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1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粮食生产;问题;对策

引言

高淳地处江苏省南京南端,拥有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曾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商品油基地。但随着多年的农业发展,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提升不明显,高淳区农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粮食生产呈现了一些新变化。为此,通过分析高淳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粮食生产现状

1.1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单产稳中有升

高淳区“十五”以来(2001~2015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39.62万亩、亩产503.4kg、总产19.95万t,其中:水稻种植28.96万亩、亩产574.1kg、总产16.63万t。稻谷为高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量83%。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9.67万亩,亩产526kg,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38万亩、亩产593kg,粮食单产包括水稻单产保持了稳中略升的态势,增产增效的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1.2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自1981年农村实行起,粮食生产从村组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生产。多年来,随着农村劳力逐步外出打工,农村责任田又逐渐向种田能手流转,演变成家庭承包户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据初步调查,目前高淳区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总户数182户,主要集中在东部丘陵山区的桠溪和东坝镇,规模经营面积5.9万亩,约占全区种粮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种粮大户110户、种粮家庭农场62户、种粮专业合作社6户、种粮农业企业4户。种粮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100~300亩,规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体现。

1.3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围绕农业生产制约因子,高淳区紧抓各级支农政策契机,大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水稻生态补偿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粮田基础设施条件,截止2016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部分已发展为水产养殖),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到了63%,为节本增效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机械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高淳区积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强化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2016年,全区购买各类农机具93台(套)。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达48个,享受补贴资金114.4万元。2016年全区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特别是在粮食烘干项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积极实施,高淳区粮食烘干机具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16年全区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1家,新增粮食烘干机具57台,同比增长93.4%,粮食烘干机具总保有量达到118台,经测算全区目前产地烘干能力已达43.7%,比2015年同比增长23.7%,烘干能力取得突破性提高,为粮食及时收仓减损增收及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农业科技服务成效逐步凸现

近年来,高淳区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和基层服务体系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利用省农委农技耘APP及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业致富经验、市场信息、国家省市农业政策等及时送至农民手中,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达48%。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高产创建技术得到有效示范。南粳46等优质稻米、小麦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为粮食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2001年高淳区粮食种植面积为42.35万亩,到2015年粮食种植为29.67万亩,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只有28.25万亩,下降了14.1万亩,平均每年下降0.88万亩左右。一是由于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偏低,加上农资、人工、机械等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种田两季,不如外出务工一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近年来围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产业,高淳区水产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不断“蚕食”粮食生产规模。

2.2耕地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高淳区圩区及水源较多、较为平整的山区田块大都发展为水产养殖,导致高淳区整体粮食高产农田比重下降。长期“重化肥、轻有机肥”,过去一段时期家庭承包户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有机质和土壤耕层厚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产农田的比重。

2.3规模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由于高淳区目前水产养殖等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攀升,导致目前粮食生产用地流转费用也水涨船高。目前,山区粮食生产土地流转成本一般700元/亩左右,有的1000元/亩(半山半圩与水产养殖区毗邻地区)以上,还有不断上升之势。种粮大户虽然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提高,但由于规模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发挥,优质高价无法彰显,导致整体收益甚微。特别是目前实际粮食销售价往往达不到国家的收购保护价,加上不可控自然因素,多年的盈利可能会被一年的亏损扯平,如果粮价连续偏低,高淳区种粮户经营信心受损、效益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2.4基础设施配套瓶颈需政策突破

目前各级惠农政策不断加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对解决粮食生产制约因子建成高产稳产粮田、实现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由于项目部分政策的限制,如国家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50%以上,市级高标准农田规定粮食面积需在70%以上、且不可与国土的土地整治项目区重叠。根据高淳区目前产业现状,西部圩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无法申报;东部丘陵山区由于高低落差较大、大量土方费用项目不予支持,造成这些区域基础设施改善进展缓慢,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的作用难以发挥。

2.5公共品牌建设需集中发力

由于受土地流转价格高、融资难度大、整体效益不高、自然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高淳区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还不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尽管高淳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但粮食生产的生态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品牌不少,但影响力不够;家庭承包户直播现象还较为普遍,种植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还需提升。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高淳区粮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3对策

3.1着力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力度,以提质增效促增收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种粮户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固氮肥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推进农机深松作业,通过耕作层深松耕,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开展耕地质量级别评价与监测,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加快耕地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3.2着力加强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以规模经营促增收

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重点抓好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壮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保险、信用借贷、土地流转、机械购买、资金奖励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粮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帮助和扶持。政府要加大投入和补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风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规模生产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3.3着力加强科技服务组织力度,以完善服务促增收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还必须靠提升科技服务来实现,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农技推广队伍,防止农业人才队伍出现年龄断层,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成果、新商业模式引入到粮食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粮食科技服务创新,大力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全力做好粮食生产科技服务工作,助推粮食生产。

