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1
工程设计行业是通过为客户提供设计劳务而实现盈利的服务性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行业,已经逐渐由国家管控变为市场管控。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准备或正在走向资本市场。为了规范财务核算,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确认收入与成本。同时由于分包风险是设计行业面临的且在实际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健康发展,因此还需要有效规避分包业务可能引发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完工百分比法相对于传统的开票确认收入来讲更适合设计企业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入成本配比的有效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分包业务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对工程设计企业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分包风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力图识别出设计企业在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分包风险,并找到应对这些问题和风险的措施,使企业更好地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把控风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及分包风险识别
1.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设计行业取得的收入属于提供劳务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企业在提供劳务时根据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一种常用方法。设计企业一般项目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期也较长,因此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与成本显得更为合理。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合同完工进度的确认来确定收入与成本,确定完工进度时可采用成本法、工作量法和实际测定法三种方法。由于实际测定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测定,费用高,因此一般采用成本法和工作量法。成本法按累计实际发生的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计算完工进度,要求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准确核算,并与完工进度相关,也需要准确的评估合同预计总成本。由于设计行业的特征,不太适合用成本法确定完工进度。这是因为实际设计过程中,项目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绘图质量等因素使传统的人工工时量化衡量变得不再合理;同时由于设计企业主要的成本为人工成本,设计人员的部分薪酬一般在项目完工时才能发放,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能得到可靠计量。随项目进程项目设计变更、优化等会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但是这些成本并不增加设计进度。因此设计企业采用工作量法确定完工进度较为合理,但在实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设计工作量确认的依据难以取得。工程设计项目一般分为设计准备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审图出图阶段。与施工企业不同,在项目进行中工程设计企业已完成工作量不具备由监理等机构出具完工进度报告的条件。设计项目已完工作量一般由具体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人员统计,工作量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因此可靠性较低。在实践中由于设计企业处于乙方的被动地位,受合同付款约定和设计内容修改的影响获得甲方的设计进度确认单或相关工作量确认依据比较困难,即便取得进度确认单,也相对滞后,与实际的设计进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影响收入计量的准确性。若设计项目存在分包,则进一步增加了设计工作量确认依据的取得难度。1.2项目总成本难以准确预估。按照工作量法进行收入确认,同时应结转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这需要设计企业对单个设计项目总成本进行较为合理准确的估算,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一个设计人员可能兼顾多个项目,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变更频率都影响项目成本的归集,实际工作中设计企业很少对单个项目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项目成本的估算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存在分包业务的企业,其成本控制和核算资料滞后性就更为明显。企业要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核算,由于设计企业项目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绘图质量、设计变更等因素,加大了项目成本管理和核算难度。根据设计企业的特征,需要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数据统计归纳合理的人工工时费用,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信息系统,这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3后续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完工进度不配比。由于设计业务的特征,有的项目成本投入与完工进度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设计完成后的设计维护、设计变更频率较高,会发生额外的人工成本和差旅成本,但是对完工进度并没有产生影响,也不会产生收入的追加。1.4不签合同导致完工百分比法难以运用。设计项目签订的合同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中企业设计项目存在不签订合同的情况,或者签订的合同对于付款的约定,没有按照完工进度约定付款比例,这两种情况导致合同总收入无法可靠计量,使完工百分比法无法得以运用。2.设计项目分包业务风险。由于设计项目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设计企业有时会采用分包形式将项目的一部分发包给相应分包方,以获得更加精准、高效的结果。由于更多信息流向企业外部,企业无法掌握,因此分包也变为风险的高发区。目前企业对分包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完善,认为分包风险管理就是当分包出现风险时才应去考虑的问题,因此日常风险管理中较少涉及,减慢了风险应对速度,也使得风险应对变得低效。本文根据设计企业分包业务特征,识别出分包风险如下:2.1分包方选择不当易引发经营风险。分包方的选择是设计项目分包的前期阶段。大多数设计企业对于分包方的选择流程不够规范,缺乏合格分包方的入围、比选环节,没有制定合格分包方目录及比选规则。对于规模较大的设计项目分包业务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加之设计企业与分包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分包方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刻意向设计企业提供误导性的信息,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导致设计企业可能会选择服务较差的分包方,给后期设计项目的分包实施过程带来风险。2.2管控力度不足引发质量、进度风险。在设计项目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风险。设计企业对于分包出去的设计项目往往很少参与过程管理,又由于分包方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设计方案可实施性差、设计功能不符合要求、设计范围不符合要求、设计不符合规范、设计变更不能实时跟进客户的需求变更、设计进度失控、延期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导致设计工作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无法通过验收,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施工的质量,因此一旦出现问题,设计企业不但在经济上要承担连带责任,对自身的市场信誉、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造成严重的影响。2.3分包方人员胜任能力影响合同履约和效益。设计分包对于设计企业来说可控性较差,其中分包方负责业务的设计人员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分包方设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设计经验不足、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人员稳定性、职业操守等因素会直接导致设计企业承担较高的风险。一方面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不足、没有充裕的时间保障、稳定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设计项目的有效实施,降低设计质量,使设计进度失控,甚至导致无法按照合同履约。另一方面分包方设计人员不良的职业操守会使他们可能出于利己主义而做出有损于项目正常运行的事情,例如泄露设计企业机密等。2.4合同订立引发的法律风险。在实际中,设计企业关于分包的项目存在不与分包方签订合同、分包合同订立不规范或严重滞后订立合同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设计企业与分包方关于设计质量、设计流程、设计价格、结算流程等关键点仅有口头的承诺,没有合同或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约定,一旦出现问题和纠纷,难以分清双方权利义务、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针对完工百分比法存在问题的策略及分包风险应对措施
