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1

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是1119.3亿元,净资产利润率是1.8%。有专家推断,地方国企资产净利润率是1.8%,而今年一季度CPI为2.2%,这意味着,地方国企实际亏损率为0.4%,亏损额达到249亿元;如果把地方国企变现后存在银行,利息所得比利润所得要高出25%;如果把地方国企变现后放贷,利息收入要高出利润所得200%。

国企效率如此低下,看来该考虑一下何去何从的问题了。而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大学的一项联合课题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运营状况、盈利、资本结构和市场评价四大绩效方面,都优于国有企业。

民企效率 国企难追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按附加值计算,中国民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比国有独资企业高50%,比国有控股企业高33%,比国有参股企业高24%。

过去二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在中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979年,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今天这个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形成民营、外资、国有三分天下的格局。

自1990年以来,民企解决了四分之三左右的就业。在国企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民企在提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身为国企华远集团董事长的任志强,深有感触地说,国企的强盛没有带来就业水平的提高,反而导致了就业水平的下降。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大概只解决了9500万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一点上远不如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中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

“国企虽然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占用的土地,有一半没交土地出让金,只有不到1万多亿元的利润,这说明国企的效率远远低于民企。”任志强表示,国企缺乏先进性,在占用比民企多得多的资源基础上,作出的贡献却比民企少。

任志强认为,国企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民企那样积极、努力的目标。每年只完成考核指标就可以了,否则水涨船高,今年高了,下一年就完不成了。在人员、薪酬的选择上也都没有自,最终国有企业一定会被民营企业取代。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工业增加值方面,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6.9%;总资产,私营企业增长20.1%,国有企业增长14%;从业人数,私营企业增加5.3%,国有企业增加0.8%;主业务收入,私营企业增加18.7%,国有企业是-0.2%;利润,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4%,而国有企业是-4.5%。

国有企业的效率明显低于私营企业。而且,这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天量的信贷资金都贷给了国企和央企,私营企业没有得到贷款支持的前提下得出的结果。

机制不同 绩效不同

只有真正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才能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对资源稀缺状况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会较多地流向效率高的企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产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

在上述两方面,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有明显的优势

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清晰,所有者能够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收益,就有更强的激励机制去严格监督,并防止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偷懒行为。而且,民营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所有者本身就是经营者,自己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高。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大学的联合课题组研究发现,上市民企在绩效表现方面呈现出四大特点:规模虽小但效率高;盈利能力强;短期负债比例高、长期融资难;市场评价高。

具体到盈利方面,在反映盈利能力的四个指标上,即销售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和人均净利润,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都高于国有企业,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而在长期财务杠杆比和总财务杠杆这两个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上,长期财务杠杆,民营企业大大低于国有企业;总财务杠杆,民营企业则要高于国有企业。这说明国有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大于民营企业。由此可推断,民营企业通过短期的借贷形式进行融资的比例高于国有企业。换言之,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长期信贷的支持。

联合课题组认为,民营企业与非民营企业在绩效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两类上市公司在治理机制方面的差异,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较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更加合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企业绩效。

思源VS平高 民企的完胜之旅

思源电气与平高电气同处于电力设备制造业,分别于2004年8月、2001年2月上市,前者由自然人控股,是一家典型的民企上市公司,后者则是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上市后,两者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在2003~2009年期间,思源电气与平高电气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前者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后者,达10倍以上(参见图表)。

在细分产品上,高压开关是思源电气与平高电气的共同产品,从2005年至2008年,思源电气高压开关产品的营收复增长率为35.9%,同期,平高电气只有5.3%。同时,思源电气的高压开关综合毛利率也远高于平高电气,且仍趋于上升过程中。

上述对比可见,民企上市公司思源电气在营运能力、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方面均遥遥超越了同行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平高电气。

事实上,作为一家电力设备类公司,思源电气的成长固然伴随着国家电网投资的自然增长,同时,也不断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把从以单一产品为主要营业收入的企业扩展成行业市场细分的领跑者。特别是一些成长空间大、进入者少、利润高的潜力市场。通过持续创新,精准地把握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打开成长空间。

