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适应,都离不开保险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稳定及协调发展效应愈加明显。文章从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对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2
关键词:财务要素 财务管理要素 本金 财务要素体系
2007年开始执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将财务管理活动从内容上概括为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许多学者称其为财务管理要素。笔者发现,财务管理要素概念以及内容的界定非常混乱,甚至有人将其等同与财务要素,实际上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本文探讨财务要素的构成及体系,划清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的界限,以期对完善我国财务理论体系有所裨益。
一、财务要素相关文献述评及其原则确立
(一)财务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郭复初教授(1998)在《财务通论》中指出本金是财务的基本元素,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根据本金的运动规律提出了本金理论,并以本金理论为起点建构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对财务学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献中(1998)将财务要素概括为五大要素:资产、权益、现金流量、收益与财务风险,其立论的依据是将财务要素分为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并指出财务要素仅指财务活动要素。冯巧根(2000)指出:财务要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隐性要素和显性要素,隐性要素包括本金运动与收益运动,显性要素是指财务机制和财务能力。第二层次针对隐性要素,为通常所说的财务要素,包括本金运动和收益运动,第三层次为五个具体要素:本金、资产、现金流量、收益、成本,其构想的依据是把财务要素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袁春生(2003)将财务要素分为财务的基本要素――资本以及由财务基本要素扩展的具体要素:资产、收益、成本、财权。认为资本是财务的基本要素,资本是现代财务体系的核心概念,应围绕资本运作构造财务要素。王锋、吴国灿(2001)将财务管理要素归纳为:资本(本金)、企业价值、资金流量、资产收益率、资产组合、资金运行、资金结构、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通货膨胀价值、财务竞争和财务数学模型等,但并未对财务管理要素的概念加以界定。吉全贵(2001)认为:财务管理要素是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诸必要元素,是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存在的基本因素,由理财主体、理财客体、理财目标、理财信息、理财方法等元素组成。高香林(2003)认为财务管理要素包括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
(二)财务要素原则的确立
以上文献对财务要素的归纳有值得商榷之处,对财务要素的界定过多借用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方法,未能准确把握财务要素的内涵,从而防碍了财务要素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此外,不同的观点对财务要素的认识分歧较大。而对财务管理要素的认识则更加混乱,不同的观点差别较大,对财务管理要素的归纳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本文认为,把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归纳为财务管理要素不合理。此外,以上文献中都未说明财务要素与财务管理要素的联系与区别,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理论界关于财务要素的界定相对来讲科学一些,而对财务管理要素的界定则比较模糊,对其内容的归纳也比较凌乱。虽然学术界关于财务理论体系有许多争议之处,但一般都认为财务是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统一,要想了解财务的变化发展规律,就有必要研究财务的构成要素。正如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要素是财务对象的具体化,它反映财务活动的规律,体现财务关系的内涵。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要素的研究对于了解事物之间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一个要素能否作为财务要素要满足以下基本原则(冯巧根,2000):内涵要严密,外延要宽泛;既要精简,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体现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本质特征;要有助于财务理论体系的完善;要具备实务上的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财务要素的确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财务要素必然会有所发展。
二、财务要素的相关经济活动分析
(一)第一层次财务要素――本金分析
本金理论认为,财务是本金的投入产出活动(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有经济关系(财务关系)(郭复初,1997)。对财务的研究包括对财务活动的研究和对财务关系的研究,由于财务关系已经内含于财务活动之中,笔者认为,研究财务要素体系只需研究财务活动要素即可。财务活动从本质上表现为本金运动,本金应作为基本财务要素,即财务要素的第一层次。本金是指各类经济组织与个人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郭复初等,2005)。本金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社会性、增值性等性质,但更多的表现为增值性,本金运动的规律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渗透到与财务相关的各个领域和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化,本金常被称作资本。从国民经济范围考察,属于本金的资金主要包括国家本金、企业本金和家庭(个人)本金。之所以把本金作为基本财务要素原因在于:一是本金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的起点(郭复初,1997)。纵观财务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无论是传统的西方财务学理论,还是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财务学理论,其共同的逻辑起点均为本金,均研究本金的投入产出活动及其形成的特有经济关系。财务理论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发展理论三大部分,三大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本金。从基础理论看,本金概念可引出财务的本质、内容、规律、职能等一系列概念,可概括为本质理论,本金的主体、特征与运动规律可引出财务管理的主体、目标、原则、体制、方法等理论,可概括为管理理论。从财务基础理论又可引出财务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本金是构建财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是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金要素着手开展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层展开,从而构造完整的财务理论体系。二是本金运动规律是研究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的依据(郭复初,1997)。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财务活动与处理财务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些基本准则的确定,虽然要考虑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依据财务活动自身的规律,如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的规律,要求财务管理真实地反映本金运动对基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相互影响状况,从而要求财务管理贯彻整体性原则。又如本金投入与收益相结合规律,要求财务管理贯彻权益性原则等。财务管理方法是进行财务管理的操作程序与技能。财务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是各种管理操作程序与技能是否符合本金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如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的平衡法是建立在本金运动内部综合平衡的规律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比例法,是建立在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相结合、本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二)第二层次财务要素――资产、收益、成本、现金流量、财务风险分析
