从气候条件上看,南方基本没有寒冬,一年四季均可出海,这是山东、江浙无法比拟的。这些对开展游艇业都是极大利好。

・消费结构

从消费结构来看,能够购买私人游艇的人士个人资产通常在1千万元以上,珠三角富豪排全国首位,再加上部分进入珠三角的港澳富豪,广东能够消费得起游艇的人群规模超过10万人,居全国之首。粤港澳一水相连,协力发展游艇经济底蕴深厚,未来定会领跑全国。

三、主要沿海省市游艇产业竞争力

《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合报告2011》认为,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五项指标排名全部位于前三位,其中游艇工业位居首位,经济条件、政府管理和自然环境排名第二,游艇服务相对较弱,排名第三(见表3)。

表3 主要沿海省市游艇产业竞争力指数及排名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结果,广东游艇工业竞争力有明显优势,得益于制造和出口优势;游艇服务广东不及上海,广东游艇俱乐部没有上海密集,展会规模不及上海;滨水景区和气候条件广东比浙江稍好,但广东的岛屿数量、分布不及浙江;经济条件广东稍逊于上海;政府管理竞争力各省市的差距不大,说明了政府对游艇产业发展的态度比较一致。

图2 主要沿海省市游艇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四、中国游艇产业大发展的障碍

障碍之1:文化缺失。

澳大利亚资深游艇专家约翰?亨森提出游艇文化的缺失将会影响中国游艇产业的发展。游艇业发展关键在于游艇文化,如果中国的游艇业要取得很好的发展的话,就需要在中国建立起相关的游艇文化。

清华大学游艇与游艇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中国游艇业为什么还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产业状况?并不是说中国并没有能力来消费,但是事实上涉及到一个文化环境建设问题。

中国的航海文化实际上在明代已经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地缘因素影响,属于典型的大陆型的文化,禁运禁海造成了中国对海洋认识形成本质上的缺失,中国人对于游艇这项根植与海洋文化中的运动并不是十分理解和感兴趣的。参观完天津的游艇基地规划后我很感慨:这样一个涉及十几平方公里以游艇为主题的大型项目,没有考虑游艇上的人互相之间如何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建筑式的,是站在地上规划。

障碍之2:产业边界。

游艇产业边界由游艇设计、游艇制造业、游艇消费服务业、游艇关联产业四大部分构成。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游艇产业边界结构

游艇设计是游艇产品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坏节,而且它含有艺术创造的内容。

游艇制造业位于游艇经济产业链之首位,是发展提升整个游艇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环节。

游艇消费服务业具有以下产业特征:第一,文化性与娱乐性并存;第二,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第三,环境依赖性;第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游艇关联产业,游艇制造形成的游艇产业链带来的综合经济效应将是巨大的。它的生产将带动新型材料、料、电子仪器、仪表、动力、推进系统等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并形成完整的“游艇制造销售俱乐部休闲旅游维护保护”产业链。游艇消费,也将带动游艇码头、游艇运输、游艇维修、游艇加注、水上娱乐、餐饮服务等一大批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对游艇产业边界完整把握、协调发展,是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障碍之3:人才瓶颈。

目前中国大多数游艇企业技术实力较弱,研发能力不足,仿造国外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人才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游艇方面的设计制造人才极其缺乏,国内没有专门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与之相关的船舶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市场火爆的钢制船建造及设计单位。

障碍之4:品牌欠缺。

我国很多游艇企业都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很少。游艇企业壮大的真正瓶颈是缺乏品牌。有自主品牌使我国很难在国际游艇产业竞争中立足。

障碍之5:国家政策。

目前,厦门、福州、三亚、海口4个城市成立了以市长为首的游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有8个城市制定了《游艇产业的总体规划》。但我国游艇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处于黎明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的游艇特别消费税,将游艇纳入奢侈品行列,是一个误解,加上车船税等,这无疑对初生游艇产业发展起到一定制约因素。

障碍之6:海区隔离。

除了国家的政策障碍,实际上还有很多阻碍发展的因素。比如我们的游艇虽然现在可以跨区航行,但是审批手续非常困难。我们的游艇驾驶证为区域性,不能全国通用,这些区域化隔离,事实上也阻碍了游艇消费。

五、激发广州游艇产业创新活力的8个突破点

1、大力发展广州游艇文化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发展广州游艇文化是重塑两千年古都名城,建设城市海洋文化文明这张非常响亮的城市名片的重大举措!2003年,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向广州市长提出“建造“南海”仿古船迎接“哥德堡Ⅲ号”来访的建议”,也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州建造了一艘三桅仿古木帆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

重温两个半世纪前,哥德堡1号劈波斩浪,跨越时空,把天各一方的两个城市---瑞典哥德堡和中国广州这两座海港城市紧紧相连。2003年7月18日,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回广州,重圆260年前的梦;这一辉煌航海文化的历史,充分呈现了广州这座城市海洋文化名城的魔力与影响力!21世纪走向海洋将成为必然,在此趋势下,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亟需提高,游艇运动作为大众型的海洋(水上)运动,对此将大有裨益。广州的“游艇文化”建设的过程将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战略规划引领游艇文化与游艇产业创新发展。

游艇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提升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的创新之路,必须从游艇工业(游艇制造、游艇产业园区、游艇出口、游艇配套供应和科研创新能力)、游艇服务(游艇俱乐部、游艇展、游艇驾驶培训、游艇行业协会)、自然条件(水域岸线、海域面积、海岛、气候特征、滨水景区)、经济条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消费人力旅游经济)、政府管理(政府产业定位、景观水系规划、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等5个方面着手。政府要以战略规划引领引领游艇文化与游艇产业创新发展。以政府积极推动为引擎,坚持区域间联动,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培育大产业。

