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1
关键词:阅读课程;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建成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增设语文阅读课程,往往会培养起他们日后的阅读习惯。然而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学习的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在校期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不是能够一天两天养成的。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处于三观建成阶段的小学生意义尤为重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后必定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建成阶段,往往比较容易引导,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比较容易,尤其是像阅读这种能够同时动用学生想象力的习惯,其养成往往比较容易。小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再加上阅读课有些安静的氛围,因此小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宁静的阅读课堂氛围中沉浸到图书的世界中,遇到好玩儿、好笑的寓言故事时,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情景代入地了解故事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小学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图书的世界,因而小学时期开设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中,往往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他们不能够读懂作者所写的文章内涵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这样的阅读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小学阶段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比其他时期更有效果,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记忆力也比较强,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得到很大提升。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学生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由于老师阅读课上的不同阅读任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哪些文章能够读懂,哪些文章读不懂,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对症下药,针对不容易理解的文章类型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并且要在每一次的阅读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清思绪,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随着学生在阅读课程上的不断阅读和积累,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日后必定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时期的写作往往是较为简单通俗的看图写作,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文字也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常识,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想象,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性也有待提高。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可以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建立。
在批阅小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句子:“今天的风很大,东刮刮,西刮刮,过了一会把我的帽子也吹了起来。”这种“东刮刮,西刮刮”的风显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往往只知道刮风,不知道风向的专一性。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了解这些常识的途径又少之又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孩子讲到所有的常识,就算是讲过的常识,小学生也有可能玩着玩着就抛之脑后。但除了家长和老师,小学生们了解常识和科学知识的途径还有图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老师在阅读课上可以提倡学生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基础科学类的图书,内容针对小学生又通俗易懂,看得多了,学生自己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了。
除此之外,学生阅读面的扩展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语录,这些东西他们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在他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作文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在文章中掺杂几句古文言文,往往会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总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最直接来源于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生的文章中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知识面广的学生,文章自然而然写得大气,语句中常见的错误也往往较少。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阅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全都浓缩在一本本经典书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伊始阶段,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阅读这些凝结着古人无穷智慧的书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由此看出,如何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辐射”应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是目前课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然而在阅读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缺憾。下面我想结合我校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与一些尝试:
一、部分老师对阅读课这一新课型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
许多语文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等等。但他们更多的认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有限的一两节课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加之高考的压力,他们常将阅读课用于讲授课本知识,更多地去侧重于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
二、一些老师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
面对新课程下出现的阅读课这一新型课,一些老师觉得无所适从,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特别是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他们只是将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就算完事,自己与学生随意的找本书读读,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最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上阅读课的兴趣。
三、好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将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的杂志多是休闲类的,文学类杂志很少借阅,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喜欢什么专门看什么,表现出阅读单一化;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然后再借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长此以往,阅读课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书与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
“快速”阅读固然节省时间,阅读量大,但囫囵吞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皮毛,不看实质,就像夹生饭,即使消化了,对身体又有多大好处呢?须知读书要细细琢磨,方能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只有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才能集思广益,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的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毕竟任何形式的教学最终都希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要求。
第二,分阶段设定阅读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正确的阅读轨道。
