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 No.1,1999.3.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超前意识;水利;高标准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25-01

一、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经济效能

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利水电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水利工程的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不符合省级或国家级水利工程的问题。随着国家与地区对于水利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一些地区为了符合省级或国家级一级水利工程,对好多设施或设备进行更换或维修,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笔者所在单位也存在这一问题,三个工程省一级达标准备期间就进行了相当大改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初缺乏“超前意识”没有充分考虑该工程的省级或国家级达标的标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管理基本上仅仅着眼于工程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忽视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管理,包括改造费、运行费、维修费和报废处置费等。树立“超前意识”的理念是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只有有效地预防质量问题及不达标准的发生,才能使项目管理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超前思维,就没有工作的主动权,也就没有工作上的激情和创造性;不能超前思维,我们往往就会安于现状,看摊守业,应付差事;不敢超前思维,管理就会缩手缩脚,不会有行动。 因而笔者认为,增强“超前意识”,使水利工程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用再进行维修更换,并将一些设备配置高些,留有余地,必然能够减少日后运行中更换与维修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能。

二、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能够使建成的水利工程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领先地位,是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应用的体现。但研究表明各地对高标准水利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水利部作为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二)对水利工程进行超前规划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而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规划方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水利单位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工艺流程就开始施工,或者规划较为片面,所以导致随意、盲目施工,在实际施工时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问题,例如水旱调节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无法显现等问题,与实际施工脱轨,既影响了工程质量,又耽误了施工进度,影响效率,给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三)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开展设备选型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高效能、高自动化的水利工程设备逐渐增多,设备的投资费用也越来越昂贵,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因此,合理选择设备型号,降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设备选型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设备寿命周期某一阶段(制造、

采购、使用维修)的经济性,更要十分注重设备原始费和使用费总和的最经济。在选择新设备时,不能贪图价格便宜,而要同时考虑到设备购置后的一系列其他费用。事实上,购置价格最便宜不一定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并不等于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还应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对产量质量的保证程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因为经济效益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机器设备才能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建设工程中的设备选型应按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此作为对诸多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竣工后质保期的责任追究工作

竣工后的质量监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水利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企业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要把建设、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管理纳入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范畴。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解决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水利工程的具体责任人为勘察项目负责人、设计项目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的,都首先要追究这5类人责任,并且是终身责任。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建立“三大制度”护航,即书面承诺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工程开工前,无方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五方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建设单位需要建立五方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竣工验收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存。凡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不管责任人是否离开原单位,是否已经退休,都要依法追究其质量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年7期.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3

大家下午好!在座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老朋友,今天邀请企业家们一起参加洽谈会,让我们有机会牵手新的合作。首先,我代表农业系统对各位企业家关注农业、加盟农业表示热烈欢迎!

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相比,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是和传统农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几个要素,第一是科技、第二是资本、第三是规模、第四是设施。所以说,我们搞现代农业就是按科技+资本+规模+设施这么一种模式进行经营和运作的。下面,我就投资__现代农业介绍几个有利的条件,做个致辞和推介。

第一,投资现代农业有天时地利。从自然条件来讲,__是农业投资的宝地,__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0天。__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很少有极端的灾害天气。种什么,长什么,养什么,成什么。我们有耕地550万亩,有水面70万亩,还有丘陵、坡地400多万亩。我们__的富硒土壤达到180万亩,丰城、樟树、高安以及袁州区都含富硒土壤。__发展农业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可以搞种养,可以搞加工,可以搞农业冷链物流,也可以搞休闲观光农业。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投资农业恰逢其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投资农业成了一个新的趋势。从最近一个国家级的调研报告来看,今年以来农业投资的增幅是最高的,达到15%多。很多赚了钱的工商企业老板不少会转向农业,反过来,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都是大企业大老板。

第二,投资现代农业有良好基础。__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上郡,现在也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84亿斤,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生猪出栏650万头,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有8个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县,有6个全省畜牧养殖的十强县。此外,全市还有110万亩蔬菜、25万亩果园、20万亩中药材基地、14万亩茶园,其中丰城是全国有名的“生态硒谷”,万载是江南最大的“有机县”,樟树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奉新是江南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此外,我们还有全国稀少的娃娃鱼、棘胸蛙、中蜂等特色养殖基地。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330家,其中国家级6家。这些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73亿元。这些企业当中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此外还有58个江西著名商标,28个江西名牌产品。全市规模最大的四特酒厂是农业龙头企业,一>!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有政策支持。现代农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国家有许多支持的政策。一是在税收上,种植、养殖环节基本上是免税的,这个大家企业家都清楚。收购农产品加工很大一部分是免增值税的,大家可以查询相应的产品;二是在项目上,国家财政资金安排重点是农业、教育、卫生、科技,其中农业排在第一位。支持农业发展的部门除农业部门外,还有财政、发改、林业、水利、国土、农业开发办等部门,支持的范围很广,名目繁多,包括土地整理、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园的改造,补贴的环节包括种子的补贴、育秧的补贴、农机的补贴等有很多补贴;三是在价格上,粮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唯一托底保护价收购的产品,在农业领域投资风险最低,成本可控。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有可观效益。从经济效益看,从事粮食规模种植,每亩大概有五百块钱利润,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像我们昨天看的芦笋、猕猴桃等,它的收益达到一亩在一万到两万左右,退一步讲,即使不赚钱,农业不至于亏本;从社会效益看,我们投资现代农业,可以把农业变成产业,把农民变成农工,带动农民致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通过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对农作物统一施肥、统一防治,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米、放心的菜、放心的肉,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18-02