3、加强游艇业界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

随着中国游艇市场的发展,该产业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广东游艇业界要加强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技术交流、人员互访、乃至原料研发,工艺推陈出新的交流合作。以中国游艇市场来看,中国特别是广东有可能成为继地中海区域以及北美区域以外的最大的游艇市场。

4、加强游艇制造业技术研发。

中国游艇制造业格局是两头在外:设计在外、销售在外,大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反观台湾业界,近年持续投资游艇研发提升品质,强化节能与绿能,以技术特色的加值,带领台湾游艇建立更精进的优质产业,积极建立台湾游艇优良的品牌形象。广州要加强游艇制造业技术研发,改变游艇制造方面的空白,占领游艇研发制高点。

5、加强码头岸线规划和区域管理。

目前天津市海事局成立了游艇管理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海事局成立专门的管理中心,希望广州市政府规划部门,能够加强码头岸线规划和区域管理。在海岸线上留有公共游艇码头,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建设公共游艇码头,为中小游艇提供必要的服务。

6、加速审批广州航海高专提升本科大学,创建游艇产业学院。

鉴于目前游艇方面的设计制造人才极其缺乏,而国内至令没有专门高等学校设游艇学院开游艇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作为游艇人才培养高地,而广东省到2015年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游艇娱乐和配套服务赶超国内先进省份,树立游艇产业全国领先的典范。广州要真正成为我国发展游艇经济先导区龙头,应加速审批广州航海高专提升本科大学和创建游艇产业学院作为广州发展游艇文化和游艇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

7、广州要成为我国发展游艇经济先导区龙头。

游艇是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在正常年份,其销售额已接近海运商船的销售总额。同时,游艇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游艇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游艇的生产将带动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它的消费,也将带动游艇码头、游艇修、燃料加注、水上娱乐及宾馆餐饮等一大批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到2015年,广东省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游艇娱乐和配套服务赶超国内先进省份,树立游艇产业全国领先的典范。完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游艇制造基地建设和游艇休闲港的建设,以游艇制造和游艇娱乐为中心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国南方最具规模的游艇产业集群,打造最具魅力海上游艇观光休闲基地;游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艇用设备国产化水平明显提高,自主产品研制取得突破,游艇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广东省游艇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游艇产值达到全国份额的3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广州要真正成为我国发展游艇经济先导区龙头。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连 休闲渔业 优势 政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97-02

一、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地球上大陆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把目光投向海洋,对海洋资源有了重新认识,再加上相关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逐步兴盛起来。适度开发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战略决策。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六大产业。{1}

大连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有着特有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基础较好,目前大连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和渔业的交叉产业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是把旅游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2}

二、大连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

1.大连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连三面环海,黄渤海两海岸线总长度长约1989公里,其中大陆岸线约1371公里,岛屿岸线约618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共拥有2.9万余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其中浅海海域面积2.85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520平方公里。有岛屿226个,面积409平方公里,其中500平方米以上岛屿146个。海洋生物172科、414种,鱼、虾、贝、藻等经济生物及海洋、滨岸、岛屿珍惜生物种类繁多,资源量大,特别是海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长海、三山岛、长山列岛等已被列为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3}。

2.大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连有景色秀丽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还有中国近代历史遗迹,有国家4A级景区10个,国家5A级景区1个。目前大连已成为辽宁旅游业支柱,东北三省旅游重镇。旅游配套建设完善,旅客人数逐年攀升。2011年度接待游客4377.6万人次,旅游收入650.2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3.大连有发达的交通资源。大连是海陆空交通枢纽,海港大,客运发达,空港四通八达,已开通多条国内国际航线;铁路发达,连接全国。特别是高铁建成,辐射东北三省,大大缩短了地区间距离,把长途游变成了短途游、周边游。

4.大连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文化资源。渔民有着丰富的海洋捕鱼经验,对海洋潮汐、鱼群活动习性掌握,海水养殖经验丰富。大连有着特有的海岛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养生文化,游客可以通过渔家生活体验老一代渔民的新奇、冒险与艰辛的生活,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吸引力。

三、大连发展休闲渔业的现实意义

1.实现农业向服务业转型。农业向服务业转型,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符合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要求。渔业一直以来都是大连主要的传统产业,但渔业同时也是夕阳产业。由于多种原因,渔业产量已经不能逐年大幅度攀升,在未来也不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渔业产量。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连水产品的产量增速放缓,近年来渔业资源呈现减少、下降趋势,产业需要转型,作为交叉产业的休闲渔业是一个必要的过渡。

2.大连旅游季节性和休渔期存在。大连旅游业旺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第二、三季度,大连的夏季休渔期是每年的6月1日至每年的9月1日,即第3季度,这个时间与休渔期有很大的重合。表1是2009—2012年的按季度统计的大连旅游总收入,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没有因为休渔期而降低。相反,渔民正好可以利用休渔期的闲暇时间,发展休闲渔业,这样有三大好处:首先,提高就业,增加渔民收入;其次,减少因赋闲在家引起的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第三,大大提高了出海违禁捕鱼的机会成本,在家中同样可以挣到数目可观的钱,减少违禁捕鱼的事件发生,减少政府执法成本。

