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1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作者:王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载体;转变;教学;传统观念
1.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两大载体
1.1教师改变“自我”
1.1.1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
1.1.2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1.1.3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4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
1.1.5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2教师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
1.2.2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1.2.3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及其改变策略
2.1很多弊端
2.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
2.1.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
2.1.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2.1.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
2.2改变策略
2.2.1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
2.2.1――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
2.2.1――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
2.2.1――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2.2.2教学要探索: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
2.2.3教学要创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2.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论书本知识、教学参考或者网络资料,都属于理论范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掌握了就应该付诸于实践;
2.2.3――2时政与兴趣相结合:时事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学生了解这些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但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2.3――3写作与爱好相结合: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果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来指导写作,那么他的写作一定很优秀;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编辑了很多阅读资料,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自由思考、实践写作、提高兴趣爱好、实现学用结合。
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
3.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3.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
3.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3.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3.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脱离语言外壳;顺句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69-02
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胡庚申,2004,2011)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环境入手,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其“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同声传译“脱离语言外壳”和“顺句驱动”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同声传译的“脱离语言外壳”与顺句驱动
以赛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巴黎释意学派的“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以意义传递为目的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此目的,译者需对源语内容进行释意;其过程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目的语表达理解了的源语内容。其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其脱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了翻译结果是否成功。
然而,同传中一味坚持“脱离语言外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源语中术语集中,信息密度大,发言人语速快等,同传译者单纯使用“脱离语言外壳”策略,反而会使自己思考过度,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毫和负担。试看以下例子:
Optical fiber sensors can be either single-point or multi-point, so multi point at fixed point along a fiber or ful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fiber. And a lot of work has been done using multi-fiber sensors to develop OFG, while the optical fiber sensors are operated by being expanded a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 and change 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that returned.(光纤大会现场录音)
这段文字涉及科技内容,术语集中。译者如果运用“脱离语言外壳”策略,花时间思考其中的意义,将会影响同传输出效果,导致言语输出的卡顿乃至停滞。所以译者采取了“顺句驱动”直译策略,助其在没有完全理解源语内容时依然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译文如下:
光纤传感器或是单点或是多点,多点可以固定在一点或完全分布。目前很多时候用多点光纤传感器来开发OFG,光纤传感器的操作原理是通过互动作用而放大,这样回来的光波长就会改变。
由此可见,“脱离语言外壳”虽为同传的基础,但在术语集中及信息密度大等情况下,会拉长译者的听译时差(ear-voice span),干扰译者对下文信息的提取,影响目的语的输出效果;而在此情形下采用“顺句驱动”直译策略,虽然会产生翻译腔,却比“脱离语言外壳”更为奏效。李春怡(2009)也认为同传中应结合运用顺句驱动和非顺句驱动两种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与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言语输出的内在机制可以在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中得到合理的阐释。
1.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胡庚申,2004:128)根据该理论,同声传译也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在硬件方面可以指译者所处的会场,发言人;软件方面可以指译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发言人的语速、口音,源语信息密集度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译者需要适应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随着会议的进行,语篇内容的更换而不断地改变;而这也是译者要不断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
2.翻译适应/选择。生态翻译学中的又一个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汰弱留强”。翻译批评的标准也从“适应/选择”的视角做了相应的表述:最佳的适应是选择性适应;最佳的选择是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胡庚申,2011)在同声传译中,译者经历着不断适应/选择的过程,即译者需要不断地适应包括源语文本变化的翻译环境,并且根据其变化不断地选择运用“脱离语言外壳”或“顺句驱动”的策略,这样才能迅速高效地译出目的语。试看下文的翻译:“我们要和一切与蓝莓的一种倡导的生活方式,与蓝莓的一种爱和沉默的价值观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形成新的产品,新的SKU,它会是新的定制,它会是新的解决方案,它会是基于新的场景的一种超高的毛利率,它代表了消费者的想要。所以在跨界和衔接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形成我们的引领能力。我们会形成我们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有机会通过蓝莓去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世界蓝莓大会现场录音)
这段源语录音的特点是语言信息支离破碎,需要依据其形式和内容,运用脱离语言外壳或顺句驱动的策略灵活处理,其译文如下:
