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讲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学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学讲座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金融贸易、政治等多个领域间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使世界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在这种形势下也受到了冲击。因此为了给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提供一个良好、有利的大环境,有关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通过对我国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采取促进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的措施。本文以全球化环境作为背景,主要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发展作出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措施研究;汉语言文学;影响力;教育力度

汉语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显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历史风采。新时期下,在全球化的大好环境中,各国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使得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有关人员认识到,只有积极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潮流,才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汉语言文学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由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在新时期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1]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从而使得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涌入中国,逐渐走进中国市场中,这对中国的文化市场来说,是一次冲击。所以机遇和挑战对我国的文化市场来说是并存的,为了积极应对挑战,有关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正确地看待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好全球化的大好环境,积极应对挑战。

二、全球化环境中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有效提高我国在全球化市场中的影响力,有关人员应该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2],使我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影响力

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从而为我国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文化传播速度最快的国家,不仅和自身的文化有关,还与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3],国家不断在各个行业进行创新,尤其是近年来,综合实力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使得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由此看来,综合实力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2.强化汉语言推广工作,加大管理力度

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这些国家都相当重视自身语言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来扩大推广范围,有效拓展了自身语言在国际的影响力。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强化汉语言推广工作,并加强对汉语言的保护,例如采用建立改革制度的方式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使人们更多地感受汉语言魅力,爱上汉语,切实做好汉语言文学保护工作。

3.加大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力度

中国的诗词歌赋、文言文等都是历史记录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精华所在。某些人员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充分,从而感觉汉语言很难读懂,即使了解了汉语言的意思,也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意义。[4]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极端的,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得到健康发展,就需要将教育领域作为出发点,同时采用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培训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人们对古典文学知识的关注和重视,汲取更多的汉语言知识,有效保证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传承,采取这种方法逐渐改变人们对中国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学教育相关经验,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不仅实现了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也促使我国古典文学能够健康发展。某教育学者指出,古典文学在我国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提升审美品位、熏陶人品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学,同时还是一种具有一定思想的文化。因此有关教育部门积极设立汉语言专业,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人格、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通过采用汉语言专业化的教学模式,积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全球化的大好环境中,有效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推广、教育等活动的关注度,积极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我国的古典文化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我国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在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董雪.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旬刊,2012(3):226.

[3]孙乐乐.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28.

[3]常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6(22):23.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思维方式;包豪斯;市场的需要;教育资源;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等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转变思维方式

教育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思维方式的改革。不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其思维都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的眼光去选择知识。教育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对于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总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教育对于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

1.包豪斯的经验

20世纪以来,包豪斯几乎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实际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积极指导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简而言之,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2 .市场的需要

任何改革,当然也包括教育改革在内,都是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体制的改造,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改造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首先就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这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体制。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据调查,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共同基础课除外)几乎十年没有变动。令人可畏的是将落后时代的观点向今天的学生传授。某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向考察的日本设计教育专家提出“设计时是先考虑功能还是考虑形式。”回答是“哪个都不是。首先要考虑能卖出去的设计。”在以营销为目的进行设计的今天,同十年前供小于求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功能决定形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多数产品由于电子技术的导入,产品的功能是通过电子元件得到了解决。造型设计是如何体现功能的呢?美国大学教授的教学内容每年都不一样。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人间工学的教授们提出:“设计师不仅考虑设计的硬件问题,更应该考虑设计的软件问题”。日本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常提到的一句英文是“communication”意为“通信、传达、交换、交流、传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科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国际之间的交流等对于信息社会的今天是极有含义的概念。

二、整合教育资源

1.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在申奥会徽的竟标中,一举夺魁。

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呢?这里提出三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种方法,可以在每学期,规定出若干的专题讲座,系统地、概论式地对易学文化、老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进行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要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

第二种方法,可以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就某一课题,或者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学术讨论。

第三种方法,可以由任课教师,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一种新知识后,有机会反刍消化,并且有机会通过讨论,产生一些新奇的艺术或设计灵感。

2.现代科技成果应该反映和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的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人们的生活,等等这些,逼得我们应顾不暇。站在时代前沿的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去传授手工艺时代的技法。至于那些已经变成历史知识科技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艺术史,或者设计史里面去讲,也可以作为常识性知识讲授,但不必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三、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

