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风险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台风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台风险分析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0月份的《2011年第3季度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 9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1 亿。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第3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8万亿,同比增长47.6%,环比增长9.1%。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突破1400万,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省略)、慧聪360(省略)、淘宝商城(省略)、全球制造网(省略)等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行业广、历史短、相对离散、动态交易等特点,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必然导致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本身在商家进行用户沟通、业务洽谈、售后服务、在线支付、物流跟踪以及广告宣传等活动时,会伴随着系统和随机的巨大风险,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控制。

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内涵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指在在线交易及其相关的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即是指由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家投资建立起来的中立的网上交易市场。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特征分析

(1)交易市场独立性特征:本身不参与买卖,而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给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像实体买卖中的交易市场。

(2)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特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的产物,必须依托于互联网才能发挥其作用,离开互联网将无法展开工作。

(3)相对安全、便捷的服务性特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服务作为服务平台,所以其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包括对订单管理、即时沟通通畅、信用评价、支付安全、物流管理等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剖析

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所面临的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各种造成损失的风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这里的损失是指对卖家、买家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经济主体的生存权益或者财产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事故,我们可以用定量和定性的风险预测模型来把这些不确定性估测出来。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所面临的风险的类别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照其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可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两大类。技术风险主要是涉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员工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技术淘汰速度、技术标准选择的前瞻性以及安全性能。非技术风险指那些与技术无关的风险,主要指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所有参与人员信用所带来的风险,如:恶意评价、恶意购买及恶意退款等。

(2)按照其风险产生的可预测性划分,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即随即风险)两大类。在这里系统风险主要涉及系统风险是可以预测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不可预测的。

(3)按照其风险的可控性划分,可分为可控风险和非可控风险两大类。可控风险主要涉及能够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产生的风险加以控制,降低风险,减少损失。非可控风险指其风险不可人为地严格加以调控的、无法通过试验选择出其最佳控制方法的风险。

3.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所面临的风险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电子交易中着关键的作用,对平台进行建设和维护,建立公平的交易规则,推广交易平台的应用,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易场所。通过近十年的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伴随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业还处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风险。信息是信息化社会的核心,而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信息的存储、处理、、传递、利用等过程中都有可能会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出现失真、迟滞、泄漏等现象,即使用信息存在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的存在不仅会给社会信息化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给抗风险能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带来直接损失,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信息技术风险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几类:①真实性风险,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它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信任程度;②实时性风险,信息的实时性是指信息真实、准确、可靠地反映了事物的当前状态和属性,一项具体的信息往往只在一段时间内是有用的或起决定性作用的;③安全性风险,是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信息系统中存储、传递信息时信息可能被恶意窃取、利用和窜改,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可能丢失或被破坏等类似的安全问题。

(2)信用评价系统风险。信用已被看作互联网上刺激购买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交易中所有关系都需要信用这一因素,特别在电子商务不确定环境中发生的交易关系更是如此,因此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一种科学公正信用评价系统、信用监督系统是电子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一步发展关键。信用评价风险即是指由于技术问题导致信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如:恶意评价、刷信用、交易抵赖、欺诈、欺骗等行为。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用评价风险包括下三个方面:①对卖方信用评价风险,这里主要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卖方不能按时、按质、按量交割消费者所购的货物,或者不能完全履行与企业购买者签订的购买合同,或者雇人刷信用;②对买方信用评价风险,这里主要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消费者个人由于花钱无度和恶意透支,可能在网上使用了没有存款的信用卡进行消费,或是犯罪分子使用非法伪造的信用卡骗取卖方的货物,或者恶意对商家进行评价;③对交易抵赖信用评价风险,买卖双方都有可能存在交易抵赖的可能性,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交易环境发生改变,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交易双方常常互不见面,只有数字化交往,用电子方式谈判、签合同、结账,当贸易一方发现新的情况出现后原先的交易对自己不利时,可能就会企图否认已做出的电子交易行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否判断此次交易失败责任归哪方,及时地对这种交易抵赖行为做出信用评价,所带来的风险。

(3)管理风险。在交易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技术问题,因此就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去处理,当什么重要的事情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一旦发生问题,管理带来的风险就大了,我们通常把各种由于管理带来的风险通称为管理风险。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沟通风险,主要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管理者在与卖家和买家在沟通时所采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中存在的风险。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将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本身带来巨大风险,如:本文上述所提到的“淘宝商城”事件,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淘宝商城管理者在宣布政策之前缺少与商家沟通所导致;②外部突发事件管理风险,主要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管理者在应对公司外部环境带来的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措施中存在的风险;③内部员工管理风险,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常常是在线交易管理的最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大都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高,安全教育和管理松懈所致,如:上述阿里巴巴商家“欺诈”事件中就有阿里巴巴内部工作人员参与。