中国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近乎梦幻的扩张,成就辉煌的背后也隐含着惨重的代价,资源、生态环境、秩序的等诸多方面破坏被反复提及。城市新区是城市外延式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最活跃的区域,区内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行为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这种变化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明显和复杂,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也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新区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生态特征

1.1土地利用和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城市发展的空间角度看,向城市边缘蔓延和“填充”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旧城区景观各具不同,城市新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服务业、居民点、工矿、道路交通等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又有农田、蔬菜基地、果园、鱼塘等农业用地,还有森林、河流、草地、水域等自然景观用地,景观类型丰富且结构复杂。

1.2土地和景观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土地集约利用一直是地方政府追求的土地管理目标之一,加之高速的城市化和GDP至上的思想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过分突出了其承载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拥堵、噪音、污染、空气污浊等问题应运而生。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不只是仅仅注重土地的经济功能,还应充分使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有机融合,使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建设做到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协调统一。

1.3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稳定性较低

城市新区的土地开发使得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覆被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量的农业用地通过土地征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景观通过蔓延、渗透、和跳跃式的填充逐步取代原有的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新修建的纵横交错的交通廊道割裂了原来的景观格局,各个景观单元的连接度有所降低;用作绿化的外来植物种类取代了乡土树种和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转换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大多新区的建设要持续几年到数十年,所以城市新区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且稳定性较低。

1.4土地和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新区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由于遭受人类行为的干扰而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占而不用现象严重,闲置土地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1.5景观的人文内涵不足,原有的乡土特色风貌遭到破坏

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有形表现,还包含了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物质形态与城市精神的有机结合。然而在我国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景观规划思想往往追求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设计大广场宽马路,景观绿化多采用奇花异草和古树名木,多数城市景观大同小异,没有思想、没有中心,缺少自然美感和人文内涵。与此同时,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遗迹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延续和保护,农田景观大面积减少,自然河流会被截弯取直,并被铺设坚硬的水泥或片石堤岸,乡土物种数量减少。

2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生态城市、人文城市、和谐城市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已受到学界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强调人、土地、各种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协调,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规划中主张遵循以下原则:

2.1人本原则

城市因人类的聚居而成,城市的主题和服务对象是人,城市新区的土地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产、生活、休闲和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发区热足以给人们带来理性的思考,那时候的开发区和新区的建设以高速度发展、高标准建设为主要模式,形象、政绩和效益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有些地区的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新区土地和景观生态规划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人更能融入城市,亲近自然。

2.2遵从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节制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象天法地”的系统整体辨识方法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形成了指导中国古代城乡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方法。在当代的城市新区建设中,自然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草地森林、农田景观、历史遗迹等要素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在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时应首先划定生态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构建城市赖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硬浮华的都市中积极合理地引人自然要素成分,以自然的柔美特征浸润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注入自然生气和活力。

2.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农村,相反新区的发展那要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带来机遇,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理念。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丰富环保的农产品,城乡协调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人才的流动更加富有效率和顺畅。豪华高大的建筑集合不一定组成一座美丽健康的城市,一个城市只有达到各景观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具有特色,又富有变化,才能体现出整体的健康与美。

3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3.1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生态格局为依据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白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是什么,景观生态的格局和过程有什么特点,自然条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什么样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方式能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在规划设计中要尊重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这块土地为当地的居民年复一年地提供着食物、水、能量、药物、住所,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都是有精神和情感的,而设计人员也是有感知和良知的,设计应遵从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和特色,尊重当地乡亲;其次规划与设计应适应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生态过程,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阳光、水分、土壤、植被、地形、生物栖息和人类活动的情况,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把景观的自然特征贯穿于整个的设计之中,使物质、能量、信息得到合理的交换和流动;第三,建设应尽量使用当地的建材,景观绿化尽量要使用乡土植被物种,乡土植被最适应当地的气候,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最低。

3.2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与保护,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尤为重要,如城郊水域湿地、自然植被、山林、农田和自然村落的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的消耗,城市新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建设情况表明,土地的粗放利用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外来的草坪和花木品种不仅投入资金巨大,其维护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水肥和农药。

3.3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人文感知功能

在对城市新区规划定位时惯用高标准、高速度、出形象、上规模等词汇,规划征集动辄采用国际招标,先进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规划设计是否能体现我们的城市精神,景观生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能否为人们所感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众多的新区内不难看到被高档石材硬化的广场上人流稀少,宽阔的马路给人们的穿越和生物的迁徙造成了诸多不便,没有小汽车代步出行是多么不便,我们在赞叹新区的高楼林立时又觉得自身是多么的渺小。因此,新城区的土地利用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汽车对道路的需求,建筑等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和具有乡土风貌的,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家园,更是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4结语

