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1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个人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保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即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要注重学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会比较悲观,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再加上受家长以及学校的保护,他们通常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当进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复杂而又新奇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进而影响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纠正他们的思想,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
2、实现心理疏导
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闭心理,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更不喜欢和他人袒露心扉,这时,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让他们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卑,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实现心理问题的改善以及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开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的原则
所谓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要时刻秉承教育为先的思想,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
2、全体性原则
所谓的全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保证面对全体的学生,不可以单独面向某一位学生,也不可以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导。
4、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对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作为指导中心,以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体,每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要先考虑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处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密,进而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誉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导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纠正这一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会议以及宣传会的方式加强对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以及心理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外派教师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去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开展措施
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教育法、实践活动教育法以及宣讲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体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那些感人的事迹,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系列与道德以及法制相关的节目,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实践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募捐活动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宣讲教育法则比较简单,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多样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方面的一种方法,毕竟如今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PPT转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咨询,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善以及指导,又可以保证大家的隐私,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也可以采用宣讲会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宣传手册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自己的爱与温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王小丽 单位:内蒙古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3]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困扰,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解决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学生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歌曲,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尝到了创设情境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从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心理品质。
二、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形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提供合理、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动”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民主轻松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至关重要。
1.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取人,要以亲切的面孔、热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笛Э翁媒萄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教学。
2.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以期待的目光询问:“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的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人走得越快的道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整他们原来不够稳定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积极地、蓬勃向上地发展,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全面高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途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要而可行的,怎样就这一学科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的真心真情能使学生放松身心,形成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进而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情感,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且逻辑性强的学科,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再加上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更不容易。只有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真挚的情感对待他们,学生才能放松身心,在心理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也才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每次提出问题,要求举手回答时,总是那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先把手举起来。当你盼望还能有更多人举手时,却没人满足你的愿望。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问:其他人都不会吗?怎么总是这几个人举手?结果还是让人很失望。后来,我改变了说法:谁不会,请举手。只有寥寥几人。很明显很多同学认为自己会回答却不举手。课下找到他们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他们怯怯地说: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我没说什么,但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我就会说:你们答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不批评你,如果你不回答,又怎样知道自己会答错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你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怎么样?渐渐地举起的小手多了起来。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们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看他是不是回答得挺好,我们给她掌声好不好?同学们就会在老师的号召下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这样做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又是其他学生学会了赞美他人。当然他们也有回答错误的时候,此时我们应鼓励他们:没关系,我们谁都有答错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一定会回答正确的,毕竟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怎么样?回答问题的学生欣然接受。这样处理问题,既有鼓励,又有宽容,还教会学生欣赏别人,而且有使抽象的数学课多了一些人情味,慢慢地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
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由于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因此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著名数学家伯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既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为他们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打下基础,又使这一抽象枯燥学科的课堂变得有生机、有趣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拿来几件上衣和几件裤子,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搭配。一进入课堂,就能看出学生很有兴趣:“老师,我去搭!”“老师,我去!”几种穿法呈现在眼前,搭配方法和搭配规律也很清晰地进入学生头脑。在教学“包含除”除法和“倍数问题”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拿来两种物品。学生动手将自己的物品分一分,也可以两个同学之间各取一种物品一起分一分,体会“包含除”和“倍数问题”的含义,从活动中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安排,学生对分一分的活动兴趣盎然,又促使他们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更牢固地掌握问题,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任务,更是全体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2]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012(02).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能有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而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任何人只有在不断地思考、设计、创作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究再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自信、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才能逐步的良性循环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个大胆展示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实验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这一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在八年级教材《网页制作》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模式和内容镜来完成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网页图片。
4.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思维的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5.给学生多留些想像的空间。如在开展“失重现象”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存在重力而产生的现象中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假设若干情况,不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重力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变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三、激发思维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源泉,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开展竞赛。好胜是人的天性,孩子尤为突出。在教学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知识抢答、主题活动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培养创新的乐趣。
2.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5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析
据调查显示,普通小学的学校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是持无足轻重的态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用常规的听讲模式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有着不小的差异,这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比较的偏执和敏感,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多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其基本上都处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接触的也大多是老师与同学。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就更加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2.基于特殊教育角度的德育管理思考与应对
2.1家长层面的德育手段思考
针对特殊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独特性,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首先,适龄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这一部分儿童入学前在其家庭环境中所接受、获得的道德观念成为其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初始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家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品质和行为的榜样。
其次,及时学习特殊儿童家庭德育知识,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儿童强化巩固良好品行,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和情绪,避免怕孩子吃亏,无限制补偿孩子的错误举动,在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的同时,结合家庭自身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联合学校和社区,分享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健全特殊儿童的人格,形成家庭德育特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互补功能。
2.2学校层面的德育教育措施创新
2.2.1完善体制建设,统筹德育规划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有着覆盖小学到高中的不同教学部门。因而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更需要一套有着特教特点的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去支撑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特殊教育德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不同年段部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年段部间构建相应的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突出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本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监控机构应当加强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其在小学德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特殊教育角度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2.2以师领生,提升残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特教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其价值观及道德观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运行普通德育教育的同时树立具有“特适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从提升残障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根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基本人格,重点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这就要求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突出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多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从而为这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建更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引导其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构建“家校联合”的新模式
2.3.1做好家访工作
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老师不应只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应当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亲自到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从而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因为家访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拉近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密切双方对残障学生培养方法的沟通,增强双方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为成功教育特殊学生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对于家访的途径,我们应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家访形式如:班主任老师实地到学生家了解情况以及电访、召开家长会、登门拜访、科任老师承担一部分家访任务等。
2.3.2定期开展家长培训
针对残障学生的培养,家长的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教育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组织建立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平台,以专人负责和督导教学的模式,组织一个制度、措施要得力,方法、步骤切合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家长培训机构,使得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结语
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6
我的教学尝试: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孩子树立自信心;确立榜样陶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孩子学有目标;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孩子摆脱心理压力。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有相当数量的存在各种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的“马家爵事件”以及屡见不鲜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报道,让我们肩负教育责任的各科教师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所能完成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的尝试是: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孩子树立自信心;确立榜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孩子学有目标;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孩子摆脱心理压力;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一、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下工夫,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障碍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过成功喜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之后,有一个“自信”的形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可实际情况又是:一个班级,学生人数过多,能力优劣悬殊。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往往更是缺乏自信。他们害怕上课回答问题、害怕做作业,其关键就是对自己不自信。为此,我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问题有深有浅,作业有易有难,任务有轻有重,难度有高有低。比如,每节课后,我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设计安排作业,使他们都有作业并都能完成作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各尽其能,特别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确立榜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是具體、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利用班级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引导学生把伙伴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见解独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华,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怀更加宽广,形成了健全大气的人格。
三、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问题,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