四、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网络交易数量的激增,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解决。确保交易中电子商务安全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核心,它不仅影响到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自身的发展,还涉及到所有商家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必须全面了解其自身存在的风险,对症下药的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把这些风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商业损失。

1.完善技术,减少信息技术风险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对信息风险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完善信息加密技术,所谓数据加密,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达到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它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

(2)账号与IP或PC绑定技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的买卖双方,可将在平台中注册的账号与所用的IP或者PC绑定,从而达到限制每次交易地点、使网络黑客即使盗取自己的账号也无法用自己的账号交易和转账,从而保障了客户账号的安全。

2.建立健全信用体制,防范信用风险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对信用风险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建立实名制认证体系,判明和确认贸易双方真实身份的重要环节,也是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交易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在注册账号过程中,非法用户往往提供虚假信息,交易各方不见面,为了保证每个参与者都能无误地被识别,必须使用身份认证技术。确定发信人的身份,还需要采取一种手段,那就是数字签名。

(2)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从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的宏观管理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就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的宏观管理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发挥建立、监督信用的权威性,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方面来加强管理。

3.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防范管理风险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对管理风险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小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防范非系统风险时,应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小组。突发事件小组应当迅速找出事件爆发原因,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以保障其他客户的利益。

(2)建立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参与交易的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买卖双方的命运,但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员工往往缺乏安全意识,对网上交易的严格性认识不足,他们面临着防范严重的网络犯罪的任务。由于计算机网络犯罪同一般犯罪不同,他们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因而,采用严格的管理措施和人本化的管理方法约束从业人员,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就变得十分重要。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2

摘 要 本文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背景做了介绍,从其显现出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行了相关阐述,重点揭示了目前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过度,盲目扩张可能加重地方债务负担,引发财政风险,并针对该现状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投融资平台 债务管理 财政风险

1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政府投融资平台指的是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形式组建一些可以达到融资条件的公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辅以一定的财政支持,将筹集到的资金重点用于城市建设或者公共事业的支出。

在我国,最早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大约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陆续出现。随着国家大力的发展城镇化,且伴随着越发成熟的投融资环境,地方组建投融资平台的需求也相应变得更强烈起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为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在财政总收入为2.77万亿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四万亿刺激政策里面的大约2.82万亿左右。显然,在这样的财政背景下,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是上下级转移支付是无法完成四万亿的刺激政策的。

依据2009年的中央精神,城镇化的发展被视作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指向标,对经济的发展和变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城镇化的发展了,必将直接刺激我国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如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的可以带动农村消费的全面上涨,因此,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利用我国的人口分布结构,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据研究显示,人口城镇化超过30%之后,城镇化的进程则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已远超出这个比例,显然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从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住宅资金以及城市建设资金来看,我国政府的财力还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成为支持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现实的选择。

1994年的分税制体制改革使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矛盾的确实没有做相应匹配调整的事权责任的分配。地方政府在收支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面对更大的支出压力。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支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也逐渐变大。我国有关法律明文规定了地方政府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权利,也规定其不得通过向银行借款方式弥补赤字。因此,在上诉两项融资方案被否定之后,建立融资平台,通过市场资金进行融资成为一个必备的选择。

2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蕴藏的潜在风险

由上文可见,组建投融资平台,相比其他方式能更好的获取资金和绕过一些法律上的限制。而这些平台多以企业的方式运作,如果有资金和收益的保障,且能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监督机制,将为市政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些平台在推进当地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金融危机后,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大量增长,且平台的财务杠杆化都非常高,目前的负债率普遍超过正常范围。外加平台的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偿还的期限结构均缺乏合理的安排,具有非常高的财务风险。从资产方面来说,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形式主要是非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差,相对的则是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负债;主营业务的净利润通常呈现负值,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资产处置;筹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平台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不佳。在企业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资产处置,银行贷款这三种形式的情形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供给不牢固的,没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一旦资金链断裂,政府作为平台的出资者和担保人,必将承担巨大的财政风险。

目前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容易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失效。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从表面上看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但是由于融资平台有地方政府做背景,在资金的获取方面,地方政府相较于金融机构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在融资中,地方政府更容易获得资金,往往可以通过不止一家的贷款机构取得融资,且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领域,具有吸引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申请,很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完备的资格审查及后续的跟进监督,甚至很多情况下,贷款机构还主动要求为平台融资,极大的突破了融资平台的授信权限,由此带来的多头举债,统借统还,资格审查不严等等问题。一旦投融资平台出现收益出现断裂,无法覆盖成本,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将增加,而政府作为平台的担保人,也就增加了财政的隐形负债。而当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时,这些负债也就变成了商业银行或央行的负担。