思源电气通过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在二次设备行业里,先后进入了色谱监测系统生产、储能电池充电模块、电动汽车充电模块、高压动态无功补充系统装置SVG以及数字化变电站等五大重要板块,全面布局智能电网行业,逐步实现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的转型。

思源电气不仅做到了成功转型,而且做到了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并确立领先地位,使得竞争对手望尘莫及。例如,公司在2004年进入高压互感器领域,2005年正式运营,通过2006~2007年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该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引 言

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相同量的补贴,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同。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更多。前期文献,学者都是单独对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的内部市场机制特点进行探究,吸收劳动力的情况也只是做了稍微的研究,没有深入探索。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前期文献并没有对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本文将比较当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补贴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差异。

本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吸收劳动力的影响,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这对我国今后如何把有限的补贴更好地配置,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建立模型分析

本文选取了从1990年到2011年期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EView软件对政府补贴数量跟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其中y代表国有企业每年吸收劳动力的数量,butie代表政府每年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数量。分析过程如下:

得出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数量Y随政府每年补贴数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9285.17+0.186863butie

(31.256) (12.604) R2=0.8882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2-2=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1.725。因此,从参数的t检验值看,斜率项和截距项显著不为零。另外,拟合优度R2=0.888表明拟合情况较好。同理得出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数量Y随政府每年补贴数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400825.62+0.885723butie

以上看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更多。民营企业没有计划分配项目,也没有计划分配上岗,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实力发展。相反国有企业有一些固定机制,导致存在的一些问题持久性比较大,解决困难难度较大。当政府对其进行补贴时候,民营企业相对更加灵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而国有企业因为有一些特定思想,例如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思想,还有论资排辈思想等,结构相对比较固定,规模变动会相对比较小,吸收的劳动力也只有一定的限度。

二、分阶段实证研究

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影响很大,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处于经济萧条的时期。所以就把从1990年到2011年这段期间,划分成两个阶段。

当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形势好转,需求增加,市场扩大,企业开始扩大经营,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有一部分劳动力会流向优厚工资福利待遇的国有企业中去,也仍然有一部分劳动力会青睐于能给自身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民营企业中去。当经济萧条时,社会总需求就会减少,市场萎缩,企业会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受经济萧条的影响比较严重,为了转嫁经济萧条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多种方式裁减人员。民营企业也受到了经济萧条的影响,但是民营企业经营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强,影响比较小,而且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于第三产业等受景气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所以在经济萧条时候仍能发挥较强的吸收劳动力的作用。甚至有时候,从国有企业所裁减的一部分人员会流通到民营企业中去,这样子被国有企业排挤出来的劳动力,也会有一部分被民营企业吸收了。无论是在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的时期,当政府给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同量的补贴时候,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都要大于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大量存在与迅速发展,是其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根本原因。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民营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方面要比国有企业稍微逊色,民营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创造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为吸收社会中的劳动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在某种程度比国有企业更加有效率。当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政府补贴时,民营企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民营企业仍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今后的补贴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政府补贴投入方向上的调整,可以今后在补贴时对民营企业适度的倾斜,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补助,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好的GDP,创造更多的就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其次,投入策略上的调整。组建国家补贴局,对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政府补贴进行研究,有选择,有重点地对企业进行补贴。还有制定综合的补贴政策,不能只是单独考虑某一方面,而是综合考虑,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劳动力的优势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2]郝少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比较研究[J].理论研究,2011(3).

[3]吴海燕.国企效率及改革方向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2(2).

[4]潘双庆.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J].哲学社会科学,2008(7).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3

支持政策亟待落实

现在对民营经济有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过去招商引资的战略投资者是国外的大型企业、国内的民企,比如搞振兴东北这几年的工作,讲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国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重点指的是把长三角、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吸引到东北。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招商引资的第一对象是国企和央企。就我所了解,这种转变不是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地方政府认为民企不够讲信义,不如国企和央企好打交道。这里面有些政府行为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但这也是要考虑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给民企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条件和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落实。

我们一直提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金融上给予比较好的支持。我在东北地区工作时,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难的原因列了很多选项,有政府行为影响、开放度不够,人才匮乏等问题,但是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的都是融资难。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当然这其中涉及了很多因素,民企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很困难,应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