Bluberry represents a new lifestyle, the value of love and modesty. We need to find out a new scenario for blueberry industry (脱离语言外壳―意译)and establish a new product, a new SKU and a new solution. The blueberry can bring us profits based on this new scenario. (顺句驱动―直译) That is the blueberry the consumers want. And that is the way through which we can lead this industry and determine the price. In that scenario, the blueberry will become a fashion icon in the world. (脱离语言外壳―意译)
如上所示,译者在同传的过程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首先选择了脱离语言外壳策略,再根据文本生态环境中较大的信息密度而选择了顺句驱动策略,然后根据环境变化又做了新的选择。译者在变化的翻译环境中,不断优化自己地选择,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的程度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顺句驱动”可能会导致翻译腔,但这也是译者在特定环境下使交际维让步于语言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总之,适应选择程度高的翻译也是最能体现口译质量标准“准确、完整、通顺、及时”(仲伟合、王斌华,2009:4)的翻译。
三、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同声传译的言语输出过程是以简化高效为最高原则;译者在言语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新的翻译生态环境,或是选择“脱离语言外壳”或是选择“顺句驱动”策略,并最终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4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可以说是对于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而教育学理论的应用,能为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出发,分析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
教育学理论;数字化课程;开发;启示
教育学理论并不是呆板的教条,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新的教育开发实践提供依据。传统的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通常都存在技术研发和教育理论背离的情况,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理论引导下对数字化课程开发,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和学,从而发挥出教育传播的效果。
1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
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所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1)共享性。具备大容量、开放式和大规模,以实现课程开发应用的网络化。(2)代表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选择数字化课程方面,所选素材必须种类齐全,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满足开发需求。(3)多样性。对素材进行合理分类,将各种有效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以立体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表现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4)简易性。表现方法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能够达到自主实习和协作学习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畅通无阻。数字化课程资源种类各式各样,涉及范围广泛,按照数字化课程开发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划分成5类:(1)数字化素材库。主要划分为5种:文本、视频、图像、动画以及音频。(2)多媒体课件库。课件库中的课件能够与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通讯,实现系统数据的兼容。(3)试题库。具有查询、单个录入、自动属性校正、批量录入、统计分析、删除、组卷以及修改试题的功能,适用于存放各种专业课程的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根据原则结合而组成的试卷。(4)案例库。适用于存放专业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并统一制作成HTML网页。(5)数字化教案库。具有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的功能,适用于存放不同学科每一章节的教案。
2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
2.1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
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资源生产,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观点出发,生产出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教与学的内容。同时教育学能够为传统教育方法、手段以及设备树立新的开发观念,此外,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以及教育变革观念的影响下,对网络教育、创新交易、综合学科教育以及个性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让教育与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变成可能。
2.2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
(1)泰勒原理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泰勒原理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是根据步骤遴选课程内容,即是编辑人员事先要确定数字化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收集有关的内容,设计出科学的内容组织构架,然后按照规定的顺序对内容与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组合,借助泰勒原理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编排、检验,从而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因此,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内容时,编辑人员、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应进行交流,由教育专家提出专业目标与编排意见,带领编辑人员对课程内容框架与逻辑进行编制。(2)“做中学”理论解决技能和知识同步训练问题。“做中学”是杜威从“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以及“教育即是生长”观念出发,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与历史因素影响,缺少“做中学”环节。现如今,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中,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以及数字化课程为“做中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开展现代化课程建设非常值得参考“做中学”理论,特别是自然科学类数字化课程的研发。“做中学”中“学”的对象除了包括操作技能外,还包括知识、素养、能力以及思维。做中所学,并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也是通过技能操作来掌握知识和锻炼思维,从而提升判断能力。
2.3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关系中,对于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主导思想填补了教师或者是学生中心论与主客二元对理论思想的空白。如果将计算机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旦受以生为中心和用户中心论的影响,就会削弱教师的作用,被教学机器、数字化课程以及教学程序取代。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指导或者是调节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功能进行编码,方便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与补充,同时按照需求进行复制。教育技术开始研发的最初理念是代替教师,但是在开发数字化课程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并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与智能媒体来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班级智能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练习资料、学习资料以及复习资料等外部学习资源,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随时调取。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以及组织形式加以编排。即便如此,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教师的劳动与智慧。由此可见,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交互效果,强调用户体验,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课程开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理论的优点,通过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以及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传统课程发展提供新的方式与手段,以促进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公文,林雪涛.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v.33;No.233(2):147-150.