1.针对完工百分比法存在问题的策略。1.1强化进度确认的管理。设计企业应统一签订规范的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各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对应的收费金额,例如合同中约定初步设计方案阶段,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交付给甲方并通过验收以后,甲方即支付给设计单位初步设计方案对应的设计费用。同时为了及时掌握设计项目的具体进度,设置项目进度管理员,负责统计设计人员上报的项目进度数据,及时与甲方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取得甲方对设计进度的确认资料。同样在分包合同详细约定不同阶段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方案或阶段图督促甲方单位确认。1.2引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可靠性。建立以项目工时为基础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根据经验和以往数据统计分析计算人工工时费用,依据不同设计项目预期投入的工时数以及其他成本估计单项成本总预算。引入适合自身情况的成本管理信息平台,若存在分包可以设置分包项目管理板块。设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部门,对设计项目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运用成本管理信息平台,由设计员根据项目进度填报项目工时,逐级审批,达到对项目进度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项目完工后,将项目进行过程中预估的总成本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不断更新完善项目管理系统数据。1.3合理预计项目后续维护成本。对已完设计项目,收集信息,合理判断项目成本的完整性,对于预计产生的后续维护等费用应进行合理的估算,保证项目成本的完整和可靠性。1.4订立合同为财务核算提供基础保障。签订设计业务合同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财务核算的基础,所以必须规范订立业务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设计进度和付款金额。合同的订立也是保证双方权利义务的载体,形成法律上的相互约束,使双方的合作做到有据可依。2.分包风险应对措施。2.1制定比选规则,规范选择分包方。制定详细的分包方入围比选流程,综合考虑资质等级、以往设计质量、进度保证、人员素质、服务反馈以及价格收费等内容,建立规范的分包方比选标准,定期更新合格分包方目录。在实际选择分包方时,慎重、全面地对合格分包方进行比选,确定最优的分包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公开招投标的范围和标准,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分包方。2.2注重质量管理,增强管控深度。加强分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可专门安排人员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管理。通过工作周报、质量例会等形式,了解项目设计进度,实时了解甲方在设计方面的需求。对项目设计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现场的指导。要求分包单位人员定期交付可量化的成果资料,组织专业人士对设计图纸的关键节点进行设计质量的复核,并以书面形式反馈分包方,并监督修改完善。2.3重视人员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对分包方人员综合素质、胜任能力、以往项目经验、公司质量复核流程等进行详细了解,判断其是否具备胜任能力,分包方是否有完善的复核程序,设计质量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组织项目培训,要求设计人员制订详细的设计进度时间表,并督促完成。要求分包企业人员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在设计人员变动时监督做好交接工作;及时收集整理设计资料和各阶段设计成果,减少对相关人员的依赖。2.4规范订立合同做到有据可依。与分包方签订规范的分包合同,在合同中对于设计质量、设计流程、设计价格、设计人员管理、结算流程等关键点做出相关条款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使企业利益有所保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企业在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时,针对设计工作量确认依据难以取得、项目总成本难以准确预估、后续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与完工进度不配比、不签合同导致完工百分比法难以运用等问题,以及分包业务中存在风险:分包方选择不当易引发经营风险、管控力不足引发质量和进度风险、分包方人员胜任能力影响合同履约和效益、合同订立引发的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进度确认的管理、引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可靠性、合理预计项目后续维护成本、订立合同为财务核算提供基础保障、制定比选规则和规范选择分包方、注重质量管理和增强管控深度、重视人员管理,强化过程管控、规范订立合同做到有据可依等措施更好地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和有效规避分包风险,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振洁 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S].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司.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2
近年来,人们对于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产生了质疑,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种种这样涉及社会责任管理的状况使得企业的社会形象加速下滑,企业的发展也会变得举步维艰。这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对于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也开始加紧了前进的步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2014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这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企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企业和社会都快速稳步地发展。
早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都开始注意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阵浪潮。世界各国各组织着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制度,随之出现一些相关法律给予支持、保护和制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让企业更自主地去担当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管理规则发展至今,也遇到了许多麻烦和问题,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2的工业松香腿鸭,以及亨氏等洋奶事件,都是企业忽视了社会责任的缘故,这就要付出相应的甚至是更大的代价。正是这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更大更多的社会风险。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2010年英国石油泄漏事件、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2005年浙江东阳画水镇化工污染等,一些企业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环境评估报告,却已经上马开工,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企业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带动社会的发展,不要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企业的功用就在于它把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责任联系到了一起。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一种义务,是企业不得不去施行的,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负责,还是社会和人民负责。一个企业最好的发展方向就是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打造社会责任管理,只要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就会对企业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比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加大质量把关的力度就可以大大减少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企业不再强制订购纸质资料而采用“电纸书”,将会降低管理成本;对员工的教育采用责任管理,则会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等。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政策正在缓慢发展,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社会管理的缺失,却也是力不从心,很多企业都是在无管理、无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