这一层次的财务要素所包含内容是:
(1)资产。财务学界定“资产”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资产的经济实质,并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从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来看,资产是由本金派生出来的概念,是本金的转化形态或占用形态。在企业中作为经营本金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的资产就是经营资产。本金具有强烈的增值性,而这种增值性是通过其转化为资产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资产的有效运转和资产的周转使用,增值是不可能产生的。这充分表明资产必须为未来创造效益,这就是资产的经济实质。因此,财务学中的“资产”可定义为:资产是企业直接占有、支配和处理的并为其创造未来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资产的实质是创造未来利益;强调企业的财权,即占有、支配和处理的权利,从而与会计要素中的资产加以区分;突出创新资产的内涵,即不仅局限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是将各种创新的财务事项,如衍生金融工具等均包容于这一要素之中。
(2)收益。会计学中关于“收益”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经营收益观和总括收益观。经营收益观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业务经营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包括经营收入(总量)和经营利润(增量)。经营收益观强调收益产生的原因在于经营,而且是企业主要的、正常的活动,经营收益观的目的旨在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和对经营者(董事、经理)业绩的考核,特别是对经营者主观努力所创业绩的评价。总括收益观认为:收益包括企业在业务经营和非业务经营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除了经营收益之外,还包括利得。利得的产生与企业正常经营无直接关系,属于一种非常收益。总括收益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利得或损失事项增多的基础之上的,该观念立足于企业实体确认收益。既能反映经营者主观努力获得的经营收益,又能反映客观原因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从而能总括反映企业的收益,全面提供不同种类收益的信息,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学收益不同于会计学的收益概念,会计收益的概念界定主要立足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而财务学收益概念的界定更侧重于经济学的收益性质,即坚持总括收益的观点。据此,财务学收益是指:为了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增量。该定义包含:与本金运动所要求的增值性相呼应;有利于确认企业的真实收益。建立在实物资本保全基础之上的财务收益有可能将资产价值变动产生的权益增加量确认为收益;以总括收益观为基础,进一步拓宽了收益的内涵。
(3)成本。财务学中的“成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制造成本,也包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取收益而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看,财务学中的“成本”概念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系统,既包括产品从研究、设计开始到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包括资本经营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更强调成本的管理、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成本的分析、控制、考核。此外,财务学中更强调资本成本的概念,即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资本成本是一个特殊的成本范畴,因为,一方面某些资本成本是实际的资金耗费,但并未都构成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资本成本也并非都是现实的账面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并未发生任何资金耗费,此时,资本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使用自有资金而放弃的将资金让渡给他人而获得利息或股利等收益的机会成本。
(4)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按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总称。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为现金的净流量。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包括各种货币资金以及投资项目需要投入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现金流入一般表现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取得的现金;产成品通过销售取得的现金;其它资产销售取得的现金。现金流出一般表现为:支付现金购置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现金支付利息、股利、上交税金等。现金运动也即本金运动是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企业收益的形成是本金流动的结果,流量的大小、流速的快慢取决于财务的控制与调节,这种调控要求财务人员深谙本金运动的规律,切实掌握调节手段和方法。与会计学中的现金流量相比,财务学中的现金流量更侧重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现金流量的计算以及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之后的净现值的正负与大小已成为理财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要素,其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现金流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金流量作为资本运动的动态表现,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筹资、投资、耗费、收回)的全貌。通过对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及其在时间上的均衡性的考察,可将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建立在更加全面可比的基础上,现金流量排除了会计政策的影响,用其考评更具客观性。其次,现金流量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制定决策的依据。投资者和债权人向企业注入资本时,要以现金流量的大小和风险的高低作为分析依据。现金流量能够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测未来很可能用股利或利息形式派发给他们的现金数额。此外,现金流量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投资者和债权人根据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用贴现的方式计算股票和债券的现值,确定公司的总体价值来决定是否向企业投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实际上是对公司现金流转情况综合评价后作出的。