3.促进大连新农村建设。通过休闲渔业的发展,有了第一桶金的保障,可以选择开展资金投入要求较大的海洋渔业深加工企业,提高海洋渔业利润率,从而达到推动村、镇经济发展的目的,使得沿海农村建设有较快的提高,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富裕村镇、形成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4.增强大连滨海旅游特色。通过休闲渔业发展,增强大连滨海旅游特色,提升大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吸引更多游客,从而达到促进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四、大连发展休闲渔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经济不够。规模经济问题是所有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那种家庭式的休闲渔业,往往没有竞争力,服务也不到位,不能给游客应有的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规模经济不够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市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垄断的存在和市场反应时滞。

3.污染问题严重。游客过多的季节和地区环境负担过重。此外,环渤海化工厂过多,排放严重超标,危及到旅游业和渔业。这个问题不解决,休闲渔业根本无法发展。

4.缺少企业家才能。休闲渔业起源于组织规模较小的渔业和旅游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培训少;同时,它又是个新兴的产业,所以缺乏类似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五、政府对休闲渔业发展的支持

1.政府要引导资金投向休闲渔业。政府首先要引导资金投向休闲渔业,市场引导有时失灵,尤其是现阶断垄断产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型垄断企业不愿放弃现有的垄断利润而去从事新兴产业,政府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要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协调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来保障休闲渔业的发展。

2.政府做好整体规划。大连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地理资源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区,这样不但可以对休闲渔业市场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也避免了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减少浪费。

政府要对旅游资源规模有充分的了解,制定日接待游客的标准,并对其进行监管,这样既保证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利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也保证了每一名旅客得到较好的服务。总之,政府要协调好规模、结构与环境问题。

3.推进股份合作式经营模式。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经营模式创新可以弥补休闲渔业发展初期的组织规模较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政府要做好休闲渔业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海洋饮食文化,分三部分:第一,游客来当地品尝由特色的海鲜美食;第二,加工可带走的海鲜礼品;第三,举行培训介绍一些简单但带有大连特色的海鲜烹饪技法,使游客回家后可以品尝到大连的美味饮食。聘请高级厨师研发新的菜式,举办厨艺大赛促进大连海鲜饮食文化的发展,这样还可以促进大连水产在内地打开销路,发展渔业加工工业。既吸引了游客,又为大连渔业销售作了免费的推广。

其次,要组织人力、物力对海洋水产品、艺术品深加工研究,通过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达到发展大连海洋经济的目的。

5.政府要做好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制度建设。首先,经营者要尽快实现服务标准化,政府要统一标识,制定标准,统一对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服务质量。主要原因是渔民文化程度相对低,服务意识差,因此要有标准约束,保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擅长休闲渔业的企业家,来保证制度的正确运行。

六、结论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都是相似的,首先是资金不足带来规模经济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后,随着市场的细分又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相关产业(包括污染治理企业)的协调及金融业的支持,使新兴产业形成体系,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规划、制度和人员的供给,只靠市场调节,速度往往很慢。休闲渔业是个新兴的交叉产业,大连发展休闲渔业有着特有优势和重大现实意义。大连市政府应在促进这个产业发展、解决这个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wiki/%E6%B5%B7%E6%B4%8B%E7%BB%8F%E6%B5%8E

2.http:///wiki/%E4%BC%91%E9%97%B2%E6%B8%94%E4%B8%9A?prd=so_1_doc

3.大连年鉴.2010年度

4.田言付,付业勤.三亚市旅游服务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5)

5.曾玉荣,周琼.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特色及其借鉴.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5卷

6.鲍建平.舟山市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5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大。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沿海国家纷纷调整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海洋经济的发展必将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财税政策作为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海洋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约束程度高,开发利用及保护的难度大、风险高。目前相关的财税政策尚不完善,且多是采用行政手段,缺乏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整的政策。具体说来,已有的政策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海洋经济相关财税政策。以税收政策为例,现行税法中涉及海洋经济方面的相关规定散现于各类税收政策中,如农产品相关增值税税收政策,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免营业税政策,海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作业等项目的规定设备、仪器等免征关税政策,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征税方案,渔业生产用地、盐场的盐滩、盐矿的矿井用地、港口的码头用地等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征耕地占用税政策,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政策以及从事远洋捕捞以及渔业养殖业的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政策。

(2)现有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范围不够全面。以海洋渔业发展为例,渔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即是疾病和自然灾害。目前,财政已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良种培育、疾病防治和防灾减灾工作,对于疾病和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关保障工作则较为有限。尽管对这些损失不可能完全通过国家财政来消化,我们仍可以通过引入巨灾保险机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对风暴潮等发生频率低、损失重大的灾害进行再保险,增强渔业生产的抗风险性,促进海洋渔业发展。鉴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待完善,建立巨灾保险机制所需的灾害损失数据亦有待整理完善,这一市场的建立必然需要借助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

(3)现有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方式不够完善,除行政手段外,还应采用多种市场调节手段。以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为例,就企业融资角度来看,需要多种政策支持手段。在产业发展初期,将会有大量的研发投入,从而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的相关扶持;在由研发成果的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则需要国家开发资金、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或个人注资,从而需要国家财政税收以及金融资本市场的相关扶持;在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环节,主要是以风险投融资方式为主,从而需要金融资本市场的扶持;在产业化中后期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化阶段,企业多以商业信贷、有价证券买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为主,此时同样需要金融资本市场的扶持。