正是由于无“规”生产,让企业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让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不注重风险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它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形象的缺失,甚至还会造成致命的伤害。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并没有完全实施风险管理政策,如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建立,让一些隐藏的危险变得不那么可怕,在每一个危险后面总有一个解决办法。这就相当于给企业的生存发展上了一层厚厚的保险。高质量的风险管理系统让更多的企业免于资金和形象损失,也让他们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致力于打造智能实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让风险与社会责任管理相结合,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让更多的企业受益于此,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管理,创造出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
二、文献综述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发展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丰硕,给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风险控制的研究在我国企业中很少涉及,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社会责任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融合研究不多,难以应用于现阶段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本文的重点就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的研究,提出实际智能的系统管理体制,为社会和企业共同服务。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嵌入风险控制
(一)企业社会风险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如社会动乱、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等等。然而现价段不仅仅是上述外部原因的控制,还有企业自身的环境影响,像上文中所描述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本身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本文所讲述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归结为没有足够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求承担一定的名誉损失、法律制裁、人才流失、甚至破产的危机。这时企业风险控制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企业按照与股东、亦或是债权人、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建立相互间的权利和责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加大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利益承担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假”产品横行,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风险控制的介入,让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提高,避免了不良社会效应的产生,也使得企业更加稳步向前发展。企业借此向供应商、消费者等表示自己的产品是可以信赖的,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风险。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消费者,对于多种多样的生产企业不能准确地达成信任,而企业又纷纷打出可信赖的大招牌。针对这种不对称的结构现状,企业就必须向消费者等提供更为让人信赖的信息,比如承担社会责任风险就是其中一种。
针对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来分析现阶段企业社会风险的主要特点,从企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看,不外乎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给相关利益人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企业的这种自私行为,最终将会自食恶果,承担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风险的承担对象来看,企业社会风险有内外兼有的特性,所谓内外兼有就是指社会责任风险承担的是个人或者组织。随着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的治理有着自我完善性,其相关利益人就会发动一切因素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的风险承担的特点会更加浮现。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责任管理是对相关利益人或者环境进行责任承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风险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此外,从承担风险的结果来看,企业风险有两重性:一是给企业自身产生了巨大的损失,二是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再者,从企业社会风险控制上来看,这种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控制机制的作用。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风险控制的特征可由图1表示。
(二)企业社会风险控制路径 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是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这种风险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管理人员的操作不力,以及企业中的业务欺骗等,都让企业的社会风险控制得不到适时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是由多方面的工作所决定的。它控制工作是否顺利进行,都与外界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因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的相关利益人等。因此,社会责任风险控制进入企业课程中,为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以及员工工作环境增加了风险保障,从而控制好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的相关利益的监管方面来说,政府是在整个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者,政府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在适时的情况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信息;人民大众对于企业中的社会风险也有监督的权利。企业只有意识到了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由以往的被动执行到现在的主动履行,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不仅仅需要以上路径得以实施,还需要社会道德层面的帮助,文化方面的辅助。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和文化作为基础,才能稳步向前。有些是法律法规所规定不到的,就需要社会道德评价。比如中小企业的一些小批量掺假产品,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产生大面积的影响,在法律上没有定性的惩罚,此时就需要道德来评价,用道德标准来约束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企业社会风险的控制可如图2所示。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所谓风险,即为在达到预计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不确定因素。风险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由上文中所列举的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的主要作用源来看,企业可能面临如下不同风险,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不明确。每个企业对其自身的风险控制是不同的,比如钢材生产公司目标是其质量问题,食品公司目标是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定位一定要科学,充分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控制工作,同时还要对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环境作一个必要的分析。
(2)企业对外部变化没有及时应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忽视社会责任,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中风险控制,但是真正能及时发现并且还能及时有效分析的比例并不多。这就使得不少企业错失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发生不可挽救的影响。