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理想的城市空间,是当今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基本目标。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如何统筹安排各个产业的布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参考文献:

[1]李翅.走向理性之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利工程; 生态农业; 合理配置;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34-0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

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 它的内涵就是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使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全面协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以周至黑河引水工程为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生态农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基础是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周至西骆峪水库建设证明,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这一点无论从县域经济还是我国农业发展概莫能外。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善治国者必治水。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农民增收增产的法宝。因此,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

例如周至县大力发展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抓好的工作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执政理念,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者有其田,其田能浇灌。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责任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防患于未然,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增强安全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

(四)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6

(2009年8月lo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主任会议通过)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茅临生副省长所作的《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和程渭山副主任所作的《关于检查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这两个报告客观地反映了我省贯彻执行农业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和各级政府依法护农、依法促农、依法兴农所做的大量工作,总结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指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提出的对策是积极可行的。为巩固我省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各级政府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来认识农业、对待农业、加强农业。首先,要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知出发,统筹好城乡发展。全省各地应当充分认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重点在农村、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难点在农民,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利用城市和工业的各种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认知出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的原理,创新农作制度,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构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和产业化经营。三是要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知出发,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推动“米袋子”、“菜篮子”、耕地保护等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涉农违法案件,保障我省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要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生产性投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要重视“三农”投入,特别是公共财政对农业生产性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严格履行农业投入的主体责任,确保农业投入的法定增长;省、币、县财政经常性收入要统一口径,对农业生产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项投入要清晰界定和分类,重视提高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农业生产性投入的增长,不能仅仅满足高于年初预算报告提出的财政收入增长比例,而应当高于当年实际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对农业生产性投入在整个财政农业支出中的比例要有硬性规定。以保证有足够的支农资金用于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二要加强农业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要着力解决涉农部门管理体制不顺、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状况;要总结借鉴各地好的做法,理顺体制,整合财力,保证农业投入用于刀刃上。同时,要把农业资金的设立、申报、使用和绩效,纳入监督的范围,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考评,切实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三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改善投融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和融资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四要对欠发达地区项目配套资金适当扶持。中央扩大内需新增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省里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较高,衢州、丽水等欠发达地区反映配套困难,希望省财政能给予一定配套支持;同时,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三、要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一要真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要坚守耕地3084万亩、基本农田2711万亩、标准农田1500万亩“三条红线”。特别是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确定了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会大量增加,更要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既要保发展,又要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绝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是要对数量与质量实行双保证。保护耕地,仅有数量概念还不行,还必须保证土地的质量和利用率,尤其要提高标准农田的质量。要进一步核实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面积,不足的要补足,同时要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加大“千万亩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力度;要严格造地项目管理,杜绝层层转包克扣费用,对补进来的基本农田一定要达到质量要求;对异地“代保”、“代建”的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要进一步核实、落实;要不断总结和推行农村宅基地、村庄整理与复垦工作,在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三要科学把握土地规划、利用、保护三者关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把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衔接好,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依法严查乱占滥用耕地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土

地流转,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四、要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三大体系有效运作。一是各级领导尤其市、县和基层领导应充分认识农业三大服务体系建设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这项改革,确保在2010年前全省实现“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目标。二是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面上进行部署、指导的同时,加强检查督促,推动各市县加快把相应的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市一级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组建,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并且备类服务机构要相应更新和改普设施装备。三是对三大体系队伍建设要有战略性思维,积极探索农技人员“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机制,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乡或跨地区从事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和各类产业的项目开发,特别是要把现有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既懂农村管理又懂农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型的农技队伍乃至乡镇干部队伍提供后备力量;同时,省政府应有计划地在相关院校增设涉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服务工作。四是要采取有效方法,切实解决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问题。五是要重视解决农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和经费保障,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进保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的步伐。

五、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落实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一要积极谋划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最大限度拓展增收空间。要通过组织、政策、产业三推动,把农民增收工作与基础设施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与集体经济壮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二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扩大农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在帮扶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安置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三要落实异地搬迁规划,扎实推进下山脱贫工作。按照新一轮异地搬迁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下山脱贫农户补助标准、扩大扶助范围,把欠发达地区生态搬迁列入规划。整村下山搬迁宅基地复垦置换的土地指标和收益,要优先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和下山搬迁农户的经济补助。四要转变帮扶方式,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要坚持开发式帮扶和救助式帮扶并重,坚持结对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双管齐下。要立足实际、因人制宜,分类帮扶、因户施策,分级负责、合力推进。强化有扶贫挂钩任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扶贫责任,严格监督考核,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步伐。五要突出重点,促进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区域整体脱贫致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农村信贷机制,协调各方力量,加强资源与产业、项目与资金的合作,特别是政府在建设项目和财政挟持安排上要适度倾斜,为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区域整体脱贫致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