(4)现有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效果不够显著。以深水网箱养殖的推广为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该项技术,以期提高海水养殖抗风浪能力,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国家科技部也将深水抗风浪网箱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列入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科技部新产品计划等予以重点支持,先后投入经费上千万。然而,尽管国内深水网箱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进口网箱标准,同时价格降低了数倍,但目前国内有深水网箱的生产企业仍只有10多家,深水网箱养殖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相应的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有待加强及优化。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政策效力,势必要对可行财税政策及其适用性进行研究。如林光纪(2006)[1]、郑奕等(2008)[2]、韩立民(2008)[3]研究了渔业生产及资源保护中的税费等相关制度,孙颖士(2008)[4]、徐小怡(2010)[5]、赵晓宏(2006)[6]讨论了渔业领域的财政补贴及政策性渔业保险问题,陈蓝荪(2006)[7]、苏昕(2006)[8]、闫杰等(2007)[9]讨论了渔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邝奕轩等(2011)[10]、王伟伟(2011)[11]则主要研究了渔业或海洋财政的国际经验。

尽管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少存在着以下两方面问题:(1)多为定性研究或对国外实践经验的分析,缺乏对于各种财税政策工具实施机制的分析。(2)多集中于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缺乏对于海洋经济主要产业的全面分析;同时没有区分政策的行业差异性。首先,政策工具是具有多样性及差异性的,在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时,必须要“因材施教”。其次,在不同性质的行业中,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其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发展特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的政策方式、力度等肯定是不同的,相应地政策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忽略了这些差异,而采取“一锅端”的政策,必然导致政策效力的下降。有鉴于此,本文从通过财税政策工具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及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海洋经济优化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机制,并尝试结合产业特征及政策工具作用机理给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财税政策工具的特征分析

财税政策作为主要经济政策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通过预算、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工具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其主要作用是对市场失灵的调节,如提供公共物品或其他外部性较强的产品、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形等。财税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投资的分配,对民间投资进行结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二是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调节收入不平衡问题;三是,通过国家财政来汇集资金,建立健全预算、税收、国债等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财税政策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收入,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二是支出,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直接补贴或贴息贷款等)、财政投资以及政府采购等;三是财政预算;四是国债。此外,政策性的金融支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政府专项扶持基金、信贷担保等。本文主要关注税收、补贴、财政投资以及金融支持这四种财税政策工具。

在实际作用过程中,税收、补贴、财政投资以及金融支持这四种财税政策工具在激励方式、激励对象、反应速度等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税收优惠作为目前来说应用最广的政策之一,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一是税收优惠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即,企业的投资活动完全是自主决策的;二是税收优惠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起到激励作用,覆盖面较广。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税收政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然而,就税收对经济的作用效果而言,其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存在着“强者愈强”的作用结果,因为税收优惠只有纳税企业起作用,未纳税的企业则无法享受,而未纳税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或新进入产业的企业,正是最需要优惠政策的群体。此外,税收优惠的执行成本相对较高,这些成本包括税务机关的行政成本,纳税人的申报成本及其效率损失等。相反地,财政补贴尽管是通过政府来配置资源,政府而非企业对资助范围进行选择,覆盖面较窄,但财政补贴的反应速度较快,其执行成本也较低。更重要的,政府由于其信息方面的优势,对资助项目的选择往往更科学合理,更能体现政策导向,当然,一旦政府决策失误,其后果也是更为严重的。此外,财政补贴政策有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即没有获得补贴的企业会减少该项目的投资,从而导致产业的整体投资水平下降。然而,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面临同样的困境,其往往也不能惠及中小企业或新进企业。就这一点来看,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政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p#分页标题#e#

首先,财政投资对中小企业和新进企业的优惠主要体现在公共品的投资方面。一方面,政府可投资于外部性较强的项目,如研发投入等,这一正的外部性是惠及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当然就不排除中小企业和新进企业。另一方面,财政投资于产业初始所需设施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业投资环境,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新进企业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的沉没成本,刺激企业进入。其次,就金融政策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贷担保等,降低其投资成本,而投资决策依然是由企业自主选择,风险由企业承担,这避免了政府选择资助项目的主观性。同时,正如我们前文所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是不同的,而金融支持政策可以较好的实现灵活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税收、财政补贴都属于事后激励,即主要对企业进入该产业进行生产后的行为给予优惠,而财政投资属于事前激励,即无论企业是否进入该产业,财政投资都在进行,金融支持则属于全过程激励。这就意味着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与税收、补贴政策的作用机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第2部分我们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综上所述,税收政策覆盖面较广,且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市场化特征;财政补贴支持对象为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政策作用反应快,但可能存在挤出效应;金融支持可以激励支持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且充分尊重了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起到主要的激励作用,应该是将来政策选择的重点。财政投资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公共品投资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也应予以重视。

2财税政策作用机理分析

除了政策工具特征的差异外,财税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也是不尽相同的。特别地,税收政策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在财税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财政补贴由于作用迅速而直接,且执行成本较低,也得到了广泛的采用。鉴于二者同属于事后激励机制,本文尝试统一的建立静态局部最优化模型,对这两种工具的作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政策应是政府财税政策的主要着力方向之一,且二者均具有事前激励的作用,本文也将在统一框架下对这两种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2.1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基本的税收制度设计(如税种、税率、课税范围、计税依据等)以及税式支出手段(如税收豁免、税收抵免、优惠退税等)来设置差别税费,从而改变不同产业或经济行为的比较利益,引导资金、劳动、技术等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在基本税收制度设计中,税种设置以及课税范围都是从外延的角度设置差别税负,税率及计税依据则是从内涵角度设置差别税负。就税式支出手段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特定行为给以背离基本税收制度规定的让渡来设置差别税负的,如税收豁免是通过直接减免应纳税额提供税收让渡的,而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则是通过改变课税要素而间接提供税收让渡。