另外,民企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能力、水平以及本身问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和政府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劳工的关系,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还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能只靠民营企业自己解决,国家也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既有维权又有自律的好条件。

民营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4

一、山区民曹经济发展现状

山区民营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位于中西结合部的恩施自治州鹤峰县,2000年,除烟草、电力和自来水外,全县就基本实现经济民营化,民营企业约占地方财政的80%,民营企业从业人数远远超过国营企业,达到11.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84.27%。同时也成为了山区地方各级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每年提供的税收占本级财政收人的75%川,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支撑起山区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是山区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力军。山区民营经济也存在诸多巫须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从行政干部到各主管部门,目前还存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障碍。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只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从各方面作了严格限制,并没有完全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营经济“共同发展”,就是一些民营企业家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于是千方百计争取戴“红帽子”,当劳模、当政协委员等办法以求政治上的安全。

(二)民营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民营企业在特殊环境下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良芬不齐。从整体上说规模不大,寿命不长,据统计,恩施州近五年来的民营企业从开办到关门,平均只有2.9年‘”。其主要原因表现在:

1、人才匾乏。山区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低、素质差、生产效率不高。而个体私企更是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笔者曾对湖北民院刚毕业的大部分大学生作过一次择业意愿调查,在5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80%的人表示,最佳选择为政府公务员,其次希望能进事业单位工作,再次是到烟草、电力、金融、电信等国营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寥寥无几,许多人甚至表示即便工资高出一倍,他们也不愿到民营企业。此外,民企职工绝大多数都没有长期工作的打算。

2、设备、技术落后。山区的民营经济主要是由个体私营经济成份组成,而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是通过模仿,从生产单一小产品或小规模经营开始的。随着企业资本的积累,企业的规模有所增大,但是生产技术却难以提高。民营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部门,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因为缺少必要的人才和足够的资金。

3、整体规模分散化。据统计,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37.6万元,从业人员14人。绝大部分民企分布在低技术的小商品经营、加工业、运输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小。

4、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不严、不科学。任人唯亲,有相当一部分业主文化程度低,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的模式。根据恩施自治州工商联在2000年对恩施、利川两市47家私企所做的调查,一半以上的配偶和38%的成年子女参加了企业的工作。有72%的企业业主就是经理;有29.6%由业主的亲友担当管理人;由与业主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担当主要管理人员的不到巧%。绝大多数股份制民营企业的经济决策由法人代表一人确定,真正由董事会作决策的不到10%。私营企业业主不愿意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一旦打破家族制,又往往面临崩溃的危险。

5、做假帐现象突出,为少纳税大多数民营企业隐瞒了他们的财务状况,民营企业往往都做了三本账,这除了民企业主缺少依法纳税自觉性之外,不合理的税费负担也促使民企作假账,企业还没有赚到钱,却先要缴税。企业只好把自己的流动资金拿来缴税,经营发生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如私营企业,公司要交33%的公司所得税,而业主还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有重复征税的问题。由于财务不透明,山区民营企业很难吸引外来资金,也不容易得到大的合同。

6、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短斤少两现象突出。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所为。过去,国营企业之间有三角债,现在民营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三角债。许多民营企业家不敢和陌生人做生意,怕交了钱收不到货或发了货收不到钱,不愿意把生意做到千里之外。这种信用环境大大地缩小了企业的活动空间,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缺少健康发展的公平环境。在山区尽管从产值和就业人数来看,如今国营企业已经不占主要地位(有烟草企业的地区除外),但与国营经济相比,山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约束和限制,民营企业仍然得不到公平竞争的保障。表现在:

1、在土地使用、办照、纳税、工商检查、银行贷款、甚至法院判案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公平。如私企的工商注册费也要比国营企业高出500元。

2、对在市场准人方面的限制较多使得它们不得不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中生长。山区民营企业不能从事金融,电力、保险、电信等垄断行业。再如为了实现国企脱困,通过债转股和资产剥离,国家免除了山区国企每年数十亿元的利息负担,可见,国企仍然享受软约束的优惠。在同一个市场中具有硬约束的民营企业和软约束的国营企业竞争,前者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3、民企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融资。山区极少有民企成为上市公司,几乎不可能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融资。而四大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国企服务的,而不是为最能有效运用资金的民营企业服务的。根据恩施州人民银行2000年年报,在所发放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借给个体户和私企等民营企业的。