(5)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收益形成与分配活动都存在着风险,而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取决于它能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报酬。企业的价值与未来不可分割,而未来总是与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相关,因此,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难以捉摸,虽然总体风险可以通过概率计算,但某一特定风险何时发生,怎样发生难以预计。三是对等性。风险与收益一般情况下具有对等性,即风险大,如成功则收益大,失败则损失大。四是厌恶性。风险主体一般都企图规避风险,虽然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但一般来讲,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企图规避风险。从本金的运动规律出发,可以分析风险的形成机制,本金运动涉及到筹资、投资及分配,即在筹资、投资、分配阶段都有风险的可能性,因而,按照本金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可把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入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这样细分风险就可以从源头上寻求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与对策。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联系一般风险的特征,可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三)第三层次财务要素――财务管理要素分析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3
关键词:金融风暴;苏北经济;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70-02
1 金融风暴的对内传导机制
这一机制是货币贬值对公司收支状况的直接影响。由于债务合约是以外币计价,当本币贬值时,公司的债务负担便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是由本币计价,公司的资产不会有相应的增加。贬值的结果是使公司的收支不平衡,净值减少,并进一步恶化不利的选择问题,国内有效抵押的减少导致贷款者的保护下降。净值的减少会使公司更加有可能去冒更大的风险,从而加大了道德问题。由于贷款人面临更大损失的风险,贷款便会发生萎缩,并导致投资和经济活动的缩减。
这个把新兴国家的货币危机和金融风暴联系在一起的机制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贬值可能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曾经一度经历过多变的通货膨胀,它们的央行并无足够的信用来抵御通货膨胀。在货币危机后预期通胀率的增加也大大加深了金融风暴,因为它导致了利率的大幅上涨。债务合约短期期限和利率的上涨相互作用能够使得公司的债务负担大大增加,由此弱化了公司的现金流动性,并进一步削弱了其收支状况。
2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同时也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我国黄淮海平原,总人口3195万人,占江苏人口总和的43%;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而GDP只占全省1/4不到,财政收入只占1/5,利用外资占1/15,出口占1/20。
我国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直接影响着区位优势选择与区域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苏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有:
(1)平均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投资需求与供给低水平均衡。
苏北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市场里所能分享到的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利益比例低,影响到区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2)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造成苏北地区区域经济低水平供需均衡与低水平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要素组合的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层次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不健全。
(3)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由于财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间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有限,社会成员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劳动技能不高,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与技术开发能力配置水平都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4)相对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比例相对较高,呈现二元经济结构。
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例较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部门比例高,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3 金融风暴对苏北经济的影响
金融风暴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苏北的出口与外资增长:一是金融风暴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导致国际需求减少。对苏北这样一个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较多的地区,首先是影响出口增长。二是金融风暴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造成其对外投资下降,也就影响到苏北引进外资的增长。前者的影响效应较为直接,在短期内导致出口明显下降,后者的影响是中长期的。苏北是吸收外资的地区,外资企业又是出口的主力,苏北要扩大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很大,这两者相结合对苏北的对外经济影响较大。
(1)出口增幅明显下降,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低于内资企业。2008年1-3月份,江苏累计实现出口5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2007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98.7亿美元,增长16.0%,增幅仅为2007年同期的一半,占全省出口额比重为75.7%,较2007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319亿美元,增长14.2%。内资企业在出口增幅上高于外商投资企业。
(2)机械及设备出口则出现负增长。一季度江苏机电产品实现出口36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增幅较2007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
