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1
关键词:财产保险;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引言
近几年,保险行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迅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险业是一种性质较为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风险管控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控制作为公司防范风险、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公司制定战略计划、执行决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险公司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合理规避风险,应成为保险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所谓风险,是指能够对公司的运营目标产生一定消极或负面影响的因素,其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通过负债途径的融资而导致资产变化的风险。通常来讲,保险公司的资产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等合法资产。财务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客观风险,但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效防范的作用。
(一)财务风险管理特征
第一,资金来源较为广泛。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保证金、保费收入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家财险、个人责任险、航班延误险以及随着电子商务而发展起来的退运费险等等保险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提高,因此投保主体也由之前大部门为企业投保扩展到个人投保,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亦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二,集中管理金融资产。目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都对资金收付、保费收入等实行集中管理,各分支机构的保费收入实时划到总部,由总部对金融及实物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投资,同时收入与支出为两条线分开管理。据笔者了解,投资性资产在保险公司的总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负债及支付金额不确定。保险公司属于负债经营的公司,其保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短期负债资金;同时保险合同为射幸合同,即保险公司未来是否需要支付赔款以及赔款金额的多少有赖于偶然保险事故的发生。因此,负债及支付赔款金额的不确定性,给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有数据显示,保险公司的负债在总资产中占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比重,其负债和营运成本直接作用于公司的资金风险状况,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其一,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偿付能力的高低与保险公司能否发挥其社会稳定器作用密切相关。通常来讲,偿付能力包括发生事故时以及其它特殊情况下进行赔偿的能力。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各项负债、保险费率等;此外,如何将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也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影响。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保险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欲在保险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若保险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公司“急功近利”追求高增长速度,追求高市场份额,则可能忽视经营风险,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未能形成资本增长的有效机制,这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其二,负债管理失衡风险。保险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保费收入,因此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主要负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绝大部分保险业务均为一年期,因此负债期较短,对保险公司的资产支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随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导致其经营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债管理失衡的风险。其三,不重视财务管理系统。保险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企业的活力迸发,各大保险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拓展渠道、客户和业务,大部分企业改变了传统的店面直销、销售等模式,向新型的电话销售、网络销售模式转变,销售系统日益强大。由于保险公司过于重视前端的业务销售,重视销售系统的更新和发展,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使得财务对风险控制的功能不断弱化。其四,信息的不准确性加剧管理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信息的不准确性具体指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业务量进行违规承保;二是放宽承保条件进行虚假投保;三是为吸引投保人而打折销售保险;四是违规理赔、肆意扩大保险范围;五是办理虚假保险业务。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早一步发现并控制风险,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损失。因此,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确定具体的赔偿能力指标、资产营运指标等,规范资产负债率、资金流动性、偿付能力等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对现金资产的实时监控,确保资金的流动性,提前做好现金流量预算,以保障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赔付,同时还能够满足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值得注意的是,要实时计算收支差额,为现金资产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三,建立完善指标体系后,还应实时追踪和监控保险公司的风险信号,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和可行性报告。
(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保险公司要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内部管控机制,既要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管控环境,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理念,又要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与此同时,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也是管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评估手段、评估方法等来分散或规避风险,使得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公司在进行决策前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方案,综合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分析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对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详细记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保险公司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成立专门的预算部门负责财务预算工作,制定财务预算政策和具体的执行计划及方案。各级领导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预算编制并下达公司的整体财务计划,同时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财务计划和预算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开展各项工作。此外,保险公司还应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在全行业、各大公司积极倡导财务风险控制理念,使得风险控制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者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员工要积极学习、丰富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文化作为财产保险公司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