2.2财政补贴政策

从财政政策工具的性质来看,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出中,财政补贴、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等投资性支出①(下文称之为财政投入)都属于供给调节型支出,政府采购则属于消费调节型支出。鉴于供给调节型支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具激励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为持久,本文着重讨论这一政策的影响机制。

2.3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政策③

对于财政投资而言,基于政策性的要求,其投资目标主要是基础产业、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等有利于改善产业投资环境的项目,因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进入,由此达到支持产业发展的目标。对于金融支持而言,其主要目的与此一致,即提高产业内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企业进入。不同之处在于支持方式,金融支持并不直接投资于项目建设,而是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支持,如贴息贷款等。二者的作用机理类似:假设产业原来的资本需求曲线和资本供给曲线分别为DD1和SS,均衡点为A,均衡投资数量为K1。在政府进行财政投入或优惠贷款之后,企业投资相同额度时其成本会降低,从而引致投资回报率升高,资本需求曲线变为DD2,均衡点为B,均衡投资量为K2,产业内总投资增加。由此可见,当政府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某产业以后,受其直接的拉动作用以及间接的外部性及政策引导作用的影响,产业内的总投资额增加;但随着投资支持幅度的增大,其对产业内总投资额的带动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即单位投资所引起的资金回报率的增加是递减的,这符合边际收益递减原则。从企业角度来讲,由于产业内各企业的融资等成本不同,要求的资金回报率也是不同的,当产业的实际资金回报率大于企业要求的资金回报率时,企业就会进入该产业,因而当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提高了产业的资金回报率时,就会吸引具有更高要求资金回报率的企业进入该产业,从而使得产业内的投资总量增加。

3海洋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3.1基于海洋产业特征的政策选择

基于政策工具特征及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结论,结合海洋产业特征,本文认为:首先,对于新兴产业(包括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及其他投资经营风险较大的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等),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目前产业内企业数目不多,需要鼓励企业进入该产业;二是考虑到这些产业未来的利润是较丰厚的,目前较少企业进入的主要原因在于初始沉没成本较高、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风险较大;三是这些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都亟待提高,而企业的研发力量往往不够。因而应综合采用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及金融支持政策,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降低企业投资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采用财政投资及金融支持,直接投入研发活动或间接支持企业投入。结合政府期望的政策效果,若政府希望均衡要素价格不变,则应考虑利润税优惠,或财政补贴。若政府希望提高均衡要素价格不变,则应考虑采用从量税优惠。同时鉴于利润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力度更显著(变动幅度大于从量税),且达到同样效果所支付的直接成本④低于财政补贴,应主要考虑采用利润税政策。对于传统产业(主要指海洋渔业等)及其他需要技术改造升级的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业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较成熟,但技术水平不高、发展结构不合理,亟待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如深水网箱养殖的推广、高端滨海旅游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但技术升级的投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鉴于此时政策的对象是特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企业),因而应主要采取财政补贴及金融支持政策。注意到,尽管财政补贴见效快,但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可考虑主要运用金融支持政策,同时在专项扶持基金的设立中,可考虑发行海洋经济建设债券,募集公众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保障性机制建设,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渔业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海洋经济巨灾保险机制、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润率较低或外部性较强,企业投入生产建设及研发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运用市场化机制促使企业自主投资,因而应主要采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投资政策,敦促大企业投入建设,同时协调使用金融支持政策以通过多种途径募集资金,保证基础性及保障性设施的建设,保障海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3.2基于海洋产业面临问题的政策选择

目前海洋产业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1)环境污染严重;(2)技术效率亟待提升,包括加快新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应用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度等。基于政策工具特征及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结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政策以解决上述问题。

3.2.1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选择

针对环境污染这一问题,鉴于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且应发挥事前激励作用,避免企业采取高污染的生产工艺等,根据我们对四种政策工具特征的分析,应该使用税收政策进行调节。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来加强环境保护始于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利用税收手段治理环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征收硫税,从征收方法上看,一般根据主要能源产品的含硫量或排放量计算征收。碳税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征,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应用经济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这方面,丹麦堪称“楷模”,推行生态税收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丹麦的环境,而且为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丹麦在欧盟国家中成为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利用征收资源税也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等目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开采税是美国对自然资源主要是石油的开采征收的一种税。开采税可以通过影响资源开采的速度和数量来影响环境,它会抑制处于边际上的资源的开采和经营活动,促使减少资源的开采。荷兰的土壤保护税是由省级部门对抽取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土壤保护中直接获益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保护土壤提供资金。瑞典的一般能源税是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征收的一种税。综上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应尝试开展污染税征收,同时对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等资源的开采征收资源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低污染水平。

3.2.2提升技术效率的政策选择

在技术效率方面,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研发动力不足。这主要是指我国现有技术落后,亟待进行技术研发,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风电并网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深海资源开发等所需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其利润是客观的。目前较少企业进行研发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投资成本高、风险较大,多数企业无力单独承担;二是研发的正外部性较强,信息溢出会使得企业研发成功后极易被模仿,从而利润降低,无法弥补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应综合采用税收、补贴以及金融支持三种政策。首先,鉴于财政补贴政策执行成本低、反应快、效果最为直接,财政直接投入一直是公共财政促进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手段,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各项科技计划、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对企业的直接补贴等对研发活动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的政策支撑作用。因而应首先积极对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的研发活动所采用的仪器设备等进行补贴,降低企业研发的投资成本。