第一,承认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包括建筑、工业等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第二,在共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深化的专业。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不必事先划定更细的专业界限。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

第三,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功底,我们应该在现代设计教育上有所充分的体现,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

第四,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应该提高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这就是说,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的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的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加大投入,三要全面推广。

第五,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譬如建筑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集艺术与科学一体的优秀作品来。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及时的掌握它的变化,熟练运用它的优越性能。

第六,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现在我们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把实践,或者叫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的不认真,学的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中国内地学校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实践课程,今后可以走与企业和社会联合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叫它成为产品,进而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2 王受之.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伍江. 《现代设计的源泉-访问包豪斯随想》. 《设计新潮》2001.1

4 朱铭、荆雷. 《设计史》第120-123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5 沈祝华. 《设计策划》第56-58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3

娱乐圈里有一个叫宋祖德的,谁的账也不买,被他骂的艺人不计其数,他的嘴里基本没有好人,但是这位“大嘴”却曾经说演艺圈里只有一位演员是“真正的贵族”,那就是国内的一线男演员陈道明。虽然宋大嘴作为民间“评论家”其评论水准和态度让人不敢恭维,但是能得到这位“恶人”的表扬也实属罕见。陈道明在圈里素有“方寸间”演员的美誉,他的演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需夸张的肢体语言或走动,只要在小小的方寸之地,单凭一个眼神或神情,就可以把角色表现到淋漓尽致。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黑帮反派,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市井百姓,他在戏中不露痕迹的演技的确是内地男演员的楷模。

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陈道明永远是脸上挂着神秘和高傲的神情,冷静、理智、儒雅、人文,“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一流的演技和脱俗的气质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陈道明出身中医世家,学识渊博的父亲一向视娱乐圈为“文化死角”,据说陈道明在空闲时间基本是在读书、练书法,或用毛笔抄唐诗,他家的二楼没有任何电视接收系统,平时也不怎么看电视,最大的家具就是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深居简出的生活十分清净。有一次乘飞机时,他和一个著名的文学教授座位相邻,两人谈起话来,从《诗经》谈到《西厢记》,从屈原谈到李白,越谈越投机,那位教授临别时对陈道明说,过去我一直对演员有偏见,感觉你们都是绣花枕头,今天和你的聊天改变了我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你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可以给博士研究生开讲座了。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说:陈道明是演员里读书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也真看得进去。陈道明每天练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其他技能也样样精通,再加上人长得眉清目秀,现在也是“风韵犹存”。从有明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明星了,所以就有些清高,老端着,得理不饶人。嘈杂的娱乐圈里,几乎连一张书桌都摆不下了,像陈大腕这种有定力的人也算得上是“稀世珍品”了。

陈道明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在圈内颇有口碑,低调的个性似乎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他几乎从不参加各种颁奖典礼,也极少去娱乐场所参加聚会,我们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嘉宾席中从未见到过他。在《无间道》的记者见面会上,当时有人问胡军如果在香港遇到狗仔队该怎么办,坐在一旁的陈大腕帮腔说:“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咱就不是那块肉,所以狗仔队没闻到。”一语即出,惹得全场大笑。他认为“演员有一定广告人的身份,如果戏烂还去宣传,便成了反广告”。《英雄》他没怎么参加宣传活动,《无间道Ⅲ》拍摄期间,没戏时他就静静在酒店看书,用他自己的话说,低调不等于无调,低调不会影响自己在演艺圈的发展,别人不会因为你很会宣传而找你演戏,人家是因为你能演而找你。他说娱乐圈高处不胜寒,拍完戏可以回家休息,不要去惹事,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别人的表扬和批评,而自我性格保护越完整,心态才能越健康。

有这样一类角色是陈道明特别擅长扮演的:他们外表冷静理智,内心却充满纠葛。电视剧《黑洞》里的聂明宇就具备这些特征,陈道明对于这个犯罪分子的诠释可以说是对于反派角色的革新,一改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犯罪头目脸谱化的特征,把这个黑帮老大塑造成了很少见的“忧郁”形象。据说这是陈大腕出演的第一个反派角色,他相当投入,参与了大量前期创作,甚至自己撰写台词。陈道明的敬业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在拍摄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袁咏仪大爆她对陈道明有恐惧症:“我一看到陈老师,就全身发抖,对手戏还没演,就忘词。” 而陈大腕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及格水平,表演永远是遗憾的,它没有绝对值,只要大多数人说还行,那就完成任务了。他更坦诚地表示,自己外语不好,不会轻易涉足西片。