上级保险公司可以适当降低集中管理的程度,建立相应的财务授权体系,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使用状况。上级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约束筹资、投资行为等,因此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要明确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责、运营方式,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实行动态管控,以提高上级保险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的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配合,它不仅涉及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还涉及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因而,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力度,有效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用,促进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诗棋.内控视角下的兴安财产保险公司运营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孙妍歆.浅析如何有效加强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学习.2016(24):76-76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2
1研讨类培训课程的特点与分类
研讨类培训课程要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借助质疑反思等研讨工具,学员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独立系统思考、相互交流启发,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课程相比,这类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契合成人问题导向的学习动机。二是借助思维发散、探索和收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不断进行质疑反思,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学习与提升。三是以学员为主体,为学员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对话环境,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和催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研讨交流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四是通过团队学习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增加彼此之间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按照内容,研讨类课程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验分享型,以交流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开拓思路、经验运用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要求学员在课前根据主题准备好报告材料,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他学员围绕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问,展开讨论。第二类是案例分析点评交流型,以研讨典型案例处理方法,升华认识,固化经验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一般要求选取典型企业典型案例,引导学员从自身角度思考事故处理方法,相互启发,最终固化事故处理步骤,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第三类是问题研讨型,分为共性问题研讨和个性问题研讨两类。共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组织层面和岗位层面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学员通过团队学习方式,对问题进行澄清、重构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行动方案。个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学员在工作或生活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学员自身对问题的提出,其他学员对问题重构和解决策略的提问,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个人学习与发展。第四类是专家点评或答疑式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主要为学员搭建业务部门领导或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请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针对学员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既解决了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使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了解基层工作和实践状况。
2研讨类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目前,人们对讲授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相对还比较薄弱。笔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感到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原则。一是规范性。要将研讨交流定位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标准和规范性进行设计,才能避免课程的简单化、过程设计不细化,确保研讨课程质量。二是针对性。研讨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要进行组织、岗位和个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需求,有针对性设置研讨目标和研讨内容,完成从需求到目标、目标到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的转化。三是差异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紧密结合研讨类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把握关键环节,将研讨类课程差异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要根据研讨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实现研讨课程目的。四是创新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融入培训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不断提高研讨类课程质量和效果。