二是地方政府完全主导了投融资平台的运营和决策,酝酿了道德风险。尽管投融资平台从定义上看是独立的法人,但是投融资平台的决策,人事任免,资金的投向等方面很容易被政府所控制,变成寻租的交易地,使政府与利益集团合作,背离融资平台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宗旨,变成为个人牟利的一个操作平台,造成了公司与政府的边界不清,投融资平台丧失了独立经营的能力。并且,投融资平台的资金偿还模式比较单一,往往依靠出让土地金获取,这就变相的成为地方政府拉高房价的动力,也相继使得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

三是形成了对信贷政策的倒逼机制,增加了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来看,地方政府更愿意投资中长期的投资,因此向银行大规模借债,由于这些投资时间较长,前期开工的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银行为了能够收回相应的投资,也必须对于后期的投资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在房地产升温的大背景之下,即使中央不再新增投资项目,贷款的需求也不会在短期内减弱。这些项目的投资资金大,期限长,导致了银行的贷款较为集中,挤占了对很多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扩张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不利于市场效应的发挥。

3防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思路

第一,促进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改革,使平台向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为了解决投融资平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缺陷,应该鼓励和提倡平台进行资本市场的融资,规范资本市场的管理,从局限于银行贷款走向融资多元化,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引导投融资平台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使投融资平台置于债券市场的监督体制之下,有效的避免了从金融机构贷款而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等弊端。

第二,进行财税改革,扩充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使平台能够良性的发展,光靠“堵”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改革体制,从体制上入手,降低政府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允许和鼓励条件和环境成熟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有效的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第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监管体制和预警机制。防止政府盲目,过度的投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的审核,制定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的控制标准,科学的运用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等指标监控风险操作,制定硬性的风险控制指标,完善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投融资平台责任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风险与个人考评挂钩的制度。

第四,商业银行加大自身的风险内控建设。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所呈现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缺乏有效的监督,自身存在风险漏洞。目前,有商业银行已经关注到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的风险问题,更加谨慎的对待融资的审核。以此同时,央行与银监会也适时的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引导商业银行分散贷款范围,向具有条件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加大融资力度,保障国内经济平衡的发展。

第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地方经济能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地方政府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渠道,那么也能消减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取资金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西南金融.2009(9).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06-02

分税制度改革以来,地方政府陷入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困境,为了有效的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各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地方性融资平台,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该平台在运行的过程中,尽管帮助地方政府增加了可供支配的实际收入,但是也存在自身系统性风险过大以及负债过高等问题。基于国家监管趋紧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显。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特征分析

(一)债务规模增长较快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地方政府高额举债如影随形。为了绕开政策障碍以及现行体制障碍,打破巨额投资与有限预算资金之间的缺口,建立了以经营、债务偿还、建设、融资于一体的创新性、地方性的融资平台,该平台能够代替地方政府进行间接或者直接融资,从而促使地方政府有效的实现了融资市场化。

从地方政府实际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效看,该融资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方政府缓解了资金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融资额度较大,导致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日益提高,并逐步传导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最终危害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从债务规模来看,审计署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总额为30.27万亿元,比2011年和2012年末分别增长了73.27%和9.02%。而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城司债务占到了较大的比重。

(二)负债比率偏高,平台运营缺乏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国内各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对较高的总体负债比率,且某些城司甚至达到了80%左右的负债比率。而过高的负债比率,则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储水罐”特性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即地方融资平台的目的就是,只要罐子“大而不露”,其就能不断的从外部“引水”。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始终存在资金不能及时抽逃或者是资金不足的现象,最大程度的将公司的价值增大,这样就能变相的达到杠杆借款的目的。负债比率过高不仅会对融资平台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金融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政府过多的介入融资平台的运作

在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政府过多介入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同时由于独立性受到外界的质疑,融资平台发展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偿债主体或者投资主体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另外一些政府为了增加银行贷款的信任度,就会将地方财政与融资风险间接的进行绑定,从而使政府的财政风险有所增加。

(四)融资来源具有明显的集中性风险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数额巨大,且又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很多商业银行都为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使银企关系由“贷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了“借方市场”,造成了银行机构将条件一再放宽,进而导致了监管贷款过程中存在加大的风险。

