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5-0026-05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青岛市政府于2012年初出台了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中长期发展作出了战略布局。西海岸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而实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措并举”,则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的关键。

一、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现状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和胶南市全域,由于环境、交通、资源、港口等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拉动作用,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其产业结构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产业构成状况

截至2010年底,黄岛区三次产业之比为03∶653∶344,胶南市三次产业的之比为72∶592∶336,青岛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49∶487∶464。① 通过黄岛区、胶南市以及青岛全市“十一五”末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可见,西海岸经济新区具有较强的工业实力,其服务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

截至2010年底,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为653%和592%,远远高于青岛全市487%的整体水平。①西海岸在青岛全市工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拥有石油石化、家电电子、汽车、船舶等产业集群,拥有三菱、拜耳、现代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拥有海尔、中船重工、上汽通用五菱等行业龙头企业,其工业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具备生机和活力。

2.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第三产业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4%和336%,这与青岛全市464%的整体水平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①这一数据同时也说明西海岸的服务业还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依托资源及政策优势,西海岸的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产业构成存在区内差异

将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都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例也相当。但二者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产业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3%和72%。①农业对黄岛区的经济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胶南市的经济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绿茶、蓝莓、食用菌等现代特色农业在这里都有发展空间。

(二)产业发展状况

通过将黄岛区、胶南市以及青岛全市“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图1),可以看出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第二产业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黄岛区和胶南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和服务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西海岸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黄岛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0%,远远超出青岛全市217%的水平,为全市贡献了25%的工业总产值。胶南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虽略低于黄岛区和青岛全市的整体水平,但20%的年均增长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月第28卷 第5期 代付红: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机制

数据来源∶青岛市、黄岛区及胶南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图1 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发展年均增长率比较2.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黄岛区和胶南市“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9%和154%,这一增长水平要高于各自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1%和125%)。①这说明第三产业对西海岸经济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获得了稳步的发展。

3.区内发展差异明显

黄岛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1%,而同期胶南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却只有125%,甚至落后于青岛全市138%的整体水平。①由此可见,西海岸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均衡,而且差距还非常明显。因此,经济新区成立后,协调两区市的经济增速,利用黄岛区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帮助胶南市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三)传统产业及发展状况

传统产业泛指以应用传统技术为主体、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传统产业是西海岸的支柱产业,在对地区GDP的贡献中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青岛西海岸传统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和格局。但随着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资源、资金、劳动力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对传统产业进行疏导、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1.制造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黄岛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以及造船工程为主的四大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青岛西海岸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家电电子技术研发基地,中国重要的微型车、工程车生产基地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中国配套功能最完善的第一大船舶产业基地。2012年上半年,黄岛区四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115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②

胶南市的工业基础虽然相对于黄岛区要薄弱一些,但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橡胶轮胎、食品药物、家电电子等四大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2011年,胶南市四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43亿元。③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青岛西海岸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传统制造业主导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2.服务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黄岛区服务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港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以及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港口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物流企业超过1 000家,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2012年上半年黄岛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06亿元,占全区GDP的372%。 ②

胶南市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物流、旅游、房地产、文化等产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一季度胶南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占全区GDP的28%。③

以上数据显示,青岛西海岸服务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其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还未能在相关服务产业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3.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青岛西海岸虽然占据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其海洋渔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拥有鲁海丰食品集团、金沙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批知名企业,但目前西海岸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简单的近海养殖阶段,产业层次比较低。

(四)新兴产业及发展状况

学术界对新兴产业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文认为,新兴产业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以技术、智力为特征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它代表了市场对整个经济系统产出的新要求以及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具有高智能、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征。

黄岛区和胶南市早已意识到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制定了新兴产业的扶持发展计划,规划了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园区,计划通过政策支持、规划引导、技术研发,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支柱性、先导性产业。但目前,新兴产业在西海岸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地区GDP的贡献不大。因此,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培育、孵化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1.信息技术产业

近年来,黄岛区加大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引进建设集装箱数据库、云计算、软件服务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青岛市物联网开发,加速物联网技术攻关克难,开展新型软件和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2.航空航天产业