在企业研发成功之后,则可对研发产品进行政府采购、销售补贴等,以避免出现企业将资金投入研发后无力生产的局面,促进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满足社会消费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投入资金在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难题,要有效解决总量与结构、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率问题。而在政府采购方面则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要完善其组织和规划,如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优化自主创新产品评标方法,编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等,并加强部门协同全方位落实。其次,税收政策方式对研发促进作用的扭曲效应较直接财政支出小,因而可同时辅以税收优惠政策,以惠及所有企业的研发活动。税收政策在遵循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研发活动的进程,但税收政策作用是有限的,应以最小的税收优惠成本取得最大的促进研发的效果。针对我国研发活动中所面临的突出困难,未来研发活动税收政策要在税收激励的原则、方向和方式上进行重大变革,实现我国税收激励政策设计总体考虑和各项政策的有效配合,如明确税收激励政策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定位,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税收激励的方式要突出税收中性,实现优惠税种以流转税优惠为主,对所得税的优惠实现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并重。

最后,金融支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府可为企业的研发行为提供信贷担保,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具有广泛使用性和正外部性的研发活动,已有的成功案例包括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的研发等;另一方面政府可发行相关的债券或衍生品,募集公众资金投入研发活动,同时将研发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由此可解决企业无力单独承担大规模研发活动的问题。最后,由于研发的外部性较强,对于企业的研发成果,政府除税收减免或补贴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研发企业的利润,从而激励企业进行研发。二是技术升级困难。这主要是指我国已经具备某些先进技术,但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所需初始投资大、经营风险高,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如我国目前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虽然已较成熟,但仍未得到广泛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升级的初始投资一般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洋灾害频发,技术升级也并不能保证完全不受灾害影响,这就使得技术升级带来的利润不一定能弥补成本,即一旦灾害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加上技术升级投入的成本将远超技术升级前的损失。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对技术升级活动进行补贴,如对购买新设备进行补贴,降低企业技术升级的投资成本;其次可财政投入海洋经济危机管理机制及巨灾保险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提高灾害预报技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当灾害发生后,根据所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对企业或渔民损失进行补贴以及保险理赔。三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群发展不成熟。当前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以浙江省为例,全省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五百多个,诸如海洋渔业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和集群化建设项目47项,总投资123.81亿元,计划投资47.6亿元(王宁,2008)[12]。黄瑞芬、苗国伟(2010)[13]利用区位熵法⑤对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海洋产业聚集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存在明显的聚集性。但也说明了较多的资源聚集在低层次的初级生产上,海洋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一问题,财税政策应着重改善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鼓励创新。创新这一问题我们在上文中已进行了讨论,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相关财税政策一方面可投入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如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基金,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持和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可投入建设信息平台,提供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和数据:有关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数据,以及有关对集群参与者的建议与咨询报告等等。#p#分页标题#e#

4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财税政策作用机制模型,对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投资以及金融支持四种财税政策工具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

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6

调研:《财富品质》中国奢侈品报告

中国游艇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当人均GDP 达到5000 至6000 美元时,游艇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 已经达到或超过8000 美元,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游艇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出现。

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一是得力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很多靠山靠水的豪宅项目将游艇作为一个重要卖点;二是富豪消费面临升级状态,由豪车到豪华游艇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出口;三是由于国外游艇市场的逐步饱和,国际游艇品牌开始疯狂进入中国,也促进了游艇市场的发展。当然,中国的游艇市场历经多年的积淀,为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做好了积极准备,中国游艇市场将在未来10年迎来真正的量上的快速增长。

本次首发的《中国游艇报告》,是中国第一份以关注中国富豪消费者为核心的专业报告,也是第一份专业的第三方媒体所做的专业报告,报告综合表述了中国游艇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未来的巨大潜力,特别是“中国游艇城市发展指数”,对中国游艇产业的城市发展具有巨大参考意义。

《中国游艇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目前游艇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整体市场规模仍然整体偏小,2012年中国游艇市场总容量约为人民币17.5亿,其中豪华游艇产业约为人民币7.8亿,意大利和英国作为重要的中国游艇进口国,主导着中国豪华游艇进口市场。

《中国游艇报告》通过对中国341位中国富豪的调研发现,中国富豪对游艇品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中国游艇市场还处于无品牌时代,即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中国富豪心目中形成强势品牌地位。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目前仍然以商务需要为主,但是将来会有所改变。人民币2000万成为了中国富豪判定豪华游艇的心理分界点,有实力的中国富豪偏爱大尺码的豪华游艇。

《中国游艇报告》从专业视角对中国游艇产业的趋势做出了判断,预计相关的游艇服务业增长潜力空间无限,而最大的投资价值则来源于码头,报告的这点判断无疑更加增强中国房地产业对游艇的投资热情。

1.游艇需求不断扩大,未来增长趋势明显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统计,2012年中国游艇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17.5亿,其中,豪华游艇市场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7.8亿,占整个游艇产业的44.6%,这一比例将在未来继续增长,豪华游艇将是未来游艇市场的主旋律。在经过了2012年一年的市场低迷后,预计2013年中国豪华游艇市场将有20%左右的微弱增长,但是仍可达到近10亿元的市场规模,2014年开始将保持不低于40%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并在未来的五年内达到40亿人民币以上的市场规模。