4、山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逐渐具备,但是法律的执行还有许多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等情况还不少。民营企业常常受到骚扰和不公正对待,尤其是常常成为乱收费、乱摊派的对象。

二、山区民营企业面临新机遇

第一是山区国营企业的改革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山区,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随着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和国营企业改革的深人,山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条件会越来越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营经济的布局,国营经济要“有进有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营经济的“退”就是山区民营经济的“进”,国营经济退出的市场空间主要是竞争性行业,它将主要让给山区民营经济去发展。第二是在中国加人WTO为山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很大机遇,中国加人WTO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在产业组织、企业经营战略、产业重新定位、引人现代管理诸方面。山区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外企鞭长莫及,对山区民营经济的影响不大,相反,因为加人WTO意味着在那些原来不许外国企业进人中国市场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受限制的产业对外国企业将逐渐开放,既然对外国企业开放,必定也会让本国民营经济进人。因此,在产业开放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将大大扩展。许多县市已将“经济民营化”列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第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新的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也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深人改革,相当一部分地方都提出大力推进国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21。许多县市已将“经济民营化”列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

三、调整构想

(一)民营企业自身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对于早期发展的民营经济来说确实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发展,或者说二次创业的问题。这是一道“坎”,跳过了这道坎,民营经济就会上升到新的层次。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自卑与自负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理直气壮的推进民营经济的壮大和提升。其次,继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双双进行交换,这样作不仅可以把自己,也可以把社会的蛋糕做得更大。第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21世纪是名牌产品到名牌企业到名牌经济的世纪,名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精华和推动器,亦是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民营经济要创名牌就一定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增强现代名牌的意识和观念,培育、发展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企业的规模提升,通过管理的现代化来保证名牌战略的有效实施。第四,加快组建民营企业集团步伐,民营企业集团化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无疑将起到巨大作用。第五,做好人才培养,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人才,但员工融合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的重要岗位是否由内部提拔产生,而不是招聘来的。要使员工能够逐步融合,企业就要一步一步地发展,就像筑坝,要一层层撒上、一层层夯实才坚固,要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形成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就是说每一个岗位都是互补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第六,转变机制,强化管理。在山区民营企业中,私营企业在初始阶段一般都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创业的种种困难。但是企业壮大之后,实行了家族式宗法式管理往往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家族成员自认为对企业创业有功,会固步自封,与吸收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发生磨擦冲突,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所以,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二)大力改善外部环境

1、在政策上给予公平竞争的待遇。加强立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给予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同等发展机会。对山区民营经济开放产业准人,按照现有的外贸政策,要求民营企业连续收人、出口供货额分别在5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美元才能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而山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很少能达到这一要求,而现在的国内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产品饱和,正需要扩大出口才能增加产量和销售,因此,外贸政策必须针对山区民营企业适当放宽。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给民营企业经营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应该实行“四放”、“四同等”政策,即放开经营主体、放宽经营范围、放活经营方式、放松经营环境;民营经济与国营企业要在法人权力上同等享受、政治生活上同等对待、社会活动上同等参与、政策支持上同等优惠。在规范管理方面,立足于为民营企业创造最宽松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简化办理各类证照手续和程序,推行“一站式”优质服务,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放松部门制约和政策限制,为民营经济构筑“绿色通道”;没有收费项目的,只能服务不准收费;有收费项目的只能按下限标准计算收取。对重点民营企业由公安、监察挂牌保护;尤其是对私营企业,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减负”,主管部门到私营企业检查工作可以实行申报许可制度。

3、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目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融资渠道不畅,除民营企业要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改组外,山区银行应加快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部门,重视向山区民营经济贷款,同时,政府建立为中小民营企业借款担保的体系,成立民间的投资担保公司。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所有权;信贷歧视

一、背景介绍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广泛讨论,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2000),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营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取的信贷还不到总信贷的1%。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尽管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首先,与西方发达的债券市霾煌,银行借贷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现阶段,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银行借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企业的外部融资,无论期限长短,均过度依赖银行借款。我国企业90%的融资都来自于银行借款,企业债券和股票直接融资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0%左右(姚立杰等,2010)。