(3)企业对内无法客观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获得企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能正确科学分析自身的不足和矛盾。由于受到种种利益的限制,企业的改革也无法顺利进行,这就造成了所实施的风险控制政策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4)企业的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思想保守的阶段,也会出现思想政策偏“左”的现象,这就让企业的管理控制无法真正与时俱进,成为了一种空谈。这样一来,就会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大厦发生坍塌现象。
早在1999年,国外的学者就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实施风险是引起风险浪潮的重大导火索。对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不到位,或者根本无法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这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嵌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明确,它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企业改革和企业机制,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企业的利益是与所有相关利益人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也就无法获得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环境与企业本身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潜在危机的发生,因此社会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必须改革,并且建立起只能以社会责任管理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才是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现实的选择。
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的风险控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验,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也开始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系统。首先,健全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的不足,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同时入手,共同治理,在制度上先人一步,做好社会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其次,建立起特殊通道,让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使之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特殊通道,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更有效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加强社会风险的控制。各个企业协调发展,避免危机重演。最后,企业的监管制度一定要过硬,可以与政府协调建立共同监管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引导,并且加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要建立相对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奖励,对表现不好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兆国、刘永丽、郑洁:《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12期。
[3]赵艳荣、叶、李响:《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9期。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3
【关键词】 国有贸易型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一、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界定
同一般企业类似,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经济运行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事先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一段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而遭受到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货风险
1.存货预算风险
存货预算风险是指按照实际预算而进行的储备存货大于市场需求,或超出企业销贸能力之外导致的预算 超出。
2.存货安全风险
许多企业各地分公司的存货仓库采取异地第三方租赁形式,仓库出租方负有监管责任,按照合约规定货物提货出库必须有规范、完备凭证,但可能存在管理疏漏,导致“无凭证(指令单、出库单等)”出库,导致存货安全风险。
3.存货跌价风险
存货跌价风险是指因存货积压和市场变化,致使存货将来的可变现净值低于预期值,甚至有可能低于存货账面价值。
4.客户库存补差风险
货物供应给渠道客户之后,销售方就同一规格商品的销售价格或销售政策发生改变,导致价格改变时点客户尚未出售给用户的该产品库存所给予价格调整的差价补贴。
(二)应收账款风险
1.客户信用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主要针对客户资信与背景调查,若信息不完整或失真,客户不履行合同约定的相关条款,产生的纠纷所带来支付货款的风险。
2.资金回笼风险
国有贸易型企业供应商和客户地域分布广、背景复杂,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结算量大,为业务的开展导致大量资金回笼风险。
3.担保与抵押提货风险
某些客户因临时资金紧张而采取担保、抵押的方式赊销提货,贸易型企业面临着担保与抵押到期、客户或担保人履行担保与抵押执行难、不履行担保与抵押责任等风险。
4.票据兑现风险
物贸系统客户回款中有巨额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少量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量是背书支付,容易出现背书不规范、商业承兑汇票填写要素不全、汇票提示付款期限到期但未到银行兑现托收回款等票据兑现风险。
5.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对于应收账款管理,易出现客户应收账款信息反馈不及时、客户对账及客户确认不及时完整、客户账款逾期及跟踪反馈不及时、账款催收措施及方法不到位等问题。
二、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诱因分析
我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管理当局往往十分注重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经营等传统方面的管理,而风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疏于对风险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许多国有贸易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在管理上各种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等均习惯依赖于上级企业集团。上级企业集团政策的强制性以及子公司自身管理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造成子公司经营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容易忽视企业潜在风险会带来的经营损失和财务波动损失。
(二)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乏
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兆,因此它具有可预测性。我国企业已经具备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控制机制,却没有起到有效的预防控制作用,在财务风险的萌芽阶段没有及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也没有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没有利用预警信号做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不能在财务风险发生时及时找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控制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盲目对外投资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不少企业利用市场契机,实施并购或拓展外部市场,对外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是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由于走向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周密分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无法达到预期,财务风险日益凸显,造成投资损失。
(四)担保引发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具有产权链长和组织结构复杂的特点,其可用的借款和担保主体过多,使得企业可控的金融资源倍增,其扩张对资金的需求日益膨胀,导致企业内部银行信贷规模无限扩张,担保关系复杂度加深,可能会产生许多恶性循环担保。当多个债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财务破产。
(五)融资行为引发财务风险
资产负债,在盈利状况下可以扩大盈利规模,在亏损状况下则会加速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使得利息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更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致使企业融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不良债务和公司资产损失。