[2]李翠白.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41-143.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1-01
一、对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的分析
1.对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各企业和单位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此就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教学单位。大学教育要实现学生知识的储备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加强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保证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强度的要求。
但是,如其他学科一样,高校体育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一直都采用测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这样只能使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在测试前期加强体能训练,而不能获得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刻板,不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抑制学生对体育类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的形成,最终使学生不能达到良好的体育素质。
鉴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一定的决定》等系列政府文件。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状况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行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并且采用错误的教学方法。过去的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言传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基准的,但对于体育这一需要学生强大自觉能力的学科来说,急需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兴趣为主要教育目标。另外,老师入职后的培养也只是走过场、走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跟随新时代的步伐,同时也缺乏正确合适的教育观念。
(2)教学内容局限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不能实现周全的教育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主要由篮球排球竞技和小型足球等传统球类运动、轮滑、滑雪和游泳等新兴时尚休闲类运动、登山和划船等特色体育运动以及运动会和马拉松赛等大型竞技类体育赛事为主。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备具特色,但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实质性、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另外,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的意识的提高,因此,高难度的技能传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果。
(3)体育教学宗旨与社会脱节,教学实践变革亟待强化。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学科,体育教学的宗旨应该以育人为主,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多院校把体育教学宗旨放在教学形式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育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而新时代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学生热爱健身、增强体能。此外,自从国家号召变言传教育为身教教育以来,体育教育变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体育教学变革一直拘泥于形式的改变,而没有触及到体育实践本身。
二、对高校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纠正教师教学当中的错误观念,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接受的大都是传统教育,因此他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采用惯用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易于教授,重点验收成果,不注重教育过程。为了改变老师的就有的教学观念,学校应该加强老师在入职后的教学技能培养,不再只是流于形式。其次,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传习式”变为“三维式”,加强感知、思维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体育学校的乐趣。
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理论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需要一定的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体育虽是实践类学科,但是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长久以来,体育教学都将着重点主要放在体育技能的培训上,轻视了体育理论讲授对于保持和增强学生体质能力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作用。当然,我国很缺乏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文献,因此,国家也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力度。
3.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措施
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体育知识代表一个学科,但是在发达国家,体育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国弘扬终身体育,顾名思义,就是将体育当作一项终身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压力和强度逐渐加大,社会需要社会成员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应对高强度的生活和学校压力。同时,在宣扬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要提高体育教学实践的比例,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要根据学生的喜好调整体育课程。
三、结语
现代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此为社会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高校也是社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关系到人才体能方面的素质提升,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全面纵深改革。首先,要调整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合理化”;其次,国家支持体育教学的系统化研究,为学生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体育锻炼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由此,才能加强高校体育改革的纵深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仇军.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17(4):78-83.
传统教育学理论范文6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全国各大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传统的教学体系与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又导致教学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
(2)内容不协调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各大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分离,具体来讲就是,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它的整体形式是与现代美术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质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
2.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从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来说,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其实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这些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贯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国的整个美术教学中,它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教学改革内容为标准,并结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加强教学思路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而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不可马虎了之。详细说起来,就是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知课本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步,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得到正确结果。它应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及成长历程,及时调节和反馈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