二、地方财政“软约束”助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运营

(一)财政调控预算与决算的难度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税制度的不断改革,经济变量对财税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多,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也随之增大,使财政部门在控制计划以及实际数额的过程中,面临了较大的困难,造成了财税收入的增长趋势以及波动幅度难以准确的预测,从而使财政部门在调控预算以及决算平衡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难度。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督预算制度力度不够

从客观方面看,缺乏完善的法律,以及监督预算制度力度不够,这也成为地方财政“超收”或“短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对于“超收”与“短收”问题,在预算法中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在监督预算的过程中,由于制度较为缺乏,或者监督力度不到位,导致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超收问题。

(三)地方政府融资主要渠道是财政超收

从主观的资金用度方面看,目前在地方政府中,财政“超收”成为了主要的增加资金的渠道。近些年,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有所增长,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加大对财政“超收”的挖掘力度,也加大了融资平台的举债规模及还债压力。而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实施了清查,并实施了从紧的相关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得不面对资金短缺的现实困境。

综上,地方财政“软约束”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强烈动机,助推了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升级扩张。

三、基于监管趋紧环境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采用有效防控系统控制平台风险

通常来说,地方融资平台属于金融范畴,而财政超收则属于财政范畴,两者之间并没有较大的关联度。但是,由于国家实施了管控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之后,地方融资平台与财政超收而这之间又形成了一定的微妙联系。

一般地,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社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依靠财政部门的内部收入,很难满足刚性财政支出以及跨期巨额投资等的要求。而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具有公众和行政阻力少、监管少以及一次性借入资金的数额较大等特点,因此地方融资平台获得了有效的发展。而在监管趋紧的条件下,构建有效风险防控体系成为平台公司的首要任务。

(二)规范发债机制,实现监管的常态化与标准化

地方融资平台的建立,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对现有的融资渠道的狭窄性而采取的一项应对策略。由于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经济实力较为突出的地区,通过发债来缓解还贷压力。“城投债券”及“地方债”的发行,虽然能够帮助银行系统分散放贷风险,同时也成为融资平台再度扩张债务的源泉。因此,须加强监管,规范偿债机制以及发债的程序,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债券”的发行才能成为解决融资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加强监管,严控严管,实现监管的常态化与标准化。为了避免融资平台存在潜在的债务风险,各监管部门仍需对融资主体公司的注资的有效性、合法性,以及融资的法律资格等严格进行审查,这样才能对其运营的合理性以及抵补风险的能力进行审慎评估。

(三)促进区域范围的财政交流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趋势的逐渐明朗化,各区域与中央的对话、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因此,针对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政府,约束过度融资、建设的行为,防止政府资金因为过度使用而紧张加剧。引导资金充裕的地方政府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政府加强多边合作,促进各地政府的财政交流,增强区域化财政实力,进而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压力,降低债务风险。

四、总结

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阻碍了融资平台的健康发展,制约了融资平台市场化运营。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平台风险,积极推动平台市场化,地方预算改革需加快步伐,形成标准化的监管模式,在中央协调下,促进资金盈余与资金匮乏地区的合作,共创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煜辉,沈可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资本融资:问题、挑战与对策――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状况的分析[J].金融评论,2011(3):1-18+123

[2]李颖颖.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现存问题及治理对策――浙江省温岭市投融资平台营运情况的调研报告[J].财经界,2011(9):108-110

[3]魏巍.监管趋紧条件下地方融资平台发展与财政超收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1(24):73-75

[4]赵全厚.风险预警、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与财政风险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4(4):61-70

[5]马润平.对甘肃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分析及改进建议[J].财会研究,2012(1):75-77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4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类型;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41-02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现状

国家审计署2011年首次公布了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全国审计结果,各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高达到10.7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27%。其中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 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这一数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政府信用和政府偿债风险的研究一时间成为热点。

地方投融资平台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出面,通过划拨土地国有资产、国债、专项基金、规费和税费等方式注入资产而成立的现代企业,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截至2010年底,投融资平台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31 375.29亿元,占63.1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8 143.71亿元,占16.38%,其他相关债务10 191.68亿元,占20.5%。

审计结果显示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有4个市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了10%[3]。巨大的债务风险和偿债压力引发公众呼吁,研究投融资平台风险类型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迫在眉睫。

二、投融资平台风险类型分析

投融资平台急速发展和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蕴藏着诸多风险,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投融资平台风险可分为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和制度风险三大类。

(一)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是由投资主体、投资项目类型、收益形式、资金流等共同构成的风险因素矩阵,其中投融资平台举债筹资风险、债务偿还风险凸显。