3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提出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第一步,进行需求调研,即针对组织、工作和个人3个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广泛收集各个层面培训需求,同时了解课程背景、目标学员群体特点和可获得的课程资源。第二步,在完成需求调研基础上,对课程背景、培训需求、目标学员和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第三步,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研讨主题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和学习评估设计。第四步,完成课程大纲编写。依据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笔者结合炼油企业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下文简称质量处长培训)中“如何提升油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下文简称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为例,重点探讨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环节流程中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包括目标学员分析、课程目标设计、研讨内容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
3.1目标学员分析
目标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使课程开发者充分了解学员群体的特征及最佳学习方式,这一点对课程开发者尤其重要。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目标学员主要来自于炼油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学员分析及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事宜。
3.2课程目标设计
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关心培训过程,更关心培训效果,关心培训能给企业带来多大业务收益。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运用“以终为始”的理念,寻找解决业务问题所带来的业务收益,以企业的业务收益为出发点,确定实现业务收益所需员工的行为改变,进而确定促进员工行为改变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需要提升的这些技能、态度、知识或视野就是本次培训课程目标。此外,课程目标既是开发培训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清晰明了,符合SMART原则。运用“以终为始”理念和“SMART”原则,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促使学员系统思考和创新思考,激发学员自身智慧,梳理出从原油、加工过程、产品调和到储运全过程的风险点,提出有效防控措施,并着手开展管控工作。“培训目标设计”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结构,即理解并重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策略、采取行动并进行反思,将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目标分解为4个:目标1,运用澄清问题工具方法,促使学员梳理出从原料、加工过程、三剂调和到出厂全过程的风险点。目标2,运用原因分析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风险点出现的原因。目标3,运用激发学员群策群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目标4,运用方案优选和促进行动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结合企业实际,优选防控措施、制定行动方案,开展管控实施。
3.3研讨内容设计
在课程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接下来可设计研讨内容,目前有很多方法有助于研讨内容的设计。在油品质量控制这个课程中,我们运用“对策型鱼骨图”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带领学员进一步思考和找寻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和措施,逐步明确了研讨内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运用
3.4研讨过程设计
一是研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研讨类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探索和收敛工具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获得预期的成果。而研讨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目标学员人数和课程时间来决定,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多、课程时间相对较短,可以采用先分组再集中方式,分组原则主要根据目标学员工作年限、职位层级来确定,尽量保证小组成员的多元化;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少,采用集中研讨。“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的目标有4个,根据4个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和收敛工具以及组织形式。二是研讨时间和空间设计。根据西里尔.帕金森所提出的帕金森定律——“工作可以自动膨胀,占满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研讨时间设计可以比预期少一些,当学员需要时再延长。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目标1(寻找和梳理风险点)安排4学时,目标2(风险点原因分析)安排2学时,目标3(防控措施寻找)安排8学时,目标4(制定行动方案)安排了2学时。研讨空间设计既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即研讨场地的布局,也包括学员情绪/心理空间设计,即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学员感觉说出他们的想法是安全的。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根据研讨方式和组织形式,考虑到学员心理安全氛围营造,进行研讨场地的设计。
3.5学用转化设计“油品质量控制”研讨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品管圈活动的核心内容
1.1.1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确保医嘱的正确性掌握各诊室医生出诊情况及联系电话,以便医嘱有疑问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对于收费处错收药费和药房发错药等问题,及时纠正其错误,并定期与这些部门负责人沟通交流,通力合作,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1.2制订规范化的输液流程,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强调在输液流程中要做好四条防线,从接单收药-配药-穿刺-观察全程监管,做好多方位的查对。实行编号制度,按接单的先后顺序发给患者输液序号牌,号牌一式两张,一张交给患者,一张跟随输液单,查对时至少采用三种以上身份核对方法,查对号牌、姓名、年龄、性别等。
1.1.3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加医院及科室的各类培训、学习,鼓励她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层次。加强护士的技能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每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药品知识,了解常用药物名称、作用、用药途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等知识。以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
1.1.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以良好的形象、热情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完成输液工作,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与健康指导。