三、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细胞,国际经济的发展及竞争实质是各国企业经济之间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大型国企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扩大我国企业整体规模,规避行业风险,增强经济整体实力,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4
(一)风险管理概念
所谓的“风险”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这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然而就算知道存在也无法实现对其的准确判断与预测。关于风险的界定,业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经济学、投资学、保险学、管理学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学等等。相关学者也针对风险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包括“差异学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学说、“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学说等等,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整合,并以房地产行业特点为出发点,笔者将风险定义为: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实际与预期报酬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与风险成正相关。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涵盖的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资金与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由于经营活动的繁杂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始终存在较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关于风险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这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并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科学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选择最佳的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确保在基于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获取安全性较高的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其通过对风险的一系列应对方法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为了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与额外收入相比,风险管理带来的安全性保障与此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概念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为了使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以此保障企业利益,使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为了在风险决策时,权衡潜在的风险收益与潜在的风险损失,对企业的风险决策进行优化,力争在降低风险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效益。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企业决策主体采取的方法可以使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正常投入提供保障,或者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得以强化,以此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调控。企业财务结果会表现出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的实际经营消极最终也会表现出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结果,会综合体现出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探析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程
房地产又被称为不动产,其指的是土地与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衍生物所附有的相关权益,除了房屋以外,土地财产也属于房地产的范畴之内。房地产这一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形式可以作为居住也可以作为投资项目,其具有较长的开发周期,受到空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自身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其刚性需求以及保值增值的特点也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推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与房地产产生的附带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料,房地产对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走势,这也反映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行业,房地产行业即房地产生产与经营服务于一体,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房地产筹资、开发、销售、管理以及物业及相关增值服务。其中开发商、投资商、发展商、金融服务机构、房产中介以及房产评估机构共同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房地产开发具体分为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筹资开发、招工建设以及流通销售。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如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体系,对国家经济建设而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第一,外部金融环境影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利率波动、信贷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变化、企业信用要求以及各类金融交易严格程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国家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活动与资金运作,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尤其突出。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这些企业处于高负债状态,为了获取充足资金,大多都会选择银行信贷业务,如此以来,如果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就很有可能由于银行加息而断裂,进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大,情况严重时企业可能会直接破产。第二,法律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言,法律环境起到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而言,法律环境的重要性更是突出。现阶段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的房地产企业,而房价问题也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目前对于普通大众百姓而言,房价过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对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言构成了威胁,因此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与调控,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与银行的不合理政策使得良好的经济环境遭受破坏,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也由此增加。第三,经济环境因素。在企业所处使其中,由于受到企业外部整个经济环境发展状况的影响,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就是经济环境因素。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停滞或者收缩时期,那么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第四,税务环境因素。企业的资金与财务状况会受到国家税务政策调整的影响。对不同的地方其实行的税收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内部因素
第一,企业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规模能表现出企业对市场波动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影响的承受能力。不同规模的企业,其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资金来源、贷款能力、筹资渠道、资金运作、投资规模、价格政策以及税务又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非常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质以及股权结构与其存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成正相关,这是由于这类企业具有广泛的筹资渠道与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能有效抵御风险。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归类分析