(3)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出口则出现负增长。一季度,苏北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235.8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增幅回落30.3个百分点。但其中光电技术出口增长1441.6%、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出口增长95.5%、电子技术出口增长44.1%、生命科学技术出口增长70.6%、航空航天技术出口增长186.8%,增幅均高于同期全省出口平均增幅;而出口额占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近65%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出口则出现负增长,3个月出口额下降2.2%。
(4)对美日出口负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长减速。2008年以来,分列苏北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的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降,苏北与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关系也有所减弱。一季度,江苏与美国实现双边贸易总额123.1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0.8%,比2007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自1月份以来一直负增长。一季度,江苏与日本实现双边贸易总额为1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继1月份以来累计一直负增长。其中,江苏对日本出口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增长乏力。江苏对美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增幅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日本出口的笔记本电脑、纺织服装等商品出口增幅也明显回落。江苏对欧盟出口1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9%。欧盟对苏北进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所下降,且如果受美国经济拖累,欧洲出口下滑,欧洲经济也会受影响,欧盟在年内对苏北进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将进一步下降。
(5)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出现负增长,影响未来出口潜力。2008年一季度,实际到帐注册外资54.69亿美元,同比下降5.2%,考虑到协议外资转变为到帐外资有一个滞后期,表明苏北引进外资确实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资企业是苏北出口的主要力量,其投资、增资的减少影响到未来的产能和出口能力。
4 缓解金融风暴影响的对策
(1)灵活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及国家实施从紧的调控政策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当务之急要保持企业的生存,使其能够运作下去。针对苏北IT产业投资、出口、利润下降的局面,一定要防止现已形成的在加工贸易中举足轻重的IT产业链断裂。具体措施是仍然要保持低成本,来消化由于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因素。创建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实施新劳动合同法,提高工人工资水平,但要充分考虑苏北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通过增加就业来增加居民收入,如果一味要求企业提高工资水平,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减少劳动用工来降低生产成本,所以首先要确保就业,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人均工资。
(2)努力扩大内部需求。苏北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在国内投资受宏观调控影响、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的背景下更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进出口协调拉动。扩大消费当务之急是不断加快教育、医疗、养老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切实改善民生,真正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3)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苏北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一直压缩,降价的空间日趋减少,虽然国家在提高某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但是依靠一二个百分点的提升来调低出口价格的方法太过被动,而且企业单靠价格竞争也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所以出口企业应该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将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外贸出口企业应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把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相对缩小,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这中间,苏北的外贸出口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开发高端产品,做品牌产品,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并建立新的增长点。同时,有能力的大型企业,可以借国际并购的政治壁垒相对有所降低的机会,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以便提高苏北企业的竞争力,并借此调整苏北的产业结构。
(4)调整出口市场,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苏北家和周边国家市场。美国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欧洲国家也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影响范围还在向新兴国家延伸,但是出口市场的调整还是目前外贸出口企业最主要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巩固原有市场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苏北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5)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苏北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颓势,可能对银行的稳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而根据美国金融风暴的经验可知,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苏北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特别是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很重要。在监管中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性,因为监管标准不同会导致市场中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而除了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外,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和央行之间的合作等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胡少维.次贷风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8,(11).