3.4着力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以提升合力促增收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政策及资金支持,鼓励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力,围绕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水利配套等项目,实现土地平整、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生产保障同步推进,避免出现水桶短板效应,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得不到完全发挥。

3.5着力提高粮食品质,以打造品牌促增收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短板现象日渐凸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增多,生产经营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尤其是浅丘陵地区,户均耕地少,地块小,方向杂,不易机械化作业,规模经营受限制,农业新科技应用缺乏动力,农业“靠天收”形象依然存在,农民增收变得困难。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 以开展农田整理和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抓手,为农业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土地承包到户后,除平原地区外,很多地区农田都存在地块小、方向杂乱问题。每户平均七八亩地,地块有五、六块,有的一户几亩地,却有十几块。地块小,田埂多,高低不平,且远近搭配,既不利耕作灌溉,更不利调整和实现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我们在考察新农村新老典型时发现,几乎所有典型都是从整理农田开始,而且经过整理都程度不同地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安徽天长市的上泊湖、牧马湖农业生态示范区,田成方、树成行,路渠成网,田园风光人见人爱,耕作喷药灌溉省时节本,年年高产高效。农田整理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以奖代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投入,削高填洼,减少田埂,第二步再按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大面积高标准农田改造。

2 以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

分散经营的农户存在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既充分汲取家庭农户经营的天然优势,发挥精耕细作的传统,又适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制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求技用电用地融资难等问题,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壮大。

3 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提高农业生产与环境匹配度。滁州市农业生产创造的稻田养鱼、间作轮作、庭园经济、种养加一体、休闲旅游结合等成功范例,应传承和发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喷洒农药和节水灌溉,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气物资源化利用。要下决心通过多方面努力,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农业生产退出来,把过量使用的投入品、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

4 以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完善农业服务化体系

从我国国情看,家庭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将占据基础性地位,特别是“老人农业”现象将长期存在,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服务要求。各级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社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模式,开展精准服务,办好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想办自己难以办到的事,在做好提供种子、农资、植保等传统服务的前提下,侧重在降低生产成本、信息传递、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以及仓储、烘干、金融、保险等环节上开展深层次服务。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成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5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要求从业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民教育要接地气,应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围绕现代农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开展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抓好两类重点人群:一是让更多初高中毕业生受到职业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二是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种田能手先学一步。大力推进送教下乡。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

6 以整合粮食品种为抓手,打造品牌农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粮食种子市场上,种子多而杂,据测算,一个县(市)不同品牌水稻种子有200多个,麦种有100多个,虽说都是良种,但这个品种东种一片,那个品种西种一片,出售粮食“大杂烩”,加工“一锅煮”,形成不了品牌优势,价格上不去,很难获得丰厚利润。各级政府要把整合粮食种子市场列入议事日程,向种子经营户约法三章,出台奖励措施,支持销售最受农民欢迎、产品行情看好的品牌种子,优化本地农产品区域布局,打响本地大米和小麦专用品牌。同时,注重农业的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提升本地农产品形象。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4

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以下简称“安六铁路”)是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规划的重要客运专线,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重点控制工程之一,。

2015年11月11日,安六铁路全线拉开建设序幕。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承建的安六铁路项目管段横跨安顺、六盘水两市,全长15.1千米,总投资6.98亿元。在接到开工令后,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抵达项目所在地,以“快速、高效、节约”的建设原则,全力发扬“开路先锋”精神,用10余天时间迅速完成了办公所需的条件准备。自此,开始了决战决胜安六铁路的大会战。

亲民政策保征拆

征地拆迁是进场施工的首战。中铁五局贵州公司安六铁路项目部管段跨越2市、4镇、8村。有大量的农田、房屋以及红线用地和临时用地的征拆任务,困难重重。为了保障正常的施工生产,公司亲自“点将”,选派征拆经验丰富的石培荣书记亲自坐镇现场处理征拆问题。他确定了“亲民保征拆,共建安六路”的工作思路,在争取到市县镇村干部领导支持的同时,又注意及时与村民沟通交流,主动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他们主动联系两地政府、县铁建办,快速融入地方政府举行的体育文化等活动中,保持与政府、公安部门的密切联系,并按照当地的民族习惯,建立征拆联络点,采取“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征拆方案,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面对面展开工作,把公司的暖心亲民政策宣传到位,真正让征拆工作深入人心,赢得当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安六铁路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施工生产创佳绩