2011年初,青岛市《关于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山东省通用直升机航空产业园的请示》获得山东省政府的正式批复,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着手规划建立。该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航空产业,形成集制造、研发、服务、物流、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构建航空技术创新平台,培育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美国勃兰特利直升机组装项目、俄制直升机组装机维修服务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投产,西海岸航空航天产业已初具规模。

3.生物医药产业

西海岸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颐中生物、国风药业等6家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海洋药物等多种产品,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目前,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大了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步伐,加快重组人白介素等项目的建设投产,推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深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为了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西海岸加大了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力度,扶持高科技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源以及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引进了一批新能源项目,支持太阳能产品产能建设,在海水淡化、海水脱硫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西海岸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结构工程材料等产业,扩大高附加值特种玻璃的产出,积极发展各种精细化工材料,引进了花生蛋白纤维等重点项目。

二、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双峰逼近”效应的压力

从西方国家产业演进历史来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前后承接、更替发展的规律,即伴随着传统产业从成熟期逐渐走向衰败,新兴产业日益壮大、逐渐成熟,进而取得主体产业地位,成为新的传统产业。以美国为例,其产业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840—1910年),农业发挥着主导产业的支配作用,同时引发和带动了汽车、钢铁等一系列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二阶段(1911—1970年),制造业发挥着主导产业的支配作用, “三大支柱产业”承担了美国经济在这一期间增长的主要推动角色。在第三阶段(1980年以后),高科技产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呈现出许多自身的特点,工业化尚未完成,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萌芽并快速成长起来。因此,中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高峰与新兴产业培育高峰相当接近的“双峰逼近效应”的冲击[1]。一方面,工业化尚未完成,传统产业在经济格局中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还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同等的机遇,要抢占下一轮经济制高点,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因此,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目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压力与活力并存,新兴产业风险与生机同在。面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孵化的双重任务,西海岸经济新区必须立足产业基础,探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创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可行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1.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支撑基础

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资金,为新兴产业的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很多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改造和提升而来的。[2]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奠定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在传统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传统的机械装备产业,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植根于传统的信息产业。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新兴产业离不开这个基础。

2.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的转型方向

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术储备不足、生产成本上升、产品档次降低、能源消耗超标、经济效益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将先进的高新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中来,有助于帮助传统产业打破思维定势,实现转型升级。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传统的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都具备依托区域特色、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脱胎换骨的条件。

3.协同共生是产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因此,在产业结构的梳理和调整过程中,把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探讨二者的协同共生机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形成衔接,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嫁接和改造来发展新兴产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基础,释放其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减少成本、缩短周期,提高产业改革的效率和效果。

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界线本来就是相当模糊的,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高端制造业,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特色服务业,这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将做大产业规模与做出产业特色结合起来,将先进技术与传统实力结合起来,必然能够实现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制造产业与服务产业的比翼双飞。

三、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

(一)协同目标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是要利用现阶段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产业要素、布局、结构、制度等方面的举措,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起到比孤立地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更好的效果。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依存度较高,其产业协同的目的就是要整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融合鲜明的地域经济特征,打造一体化的和谐共生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两大产业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平稳交换,最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3]

(二)协同思路

1.产业要素协同

产业要素的协同可以从产品、技术和资本三大要素来考虑:就产品要素而言,传统产品为新兴产品提供支撑基础,新兴产品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而当新兴产业的产品成熟时,自然替代传统产品;就技术要素而言,新兴技术应该能够扩散和渗透到传统产业的技术中去,帮助传统产业解决技术发展瓶颈;就资本要素而言,传统产业利用其资本积累进行投资、扶持和帮助新兴产业解决资金难题,分散创业风险,并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寻找转型契机。目前,青岛西海岸传统家电电子产业和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二者之间就具备这种产业要素协同的条件,前者为后者提供资金、产品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输送,若能加以合理引导,二者完全可以共同发展,形成新的信息电子产业。传统汽车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二者也完全可能实现要素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2.产业布局协同

产业布局的协同可以从地域分布和地域分工两个方面来考虑:就地域分布而言,应突出产业集群的特点;就产业分工而言,则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链。[4]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产业地域分布已比较成熟,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集群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但地域分工稍显稚嫩,产业链条还不完整,尤其是服务业链条与制造业并不完全匹配。另外,黄岛和胶南的行政区划也为西海岸产业布局的协同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西海岸产业布局协同的重点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空间规划,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对现有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扩容和提升;另一方面应细化产业分工,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整合高端制造业。[5]