[2]张春来.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影响评述[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4
内容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为了加速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外部融资,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效率比较高,而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或其他原因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很低,融资矛盾非常突出。
关键词:企业融资 效率
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尤其对于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更为珍贵,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赖银行借款,但自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小企业很难融得资金,很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我国有970万家民营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解决好企业的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融资效率的问题,提高融资效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资金困扰,从而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进而可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的融资效率,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措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企业融资研究回顾
(一)国外企业融资综述
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研究基石是米勒的MM理论,在严格的假设之下米勒认为企业的资金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MM理论是基于严格的假设之下的,但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现实,只是开拓了一种理论框架。以后的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研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ekling,1976)提出了新观点,他们认为债券和股权融资都会有成本,最优的资本结构应该是使成本最小。利兰(Leland Hayne)和派尔(David pyle,1977)及斯蒂芬・罗斯(Rose,1977)引入了信号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一种向外界传达信号的方式,企业要注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国外的学者虽然只研究企业的融资,并未涉及到融资效率,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重大意义。
(二)国内企业融资效率研究综述
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以企业融资机制、模式,融资方式的成本及风险为主。赵得志、李国疆、周好文(1999)提出,融资效率既包括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也包括资金能够流入到最优价值的流域上。叶望春(1999)将融资效率进行了分解,分为企业融资效率、商业银行效率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过去对融资效率的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精力主要放在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融资效率;只是从宏观上来考察融资,缺乏对企业的具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司制度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考察国企和民企的融资效率,切实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造福于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一) 国企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大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国企的融资有三大特点:第一,过去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而现在融资渠道多元化,银行贷款、债券、股票都是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第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缺点,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但是受到多方面的管制和制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比例不足,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第三,银行贷款的比重居高不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资金,国有企业有比较大的投资时往往倾向于向银行贷款,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也喜欢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但这样的情况曾经给银行带来了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威胁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国有企业长期依赖于银行贷款会严重制约自己的融资规模,势必不能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同时自己的融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方向,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内部融资不足,主要依赖于外源资金,因此明晰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很有必要。影响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融资模式,我国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而债务到期必须要偿还本金,一旦偿还出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严重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第二,股权结构,目前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股权都掌握在国家手里,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这样就造成一股独大,现股东对企业的监督不足,国有企业通过股市融资之后,将筹得的大量资金进行盲目的投资,大量的资金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对国企的融资效率造成巨大影响。第三,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国有企业严重依赖于银行信贷,当银行信贷较为宽松时还容易融得资金,一旦紧缩银根企业很难融得资金。
(二)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我国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资金的短缺一直困扰着企业,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民企规模、我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和政治体制的因素,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难融得资金。民营企业的主要现状就是资金困境,资金困境主要体现在,一为需求困境,表现为民企在融资时有盲目性,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二为融资渠道匮乏,我国没有高风险债券市场,民企只能依靠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非常少;三为融资工具极少,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上市或者发行债券融资,缺乏有力的融资工具,也加剧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四为缺乏监管,民企资金融得资金后,对资金缺乏有效监管,不能通过有效的经营来获利。