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而言,具体可分为三类,即融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照预期筹集到预期资金以支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可能性。根据企业融资渠道,可以将融资风险划分为两类,即外部融资风险与内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项目的投资过程中,由于预期投资回报与项目结束后带来的投资收益存在差异,进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上文提出风险在人们生活生产中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预测的,因此企业的任何投资活动存在的投资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根据企业的投资活动的性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而根据不同的投资对象可以将投资风险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风险与对外投资风险。此外就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这是指商品在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成品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中,受到转化时间与金额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导致企业经济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可将资金的回收分为两个环节,即产品向结算资金的转变与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任何一个转变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回收。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资金回收风险也是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三、我国针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性内容及方式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原则、成本与效益均衡原则、风险防范与处理并行原则以及决策灵活性原则。而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投资可行性分析、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加强紧急预案措施的完备。
(二)以AHP的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与研究。AHP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提出的。这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该方法提出在决策过程中人的思维判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一定模式来规范决策思维过程,对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问题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AHP层次分析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决策总目标的确定、目标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对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估、对判断矩阵的求解,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关于财务风险评价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具体包括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同时对其进行分类以表现企业的偿债、运行以及获利能力。然后根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项财务指标权重。不同的财务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而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而言,为了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分析,就要对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进行重点研究。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解决策略
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使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协调力得以增强,企业全体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以此使企业的发展得以推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应从价值标准的选择、员工认同的强化、提炼定格以及发展方向的丰富入手。其次,还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从企业自身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并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手段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力度得以加强。如此才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同时为了从源头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风险控制能得以提高。此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改善还需要实现控制制度的完善,应使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强化,基于正确的风险观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再者,还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与质量。此外,还要加强房地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相比,提高外部环境应对能力对于企业风险控制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企业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5
关键词:粮食企业 应收账款 风险控制 研究
粮食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除了信用交易外,还有客户评信运行机制未有效运行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缺位。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很容易产生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而造成财务危机。
一、粮食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企业的应收账款受到市场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够及时或者足额收回数额较大应收账款的风险。
粮食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回收金额风险、回收时间不确定性和资金管理成本的增加。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债务人超过商定的付款期限,并不能确定明确的付款日期,而使债权人面临应收账款损失的风险。回收金额风险是指应收账款超过信用期后,粮食企业很可能无法收回全部的应收账款,而使部分或全部的应收账款成为坏账的风险。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加大企业资金的占用和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益,并减少应收账款使用的机会成本,甚至使粮食企业财务资金陷入困境,很可能增大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破产或被并购的可能性。而应收账款一旦超过信用期,部分或全部金额就很可能成为坏账、死账,且必定增加资金占用、催收、诉讼等管理成本,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粮食企业的影响
(一)占据资金,降低使用效益
粮食企业因赊销商品所应形成的应收账款在信用期内未能够及时收回,造成实物流和现金流没有达到预期的同步,使企业的现金收入与支出不相符合,打乱了粮食企业的正常资金使用计划,影响粮食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应收账款因长期不能收回而被动地被占用,致使企业的现金流出未能及时补进,进而直接影响企业赊销业务资金的正常流动和应收账款的正常周转,增加了资金成本,降低了应收账款的使用效益。
(二)虚增利润,隐藏经营潜亏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以信用交易方式完成销售业务后,需要确认营业收入,并计入当期损益,因此确认的经营结果,企业在账面上视同收回了现金。实际上,企业在收回应收账款之前,虚增了企业的现金收入。如果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必然使企业每年按照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坏账准备难以弥补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坏账损失,使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在隐藏了经营潜亏的同时,也隐藏了资金风险,削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现金流出,削弱经营能力