3.产业结构协同

产业结构协同是指产业构成应该横向合理、纵向承接。横向合理是指在产业的互补性方面,产业与产业之间应该互相包容、优势互补,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纵向承接是指产业更替应该前后承接,注重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注重新兴产品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传统产业的先天优势与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结合起来。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协同的重点在于横向突出海洋特色、实现海陆统筹规划、产业构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形成包容性发展趋势。例如,伴随西海岸“山、海、岛”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大力发展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服务产业。纵向则要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引导传统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传统物流业向高端物流业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过渡,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的拓展等。

4.产业制度协同

产业制度协同是指在政策制定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合理利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形成有效的空间联动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和产业融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传统产业调整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机统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制度协同的重点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海洋政策的保障机制,引导产业协同发展。财税政策方面,除了对新兴高科技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外,还应当给予具备提升空间的传统产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大力鼓励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输送技术和人才。土地政策方面,土地出让金应该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倾斜。海洋政策方面,通过对重点项目减免海域使用金等措施引导相关产业发展。

四、结论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既具有中国经济的共性,又具有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桥隧时代到来,发展规划启动,机会千载难逢。传统产业转型时不我待,新兴产业培育机不可失,两大产业模块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探讨合理的产业要素、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制度的协同机制,必将给西海岸经济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2011年黄岛区、胶南市、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9日,http://。

② 数据来源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网,http://stats。

③ 数据来源于胶南市统计局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3844.

[2]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15.

[3] 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EB/OL].(20120330)[20120418]. http://.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大连;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33-03

一、大连及海洋文化概况

(一)大连的概况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海域辽阔,管辖海域总面积达2.3万多平方千米,超过陆地面积近1倍。海岸线绵长,长约1 900千米,约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73%,有大小岛屿260个。大海孕育了大连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资源。大海赋予大连以生命和灵魂,而文化则给大连这座城市注入了无形的活力。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大连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城市第九位,名列内地城市第六位。

(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与海有关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1]

现在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新兴海洋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主流,传统海洋产业在转型中扩展,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互动加速。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定义,我们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追求,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2]。大连已经形成多种海洋文化产业部门,从原来的传统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向新兴海洋文化产业转变。

二、大连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大连位于黄渤海之间,三面环海,海域辽阔,有大小岛屿226个,全区海岸线长1 906公里。是全国14个沿海开发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大连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城市第九位。优越的区位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

2.人才资源优势明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大连是全国高等院校聚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并有比较健全的海洋科研体系,拥有中国著名的海洋院校――大连海洋大学,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海洋专业人才。人才资源优势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

3.腹地产业与资源优势明显。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背靠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广阔腹地,面向胶东半岛及渤海沿岸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同时,大连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使得大连与毗邻的国家在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腹地产业与资源优势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二)发展劣势

1.生态脆弱、污染严重。海洋的生态系统相对陆地更为脆弱,系统中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破坏,就可能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大连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取轻养,破坏了海洋的平衡,导致部分海域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保守的思想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连的地区文化具有开放性,对于新文化的引进与接纳十分有利,这是它优秀的一面,但同时,大连的地区文化还有保守的一面,具体体现在求稳、求安逸、不思进取等方面。而且大连的文化精神中缺乏本土精神,缺乏开拓与创新的精神[3]。这种保守的思想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大连人。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海洋文化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差。人们谈到海洋,最为关注的往往是海洋经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海洋文化往往被忽视或尚未被重视,海洋文化产业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大连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文化产业领域主要以小型企业居多,极少有专门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经营,大部分企业都是专营其他产业,兼营海洋文化产业。就造成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散、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从长远角度来看,影响了海洋文化产业在大连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和政策带来了新的机遇。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发展政策。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机遇期已经到来。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这些都为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大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给大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这为大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从2002―2010年,大连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了发展实力,大连经济增速稳定在15%~17.5%之间,经济总量增长3.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倍。2009年,大连经济总量达4 417.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经济增速达15%,稳居第一。2010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 000亿元,这些都为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四)发展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现在,中国沿海各省市都是海洋文化产业的重点开发和较发达地区,仅在大连所处的辽东半岛地区附近,就有天津、秦皇岛、青岛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的沿海城市。同时,再加上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传统的经济强势板块,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4]。近些年海南省也着力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这些都势必导致大连与沿海各省市相似的海洋文化产业的空间、资源和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些都对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