第一阶段是自由阅读阶段,此阶段不限定阅读内容,有的学生读体育杂志,有的学生读旅游刊物,有的学生读情感随笔,只要内容健康我都不去干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段是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集中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知识文库》、《杂文选刊》、《中华活页文选》等书籍,以拓宽知识积累。第三阶段是深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感悟语言之美,领会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每节阅读课的摘抄和心得不少于300字,通过摘抄、写阅读心得、记录讨论内容等方式对本次阅读课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每月可抽出一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总结近段时间以来阅读的问题、讨论状况,通过集体决议和教师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今后阅读课的内容、书目的选择,讨论的话题等。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个月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第三,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如,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出各组的优秀稿件,在班级中展示和评比,在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成就感的推动下,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了快乐阅读,由课内阅读转到了课外阅读。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3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落后
在阅读课的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以讲授为主,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听老师讲,缺乏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就会慢慢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下降。
2. 阅读材料单一
在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所选用的材料大多与教材相关,这不仅是因为要配合阅读为语文教材服务,应对考试检查,也是因为教学资源匮乏,阅读资料太陈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老师的教授水平受到制约,学生的创造性也得不到体现。
3. 考核标准不科学
初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而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会按照考试题型来教授学生,有时甚至直接将课文作为试题来检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课文,通常也不会进行全篇阅读,而只是找出代表性的词语就可以了。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抑制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明确阅读目标
在开展学生自主阅读教学之前,应该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在结合语文课程,但又不拘泥于课程的基础上,大范围选取阅读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选择。
2. 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在进行阅读之前,应该教导学生解决基础的字、词问题。在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将不会的生字、生词标记下来。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解决生字、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全篇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他们对生字、生词的意思理解。
3. 把握阅读主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是简单地通篇阅读。阅读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主体结构、行文脉络,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主旨写作的,从而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等多种能力。
4. 学习阅读中的写作手法
在阅读的学习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树立欣赏语言的方法及学习写作的技巧。其中,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文章进行不同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字、词、语句,并且记录下来,说明自己欣赏的理由,或者可以进行背诵,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创新手法或者写作技巧。老师可以来回巡视,就小组讨论的集中问题进行点拨,但是切不可成为主导,还是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
5. 探讨阅读内容
在阅读课程的自主教学中,虽然老师放手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是要防止学生的盲目阅读。因此,在阅读之后,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让学生解决一些读后问题。比如,该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写作的用意,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时候,老师要用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就学生不明确的问题进行及时启发,提高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应就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测,要以灵活方式进行查缺补漏,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要防止题海战术,不要让学生恢复呆滞的学习状态。
6. 进行阅读总结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4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的:开发一门以奠定高中学生人文精神为目的的经典阅读课程,探索一条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所提出的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显性途径。
教育的改革价值:创新人文教育的途径,使人文教育由“潜在”的熏陶感染转化为“明里”的课程教学;使人文教育走向系统化,人文教育将由以前零散地渗透在语文教学转变为系统地专门训练。
二、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搜索到“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的同类研究成果,但关于“人文”或是“经典”方面的诵读活动、读本编写和课程探索却不少,对这些研究和实践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观点一:认为“诵读经典”就能培养人文精神
中国青基会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等。
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观点的影响,人们十分重视“诵读”活动,不可否认,“诵读”对于学生人文精神有熏陶感染的作用,重视“诵读”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观点二:认为大量阅读人文作品就能培养人文精神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学生对人文作品读得多,日积月累,其人文精神自然也就具备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很多,他们编写了大量的人文读本,供学生阅读。我们在百度内输入关键词“人文读本”,出现了约56.7万条搜索结果。这些人文读本,确实丰富了广大教师、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的人文精神,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观点三:认为开设人文课程便能培养人文精神
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等。
这种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观点,使人文教育开始由“潜在”感染走向“明里”教学,使人文教育由“懵懂混乱”走向了“有序化”。研究者们首先编撰出相应的“人文教材”,然后开设一门课程,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进行课程探索的方式无疑使人文教育走向了程序化。
我们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三种观点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但都不系统
第一种观点提出的“诵读”,不是对“人文教育”作系统探索,也没有对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因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处于散发状态。这种“诵读感悟”式的人文教育是很难监督和测查的。
对于第二种观点,其局限性在于:学生时间有限,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人文精神是低效的;再者,这些人文读本,编写者要么对所选文章或著作做一些提示性点拨,要么在文末后写一点编者的感悟,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这种方式的读本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不系统的,必然出现人文精神的漏洞。
第三种观点提出的实施的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还不能称之为课程,对于一门课程,首先要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以此来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和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其次要编撰相应的教材,再其次还要有进行教学的教法和懂得执教此课程的教师。上述课程几乎没有探索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所编的教材只不过是一本文章“集子”而已,更没有对课程教法的探索和对执教教师的培训内容。所以这些课程都还有待完善和补充。
三、拟研究的问题
从现行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发现,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三维目标之一出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来进行人文精神感染;通过名著导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部分学校通过给学生推荐人文读本来获得人文涵养;还有的学校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或开设人文课程(或经典课程)来强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等。
这些人文教育总体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各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索了各种各样的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的多种途径,提升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教育目标。