不过最近两次看到陈大腕,一次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的春节晚会上,在那个著名的抗击雪灾冻害的集体诗歌朗诵节目中,他夹杂在队伍中,和诸多知名演员一起朗诵。当时稍感意外,一向不入主流的陈先生怎么在大年三十也没回家?没过多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大腕应邀做客新华网设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会”直播间接受了专访,他表示本次会议他将提出有关教育捐款管理的提案。这下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了,心里多少有点儿不舒服,倒不是说演员关心民生问题有什么不对,只是这年头已经不缺这些角色了,陈先生还是适当和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继续好好演戏,好好读书吧,因为世间只有一个陈道明。■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4

原名梁秉钧,1949年生,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创作有诗集《雷声与蝉鸣》、《博物馆》等十一卷。小说集有《养龙人师门》、《剪纸》、《岛和大陆》、《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布拉格的明信片》、《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布拉格的明信片》及《后殖民食物与爱情》曾获第一届及第十一届中文文学双年奖。诗集《半途》获第四届中文文学双年奖。在内地出版的近作有《在柏林走路》、《也斯看香港》、《人间滋味》、《书与城市》、《香港文化拾论》等。

2013年1月5日,香港著名作家、学者也斯逝世,享年65岁。

写文章时,他是也斯。写诗时,他是梁秉钧。这是一位文学全才,既是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也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法国大作家弗朗西斯·密西奥称:“也斯是一位探寻昔日传奇的作家和诗人。”香港著名作家叶辉说:“也斯写评论文字,常以散文的笔触、从感性的角度,对问题层层抽丝剥茧,用真实的感觉做出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语气的真挚和亲切,不硬套理论,不搬弄令人打瞌睡的术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也斯也正经八百地写过厚重的‘学院式’的批评论文,但我还是更爱读他那些随感式的富于诗的韵味的诗评。”梁秉钧的诗歌创作也为文化界公认,常常作为香港诗歌的代表人物与世界级诗人对话。

几年前,也斯患上癌症,他积极接受西医和中医的治疗,同时写作不断。香港著名小说家董启章深受也斯的影响,他的记忆中也斯为人乐观,提携后辈不遗余力:“除了香港,他也常常到外国去,交了很多朋友。听说他得了肺癌,大家都很担心。大家也很奇怪:他不抽烟,但为什么会有肺癌?”

2012年,也斯依然从容参加各类文学活动,是香港书展的“年度作家”。

为中国诗人重新定位

也斯本名梁秉钧,小学时读遍家中由内地带到香港的五四作品。朱自清编的《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是他的新诗启蒙,他还喜欢朱自清、闻一多、周作人、李金发、徐志摩的作品。当时香港的旧书店老板曾用速印机翻印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诗集,为文艺青年青睐。梁秉钧就买过卞之琳、穆旦、李广田、王辛笛的诗集。他的舅舅到台湾读书后,又带回一些台湾的诗集,使他开始关注纪弦、痖弦。

就读浸会大学英文系时,梁秉钧开始研究现代诗。他回忆:“当时我很想理解外国的文学思潮。1960年代是一个压抑又躁动的年代,法国、美国有学生运动,中国内地有‘’。香港正迈向现代化,东西文化互相冲击。我在这都市成长,遇到的新事物想寻找对应的写法。但是‘五四文学’很少写到这种城市,所以我向法国、东欧、拉丁美洲的文学寻找参照。”

浸会大学毕业后,梁秉钧辗转任职多间报馆,熟悉香港草根阶层的生活,认识了许多传媒界、艺术界的朋友。他前后写了八年专栏,内容涉及书评、影评、艺术评论。1972年,梁秉钧和朋友合办《四季》杂志,第一期尝试做了加西尔·马尔克斯专辑。他找来一些朋友,通过英文、法文将《百年孤独》的第一章及马尔克斯的四五篇短篇翻译出来。第二期则做了博尔赫斯专辑。直到1982年,加西尔·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大陆、台湾才开始翻译其作品。梁秉钧说:“我们在香港比较早接触这些东西,也很想借鉴这种有热情也有艺术性、社会关怀的文学。”1978年,梁秉钧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养龙人师门》,尝试用魔幻写实手法写香港的都市面貌。