1.筹资新建环节的启动风险。在创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初始动因中,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是主要初衷,因而政府投入的资本金普遍不足,举债筹资的门槛降低,造成偿还能力下降。作为政府出资的主要形式,国有资产的抵押、政府信用担保成为筹资兴建投融资平台的保障。但高估政府财政收入能力,重复抵押国有资产的行为大量出现,造成项目启动环节的高风险。

2.土地使用权过度资本化带来的资本市场清偿风险。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在“土地财政、融资平台 、商业贷款”的基本模式中相互依存,政府依托巨额土地收益建立的土地财政既是该模式存在的物质基础,又随土地价格上涨催生更多合作平台。一旦土地收益建少,资金链条紧张或断裂,投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就大幅下降,债务负担会全面成为政府负债,引发资本市场偿债风险和地方政府信用风险。

3.项目自身收益低带来的清偿风险。由下表可以看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资金用途多为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长,补偿能力低下。资金循环在低收益的基础建设项目中,一旦后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寅吃卯粮将风险向下一期积累。同时项目建设周期往往长于政府行政周期,也会造成项目中途搁置、后继乏力的风险。

(二)管理风险

由于缺乏清晰的责权规制,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行存在大量的管理风险。

1.信息不透明造成的监管不力和责权不明必然会带来管理风险。由于兴建投融资平台是由政府担保的准政府行为。市场化程度低,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程度低,管理机制和问责机制不健全。审计结果显示,至2010年底,在36个省级政府中,有14个未建立政府性债务还贷准备金制度,24个未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市级和县级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地方长期存在债务规模底数不清、偿债责任未落实等问题。

2.投融资平台运行中效率低下的管理风险。一些地方举债存在盲目性,资金投向未落实,有的项目准备不充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地方政府债务尚未支出的金额一万多亿元,有部分债务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10年未支出的债务余额有1 319.8亿元,为此支付利息67.74亿元 。

3.退出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管理风险。投融资平台创建后如出现偿债困难和项目后续资金缺乏,应与其他公司同样进入破产程序,但由于破产后的债务将转嫁到作为担保部门的政府身上,造成信用风险和银行坏账。由于不能剥离与政府的关系,投融资平台的退出机制无法落实。

(三)制度风险

投融资平台的大量涌现与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和收益权资本化制度密切相关。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债务发生在东部,2010年底东中西部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占49.65%、23.06%、27.29%。土地财政与投融资平台相互捆绑形成投融资平台过热运行的制度风险很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 000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0多个市级政府。

三、控制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面对各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行中发现的项目风险,要在项目初设、运行管理和退出机制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要强调项目的创设的合规性:平台公司创设、贷款管理、操作流程、还款来源、抵押担保等按规兴建。披露项目信息和平台运行信息,注重项目清偿管理,确保资金流的持续是杜绝风险的主要手段。

应设立风险警戒线,将贷款逾期率达20%的项目暂停担保贷款,设置黄色预警区域,进入预警区域的公司及担保单位要提高项目运行和资金到账效率,同时加大监管和督促力度;达到解禁标准可继续执行,持续运行困难则要将项目分解或冻结,考虑公司退出投融资市场。确保通过动态管理的思路及时控制风险。

(二)公司经营管理风险规制

投融资平台在经营管理方面,应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专业的经营层队伍,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经营部门,并在投融资管理方面,强化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分层授权决策体系,形成专业的投融资人员储备,严格控制投资经营风险。

同时增大地方政府举债,减少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依赖。不仅能加强政府的财政收支管理,而且还能从总量上控制地方债务的进一步膨胀。

(三)投融资平台发展制度风险的控制

要解决投融资平台迅速膨胀的问题,应该从根本上健全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事权向中央政府转移,财权划分上向地方政府倾斜,划清各政府层级间的权利职责,减轻下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融资压力。同时抑制土地使用权收益和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打破高估土地财政收入能力的预期,让土地的供应恢复到平稳格局,从而缓解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制度风险。

参考文献:

[1] 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EB/OL].国家审计局官网,2011.

[2] 武彦民,张丽恒.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的风险状态与控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

[3] 高培勇.中国财政政策报告 2009/201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巴曙松.不宜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J].经济导刊,2010,(5):8-9.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5

【关键词】P2P网贷平台 声誉风险 风险防控

一、问题的提出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从2007年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的成立,发展到2014年的1575家网贷平台,P2P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5年10月,P2P平台数目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P2P网贷平台凭借门槛低、手续简便、收益高等优点,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和融资者,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同时为个体投资和经营消费贷款拓宽了渠道。