粮食企业因信用交易而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在一定时间内现金收入与支出不相符合,虽然在短期内完成了轮换计划政策业务,账面上为企业增加了相应规模的利润额,但是赊销收入的现金并没有实际流入企业。由于销售的实现,使得粮食企业需要付出相应比例的税费成本,且可能因利润(或股利)分配政策的实施使企业的资金流出,恶化了粮食企业的造血能力,增加企业的损失。由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为减少坏账损失和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必定增加应收账款的催收、诉讼等费用和人力资源成本,额外增加管理成本费用,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四)长期占用,增加机会成本
粮食企业的应收账款受到外部因素和自身特性的影响,不能够自由的流动,成为企业的闲置资本。企业变现的流动资产或者现金周转速度越快越能够真正增加收益,但由于企业没有有效利用应收账款的手段,使得应收账款成为流动资产中的“固定资产”,丧失了大量的盈利机会。由于资金被长期占用,加大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因属于政策性借款,由于借款期外长期占用,又增加了企业信用成本。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针对粮食企业应收账款损失风险的种类、性质和产生的市场环境,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围绕信用交易业务开展风险控制;健全综合评信、法务审察、业务管理、财务监督、资源考核五位一体的内控管理体制;从应收账款管理缺位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风险控制运行机制。
(一)完善信用管理,健全内控管理体制
应收账款风险涉及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其产生过程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高难度性。企业在其管理上关口应前移,组建专业的部门或者组织对潜在的应收账款客户信用实施等级评定,前置信用交易程序,督导企业加强审批,业务部门按制度规范实施信用交易。信用管理部门或组织需要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协调业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信息流入的监督和人力资源部门对资源使用结果的考核,自始至终监管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程序执行效果的全过程。
(二)合理布局,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粮食企业应仔细分析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此消彼长的客我关系,从客观上评价自身综合实力,{整经营计划,培育优质客户,从而建立“信用是企业的血液,共赢是发展的源动力”的合作目标。粮食企业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既要从外部推进,不给客户违约机会,传递违约成本远大于违约所得;也要从内部推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实时掌控应收账款的量、时、价等信息,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的监管能力,定期与客户对应收账款进行书面核对,以便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风险,同时将核对的结果传递给对方企业,保证双方信息的一致,保留书面对账资料,以便对可能发生的应收账款风险采取进一步有效的措施,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水平。
(三)统筹规划,完善风险规避措施
粮食企业通过完善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运行机制,能够从系统内有效防范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的发生。但由于市场、金融环境、投资决策等因素可能影响客户经营,使其财务状况恶化,不能支付所欠账款,因信用透支而产生系统外的应收账款风险,也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来规避。
1.通过信用保险,规避应收账款风险。信用保险是权利主体将与之有债务关系的客户方的信用作为保险对象,向开设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以保证在债务人信用违约时,债权人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
2.通过保理业务,规避应收账款风险。保理是指与开展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关系,卖方企业等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权转让给保理方,保理方针对该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账户的管理、收账款的催收以及为收回应收账款所提供的各项担保等业务。
3.通过财产担保或第三方担保,转移应收账款风险。对债务人提供有效资产担保或第三方担保,如债务人不动产抵押担保、第三方信用担保或不动产担保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担保,可以使企业在无法正常收回应收账款的情况下,通过追偿的方式,从担保方手中索赔或者通过抵押物的拍卖来获得弥补应收账款的资金。
(四)痕迹化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企业还应健全应收账款痕迹化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应收款项责任落实的能力,严格控制应收账款投资,加强企业内部痕迹管理,积极清收,防止应收账款损失的发生,减低投资风险。
1.应收款项的痕迹化资料。直属企业须按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建立和完善客户或职工个人的应收款项立卷管理,企业对形成应收款项的资料进行整理,遵循会计资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形成应收款项前因后果的有机联系,便于核查和利用。直属企业应收账款的立卷管理内容主要为每项应收款项业务发生时间、金额、账龄、计提坏账准备、清收状况、清收负责人、分管领导;债务单位当期的经营结果、财务状况、资金情况,联系人、债务单位负责人的诚信等。直属企业应根据每项应收款项的账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催款清收,催收记录包括上期债务人的回函记录及清收成果,当期催收时间记录、方式、效果、催收责任人、催收主管;被催收单位或个人负责人、联系方式等。
2.应收款项的痕迹化管理。直属企业对本单位应收款项资料的保管要严格执行安全、保密、有效和检查的制度。一是安全,直属企业要确保应收款项所有资料完好无损,做到不丢失、不破损等。二是保密,直属企业对应收款项所有的资料信息不能超过规定传递的范围,包括接受应收款项资料信息的范围、对象,确保应收款项保密的程序、方法有章可依,以及各环节保密的责任落实等。三是有效,直属企业须按月定期向客户发送应收账款对账函,获取客户的定期对账确认书,按时催收应收款项,及时更新应收款项的法律时效。四是检查,直属企业要专人负责保管应收款项的立卷资料,上级主管部门应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监督直属企业应收款项的管理情况。
总之,应收账款风险是粮食企业经营中不可回避的资金管理风险,伴随着企业信用交易的存在而发生。粮食企业不可能完全规避应收账款风险,但通过对企业系统内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把应收账款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信用交易来实现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Z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6
【关键词】税务风险 管理 措施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各项制度也逐渐完善,特别是税务管理越来越严明。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企业是否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税务风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广义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在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的前提下,采用不恰当的税务处理方式,造成企业逃税漏税的情况,使得企业蒙受财务受损和声誉下降,甚至是法律责任的后果。另外,由于企业税务筹划的不足,导致支出的税收超出了原来的计划。