1978年,梁秉钧赴美攻读研究院,1984年获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梁秉钧发现比较文学涉及面很广,跟哲学、历史、艺术、电影等都有关系,而这些正跟他以前的工作紧密相关。写博士论文时,梁秉钧关心现代主义的问题。他本来想做的题目是研究美国诗人,例如庞德、盖瑞·施耐德受中国古典诗的影响,后来他发现美国学界研究诗歌的材料很多,反而是研究中国诗歌的材料很少。他认为中国新诗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一方面是战乱与政治的变幻,使文学家受到很多困扰,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文学跟英美奥登、庞德的现代主义完全不同,梁秉钧于是尝试用理论去讨论,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诗人重新定位。他认为:“闻一多对神话、《楚辞》、《诗经》很有见地,没有抛弃传统。周作人、鲁迅旧文学的功力深厚;到后一代的林庚,他的诗有不少旧诗词的痕迹。沈尹默、吴兴华的古典文学修养很深。当时好像有一种非此即彼的观念,不是西化就是传统的,其实他们是做了调和的。所以,1940年代的新诗可能是最成熟的,没有表面化地跟传统对立,也没有表面化地抄袭和借鉴西方的东西,比较成熟地消化了两方面的东西。冯至、穆旦、郑敏、辛笛这些人的诗是比较成熟的,能看到1940年代的时代背景,但另一方面也注重诗的艺术性。”

梁秉钧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州大学、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的藏书中找到了很多材料,重新发现了一些诗人诗集,终写成论文《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的现代性:1937-1949》。同一阶段,他还完成了诗集《游诗》,这本诗集除了受当代美国后现代诗风的冲击外,也向40年代的诗人吴兴华与辛笛等致意。

写完论文回港任教后,梁秉钧仍然保持收集新诗材料的习惯。1987年到上海交流期间,他访问了孙大雨、罗洛、施蛰存、辛笛,同时继续寻找另外一些诗人的下落,如广州的梁宗岱、欧外鸥、李育中。他说:“我一直对香港和广州的关系很有兴趣。当年的诗人李育中、欧外鸥、林英强、侯汝华、刘火子,都跟香港有来往、他们办杂志,发表作品,或在港生活。以前有‘省港澳’之说,粤剧的戏班很自然在省港澳演出,当时没有海关,大家交流顺畅。”

研究南来文人的历史

也斯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后为香港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他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课题,都跟社会现实有关。他说:“我在学院里面是没那么象牙塔的一个人。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的背景,我在报馆工作过,做过记者,我也试过通宵当新闻翻译,明白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不会只是在学院里高调地讲理论。”

近年,也斯尝试整理1949年之后南来一代文化人的历史:“当时很多文化人来香港之后,丰富了香港的文化,为香港带来一些正面的能量。”对于这些南来文化人,也斯如数家珍:“宋淇带着清华才子的才情,来到香港,在学院内外筹措;刘以鬯从上海来,有点继承了穆时英、施蛰存那种都市的、现代的风格,来到香港写作,在商业社会进退周旋;曹聚仁的杂文、古典文学、文史修养很好,他也做记者,有时候他写的东西,左右都不讨好,始终有点不得志;从上海来的叶灵凤,多写书话以及香港掌故;还有徐,从过去浪漫的《风萧萧》转到写小人物的《江湖行》以至后来较哲理性的小说;上海来的还有易文,他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位小说家,后来在邵氏、电懋等,拍了很多电影,也写了很多小说;还有费穆,来到香港成立龙马电影公司。”

从广州到香港的文化人也是也斯关注的对象:“力匡1950年代过来写诗和小说,是挺受重视的一个作者,也做编辑。他来香港后,写了一些怀乡的东西。他的小说也写得很好。后来他去了新加坡。写小说的还有齐桓、黄思骋等人。戏剧电影方面有李晨风、卢敦。”

也斯提出了“后殖民”的观念:“后殖民就是殖民时期结束之后的年代,这是时间上的划分。但是‘后殖民’还有一种意思,就是破解或反省的意思。其实殖民时期过了,大家是不是真的对殖民地带来的问题有一些反省和破解呢?这是第二层意思。这两层意思未必是同步的。殖民时期结束了,未必是我们所有人就立即能够去破解殖民带来的迷思、生活的形式、思想的方法。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是一个殖民之后的时期,但这个时期也不是很容易去面对、整理、思考的。在人的各种生活里面,殖民的影响可能还是存在的,未必能够有一种反省或者破解。我就是想写这种矛盾。”