其次,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的缺失、法制的不健全以及意识形态等原因,民营企业在多方面遭受着制度和政策上的“歧视”,很难取得和国有企业同处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张敦力和李四海,2012)。由于在中国,绝大部分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为国有,而企业则有国有和民营之分。因而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较难从具有国有背景的商业银行筹集到资金,或者为了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这种情况被称为民营信贷歧视(Brandt and Li,2003)。存在信贷歧视时,企业的信贷风险在银行放贷时的重要性会严重下降,导致部分信贷风险相对较大的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会高于信贷风险相对较小的部分民营企业,这有悖于银行本质功能的发挥,也使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低下。

二、信贷歧视现状

基于所有权性质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特殊现象(李广子和刘力,2009)。Brandt and Li(2003)利用在江苏和浙江两个省1994―1997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当地民营企业的信贷状况。他们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借款的难度更大,同时获取借款的数额也更少,融资成本也更高。江伟和李斌(2006)发现,相对民营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能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而在政府干预程度比较低的地区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国有银行对不同性质公司的差别贷款行为有所减弱。

虽说企业风险应当是影响银行信贷的主要因素,但基于产权的信贷歧视使银行对民企执行更严格的风险控制,使民企的银行借款期限结构明显短于国企(陈耿等,2015)。而且,银行在事后风险控制过程中,信贷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里,信用借款比例越高,企业稳健性越低;在非国有企业里,二者显著正相关(程六兵,2013)。

由此可见,众多研究从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成本、会计稳健性需求等方面证明,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着信贷歧视的现象(Brandt and Li,2003;江伟和李斌,2006;方军雄,2007;陆正飞等,2009;程六兵和刘峰,2013;陈耿等,2015)。

三、民营企业受到信贷歧视的原因

上述研究已经证实,民营企业在从银行取得贷款时确实会受到一定的所有权歧视,而这种歧视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例如GDP政绩等),会利用银行改革中的制度缺陷,直接或间接地争夺银行金融资源、干预国有银行的决策,使地方国有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巴曙松等,2005;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占有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民营企业受到歧视性待遇,只能获得较少的银行信用,或接受更苛刻的借贷条件。

第二,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政治关系。一方面,目前国有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银行更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盈利目的来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债务融资(Brandt and Li,2003)。因此,当国有上市公司需要债务融资时,国有银行可能会减少对国有公司的信息或担保需求,同时也较少考虑对国有公司的未来监督(江伟和李斌,2006);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比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援助(Brandt and Li,2003),由此降低了国有公司对债务的违约可能性,使得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

第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但公共职能却较为沉重,因而政府经常向国有公司摊派各种社会性负担。国有公司由于承担了大量社会性负担,存在充分的动机和理由向政府索求各种补偿,这是一种隐性合约,即国有企业为政府分担公共职能,而政府作为回报会为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或特权(袁淳等,2010)。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信贷优惠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在中国的银行业中,国有企业不偿还贷款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但是如果一笔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出了问题,有关负责人就会被怀疑收受对方的贿赂,这使得信贷人员在考虑是否给民营企业贷款时异常谨慎(卢峰和姚洋,2004)。为了避免“利益输送”嫌疑以及坏账产生后的责任问题,即使面临相同风险等级甚至风险更低的企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往往也会执行更高的信用标准与使用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手段(Brandt and Li,2003)。

第五,由于在中国,国有银行要获得国有企业的相关信息更容易一些,而获得民营企业的相关信息要困难一些。银行处于理性的考虑,对于收集信息的成本较高或可能性较低的企业存在着歧视(Brandt and Li,2003),因而会使得民营企业获得国有银行贷款时较为困难。

第六,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和纪律加重了信贷歧视,从而加重了银行的“惜贷”现象(卢峰和姚洋,2004)。

四、信贷歧视之经济后果

首先,信贷歧视使得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更加困难,且获得贷款的期限较短、金额较少、成本较高(Brandt and Li,2003;江伟和李斌,2006;方军雄,2007;陆正飞等,2009;陈耿等,2015),因而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受限,潜力并未被完全激发出来。