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和控制,使企业在面临以上情况时导致法律纠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避免税务风险,有效的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是一个无法逃避且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清楚税务风险的原因,只有从根源上寻找答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税务风险产生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业务的多样性使企业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网中,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企业的财务人员仅仅有较强的财务会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目前的状况是,企业管理者注重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其在各种关系中所具备的知识,特别是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甚至出现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涉税事项应申请享受税收 优惠政策不及时、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等应享受而未享受的税收政策的情况。”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税务风险意识不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税务知识不深入,导致了税务风险的产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国家的税务政策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断调整。但是目前,依然有企业存在财会制度不统一,没有与时俱进的跟随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企业的运行税务制度跟国家的税法想脱节,产生税务风险;另外,企业税收政策透明度不高,导致税收政策落实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税收意识比较混乱。当然,税务机关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利用一些操作性不强的税法制度是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没有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容易造成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的时候,各执己见,导致企业与税务机关的矛盾。
第三,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促进税务风险形成
一般来说,企业正常运行都必须有一套组织结构严明的企业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和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保证财务核算的精准、及时。较大的企业甚至固定的中介公司进行定期把关财务核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税务意识及政策都健全的时候,税务风险往往来自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差异。企业“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和滞后,纳税遵从度时有差异,出现应纳税 而未纳税或少纳税等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现象,从而面临 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处罚,导致税务风险。”
第四,企业经营活动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税收风险
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注重企业的销售收入以及盈利状况,按照应缴纳的税额指标进行缴费,但是对于企业的涉税内容涉及的相对浅薄,没有深入的分析涉税内容,并进行适时指导。在税收过程中,没有与主管税务人员进行沟通,缺乏详细具体细致的税务调查、评估和审核。因此,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的税务风险使得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在税务活动中由于沟通协调不到位造成少缴或者未缴税款的现象。
第五,税务数据利用不合理导致税务风险
当前企业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涉税数据是税务机关看重,是为了确定应纳税额,对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多作用。实际上这是对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的表现,导致了企业在平时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注重涉税数据的根系整理,为了应付税务机关临时整理,从而使涉税数据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是税收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不足
企业的税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到财务损失、声誉受损甚至是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风险。“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 、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因此,现行的税务制度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不能很好的处理税务风险,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结合以上提到的税务风险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将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不足,管理意识不强
据一项对纳税人的调查统计显示:“当企业出现税务危机时,超过八成多的企业会选择找熟人、托关系,花钱去 “摆平”;有2%的企业会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争端;其余 的会采取被动的接受补交税款和罚款。”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比较少有会主动去规避税务风险的意识。即便发生税务风险,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曝光率比较小,更加导致了企业税务风险意识的欠缺。
第二,企业管理者不注重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管理者对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企业是否有能力较好的解决税务风险。但当前的现状是,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互动中,生产、销售各个部门都会得到较大的认同,只有企业的税务部门被忽略的几率最大,甚至有的结果不完善的企业缺乏税务部门,将税务活动统一并入财务管理上。因此,即便发生了税务风险,也很难短时间内较好的解决。
第三,企业内部机构的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
一般来说,要有效地避免税务风险,在税务风险发生之后,及时的管理并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企业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但是当前企业大多都缺乏一个这样的部门,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企业内部缺乏规避风险的意识。“据了解,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及岗位,许多庞杂的涉税事宜都无法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等问题积累到一定 程度,就演变成了风险点。”
第四,企业税务风险评估不科学
根据调查,现行的企业中,特别是大企业在风险评估上,都采取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措施。企业聘请具有高信誉、高资质且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认为万无一失。实际上,这类事后评估,很难及时的发现和规避税务风险,而且中介机构对企业的了解并不是十分深入,容易造成评估失真的现象,从而加大了税务风险。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相关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税务风险意识
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税务管理意识是企业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前提之一。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将企业的税务问题纳入企业的长期规划中,加强税务制度的健全。同时加强全体人员的税务意识。
第二,企业内部成立税务风险控制机制
要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内部预防机制。在企业有效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企业的税务风险,强化企业、社会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多方面的预防和控制,设计合理的税务管理流程,创新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加强税务风险的控制,在法律的保护下有效运行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三,企业加强与各方面关系的沟通协调
企业的税务风险一部分来源于企业本身的沟通不够,没有与时俱进的按照现行的税务制度履行职责。因此,在企业经营互动中,需要认真做好税务风险评估,特别是大企业,需要处理好与中介机构的关系。“中介组织具有独立性、公正性,不受税务机关和企业的影响;且专业性强、 有从业规则和行业约束力,人员具备从业资格、业务能力高, 但行业准则和操作规范尚不完善。”因此,企业在税务问题上可以依赖中介组织的专业知识,但是必须要保持警惕,跟随税务政策的脚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第四,加强纳税的相关知识辅导
加强企业的税收政策辅导,是税务机关的一项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必须加强的一项必修课。特别是对于大企业,需要定期地进行集中式的税务知识辅导。尤其在新的税务政策出台之后,税务辅导必不可少,要确保企业的税务政策与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将其置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中,加强税务风险的意识,加强预防机制的建立,完善各项政策,加强沟通,有效地避免税务风险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晓.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10,01期.
[2]许雪媚.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