也斯一生深爱香港的生活与文化。对“香港是文化沙漠”一说,他曾笑道:“在殖民时期,政府对文化方面特别不鼓励。投钱进去的行业是演艺,因为演艺可以是一种娱乐,娱乐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政治上、思想上的问题。1950年代的作家做了很多工作,对于今天也有参考作用,但是政府没有很好地整理,所以年轻一代也不认识这些东西。某方面来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也可以说它不是。沙漠,好像是说这个环境一直不是很鼓励文化上的发展,但是很奇怪的是,有很多人在这里做了很多事。如果有人愿意去整理,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东西。香港写稿的人可能是两栖动物,既写商业流行的小说,也写一些严肃的小说。沙漠也有仙人掌,有很多种不同的植物,如果不只是要求一种玫瑰花,那就可能有其他的植物,这些东西可能也是值得看的。”

热爱电影、旅行、饮食

除了诗歌,也斯热爱电影、旅行、饮食。1960年代,他还是中学生时,香港有一个电影协会,专门放映外国的艺术电影。当时的法国文化协会在每年三四月也会举办法国电影节,将最新的法国电影带过来。也斯由此看了很多法国电影、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德国电影。1970年写专栏之前,也斯已经在一些报纸杂志写影评了。他回忆:“当时电影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有些时候,我是通过看电影,才发现了不同的欧美文学。所以,电影给我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不同的叙事方法,对我写诗和小说也有影响。比较文学跟跨媒体也有关系的,比较文学也有研究文学跟艺术、电影的关系。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也修读了很多电影课,以前用电影教书的时候,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它的世界,可以通过电影再介绍他们去看文学的作品,讲理论的东西。”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5

摘 要 未来人才应该是复合性的专业人,特别是作为维修技术的学员,更应充分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此,要改革和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加强用系统的思想理论武装学员;要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用优良的环境影响学员。

关键词 维修技术类学员 人文素质 途径

Abstract In the future,the person with ability should be complex,especially,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must pay attention for th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Therefore,we must reform teaching system of political theories lesson,open exhibition special subject academic chair etc. ,and use good environment influence student.

Key Word 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Method

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一定的人文知识及其精神、“较强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1]。”作为维修技术类学员(以下简称“学员”),一方面,其生源绝大多数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毕业生;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又以基础自然科学和维修技术类专业技术为主。这就决定了多数学员人文知识相对贫乏。一是涉及的人文科学知识面窄。学员们大体只在一些笼统单一的基础课中涉及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而对一些其他人文学科,多数学员则停留在闻所未闻或仅闻其名知之甚少的阶段,不少学员甚至连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也很少涉及。二是掌握的程度浅。就已涉及的人文学科而言,学员们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简单道理,未能就各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应有的作用。

由于人文素质的贫乏,不少学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通过学员作业、论文,以及思想汇报、个人小结中,常见少数学员错别字叠出、标点符号用错、语句不通、篇章结构混乱等现象。在课堂讨论、辩论和演讲活动中,不少学员总低着头,不敢积极参与。第二,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低。部分学员缺乏自我意识,对他人(甚至父母)有较大依赖性,自我认识不清;部分学员盲目的追求自我独立,排斥当前的生活,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此外,还有学员存在焦虑、忧虑、压抑感,自卑,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体能等各方面都差;还有的学员抗击打能力差,学习生活中经受不了一点困难和挫折,一门考试不通过就破罐破摔。第三,对文艺作品缺乏鉴赏、审美能力。面对各类作品,大多学员不能理解其基本内涵,更加无法把握其创作和艺术特色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等。第四,组织、管理指挥能力弱。不少学员在集体活动中要么不敢主动担当组织、管理、指挥任务,要么在担当任务时不善周密策划、不懂合理安排与协调。

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维修技术类学员的人文素质:

