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 互动式阅读教学 师生关系
新课标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教会”的内涵其实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怎样学习,以达到培养能力和完善人格的目的。为此,语文教师的方法首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让其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问题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应该说,不同时代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感知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时代不同,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当前,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大多是伴随网络长大的。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网络交流基本方式的互动,在调动学生兴趣上有相当的亲和性。在此前提下,把互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从理论的角度说,互动式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内涵上,它符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顺应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要求。
一、互动式阅读教学顺应了网络时代的新要求
互动式阅读教学,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语文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题,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显然,这是对传统重接受轻探究、重知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互动式阅读教学,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育中要将学生作为有个性、有自我追求的“人”来看待,旨在将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其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成为育人的乐园。所以,我们可以说,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追求的传统教学是独白式教学,其教学实质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师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这种方式,在理念上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效率,但从人的成长上看,它实际上是放弃了效率,因为生活的意义才是效率的真正归宿。与此不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方彼此的影响是双向性的,不是施予与承受,而是互相施予。互动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发在师生与不同的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
二、互动式阅读教学是对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的回应
互动式阅读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这样一来,教师不再是语文课堂的统治者,而是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被灌输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充满生命的独特个体,是与各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这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依从关系,使教师从社会“代言人”和“真理的拥护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亲近学生。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一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师讲生听,也不是单纯的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三、互动式阅读教学是学生自我建构的途径
互动式教学能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就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自由地进行交流,他们之中没有权威、没有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他们会觉得自己与教师、作者处于同一水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主人翁精神得到赞赏,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会得到激发,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必然会得到提高。在互动过程中诱导学生深入探究,求知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表达欲,通过互动,学生们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似山间叮咚作响自由欢快流淌的小溪。他们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发现,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人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探究,培养他们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任何一次发现、任何一种想象、任何一次发言、任何一种讨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学生立足于个人的、生活的、时代的独特认识在对话中得以完善和丰富,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呈现过程。学生的学习自然地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个体化的独特体验为他们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渐学会了学习。
通过互动式阅读,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与他人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而互动式教学赋予学生自主和自由、尊重和信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知识成了能力的载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实行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2] 熊生贵.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
1. 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
不同理论取向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建构主义理论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它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上步发展,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理论取向。
1)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激进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接受,即是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认识的机能不是去发现本体意义上的现实,而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自己组织世界。通俗地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知道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我们自己的个体经验,只有当客观世界和我们的个体经验相适应时我们才能建构知识。
2)以维果斯基、鲍尔斯费尔德(H.Barersfeld)、库伯(P.Cobb)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而且能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学习过程就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社会文化取向的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比较相似,这种理论取向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的过程,但同时也认为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处反应的联结。虽然它仅仅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信息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经验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它完全接受了“知识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如何建构的有各自不同的表述与观点,但它们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指导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明确教师在阅英语读教学中所应担当角色与作用,克服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教师没能将教与学区分开来,他们将会继续代替学生完成本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教会学生阅读并不能像功夫片中那样,师傅可以把几十年的功力一下子传给徒弟,教师是没办法将自己习得的阅读能力传给学生的。阅读是不能教会的,我们应该停止做我们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和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它们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教的功能主要是在于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适当的氛围,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悟出适合自己阅读方法,也只有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与措施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教是一种公开或公共的活动,是可见的,是可以被观察到的。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过程,它需要学生把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观点等与作者的进行交流,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你要注意倾听,同时更需要积极的思考,甚至还要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见解,你才能真正明白对方的思想。
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无法互换的话,那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的教能帮助学生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在所有的阅读教学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可能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完成阅读任务,使阅读成为学生喜欢参与的经常性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体验是令人享受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成功地担当起各自的角色,英语阅读教学给两者带来的压力与挫败感才可能被彻底消除;也只有当教师成功地创设出这样一种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通过阅读本身来解决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时阅读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变成一件易事。