其次,非国有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未来的业绩表现更优,但是在紧缩期内非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却少于国有企业,由此可见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配置并未达到最优,仍旧有待提高(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

再次,信贷歧视使得民营上市公司的股票回报显著低于国有上市公司,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的股东将蒙受信贷歧视所导致的财富损失(陆正飞等,2009),由此可推测,民营上市公司比国有上市公司在同等条件下获得的投资关注度以及投资额要少一些。

刘瑞明(2011)认为,信贷歧视至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第一,存在所有制歧视时,国有企业必然产生对政府的依赖效应和道德风险,效率低下;第二,在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无法还贷的情况下,金融部门产生了庞大的呆坏账,构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和政府负担;第三,在所有制歧视政策下,民营企业的借贷受到严重约束,企业无法建立、模无法扩大,或者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效率受损。但由于金融漏损和民间金融的成长,信贷歧视带来的拖累效应并未突出显现。

五、缓解信贷歧视的因素

由于信贷歧视的存在,民营企业在银行信贷谈判中必然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能否获取贷款、获取贷款的数额、期限、成本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对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因此,民营企业势必希望寻求其他替代机制来降低信贷歧视对其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获取经济资源。

第一,姚立杰等(2010)发现,公司治理因素在我国银行放贷决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无论是新增长期借款还是新增短期借款,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银行借款融资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银行更看重企业的经营状况。公司治理机制中只有监事会特征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银行借款融资成本有显著影响。具体地,监事会规模越大,融资成本越低;股权集中度越高,融资成本越高。

第二,银行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借款增量,降低了企业的短期借款增量,从而导致长期借款占总借款的比重更高;高层银行关联与企业的长期借款增量及长期借款占总借款的比重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邓建平和曾勇,2011)。

第三,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会影响银行的放贷决策,与政府建立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连军等,2011)。张敦力和李四海(2012)研究发现,除政治关系外,社会信任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也具有显著影响。在企业没有政治关系可以利用时,社会信任在企业银行贷款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当企业建立起政治关系,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时会更多的依赖政治关系资源。然而,基于社会信任发放的银行贷款未来违约率相对较低,而基于政治关系发放的银行贷款未来违约率相对较高。

第四,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净额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对企业银行贷款具有显著影响。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净额越多,其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多,而且在民营企业以及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信号传递作用要更强,企业也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净额(江伟和曾业勤,2013)。

第五,高管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更多银行借款,缓解信贷歧视(胡国强和盖地,2014)。高管股权激励强度越高,公司获得的银行借款越多,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并无显著增加。面对股权激励的风险承担效应与福利效应,银行会通过调整贷款期限来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

第六,民营企业持有银行股份也会缓解信贷歧视(陆正飞等,2011)。相比于未持有银行股份的民营企业,持有较多银行股份的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更高、支付的利息费用更低,在央行货币紧缩政策下也不会大量增加货币持有量,而且其经营业绩显著更好。

但应当明确的是,在我国,信贷歧视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减弱。我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歧视(程六兵,2015)。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金融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法制逐渐完善,信贷歧视会有所减弱。在政府干预程度比较低的地区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国有银行对不同性质公司的差别贷款行为有所减弱(江伟和李斌,2006)。金融发展能够促使银行行为更加市场化,信用期限与企业风险的关系更加密切,民营企业的借款期限结构逐渐延长,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差距会缩小(陈耿等,2015)。这就意味着,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贷歧视会逐渐缓解,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六、总结

民营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而言,从银行获取贷款时存在着信贷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利益驱使、国企与国有银行间的政治关系、国企与政府间的隐性合约、商业银行政策以及避免“利益输送”怀疑等原因。信贷歧视除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损害民营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负面作用。

通过本文可以发现,对于民营企业信贷歧视的存在性的研究已经非常多,未来的研究可发掘除了与银行和政府关联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何种方法来降低银行对其信贷歧视,尤其是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因素,从而为民营企业缓解信贷歧视提供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姚立杰,罗玫,夏冬林.公司治理与银行借款融资[J].会计研究,2010(08)

[2]张敦力,李四海.社会信任、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会计研究,2012(08)

[3]Loren Brandt,Hongbin Li.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

[4]李广子,刘力.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金融研究,2009(12)