2.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消费服务行业,同时又是生产服务业,这些都决定了它容易受到外界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和左右。例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外汇汇率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甚至连季节的改变也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五)SWOT分析结论:

SWOT分析表明,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见下页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5]。应该在充分利用优势,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弥补劣势和不足,抓住机遇,使大连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

1.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所以思想的转变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改变认为文化产业不能成为产业的旧观念,要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去规划,去发展。另外,在中国海洋文化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政府应当制定鼓励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创造相对宽松的金融服务服务环境,放宽海洋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扶植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2.努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如今,文化产业已是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经济相互渗透的趋势。鉴于此,我们应大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尽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由文化产品的低技术含量、低文化附加值与低服务水平,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与高服务水平发展。当前大连应重点以开辟高新技术与海洋文化创意相结合,渗透和改造传统的海洋文化产业,重组和调整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和开发海洋文化新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3.重视人才,提高人民的海洋意识,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懂得海洋文化又有经营管理头脑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要紧密联系社会,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上抢占先机 [6]。其次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最后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引导海洋文化产业的消费热点,在全社会营造成一种良好的海洋文化的氛围和风气。

4.培育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对于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必须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有大连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要建设好以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为主的海洋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海洋文化中心设施;以大连极地馆、圣亚海洋世界为重点的海洋生物馆;开辟一条集休闲、购物、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海洋文化走廊;打造一条观海景、品海韵的海洋观光带;兴建一个以海防军事教育、游乐休闲为主题的海洋文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象征大连地域文化、体现大连“海洋精神”的灯箱、壁画、城雕等 [7],使海洋文化资源与人文精神的特色充分融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5.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发海洋、改造利用海洋、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大连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系统,并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来公民的环保意识,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使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大连作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和开放度的沿海城市,要实现“海上大连”的建设目标,参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就要全面推进海洋的开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努力提高海洋文化的层次,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开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16):3-4.

[3]崔广彬,马荣霞.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定位与发展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5-27.

[4]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14.

[5]王跃伟,栾维新,陈航.区域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海洋信息,2008,(3):14-18.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海洋经济;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海洋经济概念

对于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德·J·曼贡(1977)在他的《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提及,但是并没有对概念进行表述[1]。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环境统计报告以及海洋发展政策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经济概念研究的成果更为丰富。但由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国家海洋局,2007)。

2 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2.1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海洋产业经济研究。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研究上,Nathan Associates(1974)评估了美国海洋有关产业的生产总值[2]。Pontecorvo和Wilkinson(1984)分析了海洋部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3]。Kildow(2010)总结了各国研究成果,发现各个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都不同,加拿大(RASCL, 2004)海洋经济占GDP1.5%,英国(Pugh,2008)4.9%,法国(Kalaydjian et al., 2008)和美国(Kildow et al., 2009)都是1.4%,澳大利亚(Allen, 2004)3.6%,新西兰(Statistics NZ, 2004)2.9%[4]。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测算模型(如投入—产出模型)等。在海洋产业经济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海洋产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进行研究。

2.2 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门学科:一是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二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探究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规律。张耀光、韩增林(2010)应用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锡尔熵指数(锡尔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省辽东半岛、辽西走廊、辽河三角洲海洋产业的聚集程度的差异及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2010)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6]。而经济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海洋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的探索。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分别为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但是在文献研究上却有明显的倾斜。对环渤海区域研究的文章很多,如张燕歌(2009)、孙群力(2007)、李靖宇和徐志坚(2006)、谭在仁(2008)、纪建悦(2007)、刘洪滨(2003)、李峰(2009)等;研究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3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方法

在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中,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学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等。