3. 结束语
总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给学生提出练习的具体要求,而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练习的答案,再精辟的讲解也不能代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合理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使英语阅读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向学生呈现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努力扩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等途径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自主建构,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阅读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实现阅读技能的自主建构,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练习之前一定要提出严格的要求,有时甚至也要适当地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而低年级是阅读训练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识字、看书、说话、作文的能力,也能增进知识、发展智力。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以学生的读为主并不意味着摒弃教师的导读,相反,教师的导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才能正确地反映教与学的关系,而范读就是导读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范读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讲究“读”的艺术。阅读是理解吸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如果学生对所学课文不感兴趣,就是教学方法再好收效也不会大。教师的范读是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程,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想象,是引导他们领会文章主旨的良好手段。生动的教师语言能够适时地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动机,只有情感调动起来了。才能加深对语文行为的认识。在范读中,教师要勇于投入角色,塑造形象,把课文准确、响亮、清晰、生动地念出来。如《云房子》这篇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教学重点在以读感悟,以小鸟的视角想象有云时云朵的千姿百态,无云时天空的澄净,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爱读意识”。许多课文都是由作者用文字精心合成的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的,通过范读,可以培养学生感知、想象画面的能力,变语言文字为视觉形象,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通过范读,使桂林奇特、秀丽、险峻的山和漓江那既清且绿的水变成一幅幅可视、可感的画面,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可见,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学,析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范读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敏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目前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文章层次的分析,段章的总结。而学生对文质兼美的语言在形象、情味、韵律、语义、语气等方面没有机会去感受,导致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味不深。“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现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已广泛使用,但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体现出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
三、范读有助于进行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
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低年级的课文都浅显易懂,文字优美,一般通过朗读就能基本弄清课文内容。因此,教师的范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学时从范读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确切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及理解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于课文生词,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正音的作用;对于学生较难读通的长句子,当出现破词破句或者停顿不当的错误时,教师范读中恰当的停顿、适当的语气、合适的重音、一定的语速就是最直观有效的引导。范读中要始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天长日久,学生养成了习惯,学生对教师的范读已烂熟于心,理清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文章读得清楚明白,阅读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四、范读有助于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因素,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也必须充分利用语言因素。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景象、刻画人物的语句,范读的作用是“把话变成画”,即将课文内容还原成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浮现画面,启发想象,使之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通过美感的产生,增强儿童的想象力。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零散、逻辑性不强。而范读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展开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司马光》的教学,通过范读儿童会主动思考:司马光当时是怎样砸缸的?如果换作自己,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所以,从中看出,读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只有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当角色,扮演人物,进入文中,步入境里。再如,根据古诗《锄禾》的范读,要求儿童对课文进行系统的、生动的讲述,想象农夫当时又渴又累的情景。在想象中渗透德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采用适当的范读方法,把阅读培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4
一、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为了将其落到实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语文教学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是从整体而言,由于教学理论更新非一朝一夕之功,传统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仍存在相当大的惯性。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理解课改的本质,过于注重形式创新,使课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模式,应该说当今语文教师的素质大大提高,基本不存在以己之昏昏,使人昏昏的现象了,但是另一种现象却大行其道——以己之昭昭,使人昏昏。一些有造诣有激情的教师在课堂上把选文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学生也对选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一到学生自己读时却不能领略文章的妙处,何也?教师只为教而教,只为讲而讲,倾吐的是自己,学生只是倾听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对话,并且教师也只告诉学生他个人的欣赏的妙处,而没有指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领略文章。也就是说教师仍然是课堂中心,学生的独立思考被遗忘了。
何谓语文?首先必须是语言,然后才能谈文章、文学、文化。思想内容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目前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内容,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进行思想教育,激发某某意识等等,而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语言文字在新课改中正在被人们丢到角落里。
立足课内、拓展延伸、课内课外并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材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而且有拓展延伸的知识。拓展延伸的形式有: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但一些教师常常对课文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连文本都理解不透,便生发开去,拓展延伸:或旁征博引,开发课外资源;或标新立异,改编文本原作;或另起炉灶,开展比较阅读;或急于求成,训练读写结合……这些做法,看似无限拓展延伸多,实际上紧扣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极少,不讲实效,喧宾夺主,曲解了新课标的精神。