[5]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J].金融研究,2006(11)

[6]陈耿,刘星,辛清泉.信贷歧视、金融发展与民营企业银行借款期限结构[J].会计研究,2015(04)

[7]程六兵,刘峰.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3(01)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6

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或资源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思想观念应及时转变,使企业有可能抓住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

1.树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承载了管理理念的重担,是支撑企业成长的灵魂;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实施者。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将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作为核心,适当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切忌生搬硬套其企业的企业文化,要形成自身的特色管理特色,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忠诚心、共同的价值观,把“共同价值观”、“团体精神”、“制度文化”等企业要素当成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

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柔性管理

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作,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人本管理思想的修炼,重视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民营企业职工也要输入人本思想,提高维护自身权益、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觉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柔性管理。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应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注重感情投资,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组织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获得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员工处在企业的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无形约束之中,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达到“无为而治”。

3.加强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品牌建设意识

技术的创新推动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现代商品中的技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人们除重视商品的实用外,越来越重视商品的审美功能。此外,技术、文化在投人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1世纪绿色文化的兴起,使生命科学成为主导性学科,人们对生命科学、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将引导企业产品开发的新方向。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实现生产上的柔性化,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变“以销定产”为“以产定销”,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要,如制造业可以采用柔性生产线来组织柔性灵活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以及服务柔性,大力推行管理者为员工服务,公司为社会、为客户服务,建立起企业内部、社会和客户的“情感链”,使产品增值,打出自己的品牌。

4.塑造企业形象。形象也是一种力量

国外的CI专家曾经概括出一个“企业力”的公式: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形象力之所以成为企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企业之间进行较量的一个焦点,主要基于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家越来越多,销售同一种商品的商场也越来越多,由这两个“越来越多”引起一个“越来越大”,即: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据国际设计协会的统计,企业在形象设计上投入1美元,可以收益127美元。可见企业形象设计的回报率是很高的。

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差而“减值”。企业形象从根本上说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表现。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抱怨用户转变成忠诚用户、忠诚用户进而成为传代用户,如何开发忠诚的顾客群,怎样才能不丢失一个老客户而不断开发新客户的问题,做到让用户、顾客引导决策,进而引导产品开发的问题。所以,现代中小民营企业的形象战略同企业文化战略一样,都是一种差别化战略,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个性和独具的魅力。

5.加强全球化观念

影响企业未来的十大管理理念中的第一条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对我国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北亚区大中华战略总裁谢祖墀就指出,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必须在自己的领域里增强竞争力。很多企业必须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与利润来源。要增强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加剧的产业中尤其如此。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渐培养全球化眼光和思维方式,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6.发展小企业的营销观念或策略

现代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又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首先,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可以设计和生产适应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其次,增加特色产品,即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特色产品,这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长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而且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在开发这些特色产品方面比国有或大型企业更有效率,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其他创新的功效,是管理创新实现的前提和保证。

建立“适应生存”的制度。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改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中小民营企业在产品的生产、技术、财务、营销、企业文化、服务等方面,要紧紧跟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因人、因地、因行业制宜,“一公司一策”,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从而扩大市场空间,实现企业快速增长。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到企业经营活动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控制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三、组织形式创新

由于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多是家族式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以及其自身发展的阶段,选择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把股份制与家族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企业决策、企业发展方面有效地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使中小民营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中小民营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健全中,应通过合理集权与分权,避免使企业因分权不够而失去关键雇员和企业活力,同时避免因授权不当而导致管理失控,保证企业按照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后,应全面切实贯彻执行,实行管理的“法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敢于动真格的,敢于碰硬,敢于说“不”,用制度确保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正确对待家族制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味提倡“走出家族制”是没有必要的。由于家族制满足了企业经营所要求的决策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且家族成员间存在天然的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精神,使其节约了管理费用和给企业带来合作博弈的利益,故在企业始创阶段较多企业采取家族制是合理的。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家族成员在管理上能够胜任,也没有必要改变这种企业制度结构。因此,大多数地中小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甚至部分大型公司也是如此。而且现代的家族企业制也注意股权的多元化,重视吸纳社会人才,强调管理规范等,它与现代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很容易接受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