1.1.5建立和完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风险预案充分应用前馈控制方法[6],护理质控小组将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列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定期到输液室检查,督导护理人员在静脉治疗中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良事件的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1.2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1)静脉外渗。针头周围出现0.5mm以上肿胀,触摸有硬感。(2)针头堵塞。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折叠输液管并轻挤压,无血液回流,拔出针头无液体滴出,用注射器冲洗有血块冲出来。(3)查对不严。护士在执行“三查七对”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或差错。(4)处方有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药名、规格、剂量、用量、用法描述有误。(5)药房发错药。药品的规格、总量与注射单不符。(6)记录方法。所有的圈员当班期间,从医生开出医嘱到患儿输液结束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错漏就记录安全隐患一次,以“正”字为标记符号记录在查检表上,最后由圈长统计汇总,并以此作为输液安全评价的主要指标,比较两组患儿输液风险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活动实施10周后对两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静脉输液安全相关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外渗、针头堵塞、查对不严、处方有误、药房发错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建立静脉输液QC管理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近年来,QC活动在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QC的PDCA循环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在小儿门诊输液室,家属担心较多的是输液过程中药品的质量,担心护士加错液体、穿刺失败、药物反应等。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家属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为了保障患儿的输液安全,大家都在寻找各种方法来加强输液风险管理,我输液室经过调查研究,最终选择了以开展QC活动的形式来提高输液管理质量,降低输液风险。通过成立了由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的科室风险管理小组(一级质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各类应急预案,每月实施对科室一级质控检查两次;门诊部二级质控小组每月检查一次,护理部三级质控随时下到临床科室检查、指导。各级质控小组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改进及追踪,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整改,使风险管理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促进护理安全的持续改进。本组结果表明,实施QC活动后,实验组静脉外渗、针头堵塞、查对不严、处方有误、药房发错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QC活动在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4
项重要的发展内容。一方面。企业信用决定了企业产品的销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业绩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因此,探究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对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价值含义
顾名思义,企业信用指的是一种建立在经营者和销售者双方偿付承诺基础上的交往过程。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发展趋势。在激励的市场竞争前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销售难、发展难、收款难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发展企业信用、开拓市场需求、争取更多的客户,企业要对信用管理进行各项管控,从根本上控制经济效益的风险性,并设置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增加公司的发展利润,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使企业信用管理能够沿着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步伐前进。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机遇和发展并存”的局面,总整体上呈现出几项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信用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产品经营还是账目收存等方面,都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者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没有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意识。在资金结算、销售数量、交易金额等方面难以实现科学的管控。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短期化经济效益”的误解,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客户实际的信用额度调查上,企业工作人员为了提高交易数量,没有采取有效的金融销售监督,导致坏账、亏损等问题的产生。未能建立一个生态、全面、完善的交易结算方式,对自身的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误解。
(2)信用管理职能缺少实践
在当前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现状中,经济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仅有部分高等院校对企业信用教学课程进行了拓展。在相关部门对我国部分企业做出的调查中发展,我国有67%的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机构,31%的公司缺乏对客户的详细了解和自身资金能力的监督审核,更有56%以上的企业片面强调连通性,没有使用第三方的信息归纳平台,所以存在实践性、全面性的缺乏,很多企业在资金投入输出上都存在问题。同时,一些企业销售人员为了追求“高销量”所以盲目提高市场占有率,甚至采用产品赊销的办法,产生了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3)信用管理监督能力不足
从当前的我国企业信用的管理上可以看出,相应的行业规章和法律法规存在较少,对企业信用监督的各项工作遭遇“发展瓶颈”。除了缺少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审批、报销等手法上存在着管理不善、职责不清等问题。再加上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所以导致企业内部申报、审批流程表面化,缺少有效的收回欠款等方式。
三、强化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具体对策
(1)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广大企业工作者不能从企业自律的角度进行。而是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相关司法机构进行介入,使司法部门进一步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强大的法律监督能力,营造一个完善的企业法制发展现状。同时,在企业信誉名家、品牌监测、信用评价、失信惩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规章,使各个企业形成“行业监管”的专业发展行径。从而制定合乎行业发展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建立强大的监督管理力量。
(2)增加信用管理的实效性
除了监督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面对企业发展中见到的违约或欺诈行为,除了要进行法律的监督管理,还要在内部系统上进行完善的风险管控教育。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广大职工进行信用管理宣传等形式,增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对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性。同时,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在客户管理制度、信誉账目管理制度上进行“联合担保”的形式,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将信用管理纳入销售部门,设立“银保”互动协作体制,尽量减少企业各项建设,着力增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资本,使他们能够强劲的发展势头。
(3)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上,现代化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项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为此,企业管理者要进步增加企业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档案》等形式,将传统的企业信息模式借助计算机进行延伸,增加信用管理机制的工作效率。在核实存储大量客户信息的同时,利用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将企业信用风险通过保险、等方式转移部分,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5