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解决了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因此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腾飞有巨大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国有企业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有:首先,企业的规模。民企的规模普遍很小,因此外界对其偿债能力存在很大的怀疑,加之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都严重影响了民企的融资效率。第二,企业的质量,我国的民企鱼目混珠,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质量很好,有的质量很差,外界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甄别,资本市场对民企做出投资决策时会比较慎重,也严重影响了融资效率。第三,企业的诚信,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债务人的还款意愿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我国缺乏严格的诚信体制,坏账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时有发生,外部的不信任也严重制约了民企的融资效率。此外,民营企业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严重影响,当银行收缩银根时,银行首先会削减对民企的信贷,使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少的民营企业受到致命打击。
改善我国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对策
(一)改善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
1.对国企的股权结构进行变革。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很多的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制度,但是我国国企中国有股过高,高级管理者也大多是由国家直接指派,还有很浓厚的政企不分的现象。这样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就很小,又加之高昂的成本,很容易造成了腐败现象,也造成了国企大量的不良投资,严重危害了国有资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股权深化改革,使股权分散化,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约束力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样可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2.提高国企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公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所有者和经营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董事会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但是我国的很多国企董事和经营者是“同谋”,不能代表股东的真正利益,董事会的监督力度就不足,使企业的经营不完美,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因此必须改善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对高管的监督力度,适当的扩大董事会的规模,规范各专门董事会的职能,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
3.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企的融资效率不足,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负有很大的责任,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对提高融资效率有重大意义。我国必须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监督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股票运营环境,切实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发挥股票市场的投资融资功能。仅靠深沪两市很难满足经济的投资融资需求,我国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加快企业股票的流通速度。我国的资本市场投机过剩,大量充斥着短线投资者,理性的长期的战略意义的大额投资者却非常的匮乏,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广大投资者的引导,加大力度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
1.完善民营企业的体制。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信息不透明,外界很难获得民企的真正财务信息,民营企业因为规模的因素也急缺优异的财务人员,加之企业没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要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一点,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法律法规,鼓励监督民营企业定时准确的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使中小企业走向透明化。政府还要大力营造一种诚信体制,加快我国的诚信体制建设,使民营企业建立诚信的高大形象,加大外界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度,只要做好这几点,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会大幅的提高。
2.完善适合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想方设法的解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欧美有高风险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可以以此为平台,向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发行中小企业债券,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要求。我国没有高风险债券市场,使民企减少了直接融资的平台,我国虽然有创业板市场,但市场容量非常小,各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善,不能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因此,我国要加快创业板的发展速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创业板来筹集资金,同时也要加快中小债券市场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来优化配置资金,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3.建立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光靠市场的作用很难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又是如此的重要,政府一定要参与进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很多国家,例如日本都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我国建立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也迫在眉睫。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家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一部分资金,设立政策性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服务,不断壮大中小企业的实力,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论
我国的企业普遍都有融资难的问题,而融资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影响融资效率的因素,得出提高融资效率的对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两大阵容,他们各有各的历史使命,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分情况对他们进行分别研究。国有企业由于规模庞大,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手上握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融资效率较高,资金较充裕,影响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因此提高国企融资效率的手段主要为加强公司的治理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自身有缺陷,银行贷款成为他们的主要融资渠道,但银行又不愿对其贷款,因此融资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对策主要有建立政策性银行,建立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扩宽民企的融资渠道等。