第一,改革和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用系统的思想理论武装学员。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员进行系统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员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政治育人、培养政治上合格学员的主阵地。“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2]。”目前开设的政治课,有些本身既是政治理论教育课又是人文素质教育课,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搞好“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同时,有选择地增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文化工作”、“艺术鉴赏”等,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第二,围绕“如何做人”这个核心问题,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员。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员如何做人。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员中开设下列专题讲座或“大讲堂”: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典籍简介”、“古典名著导读”等,以激发广大学员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志成才目的。二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鉴赏”,如“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讲座”、“名歌名曲欣赏”等,根据维修类学员的职业特点,突出相关技术人员作品的“文学赏析”的内容,以此陶冶学员的思想情操,丰富学员的人生蕴涵,提高学员的文化品位。三是怎样做人和与人相处。可在学员中进行“交往艺术”、“青年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激励学员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用优良的环境影响学员。

教育环境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3]。”校园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力求达到四季有鲜花,路旁有绿树,教室宿舍办公楼窗明几净。要注意增添校园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如设立新闻动态显示屏幕;对楼堂馆所进行宣传性和规范性命名并建立标记;主干道路、教学区、学员宿舍区增设英模人物形象宣传标语灯箱等。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环境改造和宣传媒体,使学员置身于文化与知识的海洋,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要在全院范围内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营造和建立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可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鼓励学有所成的教职员工作专题报告,鼓励和扶持学员中各种学术和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办好学报,开好学术年会,加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并逐步形成合理梯队,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营造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自铎.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谈谈人的素质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徐艳兵.浅谈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职教论坛.2005(17).

古典文学讲座范文6

本文侧重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促进来华中、小学留学生汉语学习进行探讨。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这样讲,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除了学习语言与文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华文化,只有紧紧地把握这个关口,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外国留学生。

我认为我们从事对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是:

(1)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学习的融合。

我校14年前接收外国留学生初期,对于汉语零起点的学生使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汉语会话301句》,至今我们使用的启蒙教材仍然是北语的《汉语会话301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感只有在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这门语言。

外国留学生初来中国,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方方正正的汉字对他们来说如同天书一般,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如何提高外国中、小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这是我们一直在不断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枯燥无味的汉语教学的确让外国人难以接受,但融入传统的中国文化因素以后,许多人豁然开朗,学习劲头空前提高。我校中亚学生比较多,五年前我们曾经选择了两个初级班进行对比试验。一个学期后,三十个学生经使用HSK二级试卷测验,甲班的学生通过率只70%,乙班的学生通过率达到了95%以上,且乙班学生词汇量已达到300字词以上。

通过对比试验,更坚定了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决心,近12年来,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逐步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开设的课程由过去单一的汉语、拼音,逐步增设了中国音乐、武术、手工、古诗词学习与欣赏、写作、中国历史、地理、普通话正音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2009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接待国家汉办的美国、英国中学生夏令营,从夏令营的安排上,我们有意的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对夏令营课程的安排是汉语学习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中国舞蹈、中国功夫、手工、中国西安历史讲座等课程。通过参观历史文化古迹,使留学生对中国更感兴趣,对学习中国文化更感兴趣,每届夏令营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设置多样化,语言教学规范化。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肩负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我们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丰富着汉语教学的内涵,对教师我们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在语言教学中必须不断学习,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标准文字和普通话语言。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秉持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才能真正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弘扬中华文化。

来我校学习汉语的学生,我们入学时对其汉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根据其不同程度分为汉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对初级班的学生,我们使用了启蒙教材“301句”,同时要求他们每周背诵一首唐诗,两周学唱一首中文歌曲,一个月后学会简单的中文对话。对中级班的学生我们除要求其完成规定的科目并背诵唐诗,学唱中国歌曲外,还加入了《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尽管有的学生不够理解,但朗朗上口的朗读,却使他们充满了对中华古典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对高级班的学生,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与学习”课目,有计划组织他们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0年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诗歌节期间,我校留学生演出的“诗经”中的“关雎”,受到广泛好评。西安各大新闻媒体争相作了报导,成为第二届诗歌节中的一个亮点。

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普通话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以标准文字与普通话进行教学。

1.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的语言环境。

为了给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对所有与留学生接触的教职工均进行了普通话培训,明确要求所有教职工从教师、生活老师、保卫、后勤、食堂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一律讲普通话,不会讲普通话者不许上岗,使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成为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2.鼓励留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使用汉语,我们将刚来中国不久的留学生带到西安钟楼附近,由他们自己问路、乘车,回到学校。同时由教师带留学生外出到达超市购物,鼓励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与大家交流,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