为进一步深化“不忘x、牢记x”主题教育实效,x应急管理厅近日印发《xx应急管理厅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若干措施》,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用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实际行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推进政府服务提质增效。充分依托x政务服务网提供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和查询,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监管”服务水平,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充分依托应急管理部政府网站咨询专栏和xx网络问政平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疑难问题解答服务,由专人负责并及时答复。
减少办证材料,提升服务质量。充分依托应急管理部门电子证照库和x级部门间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不断优化x应急管理厅行政审批数据库功能,实现证书信息“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使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电子证书与实体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精简纸质证照和证明材料,能通过网上核验的,无需行政相对人再提供安全生产类和消防类纸质证照,以及办理相关行政许可项目所需的保险、场所、培训等纸质证明材料;能通过部门间共享采集的,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材料,降低办事成本。
指导各行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指导各行业编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督促做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组织安全生产专家指导服务团。建立安全生产专家管理制度,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家库,明确专家擅长领域,供企业自主选聘,助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配合开展x部联合远程“会诊”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监测,指导帮助地方和企业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依托应急管理视频会商系统,配合建立x部联合远程“会诊”机制,针对重大风险隐患和实际工作中疑难问题,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集中会商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帮助各地和企业抓好整改落实。
提供免费在线学习培训服务。充分利用应急管理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多种知识题库和视频课程,免费供社会群众和企业员工学习掌握和能力测试。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体系,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便利化培训考试服务。
提高法规标准服务水平。及时在x应急管理厅网站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煤矿等行业相关标准,全面启用
xx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栏目,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免费安全生产标准文本下载。加大地方标准制修订力度,完善我x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鼓励申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时组织开展标准宣贯,指导帮助企业依据标准提高设防等级和本质安全水平。
加大公益性科普宣传教育服务。鼓励各地建设应急和安全生产体验馆,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热心企业积极参与应急和安全生产体验场馆建设,免费向公众开放。依托消防救援站、消防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公共安全馆及应急避难场所等,定期组织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参观体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两微一端”等多种传播手段,加大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民间金融;风险成因;监管
民间金融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民间金融是在大家互相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虽然形式和方式有了变化,但是信用这个基础一直没有变也不能变,否则,在发生那么多的借贷危机和风险的情况下,这种金融模式是不会存活并越来越发展壮大的。和官方金融相比,民间金融的形式和其有很多不同,但是它τ诠愦蟮闹行⌒推笠档淖试俗,对增强百姓对我国金融的信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问题
1.1监管主体不明确
民间金融形成的时间很早,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它并没有被国家正式的承认并纳入正规的地位,所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着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立法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我国有关金融的法律很多,但是成熟的却不多,而对民间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更加少了。所以,这对于民间金融的合理有序发展一直不能有效的开展,对它之中存在的风险和违法犯罪现象也并不能合理的避免和有效精准的打击,并且民间金融和流程和运作都是有着比较隐蔽的特点,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就很有可能无法避免民间金融在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非常情况从而对地方造成许多不好的影响甚至国家的经济有序发展甚至国家的稳定都有一定的妨碍和威胁。如果事情出现之后再由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就会影响百姓对它的信任,这个时候再解决已经为时已晚了。
1.2国民素质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将资本的使用权利进行让渡的行为即是借贷的本质。民间金融主要存在于民间,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其经济社会的落后条件决定了其具有互和违约风险较低的特点。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对于精神生活以及道德的关注,社会道德底线不断被打破,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之下,“旁氏骗局”现象不断发生,各种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民间金融交易的机构组织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典当行业,他们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多种业务,其他知识包括金融、法律、房产、机动车辆、历史以及高科技等也必须广泛涉猎。目前典当行业的发展不景气,逐步被边缘化,其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远远落后于银行业。并且开设典当这门课程的高校只有湖南经济学院和天津大学。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典当知识直接从业,就会造成典当行业人才供给短缺,严重影响典当行业发展。
1.3民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遇到困境