然而,由于监管缺失,借款人出现违约,贷款人无力偿还等引发平台出现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加上媒体负面报道及传播,服务纠纷没有得到妥善处置,风险控制不足等,给外界留下了恶劣印象,对P2P的持续经营产生严重影响。整体来讲,继上海银岭成为第一家出现问题的平台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出现问题的平台也野蛮生长着,到2013年有问题的平台已经突破150个,2015年已经超过1000家。这些平台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提现困难及停业、诈骗、跑路等,严重影响P2P网贷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

频频出现的跑路事件给P2P及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一部分投资者丧失对网贷平台的信心,选择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P2P开始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保障模式由平台自有资金发展到多重保护。然而多重保障仍避免不了投资者的流失及跑路事件的频发。P2P网贷平台发展的现状,验证了声誉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因此,网贷平台要重视良好声誉的维护及声誉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二、声誉风险相关理论研究

声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风险主要是利益相关者负面评价的风险因素累积的过程,其重要且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企业所有内部风险与外部不良事件高度相关,而且其计量十分复杂。

就国外研究来讲,对声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随后Fama将声誉引入经济学领域,打破了声誉狭窄的概念,以至后来发展到金融业乃至银行业的研究。Lazear(1979)首次将博弈论运用到声誉研究中,Kreps、Milgrom、wilson(1982)对前人研究进行完善,建立KMEW声誉模型。2009年,巴塞尔协议将声誉风险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国外研究对声誉的计量方法也得到完善补充,计量方法主要有博弈论、Rep Trak模型、声誉商数及二维评估模型。其中,Harris-Fombrun(哈里斯―丰布兰)的声誉指数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该模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总结了六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即工作环境、社会责任、情感诉求、产品服务、公司愿景和领导力、财务状况及20项二级指标,形成声誉指数指标体系[1]。

就国内研究来讲,声誉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层面,主要有:胡荣尚(2014)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进行博弈分析,认为股东与高管层的博弈困境是声誉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翼(2013)基于Harris-Fombrun模型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员工工资增长率,学历比例增长率,支行总数增长率等对声誉风险影响较大[2];李海燕(2015)采用OLS回归对商行声誉风险进行度量,从员工工资、机构数量、流动比例等层面研究影响声誉风险的因素[3];胡敏(2014)采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构造指标体系,从计算机,数学和统计学理论度量了声誉风险[4]。

通过对声誉风险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文章认为Harris-Fombrun指标体系较完善地表示了P2P声誉风险,因此下文将参考该指标体系及结合国内P2P发展特色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形成P2P声誉风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研究设计

由于声誉风险是内部及外部不良因素累积的过程,所以P2P声誉风险的衡量需要涵盖企业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这要求建立P2P声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应抓住关键影响因素。

(一)P2P声誉风险指标建立

根据前文总结,文章认为虽然Harris-Fombrun声誉指数模型高度概括声誉风险,但有些指标不符合目前中国P2P的发展现状,因此文章对此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二)声誉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模型按照1―9标度法赋值。同时将P2P声誉风险按等级标准分为以下5个等级:很低、低、中、高、很高。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对声誉理论分析,参考网站利益相关者在交流论坛发表的感受,并针对所建立的体系询问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及老师等20位相关人士意见,构建各个判断矩阵,如下:

根据矩阵X,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值为6.5828,CI=0.0925

四、声誉风险评估

(一)多级模糊评价

邀请30位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性质的专业人员对单因素风险等级进行打分,如下:

由单因素评价表可以得出指标层的主因素模糊矩阵Wi,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公式Ti=Xi*Wi,其中Xi为各个准则层的指标层权重,Wi为各个指标层的得分矩阵,得出指标层的评价结果如下所示:

T1=(0.02926,0.08317,0.2152,0.24596,0.42641)

T2=(0.00393,0.10105,0.16152,0.44268,0.28902)

T3=(0.033755,0.041985,0.03848,0.242265,0.624225)

T4=(0.26666,0.41666,0.225005,0.08334,0.008335)

T5=(0.00624,0.03408,0.22842,0.73126)

T6=(0.01035,0.01477,0.05418,0.37309,0.54751)

由指标层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准则层的主因素评价矩阵T。根据公式A=X*T,可以得出A=(0.022516,0.041542,0.060757, 0.274204,0.597678),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最大数值对应的风向评级即为P2P声誉风险等级,由向量A可以看出,最大数值为0.597678,对应的风险等级为“很高”。