安六铁路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地势多为岩溶发育、高山河谷地带,地质条件差、崎岖不平。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承建的桥、隧占施工管段77.8%,路基、涵洞占22.3%,其中,特大桥有7座,6个隧道中有3个是瓦斯隧道,特别是高瓦斯隧道――岩脚隧道是安六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项目经理赵宇和项目总工带队观摩其他标段有亮点、有特色的工艺工法,把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应用到自身施工中,以提高施工综合管理水平。

2016年1月8日,斗篷山特大桥首孔开钻;1月12日,6号拌和站建成,成为全线首个顺利通过验收的拌和站;1月21日,岩脚隧道实现全线首个隧道进洞施工。在二季度开展的“安六铁路大干实干60天活动”中,项目部单日创造产值超过320万元,在局指挥部组织的评比中,项目部架子五队连续三次获得优秀架子队荣誉。

安全质量零事故

针对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的特点,项目部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目标,先后出台了《安全质量生产管理办法》《安全质量工程进度考核奖励办法》《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各作业架子队每周准时召开安全质量分解会,把责任层层落实到现场每一位人员。安全总监游昌金还摸索出一套“一查二严三抓四罚五奖”安全管理办法:“一查”即安全隐患排查和原材料进场督查;“二严”即严格按照铁路系统管理办法,低瓦斯门禁系统严格按照高瓦斯系统配备;“三抓”即抓重点工程、重要工序循环和工艺工法;“四罚”即对安全隐患零容忍,违规就要受罚;“五奖”即每月兑现安全生产进度考核奖励。自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形成了我要安全、安全有我的良好意识,确保了项目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工地建设高标准

项目部根据局和业主的要求,全面落实施工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为项目高标准推进提供保障。

在专业化上,根据管段自身特点和要求,在测量、机电公司、混凝土三个专业分公司的大力配合支持下,组建了服务型、生产型架子队,并引入大批施工经验丰富和工作经历较长的技术管理人才,以满足专业化要求。

在工厂化上,在所属管段组织建设3个拌和站、两个钢结构加工中心,坚持以集中管理、集中加工、集中配送为原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

在机械化上,抓机械设备和配备,引进先进装备,满足了施工作业和工厂化生产的需要,提高了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效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5

(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 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范文6

按照现行的预算定额标准及相应费率编制工程预算,调整建设资金标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针对各镇财力情况,实行财政差别扶持政策,对财力较弱的农业镇,采取资金倾斜政策。同时,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养护管理和资金使用,将养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统筹协调、资金整合,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设施,建议按照“谁损坏、谁补偿,谁造成破坏、谁负责修复”的原则追加相应赔偿,缓解镇政府财政压力。

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采用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其抗压性能差,施耐久性不够,为此建议:

(1)根据不同类别农田及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农业镇的基本农田地下渠道,采用双壁缠绕排水管(波纹管);其他各镇的基本农田,采用基础涵管;其他农田地下渠道主要考虑维修和局部翻建,采用无基础地下渠道结构。

(2)电机开关,采用固定式低压开关柜,这不仅可以增强用电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比刀闸开关更加美观。

(3)倒虹吸可采用波纹管,圆形渡槽采用球墨铸铁管,以增强排灌设施的耐久性。

(4)对于泵房及电机设备,按照建筑物相应防雷要求,设置避雷器等,防止其遭受直击雷。

3、积极开展新型灌区试点,逐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研究新型灌区建设发展模式,以水定灌、以需定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一批灌溉科学、生产高效、配套齐全,能满足作物轮种需求的新型灌区,积极开展高标准新型灌区建设。重视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提倡高效灌溉、提高节水水平,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丰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各镇具体情况,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如:老港镇东河村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灌溉规模为1000亩,其中200亩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书院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这将会给我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4、加快农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1)建设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

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和排灌设施WebGIS,数据库数据来源于2009年起我县开展的农田排灌设施调查。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模块:排灌设施信息管理、排灌设施统计分析。灌区信息管理包括对泵站、渡槽、地下渠道等设施信息的管理,可以对设施信息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排灌设施统计分析涵盖灌区单类设施数量对比情况、全区单类设施年度变化趋势等八个方面,可以实现对单类设施、各类设施在不同年度、不同区域的汇总、对比分析及趋势预测。排灌设施WebGIS按照不同的设施类型分别设置图层,可以按照类型、镇域、灌区查询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制作专题图片。基于WebGIS的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GIS图层管理、分层显示、专题查询、统计分析、报表与图形输出、数据动态编辑及更新,可以实现对排灌设施的属性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年度变化趋势的全面把握,为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科学决策,动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2)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对现有的农田水利项目,要及时落实养护主体和养护资金。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养护体制,可以参照农村公路养护体制。首先,明确设施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养资金,将农田水利设施管养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其次,建立设施养护巡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通过加强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养护人员的管理养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