民间金融领域政府全能行政主义的模式较普遍,这就造成了政府在民间金融监管作用过大,而社会作用较弱。这种监管模式会导致政府监管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大,而且必须承担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共同打击,监管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民间金融体制进行改革,问题在于政府付出的成本预算以及承担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常常无法精确预测,所以无法对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有效评估。从江浙地区已经开展的制度变革来看,民间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变革。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在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如果二者力量达到平衡时,制度就可以延续下去。民间金融领域,制度供给的力量或者大于制度需求的力量,或者小于制度需求的力量,正是这种制度需求的不平衡给我国民间金融监管造成了很大麻烦。
2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2.1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内生原因分析
2.1.1民间金融机构的自身脆弱性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里。基本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负债运营,该特征迫使金融机构在运营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脆弱性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特征。相比于我们的国有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负债率更高,所以脆弱性的特征给民间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更为严重。从分析来看,由于地理位置和亲缘关系发展而来传统经营方式和现在民间借贷机构的运营方式远远不同,资金借出者们通常不了解资本的最终去向,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某批资金偿还不了,那么这个地区里的民间借贷会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负债率高的民间金融机构旺旺无法再很短的时间里偿还所有借贷人的资金,导致民间金融机构资金流出现断裂,导致崩塌。所以民间金融机构本身的脆弱性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基本上无法规避。
2.1.2民间金融内部组织的不健全
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一般依靠亲缘关系,这种关系虽紧密但是不牢靠,一旦出现问题,没有标准的流程去解决,这说明民间金融内部组织根本是无序的,跟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一方面没有规范的评价制度,另一方面没有专业的评估人才。而且民间金融组织放款过程比较粗放,过程一般都是口条协议或者借条。而且这种借贷款一般都集中在某个地区,跟正规的机构不同,出现风险时,无法转移分散,导致一旦发生风险,就很有可能引发当地社会危机甚至动荡。
2.2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外生原因分析
2.2.1民间金融法律政策缺失
民间金融从诞生开始,就没有得到政府的绝对支持,具有先天的弱势。而且虽然没有绝对的禁止民间金融,但是我国法律就没有正规的认可和承认民间金融。民间金融一直没有走进法律中,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政府也知道民间金融处于地下黑色地带,但是我国从建国以来,就没有真正出台正规的金融政策对民间金融的支持,也没有出台过正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间金融。所以,民间组织和个人通常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经常钻法律的漏洞,故意宣传有巨大的高额利息,忽悠民众去购买。一般采用这种模式去筹集资金使机构正常运转。如果有恶意的民间借贷组织以看起来正常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骗取民众投资,就很有可能导致诈骗案件的发生。
2.2.2监管制度不完善
跟正规金融机构交易不同,民间机构交易通常都是非正式场合开展的,这种交易方式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流程,依靠的是双方的信任程度,如果没有问题,一切都正常,但是如果一旦发生分歧,在没有凭证的情况下,双方无法依靠法律保障自己的权限,不管是对借方还是贷款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政府对金融进行监管,首先建立在监管主体明确,监管机构独立性,监管机构权威性,然后落实到监管是否能很好的执行,最后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保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内。中国的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流程,这就导致非法集资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监管主体,让民众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3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对策研究
3.1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防范理论
如何保障金融能够健康运行,尽力完善当前的相关法律条文,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加入WTO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使民间金融的地位得到合法性,由市场提供更多的基础性的有关配置功能,逐步放宽对金融市场过多的限制,包括投资领域、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其次,民间金融以什么方式存在、向什么方向演进可根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最后,要加强对民间金融债权人的相关法律保护措施。同时我们重视民间金融,消除民间金融在借贷过程中的弊端,首先针对民间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管控,然后指定一些政策,这些政策能够为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3.2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民间金融不易管控,数额虽然总体大,但是主要的群体比较散乱,造成监管的难度大大提成,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体系。由于不受管控,民间借贷组织经常受到利益的驱使,做出疯狂的举动,而且一旦做大,也极易操控借款人,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收益。但是一味的打击,严厉监管并不能引导其向良性的发展,也不能有效的降低其风险、因此,只有从手段上完善民间监管体系才能有效规避民间金融风险。我们一定要正式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它们有各自的市场定位,应当具体细化其在不同领域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开展不同的金融业务,将民间金融纳入到监管之下。
3.3建立风险规避体系
民间金融中借贷方一般是个人或者中小企业,这一部分本来就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这样一方面能大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承受最低的风险,大大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那些资金充裕的个人或者中小企业才放心的将钱借出去。因此,应当建立民间的征信体系和信用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而且能为中国建立征信体系做出贡献。我们应当看到,如果建立了信用体系,不仅能为个人和企业服务,还能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士取,储敏伟.民间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预警研究――以温州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1)
[2]方先明,孙利.民间金融风险:形成、传染与演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7)
[3]陈昭来.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旬刊,2015(32)
[4]陈礼.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
[5]苏蕾.我国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旬刊,2015(9)
[6]楚郢.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品牌月刊,2015(8)
[7]郭兴方.民间金融发展的风险与防范对策―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3)
[8]孙海英.民间金融的界定、风险类型与防范措施[J].商业时代,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