(二)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上文的评价结果表明,P2P声誉风险处于比较高的等级。从工作环境指标分析,重视员工培训教育所占权重比较大,说明优秀的员工可以提供满意的服务,给外界留下规范,素质高,公司严谨等良好印象;从社会责任方面分析,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较大,一个企业如果敢于保持高度透明,愿意接受公众监督,则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稳定,发展良好的信号,从而对声誉风险产生积极作用;从产品服务方面分析,P2P平台为公众提供投融资的平台中出现问题的平台越多,服务投诉的越多,资金供给者相对越少,因为外界社会公众易出现“羊群效应”及“晕轮效应”;从公司愿景和领导力方面分析,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所占权重较大,因为明确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前进的方向,企业目标清晰才能持续长远发展,就不会做一些有pP2P网贷平台声誉的事情,并且还会注重声誉的维护,给外界传递着稳定,安全可靠的信号;从经营状况层面分析,风险控制能力及资金保障程度所占权重相对较大。从经济人角度来讲,大部分人是风险规避型,人们倾向于资金保障程度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投资平台,如果平台经常有不良事件发生,倒闭是可预见的结果;从企业感召力方面分析,P2P平台的信用评价报告为投资者做了重要参考,信用评级越高,吸引的投资者越多,平台发展越持续,给外界留下的形象越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总是超乎人意料,这也间接加剧了P2P平台的声誉风险。

整体来讲,P2P平台的产品与服务、经营状况、企业感召力对声誉风险的影响较大;工作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愿景及领导力影响相对较小。

五、建议

鉴于前文,文章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监管。P2P之所以跑路,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管[5]。P2P作为新兴行业,在外国家应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做法,将声誉作为P2P风险监管的重要部分,颁布并贯彻执行相关法律细则,对P2P的经营范围、组织要求进行限制;在内P2P平台应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P2P平台还需要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与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有效执行。

二是实现网络个人诚信信息共享。P2P出现问题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一个借款人可能同时在多家平台借款,而平台之间由于竞争关系很多信息秘而不宣,在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将很大可能贷款给借款人。借款人借款增加,还款压力变大,出现违约概率变高,进而影响平台流动性。因此P2P管理当局应参考央行建立的个人征信系统,倡导信息共享,建立平台投资者、贷款者借贷款信息系统,增强对相关利益者的透明度。

三是加强P2P平台对投资者资金保障程度。基于经济人角度,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型,如果平台做出一系列相关措施使投资者相信本金安全,将是P2P平台在众多平台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P2P平台的保障模式不应只局限于平台风险准备金,应实现多种保障模式共存,切实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

四是有意识维护P2P声誉。P2P平台应认识到对声誉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将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纳入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声誉风险教育,使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深植脑海。同时,通过将平台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结合、增加员工培训机会,及时披露相关年报、妥善处理服务投诉案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持与媒体良好接触,定期不定期宣传企业价值理念,传播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制定危机管理规划及实施全面危机公关,当声誉风险出现时,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曹玲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系,2014.06:13-25.

[2]毕翼.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体系初探-基于Harris-Fombrun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3(10):77-78.

[3]李海燕.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工商银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05):56-58.

[4]胡敏.中国商业银行声誉度量风险研究―来自国有银行的证据[D].湖南:湖南大学金融系,2014.06:12-22.

平台风险分析范文6

(一)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含义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土地注入、设立股权等形式进行融资,所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运营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建设开发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司。虽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类型很多,但是资金融入后的重点都是进行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二)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特点

一是独立性。我国政府在相关规章制度中都已经明确指出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成立必须具备一般独立法人的资格。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所代表的利益主体是地方政府,与一般企业法人相比所代表的利益主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平台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政府所出台的政策顺利实施。

二是一贯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在资金的使用范围上与商业银行信贷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并不对资金使用范围进行限制,也不会存在利率低的情况。而是根据资金来源情况谨遵一贯性原则,进行资金使用性质的确定对有偿资金有偿使用,对无偿资金无偿使用。

三是公益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管理目标与其他房地产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房地产企业都是以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标,而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则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为经营目的,属于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四是服务性。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所建立起来的,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计划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财政预算和商业银行一样被视为是地区资金的重要来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的顺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财政政策顺利实施,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我国某市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活动情况

随着各个地区投融资平台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投融资平台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对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规避风险,本文对我国某市15个区、县(市)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专题调研,以全面反映该市区、县(市)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现状。截止2011年底,该市15个区、县(市)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61家。总资产金额高达1495.6亿元,总负债为848.6亿元。筹资总额为465.4亿元,银行贷款占筹资总额的89.2%,共计415.2亿元,债券占筹资总额的8.8%,共计41.1亿元。本节从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担保、筹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利润情况。该市这61家公司中利润总额达5亿元的占公司总数的4.9%。1―5亿的占公司总数的9.8%;1000万―1亿元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4.8%;利润0―1000万元占公司总数的34.5%;0元以下的公司占总数的36%。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营情况总体上良好,盈利企业达到了半数以上。而且公司利润金额非常可观,妥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该市这61家公司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4.9%;5亿元―10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7%;1亿元―5亿元占平台公司总数的9.8%;5000万元―1亿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11.5%;0元―5000万元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63.9%;无主营业务收入的占平台公司总数的8.2%。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收入情况良好,间接地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稳定。