但这些人文教育又呈现出以下不足:语文的人文教育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其内容结构是什么,其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各部分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这一系列的人文教育的内容没有一个整体设计;语文的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探索,认为人文精神的提升,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只能通过学生在阅读人文作品过程中感悟,即“人文精神”是无法进行“明里”教学,只能处在一种潜在的层面,人们获得人文精神的过程是内心的一种渐变、顿悟;对人文教育的评价几乎没有进行探索,由于没有对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没有对学生应达到的人文目标进行设计,因此就无法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评价。
由于现行的语文人文教育无系统、无评价状况,由于人文精神只能在读中悟而不能“明里”教学的观点,实际上导致了语文人文教育的失落(或者说是部分的失落),对于《语文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教育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系统地、全面地实现。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拟申请“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力求克服现行语文人文教育出现的种种不足,使人文精神由“潜在”感染走向“明里”教学。针对目前“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从构成“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五个要素(“内容”“教材”“教法”“教师”“评价”)出发,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什么”。即课程内容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性质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确定与安排。课程目标和内容将作为人文经典阅读教材的编写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
2、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用什么教”。即教材的编撰,主要包括:教材编撰线索、教材选文确定、内容呈现形式、问题设计形式等几个方面。这个任务,主要完成课程内容的教材化。
3、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怎么教”。即教法探索,此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只能通过阅读途径来进行教学,要想教学有效和高效,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4、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由谁教”。即师资保障探索,一门课程能否成功实施,执教教师所具备的相应知识、教学理念、所掌握的教学模式、教学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对执教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5、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得怎么样”。即课程评价方式设计,没有评价,课程实施往往就会走过场,所以要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设计。
四、改革方案概述
步骤一:了解高一新生人文教育基本情况、人文精神基本状态和高中语文教师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认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了解高一新生人文教育基本情况。如:对人文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背诵情况,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对人与环境的认识,对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等等。
2、了解高一新生人文精神基本状态。如: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处理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3、了解高中语文教师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认识。如:该课程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执教老师应具备什么条件,课程实施中如何进行评价等。
以上调查和访谈,是我们课程开发研究的起点,以后的课程内容的研制、课程教材的编撰、教法的探索、执教教师的培训内容的归纳、课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以此为前提。
步骤二:探索“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课程内容
课程性质的确定,就是回答这门课程“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们这个课题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完成《语文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教育任务的问题,所以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准确理解《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经典”“阅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最终厘清本课程的性质。
课程目标设计,是对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效果设计。我们拟打算在对《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性教育目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人文精神状态来设计本课程的目标。
课程内容确定与安排,根据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所提出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我们着手从本课程的目标出发,从各类文献典籍中筛选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作为课程内容,并以此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
步骤三:编撰“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材
当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内容之后,接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组织学习这些课程内容。“如何”,既要考虑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类、组织,使之条理化,又要考虑采纳什么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已经条理化的课程内容。“途径和手段,从学的一方讲,是‘通过什么去学’;从教的一方讲,便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用什么去教’,我们的回答,就是‘用选文去教’。‘用选文去教’这一说法本身,已经明确地将‘选文’放到了途径和手段的位置。” 因此,如果把选文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那么教学就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在教材的选文设计之中,才可能通过“用教材教”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然而课程内容是有关人文经典阅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一部分课程内容是属于有关阅读的静态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这些知识是可以反映在教材的阅读选文设计之中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属于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来动态地建构阅读的方法,如阅读的策略、态度等,这是属于过程性的课程内容,只有在学生的具体人文经典阅读过程中产生,或者说产生于具体的人文经典阅读教学现场。因此,仅仅将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通过选文教材化还不够,还得将教材人文经典阅读选文教学化,才能实现学生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简而言之,学生要全面而有效地掌握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对阅读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类、组织,即条理化,另一方面要对阅读课程内容通过选文设计教材化和对选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化(将在步骤四进行探索)。
阅读课程内容教材化,就是将阅读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通过教材的“选文”设计物质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拟打算在王荣生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的指导下,着重将具有“定篇”特点的人文经典文本选入教材,按一定的序列组织进教材之中,并对这些文本的阅读提供助读指导。
步骤四:探索“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教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拟打算结合以下三种途径来探索教法。
第一种途径,理论演绎法。根据王荣生的对“定篇”的理论阐述和“用教材教”的观点来确定教学设计方向。
毫无疑问,我们编进《高中人文经典阅读教材》中的选文一定是符合于“定篇”标准。对“定篇”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熟悉“定篇”的功能和性质,其次是仔细钻研体现在“定篇”选文设计中的课程内容,第三是掌握“定篇”的常用教学方法。按照此思路来探索教学设计。
第二种途径,案例分析法。筛选出全国名师中对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分析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第三种途径,经验总结法。当《高中人文经典阅读教材》编撰出来之后,在通过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获得理性知识后,设计教案,然后选择部分班级开设这门课程,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通过存异求同的抽象概括,逐渐构建这门课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途径要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和完善,共同完成对教法的探索。