许旭(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分析》中用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各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状况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估计[7]。谭在仁(2008)先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威海发展海洋具备的条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继而结合国内外海洋产业经济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8]。张耀光、韩增林等在确定主导海洋产业时,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9]。吴健鹏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区位熵分析分别确定了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10]。

4 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5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促进海洋成果产业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省政府浙政发[**]15号文精神,“十五”期间省财政安排的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1.科研项目: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试验、浅海抗风浪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研究、种苗生物技术研究、集约化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容量研究、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营养及饲料研究等。

2.管理项目:海洋与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综合管理和建设、海洋科技人员培训等。

3.产业化项目:海洋蓝色工程示范园区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引导、技术成果组装配套与产业化。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成果规模化生产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药物新技术成果转化。

第三条海洋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程序分为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项目结题等五个阶段。

第四条本办法仅适用于我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第二章立项条件与程序

第五条申报原则和条件

(一)科研项目:必须是我省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或对决策部门有重大科研(参考)价值,或对海洋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全省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其成果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较明显地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增长。

(二)海洋管理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我省海洋综合管理的计划目标,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有利于海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达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化项目:应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明显促进海洋与渔业产业的发展,并能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科技进步,具有较强的引导示范作用。项目实施后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申报项目单位须是海洋管理部门和经有关部门核准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海洋研究、开发、管理的的单位,并具有承担项目相关的基础与条件。

第六条项目申报程序

(一)凡是申报我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项目立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2.开发管理内容和预期目标;

3.技术经济指标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4.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5.项目实施方案和计划进度;

6.资金筹措和匹配落实情况及资金用途;

7.其它应提供的有关材料(如承担单位背景材料,药物、饲料等特种行业的生产资质证书等)。

由第一申报单位填报《浙江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附件2),填写时必须实事求是。项目可行性报告使用A4纸,全部打印并装订整齐后附在《申请表》后。

(二)各市、县(市、区)项目立项申请需由当地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联合上报,并且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各县(市、区)上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申报表内容的真实性、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项目匹配资金落实情况、申请单位资产情况等签署具体意见。国家和省属单位申报项目,可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申报。

(三)申报贴息的海洋开发项目,还应附银行贷款凭证复印件及贴息贷款项目申请表(见附件3)一式三份,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匹配落实情况证明等。

(四)同一项目负责人申请的项目,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个。已获资助的项目在完成之前,一般不再受理原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申报新项目。为确保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能在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承担实质性的开发、管理与协调工作。

(五)项目上报时间:项目一般每年申报一次,须于每年11月15日前将申报下一年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表等材料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五份)及省财政厅(一份)。

(六)各市海洋主管局、财政部门和直接申报单位应对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按项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集中排序形成汇总表,一式三份加盖公章后一并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二份)及省财政厅(一份)。

第三章项目审批

第七条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

(一)申请手续不完备,相关资料不齐全。

(二)申报书填写不符合规定,未按要求打印。

(三)不符合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范围和有关规定。

(四)申请经费过多,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无力支持的。

第八条项目评审

(一)申报项目经初审后,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省财政厅对符合申请条件的项目进行评审和综合平衡。

对重大项目省海洋与渔业局将会同省财政厅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论证实行个人回避制度。

(二)对列入市、县海洋主管局海洋开发管理基金和省蓝色工程示范区的项目,在综合平衡时给予优先考虑。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九条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坚持“专项管理,重点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年初根据当年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确定当年的安排重点。

第十条省财政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文下达当年项目计划的批复和项目资金。项目合同签订后,项目承担单位凭项目合同书向当地财政部门申领项目资金。省属单位的项目资金由省海洋与渔业局核拨。

第十一条为确保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市、县(市、区)对每个项目资金采取分期下达办法,分期下拨比例和时间视项目实施情况而定。

第十二条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执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做到专帐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要报送项目开发的总结报告及完整的技术、经济档案材料,并同时报送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各级海洋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并把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作为今后安排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将不安排第二年度的项目。

(一)不按规定格式上报项目材料(包括不上报计算机软盘)。

(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例行检查时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检查。

(三)弄虚作假、贪污、浪费、挪用资金等,除撤销资助外,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各沿海市、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相应建立本级的“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制定“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并报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备案。