三是融资情况。截止至2011年底,该市61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总额高达4653682万元,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其中银行贷款总额为4179872万元,占筹资总额的90%;发行债券为356800万元,占筹资总额的8%;银信政理财产品62300万元,占融资总额的1%;其它占筹资总额的1%。由此可见,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金最重要来源为银行贷款。同时以上数据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这样一来公司就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公司日常运营就会受阻。

四是担保情况。该市6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担保总金额为3612479万元,其中以财政收入担保占担保总额的4%,约160000万元,保证担保占担保总额的75%,约为2694979万;土地质押担保占担保总额的14%,约为513400万元;其它担保占担保总额的7%,约为244100万元。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司的主要担保形式为保证担保。由于保证担保主要是通过保证人与贷款人约定的形式进行担保的,当借款人违约或无力归还贷款时保证人承担责任。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旦投融资平台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责任就会落到当地政府的头上,直接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发生。

三、我国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

以该市综保公司为例,该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财务发生额291605.94万元,按工程项目分,列表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市综保公司的资金主要是应用于包括道桥建设、广场建设、公园、景点、游乐场建设等丰富人民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城市水电热气供应等公共事业等方面。虽然公司诸如安置房工程等经营性项目可以通过项目投产后自身经营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形成“自偿性”,但是这一部分资金并不足以满足公司运营需要。而所占比重较大的公益性项目完全没有直接收入,政府只能利用其它筹资手段偿还借款,使得公司运营压力增大。同时,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有关于政府投资内容以及资金运作的相关规定,也没用建立一个透明而公允的投资资金运营披露平台,这样一来资金流向就存在着很多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利徇私舞弊,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融资风险

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其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而债券发行也成为了银行贷款之后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本节从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两方面进行融资风险的讨论。

一是银行贷款融资风险。以该市综保公司为例,从公司2013年资产负债表(表2)中可以了解到,截止至2013年年末,公司负责合计2241725769.18元,较年初有所增长,主要是长期借款的增多直接导致负债的增加。长期借款中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司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因为随着银行贷款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平台项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获得贷款资金的难度。同时,一些平台项目还款期的迫近也会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的发生。银行贷款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委托-关系所产生的风险。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被视为是政府的经理人,资金投入项目的实际受益方为政府而不是平台公司,而政府还没有建立健全平台绩效考核体系,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不法分子徇私舞弊滥用银行贷款致使平台公司资金外流;其次,信息差异性风险。平台公司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与平台公司的实际还款能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时候与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关系密切。很多地区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评估过程中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信息上都不占优势无法监控政府投融资平台跨银行的资金流向,使得银行在对其进行贷款时金额数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弥补公司资金缺口从而引发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是发行债券融资风险。债券发行融资方面,该市投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公开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及短期融资券,以筹集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资金。但是从目前该市财政支出与收入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之间的缺口正逐年增大,而地方政府有权同时设立一个或者多个投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续期内,该市地方政府很有可能会改变对平台公司的信用偏好,一旦出现投融资平台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的情况,政府不会对城投融资平台债券本息清偿付法律责任,这样就会引发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对于该市政府融资平台资金运用的一些完善措施

(一)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

单一的融资方式容易加大公司对商业贷款和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不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顺利发展,所以该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当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进一步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首先,平台公司应当加大对发行债券的重视程度,不仅要重视与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合作,还可以与国外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制定合理的本息发放方式,吸引社会上以及国外的企业和个人资金的投入,尽可能地降低对商业贷款以及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其次,该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还应当关注证券市场,通过上市的形式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进行重复融资而且还不用支付利息,促进公司的资金链稳健运转。

(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和防范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首先,平台公司应当加强各个部门岗位设置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尤其是财务部门一定要进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避免一人兼多职现象的发生,实现定期对账。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利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公司应当建立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最后,平台公司应当进一步促进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管人员应当积极向部门成员传递国家最新法律政策,并组织公司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优化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得公司会计人员在务管理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明确责任主体

该市政府投融平台公司不应当过于依赖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公司一定的管理权力,使公司由政府控制其运营管理向实现自主管理形式的转变,杜绝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兼职公司管理工作闲暇的发生,应当另外选聘一些综合素质突出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由于平台公司债务过重转化为政府的债务,致使地区财政负担加重现象的发生。