二、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创新的实质是继承和发展。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抛弃原来所有的东西,另起炉灶,更不能为了求新求异抛弃传统,甚至矫枉过正违反规律。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研究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符合认知规律,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新课改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阅读教学的出路在哪里?那么,笔者认为虽然叶圣陶先生的理论已经距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因为他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仍然有必要好好探究叶老的阅读教学思想,从而指导我们当今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最根本的理念——“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叶圣陶以为最根本的理念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和怎么‘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1]“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仅是叶圣陶整个教学思想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是他指导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对于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叶圣陶提倡本位主体观,即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本位,让他去做演员,当主角,而教师只从旁做导演,当陪练。叶圣陶认为,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的。阅读教学中的“逐句”讲解,已经被实践证明劳而无功,并且对学生是有害的,因为那样的教学方法必将导致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对教师的依赖,一旦离开学校就会手足无措。叶圣陶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启发诱导,教师只需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地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叶圣陶指出:“我以为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2]。那么,怎样的精读教学才是叶圣陶所提倡的呢?叶圣陶认为理想的上课方式是这样的:“上课是学生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改订,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习预习的成绩。”[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开展教学。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叶圣陶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也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他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之讲明之……总之,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4]。
根据叶圣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具体方法尽可以不同,但必须符合两条原则:一条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条是要有利于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言文一致
关于阅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当时忽略语言形式的情势下,叶圣陶着重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叶圣陶认为:“文章虽也顾及内容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以形式上着眼”[5],“在国文课里读《项羽本纪》所当着眼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故事是讲不完的,……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6]。显然,脱离语言形式的内容是违背语文教学的根本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四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则是出发点。叶圣陶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7]。洪镇涛老师在“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第八次年会上总结自己从教经验时说:“从教几十年,凡是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拓得好,不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没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指导学生积累、理解、运用语言,其他都在学语言的过程中解决”。
叶圣陶多次说:“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的一个人,咱们不能抛开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8]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它与叶圣陶语文工具观的实质是有一致性的。
可见,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而“渗透”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曾有过离开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惨痛教训,也有过离开人文来讲语言文字的惨痛教训。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重视选文本身——立足文本
关于选文与拓展的关系,叶圣陶主张教学必须从选文出发。他说:“教师把讲话推广到相当限度以外去,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蔓延得愈广,对于选文本身忽略得愈多。并且,从选文中摘出几个词几个句子来大加发挥,是不能够使学生了解整篇各个方面的”[9]。离开文本的拓展即使再精彩再深刻都是徒劳的,拓展必须从文本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阐发。
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从阅读的能力发展角度看,是“认读感知——理解处理——评价总结——迁移活用”。我们不能就文本谈文本,更不能脱离文本谈拓展迁移。扩展、迁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以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才可能产生有效的延伸扩展、迁移。立足文本要求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到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问题等方面的语文知识。立足文本要求教师依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先读后教。在课文教学之前,让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用心体验文本,然后才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展开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
当然,反思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走老路,更不是对新课改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对语文教育的最深刻认识。顾黄初说: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全面认识这位五四老人,并把他的语文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继承下来,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我们今天革新文化教育事业的珍贵财富,已经是历史提出的必然要求了。在实践新课程,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学习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无疑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启示的积极意义。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6][9]叶圣陶《〈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5
(一)开展阅读教学是执行《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目标时,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从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范围、阅读数量、阅读方法、阅读要求等方面分15小点罗列,现摘录如下:(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3)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二)开展阅读教学是中考改革的要求
研究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不难看出大家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从课内到课外,从实用文到文学作品,阅读题几乎占了中考试卷的“半壁江山”,考点主要集中在:(1)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或观点;(2)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4)探究作品的内容;(5)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 ;(7)阅读科技作品,学会搜集和筛选重要的信息;(8)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9)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10)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现状
(一)不管是平时由学校自行组织的阶段性测试,还是期中期末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各年级会考,抑或是一年一度的中考,从历次考试看,比之于基础知识和写作这两大块,阅读理解部分的失分情况显然更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由此看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尚待提高。
(二)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情况是教师教学情况的一种折射。新的课程观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三、开展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深刻解读文本,深入调研学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
在深刻解读文本、深入调研学情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像《背影》这样的亲情散文,我们可采取“构筑情景”的方法组织教学;对于像《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中耐人寻味人物心理,可以引导学生用“反复揣摩”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段或文段中出现的关键词语,我认为“置换辨析”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老师通常会组织学生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在“修改讲义”还是“添改讲义”的问题上,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至于那些诗词歌赋、经典语段,我们可以采取“诵读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赏,在赏后读,边读边赏,既达到了积累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又培养、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欣赏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抓住文体特点,突出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明确目的性
预习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顺利地深入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和很奏效的手段。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依据文体特点及教学目标设计少量(2至3题,多至4题亦可)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通读文章等途径去思考。我认为,预习作业中的个别问题能不能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2.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体现阶次性
阅读教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
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
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