第五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第十六条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与省海洋与渔业局签订项目合同(附件4),项目合同按规定的格式要求填报(应在计划下达1个月内向省海洋与渔业局报送合同草案,认可后打印并盖章,一式十份报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处)。

第十七条项目合同是计划执行、检查、项目验收、评审、鉴定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更改,如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原因需要更改,应由承担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市海洋主管局(国家和省属单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复后生效,否则仍需按原合同执行。

第十八条鉴于海洋管理类项目是一项公益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规范性管理工作,因此不签订项目合同,只下达工作计划和任务,年终上报工作总结。

第十九条海洋开发管理项目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凡纳入计划的项目,要按期完成,并符合规定要求。

第二十条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项目年度检查制度。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检查本市年度项目计划进展情况,落实项目承担单位填写相应的年度检查表(见附件5),并审核、汇总项目年度检查表。于次年1月10日前汇总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三份)和省财政厅(一份)。并同时报送WORD软件打印的软盘或E—mail:zjsc@。国家和省属承担单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可直接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各级海洋主管部门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随时掌握进度、督促项目实施。

第二十二条项目验收

(一)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有关海洋开发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项目建设标准,各类项目计划和项目合同等。

(二)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验收的内容:各类指标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等。

(三)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受理,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

(四)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任务完成后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附有关文件资料,经所在市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查合格后,会同省财政厅进行验收。必要时,可委托地方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五)项目验收原则上采取现场验收的方式,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不得作为验收组成员。项目验收意见由验收组组长签字后生效。

第六章科研项目结题

第二十三条项目结束后,承担单位应及时撰写课题完约报告(说明指标完成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等,详见合同条款第七条),整理课题资料,并将完整的课题资料经市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财政厅(各一份)审查。对经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由于资料不齐的,限两个月内补齐后重新报送。两个月内不补齐的视同不报材料处理。

(二)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未完成合同书预定的目标,应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由承担单位领导审阅、单位盖章,连同结题项目材料,经市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及省财政厅批复、备案。

(三)由于主观原因未能按计划合同书进展和质量要求开展项目工作或完成质量极差者及不报送任何课题完约材料者,三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或该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申报。

第二十四条项目鉴定

对全面完成合同指标的项目,其成果要求进行技术鉴定的,项目承担单位向省海洋与渔业局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其鉴定程序参照《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科研计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章附则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6

党的十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国战略理念、战略思路、战略举措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世界历史充分表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必须要建设海洋强国,掌握世界一流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管理能力。

 

深刻认识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我们看到,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到“海洋”两字,指出军队要“保卫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十五大报告提到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十六大报告提到要“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十七大报告提到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些报告对海洋的表述都只有寥寥数字。十报告首次用40个字完整阐明海洋强国战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

 

中央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反映了对历史的清醒认知。我国近代百年屈辱,直接源自于海上的衰落。海权的丧失,多次打乱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之延后了至少上百年。历史荣辱表明,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必须建设海洋强国。其次是反映了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洞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之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和资源宝库的地位迅速显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沿海各国矛盾冲突多发的新焦点。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海上形势,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第三是反映了对未来的清晰谋划。海洋是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和贸易走廊,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开发。

 

建设海洋强国,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关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培育未来发展新增长极,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支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战略上突破“海上包围圈”,形成区域海洋控制权,进而推动“和谐海洋”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总之,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深刻领会海洋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海洋强国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攻方向。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拥有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总长14000多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7300多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着力开发海湾、海岛等海洋重点区域,培育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石油天然气等海洋产业,有望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保护海洋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生态支撑。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溢油风险加剧等,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全面展开,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权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首先是主权战略。没有海洋控制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必须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开创海洋发展的远大前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宏伟战略。近年来,为探索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东、山东、浙江、福建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这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海域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海岸线占全国的60%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左右,是现阶段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所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导区和先行区。其改革发展,将为全国海洋强国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广东省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岛等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2011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郾5%,连续17年领跑全国。

 

山东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载体,以青岛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郾1%。

 

福建省以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2011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郾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郾7%。

 

我省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主载体,以舟山群岛新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2011年,我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5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左右,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从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来看,我省在海洋经济总量、比重等方面,跟广东、山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