步骤五:探索执教“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师的培训内容
执教教师是这门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的有力保障。所以完全有必要探索对执教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我们拟打算通过文献研究法来确定执教教师在知识技能上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胜任这门课程;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来了解教师目前上这门课程具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存和心理条件。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探索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
步骤六:“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评价方式设计探索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反思总结法,从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标目标出发,着手从《语文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结合语文阅读学习的特点,对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设计。
五、预期改革效益
本课程开发研究目的是对《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教育由“潜在”的熏陶感染转向显性的“明里”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达到如下效益。
一、学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1、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完善自我人格。学生能够明白“人格”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善自我人格”;能够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能够理解健康人格的特点,能明白不健康人格的危害,能够遵循人格发展的规律主动完善自己的人格。
2、学生能自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能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能明白人生境界构成与层次,能自觉选择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3、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知道这些关系究境是一种什么样的依存条件才是符合人类向前发展规律的,知道如何才能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
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主研教师可能会发生如下变化
1、主研人员的语文教育研究水平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主研人员和执教教师对人文经典作品的理解将更深刻,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主研人员的人生境界可能有一定的提升,人格魅力将增强。
三、在学校发展方面,这门课程的开发能起到以下作用
1、丰富校本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使学生能从阅读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陶冶审美情操、造就个性品格。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教好语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上,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太过依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近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是一种教学必须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把阅读教学的时效性的成功归于多媒体技术的手段运用上,特别是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是参加各种比赛课,都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不成为一节好课的错误认识。这样的认识让老师们对手段的运用重视反而对阅读教材教法的研究放松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
3.课堂教学内容偏离语文的教学倾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也为了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形象,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变成了一节非语文课,教学中不是教文本所载的内容,而是出现了文本移位。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材料。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料,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强大基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
2.选择多媒体阅读教学手段。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的情境。阅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课件中可以设计大量巩固性训练,让学生边做边交流互动,全班同学一起评议,共同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有效互动便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善于提问。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肯定需要提问,问题要重点突出。提问中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角度,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声有色,学生才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训练能力。教师要从整节课入手、在对整篇课文研究分析之后,设计出有层次性的、因材施教的一组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外阅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越教问题越多并不断增强提高质量,由认知活动升化为创造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和人格。应以此为指导,在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各种策略,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有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造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纪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课型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8).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6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尽管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
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案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能够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精讲以及巧问,努力地对问与讲的时间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够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说、读以及写的练习。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实践时间,师生双向交流的时间,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40分钟的课堂效率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二、对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对正确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体裁以及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讲解。比如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就需要保证以学生自学为主,只有这样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练习互评、合作讨论、模仿练习以及自读笔记等各种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加强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对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知识现状以及年龄等特点为根据帮助学生选择好的书籍作为阅读素材;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在具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对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进行体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边读边写的习惯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将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随时摘抄下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要想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师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着眼于课程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予以认真的贯彻,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总之,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从而最终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出来,全面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