2.豪华游艇需求旺盛,主导整个游艇市场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尽管中国游艇进口量同比下降47%,进口额却同比上涨47%,进口游艇单价推向历史新高,达到每艘7.53万美元。这说明,豪华游艇在华需求旺盛,游艇消费者属价格刚性群体,宏观经济对其整体的游艇消费影响较小。

图说:数据来源:财富品质研究院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所得,统计口径主要包括:娱乐或运动用充气快艇等船,充气划艇

3.意大利稳居豪华游艇市场大盘,英国领跑中国顶级游艇市场

从进口国别来看,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是对华豪华游艇的主要出口国,其中意大利稳居大盘,进口量和进口额连续三年持续上升;英国紧随其后,并在2012年开始发力,游艇进口单价最高,达到117万美元/艘。作为游艇制造和游艇消费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游艇,比如帆船、钓鱼船等,在豪华游艇方面优势不明显,进口单价也明显弱于意大利、英国和法国。

中国游艇进口额国别分布(2010-2012年)

二、中国游艇产业城市发展指数

游艇市场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目前,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纷纷制定游艇产业的相关规划,大量水域将有望放开,配套设施也将逐步跟上,产业环境条件正逐步优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游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游艇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良好互动关系,更使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发展游艇产业。

同时,全国各地的游艇俱乐部及每年开展的游艇展览会为游艇爱好者搭建了良好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游艇产业的发展。然而,尽管中国游艇产业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基数小,市场处于低饱和度状态,作为高端服务业标志之一的中国城市游艇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城市游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财富品质研究院经过专业调研和研究了中国游艇城市发展指数,该指数不仅代表该城市目前游艇产业发展现状,也一定程度表明了该城市发展游艇产业的现有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城市排名指数

1.

上海: 中国最大的游艇城市

上海是中国游艇市场最为发达的城市,俱乐部数量位居大陆翘首,各大国际顶级游艇品牌纷纷优先选择在此设立代表处,如意大利的AZIMUT(阿兹慕)、FERRETTI(法拉帝)及英国的SUNSEEKER(圣汐)等。上海码头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多的游艇泊位数量。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游艇展,盛况空前,目前拥有国内游艇展会最大成交量。上海发展游艇产业优势明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的游艇城市。

2.

三亚:中国游艇产业发展最迅速的游艇旅游产业基地

三亚未来发展游艇业的潜力巨大,不仅是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和气候条件,还在于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在三亚举办多届的“海天盛筵”,吸引全球大部分国际知名品牌参展,其中包括世界排名前五的游艇集团在内的20多个游艇品牌,极大带动了三亚游艇业的发展。三亚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游艇产业发展最迅速的游艇旅游产业基地。

3.

青岛: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的重镇

青岛凭借区位优势与海洋资源优势成为游艇产业发展的重镇,同时作为山东半岛的经济龙头城市,未来奢侈品的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十一五”期间,青岛投入海上高端旅游项目的资金将超过300 亿元,其中拟建游艇俱乐部专用码头近30 个,游艇泊位将超过5000 个,发展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游艇企业已有50 多家,2009 年游艇产值3 亿元,其中90%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游艇产业基地。

4.

大连:中国游艇俱乐部产业发展的最佳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北方的天然良港,虽然因为气候原因有所限制,但作为东北富豪最集中的城市,一直是东北最前沿的消费城市,很多奢侈品牌都在大连都获得了优异的业绩。与其他城市一样,基于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对游艇业大力推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游艇业的发展。由于东北富豪特有的消费特点,大连在中国顶级豪华游艇的消费能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大连将是中国游艇俱乐部产业发展的最佳城市之一。

5.

厦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游艇品牌的主要发祥地和聚集地

厦门拥有一批产量大、品牌响、外向度高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瀚盛、唐荣、欣翔、红龙、飞鹏等,其2007 年产值约3.5 亿元,同比增长60%。同年,厦门市游艇出口2423万美元,同比增长78%,约占全国18%的份额。随着翔安殴厝、五缘湾、香山、东坑湾等游艇经济区的相继建成,厦门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游艇制造商、经销商和会所进驻,厦门游艇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加速期,也将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游艇品牌的主要发祥地和聚集地。

【数据来源】

财富品质研究院综合各城市游艇消费数量、游艇俱乐部、游艇展会、当地经济发展总量、消费总量、财富人群等主要指标建模计算所得,所有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

三、中国富豪豪华游艇消费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市场令全球奢侈品牌,包括游艇品牌为之亢奋。然而,国际游艇品牌对中国富豪消费者仍然处于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状态,并不了解中国富豪,那么在中国豪华游艇领域,中国富豪表现出了怎样的消费特征呢?为此,财富品质研究院发起了《中国游艇报告》富豪消费者专项调研,共调研了341位身价超过千万的中国富豪,他们的观点可以一定程度折射中国豪华游艇市场的独特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市场令全球奢侈品牌,包括游艇品牌为之亢奋。然而,国际游艇品牌对中国富豪消费者仍然处于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状态,并不了解中国富豪,那么在中国豪华游艇领域,中国富豪表现出了怎样的消费特征呢?为此,财富品质研究院发起了《中国游艇报告》富豪消费者专项调研,共调研了341位身价超过千万的中国富豪,他们的观点可以一定程度折射中国豪华游艇市场的独特之处。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结果,有38%的中国富豪表示没有接触过豪华游艇,只是在一些展会上看过或通过媒体了解过信息,大部分中国富豪乘坐过1-4次豪华游艇(61%),乘坐过5次及以上豪华游艇或已经拥有豪华游艇的富豪占1%。