参考文献:
1.高有才.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3
2.龚靓,吴陶.从融资效率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J].经济视角,2005(11)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范文5
[关键词]井控;安全管理;培训;演练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29-01
井控管理,是作业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不同的作业项目、施工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井控安全工作。施工中一旦发生井喷、井喷失控、井喷着火或爆炸事故,既破坏地下油气资源,又威胁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给油田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基层作业队伍在施工中,如何提高井控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井控管理体系,是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常教育,提升全员井控预防意识
严把思想认识关,强化井控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井控安全工作在油气生产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向干部职工灌输安全理念和法律法规教育,促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井喷失控是灾难性事故的理念,井喷是可以预防、失控是可以避免的理念,井控管理是最大安全的理念,坚持“不安全的进尺一米不要、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要、不安全的工期一天不抢”的工作思路,时刻绷紧井控安全生产弦,从讲政治、顾大局、保和谐的高度抓井控安全工作,全面提升干部员工井控预防意识。
二、勤培训,提高员工井控素质
井控持证上岗是井控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必须具备和做好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井控安全的有效措施。涉及井控工作的员工,必须参加井控培训,涉硫的还必须参加硫化氢防护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企业必须在培训办法中明确培训范围和培训对象,明确培训的监督管理职责和培训取(换)证年限以及对未持证或证件过期上岗员工的处理规定。培训机构和教师必须具备培训资格,编制适合企业井控工作需要的培训教材,配备井控培训模拟设备,安排学员参加学习实践,确保员工扎实掌握井控技能。
为提高全员井控素质,根据“井控培训取证制度”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的规定,认真落实“井控培训取证制度”,确保了培训计划完成率达100%,为贯彻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采取专职和兼职培训教师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班组井控技能的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防喷器,以技术讲座和现场演练的形式进行系统的防喷器操作培训,坚持一班一周一练,杜绝“纸上演练”,全面提高全员的井控素质和操作能力。针对生产井及停产井可能出现井喷失控等不同问题,进一步拓宽井控演练范围,重点对套管闸门处失控井喷、井口四通处失控井喷进行应急演练,使井场施工人员基本掌握这两种失控井喷后的应对方法及措施。同时,应当不断加强井控设备操作和井控演练等方面培训场所的建设,目前可模拟开展井喷失控、H2S外溢等突发事件的抢喷演练。开展针对性井控技术培训。从基层作业队实际出发,选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班组长以上干部员工进行井控培训,重点讲解井喷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井喷和加强井控管理等;对应急抢险小组成员针对如何进行井喷抢险进行专业培训。强化井控设备操作。对大队新引进的防喷设备,抽调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学习。
三、严管理,抓实井控预防工作
防止井喷必须从源头控制。推行“开工验收”制度。即每口油水井开工前,必须按照标准化现场的要求,认真搞好现场的标准化,并由开工验收组检查合格,填写“开工验收单”后方可开工。实行分类施工。要求作业施工前必须注明详细的井史、井况、防喷措施,在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针对不同井况、不同施工步骤采取不同防范办法。对一般井维护作业,要求起抽油杆时法兰盖上面必须装防喷闸门,起下油管安装严格试压后的封井器;对于油层漏失严重的老井,射孔时采取污水防澎液压井,保证井内液面高度,确保符合防喷要求;对有气层和井喷史、油层压力较高的易喷井,除具备维护井防喷措施外,采用油管传输射孔。建立了HSE风险管理评价和削减措施。规范管理方案,严格落实各项井控措施,将井喷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实施“四个到位”工作法。井控设备试压落实到位,井控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测、保养;干部跟班制度落实到位,确保关键工序、重点时段、特殊施工等有干部负责监督指导;井控检查制度落实到位,开展队干部、班组长、员工“三级”联动检查,严格考核落实班组井控检查制度;井控工作例会制度落实到位,定期召开井控工作例会,认真总结、部署井控工作,从根本上抓实井控工作。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岗位巡回检查和交接班制度,要求班组做到“三个不交接”:巡回检查不到位不交接、存在安全环保隐患不交接、工具脏乱差不交接,有效杜绝了事故隐患。队干部轮流盯在现场,不定期地检查督促,重点井、重点工序以及节假日,严把井控安全关。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找准井控管理重点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井控管理万无一失。实施“一井一策” 管理法。结合临盘特殊区块油水井特点,制定了单井防喷预案,实现井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班组执行力和服从力。加大奖惩力度,对及时发现溢流、避免井喷事故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管理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和奖金扣罚。通过经济杠杆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扭转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和执行力弱化的问题。对专项检查、大检查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周密布置检查计划,制定详细的检查表,成立临时检查组,明确检查人员职责分工,按照“对标、对表、对照”的原则,实施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落实责任人,限期予以解决和处理。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预期完成,并对整改结果进行两级复查验收,确保整改项目百分之百整改到位。
四、常交流、勤演练,取长补短促提高
推行安全三个“十分钟”管理法,班前十分钟,学习安全标准、操作要点、令等;班间十分钟,座谈如何做好安全环保工作、落实令;班后十分钟,总结班组安全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班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使各岗位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安全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提高了基层队井控标准化管理水平。突出班组演练重点,排出班组井控演练计划,基层队班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同工况下的井控演练,大队安全监督站加强现场演练指导,对演练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通过实战演练,锻炼了职工队伍,提升了班组成员的抢喷技能及抢喷过程中的默契配合度,提高了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 、结束语
随着石油开采力度的不断增大,安全生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井控安全管理工作。井控是油气井勘探开发全过程中油气井、注水(气)井的控制与管理等各生产环节。井控安全管理是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三高”油气井的井控安全工作。井控安全管理要贯彻“大井控”理念,按照“根基在基层、基础在井队、制胜在现场、核心是井控、要害是一级”的管理思路,把井控安全管理贯穿到各个生产环节,确保井控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