1.豪华游艇在中国富豪群体中仍具有一定神秘感

豪华游艇作为中国富豪消费升级的主要消费品和投资品之一,虽然大部分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特别是顶级游艇拥有梦想,但是真正接触到豪华游艇的中国富豪并不多,特别是缺少水域且游艇产业不发达城市的一些富豪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豪华游艇。

中国富豪更倾向于价格高和尺码大的豪华游艇

大部分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价格的期望值比较高,63%中国富豪认为价格超过2000万的游艇才能称得上是豪华游艇,22%的中国富豪认为超过5000万的游艇可以称得上豪华游艇,15%的中国富豪认为超过1亿的游艇方可称得上豪华游艇。可见,在中国富豪心目中,更倾向于价格高和尺码大的豪华游艇。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说明游艇已经成为中国富豪消费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

3. 63%的中国富豪未来有意愿考虑购买豪华游艇的需求强烈

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的消费潜力巨大,当问及是否已经购买豪华游艇或者未来是否会考虑购买豪华游艇时,63%的中国富豪表示如果条件合适未来会考虑购买豪华游艇,而这些被调研的富豪中有些甚至居住在根本没有游艇码头的内陆城市,可见豪华游艇已经成为中国富豪时尚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另有28%的中国富豪表示不会购买豪华游艇,9%的中国富豪表示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购买豪华游艇。在不买和不确定会不会买豪华游艇的消费者中,担心没有码头或码头成本太高成为影响中国富豪是否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中国富豪考虑先有码头再考虑买豪华游艇。

4. 中国富豪最青睐200-5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

当问及如果购买游艇将选择什么价位的游艇的时候,64%的中国富豪最青睐价格在200万-500万人民币之间的豪华游艇,有19%表示将购买500-20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有4%表示其更愿意购买2000万人民币以上的豪华游艇;只有约1%选择购买1亿以上的豪华游艇,表示购买200万人民币以下游艇的中国富豪占12%。

5. 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从商用转向生活方式

中国富豪的商务与生活永远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在购买豪华游艇的目的上更体现出这一点。目前大部分已经交付的豪华游艇,特别是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其主要购买目的仍是商务接待。豪华游艇不仅可以展示游艇拥有者的实力和品位,更是一个有效的商务活动场所,在游艇上进行私人派对、观赏海景等会使得原本严肃的商业行为变得优雅及充满乐趣。但是未来这一格局将被改变,豪华游艇将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走进中国富豪的生活。在被调研的中国富豪中,51%表示会因为自用需要购买豪华游艇,这部分富豪明确表示,豪华游艇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方式。36%的富豪表示会出于商务目的购买豪华游艇,但是只有2%表示可能会出于投资因素购买豪华游艇,而这部分中国富豪大部分经营着与游艇相关的地产或会所等商业形态。可见,游艇与汽车一样,属于消费品,几乎不具备任何投资价值,也基本不会升值。另有11%的中国富豪没有明确表示为何购买豪华游艇,“如果其他人有了自己也想拥有”,从众消费心理是中国富豪消费的重要特征。

6. 品牌依然是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参考因素

中国富豪由于对游艇产业相对不熟悉,以及中国富豪对品牌的痴迷,所以,当问及什么会影响其购买游艇的决策时,与选择很多奢侈品牌一样,品牌依然是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参考因素。

财富品质研究院消费者调研显示,45%的中国富豪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游艇品牌。同时,中国富豪特别关注游艇供应商提供的相应的配套服务,他们一般希望游艇供应商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购买与使用中的麻烦。把服务作为影响游艇购买第一因素的占中国富豪潜在游艇购买者的31%,可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游艇俱乐部维护保养设施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很多消费者购买了游艇之后享受不到乐趣反而增添了无尽的烦恼,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其他富豪的购买欲望。此外,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定制是中国富豪选择哪个游艇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总体的17%,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时提出大量定制化需求的原因之一。只有7%的中国富豪会因为价格等其他原因决定购买哪个游艇品牌。

7.中国富豪普遍对游艇品牌缺乏认知

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发现,中国富豪普遍对游艇品牌缺乏认知,能说出10个品牌以上的消费者几乎聊聊无几,只有不到1%,能够说出5个品牌以上的消费者占总被调研中国富豪的5%,能够说住1-5个品牌的中国富豪占57%,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初步接触游艇信息阶段,而有37%的中国富豪说不出或说不清楚任何游艇品牌,这些富豪主要集中在游艇产业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国际游艇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之路任重而道远。当然,这也说明一个巨大市场机会,即谁抢先重视品牌推广,谁就有可能成为多数中国富豪知道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但是目前没有一家游艇品牌能够成为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认知度的知名品牌。

8. 中国富豪豪华游艇消费定制化趋势明显

中国游艇市场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游艇消费者也在不断成长,虽然品牌仍然是购买游艇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定制自己的产品已经成为大部分游艇消费者的需求之一。当购买游艇时,大部分消费者都会有一定的定制需求,甚至有些消费者喜欢以个人名字或公司名字命名游艇,让游艇更具个性化色彩。目前,中国富豪购买的豪华游艇中,90%以上涉及定制元素,特别是顶级豪华游艇几乎全部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